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2024-04-25

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通用8篇)

篇1: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试行)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法治化

(一)制定并公布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制度。

(二)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制度包含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开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法制机构审查、成本效益分析、审议决定、定期清理、实施情况评估等内容。

(三)在经过立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每年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计划。

(四)规范性文件草案,提请政府审议前在政府网站或其他媒体上向社会公布,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日。

(五)规范性文件草案,要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开听证、或者其他方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六)提交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的说明包括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采纳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各界意见情况、成本效益分析情况等内容。

(七)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事前应由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未经审查通过的不得提交会议审议。

(九)规范性文件应当规定有效期,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二)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论证制度。

(三)完善行政机关内部决策规划。

(四)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制度。

(六)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行政决策。

(七)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要事先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对征求到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向社会公布。

(八)重大决策事项,要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九)重大行政决策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行政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十)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十一)有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依法定程序作出。

(十二)作出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以规定的形式予以公布,并允许公众查阅,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十三)建立健全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评价制度。

(十四)每半年提出决策执行情况反馈和实施评价报告,决策机关应进行认真研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

(十五)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五、行政服务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服务管理制度。

(二)公布的行政服务项目涵盖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全部事项,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三)行政机关提供的服务项目应向社会公布。

(四)行政机关的行政服务项目按法定要求拟定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五)行政机关按照公布的实施办法提供行政服务。

六、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二)政府及政府部门建立公众信息网站,并及时更新。

(三)政府信息按照法定要求通过政府公报、网站、新闻发布会、电视、报刊、广播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四)按照法定要求编制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五)按照法定要求及时全面地公布政府信息。

(六)依法办理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

(七)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公众信息网站内容全部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

七、行政责任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岗位责任制度。

(三)部门职责明确落实到内设机构、各个岗位及承办人员。

(四)每一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的职位说明书。

(五)各岗位工作人员根据法定化的岗位责任要求进行配备。

(六)编制部门职位责任手册。

(十)建立健全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十一)对不依法履行或者不作为的政府机构及人员,及时启动追究程序,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八、行政救济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投诉处理制度,对投诉的范围、受理和处理程序、处理方式、法律责任以及社会矛盾的预防、行政调解机制等作出规定,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受理和处理行政投诉。

(二)行政投诉办法、程序向社会公布。

(三)及时受理社会公众提出的投诉,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

(九)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依法参加行政复议,并且依法履行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

(十)建立健全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制度,对参加行政诉讼、履行法院诉讼判决或者裁定作出规定。

(十一)接到法院应诉通知后及时指定诉讼代理人。

(十二)在法院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及相关证据材料。

(十三)依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和裁定。

(十四)建立健全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制度,对受理和办理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的具体工作作出规定,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

(十五)依法受理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

(十六)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决定符合法律规定。

(十七)对于决定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的,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方式予以支付。

九、行政监督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制度,对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以及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方式、听取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作出规定。

(二)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上一的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三)认真办理有关政府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以及政协委员提案。

(四)建立健全层级监督制度,对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的处理、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

(六)建立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制度。

(七)建立健全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具体措施。

(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受理和办理社会举报、意见和建议。

(十一)对社会举报、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定及时办理,并将结果向当事人反馈。

(十二)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十、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二)制定领导干部法制讲座计划,每年法制讲座不得少于2次。

(三)领导干部按照要求和计划参加法律知识学习。

(四)政府部门建立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五)政府部门制定本的学习计划,每年学法讲座不得少于2次。

(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

干部任职依法行政知识考查和培训学习情况考核制度。

(十)领导干部任职前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学习情况考核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优、考核、任职的依据之一。

篇2: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章新生

2005年第3期 ——民主法制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出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推进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积极而认真的态度,切实贯彻落实好《实施纲要》,努力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执政机关,要按照《决定》精神,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所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法性操作问题;所要规范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所要明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进而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既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又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利益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也要求我们按照国际的通行规则办事。建设法治政府,要依法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更好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基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和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建设和谐湖北,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近年来,我省各级行政机关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完善在行政过程中执行国家各项法律、地方各项法规、规定和相关制度的方式,加大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力度,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一)结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行政许可法,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施行,是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2004年以来,我省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广泛宣传,效果明显。省政府对现行有效的12645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保留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定的700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将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及其实施主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二)按照《实施纲要》要求,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定,从制度上健全立法工作程序。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工作中,我们扩大立法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布法规规章草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我们还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专家咨询论证会等形式,深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三)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促进政府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显著标志。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从体制上大胆革新。我省已在武汉、襄樊、宜昌、黄石等地,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缺位、执法机构膨胀等执法扰民问题,对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现在,又有10多个市县正在着手进行执法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

针对过去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落实的问题,我们探索建立把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挂钩的新制度,以增强各级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并即将出台《湖北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规范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已于2004年5月1日实施。《规定》明确规定,要建立报备登记、审查意见反馈、审查发现问题的处理等各项制度,积极督促各地各部门按要求将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试点工作正在全省铺开。

(四)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环节。行政复议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法律制度。在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机关不合法、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对合法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并主动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既有效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又积极支持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执法水平。

三、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若干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施行政许可法。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再通过行政管理方式解决问题。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遵守信赖保护原则,维护政府信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二)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行政机关制定各项制度,要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维护法制统一,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要建立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争议协调制度、定期清理制度等。

(三)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继续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

(四)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不仅要纠正错案,而且要惩戒责任人。畅通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访事项。规范行政裁决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作用,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方式。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五)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素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观念来思考研究情况、分析问题,依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善于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处理其他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法制机构一定要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当好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作用。■

篇3: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动职能转变。

转变职能的核心是简政放权、权责一致、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监督管理。这就要求发展改革委在法治的轨道上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真正实现由微观向宏观、由审批向监管、由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的转变。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取消和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两次修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把需要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了76%。我委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凡市场能够有效调节、企业能够自主决定、地方部门实施更加方便有效的审批事项,“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1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9项,委托管理行政审批事项17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80%以上。目前,我们正在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认真梳理行政权力事项、依据,编制自治区发改委行政权力清单。下一步,我委将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权、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等事项,对保留的各类行政权力实现动态更新,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按照国务院“五个一律”的要求,对各项审批核准的前置条件和强制性中介服务进行彻底清理。还要及时修订《自治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切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项目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同时下放审批权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有些并没有做到同步下放,只是我委下放了审批、核准权限,而相关支持性文件仍需报自治区相关部门审批,结果不仅没能达到加快审批进度、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反而给盟市、旗县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因此,今后将积极推动部门同步下放审批权限,真正起到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

创新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我委已经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制定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明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涉及全局性的机制、体制、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事项、重大工作部署、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内部机构设置调整等有重大影响的工作事项,必须经过委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今后将继续严格落实委党组会议、委务会、委领导传签等集体决策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还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实施情况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计划、政策、改革措施、政府定价等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进行调整,确保决策落到实处,实现预期效果。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近年来,我委围绕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一是简化了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对国家有明确规定由省级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即使不能减少审批程序的,也要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限,加快审批速度。核准类项目大幅度压缩了中间环节时限,对于采用技术路线比较成熟的核准类项目,原则上不再做可行性评估审查,项目核准限定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比《行政许可法》规定的20个工作日的时限缩短了3/4。二是创新审批方式,积极推进网上审批。传统的纸质流程在效率、公开、透明度方面比起电子化、信息化有很大差距。我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作用,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在线、全系统共享的要求,建立网上审批系统,目前对项目的核准、备案已经开始在网上试运行。三是加强了部门协作。对于一些重要项目实行了联动审批。凡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核准的项目文件,同时抄送自治区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商请各部门及时上报并盯办取得相关部委的支持性文件。凡自治区发改委备案的项目文件,同时抄送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商请各部门及时出具相关支持性文件。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条件明确、环节优化、高效便民的原则,科学设定审批程序和各环节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前置条件,统一规范报送和受理,着力推进“阳光审批”,凡不涉及国家秘密,不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审批的依据、标准、条件、程序、受理、过程及结果的“七公开”,方便部门、地方、企业及社会公众查询。

强化监管,构建新型监管格局。

有效的监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必要前提。减少审批核准范围和下放审批核准权限不是“一减了之、一放了之”,而是要加强对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放、取消和调整后可能出现的监管不到位情况,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发[2014]4号),对项目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我委也制定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对取消、下放和委托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监管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委托管理项目实施暂行办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强项目监督和市场管理工作。将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堵塞监管缝隙和漏洞,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努力做到“宽进严管”,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要同步下移监管重心,落实地方监管职责。为了做好项目监管工作,我们正在研究起草政府核准投资项目办法、政府备案投资项目办法、政府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办法和政府备案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办法等文件,待修改完善后将上报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

加强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

篇4: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权力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各类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学界把“法治”概括为八个字:约束公权,保护私权。从这一本质出发,依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于法有据,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现实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就无所谓了”的观念是经不住法律考验的。依法办事是政府行政的一个基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好事办好。

(三)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当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不作为、不尽职以及失职、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法律受到轻视,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滞步不前。在随后的“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惨遭践踏和抛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推进的,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强调的是政府要依法办事;第二个阶段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约束权力;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已逐渐搭建起来,广大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维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回望历史,纵观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轨迹,从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标,至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大任务,步履始终清晰、紧迫而坚定。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自始至终需要有法律依据,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可否认,现在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再难也要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还迷信于行政强制,习惯于通过强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将工作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顾实际,不注重程序,那样,只会引起民怨,而且违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会是政府。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行政机关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权力清单,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失职、渎职行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权力清单,关键是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指出,以大幅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止到2014年底,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708项。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国务院也是“蛮拼的”。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央推进审改的决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也陆续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此政府的决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决定,而是人员专家化、程序法定化、责任终身化、结果合法化的一项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决策终身追责,必将“倒逼”广大领导干部谨慎决策,谨慎用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敬畏民意用好决策权,既注重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问题就是,“有好处就抢着干,有责任就踢皮球”——权责交叉、界限不清、多头执法,执法“缺位”、“越位”、“错位”,对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就是改革的重点。《决定》针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具体措施。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养鱼执法等问题。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执法行为。衡量和判断执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会效果。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执法程序。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复杂案件的处置,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篇5: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04年

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

一是我省共制定地方性法规86件,政府规章71件。这些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涉及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工作和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二是规范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保证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致性。我省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加强了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工作,不少地方和部门还制定了专门的程序和制度,对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发布予以规范,提高了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保障了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三是切实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的立、改、废工作,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全省共清理地方性法规213件,政府规章323件,其他政策措施688963件。通过清理,废止地方性法规11件,废止政府规章47件,废止其他政策措施4543件,履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进一步改善了我省的投资环境和法制环境。四是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修改、废止与行政许可法不相适应的行政许可事项。省人民政府对省级53个部门和单位上报的行政审批事项1800多项进行逐项清理和审查后,向社会公布取消了175项行政审批事项。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人员执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会同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对近6万余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行政法律知识和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以及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从而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为促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为了理顺体制,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提高效率,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交叉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省人民政府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三是建章立制,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以及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定程序,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政务公开,方便老百姓办事等,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积极建章立制,规范本地方、本部门的行政管理行为。

如在行政管理方面,建立了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责任分解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等;在政务公开方面,建立了公示、质询、查档、听证和承诺等制度;在方便老百姓办事方面,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办事时限制、电子政务窗口、“一站式”服务,行政流程告知等制度;在廉政方面,制定了各种措施和禁令等。

三、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建设。1999年省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和《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证管理办法》,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监督范围、持证上岗和亮证执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一些地方和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也制定了有关制度。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包括对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监督检查。三是认真执行政府规章备案制度,保证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省人民政府对发布的规章严格按要求及时向国务院和省人大常委会备案;同时,对报到省人民政府备案的政府规章认真进行审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监督纠正,保证了发布的政府规章在实体和程序上的合法性。5年来,省人民政府共向国务院和省人大常委会报备案的政府规章共有71件。四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法颁布后,我省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行政复议法,加强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积极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我省各地各部门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2600余件,经过审查,立案受理的10475件。五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赔偿法,做好行政赔偿工作。

四、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省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

根据国家“三五”和“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全国人大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决定的精神,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省委、省政府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省工作的五年规划,对“三五”、“四五”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省人民政府举办了依法行政专题讲座,邀请我国著名行政法学专家、学者给省政府、各地州市政府及省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讲授法制课。各地各部门对重要行政执法岗位上的人员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了重点培训。全省公务员参加了依法行政的法律知识考试,其成绩作为考核公务员工作的依据。各地各部门还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我省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了增强。

五、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了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省委、省政府已经将省政府法制办公室明确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工作机构,市、自治州和地区行署政府法制机构明确为正县级,并适当增加了人员编制。县级政府及其他部门法制机构也有所加强,人员有所增加。大多数政府和工作部门都明确由主要领导或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分管法制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作用。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通过法制教育、职业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完善责任制度等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了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各级政府和工作部门重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法制建设和推进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篇6: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裁执分离”原则是指同一机关不能既行使裁决权又行使()。A.监督权 B.参与权 C.执行权 D.处罚权

2.根据信赖保护原则,只有当行政主体因为()需要或行政行为违法时,才能改变过去的某种行政行为。A.公共利益 B.私人利益 C.经济利益 D.政治利益

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遵循适当原则,在适当中追求对当事人的()损害。A.最大 B.最小 C.适中 D.无 4.城管执法是将行政处罚权相对()的结果。A.分散 B.集中 C.减轻 D.加强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政府信息中要求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包括()。A.政府财政预算 B.公共资源配置

C.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 D.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2.以下哪些选项是关于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A.《行政监察法》 B.《行政处罚法》 C.《公务员法》 D.《公务员处分条例》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行政处罚法》规定,当行政处罚达到一定程度时,当事人具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正确 错误

2.公共企事业单位不属于行政部门,所以不需要实行信息公开。正确 错误

3.本讲认为,法院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的法院判决才具有权威。正确 错误

篇7: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沈开举

(2009年5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3月15日现行宪法第三次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这表明我们国家决心与人治决裂,走法治之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落实宪法的规定,1999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8年5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这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法治政府和宪政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将对我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一、法治、法治政府的内涵

(一)法治

【作者简介】: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1.法治。

所谓“法治”,是指法律的统治,或法律至上。它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严格的条件要求,主要包括民主制度、法律至上、良法之治、公民权利保障与公共权力制约等几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澄清观念上的盲区与误区,是当前顺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基础与前提。

2.法治与法制

法治并不等同于“法制”,也不仅仅只是“依法管理”,或是什么“管民”、“治官”的问题。我们过去较多的使用“法制”一词,现在则使用“法治”一词。这也就是学界通常所说的“刀”治与“水”治的问题。从1999年宪法修正案开始,我国官方和学界开始使用“水”治,我们今天讲的法治政府的“治”也是“水”治。“刀”制主要是制度之制,管制之制,工具之治。并不强调法律至上、民主内涵、良法之治、治官限权和保障人权。二者产生的政治哲学基础不同,理念不同,前者产生于暴力国家观,后者产生于契约国家观。1999年宪法修正时,将十五大的新提法入宪,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贡献,也表明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

3.法治与人治

人治与法治并不是绝对的,人治也不能绝对排斥法,法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治也不能绝对排斥人的作用。

现代民主社会的法治与专制统治社会的人治,其根本区别除了法律内容是否体现民主的不同,更在于专制统治社会权大于法,可以“刑不上大夫”,权力至上,常以言代法。而法治社会,既有完备的法律,又依法治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治人”者同样被臵于法律治理之下,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二)法治政府 1.含义

简单地说,法治政府是宪政的组成部分,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们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则不仅要求人们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

2.内容(1)有限政府(2)服务政府(3)诚信政府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4)透明政府(5)责任政府(6)高效政府

二、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

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受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发展,尤其是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些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配臵资源;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等等。

就政府而言,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转变职能、改革体制、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要加快发展,要富民强国,就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政府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

(三)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治能够真正地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真正地起到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作用,真正用法律规则取代潜规则。

三、我国行政法治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和影响,当前依法行政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依法行政体制不顺,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对依法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甚至认为依法行政妨碍经济发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展;依法行政工作讲起来重要,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往往不容易落实到位。

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着部门利益化倾向,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不够,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

四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牟利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

五是政府解决纠纷机制不够完善,信访、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

六是违背法制统一原则和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诸如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相互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严重损害了法制的权威。

七是对行政权制约、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行政权力在行政决策、行政立法与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相当程度地被滥用,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影响了政府形象。

八是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依法行政的观念、能力与水平都亟待进一步提高。

九是基层行政执法问题较多,违法行政、不合理行政现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象较多。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四、十年建成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

《纲要》和《决定》从8个方面对目标作了阐述:

(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二)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四)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五)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六)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八)市县两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市县政府作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

五、本届中央政府过去五年依法行政取得的成绩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政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府法制建设。在本届国务院组成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5年多来,国务院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二是以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为中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国务院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立法。五年来,国务院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137件行政法规。

三是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务院在总结防治“非典”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还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等法律议案。

四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理方式创新。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专门召开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本地方、本部门的行政许可项目及其依据和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据统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58个国务院部门,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25,797项,取消8,666项,调整1,841项。

五是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有效整合了分散的执法力量,减少了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的问题。

六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2005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根据《若干意见》的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进一步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各项制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执法关系,提高了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七是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五年来,国务院法制办共审查报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1014件,发现存在问题的318件,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作出处理的307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研究建立地方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八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纠纷。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注重通过行政复议加强对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监督,及时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2007上半年处理行政复议申请93件。上半年加上去年累计收到复议申请240多件;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完善行政复议的配套制度和具体程序,使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纠纷、促进依法行政、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是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国务院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扎实做好条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十是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从充分认识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提高市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制、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进一步作了规定。

总的来看,在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政府立法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三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减少;四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五是行政执法监督逐步加强,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贯彻执行《纲要》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建设法治政府是一个过程,不能机械地理解。中央政府的目标是通过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而不是完全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

(二)要正确把握中国法治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的法治是“移植型”法治、“政府推进型”法治。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法制遗产很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在较长一段时间犯了忽视法制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建设的错误,延误了法制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逐步转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决策,我国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与许多欧美发达国家走社会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不同,受传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实现依法行政基本采用的是“政府推进型”模式。它不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走的是“内发型”法治化道路,即渐进自发、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法治,而是由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运用人类创造的先进法治文明成果,结合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培植法制要素,引导并推进法治快速发展。走“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第一,法制建设的速度快、力度大,但与旧体制和传统习惯的冲突也较为明显;第二,由于法治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多受政府支配,有可能出现政府的主观设计与社会现实脱节,容易导致“形式法治”;第三,很多法制要素不是在本国自然生成的,立法移植和输入的成分较多;第四,立法超前与执法滞后同时存在,法律往往不能很快对社会产生调整作用;第五,政府的权威和法治的权威相互依存,法治权威的形成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保障。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三)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不能忽视法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驾驭市场经济。

政府越是依法办事,市场经济的环境就越好。法律制度本身也是财富,也是生产力。

依法行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保障力量。依法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保障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依法行政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严格限定政府的职权范围,既避免政府任意干预市场的有效运作,充分市场在经济和社会中基础性调整作用;又可以通过政府对市场宏观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从而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其二,依法行政有助于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行政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承担起为社会制定行为规范、严格执法、解决纠纷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行政机关严格实施法律、履行法定职责,有力打击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可以保障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环境。

其三,依法行政通过建立精简、统一和效能政府,降低 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篇8:吉林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

一、政府职能未能全面依法履行

目前, 我国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 仍然是重视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一是过分偏重于规定各种静态的行政制度, 忽略或轻视通过现代行政程序对行政法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已有程序法的规范比较单一, 操作性不强, 有的行政程序不科学, 重事后程序而轻事前程序。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无法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 行政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时较为随意且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无法保护相对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职能、权限界定模糊, 政府职能不能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但由于我国不同层级政府存在事权界定模糊和一些政府部门分工不合理, 在行政过程中会产生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 政府做了一些不该政府做、也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 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权大于法, 在履行政府职能时不按法律办事、恣意妄为, 失职、渎职现象时有发生, 损害了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

在我国, 政府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科学、有效、民主离不开决策机制的完善。当前, 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行政机关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采取经验决策, 独断专行, 忽略公众和专家对行政决策的积极影响,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多流于形式, 导致行政决策的正当性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 权责不明晰。在目前的行政决策体制当中, 行政决策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相分离, 行政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很难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加之决策失误追究不严格, 决策者会逃避责任。三是一些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决策时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相关的法律顾问制度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尚需深化

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目前我国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执法主体庞杂而混乱。如在法律上过度强调专业执法, 一部法规就相应地也有一个执法机构和一支执法队伍, 长此以往, 致使执法机构多而杂,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行政成本增高。其次, 执法力量配置不合理, 职责定位模糊。这主要体现在现行执法体制中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 职权不清, 责任不明。在纵向上, 上下级行政机关各部门之间交叉管理, 使得执法力量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第三, 行政执法程序繁杂。当前, 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过于繁琐而分散, 政府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第四, 执法权责不统一。一些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运用手中的权力出现违法执法的现象, 而较少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在于现行的执法体制缺乏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得执法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第五, 没有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一些执法人员没有执法资格却在从事执法活动, 一旦出现违法现象, 势必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较为乏力

目前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保障机制。包括各地政府力推的行政首长问责制, 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一是缺乏异体问责, 问责客体模糊且范围较狭窄。异体问责是指本系统之外的问责, 它能够充分保证问责制的有效性。在问责的启动上, 目前还仅限于政府机关, 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的问责;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 责任究竟应向领导者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有待于明确;在调查核实上, 人大机关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问责客体的模糊容易导致某些主要责任人逍遥法外。二是问责范围及内容不明确, 粗线条的内容设计使得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目前, 行政问责大多局限于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事后责任追究, 而忽视了对决策、用人、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责任的追究, 使问责制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而不能全方位地约束行政权力。同时, 在对问责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线条过粗、框架过大的问题, 过于笼统, 弹性太大,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三是责任认定中存在一定的随着性, 导致问责结果难以令相关人员或民众心悦诚服。在具体问责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 行政首长问责中的责任认定主要源于事件发生后民众反应强烈、怨声载道, 为了平息民愤而决定对被调查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追究责任。毋庸置疑, 这种随意性的问责认定方式是不科学和不民主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硬性规定指标, 就很难做出完全符合事实的决定。而具有随意性的责任认定将导致问责结果不准确, 最终难以让行政官员和民众心悦诚服, 也会降低行政首长问责制的可靠性和威慑力。四是责任处理方式缺乏层次感, 处理方式与问责内容联系不紧密。责任处理方式虽然多样, 但仍缺乏明确的层次性, 给问责人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对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行政首长, 既可以采用诫勉的责任处理方式, 也可以采用停职的责任处理方式, 且都符合行政首长问责办法的规定。

五、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六年有余, 但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 在立法上存在着层级较低、技术较粗等问题。首先, 政务公开立法层级较低。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 立法层级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 《条例》第十四条即规定,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而在实际的政务公开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 政务公开自由裁量权过大。《条例》总则强调了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 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 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但对公民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却未做出直接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过于笼统、抽象和模糊, 给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在实践中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第三, 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质量不高。公开的内容信息表面化, 一些地方政府有选择地进行公开, 对于公民普遍关心的事和涉及到自身权力及问题实质的事情, 遮遮掩掩。“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特例”悄然演变成了小事公开、大事不公开, 不重要的公开、重要的不公开, 结果公开、过程不公开, 对政府部门或个人利益没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公开、有影响或影响较大的不公开等怪象。普通市民要想看到政府相关数据并非易事, 对政府公布的诸多数据也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第四, 政务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 有的流于形式。这一问题在一些基层政府要突出一些。在一些乡镇, 有的政务公开栏的内容从年头到年尾都是没有变化;有的虽按要求定期公开, 但公开的内容由乡镇主要领导先选定, 其中并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乡镇主要领导廉洁自律情况、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财务收支情况 (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通信费的开支使用情况) , 政务公开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根本谈不上乡镇政务真正公开, 乡镇的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形同虚设;个别政务乡镇公开不及时, 有的甚至一届任期内都没有公开过乡镇政务, 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摘要: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都要求政府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党课参考》.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 2014.12.

上一篇:恳谈会主持词下一篇:《京华烟云》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