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2024-04-24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通用9篇)

篇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融入生活中认知,巧用数轴上表征

——《生活中的负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指导,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负数的读法、写法。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认识到负数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知道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在例2中通过存折明细来进一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在这里体现出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在活动情境中完善数轴的模型,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在前面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在数轴上表示0以及正数的方法,认识了数轴的正半轴。教材例3,则是完善数轴。借助数轴直观感受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突出正数、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知道每一个数在数轴上都有一个点与之对应;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指导,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1、已学知识和方法上的正向迁移。

学生已经对于“数的认识”这一类课并不是很陌生,在学习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之后,都知道关于“负数”应该从“什么是负数”,“负数的读写法”,“负数的意义”,“负数在生活中应用”,“负数与其他数的区别与联系”。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学预习,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2、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整合课堂。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的负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它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人事的基础上,已经对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有所掌握。而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对教学的两个班114名学生分别做了一份“负数”的前测。

前测情况和分析如下:

(1)对于正、负数的读写法,5.3%的学生会把正号和负号读成加或减。

(2)分类时,1.7%的学生认为没有正号的数就不是正数,17.5%把“0”归为正数。

(3)在具体生活情景中负数的意义,13.16%的学生不能进行表示并解释出来。

(4)有10.53%不会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量,页是不理解两者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5)对于21.93%的学生是不理解“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6)对于数轴这一题,26.32%的学生回答错误,都是没有分界意识的。

通过调查分析,我掌握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从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针对学生的情况,教学需要着重解决的是:一是渗透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正、负数的整体构架;二是“0”的归属问题;三是数表示在数轴上,先考虑“0”的分界作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去主动探索,能多样表征,能感受和形成符号化、分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多样性的表征,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利用数轴表示正、负数,要理解的“0”的分界作用。经历分类讨论和数学符号化的过程。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习单

学生准备:预学单、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负数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请三名学生各写出一个负数,其余学生在学习单上写。

问:这个符号是什么?

生齐读,师板书负数的读法

2.分享生活中见到的负数。

生分享

小结:负数的应用真广泛。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负数!(板书课题)

3.关于负数,除了读写,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意义,区别,“0”是不是负数......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的知识的起点,提高课堂效率,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交流分享,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习负数的兴趣

。】

(二)围绕“-2”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出示学生的预学单作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2”的意义,可以画画图、列列式、写写话)。

(1)零下2℃

问:这幅图中“-2”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幅图在说明“-2”表示零下2℃。

(2)

地下2米

问:地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幅图在说明“-2”表示地下2米。

(3)

向左走2米

生:规定向左走为负,向右走为正

小结:在这里-2表示的是向左走2格

(4)

少2

(0比2少2,7比9少2)

问:在减法算式中,-2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看来呀,在这两道减法算式里,-2表示的是少2.2.理解温度计中两个2℃

问:温度计上有两个2℃,如何区分?

生:观察,交流

追问1:先找什么?再怎么找?

生:发言汇报

追问2:0有什么作用?

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讨论: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用-2℃来表示零下2℃了吗?

小结: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那零下温度就要用负数来表示了。用一个数学符号就区分开来了,简洁吗?(揭示:-2℃表示零下2℃,2℃表示零上2℃。)

3.揭示-2和2是相反意义的量

(1)结合四个描述情境说说+2表示的意义。

问:认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

小结:零上和零下、地上和地下…每组的意义都相反,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2和-2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2)除了2和一2,还能举例子来表示另外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生:交流讨论

4.揭示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理解银行存折上的+500,-500的意义

问:存入和支出,都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存折上是怎么规定的?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追问:这个的“500”就是正500,这里正号被省略掉,有没有影响?那“-500”

这个负号可以省略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小结: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说明:通过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多样的表征,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来解释对“-2”的理解,初步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关注0的静动态变化,体会标准的相对性。

1.理解“海拔”中的正负数

问:这里规定了什么?

生:把海平面规定为0。

追问:海平面记作0m,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m是什么意思?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又是什么意思?。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师: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那0呢?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播放学生身高视频,提出疑惑

(1)理解以160cm为标准,记作0,身高可表示为-2cm

(2)理解以最低的140cm为标准,身高可表示为+18cm

问:同样一个人,怎么一会儿用正数表示,一会儿用负数表示,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小结:好一个变化多端的“0”!看来确定标准是关键。标准变化,就会引起正、负的变化。

(3)如果分别以这两个为标准,表示出自己的身高

生:纷纷回答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情景感受标准的重要性,感受正、负数的分界点就是“0”。】

二、沟通生活与数学,激发学习的应用意识。

(一)温度计抽象成直线

温度计把水结冰的温度规定为0℃。以0为界,0上为正,0下为负。

问:负数一定在下面的吗?

(二)在学习单上试着把这些数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活动要求:

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录在练习纸上。

ƒ把结果和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同时(课件一对一对演示)确实是对称关系。

生:交流“找到正、负数位置”的具体想法。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性的温度计到抽象性的数轴,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达到了“质”的飞跃。利用学习单,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找寻出数轴上“正负数”的关系,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它们之间一一对应,更加体会到正负数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也验证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介绍负数发展史,感受负数的魅力

(一)播放学生代表介绍负数的视频

(二)学生谈自己对负数历史的认识

【设计说明:通过对负数古今中外历史的了解,学生感受到负数的价值和魅力。】

二、实际运用,理解负数

(一)我会说理

图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二)我会快速判断

下列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三)我会准确填空

将给出的数表示在数轴上

【设计说明:通过多样性的习题,巩固和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上,层层递进】

四、联系生活

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走出课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今天对“负数”的认识,走进生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负数

(不可省)

写法:

-4.5

读法:负二

负三分之二

负四点五

读写

意义

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篇2: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六年级

(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难点名称

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难点:用有正、负数的直线表示距离和方向。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会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表示距离和方向。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教学方法

课件讲授法、小组合作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也学过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大家还能想起以前学的直线上能表示哪些数吗?

生1:整数。

生2:小数。

生3:还有分数。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负数能不能在直线上表示呢?

生此时不知如何回答。(师顺势引出新课)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板书课题)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及题目。

师: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四个同学运动后的情况吗?

生1:首先要确定好起点。大家都是以大树为起点。

生2:然后要确定方向,有两位同学向东走,有两位同学向西走。

生3:还有就是他们走的距离。

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和经验,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师:大家能说一说直线上的其他点代表的数吗?

生1:大树为起点,对应点是0。

生2: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东1

m。-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西1

m。

生3:2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东2

m。-2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西2

m。

……

师: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课件出示直线图。

师: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负数时应注意哪几点?

生: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

师:大家再考虑一下,如何在直线上表示小数和分数呢?在直线上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生:先找到1.5的点,再用相同的方法在反方向上找到-1.5。

2.归纳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用0表示起点,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指定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完成。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7题。

小结

篇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一、通过负数的教学, 扩展对数的认识

认识负数,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 丰富了小学生对数的认识。负数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了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因此, 教材编排首先关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如气温的表示方法、收入与支出的记录方法等,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感受和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负数的意义。这样编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 逐步形成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此基础上, 教材还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情境, 让学生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所学过的数, 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 形成关于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初步认识数轴上数的顺序, 加深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的理解。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要求学生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删去了正数、负数和0进行大小比较的内容, 从而降低了教学要求。

二、联系日常生活, 掌握百分数的应用

新教材把百分数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编排, 分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和下册, 上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一般性应用, 本册编排百分数的特殊应用———折扣、成数、税率、利率。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素材, 使学生学会用百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折扣率、打折后的价格、所缴税费、所得利息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只是需要将特殊领域中的语言“翻译”为一般的数学语言。如, “一个物品打八折”指“求一个数的80%”。同时, 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如不同税种对应着不同税率、不同储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利率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另一方面学会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同时, 教材新增了一些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 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如, 第二单元“百分数 (二) ”中新增例5, 创设“商场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 提供两种常见的优惠策略:A商场是“打五折销售”,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教材通过两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两个商场的优惠策略, 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什么修订教材要新增这部分的内容呢?笔者认为, 原因有三:其一, 这是巩固旧知识的需要。在此之前, 学生刚刚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了解并掌握了折扣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通过课前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 大多数学生都有购物经历, 见过多种类型的优惠策略, 学生能够对常见的、简单的优惠策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面对种类较多的优惠策略时, 判断力则大大下降。其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 许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 会想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方法。因此, 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学会分析并初步感受各种优惠策略的优缺点, 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三, 好的策略无处不在, 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涉猎更广泛的领域, 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改进比例的编排, 理解概念的意义与应用

比例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首先, 它有着较大的实用价值, 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用比例来解决。如, 绘制地图、对图形进行同比例的扩大或缩小等。其次, 它是培养学生代数思想的开端。最后,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领域。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联系实际教学概念。

比例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 有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等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 因此, 概念教学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体验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 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学习, 增加学习的探索性。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变量、常量的概念以及量与量之间变化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感悟, 初步体会数学的函数思想。

2.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材中比例的应用包括三方面: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用正比例、反比例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对于前两小节的概念学习起到巩固作用, 而且对于学生体会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很好的素材和机会。

3. 有机渗透数学的函数思想。

函数是近代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材在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 便于学生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举实例的基础上, 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接着用式子或y=kx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 通过正比例关系图象的教学, 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象根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此外, 还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反比例关系的图象。这些内容都使学生体会到成正、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获得初步的函数思想。

四、引导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编排关注学生在获得有关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其中, 几何形体“圆柱与圆锥”教学的编排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教材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锥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 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 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 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 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2. 加强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究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如, 圆柱的特征, 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亲身体验得来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 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并发现圆柱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还有可能是其他图形, 若沿着圆柱高剪开, 那么, 圆柱展开图就是长方形, 这时学生还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加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几何形体问题的思考。

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 增加了用长方形 (或三角形) 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 (圆锥) 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过程中, 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发展空间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后, 教材编排了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瓶子容积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成已学的圆柱体积。在这一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灵活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安排的例题7就是一道求不规则形状体积的题目。要求一个下方为圆柱、上方不规则的瓶子的容积。只需在瓶子里倒上一部分水, 此时, 瓶子的容积相当于水的体积和上方不规则部分空气的体积之和, 如果把瓶子倒置过来, 由于水和空气的形状的可变性, 把空气的形状转化成规则的圆柱形。这样, 在瓶子倒置的过程中, 水和空气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 但体积不变。把倒置前后的圆柱形水的体积和圆柱形空气的体积相加, 即是瓶子的容积。在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以及把不可解的问题转化成可解的问题的思想。

5.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教材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猜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教学思路设计的, 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与推理, 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提高学生各种学习的能力。

五、重视整理和复习, 呈现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仍然安排了“整理和复习”,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纲挈领的复习, 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再现、巩固、理解与提升,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为以后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毕业之前, 应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再现、回顾与整理, 使原先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 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增进持久的记忆,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 “整理和复习”单元不仅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排特点为:

1. 分块整理与复习。

依据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数学各学段的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根据这一框架, 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还增加了“数学思考”, 以突出数学思想的培养。

2. 精简复习内容。

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 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不求面面俱到, 覆盖已学知识的所有细节, 而是突出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给学生提供了梳理知识的线索, 留给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空间, 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等能力, 形成数学完整知识结构网络。

3. 注重知识的应用。

新教材都是通过问题情境, 包括现实生活的情境与数学的情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数学实例,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从而学以致用, 在“用”的过程中, 促进理解和巩固。这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4. 注重拓展学习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中, 既重视基本训练, 又重视拓展提高训练。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 适当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训练, 又注意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 还适当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教材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通常是把数学的思想与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教材安排“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运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培养运用分析和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篇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篇5: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负数》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这些数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拓展数学视野,同时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数,还包括负数,从而使学生对数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对于负数,学生还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因为在生活中学生经常可以看到负数,如:天气预报中显示的“-3℃”、电梯上显示的“-1”层等等,因此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不要求负数参与运算,为学生进入初中后即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奠定一定的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数与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数、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知道,负数的产生是为了表示另一种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我把“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正确读、写正负数”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正数、负数、0之间的相对关系比较抽象,所以我设定本节课的难点为:

正确理解正数、负数、0之间的相对关系,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说教法和学法

考虑到“负数”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同时采用引导练习法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一些生活中应用负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数、0、负数的相对关系,突破难点。综合运用提问法、讨论法、评价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的思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辟的语言揭示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学法中,我采用玩、问、用、评四个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体验过程,在“玩”中学数学 在新课引入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

1、游戏感知负数

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者得2分,输者倒扣2分,平局得0分,将每次的分数挤在计分表上。

2、我是小小记录员

听信息,独立思考,选择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来。①王阿姨卖水果,上个月赚了2000元,这个月亏了500元; ②某股市的股票昨天上涨了1.5,今天又下跌了0.8; ③甲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1个球。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以游戏的行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负数的产生是由于实际生活所需,光靠以往学过的数来记录这些信息是不够的,那么,就迫切需要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记录这些信息,由此请出这位新朋友——负数。(板书)接下来我将学生记录信息的方法展示出来,预设学生出现的答案可能有以下这些:

(多媒体展示)

有的学生直接用文字来记录,有的用打勾和打叉的方法来记,还有的有笑脸和哭脸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记的,用上下箭头,也有的同学采用“+”和“-”来记录。

这时,我顺势向学生介绍,相反意义的量怎样表示,历史上的数学家也费了不少周折。最早记载的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用黑色和红色区分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提问: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洁,又最具数学味呢?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用“+”和“-”(顺便板书)表示最简洁又最能表达需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顺势指出:数学家提出这样的表达方式后,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现在我们一直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不过在读法上不读加号和减号,而是叫正号和负号(板书)。

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三条信息并在黑板上将正确的记录方法表示出来:

说明,像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而像这样的数叫做负数。正数与负数可以用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板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符号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本环节我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把人类历史上的探索历程和学生的探索过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渗透了数学史,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希望学生知道的不仅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对历史的观察中有所启发:原来数学知识就是这样探索出来的。

接下来安排一组连线题,目的是通过对多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进一步体会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含义。

(二)展示生活情境,在“问”中学数学(进一步探究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

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教材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温度计来看室内跟室外的气温。但是,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温度计,如果学生对温度计一知半解,那么课的进行只会堆积更多的问题。为此,我在这里穿插了一个小知识,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温度计,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①这里有两排刻度,应该读哪一排呢? ②每一小格分别代表多少摄氏度?

③为什么温度计上有两个10℃,两个20摄氏度...它们表示的温度一样吗? 从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景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知识。

在这里,我重点抓住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温度计上有两个10℃,两个20摄氏度...它们表示的温度一样吗?学生会回答一个是零上温度,一个是零下温度,并且感悟到0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结合教材的教学情境,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读出室内的温度是零上16℃,用+16表示;同样读出室外的温度是零下16℃,用-16表示。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而0℃是分界点。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我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已经不难得出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样的引导以生为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

(三)展现应用过程,在“用”中学数学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加深认识→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首先,我出示直观判断题

1、先读一读,再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中。

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认、读、写负数,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课本练习做一做第2题,并要求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用0作为分界点的例子,学生可能说出电梯,股市等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正数、0.负数的相对关系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将课本的例2巧妙地融入到练习中来,要求学生说出存折上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并加以拓展延伸,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的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较好地发展个性,但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掌握。

通过循序渐进的联系,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负数的意义,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情景练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反量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展现评价过程,在“评”中学数学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烦死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如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如自我评价中的“我真棒”、“我能行”、“我会加油的”,又如大家评评我、小组互评中“你真棒”、“不错”、“继续努力”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全面的自我评估: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

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五)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认识负数

-500

-0.8-1-16...负数

+2000 +1.5 +2 +16...正数

“-”负号 相反

“+”正号

0

篇6: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测评》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3℃3℃(+3℃)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测评》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正数:+8

+4+2000+500+100 +20

负数:-8-4-2000-500-100-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 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学习目标

1.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2.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结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学习难点:能通过直线判断数的大小,建立实际问题的数轴模型。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谈话导入:放学后,小红,小明,小丽,小东四个好朋友在大树下做起了游戏。(课件展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图。)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吗? 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1.写出直线上A、B、C、D各点所表示的数。

A.(-4.5)B.(-2.5)C.(3.5)D.(6)2.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

34.5-3 +4 -3.5 23.下面每格表示1m,小宇刚开始在0处。小宇向西走3m记作-3m。

如果小宇现在的位置是+5m,则他向(东)走了(5)m。

如果小宇先向东行4m,再向西行6m,这时小宇的位置表示为(-2)m。4.精挑细选。

(1)一个温度计上的温度原来是-6℃,后来温度下降了2℃,这时的温度是()A.-8℃ B.-4℃ C.-2℃

(2)点A为直线上表示-2的点,将点A沿直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达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

A.3 B.-3 C.-5 5.同学们进行体检,身高以150厘米为标准,超过的记作正数,不足的记作负数,第一组6人的身高分别对应(单位:厘米):+8,-1,1,-2,10,5。这6名同学的实际身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27分钟)1.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2)他们行走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4)教师提出要求:两人一组,想一想怎样在一条直线上表示,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①方向相反,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②以大树为起点,起点为0。展示学生交流的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5)总结提升:在一条直线上,以0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0的左边都是负数,右边都是正数。

2.思考:在直线上表示出-1.5,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

(3)总结: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1)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他们都以大树为起点,两人向西,另外两人向东行走,分别行走了一定的距离。

(2)小红、小明行走的方向相同,都向西;小丽、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同,都向东。小红、小明和小丽、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反。

(3)学生两人合作交流,画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4)学生单独思考,组内交流观察他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5)学生个人总结。

2.(1)学生在直线上标出表示-1.5的点。(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6页第4题。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

篇7: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负数

检测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2分)在-4,-9,-,-0.1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

A

.-4

B

.-9

C

.-

D

.-0.1

2.(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体重减少2千克记作-2千克,体重增加2千克记作+2千克。

B

.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C

.+6°C和-6°C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D

.商店运来大米10吨,记作+10吨,卖出大米8吨,记作-8吨。

3.(2分)如果顺时针旋转60°记作-60°,那么逆时针旋转45°记作()。

A

.45°

B

.-45°

C

.无法表示

4.(2分)如果本月收入3200元记作+3200元,那么支出1500元就记作().

A

.+1500

B

.-1500元

5.(2分)如果存入3000元在存折上记作+3000元,那么取出500元应在存折上记作()元.

A

.500

B

.﹣500

C

.﹣3000

6.(2分)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8吨记为-8吨

B

.15吨记为+5吨

C

.6吨记为-4吨

D

.+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二、填空题

(共7题;共14分)

7.(3分)某天淮南的气温是-2℃~4℃,这表明白天的最高气温是_______℃,夜间的最低气温是_______℃;昼夜温差是_______℃。

8.(2分)六(1)班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把平均身高记为0,小宁的身高是154厘米,记作_______,小敏的身高是145厘米,记作_______厘米。

9.(3分)如果-2表示比70小2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是_______,-9表示的数是_______,+6表示的数是_______。

10.(1分)以小明身高152厘米为标准,把小强身高记为+2厘米;小丽身高记为﹣5厘米,则三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厘米.

11.(1分)﹣2℃比2℃低_______℃.

12.(2分)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进120袋面粉可以记作_______;商店卖出30袋面粉可以记作_______。

13.(2分)把下面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正数:_______

负数:_______

三、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4.(2分)水位上升3cm记作+3cm,则-3cm表示水位下降3cm。

15.(2分)判断对错.

在数轴上,O点右边的A点用“+4”表示,O点左边的B点就一定可以用“-4”表示

16.(2分)如果+3表示比10大3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就是13。

17.(2分)自然数都是正数。()

18.(2分)1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操作题。

(共4题;共16分)

19.(1分)_______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0.(5分)如果此刻水面记为0厘米,先上涨7厘米,再下降5厘米后,水面的位置可以记作多少厘米?

21.(5分)小东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800米,沿南北方向走了1500米,如果向东走用正数表示,向北走用负数表示。那么小东走“-2800米”到了什么地方?走“+1500米”又到了什么地方?并在图中填出相应的正负数。

22.(5分)早上的气温是零下5℃,记作-5摄氏度,下午的气温升高了15摄氏度,应该记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2-1、3-1、4-1、5-1、6-1、二、填空题

(共7题;共14分)

7-1、8-1、9-1、10-1、11-1、12-1、13-1、三、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4-1、15-1、16-1、17-1、18-1、四、操作题。

(共4题;共16分)

篇8: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9: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上一篇:写申请书下一篇:铜合金件生产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