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2024-05-25

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精选6篇)

篇1: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初中德育中学生的生活习惯论文

一、初中德育要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式”的教育使得他们成了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小孩将变得懒散,滋生享乐主义,觉得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会去体味父母的辛劳,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索取不到便发“少爷脾气”、“小姐脾气”。初中德育就是要改正学生身上的此种陋习,促使他们养成勤于实践、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这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协力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1.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学校可就宿舍管理建立相应规范:规定学生宿舍按一定标准保持整洁,学校安排宿管人员每日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公示,对考核不合格的宿舍建立相应处罚机制,促使其改正。另外,在宿舍考核过程中,学校还应对表现较好的宿舍建立相应奖励机制,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初中德育依靠教师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必须还要依靠学校规范的强制力。使说教和规范有机结合,是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之路。学校制定规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管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融入到某些规范中,久而久之,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依此指导自己进行更多有益的实践。初中德育以规范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将重在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怀。

2.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极为强烈。教师的一言一行将无形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如是否文明卫生、是否待人温和有礼、是否勤于实践等都会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起到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自律,不断增强自我修养,多关怀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一言一行的感染下,也将变成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善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起到极为有利的作用。

三、结语

初中德育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以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为目的,只有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转化为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内涵。初中德育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初中生生活习惯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初中德育才算真正取得了成效。

篇2: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谢塘镇中学以生活价值为平台的精彩德育创新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内容,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泰尔曼(DianeTillman)“生活价值教育”的研究思想,从他提出的12个核心价值“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逊、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宽容、团结”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尊重、合作、诚实、谦虚、责任、快乐”六类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各年段教育主题词,坚持以人为本,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知与行统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充满爱心、自信大方、耐挫果敢、勇担责任、迎难而进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努力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新人。

二、活动主题:勤学守纪扬善追梦

三、生活价值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对现阶段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在遇到生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问题时作出积极的抉择,进一步提升其行为习惯、理解方式、责任感。

2、帮助个人认真思考各种价值观,并将之应用到与学生自身、同学、集体及社会普遍相关的实际中去。

3、鼓励个人正确选择自己的个人观、社会观、道德观及精神观,并懂得使其提高及深化的实际方法。

4、鼓励教育者和监护人将教育著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促进他们全面成长、发展及作出抉择,使他们能够以尊重、自信、合作、诚信、责任的人生观存在于当代社会、奉献于当代社会。

学生培养总目标:目标远大,心怀祖国,与人为善,热爱生活,身心健康,兴趣广泛,学有所长,初具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素质的初中生。

各年段生活价值教育主题词:

七年级年段主题词:合作与尊重,即要有积极的思想、纯洁的情感、良好的愿望、平静的精神状态;有尊重自我的意识、倾听他人的习惯、了解自己的品质。

八年级年段主题词:谦虚与诚实,即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与从容,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要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

九年级年段主题词:快乐与责任,即内心充满爱心与和平,就会快乐,有希望就有快乐;要认真做好分内之事,做到恪尽职守。

四、生活价值教育实施的途径:

1.开设《生活价值教育》课程。

开设“学生行为规范校本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行为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含情绪的调节和亲情的教育)等,提升学生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行为规范校本课程”按照统一部署各有重点的方法去操作。根据七年级心理特点确定形式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合作、尊重的良好氛围;八年级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针对这一年龄易出现的青春期心理变化和行为上的不确定性,突出青春期教育和诚实、谦虚的品质教育;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责任教育和快乐学习教育,并为这一阶段易出现的心理变化、时间安排、合理膳食提供必要咨询。

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养成,共助学生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活价值教育理念。

鼓励教师将教育着眼于灌输学生人生的哲学,由此促进他们全面成长、发展及作出抉择,使他们能够以尊重、合作、诚实、谦虚、责任、快乐的品质与所处的团体结合起来。

教师应创造出充满价值的环境,努力营造“学习与创造、对话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理解与尊重、关爱与包容”的环境,把生活价值取向渗透在知识、情感、态度的教育之中,使之身处其中的同学们感受到尊重、理解、关爱、帮助,从而获得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与进取心。

3.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生活价值教育核心内容。

抓好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丰富宣传内涵,加强环境育人效果;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时段,对学生开展尊重、合作、诚信、谦虚、责任等生活价值教育;营造良好教书育人氛围。如整洁氛围、诚信

氛围、尊重氛围、责任氛围、竞争氛围等。

4.开展相应的生活教育系列活动

(1)珍惜家庭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的温暖、珍贵,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自己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一是关爱父母。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过一次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二是分担家务。主动做一些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是承担责任。当家庭遇到困难时,主动帮父母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同舟共济。

(2)热爱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对今后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教育学生热爱校园生活,成就人生理想。一是举行各年段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讲尊重、讲诚信、有责任的社会人,彰显人性魅力。二是各班开好有关生活价值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合作、诚实,同时知道一个社会人应具有的责任。三是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氛围。

(3)融入社会生活。人终究要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育学生学会融入社会的知识和本领,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抗挫教育。邀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开展以“给青少年的希望”为主题的励志讲座,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积极思考人生,积极把握机会,积极塑造自我,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珍爱他人,珍爱生命,呵护心灵,健康成长,共创和谐心灵、和谐人生。二是学会悦纳自己和他人。面对自己和他人可能存在的外貌或身体缺陷,要学会悦纳和包容,组织开展以“尊重”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三是开展人际关系大讨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际关系大讨论,通过组织辩论,罗列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说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高雅的人际交往。

5.让教师积极研究生活价值教育,探索教育方法,撰写研究课题、论文等,使生活价值教育能深入有效开展。

附:2013学年第二学期生活价值主题教育行事历:

第1周(2.17—2.21)

1.开学仪式 ; 2.班主任工作布置会议 ;

3.开学初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

4.寒假征文评比(有关“学最美人·做最美事”的征文)。

1.对照《规范》内容,排查存在问题,摸清原因,加强整改 ; 2.组织以“寻找身边最美人”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

3.“学最美人·做最美事”语言征集。

第3周(3.3—3.7)1.爱心捐款活动 ;

2.“我爱妈妈,我爱家”三八节感恩主题活动;

3.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开展孝德教育活动;

4.开展学习雷锋系列活动相关活动。

第4周(3.10—3.14)

1.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针对“日常行为规范”找差距,找学习生活中不规范行为和不好的习惯 ;

2.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

3.开展新一轮团校学习,吸收最美学生靠近团组织

第5周(3.17—3.21)

1.检查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的落实情况;

2.学生四岗检查组培训会。

第6周(3.24—3.28)1.各班做好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级的申报工作 ;

2.国旗下讲话谈合作与尊重;

3.生活价值教育活动课评比(初三)。

第7周(3.31—4.4)

1.开设好生活价值教育课程 ;

2.组织开展清明扫墓活动 ;

3.组织开展“写写身边的活雷锋”征文活动 ;

4.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生活价值教育主题活动小结。

1.班主任会议(中期布置生活价值活动方案);

2.利用晨会和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生活价值教育核心内容 ;

3.布置生活价值教育宣传阵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宣传学生身边“最美人 最美事”;

4.生活价值教育暨行为规范示范班级争创动员会。

第9周(4.14—4.18)

1.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价值”书法作品比赛并展出(主题词:尊重、合作、诚实、谦虚、责任、快乐);

2.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开展“学最美人 做最美事”——演讲比赛活动 ;

3.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学最美人 做最美事”小故事并展出。

第10周(4.21—4.25)

1.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责任·快乐”——演讲活动暨适应性考试动员会 ;

2.进行日常行为、仪容仪表的检查 ;

3.国旗下讲话谈责任与快乐 ;

4.生活价值教育活动课评比(初一)。

第11周(4.28—5.2)

1.吸收新团员、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2.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

3.生活价值教育活动课评比(初二)。

第12周(5.5—5.9)

1.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价值”漫画作品比赛(体现尊重、合作、诚实、谦虚、责任、快乐”六类生活价值);

2.开展有益于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其它重要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一分钟安全教育等。

第13周(5.12—5.16)

1.团队组织读书活动;

2.各班开展人际关系大讨论。

第14周(5.19—5.23)1.组织行为规范示范班级评比 ;

2.积极研究生活价值教育,探索教育方法,撰写研究论文 ;

第15周(5.26—5.30)

1.组织各年段的黑板报评比(内容七年级:尊重、合作八年级:诚实、谦虚九年级:责任、快乐);

2.生活价值教育课堂展示 ;

3.开展抗挫教育活动 ;

4.开展庆祝“六一”活动——“团队合作”体育趣味赛。

第16周(6.2—6.6)1.组织各班开展“责任大思考”主题班会 ;

2.国旗下讲话谈谦虚与诚实 ;

第17周(6.9—6.13)

1.中考迎考周。

第18周(6.16—6.20)

1.期终评定、表彰“最美学生”;

2.初三毕业典礼暨法制安全教育。

第19周(6.23—6.27)

1.七、八年级期末迎考周;

篇3: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 我们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 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 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 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德育教育生活化”依据:

1.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2.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是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3.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也是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4.当前, 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1.引导学生学习生活

(1) 引导学生适应性学习。

随着近年来中学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 一些学生不适应环境, 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通过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督导、心理上的疏导、成才上的教导, 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学生健康性学习。

向学生介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解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的学习障碍问题, 使教师的“教”通畅、活跃。

(3) 引导学生习惯性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它一旦形成, 其学习行为就能按照自主化的程序进行;在现代群体学习的形式下, 良好的学风是维系学生高效学习和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中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4) 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

科学性学习, 是实现学习目的, 取得学习成果的桥梁和手段。“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此, 中学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2.指导学生交往生活

交往是德育的逻辑起点, 是德育发生的重要前提, 没有交往的德育无法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当代, 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 在交往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功利性: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强调自己的感受, 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 (2) 封闭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 (3) 冲动性:对生活中发生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 (4) 双重性:一方面, 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实现, 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 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 成为“自由人”。中学阶段在德育过程中, 尤其是学校社团、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开展学生集体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其道德信念, 促进其道德发展。

3.在生活化情景中渗透德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只有注重道德实践,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影响他们, 道德教育才能成功。因此, 中学德育必须把理论讲授与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注重在生活实践情景中探索、发现、体验。

4.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 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 设法使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自然化和情境化。

5.在社区生活中渗透德育

开放的校园是时代的呼唤, 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然。开放的校园应充分体现社区性, 将社区纳入学校的视野, 拓展学生生活空间, 开阔中学德育新视角。社区与校园的良性互动, 将使中学德育落在生活的真义中, 这也是中学德育的应有之义。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措施

1.利用传统节假日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学校坚持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三大节活动, 以及清明节、“五一”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假日, 从节庆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行安排,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 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创设书香校园、温馨校园的校园文化情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 我校投资建立了地理园、植物园以及孔子文化广场, 彰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时我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组织班主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徽、创设艺术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 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我校进一步探索实践, 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3.实施“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 师生双方的积极关系可以带来积极情感, 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从改变教师思想观念着手, 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努力营造爱生的氛围, 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德育教育者。

4.完善社团三级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所谓社团三级管理模式, 就是由学校调度10个一级社团 (涉及美术、音乐、体育、舞蹈、传媒、文学、心里、电脑、奥赛等) , 由学校团委管理;由年级部组建、管理20个二级社团 (每分部10个, 把关教师兼任指导教师) ;由班级成立三级社团 (每班3~5个, 科任教师兼任指导教师) , 班主任负责管理。社团活动的精髓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 使他们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学校德育生活化与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而言, 学习是其主要生活之一。因此, 我们始终关注人文学科中的德育, 例如在政治科目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案例, 进行社会热点小调查, 举办时政专题演讲,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民生;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了解名人典故, 历史故事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学校德育生活化效果分析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德育教育因与生活脱离变得过于抽象、理性, “德育教育生活化”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

2.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德育教育生活化”在德育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目的, 使德育内容能很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达到真正理解, 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同时促进了学生社会化发展。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自主参与各项德育活动的过程中, 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对其一生的成长意义十分深远。

摘要:道德与生活原本是一体的, 道德源于生活, 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浸染熏陶, 他们的德性发展和他们的生活是一脉相承, 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受什么样的德育, 就会有什么样的德性。“德育生活化”研究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 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

篇4: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活德育理论;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是将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教学过程性载体,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理解体验能力以及渗透性本领的重要阶段。尽管应试教育模式给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部分压制,但是生活作为情感、语言的依托,应当被教师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涵情感与思想,并在思想、品德上获得逐步完善。

一、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体系融合德育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是一项源于生活内容的教学,它是帮助孩子提升感性认识,以及深化语言情感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学工作者倘若始终贯彻知识点的死板教学套路,将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学习探究兴趣,在语言与情感素养的积淀上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准。语文教学切不可掉入死板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不仅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情感素养上获得锻炼与提升。因此,教师要从生活本质出发,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推向生活化,结合生活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推动学生由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中品味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贝壳》的教学过程中,该课文主要讲解了作者席慕蓉在海边捡到一颗贝壳继而引发思考的故事,教师倘若只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固定知识点进行传授性教学必然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枯燥,教学效率仍然无法提高,因此我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例如,我就给学生讲解了在海边捡贝壳,并进行分类区分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历中得到一些感悟与体验。在课文中,作者席慕蓉讲到“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针对这句我就“时间、空间、珍惜”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以及空间的有限性,使其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保持执着与认真。

二、贯彻组合性课堂实践策略,融合生活德育理念

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想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论充分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就一定要积极践行语文课堂组合性实践思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生活的细节,同时在情感、思想和道德上获得部分体验。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学生在既定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道德情感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将课本中所包含的内涵型知识有效延伸到课外环节中,通过组合性实践模式来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空间,将课堂与生活这两大主题充分揉和到一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生活化讨论。这篇课文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年漂流生活中所积淀情感的流露,为了让学生从课文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厚的情感,我组织学生进行抗日历史的研究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主题以九一八事变为主,研究当时关内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作者这一群体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由此来逐渐深化学生内心当中的爱国情感,并让他们能够在新型生活化的研究思路中学习语文,领悟作者情感,并做到情感内化与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不断地锻炼自身语文思维,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面对各种题材与各种内容的课文时保持较好的积极性与变通性,尤其在运用生活德育理论时,让学生能够在德育思维的逐步渗透下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德育成果与情感内涵,实现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的价值并发挥其教学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真正的英雄》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美国总统里根的讲话中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在理想烘托下的光辉荣耀,推动其理解德育中理想的含义,让他们始终保持在德育发展的基准线上。

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截然相反,针对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与性格发展特点,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让学生在新时期课堂中不仅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

够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在智商、情商上获得十足

篇5:中学德育生活化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既感受到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体验到网络对个性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报端,甚至许多中学生误入网游泥潭而不能自拔,沦为“网”中生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迷失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游荡于惊险刺激的网游之间,逃学退学者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需要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巩固德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德育为先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宣传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现实中,中学德育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各项指标,而德育则成了一个软尺子。“评价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标准不是看德育工作好不好,而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突出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统帅地位和有效性。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命成长的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应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学生始终作为一个理性的智慧的存在,引导学生走向善的人生。人性向善,不仅个体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导向,因此学校德育的一切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与人为善“,这是”人“之为”人“的终极选择。

二、学校德育要注重生命化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生命化推动德育实践、延伸德育过程、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是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实施的关键,老师的幸福生命体验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师者的积极生命意义的提升,谈何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充满生命关怀和主观幸福感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走向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关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关切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中,启迪智慧,纯化心灵,升华境界,实现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要融入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诱惑和抵御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德育教学中,应及时充实对网络、对生命的认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生命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控制网络,避免沉迷网游与网络依赖,注重突出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以抵御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现代公民;开展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遵守规则,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

四、选择适应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

德育有效性的载体是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中学德育传统方法就是采取班级集体谈话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法,典型案例法等。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巨大,需要采取有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特性,让学生在无限网络空间自主接受教育,彰显生命的需求。可以通过匿名交流,在网络空间上尽情畅谈生命成长体验,教师可以从一个同伴的角度帮助学生在思想困惑和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五、突破校园范围,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一直囿于校园环境之内,教育途径主要是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政教团委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学科渗透等。网络条件下,中学德育要做出变革,从传统的途径走向网络化平台,构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设计班级主页,打造班级飞信平台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解疑答惑,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六、教育主体要实现多元化

传统学校德育主体基本上是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游离在教育主体阵营之外,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单一教育主体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德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充实和扩大教育主体。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主体需要多元化,全员化,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和班主任一样是德育主体。

要明确各主体的德育职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有规划、指导和监督之责,学校其他领导和职能科室要定期研究德育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教育引导之责,任课教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体现育人之责,德育的学科渗透要落实在教学之中。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长的配合。家、校没有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就没有一致性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疏忽、漠视而导致子女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家长不能给予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效应而致使子女道德品质低下,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双方都要及时相互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育主体多元化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社区和同伴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校内外德教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明确家庭在青少年德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倡导和主动吸引社区力量加入学校德育中来,准确把握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共同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平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社区人员进校园活动等。学校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机随时都在诱惑着未成年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治理,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争取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认识当前治安形势及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篇6:某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一、背景简述

1、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基本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进程,并达到初步的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就形成了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根本特点,所以有人将初中阶段称为“危险期”。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等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乡镇区划调整后,我镇成为全区人口数量最少、经济状况最差的偏远落后乡镇。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媾合,使得农村这片天地更趋复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道德素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区教育的退化,家庭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行为偏执,个别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正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我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学校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理论指导,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德育队伍建设很大层面上体现为教育简单化的特征。往往将心理问题,上升至品德高度,致使教育的收获甚微,教育苍白无力,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教育行为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因此,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正是我校当今德育研究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综合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将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原理跟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切合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力求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范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较为确切地了解和归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的特征及其主要成因,并在区别程度、对症下药的预防、疏导、补偿、矫治的过程中,逐步地缓解和消除他们的心理柔弱、心理偏常、心理障碍乃至心理残疾等状况,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其心理素质乃至整个人格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尽快提高研究成员尤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逐步成为研究与实践双赢互动的学术型教育行家。

三、过程概述

(一)、方案设计论证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3月)

课题调查、定位、拟题、论证,课题组组建、工作分工,课题组培训提高,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搜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申报、立项工作。

(二)、课题内容试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9月)

初步试行课题内容,在此基础上修改课题方案,召开课题开题大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

(三)、课题研究阶段(2004年9月——2005年4月)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分期(月份、年龄等)召集主题课程设计、课例方案设计大会;组织主题课程编写,开设各级各类课题相关内容研讨会,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再行组织实施、论证,撰写有关调查报告。

(四)、总结论证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总结分析一年来的课题实施情况,总结课程与课例设计要点、策略、问题;形成课例研究与教师论文专辑;撰写课题论文、鉴定报告、结题报告;总结课题开展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开展下一阶段课题申报或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研究手段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信息测验法、个案分析法、行

动研究法。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操作,使理论指导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五、活动扫描

1、寓心理疏导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多给学生一点爱,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问题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在克服困难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档案,使问题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问题学生自立自力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问题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

4、创设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积极引进社会帮教组织,让问题学生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六、成效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建立了在课题组带领下,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兼职)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切合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力求构建相应的理论轮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探究,初步了解和归纳出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上的一些共性:如生活水平的自我优越感与独立生活能力的缺乏的矛盾,学习上的高期望值与学习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摆脱家长束缚(渴望家长帮助)与缺乏亲情抚慰的失落感的矛盾„„针对诸如自私、怕苦、攀比、骄妄、浮躁、责任心薄弱,优越感过强等心理弱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活动训练、和谐的环境陶冶中努力排除心理发展障碍,形成开朗、自信、稳健、坚毅的心理品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以及课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和老师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创设了气氛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重视教师的心育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心理教育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适应力,使教师处于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

七、成果收获

(一)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非常注重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书育人效果。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很多心理调控训练的方法。这些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利用广播站、校园网、心理信箱、校园环境等媒体,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途径共同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了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

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认识了解的层面上,如何进一步研究并建构相应的理论轮廓这一方面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成效。

2、课题研究中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使用较好。在下阶段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测评,进一步搞好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上一篇:关于植树节的作文下一篇:高职钳工实训教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