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改9号文解读

2024-04-21

电改9号文解读(精选3篇)

篇1:电改9号文解读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国务院2002年2月10日发布国发[2002]5号)

一、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跨省的区域性高电压等级的主网架,缺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电力工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在电力市场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之后,现行的电力体制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弊端。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之间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为了促进电力工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借鉴,国内先期实行的多家办电以及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体制改革,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改革。这些都为电力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四)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完成改革任务。

(五)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六)“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七)实行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财务和人员的重组。

属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管理的电力企业,也要实行厂网分开。以小水电自发自供为主的供电区,要加强电网建设,适时实行厂网分开。

(八)重组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若干个独立的发电企业。华能公司可直接改组为独立发电企业,其余发电资产(含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中相应的股份资产)通过重组形成三至四个各拥有4000万千瓦左右装机容量的全国性发电企业,由国务院授权经营,分别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发电资产重组要综合考虑电厂的资产质量和所在地域条件等,进行合理组合。每个发电企业在各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

(九)重组电网资产,设立国家电网公司。由国务院授权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出资人代表。国家电网公司按国有独资形式设置,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设立华北(含山东)、东北(含内蒙古东部)、西北、华东(含福建)、华中(含重庆、四川)电网公司。这些区域电网公司的经营范围内,原国家电力公司资产比重较大,其组建工作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各地方以所拥有的电网净资产比例为基础参股,组建区域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电力企业由国家电网公司代管。

设立南方电网公司。其经营范围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在南方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原地方电网资产比重较大,其组建工作由控股方负责,按各方现有电网净资产比例成立董事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负责经营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区域电网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享有法人财产权,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区域电网公司根据电力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区域内的现省级电力公司改组为分公司或子公司,负责经营当地相应的输配电业务。区域电网公司可以拥有抽水蓄能电厂或少数应急、调峰电厂。个别暂未纳入重组后发电企业的电厂,可由区域电网公司代管。

(十)国家电网公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处理区域电网公司日常生产中需网间协调的问题;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近期负责三峡输变电网络工程的建设管理;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协助制定全国电网发展规划。

(十一)区域电网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电网,保证供电安全,规划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按市场规则进行电力调度。

(十二)“十五”期间,电网企业可暂不进行输配分开的重组,但要逐步对配电业务实行内部财务独立核算。目前在一县范围内营业区交叉的多家供电企业,应以各方现有配电网资产的比例为基础。组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以外供电企业的资产关系可维持现状。

(十三)对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所拥有的辅助性业务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电网企业可以拥有必要的电力科研机构。经营主业以外的业务要按照规定程序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与电网业务分开核算。有关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助性业务单位,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进入市场。医疗和教育单位按国家规定实行属地化管理。“三产”和多种经营企业参加发电企业的重组,也可以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十四)重组后各类电力企业要注重转变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十五)在厂网分开的重组完成以后,允许发电和电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进一步实施股份制改造。电力企业出售国有资产的变现收入,按中央与地方在企业中的资产比例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户管理,原则上优先用于电力建设、完善电力环保及监控设施和处理电力体制改革中的“搁浅成本”等方面。

(十六)电力体制改革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电力企业财政利益格局方面的变化与调整问题,由财政部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四、竞价上网实行电价新机制

(十七)建立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实行发电竞价上网。在区域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根据各地电网结构、负荷分布特点及地区电价水平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个或数个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由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之间实行市场开放。

(十八)逐步终止过去各级电网企业与发电厂签订的购电合同。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电厂,其项目符合国家审批程序的,可采用重新协商等办法处理已签订的购电合同,也可继续执行原有购电合同。

(十九)各发电企业要尽量在内部消化新、老电厂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电价水平差别或通过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形成各类电厂新的市场价值,实现上网电价的平等竞争。也可采用在规定期限内过渡性的竞价方式。具体竞价办法可根据各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的不同情况制定。(二十)各地区实施竞价上网的进度要因地制宜,根据电网结构、管理水平和技术支持系统完善的条件决定。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尽早建立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实行竞价上网。

(二十一)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上网电价由国家制定的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输、配电价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销售电价以上述电价为基础形成,建立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政府按效率原则、激励机制和吸引投资的要求,并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对各个环节的价格进行调控和监管。

(二十二)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直供电量的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并执行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

五、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二十三)国务院下设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部级)。该机构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按国家授权履行电力监管职责。电力监管委员会按垂直管理体系设置,向区域电网公司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派驻代表机构。

(二十四)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根据市场情况,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检查电力企业生产质量标准,颁发和管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处理电力市场纠纷;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

六、分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二十五)尽快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用一年时间组建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及各发电企业。各区域电网公司要抓紧完善竞价上网技术支持系统和环保实时监控设施,到“十五”末,各地区主要的发电企业均应参加统一竞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二十六)完成上述改革以后,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输配分开,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

(二十七)随着“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推进,及时总结电力体制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区域电网企业的体制改革。

七、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十八)适时制定和修改有关电力和电价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的行政法规。尽快制定电力市场运营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以及发电排放环保折价标准,与竞价上网同时实施。(二十九)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改革电力项目审批办法,加强电力市场监管,在国家中长期规划指导下,做好电力建设项目的前期储备工作。

(三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社会、电力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经政府授权,履行电力行业信息、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等职责。

八、加强电力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三十一)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国家电力公司、中组部、中央企业工委、中编办、财政部、法制办、体改办,以及广东省和拟成立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工作。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精心组织,区别各地区和各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重点安排好过渡期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在总体设计下分步推进改革。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

(三十二)电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做好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加强组织纪律性,保持干部、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防止流失。各电力企业要明确责任,坚守岗位,服从调度,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篇2:电改9号文解读

(一) 以非货币性资产偿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 (2009) 59号) (以下简称《通知》) 规定, 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 应分解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 确认“资产的所得或损失”。债务人按支付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务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所得”, 相关所得税纳税事项原则上保持不变。债权人按收到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权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例1以存货偿债来加以说明。

[例1]A公司持有B公司的应收账款1600万元。由于B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经与A协商, 同意B公司以账面价值1200万元的C产品清偿该项债务, C产品公允价值13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 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A公司没有另行支付增值税, 取得的产品作为生产经营使用的固定资产。 (文中企业均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 (2010) 79号) 中规定, 企业发生债务重组, 应在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与会计准则中对收入确认时间相同。

B公司在债务重组日做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1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300×17%) 221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79

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

贷:库存商品1200

上例中“资产的所得”=主营业务收入1300-主营业务成本1200=100 (万元) , “债务重组所得”=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79万元, 应税所得为179万元。应交增值税221万元可冲减重组利得, 这是为取得收入发生的相关税金, 可以税前扣除的。可见, 企业日常会计处理符合重组的所得税处理规定, 债务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没有递延所得税产生。

A公司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1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221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79

贷:应收账款1600

虽然取得的资产只有1300万元, 损失了300万元。但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31条规定, 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不能税前扣除, 只有“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的79万元才能扣除。若债权人取得的资产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1521万元。《条例》31条规定, 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可税前扣除, 58条规定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分期在所得税前扣除。重组当期损失还是79万元。

债权人须按《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税总局公告[2011]第25号) 第8条规定进行专项申报, 按第22条第六款规定准备债务重组损失的相关证据, 如债务重组协议及其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

(二) 债转股

“政策性债转股”从重组协议以及最后审批上均是行政性行为的结果而非民事行为, 实际上剥夺了债权人转换民事权利的自由意志, 并且有严格的必要条件 (如对债务人的条件限制) , 从而被限定在一个最小的限度内, 在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其并不是《通知》中所指的债转股。《通知》中所述“债转股”重组实质上“商业性债转股”。在重组中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股东达成了债权转让成股权的书面合同, 并且是双方真实一致的意思表示。按《通知》规定, 重组过程的所得税除满足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外, 均按“一般性税务处理”, 分解为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 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

[例2]B红星公司决定以市价1.857元, 面值1元普通股700万元股抵偿所欠A公司债务1600万元。

借:应付账款1600

贷:股本700

资本公积6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300

例1中债务人用市价1300万元资产偿债, 主要税负=所得税179×25%+增值税221=265.75万元。例2用市价1300万元股权偿债, 税负=300×25%=75万元。因此, 从债务人的角度, 若能债权人达成一致意思, 选择债转股更有利。

从债权人的角度, 取得股权的代价只有债权时, 需债权与股权所处的地位、所享有的利益与担负的风险是相同的才能实现, 此时债权人取得的股权要达到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债权与达到控制的股权风险、利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会计的处理因没能达到控制, 就不可能使用《企业合并》准则, 而适用《债务重组》准则, 债权人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 与其计税基础一致。没有递延所得税产生。

如例2中, 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市价1.857元×700万股) 13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300

贷:应收账款1600

若债权人为使债转股成功, 还需另行支付对价, 如其他非股权支付、股权支付, 若达到控制, 债权作为合并对价对价的一部分, 会计上按《企业合并》处理, 所得税上实质是《通知》中的“股权收购”。在此不作讨论。

二、适用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

(一) 企业债务重组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占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 可以在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 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值得注意的是, 税法上债务重组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 不仅只是会计上债权人做出让步而确认的“债务重组所得”, 还应包括用于偿债而转让的非货币性资产应确认的“资产的所得或损失”。虽然会计上对这两部分均计入当年损益, 但这都是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债务人财务发生困难才会债务重组, 获得一定债务减免, 以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税法从量能负担原则出发, 对一次性重组利得占应税所得比重较大的, 可选择税款递延的优惠政策, 分5年均匀纳税。按《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3]B公司当年应税所得为500万元, 其中债务重组利得为300万元, 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所得税税率25%。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 B公司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300-300÷5) ×25%=60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 (300-300÷5) ]×25%=65万元

所得税费用=60+65=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5

递延所得税负债60

(二) 发生债权转股权时, 在满足《通知》第五条规定条件时 (如重组12个月内不转让股权等) , 可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 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例2中, 若B公司满足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1600

贷:股本700

资本公积6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300

会计上已经确认债务清偿所的300万元, 税法上暂不确认应税所得, 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300×25%) 7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

而递延的税款何时纳税, 税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若债务人对此股权还有回购义务, 实际上重组利得还依赖于回购价。如B公司将来以1900万元回购, 超过了原债权1600万元, 实际上就没有利得。若以900万元回购, 低于原债权1600万元, 重组利得是700万元。

如前所述, 债权人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 而计税基础是原债权的计税基础, 二者往往存在着差异。

[例4]若A公司取得的700万元股普通股后, 没能达到控制红星公司, 其余条件与例2相同。A公司取得股权计税基础是原债权的计税基础1600万元, 即该股权将来处置可税前扣除1600万元, 而其账面价值是1300万元, 产生300万元可抵扣性差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00×25%) 75

贷:所得税费用75

(1) 重组损失未发生

[例5]若A公司在债转股12个月后再以1900万元转让该股权。 (假设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五个条件)

借:银行存款19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300

投资收益600

债权人收回1900万元超过其计税基础1300万元, 应确认重组利得600, 重组损失300万元在税法上没有发生。会计处理中上年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了纳税调减, 今年证明并没有发生损失, 所以应把上年确认的可抵扣性暂时性差异300万元转回。

借:所得税费用2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0×25%) 1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转回上年的) 75

(2) 重组损失发生

[例6]若A公司在债转股的第二年以900万元股权转让股权。

借:银行存款900

投资收益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300

债权人收回投资成本900万元低于计税基础1600万元, 先前确认的重组损失300万元实际发生了, 总损失700万元可税前扣除, 但会计上投资损失只有400万元, 应增加可抵扣性暂时性差异40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00×25%) 100

贷:所得税费用100

(三) 一般性与特殊性重组损失的税务处理差异

一般性税务处理时, 债转股当年就要确认重组损失, 通过“营业外支出”记录的重组损失一次性在“当期”就扣除。特殊性税务处理时, 从例5、例6可看出, 股权计税基础是以原债权计税基础确定的, 当期只记录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将来”股权转让根据转让的价格与原债权的计税基础之差确认最终的重组损失。

三、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纳税事务管理

(一) 重组应纳税所得额大于当年应税所得50%时

具体包括: (1) 债务人的纳税事务管理。债务人除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第22条第一款提供相应资料外, 需注意以下资料的管理:一是满足“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条件应注意的纳税事务管理。虽然《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 第18条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但更多对的是对重组前后税务状况、财务状况和潜在的义务等未来事项的主观预测与陈述。若有历史资料证明债务人关键技术、材料等相当程度的依赖该客户, 同时有相关的技术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等支撑, 否则很难在一个持续的相当长期限内债权人提供如此宽松的信用条件, 也就很难说明重组应纳税所得额比重大的“合理“商业目的。若构成税法上的关联关系, 还应按《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9]2号) 的相关规定进行税收征管。二是满足“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条件应注意的纳税事务管理。在重组协议中债权人应表明取得的偿债的机器设备其使用状态是符合其自然属性和一贯的主营项目, 在应对税务机关实地核查确认追踪管理时, 其会计帐簿与实物资产管理要能一致证明没改变其实质性经营活动。 (2) 债权人的纳税事务管理。《通知》中没有对此特殊处理时债权人重组损失是否也应分期扣除作出规定。所得税扣除确定性、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若债权人对此债权没有追溯权, 重组损失应在当年一次性税前扣除。债权人除了日常注意销售合同、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催收磋商记录等资料的管理, 重组协议中行使债权追溯力的条件、期限等都应作为管理的重点。债权人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5号第8条和22条第六款对程序和证据相的要求, 证据中涉及“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 这需债务人的配合。按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第16、17条规定, 重组主导方是债务人, 债权人在重组协议中应明确重组事项涉税问题的处理方式, 以避免债务人重组后的消极态势给债权人带来纳税风险。

(二) 应对征管可能阻碍“债转股”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选择的纳税事务管理

具体而言: (1) 税源的转移可能会带来的阻挠。新《企业所得税法》以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 总分机构由法人汇总纳税。若重组双方在不同地点注册, 或分属国税和地税 (09年后新设企业) 。债权人与债务人不在同一个地方, 重组损失与重组利得不是同一主管税务机关, 实质上造成了税源从债权人所在地转移到债务人所在地。因此现行税收征管体系可能会阻碍跨地区的债转股成功。所以, 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规定, 企业重组可以选择由重组主导方债务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意味着重组的主动权在债务人及其主管税务机关一方。 (2) 债务人应对“债转股”特殊税务处理的纳税事务管理。虽然债转股中债权出资的合法性、股权的来源、转股后的退出机制都还有待探索, 在此就不做具体分析, 但债转股的税收问题也是关注的重点。税法上从涵养税源, 税收中性原则出发积极支持债转股, 当满足《通知》第5条规定, 可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特殊性意味着税款递延, 延迟到何时就会影响税务机关的判断, 而《通知》中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但税法规定了债转股形成的股权计税基础是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如例4分析, 税款递延到股权转让时, 债务人是否存在重组利得依赖于将来股权转让的价格。选择债转股特殊性税务处理时, 债务人除按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第22条第二款准备相关的资料, 如债转股合同或协议、工商部门核准的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等。若能在重组协议中明确股权附条件、附期限的转让或回购, 相当于递延的税款有了偿还的具体期限, 也表明债的法律关系并没有消除, 债务人对债权人仍承担偿还债的义务, 税法上才暂不确认重组利得, 但会计谨慎原则要求债务人转股时就确认负债, 也体现税款优先的原则。反之, 若债转股协议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债务人对转股后的债务还有偿还责任 (通过回购等方式) , 又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 就可能面临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篇3:解读贵州“9+3”计划

4年前,同处西部的四川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本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那么,这次贵州实施的教育“9+3”计划是一项怎样的计划?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这项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整个计划中,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的教育“9+3”计划。

蔡志君:“9”的目标任务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3年免费教育。如果说“9”是教育“基石”,那“3”就是就业“支柱”。在“9+3”计划中,“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难点是“控辍保学”;“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难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中职招生办学规模。

《教育与职业》: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9+3”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

蔡志君: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虽经近年来艰苦努力,到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但仍为全国最低,当年仍有10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读。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就业,实现全程免费。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就业和脱贫致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3”的工作目标是:

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60个以上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完成招生计划27万、30万、33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与职业》:在这项计划中,重点工作是什么?

蔡志君:九年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按照“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统筹资金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市(镇)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扩容。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弥补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每年年初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市(州)教育局—省教育厅四级网上联动管制机制。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学籍变动管理,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工程,集中财力建设100所左右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和现代化要求的中职学校,巩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和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能力;办好一批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州)重点建设职教园区,实现集中办学;省重点支持办好清镇职教城,力争入住职教城学校达到15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2万人。利用省外优质资源,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选送一批初中毕业生到省外免费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五个100工程”急需的专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将县级职业学校纳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政策,畅通优秀中职学生对口直升渠道。建立健全专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发展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加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按编制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合理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从生产实践一线特聘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奖励制度,鼓励职校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与职业》: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教育“9+3”计划的顺利实施?

蔡志君:一是加强领导。领导重视很关键,教育“9+3”计划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提出来的,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工作写进了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文件之中。陈敏尔省长通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组织观摩会等方式强力推进“9+3”计划实施。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实施“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实施“9+3”计划,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人员,确保工作推进、任务完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社会各界支持实施“9+3”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投入。经费投入是最大的保障,我们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政府实施“9+3”计划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投、融、捐资渠道。省级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通过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时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等等。总之,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

要特别介绍的是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用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强调的话来说,是“欠发达的地区,穷了教育就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三是落实责任。实施“9+3”计划,责任定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头上,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责任约谈、社会公布等方式,落实了各级各方责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决不让任务留下空档。

《教育与职业》:贵州财力较为薄弱,对于实施教育“9+3”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蔡志君: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全省统一实施“9+3”计划,我们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欠缺、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我们不等不靠坚持穷省办大教育,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贵州的“中国梦”。我们恳请中央出台特殊政策,支持像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省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像支持“普九”援建希望小学一样帮助贵州职业学校建设发展。

《教育与职业》:从省教育厅副厅长岗位晋升省领导后,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打算怎样支持职业教育工作?

上一篇:于时间的优美诗歌下一篇:追根寻源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