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材料

2024-04-28

海绵城市建设材料(精选6篇)

篇1:海绵城市建设材料

土工材料与海绵城市完美结合案例

(宏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李健编辑提供)

土工材料与海绵城市完美结合试点:大观湿地公园利用自然地形改造的连串“海绵泡(水塘)”,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水处理措施,将7 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成为具有“水弹性”功能的城市雨洪廊道。

公园内建有网球场和篮球场等配套。周围用植草格、种植袋和透水管建造的花园环境会更美!

用种植毯和绿化毯形成的植被带固沙力强、吸污力强,能过滤大颗粒悬浮物、细小沙砾和易沉降的污染物。而生长出来的植物也会起到净化病原体作用。即绿化又健康!

稳定塘蓄存经过一系列过滤净化后的水体,保持水质稳定。

行人的木栈道绕“海绵泡”而建,已成为天河智慧城上班族休闲跑步健身的热门场所。

公园既发挥了生态雨洪廊道功能,又为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了一处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踏步在新型建筑模版上,空气更加清新!

“海绵体吸收雨水,使得雨水不能直接进入河道,经过过滤沉淀以后才能进入河道和我们的湖里。如果把雨水和地面的污染都截流了,我们的湖泊里就不会富营养化、不会有污染,水就会变得很干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这样描述海绵城市的美好图景。那么,何时能成为广州的现实?

武汉遭遇暴雨,城市看“海”再次拉响警报。7月14日,湖北省内第二大湖永久性退垸还湖,将过去填湖平壑的城市建设用地交还给大自然。城市内涝如何破解?建设“海绵城市”成为最新热门话题。本月初,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位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大观湿地公园首期建成并对外开放。这片海绵城市长啥样、如何发挥作用来帮助广州摆脱“落雨大,水浸街”的窘境?

大观湿地公园长约3公里,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顺着地势高低逐级错落分布,中间是亲水平台、景观盒及多个小广场,由花谷栈道相连。水质清澈、花木葱茏、鸟鸣虫唱、游人如织,让公园显得生机勃勃。

原来的这里是片杂草丛生的烂地和淤泥臭水的鱼塘。从2012年起,天河区开始规划建设长度约55公里、占地约5.7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水系规划研究,并于2013年开始建设大观湿地公园。倘若不建设海绵城市,会按照过去城市建设用地追求一马平川的传统思维,山被推平、鱼塘被填掉后,天河智慧城将建大片高楼,变成硬地。

改造时,大观湿地公园保留了部分鱼塘,并重新再挖新水塘。多个水塘形成十几级落差的“海绵泡”,每个水塘深1米~1.5米,挖多深、挖多宽严格按照防洪要求精密计算。雨水在流经高低错落的“海绵泡”后,变成涓涓细流。项目南北两头分别是新兴广场和思观广场,以新塘水库为中心,顺沿大观路建设,连串湿地泡为海绵蓄水体中心,与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乃至高压线下方的空间,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的城市设施。公园上游为初级净化区,下游包括深度净化区和生物栖息区,最终经杨梅河下游汇入车陂涌,有效形成雨洪缓冲带,缓解车陂涌防洪排涝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和提高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地理位置与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水患、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并存。广州中心城区北高南低、建筑密度高、地表大面积硬化、绿地率减少、排水管网标准较低、主要排涝河道不断缩窄,导致排涝能力下降、屡遭水浸。天河智慧城地区原有50多座水库、山塘、两条河涌以及华南植物园,原本不通的水系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按照海绵城市理论设计,未来这些水系将全部疏通,整个东部生态廊道都将成为广州海绵城市的示范区,形成缓冲带,有效缓解珠江新城排涝压力。

篇2:海绵城市建设材料

1、海绵验收申请表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5、海绵设计方案会审签到及纪要

6、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资质

7、海绵设施施工过程资料

8、竣工总结

9、海绵设施设计图及设计说明

10、海绵设施竣工图、盘

11、照片等影像资料

12、监理合同

13、质量评估报告

篇3:海绵城市建设材料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因地制宜

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位居世界第六位的河川和径流量,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300 m3,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是世界上较为缺水的国家之一[1]。此外,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城市内涝等一系列水危机。因此,“海绵城市”理论是政府应对我国水情特征和水问题而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2 天灾人祸是推行海绵城市的主要原因

1)极端气候频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造成降水不均和局部过强,使得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如: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事件,2010年广州“5·7”暴雨事件,2012年北京市“7·21”特大暴雨,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暴雨事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城市水利、交通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对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极端气候影响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城市抵抗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

2)城镇化过度开发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2]。但快速城镇化引发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质严重污染、河湖水体破碎、不透水面增加、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中断[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缩河造地,盲目围垦湖泊、湿地和河漫滩等行为,导致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陆域湿地面积减少28%,其中围垦面积占据80%以上,使河道行洪、蓄洪能力下降。海绵城市倡导建设的绿色生态设施,将有助于城市降低城镇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影响。

3)城市缺水是海绵城市建设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而人均水资源严重贫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4];我国水资源分布总体上呈现为“南多北少”,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而水资源量仅占19%,可见水资源空间分布和水土组合极不平衡[5]。目前我国每年平均缺水约500多亿m3,2/3的城市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 500亿元[6]。海绵城市主推的“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有助于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4)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的丰水区也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这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造成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排放的污废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使得清洁水源严重不足。据统计1997年中国污废水排放量约416亿m3,其中工业废水约227亿m3,占54.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20%,工业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七大河流流经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不宜作饮用水源;淮河、海河、辽河几乎整个流域都没有Ⅲ类以上的水体。而海绵城市主导的生态净化设施,将有助于城市解决淡水资源受污染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和事件,凸显我国城市用水和水安全等问题急需有效解决。为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和污水生态降解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3 海绵城市既有案例

“海绵城市”概念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7],更多的学者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中生态雨洪管理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近年来在雨水控制技术方面开始逐渐向雨洪调控和污染控制转型[8],虽然晚于国外发达国家,但是在“海绵城市”一词正式提出前经过各方努力,雨洪调蓄已初见雏形并取得一定成果。以上海市为例,典型案例如下。

3.1 辰山植物园雨水花园案例

辰山植物园景观水体是园中景观的纽带,2007年4月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园中水体除硝态氮(NO3-N)和总磷,其他金属及重金属含量均超标,水体易产生大量异味并对湖中藻类造成危害,从而大大降低辰山植物园的景观水平。因此,基于以上环境构建辰山植物园雨水花园(见图1)。

该雨水花园分为两类:雨水渗透型(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和雨水收集型(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前者通过绿环渗透及温室屋顶的滞留控制雨水径流量,既减少区域雨洪径流量,地下水得以回灌,同时也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后者以收集雨水、控制径流污染为主,水体边缘结合雨水渗透设施控制径流污染,对水质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园内景观水体水质。辰山植物园结合雨水的“渗、蓄、排”等特点,以整体性设计为指导,利用雨水景观化设施在园区内水生专类园不同区域之间错落布局,彼此在景观艺术性上形成相互关系,把雨水花园融入到辰山植物园水生专类园整体布局中,是植物园节水发展的需要,也将更好地表现雨水利用景观营造的需要。

3.2 陆家嘴环路生态铺装改造案例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金融类行业最为集聚的区域,环路生态铺装改造示范段位于陆家嘴景庭和上海海洋水族馆门前,长约175 m,宽为23 m。由于该区域为金融中心,在改造设计上,为营造出金融城的空间风格特征,选择大面积不透水材料(花岗岩)和小面积透水材料(如彩色透水混凝土和透水路面砖等)作为该区域公共空间人行道铺装材料。通过几种生态铺装透水模式设计,既解决大量花岗岩铺装透水的问题,又营造出宜人的步行空间环境。

同时,为实现透水,该示范段的人行空间分为2种空间类型:通行空间和边界空间,实现该路段人行空间透水模式的综合设计。此外,该区域人流密集,设置生态铺装可以通过户外展示、体验、宣传牌解说等小型化、人性化的方式对来往人群进行生态教育。陆家嘴生态透水铺装示范段的改造,不仅大大提升景观效果,也起到一定雨水下渗作用,减少短时间内路面积水,更为重要的是,它已从单一的通过性空间升级成为既可通过、又可驻足休憩、并具有生态示范作用的多功能空间。陆家嘴环路生态铺装改造前后实景图见图2。

3.3 世博会时期的海绵城市建设

1)活水公园——成都案例馆(见图3)。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都案例占地2 680 m2,取名“活水公园”,演绎主题为“活水文化,让生活更美好”。该案例是微缩版的成都活水公园,其原型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秉承“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将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污)水进行有效收集,通过对生物自洁功能的发掘,进行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营造园林景观和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融,启迪人们对水的珍惜和对活水文化的理解。

2)绿色屋顶——马德里案例馆(见图4)。马德里公共住房在屋顶设置蓄水池和光伏能源吸收板材,池中种有植物,既利用雨水浇灌植物,也改善楼体隔热性能,减少能耗,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理念。

以上均是“海绵城市”核心思想的完美体现与诠释。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当下,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4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4.1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类型

海绵城市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建设模式大致分为5类(见图5)。

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

2)水资源充沛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

3)径流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可结合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一般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4)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

5)易涝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中内涝防治设计。

4.2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选择

在每个城市所选择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中,应根据每个城市所需解决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关键问题,对“渗、滞、蓄、净、用、排”等不同的海绵城市工程措施有所侧重。例如:内涝问题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重点考虑“滞、蓄、排”等工程措施;径流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重点考虑“净、用”等工程措施;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重点考虑“渗、蓄”等工程措施。

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对不同需求加以综合应用。以上海为例,结合该市气候水文和环境等特征,上海已经开展“渗、蓄、排、用”等措施应用。现阶段该市所需解决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普遍存在水资源污染问题、部分老城区内涝问题。因此上海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重点围绕“滞、净”展开。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才能根本性解决城市或地区所需解决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问题,才有利于一个城市或地区建设一个高效经济且针对性强的海绵城市。

4.3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在不同地区的体现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有130多个城市制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由于地形和气候千差万别、各地自然禀赋不一、城建基础不同,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所在城市的基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尽量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与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1)沿海软土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上述模式2和模式5,常年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优质水贫乏,而且软土地区浅层土是淤泥,淤泥质软土和地下水位高均不利于雨水下渗。如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下渗,采用换土方式,将会造成代价高、效果差的局面。此外,在道路设计建设时如果简单理解海绵城市理论,将道路路面结构选用透水性路面,大气降水直接下渗,那么下渗的雨水将会破坏路基,违背软土地带路基处理原则。因此,在软土区域坚持海绵城市下渗理论,使雨水直接下渗是不可取的,路面结构应选用快排路面和表层透水路面。

2)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属于上述模式1和模式4,常年降水量少,远低于沿海地区,缺水严重,理论上在海绵城市建设时应以下渗、储存为主,而且当地地质结构也符合渗水条件,但在实际中因气候和地质条件大气降水蒸发快、水下渗快,出现降水留不住的情况。因此,西北地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注重水的储集,补给城市用水。

3)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同西北地区一样,属于上述模式1,严重缺水,而且地质结构符合渗水条件,但地下水急需回补。因此,北方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注重下渗回补。

4)城市与郊野的区别。城市和郊野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时也有所区别。城市属于上述模式3,道路交通量大,相应汽车尾气污染存留多,初雨污染严重。因此城市道路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初雨污染截流问题;而郊野公路除与城市道路建设一样外,一般不设雨污水管,由于郊野公路交通量小,相应汽车尾气污染存留少,所以采用边沟排水,雨水通过植草沟,快排至两侧绿化,通过自然降解污染。

因此,全国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把“因地制宜”作为第一原则。根据本地气候水文条件、地质土壤条件、道路工程状况,针对各自对水质的要求,选用易操作、经济性好和易管理、易复制、低养护、低造价等特点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全国推广和实施。

5 结语

国家推出海绵城市发展战略已有一段时间,各个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但在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时,对本地区所需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分析尚嫌薄弱,采用的海绵城市措施精细化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海绵城市后期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因此,在海绵城市具体措施实施前,应加强精细化研究,尤其是后期养护管理的研究。只有这些研究有序完成,才能为海绵城市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鹏.应对水资源短缺建设节水型社会——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J].中国经济信息,2007(8):24-25.

[2]云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J].中国国情国力,2012(11):1.

[3]林立清.近50年来上海地区不透水面变化的水文效应及水环境阈值效应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张银华.浅谈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9):488.

[5]汪恕诚.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地理教学,2010,26(1):4-7.

[6]刘艳杰.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J].民营科技,2012(9):205-205.

[7]俞孔坚,轰伟,李青,等.“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15(1):26-31.

篇4: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关键词:海绵城市债 城投债 财政补贴 PPP模式

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国家鼓励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为债券发行带来新一轮契机。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的申报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求目标的合理性,二是要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是否以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为目标。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排水防涝标准、防洪标准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

2.是否有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是否客观评价地方财力可承受度,建设和运营模式是否有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是否充分体现“以地方及社会投入为主”,是否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等。

2015年4月2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共16个城市和地区,涉及16个省市;2016年4月22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共14个城市,涉及14个省市(见表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我国发展现状

(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概念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德、日对于雨水的管控、处理和英、澳对于城市内涝、水环境治理理念。国外对于雨水的处理态度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视同负担,一排了之”,70到80年代的美国“就地滞洪蓄水”,再到90年代的重视水质管理的BMPs(最佳实践管理)。

在典型的海绵城市模式中,美国提出了“强化建设水敏城市”概念,德国提出了“排水零增长”的水处理相关法案,日本提出了“雨水贮存渗透计划”,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形成了“雨水源头控制理念”,新西兰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

1.美国:水敏城市建设

水敏城市的建设内容与海绵城市基本相同,但更加侧重于城市生态管理和城市景观建造,综合运用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水系统管理方法,在生态机能的理念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

美国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方式来鼓励雨水的科学化处理。一般责任债属于美国市政债券的一种,其发行获得政府信贷及“征税权力”担保,而不是项目收入担保。

2.德国:高效集水

先进的绿地管理水平和排水设施使得德国能够有效的进行雨水收集,并同时进行污水和雨水处理,城市地下管道能够有效地平衡生态系统,完成收集、中转、储蓄整个过程。

德国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雨水费用标准,并将该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

(二)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到1.5亿元。根据已发布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2015到2017年每个城市的规划投资平均规模约为 80亿元,估算我国目前330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约为3万亿元。

1.试点城市初见成效,已有成功案例

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计划建设项目993个,投资279亿元,截止2016年5月已开工建设且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593个,占比59.8%,完成投资184亿元。1部分城市的内涝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已得到一定改善。例如,作为海绵城市的项目试点案例,金华燕尾州公园的改造取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该公园建成后经受住了金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遂宁、萍乡在治理城区内涝中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

2.建设因地制宜,各试点城市建设重点不同

试点的海绵城市中有地级市、县级市、直辖市、单列市,地理范围上涉及华北、华南、华中、西北、东北地区,囊括了中国内陆地区所有的有内涝、干旱等问题的城市及地区。在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各个试点城市又推出地方性政策来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行。

3.摸索中前进,问题待解决

(1)巨额投资,回报机制不明。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长,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外,后期的维护、运营管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跟进。

(2)PPP撬动巨额资金,收益模式是关键。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是予以信贷支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将PPP模式资本的占比作为是否列入试点城市的重要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基金、众筹、资本证券化等金融组合方式运作。国外相关经验显示,海绵城市项目收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外部收益包括减少地表径流进而防治内涝、降低排水负担、增加供水、改善供气质量和增加房产价值等。在我国,如何发掘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收益点,多元化收益模式,是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要点。

nlc202309082126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规范、指导政策陆续出台。

财政政策上,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中央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除了引入PPP模式外,还通过鼓励债券融资、信贷便利和PSL支持等方式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1)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农发行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信贷便利,将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期限最长可达30年;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还将开通绿色办贷通道,提高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贷款审批效率。(3)对于符合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条件的贷款项目,可执行人民银行确定的优惠利率。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项目的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农发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地方政府层面政策支持

在中央和各部委的政策鼓励下,有17个省市相继发布了地方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5个规划设计导则、7个推进意见、1个详细方案。如鹤壁市出台了详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鹤壁市的3年投资方案中,总投资34.8亿元,其中建设单位自筹0.1亿元,占比0.4%,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支持16.6亿元,占比47.7%,中央财政支持12.1亿元,占比34.8%,社会资本6亿元,占比17.1%。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基本比例为3:1。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传统方式,即各部门分段实施,进行碎片化管理来改造海绵城市;二是城投模式,即以城投公司为主来推进工程项目整体进行;三是PPP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政府采取补贴和购买的方式进行回收。

PPP模式的应用条件强调四个要素,即界面、产出要求、绩效指标、收益来源。2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界面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和三个小类,一是蓄水、保水的绿地、湿地、流域,其中以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为主;二是雨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包括管道、渗水材料的铺建和市政污水的处理。第一类项目公益性较强,且没有显著的盈利模式和结构,对政府的补贴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二类项目有较为清晰的收益结构,即政府付费、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对于PPP模式来说较为合理。从统计的海绵城市计划建设项目中可以看到,属于第二类的项目为22个,占总数的18.8%,投资额为14.0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7%。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的试点海绵城市运营模式有如下特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都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拓展PPP模式,都有较为合理的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占比规划。为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地方政府除了采用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模式进行详解。在这方面,迁安市、厦门和鹤壁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思路,迁安市将非经营性和可经营项目打包出售,让社会资本获得收益的同时参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厦门市则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区分开,社会资本只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公益性项目仍采取政府购买、付费的方式;鹤壁市则将项目进行细分,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融资及运营模式

海绵城市类债券的筛选

我们对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筛选,基于募集资金用途寻找具有海绵城市概念的债券,并从发行人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否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有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参与、主体评级及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偿还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筛选。

海绵城市类城投债发行募集的主要用途为:(1)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道改造项目;(2)水环境治理,湿地环境与生态保护项目;(3)河道治理及清淤。

我们统计出海绵城市类的债券,其中企业债72只,发行额920.5亿元;中票3只,发行额23亿元;公司债1只,发行额6.5亿元。

从债券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用途上看,污水处理类债券最多,为60只,发行额744亿元;生态环境治理类3只,发行额33亿元;河道治理类10只,发行额117亿元。同时包含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类2只,发行额46亿元,包含三项内容的1只,发行额10亿元。

(一)项目是否纳入试点海绵城市地方采购计划及中长期财政规划

地方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及中长期财政规划,是对海绵城市类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在30个试点城市中,除玉溪、大连、上海、青岛、北京外,其余25个城市都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中。根据是否已经进行公开招标、完成招标,及政府性文件中是否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的标准,我们筛选出5只债券(见表2)。

上述债券发行人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如图1所示。作为试点海绵城市,重庆市城投企业发行的海绵城市类债券数量最多,为3只,重庆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未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有上海、青岛、大连发行了城投债,共6只(见表3)。

(二)是否有国开行、国开证券参与发行

国家开发银行及国开证券参与程度,从国家开发银行或国开证券是否是债券的主承销商、是否对债券发行进行担保、是否是债券的监管人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筛选出以下债券。其中12辽源国资债、14嘉峪关债、15兴泸债的主承销商为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并由国开行地方分行进行监管(见表4)。

(三)债项及主体评级

按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进行如下分类:债项和主体评级均为AAA的债券,见表5;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A的债券,见表6;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的债券,见表7。

(四)募投项目收益模式

债券所募集资金的收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度量了债券的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通过梳理海绵类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我们大致将海绵城市概念债券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的收益模式分为四类:政府进行回购、收购类项目;经营性收费项目,或企业代建政府付费项目;企业自主运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支持(见表8)。

在财政补贴城投债中,2011年到2013年胶州市财政局分别直接给予14胶州城投债的发行人财政资金3.5亿元、2.31亿元、1.94亿元;14青岛城阳债的项目收益主要来源是水利建设补贴,达到总收益的50%以上;等等。

作者单位:招商证券

责任编辑:罗邦敏 孙惠玲

篇5: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2)

篇6: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流程

一、立项和用地出让阶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供以下材料:

1、建设项目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2、建设项目是否产生特殊污染源

3、建设项目开展海绵设施建设的限制性因素与有利条件

4、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建设海绵设施,建设海绵设施的标准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投资估算。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

土地局将海绵城市作为要点写入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方案设计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

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应提供以下材料:

1、区域排水系统图

2、项目汇水分区及模型设施布局图

3、项目目标及设计方案自评表

4、计算书

规划局和国土局根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报送材料和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形式性审查,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查意见中列入审查结论。

四、竣工验收阶段

城建局组织工程综合验收和备案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时,竣工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规划局和国土局组织规划专项验收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时,规划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上一篇:2023年下学期新目标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江苏省安全员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