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2024-04-20

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精选8篇)

篇1: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

——长白新村街道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2008年,我街道健康教育工作在区健教中心指导下,在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积极贯彻“健康教育先行”的理念,加强多部门合作,推动社会参与,促进资源整合,达到了“和谐社会,健康人生”的预期目标。2009年,我街道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创建市健康社区先进和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街道工作,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按照《2009年杨浦区健康教育工作要点》要求,努力开拓我街道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持续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我们的主要体会和做法是:

一、眼界决定境界

众所周知,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区条线中一直开展得很规范。通过多年来的健康教育我们知道,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黄帝内经》中就总结出健康保健的三个层次,即预防、检控与治疗。提出了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上医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这个预防的主要环节链就是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今,健康教育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欢迎。而保障群众健康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深知,健康教育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功德无量之善举。

基于这样一种共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挂帅的领导小组,分管主任

任常务组长,负责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由爱卫办具体实施操作。2009年,经街道主任办公会议通过的健康社区健康教育项目及配套预算经费达到42万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为促进长白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重要的组织、保障机制,夯实了厚重的物质财力经济基础。

二、总揽而不包揽

健康教育项目是政府对保障群众健康的承诺,其优先项目是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健康是通过社区中的个体和群体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其中重要环节是部门间的合作。因此,我街道今年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结合建设长白健康社区第三轮行动计划和食品安全宣传等工作,重点把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干预作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优先项目,通过街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街道与区健康教育中心和区爱卫办合作协调,达到了规划总揽、项目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目的和效果。

去年7月,经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抽样,我街道代表杨浦区作为2个抽样街道之一,接受了市对19个区县开展的“上海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控盐)情况”抽样调查。按照市CDC统一工作方案要求,分别在2008年7月、8月及2009年2月、7月,即第一次,以及之后的1个月、6个月、12个月各进行1次共4次跟踪调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对这项关系到民生大事的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该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派医生全程参加全力以赴,被抽到的居委会干部和居民户有效配合,对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和控制

食盐摄入量为切点的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表示欢迎和支持。

“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121”行动,是国家卫生部、国家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发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经卫生部同意,上海被列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首批示范省市之一。今年的建设健康社区新“五个人人行动”之一就是“人人坚持日行万步”。为此,我街道首先是主动出击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理念,通过影响身边的人带动影响更多的人。我们先后精选购入了人们最关心的有关健康理念的资料书籍,品种有:首届中国十大健康好书评选第一名、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独家亲笔授权最新全集版本的《洪昭光健康养生精华集》,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北京教育大学硕士邢小泉主编的《6000步:与健康零距离》以及《求医不如求己》和《不生病的智慧》等,分送到街道领导、科室和各居委会。其次是与区绿化局协作,在敦化路建设了景观绿地,同时又在该绿地建设了一条科学健身路,我们分别在“0米、50米、100米、150米、200米”处标出精选的健康教育宣传提示语,如“步行是健康的零存整取”,“坐掉的健康走回来”,“步行是最好的运动”,“步行是最好的医生”,“规律的步行可以降低血压”等,以及中等速度步行100步、200米、500米和1000米人的身体表现反应等等,常常有行人驻足观看。

三、要共享更要共赢

健康教育从工作的属性来说是一种宣传工作,它和街道的许多工

作一样都需要一个有效地载体,而我们每开展一项工作不一定都要另起炉灶,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年,已经在所有街道的居委会都建立了健康教育俱乐部,应该是一个现成的载体,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我们在开展建设健康社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同时,就依托了健康俱乐部这个载体,借助于这个平台。同时,健康教育俱乐部本身也需要拓展外延和内涵,通过借助食品安全宣传等工作来充实和丰富俱乐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共赢之目的。

今年我街道开展了创建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街道活动,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提出要求,“以智慧求创新,以特色显亮点”。我们在区食药监分局指导下,首先是取兄弟街道之经,创长白街道之新。我们选择了2个居委会作为试点,探索了“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拓展健康教育活动为抓手”这样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是通过居委会卫生干部骨干队伍抓住居民区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一直是社区里的热心人,他们往往是楼组长,同时又是健康教育俱乐部的成员,或是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员。抓住了这批人,往往就能影响他们身边的一大批居民群众。其次,我们抓住了使群众接受宣传结果实效性的源头。为此,街道斥资万余元用于提高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知识的文化含金量。我们采购了CCTV健康专家范志红博士作序、中国消费者报等18家报纸以及新浪网等8家网站鼎立推荐的《食品真相大揭秘》,台湾顶级畅销书、78次印刷的《这样吃最健康》等食品安全宣传资料书籍,上送到市、区街道有关领导,下发到每个居委会,结果是大受欢迎。不但为健康教育俱乐部增添了新鲜活

力,而且提高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宣传的文化氛围,达到了相互促进、联动发展、良性循环、共享共赢之效果。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健康教育不仅仅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在健康教育上投入1元预防,可以节省医药费

8.59元;又可相应节省100元的重症抢救费。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因此,我们感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性民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而不是立竿见影;这项工程的建设,更需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传承发展。

谢谢大家!

二○○九年七月十七日

篇2: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一、正确认识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

中学阶段,考入大学是一盏明亮的灯,是大多数学生的美好愿望,父母、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常常向学生把大学描绘成轻松自由的地方,学生自己也迫切希望高中能尽快熬到头,渴望过上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而当学生真正跨进大学的殿堂后,却发现大学校园里总是流行着两个字“郁闷”。郁闷到底源自何处?却又似乎说不清楚。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入学教育中,要引导新生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大学。事实上,大学学习意义重大,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所想象的差异可能很大,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朴实的、平凡的,甚至是艰辛的,学生原来向往的课程可能很乏味,大名鼎鼎的教授可能也很平常,甚至连得心应手的考试也可能与他们过意不去,进而平添几多烦恼。但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丰富的,甚至是紧张的,许多课本、许多文献需要去阅读,许多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待去参与,还有一场场的体育比赛……上课、讲座、演出、比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同学聚会……如果学生愿意,也会使自己忙得不亦乐乎。总而言之,大学并不是高考之后的休息场所,而是提升自我的新平台,迈向新的征程的新起点。

二、热爱专业,坚定实现成才目标的信心

热爱专业,是成才的基本前提。对专业的热爱之情,是求知的前提,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能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入学前,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很少,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产生了负面的理解,于是,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认为所学专业将来不好就业。思想波动,情绪低落,专业思想不牢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应从第一天做起,在入学教育中,教导大学生首先要摆正对待专业和学习的态度,要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同时更应该从办学经验,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就业门路等方面宣传这些专业的优势,聘请事业成功的学长、学姐现身说“法”,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在于专业之不同,而在于理想的高低,事业心的强弱。只要有成才之志,成才之行,成才之毅力,努力奋斗,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热爱所学专业并能正确对待专业学习,是其迈向成才目标的第一步。

三、把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有很多的不同:见到老师的时间少了,自学时间多了,坐在教室里的时间少了,呆在实验室和图书馆的时间多了,考试少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了。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大学不光重视课堂的学习,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大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光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在入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四、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其基本内容、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专家,就是靠扎实的基本功获得事业的成功。大学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既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好适用于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努力掌握好两个“三基”,一是掌握所学专业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二是掌握好适用于各个专业的“三基”,即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哲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基本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基本技能。积极选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选修课程,努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其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积极参加科创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在100年以前说:“学习是学生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杜威的教育哲学强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重新发现,从已有知识来发现未知的,从中体会发展知识的历程。我们国内很多人把学习看成学生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学看成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记下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做习题看书复习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言,杜威的教育思想更有优越之处。我们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倡导优秀学生互相切磋、互相激励;引导学生深入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里面去,积极参加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数学建模竞赛、公演实验技能竞赛、电子程序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以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六、规划好大学生涯,放飞自己的大学梦想

新生进入大学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意味着一份激情,梦想代表着一份付出,梦想凝聚着一种坚持。但实现梦想并非一日之功,必定需要持之以恒。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在梦中播下再多种子,也得不到一丝丰收的喜讯;在田野上哪怕只播下一粒种子,也会有收获的希望。”每个同学都应该把自己的梦想建立在现实的土地上,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质,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和创造的良好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去成就人生的梦想。

总之,大学新生对大学各方面的适应需要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在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要及时给予帮助、引导,特别是要以学风教育为引领,切实做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帮助大学新生缩短适应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朱帮芬.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8) :7-10.

[2]马宇, 崔文芳.大学新生面对学习生活模式转变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164-165.

[3]张竞乾, 王坤, 赵娜.浅谈如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0, (4) :497-499.

[4]秦伟.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11) :188-189.

篇3: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一、我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要实现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我校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

我校的课程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材增删阶段。由于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而以往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同时由于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数量少、档次低,导致文化课难教,专业课难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面对现实,我校提出“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较强”的课改思路,依据学生现状和学校条件,删除原有教材中较深的内容,增加技能方面的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阶段,突出技能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2005年学校投资近600万元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数控实训车间,2006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验收,基地建设为学生技能的强化奠定了基础。为此,学校要求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明确课程改革的思路:“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服务”(图1)。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技能得到了强化,但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比较严重: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变这种横向服务的缺陷,激活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市场调研,走访了本地多家重点企业,明确了课改思路。

第三阶段,校企合作阶段。在前一阶段课改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整合方向不明确,导致专业技能服务方向模糊,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不少企业抱怨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无法跟上社会与市场的要求,形成了两张皮现象,即教师、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学校内部的机制缺乏活力,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特殊要求和时段特点;企业生产运作的变化,又不能适应学校教学进程中的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专业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重、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并重”的课程改革要求。变横向服务为纵向服务(图2),从两个“并重”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成立了冠名班,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激活企业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与教育,做到“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健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市场导向、企业参与、学校主导、校企融合”的合作道路,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使我校的办学达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六满意”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抓手

回顾实践,我们感到前两个阶段课改成效不太显著,而通过校企合作,课改进程明显加快。其中课改的主体——教师,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在与企业接触中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企业得到了留得住、顶得上的人才;学校也培养了合格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学生有了好的就业岗位,可谓是一举四得。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好抓手。

1通过校企合作得到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1)通过校企合作,激活教师、企业和学生的动力。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需要一个稳定、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作为职业学校,则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两者的结合点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鉴于这种情况,如果把这两股力量融合到了一起,企业把学校的发展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学校也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发展问题作为分内的事,在这个共同点上就可以形成真正的、有效的校企合作,就可以把课程改革做成利校、利企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

2)通过校企合作,以地方经济的产业链形成学校专业链,使学校专业建设有明确的目标。专业建设如果不根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么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生命力。只有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才能找准职教人才的培养定位。2007年以来,我校围绕地方产业成立了有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符合地方产业的专业链;在联系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完善了机电一体化、数控、电子电工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了学校对准企业,企业融入学校,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校企“双元”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格局。特别是较之传统的合作模式,我们真正实现了深度与广度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有去处,企业需要的人有地方培养”的校企双赢的格局。

3)通过合作,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工艺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来。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企业文化也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校企合作中,除了重视专业方面的合作外,还尝试借用合作企业的无形资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企业支持下,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竞赛,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宣传了企业的形象,提升了企业的感召力。2007年以来,我校分别与诚德集团、嵘泰精密压铸有限公司、亚威集团等6家企业开展了冠名班和企业冠名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企业的文化引进校园,如在冠名班级内发放企业工作服;张贴企业介绍、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文化。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得到了课程改革的源和本,方向明确了,课程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

2通过校企合作取得课程改革的显性成果

1)课程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催化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企业培养无缝对接的人才。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对接等。企业通过合作把专业的要求向学校传递,形成了实质性的教学改革,最终形成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方案。

2)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打造课程改革的核心人才、领军人物,这是课程改革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与企业合作,学校既能便于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克服“围墙”里办职教的弊端,又能取得丰富的课改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2006年以来我校主要课改研究成果有:省级刊物发表课改论文10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教材2本、校本教材开发6本,2人获省职教创意论坛一等奖等。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始终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把培养实用型人才放在首位,而企业又是市场最灵敏的反应器,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往往是最生动、最实在的,这恰恰又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所以,市场导向有时就是企业导向。

2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培养行(企)业满意的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学校要想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弄清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优势吸引企业”等问题:其次,让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确保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校企合作才会有基础。

3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只有形成了自己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专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和赞美。

综上所述,只有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也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规划职业生涯的资本。

篇4: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一、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 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 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 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 不顾将来, 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 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喜好为代价, 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 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 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 学习成绩和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 越是有个性的人, 创造力越突出, 个性是创造的前提, 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 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 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 那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因为,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 不能强求一致, 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如精心地预备了每一堂课, 课堂上先和学生进行沟通, 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样学、怎么讲才能调动喜好, 然后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主动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表扬, 真诚的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三、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 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 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素质, 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 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 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 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孔子所说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 育好人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长年累月航行于其中, 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 风雨无阻, 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 但我们无法想象, 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 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 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深还要宽广。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喜好, 上至宇宙太空, 下至海洋生物, 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探究个明白, 并期待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 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 而不能扼杀学生个性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知识层面要学而精, 精而广, 广而深, 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 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 不断开拓, 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 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五、善待每一位学生, 发展每一位学生

篇5: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崇仁县教育局高度重视“规范管理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这一活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布置,分工落实,责任到人。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召开“规范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通过县有线电视播放、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辑校报校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规范管理年”的内容、要求、目的、意义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印发《崇仁县教育局“规范管理年”实施方案》。

二、明确目标,重点推进,扎实有效

围绕“规范管理年”活动目标要求,我们坚持把“规范管理年”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扎实开展。

(一)围绕一个中心,服务教育发展大局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为此,我们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用规范有序的管理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入学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的同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抓在校生的管理:

一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二是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全县各中小学以创“文明班级”活动为载体,结合校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三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各级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作用,精心组织实施了“校家同创”工程,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四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我县烈士陵园、东山岭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弘扬革命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打造活力崇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出优良的品格。五是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严格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设体育课,认真实施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督促学校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增强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抓好两支队伍,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校长,其次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着力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抓校长队伍建设。县教师进修学校定期举办校长管理培训班,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学校建设与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我们还邀请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到我县为中小学校长作报告;同时以创建评估为手段,增强校长的实践能力。修订完善《崇仁县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细则》,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过程、办学特色进行评估,开展校长优质课、演讲比赛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长中开展“学校管理之我见”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论文,促进校长互相交流探讨。

二是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扎实开展以“敬业、奉献、博学、爱生”和“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鼓励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职责,爱事业、讲奉献”;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如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新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以及举办全县教研组长优质课比赛和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新课程教学课例现场评选、全县首届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同时还开展了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试卷评比等活动,以赛代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创新三项管理,突出规范活动特色

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我县围绕“规范管理年”的开展,创新了三项管理。

一是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各校健全了决策机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并建立了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尤其在学校财务管理上,全面实施了“校财局管”,县“教育财务核算中心”认真落实学校财务管理各项有关制度,严把审批关,精心指导学校做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做好教育民生工程,2008年我县资助贫困大学生150名,落实资金75万元;资助贫困高中学生600人,落实资金48万元,并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

二是规范工作运行机制。我们在全县中小学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各负其责、职责统一。在全县中小学推行“三级管理”,将学校组织结构分为决策、管理、执行三级,决策层由校长和副校长组成,管理层由副校长、中层处室和年级组长组成,执行层由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教师组成。

三是规范教师管理。制订《崇仁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并以此为指导,创新管理举措,推行“小三制”管理,即“教学责任制、教师竞争上岗制、城乡交流制”。教学责任制是在各类各级学校推行年级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负责制、备课组长负责制,对年级主任、班主任、备课组长实行责权利相统一,赋予其一定权力,同时承担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责任,负责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学科教学的组织、协调、评价;同时,通过班主任例会、举办班主任论坛等形式,组织研讨、总结、推广班级工作的方式方法,并通过拉开分配差距等措施,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备课组长抓好集体备课、学科研究、学科教学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考核评价实行备课组“捆绑”,奖金发到组而不发到人,以激活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胞;教师竞争上岗制,就是把学校各个工作岗位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上岗;城乡交流制,就是实施教师乡镇内交流、城乡双向交流,为他们搭建同伴协作、交流提高的平台,促进农村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开展四项创建,打造人民满意教育。

围绕“规范管理年”活动,我们开展了四项创建:

一是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规范学校安全稳定管理。我们确立学校法定代表人为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制订了创建实施方案印发到各中小学,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评估细则,层层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强化学校寄宿生的管理,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营造了安全环境。

二是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在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训、校歌、校徽、校刊设计活动,要求各校设计要有特色且能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的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展现学校昂扬向上的姿态。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四个一百”(唱100首好歌、看100部好电影、读100个好故事、记100条格言)和“五个一”(每学年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法制教育基地、游览一次家乡名胜古迹、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参加一次实践成果展)活动。

三是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全县各级中小学围绕创“文明学校”活动,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如创“文明班级”、创“文明年级”、创“文明学生”、做“五星少年”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四是开展“三型机关”创建活动,规范行政部门行为。我们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 “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部门”主题活动和创“三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建设活动,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行为。全县教育系统开展 “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部门”主题活动,健全机关十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做好信访答复工作,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县教育局机关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

三、加强督查,科学评估,务求实效

为使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我们采取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督导检查,同时,我们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对各学校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进行评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局机关形象为之一新;二是校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一批敢于创新、有强烈事业心、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秀校长;三是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德育年”和“校家同创”工程的实施,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养成教育初见成效;四是教学常规进一步规范;五是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六是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和谐平安校园年”活动,开展大规模、强力度的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县一中、县二中、郭圩中学、马安中学等多所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花园式”格局,为师生营造了优雅清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七是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全国高中数理化生竞赛我县有19人次获国家级奖,其中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1人,省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获国家级奖11人,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4人,同时还获得省级奖23个,市级奖112个。

篇6: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教育对于青少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下,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早在2005年,上海就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上海又着力在德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实施学科德育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让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并通过其独特方式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战略意义和教化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存和实践中形成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的文化依据,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内容上讲,民族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历史为经纬,同时也包含了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充分发挥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上海2005年就颁布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大板块为顶层内容构建,通过挖掘每一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中小学每一门学科都编制相关重点主题、教学示例和教学建议,同时,配套“行习赏唱礼”这样的课外实践系列。从2006年开始,我们又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的形式,将全市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博场馆和艺术基地面向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在民俗技艺训练、影视书画观赏、节庆仪式活动中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及其魅力的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部委托,上海于2013年7月,在总结深化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牵头研究了全国大中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纲要,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深化。

二、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深化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价值导向上主要包含了国家观念、民族凝聚力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内容,从中提炼并汲取养料,充分传承并予以转化,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是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等,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文以化人”的作用。

首先在国家观念方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舍身为国者荣,卖国求荣者耻,一直都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在许多文化典籍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洋溢着爱国精神的教育篇章。比如,从陆游所说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可以看到爱国要如爱家乃至甚于爱家;岳飞所说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就是说爱国就要积极作为并有益于国家;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爱国应该不分等级、人人有责;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集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其次,在民族凝聚力方面,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民族归根到底,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在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由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成员之间会逐渐积淀濡染出一种“集体无意识”,即彼此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文化体验,从而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传统文化提供了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特质。

在人格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主张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同时,又进一步把社会公德与家庭私德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认为人们不仅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成为富于亲情、注重天伦的“慈父孝子”,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诚信正直、关爱他人的“志士仁人”。

为进一步增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近两年来,上海着力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学理研究出发,以转化、内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国家、社会、个体发展要求为依据,研究形成了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大板块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并遵循启蒙、认知、认同、自信、使命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阶段把握重点、丰富内容、形成特色,大中小学一体化一以贯之地深入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小学低年级,重点开展启蒙教育,以“我是中国人”为重点,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了解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听讲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生动故事,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了解家乡特色生活习俗。

小学中高年级,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有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初步了解中华民族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家乡生活习俗的变迁。

初中阶段,重点加强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学会欣赏、尊重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习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主要优秀传统礼仪,体悟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代价值,基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高中阶段,重点加强自信教育,引导学生系统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包容性、发展性,深入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系统学习并了解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深刻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深刻关切所处社区、社会以及世界的发展。

大学阶段,重点加强使命教育,引导学生以开放辩证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面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文化类型(形式)的交流与碰撞,以辩证的思维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深刻认识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世界和平休戚相关,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以综合改革思路系统推进上海民族精神教育各项重点举措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软”任务,但要增强其实效性,就必须把它做“硬”做“实”。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基础上,使之真正融入学校各门课程之内,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为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上海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开展课程德育教学。

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构建分层分类的内容体系,对每一学段基础型课程内容和拓展型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语文课程要系统运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通过节日的由来和有趣的传说,以及许多古代名人在节日里留下的有趣故事,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教育方面: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注重过程,需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艺术内容,探索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培养兴趣爱好的教育形式。比如,上海自2012年起,常态化举办“社会教育大课堂——走进中华艺术宫系列活动”,通过中华艺术宫(原世博会中国馆)现有展品开发出的一系列美术教学课程,把中小学美术课堂“搬进”中华艺术宫,让学生通过欣赏名作、现场临摹、实地创作等现场教学环节,与大师原作面对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方面:注重情境体验,努力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比如,吟诵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在全国各版本教材中最多,但我们认识到,关键不在数量,而在科学施教。传统教学模式把优雅的古诗词拆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要求背诵、默写。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重在启蒙,应通过吟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体味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情感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我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专门开设吟诵单元,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听、诵学习,引导学生感受音韵美,理解其寓意,但不作识字、抄写、默写要求。同时,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从2013年起开始编撰从小学到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课本》,让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拓展学习。

二是抓住“学科德育”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上海在全市中小学明确地提出践行“学科德育”理念,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可以“以史育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可以“以美育人”,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可以“以理育人”。因此,自2005年起,在开展实施《纲要》时,围绕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内容,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编制了涵盖中小学全部21门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实施意见,为每一学段、每一门课程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教学指导。小学以启蒙、兴趣为主,初中以理解认知为主,高中以理性思考为主。

三是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2014年,国务院选择上海和浙江“一市一省”作为高考改革试点地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即:以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为此,上海已于2015年4月发布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把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四大板块之一,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同时,依托全市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和党团活动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篇7: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关键词】学校关工委;思想教育;换届调整;日常管理;家校社联系;特色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代化教育巨大变革的情况下,育人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包含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身体身心健康、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学校关工委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突破创新更有效工作形式,才能为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长期以来,我校关工委在市、局关工委的关怀和指导下,以组织建设为载体,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软硬件水平,能够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入持续的开展各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安全法制、校园环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教育活动,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渠道,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系列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关工委更新换届调整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根据我校关工委人员结构参差不齐、后备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在退休人员和各科室部门委员不变的情况下,把各年级级组长、班主任新纳为关工委支部成员。这一变化调整,不仅是成员人数上的单纯增多,而是既发挥了关工委成员自身的经验和时间上的优势,又发挥了基层成员进一步近距离与学生接触的空间优势[2],使抽象的文件理论变成了实际化的具体任务,大大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

二、以日常化管理为突破点,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我校关工委始终把常规化教育贯穿于平日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断的细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和纪律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根据我校实际,制定了“五讲五不”的班级公约:一讲诚信,二讲自省自律,三讲爱国爱校,四讲文明礼貌,五讲遵纪守规;一不旷课迟到,二不舞弊抄袭,三不吸烟喝酒,四不乱丢乱画,五不奢侈浪费,同时以学生的日常的品德行为、仪容仪表入手,紧抓行为习惯教育,在校风校纪方面取到良好成效。

此外,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关工委定期开展名人名言征集活动,积极与语文、政治教研组联系,协同组织我校学生广泛收集以思想道德为主题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座右铭、格言等,并邀请五老人员中的书法老师,利用书法课和美术课的时间,精心将学生收集的作品书表成画,集中展览;大力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在“3.5学雷锋日”开展学雷锋志愿劳动,组织我校少先队员到学校周边社区进行义务清扫活动,让同学们身体力行的为社会环保贡献力量;在清明节前后,开展清明节“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系列活动,通过读书交流、黑板办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家校联系多样化为形式,提高思想教育的覆盖性

我校关工委在家、校、社联系工作中,提出了“常联系、会联系,常沟通、会沟通”的工作原则,以学校特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进一步加强家、校、社的联系工作。

1.定期开展家长会座谈和家访活动

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我校关工委成员及时梳理学生信息,针对孤寡、单亲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邀请五老人员和心理辅导老师,积极开展面对面交流和家访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日常表现、校外接触群体的调查、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解决办法等问题探讨,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2.积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

近年来,我校关工委以学校新建立的科技馆、音乐室、美术室和少年宫活动室等功能教室为依托大力开展学生文体活动,同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观各功能教室和少年宫课堂活动课,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征求家长对我校硬件改善、功能室教学等方面的建议,有效的推动了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

3.发挥社区资源,不断开拓教育工作新形式

每学期,我校关工委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精神,不断加强与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联系,开展了如:老少同居话青春、青年学生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等座谈交流活动;参与了倡导“文明祭祀·爱护生活环境”清明节签名寄语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社区老人协会开设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讲座等活动。通过社区提供丰富的教育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强家、校、社的联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校特色教育为着力点,加强思想教育的凝聚力

1.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契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关工委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和各职能部门充分配合,先后参与并建成了主题示范墙、校园读书角、文明楼梯寄语、多彩宣传橱窗等多处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并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手工制作,共同布置班级环境,定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共同为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2.以少年宫活动为主阵地拓展课外活动新形式

自2011年申报少年宫项目至今,我校少年宫先后建成并使用了舞蹈室、绘画室、行模室等7间专用功能室,以百分之百人人参与的原则,先后利用4—8年级教室开办了象棋班、书法班等多个活动教室,利用现有的户外活动场地广泛开展了足球班、篮球班、跳绳班等多个活动项目,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兴趣,广泛开发学生课外活动潜能,有效的推动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丰富了义务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免费教育的外延。

3.以“养正”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校关工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初步形成了以“养正”教育为基础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同时立足于“校园文化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教育教学实效性”,将“养正”教育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做一个懂得文明礼貌、遵规守矩的新时代接班人。围绕“养成教育月”学校相继举办了“养正”教育启动仪式、举行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版报、手抄报比赛及以征文活动。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文明懂礼的良好品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的关工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工作中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更有卓效地把关工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2]丁纯杰.发挥高校“关工委”优势 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大众科技.2008年

作者简介:

篇8:以健康教育俱乐部为平台以加强多部门合作为抓手(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一、以《条例》为支撑, 行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自《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实施以来, 各级散办坚持把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 全面提高散装水泥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各市、县政府以《公告》《办法》《规定》等形式, 陆续出台了有关规范行政执法、禁止使用包装水泥和现场搅拌砂浆及混凝土等政策措施, 加大政策执行力和行政执法力度, 为遏制包装水泥使用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起到了震慑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散装水泥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以典型引路为手段, 预拌砂浆推广进展较快

预拌砂浆作为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替代传统的现场搅拌是建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三五”开局之年, 我省采取政策扶持、质量监管、技术培训、典型示范等措施强力推进。各市、县 (市、区) 择机召开现场会, 典型引路, 强化应用。为解决生产应用过程中的难点难题, 先后制定修订了预拌砂浆备案管理办法、预拌砂浆质量管理规程、预拌砂浆企业试验室管理办法、预拌砂浆绿色生产规程等;举办9期21班、2000多人次参加的质量检测人员专业培训;分7批对150多家企业的近300个砂浆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到2016年底, 全省预拌砂浆行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 累计生产供应预拌砂浆3500万吨。

三、以示范乡镇创建为平台, 农村用散率明显提升

自2012年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乡镇创建试点活动以来, 农村用散取得了长足进步, 先后有常州天目湖镇、南京油坊桥镇、无锡周庄镇、泰州溱潼镇等184个乡镇通过了省发展散装水泥示范乡镇考核验收。这些乡镇无论在用散意识还是在取得的实际成效方面, 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农民集中建房和自建房, 基本上都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水泥构件制品企业、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基础设施工程, 全部使用散装水泥;武进、金坛、江都等地区的乡镇商品房建设, 已开始使用预拌砂浆。2016年, 全省农村用散率达90%, 比“十一五”末的55%提高了32个百分点;使用预拌混凝土9000万立方米, 占全省总量的三成多。

四、以“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引领, 推动散装水泥行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提前谋划, 充分论证。从2014年底开始, 省散办对《江苏省散装水泥“十三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起草工作就进行了部署, 先后组织了多次专题调研, 召开了4次省辖市主任座谈会, 对《规划》框架及初稿进行讨论, 今年8月, 邀请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建工建材质量检测站等行业专家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规划》稿经过9轮修改, 现已印发。二是内容详实, 可操作性强。《规划》以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为总要求, 总体可以分为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分析、发展总体目标、发展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五个部分。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散装水泥工作要坚持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以减少粉尘污染、控制雾霾气候为发展主题。明确了健全考核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研发体制机制、开展示范乡镇创建、用好专项资金、提升预拌砂浆使用率、强化舆论宣传、加强能力建设八项保障措施。三是重点突出, 指标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十三五”发展散装水泥的重中之重为推广应用预拌砂浆, 将着力于产品研发、品种多样化、机械化施工、第三方物流建设、装配制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此外, 基于经济下行压力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对建材行业影响较大, 《规划》的主要指标也由以前的重“量”转变为重“质”。

五、以技改科研项目为抓手, 推动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周密安排部署。根据全省散装水泥发展现状, 我们提请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 要求各地严格对照申报条件认真选择项目上报。二是认真梳理项目。申报完成后我办安排了多名同志对项目开展了形式审查, 对申报材料进行消化和甄别。并通过全员打分评估, 对每个项目做到心中有数。三是邀请专家评审。邀请东南大学、省建材院、省建科院等业内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邀请委监察室、综合处、省财政厅工贸处等处室负责同志对评审进行了全程监督。四是集体研究决定。专家评审介绍后, 我办召开办公会议, 当场宣布专家评审结果, 将评审结果与我办打分摸底情况进行对照, 充分遵从专家意见, 集体表决产生了扶持项目。五是扶持方向明确。此次安排的扶持项目符合国家散装水泥发展政策和当前工作重点, 引导企业向绿色和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其中涉及预拌砂浆行业的项目占总数的70%以上。

六、以修改完善权力清单为契机, 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省审改办的相关要求, 今年, 我办做了大量涉及权力清单及其配套制度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再梳理, 相关权力事项办事指南的制定, 审核转报事项的梳理和随机抽查事项的确定。这一轮修改中, 我办对权力事项进行了许多补充, 最终提交编办清单中的事项包括对违规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行政处罚;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行政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行政给付;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行政奖励;现场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工程建设项目备案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两项其他行政权力。这一最新的权力清单已经过省审改办的三轮审核。同时, 对省散办“两随机一公开”事项进行了认真梳理, 新的清单公布后, 将对行政处罚和行政奖励两个方面事项做进一步完善。审核转报事项因散装水泥资金并入墙材基金, 因此, 我们也建议省审改办在对墙材的转报事项中以用括号的方式将散装水泥相关内容包含进去。

七、以规范内部运转流程为目标, 推动散办管理水平上台阶

上一篇:晨会开展方案下一篇:中国留学人员企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