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申论

2024-04-12

依法治国申论(精选7篇)

篇1:依法治国申论

【背景链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标准表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贯彻方法]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工作,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依法执政。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带头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处理重大决策、重大政策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带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篇2:依法治国申论

“法者,治之端也”。从战国末年的商鞅变法,到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再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无数的政治家、改革家无不为国家强盛而呕心沥血,但始终没有跳出“人治”的桎梏,结果草草收场。“俱往矣”,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以法治精神构建法治国家,是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法治”不同于“法制”。“法治”与“法制”虽仅一字之差,但“法制”只是一种手段,是制度的设定,而“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思维方式。十八大以来,在以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下,不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啃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宣示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坚定信念,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决心和开创深化改革新格局的信心。

以法治精神为国家建设的基石,是优化行政权力结构的必然要求。行政权力的集中在一定的时期不可否认有着优越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国家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行政权力的过分集中,再加上监督的不到位,人性的弱点就会在权力的温床中滋长。十八大后,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的改革路径正发生着鲜明的变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用法治的理念去破解行进中的难题,我们就能跨过绊脚石,行稳致远。以法治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发挥市场经济活力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在规范秩序之上的市场才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手段。没有规则制约的市场,人性的弱点就可以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释放出所有的邪恶。企业就可以为获取利益最大化而不计环境的代价;就会由自由竞争的市场走向垄断;就会加剧社会的贫富不均。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性经济体系”,只有这样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才能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篇3:论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

一、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法治观念

1. 围绕教学主题, 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 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把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各项教学目标上。要深入持久地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大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引导教职员工崇尚科学, 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充分运用我校历年来取得的成就,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发展史教育、两个文明建设成果教育、学校发展战略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进一步把教职员工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到“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上来, 让教职员工自觉地将爱国主义的情怀转化为爱岗位、爱学校的具体行动。

3. 围绕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 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形势任务目标教育, 进一步引导教职员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 随时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热点问题,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并不断总结经验,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4.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突出加强职业道德这个重点, 认真执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加大考核力度, 落实各项责任, 采取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全面深入开展“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活动, 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在全校推行文明用语,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标准。同时要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和理解、谦让、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5. 进一步抓好法制教育。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要结合教学实际, 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进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 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 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抓好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落实, 注重将依法治学与以德治学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水平。要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和学校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深入进行“稳定压倒一切”的教育, 全面落实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6. 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警示教育, 不断提高全体干部和党员的自身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国法无情,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严格查处各种违纪案件, 促进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 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庄严地载入宪法, 使之成为治国方略, 为系统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开辟了法治中国建设新航程。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 必须要贯穿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依法治校就是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法律、学校章程及其他规章制度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学校事务和相关事务, 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学校管理、运作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学校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学校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学校管理者意识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而为现代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延伸

1.依法治校的主体是广大教职员工, 学校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 是行使一定范围内的某些管理职责, 而不是站在广大教师之上, 以权代法的主人。

2.依法治校的客体是学校的事务和其他相关事务, 一切涉及这些事物的机构和人员都应受到法律、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规范, 这是依法治校的重点。

3.依法治校的依据是宪法、法律、企业其他规章制度, 学校任何层次的组织都不得与此相抵触。

4.依法治校与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也是学校党组织参与制定的, 也必须在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范围内活动, 这就把党的领导、依法治校和广大教职员工当家作主紧密结合起来。

5.依法治校是强调法治, 反对人治, 这对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把依法治校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认真做到依法治校, 学校的各项工作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篇4:依法治国申论

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面推进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大任务,其中一个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

能够承载法律旺盛生命力的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四中全会《决定》给这样的法治政府予以24个字的具体描述,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字的定语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职责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恰恰是“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决定》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从彰显法律权威、重在推进实施的角度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步骤。

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建设一个法治政府,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按照《决定》精神应在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众公开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强调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 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一年多来成效显著,更为政府履职的法定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决定》提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为各级政府全面依法履职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定》强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如果这“三个机制”得以真正建立,我们不仅会大大降低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过往以来许多的无效投资、寻租性投资和迄今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的“政绩工程”、“烂尾工程”可望一去不复返。

第三,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执法要有据,行政裁量要公正,执法环节要文明。这不仅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体现了现代文明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社会强调“善治”,其“善”不只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也要体现政府执法各个环节的规范、公正和文明,“法之重器”的意义,就是既能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又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篇5:依法治国申论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贯彻方法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工作,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依法执政。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带头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处理重大决策、重大政策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范文网【】

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带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行政决策上,“闭门”决策、“拍脑袋”决策不少。

做决策、上项目,有些地方和部门不顾法律规定,该环评的不环评,不该供地的违规供地。有的为企业融资违法提供担保;有些决策不走法定程序,不听取群众意见,不进行专家论证,不实施风险评估,不通过集体讨论,甚至上马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民怨很大。

二,在制度建设上,政出多门、政令不

一、相互“打架”问题一直存在。

有的地方和部门越权出台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违法增设许可项目、处罚种类和强制措施,违法规定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条件等。

三,在行政执法上,乱执法、滥执法、粗暴执法、执法谋利、贪赃枉法,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执法不作为问题日益凸现,不重视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四,在解决争议上,推诿塞责与“花钱买平安”并存。

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视而不见,遇到矛盾绕着走,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群体性事件;也有的处理矛盾纠纷随意突破法律底线,“花钱买平安”,进一步引发新的矛盾。

五,在政府诚信上,存在一些不讲信用、承诺不兑现、朝令夕改等现象,让人民群众无所适从。

有些行政机关作决策、办事情有失公平公正,不得民心,老百姓甚至对某些政府行为产生明显的逆反心理。

六,在行政监督问责上,有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篇6:依法治国申论

http://fuyang.offcn.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领导人讲话之依法治国

推荐阅读:

2014年国考网校课程,紧扣大纲4折优惠!http://edu.offcn.com/bkzt/2014gk/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见问题及解答汇总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10/4939.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题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06/2624.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 http://kc.offcn.com/general/91/2292/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QQ交流群:336756661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习近平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习近平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 孟建柱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更多信息查看 安徽人事考试网 http://fuyang.offcn.com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fuyang.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篇7:依法治国申论

我国信息网络法治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水平还不高,法治防线缺口很大,主要问题有:一是网络法治理念滞后,没有形成适用新的网络社会的法理原则,网络法律还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逻辑,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执行性差;二是网络法学研究薄弱,没有厘清网络特征对传统法律的质变影响,没有找到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桥梁;三是网络立法缺乏总体规划,应急式、尾随式和局部式的立法现象较普遍,部门规章多,法律位阶低,效力不强,可操作性差,部门法规之间时有冲突;四是网络监管以防范管制为主,重审批轻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难以形成拳头,忽视社会各方参与,缺少网络电子治理措施;五是网络法律资源匮乏,网络新生权利得不到法律承认,适用法律困难,强调网络服务者和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多,禁止性规范多,网络权利保护不力;六是网络社会还没有建立讲诚信的法治规制和道德准则,对于网络上的假话、造谣等问题,执法取证难,处理无法可依,信息网络的法制和道德规范缺失。

“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法治的精神和精髓。在加快推进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主张网络主权的存在,建立健全网络法制的体系框架。要科学界定我国网络管辖事权,树立和强化网络关防意识和观念,保卫网络疆界;切实加强网络法学研究,尽快制定《信息网络安全法》,确定网络法制的总体框架,科学规划我国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适时开展网络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解决好网络法规滞后和部门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及冲突的问题,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立法,适当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考虑在《刑法》中增设“破坏信息网络安全秩序罪”的专门章节,改变以个别化的条文增改应对网络安全的立法模式。

第二,强化法律实施和执法力度,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法治机制。一是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研究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打击机制,坚决遏制住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之势;二是加强网上信息内容监控和执法力度,考虑将网上信息分为违法、有害和敏感等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建立网络信息“通知删除”和“删除免责”机制等;三是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网络的安全运营模式建设,运营商要对接入网站进行严格安全审查,防止网络服务商与违法网站结成利益链,重视网络通讯中个人隐私的权利保护等;四是依法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快研发互联网实名制的关键技术,建立“实名登记,网名上网”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及可信的安全验证服务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网络法治意识。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普法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举办网上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

动;完善网络公约机制,发挥网络自律的公共组织作用,把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结合起来,健全网络自律公约,发挥网络法治软约束的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化机制研究,以提升网络个人道德自觉为重点,建构网络社会的道德新体系,使网络安全文化所倡导的安全理念和诚信公德深入人心。

第四,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国际合作。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话语权,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统筹考虑,积极推动建立保障网络安全的国际法治体系;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网络独立权问题,倡导和支持网络根域名解析体系交由各国认可的中立国际组织管理,明确各国对该管理权的运作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推进网络国际立法与执法合作,关键要在推动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的法律定义、网络犯罪的“认定标准”及管辖权的原则适用等方面形成共识,减少世界各国在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中的执法冲突与摩擦。

上一篇:2有理数的分类教学设计下一篇:双金属材料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