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2024-05-05

依法治国法治进步(精选6篇)

篇1: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建设法治政府 完善法治经济 推进依法治国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叶小文 《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5日01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头绪很多,当前要特别着力的是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法治经济。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现实生活中,以下现象和行为皆有之: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么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例如,有的同志提出,要防止权力过多干预市场、边界不清——改革限权,确保权力界限清晰分明;防止权力取得无据、行使无序——依法确权,确保权力授予依法合规;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科学配权,确保权力架构相互制衡;防止“暗箱操作”——阳光示权,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防止权力滥用——全程控权,确保权力监督及时有效。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完善法治经济、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条条都很重要,必须全面部署,落到实处,以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在经济建设中用法治规范权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

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通过法治化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复杂性与应对方式简单化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从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来看,还是从突出问题、人民期待来看,尤其从立法要切实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来看,这个着力点应该是完善法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们搞市场经济,不是要搞“市场社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规范和引导。可以说,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法治经济。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需要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必须以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必须以法治为依托,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还要及时规范审判活动,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在立法中,还要探索、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依法保护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和能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法制好,好人可以充分干好事。法制不好,劣币驱逐良币,就谈不上公平竞争。完善的法治经济,必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完善法治经济,要在经济建设中用法治制衡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法治经济建设决不允许只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决不允许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否则,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法律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行为的受害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当权力调控市场,当权力与资本相遇,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导致普遍性、塌方型腐败。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结合,会使道德的界限丧失,法律的界限模糊,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所严厉批判的垄断资本主义,彻底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习总书记强调,必须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当然就应该把权力关在法治的笼子里,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防范市场利益的诱惑,并由此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毛泽东早就说过,“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人民以空前的规模从事经济建设,深化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该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必须下大力气完善法治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实施更严格的党内法规制度,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篇2: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法治国提案

《两会关于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提案》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两会关于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热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提案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关乎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战略布局,关乎治国理政的法治基本方式

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开局,关键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战略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这个关键,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权力腐败是法治的天敌,权力滥用是对法治的侵蚀和破坏。我们应当在深入开展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反腐治权,从源头上完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治体系和法律机制,用制度和法律管人、管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尊重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个根本,切实坚持法治建设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法治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护神。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让每一个人享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

在保障民生和社会立法方面有大动作,在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有大举措,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方面有大成效,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有新局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些“关键少数”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把依法治国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的重任,心得体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彻底否定人治,切实实行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场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深刻革命。法治革命的对象,是人治传统作风、人治体制机制和极少数固守人治做法的领导干部。如果领导干部中的极少数不能认清形势,不能积极投入依法治国的事业,甚至依然抱“权大于法”之残、守“领导人意志就是法”之缺,就会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障碍,必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李 林

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功效

在于实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应当切实负起依法治国的领导之责、推进之责、协调之责、监督之责,不断推进地方、部门和行业的法治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这个主体。在我国,依法治国不是依法治民。人民不是依法治国的客体(对象),而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是人民自己意志之追求,人民自己利益之保障,人民自己权利之维护,人民自己幸福之依托。因此,每一个公民不仅有尊重法治权威、维护法治秩序、恪守法律规范的义务,而且有参与依法治国进程、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责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

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篇3: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一) 政府是法律的主要执行机关, 其管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政府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因此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二) 建设法治政府是协调各种矛盾, 保证公平正义, 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

改革和发展, 说到底就是要改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 解决各种矛盾, 协调各种关系, 解放生产力。而矛盾的协调和解决, 公平、正义的建立离不开法律这个基石, 更离不开政府这个基本的执法主体。近些年我国改革发展逐渐进入关键时期, 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 促成这种现象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认的其中一点是某些政府或政府部门没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例如, 土地征用过程农民权益不受保证, 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 建筑行业恶意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等等。由此而引发众多的信访和群众性事件。再比如, 一些地区社会矛盾激烈, 干群关系紧张, 有的在职干部对辖区群众利益不够重视甚至漠视, 致使辖区群众无处申冤诉苦;一些干部缺乏责任心, 对群众反映情况不予及时解决, 致使小事变大事, 从而激化干群矛盾;有些干部只顾关系案、人情案, 以权谋私, 甚至收受贿赂, 从而引发民愤;还有干部不照顾群众利益, 不分青红皂白, 随意动用专政工具压制上访群众, 引发群众不满, 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复杂, 但是一个关键是很多时候政府不能依法办事, 不是无法可依, 就是有法不依。所以法治化是新形势下解决各种新矛盾, 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而法建立、完善、执行还是离不开政府这个主体。

(三) 建设法治政府, 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我们党提出,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将也是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且必须以高度法治化为前提, 这是各个方面的共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 我国法制建设体制建设还存在诸多与社会现状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达不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例如: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多地区存在执法司法不严谨、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的现状, 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部门反感与不信任;个别国家干部甚至干部领导无视法律、徇私枉法现象屡见不鲜等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因此要全面推进法制行政, 政府必须坚持严格、公证、文明的执法原则, 积极建立法治政府, 建立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还要积极做好法治宣传教育, 向广大民众传播法律知识, 弘扬我国的法治精神, 从而增强全民法律意识, 进而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如何建立一个法治政府的几点想法

法治政府的内涵及特征。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 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 严格依法办事, 防止权力被滥用。具体表现就是: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二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四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加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五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六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要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治观念。思想是各项工作的先导, 要构建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责任感和自觉性, 增强法治观念。一, 人民赋予了政府权力, 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与权力相等的义务与责任, 执政过程中定要对人民负责。这就要求执政干部要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二, 法律具有权威性, 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要崇尚法律、尊重法律, 遵守法律, 维护法律权威, 不可以权代法, 以权压法, 以权乱法, 以权废法, 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三, 要具备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在当前的情况下依法行政特别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 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 做到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法定程序。

要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积极做好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人民赋予了政府的行政权力, 没有了人民也就不存在政府, 这充分体现了党执政的基础在于人民, 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切实做到为民执政, 才能在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 又在于更好的执政为民。山西发生的塌坊式腐败则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了建立法制政府的极端重要性。

执政为民的关键, 还在于努力实践, 抓好落实。执政为民, 依法行政,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而且要落实到政府的决策中, 落实到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活中, 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抓起, 努力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简政放权, 国家已经从政策上简政了, 地方如何把这些政策落实好, 就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

要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在我国,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于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 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如优秀人物的代表, 任长霞、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等, 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的实现, 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所用, 那就是忘本, 就是背叛, 就不配做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如:徐才厚、杜善学、聂春玉等等, 他们最终受到了严惩。因此, 每一位领导干部一定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 一定要在权力为谁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 自重, 自警, 自励, 自律,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和权力观, 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自觉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 真正做到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敦促干部奋发图强为人民服务, 也能诱使某些干部腐化堕落, 将手中权力演化成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官员腐败现象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损害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进而激化了人民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 时刻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为, 切实做到权力为民所用。而这这其中的标准就是一个, 法律。当然态度也很重要, 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 如果法律还没有明确规范, 就是尽快立法,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不但要积极主动地去做, 而且全力以赴地去做。凡事以权谋私的事, 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事, 法律没有明确的, 也要尽快推进立法, 从法律的源头上杜绝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

篇4:“依法治国”塑法治政府

山雨欲来风满楼。“现代政府”首先是法治政府,“政府限权”、“让利于民”、政务透明公开、“政府问责”、反腐风暴成为常态,都是“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不为众人察觉的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烈焰下,一场行政变革早已悄悄地淬炼成型。

“政府限权”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老百姓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逐渐发现:以往高高在上的“衙门”已不再专权蛮横,天底下也有“当官的”管不了的事。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政府愈加意识到,以往“保姆式”的强权管理再也行不通,政府权力的行使不断受到公民权利的挑战。

1996年,陈锦洪状告佛山市经委行政侵权并请求行政赔偿,开启了“中国民告官第一案”长达6年的诉讼之旅。虽然此案最终没有判决赔偿,但从法律上宣示了行政行为并非可以肆意妄为。1999年《行政复议法》出台,开通了百姓向政府“讨说法”的又一渠道。这些年,“民告官”已告别了长期蛰伏状态,在华夏大地此起彼伏,诸多诉状直指省部级行政部门,状告公安部,状告司法部,状告铁道部……迄今被起诉的中央部委就达几十个。

公民不断向政府“叫板”的背后,深刻揭示出一个真理:政府的权威必须置于法律之下,这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这对于习惯了计划体制下包揽一切、统管天下的政府而言,将是一次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限制政府权力,必须从法律上准确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无论是2005年成都火车站的“警贼勾结案”,还是2006年李志刚杀死城管队长案,都透露出行政执法权过大、失范等问题,人们在惊讶之余不禁大声疾呼:政府限权势在必行。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施行,对行政处罚的权限、范围、程序进行了全面规范,限制政府滥用处罚权成为重要目标。2005年8月28日,《治安管理处罚法》获通过,加强了对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的要求,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警察限权的主题。

失去约束的政府权力必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世纪之交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以约束政府权力为目标。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通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为“行政许可行为”单独立法的国家,意味着政府限权将从文本步入现实,政府审批行为从此被套上“紧箍咒”。为了配合许可法的实施,国务院取消和调整了1795项行政许可项目,整个审批事项削减近半,各地也对行政审批以及相应的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让民众发出“公章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感叹。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一些地方借助立法手段私自扩权、非法牟利,运用“红头文件”侵犯老百姓权利,国务院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法规清理和规范性文件治理工作。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国防教育法》,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25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公布之日起实施。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2004年1月1日,我国110部新法律法规开始施行,其中国家级法律法规51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工伤保险条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等。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实施。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2001年,中央和地方两级立法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法规清理,大批与WT0规则精神不符的或过时失效的法律规章被明令废止。六年后,国务院再次决定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包括655件现行行政法规、3031件国务院部门规章和9664件地方政府规章。截至2D06年底,已有90%以上的市级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一度“违法红头文件漫天飞”的现象得到了有力遏制。

在法律缰绳的羁束之下,中国政府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瘦身运动”,上至国务院下到乡镇办公室,不断精简裁员。2D05年国家公务员法的出台,更加快了建立廉洁奉公公务员队伍的步伐,打造法治政府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平台。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小的政府在百姓心目中赢得越来越大的威信。

“问责政府”成为常态

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不是设计来让政府金盆洗手”,大多数公民权利的实现都蕴涵着相应的政府义务,因此,责任总是与政府时刻相伴。然而,现实中不断发生的恶性社会事件,却一再指向政府责任的缺失。

1999年1月4日晚6时50分,跨越重庆市綦河两岸的人行虹桥整体垮塌,40人遇难。2007年,广东九江大桥、湖南凤凰沱江大桥相继垮塌。当悲剧以同样的方式不断上演,人们不禁向政府监管部门发出强烈的责任追问。

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事故,214人死亡,国务院对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责成辽宁省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但每年的矿难事故依然不断,让人防不胜防。而2007年震惊寰宇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不仅让人目睹了惨绝人寰的人类犯罪,更让人看到背后政府部门和官员极度缺失的责任意识。

密云踩踏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齐齐哈尔假药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哈尔滨550万元“天价死亡”事件,山西左云特大矿难瞒报事件……难以枚举的各类恶性事件,无不将政府监管职责的缺失暴露于众:问责政府成为必然。

2004年6月,一场“审计风暴”揭开了政府问责制的新篇章,随后的“环保风暴”更点燃了社会各界对问责政府的热切关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向社会传递出了“高官问责”的强力信号。2005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内容涉及定职定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利剑直指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随意执法。在中央立法的带动下,深圳、成都等地出台了行政首

长问责暂行办法等,将问责制不断推向末端。

在经历磨难中成长,中国政府在一次次问责的压迫下逐渐成熟起来,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少了几许彷徨,增添了几分自信。2003年的春天,肆虐的“非典”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国务院花了不到20天就颁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各种责任机制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在很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蔓延。2005年下半年,面对肆虐的禽流感,国务院又出台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从非典防治初期的手足无措,到禽流感的从容应对,这反映了政府公共服务主体意识的回归和应急能力的提高,也预示着中国政府在疫情的考验中越来越走向成熟、理性、负责。

“玻璃缸中的金鱼”

“政务公开”是现代政府的生命表征。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法治政府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透明度”了,在一系列公开机制运作下,各级政府成了“玻璃缸中的金鱼”。

在“入世”之初,中国政府就加快了政务公开的步伐,酝酿政府信息公开立法。200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不懈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国31个省区市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办事機构,国务院38个部委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10月1日起,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成为政府的一扇新窗口。也在这一年,我国首部民主政治白皮书亮相,坦陈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最终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阳光下的政府法”清晰地描绘出一条“政务公开”的路径。

听证无疑是新世纪中国政府政务公开的核心关键词。自2002年1月铁路票价首开全国听证会以来,各种听证会如雨后春笋,虽然有些沦为了花瓶式的摆设,但其背后蕴含的政府运作透明化、行政决策民主化的程序价值依然不可小觑。

政务公开蔚然成风,公民权利才有坚实保障。一周内“105次违章,10500元罚款,210分记分”,这是安徽来京务工人员杜保良在首都创造的交通违纪记录,由此引发的“暗中执法”讨论,促进了行政执法公开的步伐。从当年的8月份起,北京的违章司机就会接到“处罚通知书”,其他各地交警部门也纷纷采取了通报举措。“便衣”测速、“伪装”设备统统叫停,江苏、广东等地警方陆续出台了“透明执法”新举措,极大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如今,政府不再“侯门深似海”,敞开了胸襟接受阳光的普照。2002年《政府采购法》,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下的交易”,“赤裸裸”的政府行为更加受到百姓欢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终结了以往“办一个证要跑十几个部门”的历史,上海和深圳的市民办理护照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共建立2100多个综合性政府服务中心,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最便捷的优质服务。

反腐肃贪,走向廉洁政府

法治政府必须是“廉洁政府”。如何根治腐败毒瘤,成为人民政府增强自身生命力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反腐也到了危急关头。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创了建国以来的两个“最”走私数额最大,涉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受贿人员最多。

愈演愈烈的腐败案件,昭示了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坚定了党和国家整治吏治的决心。据统计,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00余项,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的有120余项。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昭耀,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等巨蠹陆续落马,破除了旧社会“刑不上大夫”的迷信。而2007年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更是让人始料未及,600余万元的受贿金额居然让其走上“不归路”,打破了近年来省部级腐败高官“坦白、认罪、退赃”即可免死的惯例,不仅彰显了政府擎剑反腐决心,且透露出中国反腐的新动向。

政府腐败,以官商勾结居多。为此,中国政府在2006年开始向商业贿赂全面宣战,剑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商业保险、银行信贷、证券期货等腐败高发的重点领域。6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时间,全国68名厅局级干部涉嫌商业贿赂纷纷落马。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4879件,涉案金额61.56亿元。其中,涉及国家公务员的案件5523件,占案件总数的22.2%。与此同时,全国检察机关的反渎职侵权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每一次重大责任事故中都挖掘出一批“不落腰包的腐败分子”。

篇5: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用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刘斌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6日 02 版)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则是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

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法治文化还可以使人们具有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 1 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因此,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那么,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二是法律应有的权威和作用尚未形成;三是法治观念淡薄,法治精神没有深入人心;四是立法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司法不公和公信力有待纠正与提高;五是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治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现在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必须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强化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6:依法治国法治进步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选题】 第(1)题()要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引导律师积极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区工作等公益法律服务。【2分】

A.健全法律服务网络

B.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

C.拓展法律服务领域

D.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本题答案:C 【单选题】 第(2)题()要做到加快解决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律师资源合理分布、均衡发展。【2分】

A.健全法律服务网络

B.整合法律服务资源

C.拓展法律服务领域

D.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本题答案: B 【单选题】 第(3)题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为“()”战略总体布局,凸显其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分】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D.六位一体

本题答案: C 【单选题】 第(4)题 随着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开始向()转变,我国开始进入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阶段。【2分】

A.从以行政权力的事后监督和公民权利救济为中心

B.侧重依法管理行政相对人

C.从以行政权力的事前监督和公民权利救济为中心

D.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规范、制约行政权运行过程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5)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以德治国

D.依法治国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6)题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主要是政府提供市场秩序包括规划、引导、制定规则、纠正失灵等,以及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2分】

A.经济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本题答案: A 【单选题】 第(7)题 所谓(),就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2分】

A.民主政治

B.人民民主

C.人民统治

D.民主社会

本题答案: A 【单选题】 第(8)题 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中,条件保障不包括()。【2分】

A.队伍保障

B.经费保障

C.技术保障

D.制度保障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9)题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 2分】

A.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

B.没有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就失去基础

C.没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就没有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D.以上都是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10)题()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它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的同时,更要追求生态的进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理念。【2分】

A.经济文明

B.社会文明 C.文化文明

D.生态文明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11)题()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2分】

A.宪法

B.民商法

C.党章

D.行政法

本题答案:A 【单选题】 第(12)题 依法行政的起步阶段主要有三个表现,其中,在行政行为法方面,制定了()。【2分】

A.《国务院组织法》

B.《民事诉讼法》

C.《民法通则》

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本题答案: D 【单选题】 第(13)题 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于()。【2分】

A.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B.构建科学牢固的社会法治体系

C.社会管理创新

D.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本题答案: A 【单选题】 第(14)题()认为,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2分】

A.马克思

B.列宁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本题答案: C 【单选题】 第(15)题 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2分】

A.党内程序

B.法定程序

C.意定程序 D.多数投票

本题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多选题】 第(1)题 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必须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的环境,保障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分】

A.自由公平

B.规范有序

C.安全稳定

D.受制于人

本题答案: ABC 【多选题】 第(2)题 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长期稳定和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A.路线

B.方针

C.政策

D.主张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3)题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义有()。【2分】

A.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义

B.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C.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D.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4)题 执法为民要求执法者()。【2分】

A.常怀爱民、为民之心

B.常存便民、利民之意

C.常除坑民、害民之祸

D.忠实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各项要求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5)题 针对经济管理权的配置和行使,应该重点做到()。A.实现职权法定

B.减少事前审批程序

C.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

2分】 【 D.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6)题 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贯穿于各项工作制度措施和各个工作环节,真正做到()。【2分】

A.科学立法

B.依法行政

C.公平司法

D.严格执法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7)题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文化法治工作实践,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时要有以下()基本思路。【2分】

A.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B.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C.强化法律实施是关键

D.严厉的执行措施时关键

本题答案: ABC 【多选题】 第(8)题 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2分】 A.人民民主

B.法制完备

C.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D.权力制约

本题答案: BCD 【多选题】 第(9)题 法律具有(),只有厉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分】

A.权威性

B.不确定性

C.可预期性

D.稳定性

本题答案: AD 【多选题】 第(10)题 坚持党的领导,()。【2分】

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B.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D.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11)题 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包括()。【2分】

A.保障人权理念

B.程序正当理念

C.法律平等理念

D.权力制约理念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12)题 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来看,合法行政包括了一些几方面的具体要求()。【2分】

A.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来看,合法行政包括了一些几方面的具体要求

B.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

C.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

D.不符合法律要旨的不用撤销

本题答案: ABC 【多选题】 第(13)题 执法为民要做到()。【2分】

A.为人民执法

B.靠人民执法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14)题 当前,我国行政立法质量的提高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2分】

A.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B.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D.强化备案审查制度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15)题 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2分】

A.大众的和集体的

B.少数人的、宗派的

C.根本的

D.现象的

本题答案: AC 【多选题】 第(16)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 B.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C.市场经济也是多元化的经济

D.市场经济体现契约化的经济

本题答案: ACD 【多选题】 第(17)题 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2分】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C.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公民参与扩建广阔的政治平台

本题答案: ABC 【多选题】 第(18)题 法治保障体系所包括的()因素都属于典型的刚性约束条件。分】

A.队伍

B.经费

C.技术

D.文化

本题答案: ABC 【多选题】 第(19)题 法治的丰富内涵有()。【2分】 A.要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

B.要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2 【

C.要促进社会规范有序

D.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20)题 健全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保证权力行使的(),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2分】

A.公开透明

B.连续性

C.可预期性

D.以上都对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21)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2分】

A.多元

B.统一

C.尊严

D.权威 本题答案: BCD 【多选题】 第(22)题 民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2分】

A.确认民主成果

B.保障民主权利

C.制裁侵权行为

D.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23)题 强化法律实施要()。【2分】

A.加快推动文化立法,健全完善文化法规体系

B.加强依法行政,坚持转变政府职能

C.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法治思维

D.提高文化执法水平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24)题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2分】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本题答案: ABCD 【多选题】 第(25)题 文化领域法治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完善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看,我国文化领域法治工作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2分】

A.文化立法法律位阶整体较低

B.文化立法法规、规章质量不高

C.文化立法重管理、轻保障

D.文化立法滞后 本题答案: ABCD

三、判断题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每题的题干表述是否正确。【判断题】 第(1)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是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前提和基础。【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2)题 从国情出发是指司法体制改革要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符合我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3)题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4)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2分】

本题答案:

错误

【判断题】 第(5)题 当代法治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人权至上”的人文精神。【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6)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法的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法的形态。【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7)题 依法治国最终将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与社会福祉上,司法实践应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做到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8)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理念,也是人治理念、行政管制理念。【2 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9)题 法治的价值就是指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治理方式对人这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判断题】 第(10)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分】 本题答案: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下一篇:山东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