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推进依法治校问题研究

2022-10-25

民办高校是运用新机制、新模式发展起来的新型办学实体。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也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薄弱领域。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各类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将法治思维运用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要求在思想层面运用法治思维, 强调法的方法论意识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强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完善、执行到位、监督落实, 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到党建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转化为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

一、“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治校”的基本理论

(一)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 是指将法治的各类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指出“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党员干部只有培育法治思维, 才能主动自觉地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二)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作为法律授权的对教学科研、学生事务等事项具有管理权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 其管理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批党员干部。高校党员干部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推动者。只有切实提升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才能为了更好地维护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以及在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在办学方向、改革发展和维护各方利益中的保证作用, 在依法办学和民主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三)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与推进依法治校的关系

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要求, 高校和社会应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将坚持和改善学校党的领导与学校的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依法办事能力的内在要求, 而依法办事能力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纲要》强调“切实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治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可见推进依法治校与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水平密不可分。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提升法治思维高度是破解民办高校发展难题之举、推动改革创新之道。以法治思维推进机关党建和高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提出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养、法治观念,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是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依法治校, 突破民办高校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现实困境

(一) 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 但未形成法治思维

在法治宣传日益强化的今天, 多数机关党员干部基本上形成了对法治的理性认识和逻辑判断。但部分机关干部在行政或教学管理实践中, 知行不一, 尚未形成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面对具体问题和矛盾, 仍依靠人治思维、人情关系解决。法治文化氛围及法治文化精神的营造尚属薄弱。

(二) 受制于治理结构不完善, 权责划分不清晰

民办高校发展时间比较短, 体制机制建设往往灵活有余, 稳定不足, 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都不完善。民办高校往往人员精简且流动性大, 党政人员交叉任职, 往往“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 这使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党政机关职能界限模糊, 权责不清, 党组织的主体和监督保障等作用没有全面发挥, 很多党员干部也未必完全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 职责不清往往很难依法办事, 从根本上限制了党员干部提升依法办事能力。

(三) 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党员干部对制度的运用不够熟练

一方面, 民办高校发展迅速, 但部分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党员干部无法完全做到“有法可依”, 缺乏“依法办事”的根据, 民办高校党内法规的缺失更使得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不足, 党组织内部建设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制度形同虚设, 部分党员干部忙于琐碎事务怠于学习, 未能运用具体的法律手段和方式处理公务, 对规章制度不熟悉, 不研究, 不运用。学校的考核机制也未与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相挂钩。

三、提升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路径和措施

(一) 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局意识

“以生为本”根本上要求党员干部转变思维模式, 将“权力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关系到师生权益的重大事项, 将广泛参与、听取意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引入决策机制, 确保重大决策机制科学、程序公正、信息公开。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队伍素质和党员干部法治素养

一方面法治思维的培育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形成并非一夕之功, 只有经过长期的法律基础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必须健全培训机制, 将法治思维和法律基础知识纳入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干部的培训内容和考核计划。另一方面, 将有法律基础的, 受过比较完备的法律专业训练的法律人才纳入机关干部队伍, 助力于带动和改善机关干部总体依法办事的氛围形成。对于党员干部个人而言, 必须加强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内规章制度学习, 提高党性和法律意识, 做到理论扎实, 精于实践。

(三) 健全民办高校党的制度和校内规章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大学章程, 科学设置参与高校治理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 合理设置权力运行机制并严格按程序行使, 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等问题。二是健全党内规章制度建设, 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从严治党, 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使党组织的主体作用, 监督保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人事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及时“立、改、废”, 提升立章建制的效率和水平, 确保民办高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四) 完善治理结构, 建立全面的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需要以完善大学章程等一系列现代大学制度为着力点, 划清各类主体权利和职权, 建立更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强化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 为依法治校提供土壤。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就是树立法治的权责统一, 杜绝党员干部产生权力本位和人治思维的根源, 使党员干部在行使职权时, 能够依法决策, 做到依据明确, 程序正当, 接受党组织和监督机构的监督, 确保依法履职, 规范权力运行, 从而更好地为师生和学校长远发展服务。

四、立足法治思维, 推进民办高校依法治校的其他问题

从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实践来看,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从严治党、保护师生权益等具体事项无一不与依法治校息息相关, 无一不对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法治思维水平提出广泛要求。党员干部在具体的高校事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追求实体正义, 也需注重程序正义的价值, 利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最紧迫、最普遍的焦点问题, 树立依法治校的典型。

摘要: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是否具备法治思维能力, 关系到其依法办事水平的高低, 进而影响到学校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被反复强调, 推进法治中国的目标, 具体到学校,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依法治校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 民办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履职、依法办事的能力, 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3] 张辉, 华灵燕, 石焕霞.我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与对策研究——基于600余所民办高校调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6 (1) .

[4] 吴仲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2) .

[5] 赵离军, 张海洋.以法治推进高校党建考评体系治理现代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报, 2015 (11) .

[6] 王礼鹏.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党建创新[J].国家治理, 2017 (6) .

上一篇: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下一篇:悦生活,享快乐——本溪洋湖沟公园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