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2024-04-11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通用8篇)

篇1: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2课时 送别

(1) 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 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 (3) 培养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1) 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 (2) 歌曲情感的把握

(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送别》小组演唱 (一)发声练习

(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 (三)歌曲重点演练 (四)歌曲拓展训练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 火车传递游戏(母音:U) ② 吐丝训练(快吐、慢吐) ③ 回声练习(Ma、La、Ha) 2、练声曲 ① 哼鸣练习: 5 4 3 2 | 1 - || 恩(Nu) ②连音练习

1 2 3 4 | 5 4 3 2 | 1 - || Mi 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 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U)

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 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演唱提示:

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 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 训练提示:

1、要求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

2、开展互评时,可再次聆听示范曲,找差距,建立好的声音回响。

3、歌曲综合练习①《故乡的小路》

②《半屏山》

③《我有玩具大家玩》④《小篱笆》 进行儿歌表演。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巩固练习了气息、哼鸣、连音等几种基本的发声方法,并且运用这几种发声方法演唱了歌曲《送别》,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发声方法的同时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唱一次《送别》。

四、课后作业: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请大家试着用《送别》的曲调,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感觉,为这首曲子加上自己填入的新词,唱给大家听,或许会成为新的校园歌曲哦。

篇2: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②。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③。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④。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⑤。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⑥。[1] 作品注释

①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范云当时去做零陵郡的内史,可能是被贬出去的,所以作者在这诗中写出两人临别之际无限忧愁。本来范云希望能够受到国家的重用,谢朓自己也希望能够施展才能,但范云因谪而远去零陵,自己也因病而呆在家里,两人的心事都不能实现,因此,江上送别,十分调怅。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郡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

②洞庭张乐:传说古时黄帝曾在洞庭演奏咸池之乐。潇湘帝子:传说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这两句是说,洞庭是古代帝王奏乐的地方,潇湘是娥皇女英曾游的地方,而范云赴零陵正要经过这里。

③苍梧:山名,即九疑山。传说舜南行死于苍梧之野。这两句是说,行云正在远去,江水却在归来。比喻作者与范云一去零陵,一在建业。

④停骖:即停车。骖(cān参):古代四马驾车,两旁的马叫骖。夷犹:犹豫不前。这两句是说,自己送范云,车子停在江边,怅望不返;而范云也停船江上,不忍离别。

⑤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mòo冒),晋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听方藉:声望将高起来。藉,甚、盛。茂陵:指司马相如。相传司马相如作《子虚赋》,汉武帝读了,大为赞赏,经杨得意推荐,遂被召见。这两句是说范云本想能像郑袤那样有声望,自己也想象司马相如那样被赞赏。

⑥心事:指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离:同“罹”。遭受。这两句是说两人的这种心愿都没有实现,因此,江上分手之际,只有忧愁而已。[2] 作品鉴赏

新亭是东吴时建筑的旧亭,在建康(今南京)郊外。水边陆地为渚;诗中又有“江上”云云,可知新亭是江边上的一座亭子。诗人在这里送别他的好友范云。

与范云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之一,他们友情深笃,过从甚密。好友离别,已属难堪,而这次分别又非同一般。这从诗的题目可窥探到些微消息。零陵郡治在今湖南零陵县北,范云此次是去赴任零陵内史,所以谢朓称他为“范零陵云”。荆楚古来被视为蛮夷之乡,京官外任荒远之地,很有点贬谪的意味。当时,范云写了一首《之零陵郡次新亭》诗,末有“沧流未可源,高颿(同帆)去何已”之语,虽颇含蓄委婉,但很有不胜惆怅之情。那么,作为谢朓,好友远谪而去,他的心情当然也是很不平静的。

诗一开头,就将诗笔放纵出去,从范云将去之地湖南着笔,从彼地的往古之时写起:“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洞庭,山名,又称君山,在洞庭湖中。张乐,犹言作乐。潇湘,水名,湘水至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故名潇湘。这里,诗人写了两个古老、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咸池》之乐;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诗人以此来代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用心良苦。本来,蛮夷之地,瘴烟湿热,无乐可言;但,如果照实写来,对将要前往赴任的朋友来说,该是非常大的刺激。所以,诗人灵心一动,从这两个古老的传说写起,巧妙地引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既回避了触目惊心的刺激,又兼顾到了诗本身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谓精巧至极。“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苍梧即九嶷山,传说舜南行就是死于苍梧之野。第三、四句,仍承上那个古老的传说写下来,但笔势已开始收束。悠悠白云,飘然远去,轻烟弥漫于苍梧之野;而滔滔江水,滚滚而来,波涛汹涌汇集于建康城边。通过云水往还的景色描写,诗人将诗笔悄悄地收拢回来,从彼时彼地逐渐聚束到此时此地。他的那颗忧愁之心,先到苍梧之野萦回了一圈以后,现在,宛如乘着思绪的木兰之舟,沿着滔滔江水,徘徊到新亭江边。离别就在此地、就在此时。诗人仿佛猛然从浮想联翩中清醒过来,停车驻马,目送已泛舟江中的友人。骖,古代的三驾马车,停骖即停车。辍棹,停止划桨。夷犹,即犹豫。五六两句一写友人,一写自己,用了一个大的镜头: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最后四句,明白地道出了这一心迹。广平,指晋人郑袤。郑袤曾为广平太守,有政缋,为百姓所爱。籍,盛、隆的意思;“听方籍”意即声望将高盛起来。诗人用郑袤的典故,是勉励范云,希望他到任零陵后,能像郑袤那样,政有显绩,声望日隆。而“茂陵”句则是自喻。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晚年谢病,居住茂陵,汉武帝曾遣人求其文章。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赏识。这与其说是写理想、抒怀抱,不如说是强打精神,互慰衷肠。因为,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好友远往他乡异地,自己寂寞都城,这才是现实,不可能海阔天高,奢谈理想、抱负。所以,透过表象,读者不难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意绪,滋滋漫溢出来,以至最后化作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离,同罹,遭受。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而今只有江上离别,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而已。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使他始终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任凭它带走诚挚的友情,搅扰五味俱全的情怀,荡涤无限渺茫、无限悠远的“心事”。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很奇特。一般说来,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朓此诗,率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心灵 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戛戛独造。很有意思的是,韩愈有一首送别诗《送湖南李正字归》,其艺术结构竟也与此诗基本一致:送别地点是在河南,友人将往之地也是在湖南。韩愈着笔也是从彼时彼地开始,用了十句的篇幅描绘彼此的山川风景和风土人情,最后二句才写到送别之地的此情此景。韩愈是不是取法于谢朓,没有更多的证据,似乎不能断言。然而,同是送别诗,同是送友人往湖南,结构方法竟又相同,这一些,当不会是偶然的吧。[3] 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出身世家大族,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 作品翻译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创作背景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1] 作品鉴赏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 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②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yān)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作品

眉眼盈盈处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的地方。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送 魏 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 作品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作品鉴赏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 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峡口①送友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②,天涯去住③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1]

词语注释

①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 欲尽春:春欲尽。

③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这两句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后两句说,来的时候他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作品译文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2] 作品鉴赏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时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3] 送蜀客

剑南①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注释译文

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

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

篇3:《长亭送别》课件制作综述

“难得看到做得这么精美的课件”, 参赛答辩中我本已做好被评委老师“刁难”的准备, 没想到老师给了我这样一句极其肯定的赞美。精美、唯美的确是我制作课件时力求达到的目标之一, 因为美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表现内容。本课件运用淡雅的色调、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浓浓的古典韵味, 能从感官上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 将其带入优美的意境, 使之自然而然地受到美文的濡染。

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让人赏心悦目, 获得美的享受, 更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件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 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能激发学生自主品读、赏鉴曲词的兴趣, 有效达成了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元曲方法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选自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戏。这折戏写张生进京赶考, 崔莺莺来送别, 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由崔莺莺主唱, 主要由四个场景组成:长亭路上、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及惜别目送。在这四个场景中, 作者精心构思了十九支曲词, 这些曲词文辞优美, 凄婉缠绵, 极其细腻地刻画了人物送别时的微妙心理, 给人以深沉的美感, 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咏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定在欣赏曲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人物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这是高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古典戏剧, 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学习《长亭送别》的障碍。因此, 创造一个符合学生阅读积累现状和《长亭送别》特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以课堂 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 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 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 让学生感受、品读、演读崔莺莺的眼泪, 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 引导、启发他们转换探究角度, 另辟蹊径解读《长亭送别》, 完成对文学作品有意义、有创新的建构, 实现文本的价值, 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要给学生端上这份欣赏美的精神大餐, 教师就有责任为他们搭建起品味美的平台, 让他们用至性至情去接受美文的濡染。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 我在创作《长亭送别》课件时立求做到以下三点:①悦目。创设优美情境, 用精美的画面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氛围, 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②悦耳。用音乐渲染离别气氛, 让学生在音乐的氤氲中去品评, 去想象, 去感悟曲词的美。③悦心。“声、图、文”并举, 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 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具体内容结构分为几个部分。

1.课前氛围营造

用1张幻灯片出示课文标题, 插入《芳草无情》古筝音乐, 为上课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如图1) 。

2.课前预习检查

课前利用3张幻灯片以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重点检查学生对元杂剧的常识, 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了解, 对课文生字生词的识别度, 扫清阅读障碍。

3.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部分, 我精心制作了《西厢记》连环画组图, 用5张幻灯片将关键的故事情节直接呈现出来, 这些幻灯片分别是:①普救寺一见倾心。②救佳人张珙退兵。③母命难为相思苦。④红娘牵线订终身。⑤长亭古道惨别离。

学生一边 听我声情并茂地讲故事, 一边看连环画, 这种直观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如图2) 。

4.点明本课主题

整体感知戏曲故事后, 用1张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是以“泪光盈盈处的离愁别恨——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为小课题, 进行课堂探究式学习, 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 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 去感受、品读崔莺莺带泪的曲词 (如图3) 。

5.配乐诵读

配乐诵读部分设计了2张幻灯片, 将本节课重点鉴赏的四支曲词展示出来, 同时在幻灯片中插入古筝《芳草无情》作为背景音乐, 营造感伤的氛围, 让学生在音乐的氤氲中作感受性诵读。

6.师生合作探究

在师生合作探究部分我设计了2张幻灯片, 第一张幻灯片展示《端正好》的曲词内容 (如上页图4) , 便于师生围绕“意象——意境——心境”展开探究, 第二张展示品读、赏鉴的结果, 明确唱词所唱的场合和抒发的情感。

7.学生自主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部分我设计了7张幻灯片。第一张为本流程的主页面, 出示需探究的三支曲牌名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相关要求 (如图5)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结果时, 教师需切换到该曲牌的页面进行点拨, 为方便教师自由切换页面, 我在曲牌名上设置了三个超链接。

其余6张幻灯片, 每两张一组完成对一支曲牌的探讨, 每组第二张设置了返回按钮, 点击该按钮回到本流程的主页面 (如图6) 。

●素材选用

1.图片素材

以含蓄典雅的荷花为模板, 同时将变淡处理后的《西厢记》故事组图嵌入模板中, 衬托《长亭送别》这折经典戏剧浓浓的古典韵味, 同时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

2.音乐素材

诵读曲词时添加古筝《芳草无情》为背景音乐, 在音乐的氤氲中, 营造“送别”的意境。

3.文字素材

选用了金梅毛破裂字体, 汉仪长艺体、文鼎习字体, 以古字衬古韵。

●关键技术处理

课件主要应用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对图片素材的处理应用了Photoshop CS5软件, 为了衬托场景, 大量运用羽化后边缘半透明的人物PNG图片, 嵌入背景图片中, 为使图片色调对比度一致, 还运用了颜色滤镜、光照处理、液化处理等功能。在声音素材的处理上, 应用了“会声会影”对声音文件进行裁剪、降噪, 并转换为WAV格式。

●评价与反思

究其实质, 多媒体是为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 即所谓“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通过情境去激情、发辞、促思,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该课件在构图、配色、字体、排版等方面可继续完善, 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在恰当的基础上应尽量更精美, 让每一个页面具备美感, 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幕前幕后

NOC活动是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领域最高水平的比赛之一, 决赛更是高手如云, 首次参加这样的比赛, 我的内心是忐忑的, 还记得在前往徐州的旅途上, 我拿着自己的陈述稿反复斟酌、仔细思考, 力求在比赛时滴水不漏地将课件的特色和亮点表述出来。幸运的是首次参赛就得到了评委的肯定, 感到惊喜之余我还是有些意外, 因为与那些构思新颖、交互性强、技术纯熟的优秀作品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仔细思量活动中评委老师对作品的点评, 反观自己的作品, 我对如何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有了更多的思考:

1.语文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的核心是学生, 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制作课件时应自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我们只有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明白知识不应是教师灌输的, 而是学生习得的, 做出来的课件才不会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的, 这样语文课件才能真正转型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辅助工具。

2.语文课件的制作应适当“留白”

语文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过程。课件太实、太直, 教学便失去了“空白”, 语文的味、韵则尽失。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 即课件制作不应一味强调形象、直观, 以音像直接替代文字, 剥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扼杀学生的思维, 而应把握好图片、声音、视频介入的度, 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 具有更多的空白, 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另外,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预想教学流程的多种可能性, 步骤宜粗不宜细, 因为粗, 就留下了许多可以自由挥洒的余地。如叶澜教授所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评委印象

“工欲善其事, 必先得其器。”课件制作者常常在最初就会考虑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创作, 以期望在教学思想的表达和媒体技术的实现上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能用简单的工具, 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淡之中见精神, 吴玉婷老师的PPT课件《长亭送别》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课件。

课件一开始,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画卷, 暗扣教学主题的时代环境, 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认真体会这脍炙人口的名剧将如何在课堂上演绎。

课堂预习之后, 是引人入胜的PPT连环画。初看, 似乎是简单的图片素材在演示文稿中的排列, 但当我们把图片移开时, 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有图片都经过了边缘羽化处理, 使其与背景完美融合, 而背景图案的选择, 与图片主色调既有对比, 又能烘托。

虽然有不少优点, 但也不是说这个课件就是完美的。美学上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 教学设计和展示也可以更加灵活, 技术上的不足也需要改进。例如, 字体, 如果嵌入进课件, 就不用专门为此附带字体, 也不会使得直接运行课件时出现清一色的单薄的宋体字。

戏剧文学尤其是古代戏剧的教学, 向来都很有难度, 也富有挑战性, 学生的知识空白会成为很大的教学障碍, 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从教学设计和作品表现力上都要有所突破。我愿意相信, 《长亭送别》这个简洁美观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收获成功的。

篇4: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关键词】音乐课件;多媒体;中小学音乐;课件制作

一、音乐课件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增强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调动孩子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忱,教学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如上课时让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在一个音乐环境中进入到教学里来。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绪因心境而制约,情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应该营造出孩子们感兴趣、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通过有趣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来对大脑的直接映像所造成。因此,声像图文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2.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欣赏课里,老师放磁带录音或者演奏(唱),学生对这种单一的形式感到单调和枯燥,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显得比较被动。然而通过富有动感的影像、文字、音乐、图片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音乐的情绪、力度与速度。在欣赏音乐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充分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和表现欲。

3.中小学音乐在教授传统音乐时需要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技术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音乐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的融入,可以激发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全曲欣赏”和“分段听”的方式十分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然而使用现代多媒体之后,在音乐课堂上,我先给学生看一些视频让大家选出合适的音乐主题填充,再通过图片文字等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分析音乐要素。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辅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多媒体准确的把音色和体裁表现出来

音乐称为声音的艺术,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尤为重要。用唱歌来举例,人的声音可以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从音区划分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和男中音,由于性别,音域的不同无法完全模仿示范。又比如《保卫黄河》、《走向复兴》等轮唱、合唱歌曲,老师是无法表现出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当中声部的协和。想要准确地去表现音乐的音色和体裁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音乐形象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

5.增长孩子们的见识,使视野更加开阔

中学音乐教材里,音乐欣赏的内容涉及广泛。比如说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等器乐作品时,牵涉到西洋交响乐或者中国的民族管弦乐等。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最佳效果就是运用多媒体。只有通过视频,孩子们才能够把这个音乐中的形象,乐队演奏的规模,指挥风格,音色特点,乐器使用及等准确的分析判断。

6.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根据音乐教学需要的内容、环节、目的从各个角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自然的衔接的在一起,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课件容易主次颠倒

有的老师喜欢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被忽略。他们对课件过分渲染,只追求好看,多媒体用全面而动感的形式表现,过多使用音频和视频资源,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根本核心,把真正教学内容掩盖,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宣兵夺主。让这节课只有娱乐性而缺乏实效性。

2.音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少

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互相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希望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接受知识,就在多媒体课件中盲目的扩大知识点和信息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无法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3.非专业课件制作人员,普遍课件质量不高

在音乐课堂中,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音乐课堂里能用直观的、简单的、实物的方法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就不需要了。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得看有没有这个必要性。课件的布局设计和质量都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很多老师没有接受过专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因此,他们没能把多媒体很好的运用,只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搬到了多媒体课件上来,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三、制作课件的几个要点

1.引用的资源要适量、恰当

在制作音乐课件中无论是气氛的渲染、用创设情境来导入课题、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内容的延生与拓展、能力与知识的训练、巩固总结等,引用资源都需适量,课题重点突出,资料不能堆积太多。

2.音乐课件制作设计需有趣味性

教学活动原本是很艰难,但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便充满了活力。多媒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孩子们的求知欲更加的强烈。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3.合理的结构

明确目的、紧扣每个环节、步骤要清楚,课件操作要简单、效果要显著、为求教学效果最佳,需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媒体。

4.准确的定位;需全面分析教材,再进行定位

教学内容掌握好、媒体要选用恰当、结合知识能力、适当的课外拓展,考虑学生的特征年龄与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需符合规律与实际。

篇5:小学音乐课件——印度音乐介绍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

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

电 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

《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

篇6:小学音乐课件

教学目标:

能认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形状、时值及其组合,知道一拍里有几个八分、十六分音符;

重点难点:

认识八分、十六分音符时值及其组合;

教具准备:CAI课件、音符卡片、音乐房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音乐房子,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音符之家做客,大家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推开一扇门,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门都打开吗?

二、过渡

读儿歌复习全音符、二分音符及四分音符形状及时值。

(课件展示音符及儿歌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唱回忆老知识,从而引出新知识。)

三、游戏激趣:(课件展示八分、十六分音符以及时值对比的图片)

1、利用游戏“称天平”认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首先通过音符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认识两种音符,再利用课件中的天平对比演示让学生感知音符的时值关系。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知道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等于两个八分音符的`时值,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等于四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2、利用游戏“找朋友”进一步感知音符时值组合。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卡片与课件展示的时值组合找到与四分音符时值相等的音符组合,并唱一唱,以便进一步巩固时值组合。

四、小结。

篇7:小学音乐小小少年课件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这首歌曲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能与他人一起有表情的演唱《小小少年》。

2、掌握弱起和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

3、了解《英俊少年》故事梗概,学习主人公海因策机智勇敢的精神。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歌曲用丰富变换的情绪来演唱。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弱起节奏、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教学方法

对比法、听唱法、视唱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剧照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影的剧照吗?这位小主人公可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想不想知道他的童年有什么变化吗?

一、欣赏歌曲

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

师:从歌曲中你能听出他的童年有哪些变化?

2、歌曲简介(出示画面)

师:他的童年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为什么后来有烦恼了呢?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这个

小男孩名字叫海因切,他聪明活泼而且爱唱歌。不幸的是他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和父亲卡尔生活在一起,更令他烦恼的是他父亲和外公的关系不好,外公不喜欢他们,有一天,他的父亲遭人诬陷被判入狱,这个时候海因切并没有退缩,而是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和坏人展开了危险的斗争,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父亲无罪释放,更让他惊喜的是外公从此喜欢上了他。这部电影的所有插曲都是这位小男孩演唱的,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真实姓名也叫海因切。

3、复听歌曲师:下面我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这位少年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烦恼的阳光心态!(播放歌曲)

二、难点节奏练习导入:师:不知道大家在平时唱歌时有没有这样的尴尬场面:你这里唱完了,伴奏还没结束呢;你唱第三乐句时,伴奏第四乐句已经播过去了,惹得旁边的人哄堂大笑,搞得自己很难堪。如果我们平时在音乐课堂上能够掌握好歌曲的节奏,就不会让自己如此狼狈了,下面我

1、师示范

2、学生找出节奏中相同的地方

3、学生找出难点的节奏具体在哪一小节

4、师重点讲解第四小节及连音线、附点音符的唱法

三、再次聆听,找出歌曲中所练习的节奏型

师: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这首歌曲。找一找哪一句歌词的旋律有我们刚才练习的节奏型?并看着歌谱再打一遍我们刚才练习的节奏。

四:学唱歌曲

A视唱歌谱第一乐段

1、第一次演奏:(师边打节奏边唱谱)

导入:师: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的音乐,我想考考大家对音乐的听力、眼力是否敏捷?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歌谱)我把上面的歌谱演奏一遍,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同的旋律?可用歌词把答案说出来

2、第二次演奏:(师边打节奏边唱谱)

师:我在演奏一遍,大家听一听附点音符的唱法

3、视唱歌谱(师生边打节奏边唱谱)

师放慢速度弹奏,师生一起视唱歌谱第一乐段

B、跟琴演唱第一乐段歌词

1、师弹琴学生唱歌词

2、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C、视唱歌谱第二乐段

1、第一次演奏

师:请看第二乐段的歌谱,我演奏一遍请大家找出旋律的相同之处

2、第二次演奏

师:我再演奏一遍,请同学们注意附点音符和连音线的唱法。

3、视唱歌谱

师放慢速度弹奏,师生一起视唱歌谱第二乐段

D、跟琴演唱第二乐段歌词

1、师弹琴学生唱歌词

2、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E、教师弹琴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F、自学第二段歌词

1、生分组自学第二段歌词,师巡视指导

2、生清唱第二段歌词

G播放范唱生完整演唱歌曲

五、歌曲处理

1、学生讨论、展示歌曲情绪的变化

导入:师:一首歌曲不可能自始至终只表现一种情绪:有的歌曲它会用逐渐递增的方式来表达浓郁的情感;还有的歌曲时而悲愤时而哀怨时而坚强又充满希望,这首歌曲我们应该用怎样变换的情绪来演唱才更能够表达出少年的内心变化呢?(分组讨论,展示。)教师简单提示:歌曲的哪些地方需要变化一下情绪?变成什么情绪合适呢?

2、欣赏歌曲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歌词情绪的变化并演唱

A、师:大家请看歌谱(出示歌谱)歌曲第一段歌词的第一乐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才能表现出少年的纯真快乐?(舒缓、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这种心情来演唱)当大家听到“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这句歌词时,你的心情如何?(欣喜)当你听到“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又是什么心情?

(忧虑、同情)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B、教师提示学生带着情绪齐唱歌曲第一段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歌词情绪的变化并演唱

A、师:当你听到“但有一天**突起,忧虑烦恼都来了”这句歌词中的“**突起”是指什么?大家回忆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简介海切尔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海切尔的母亲早逝、外公不喜欢他、父亲被冤入狱)海切尔面对这么多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压力,此时你的心情如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这句歌词呢?(悲伤)

师:海切尔面对这么多的忧虑他是怎样面对的?是颓废妥协还是利用聪明机智勇敢地解决困难?第二段歌词副歌部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才能表现海切尔的这种品质?(坚强勇敢)

B、教师提示学生有表情的演唱第二段歌词

3、在教师的提示下用丰富的表情完整演唱歌曲。

篇8: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现在, 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制作电子课件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摆放在我们的面前, 如电子课件制作粗糙、版面设计重点不突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图片单一等。要想发挥出电子课件的功能, 教师还需在其制作上多下工夫去研究、改进, 让它为音乐课堂增光添彩, 为学生的音乐课插上翅膀。

我们都知道, 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明显的,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音乐的喜好不同, 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差异, 参与音乐表现能力的差异等等。所以, 我们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同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参与音乐的活动。这对我们的音乐课件提出了要求: (1) 音乐课件必须是富有童趣的, 它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 音乐课件必须是直观的, 应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 使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 变得简单易懂, 照顾到全体学生。

一、当前音乐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我在外听课很多次了, 听了不少的音乐课, 大致发现了音乐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课件制作太粗糙

教师选择不太符合学生学情和审美的图片进行教学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审美。如很多图片都含有一些广告文字, 教师都没有进行图片处理, 直接插入使用了。又如, 课堂上需要用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 但是教师不会截图, 只能整张展示给学生看, 使课堂的情境创设和重难点突破方面变得不活泼生动。

(二) 版面设计重点不突出

因为是小学音乐课, 很多音乐教师为了吸引学生, 所以将自己的课件做得很“满”, 不让版面上任何一个角落空着, 稍有一个空档就添加一个动态的小动物。其实这样做, 不利于音乐课的教学。因为过于花哨的版面, 特别容易引起小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本来是想让小学生静下心来听音乐, 而课件上扑闪的花蝴蝶、飞舞的蜜蜂都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 所以使得他们听课也就不专心了。

很多音乐课件, 在制作中主要是插入几张图片, 然后插入一段音乐, 可以说这样制作出的课件只是在浪费制作人的时间, 只是一个空壳, 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的意义。其实,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会经常遇到很多介绍音乐常识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教学内容。比如, 滑音的演唱、低年级简单的二声部、少数民族的服饰介绍及舞蹈的展现等, 这些都可以使用电子课件来形象的展示,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会这些抽象枯燥的内容。电子课件的使用, 让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制作电子课件常用的工具

1.制作课件需要教师能熟练地使用一些图片处理软件。比如, Photoshop、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和截屏工具等。

2.影音文件制作方面的软件。Cakewalk和Cool Edit Pro这两款软件太过于专业, 虽然功能十分强大, 但是不容易被接受。而作曲大师、贝音等, 由于操作简单, 备受教师的喜爱。

3.格式转换方面。电子课件主要支持WAV和MP3音频文件, 教师可以安装“超级转换秀”这样的转换器来进行格式的转换。

4.音乐和视频的切割、合并工具。在音乐课堂上, 我们有时需要学生欣赏一段的音乐或视频,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音乐和视频的切割、合并工具。常用的有“MP3 splitter&joiner”, 这款软件既可分割, 又可合并, 非常好上手。

掌握以上软件使用, 我想好的电子课件是可以快速做出来了。

三、如何制作有效的电子课件

我是这样做的: (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件, 第一张幻灯片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利用文字的超级链接设置, 建立漂亮的目录。 (2) 正确理解教材, 把握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制作课件前, 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确立正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样就可在制作时将其更好地突出来。例如, 一年级的《农场的早晨》这节歌表演课, 重点是这节课的音乐情景剧中三种小动物的“合唱”:

小羊的歌2/4

X-—X-—X X—X-—

咩咩咩咩咩

小鸭的歌2/4

X X—X 0—X XX—X 0—

呷呷呷呷呷呷呷

小鸡的歌2/4

XX X—XX X—XX XX—XX X—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在课件设置时, 教师可以把三段节奏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出来, 如小羊用绿色, 小鸭用蓝色, 小鸡用红色, 并在每一条节奏的开始设置相应的小动物图标。在学生学习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感受自己提前录好的节奏, 并按照顺序, 一条一条出示, 在学生练熟第一条后再出示第二条, 在一二条练习熟练后出示第三条。教师还可将其设置为点击“单击时突出显示”, 以增强画面的效果。这样教学重点突出, 方便学生掌握熟练。

上一篇:桌子有多长的教学设计定稿下一篇:苏辙六国论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