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解读

2024-04-16

单元解读(精选8篇)

篇1:单元解读

潘渡镇中心校2016——2017学五年级语文上 册备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

一、教材解读:

《黄山奇松》是以状写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单元的首篇,内容较为浅显,层次清楚。它为本单元后两篇较为复杂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说明性的课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课文说明方法的掌握不容忽视。课文说明的方法,在此课有以下几点:一是围绕事物主要特点说明,比如本课写黄山松,写出它的姿态奇、枝干奇;二是层次清楚,由面到点再到面,丝毫不乱;三是用词准确、科学,比如对黄山松姿态的描写——遒劲、蟠曲。《黄果树瀑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这篇说明文从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介绍,说明莫高窟辉煌灿烂的艺术价值,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杰出的艺术才能。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背诵《黄山奇松》、《莫高窟》课文内容。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运用抓住特点来写事物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并运用此方法写一段话。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及短语,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黄果树的壮美。

3.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时安排:

《黄山奇松》 2课时 《黄果树瀑布》

2课时 《莫高窟》

2课时 练习5

课时

篇2:单元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讲课文——《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围绕着“阅读”展开。《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与书为侣,其乐无穷。《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教学设计思路】

刚上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对整组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单元预习达标2课时;《窃读记》精读引领学习为1课时;将《走遍天下书为侣》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整合为1课时,主题丛书《一缕书香》阅读2课时,积累练习即拓展•回顾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课与习作、综合性学习整合为2课时,共8课时。所有整合内容都紧紧围绕“我爱阅读”来进行。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授课时,我们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围绕这三个方面,上好预习达标课、精读引领课、自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积累练习课。预习达标模块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然后进行课内达标;精读引领模块“以例悟法”,领悟概括内容的方法和作批注体会思想的方法;自读提高模块“依法自学”,在运用、巩固方法的同时,仿写句子,再把仿写的句子放到课文中,使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具有特色的表达方法;拓展阅读模块重在课内外融合,体现大量阅读,使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积累练习模块主要以课本的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为主,辅以单元的日积月累练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等。五种课型有机组合,课堂教学快乐高效。【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示。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好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感人的故事。

浓浓的乡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在新课改中,我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来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即预习达标、精读引领、自读提高、拓展阅读和积累练习五个模块的课型及实施策略的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编排了二篇精讲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两篇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及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故乡,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述;《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念。《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和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念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教学设计思路】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相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21个生字。会写“洛、榆、畔、帐”等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缕缕”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姿态、婀娜”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并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的。

3、摘录让你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思乡的诗句,体会思乡思友之情。

4、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能积极参与,学会表达和倾听。

5、充分想象,完成习作《二十年后回家乡》,运用借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的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爱和关注。

冲浪科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

本单元《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是在四年级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延伸与发展的。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通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等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本学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教学设计思路】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单元整合,采用“整体预习、精读品诵、读写结合、略读提高、阅读拓展”五种课型进行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编排了四篇说明文,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种课型采用了整体预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大量阅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真正高效。其中,“整体预习课”引领学生对单元文章进行整体预习,开设了字词关、朗读关、主要内容关,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扫清障碍,做好铺垫。“精读品诵课”引领学生由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或几篇相关、相似、相近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文章内涵,从品到诵,升华情感。“读写结合课”引领学生深入朗读教材及丛书中的相关文章,通过细细品味来体会情感、感悟写作方法,并以此为例进行模仿写作,完成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略读提高课”引领学生由一篇略读课文带一篇或几篇相关、相似、相近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学会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阅读汇报课”引领学生把每一篇主题丛书中剩余的文章用速读的方式,以“读一读、画一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来汇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分段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中,我校主要采用了五种课型教学方法,即整体预习、精读品诵、读写结合、略读提高和阅读拓展五种课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以及《主题丛书》的相关文章来诠释生活的对我们的启示。

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本单元的内容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

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

第四单元的教学,我想目的是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培养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本单元的特点,重点围绕启示,深入感悟的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32个生字,会写本单元的26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五种课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熟记文中重点词句,并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五年级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以课外活动课内展示的形式学习,如何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一些经验,我们对本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做法与同行进行共同的探讨。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汉字识记量,在此基础上安排一次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类辨析,通过自主活动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的构字规律,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本单元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目的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使用情况,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诸方面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审美享受,使学生更为规范地使用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和神圣。

为了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首先把汉字置于历史的深度进行观照;其次,把汉字置于世界文明的图景里予以考察。另外,汉字与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魅力。由于汉字独特的外形构造和她深远的意义指向,使汉字书法成为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应让学生从宏观上历史地、审美地去感受和发现汉字独特魅力。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4篇文章。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并学会用言行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之情。从中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28个生字,会正确读写25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品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4.激发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勿忘国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经的无比仇恨;《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祖国屈辱的历史了解的甚少,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课前可以分组搜集整理有关爱国的古诗词、成语、名言等,并引导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师生共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本单元学习内容是:教材中的四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和从书中《西太后垂帘听政》《强盗的世界》《戚继光驱逐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铁血军人杨靖宇》《抗日小英雄李爱民》《难以忘怀的日子》《神舟六号经典瞬间》《回首深奥》等文章,并积累背诵有关爱国的成语、古诗、名言等。

我将本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单元预习达标2课时;《圆明园的毁灭》精读引领学习为1课时,并连接阅读从书中《西太后垂帘听政》《强盗的世界》;将《狼牙山五壮士》与《难忘的一课》《铁血军人杨靖宇》《抗日小英雄李爱民》整合为1课时,《最后一分钟》《难以忘怀的日子》《神舟六号经典瞬间》《回首深奥》阅读1课时,积累练习即拓展·回顾中的“交流平台”、口语交际课与演讲三课时,“日积月累”、爱国诗词、成语、名言背诵1课时,共9课时。预习达标模块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然后进行课内达标;精读引领模块“以例悟法”,领悟概括内容的方法和作批注体会思想的方法;自读提高模块“依法自学”,在运用、巩固方法的同时,仿写句子,再把仿写的句子放到课文中,使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具有特色的表达方法;拓展阅读模块重在课内外融合,体现大量阅读,使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积累练习模块主要以课本的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为主,辅以单元的日积月累练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等。五种课型有机组合,课堂教学快乐高效。【七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围绕“勿忘国耻,圆我中国梦”这一主题展开学习,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以及中华儿女所进行的不屈的抗争和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4.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5.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走近毛 泽 东》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解读】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对整组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授课时,我们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围绕这三个方面,上好预习达标课、精读引领课、自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积累练习课。预习达标模块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然后进行课内达标;精读引领模块“以例悟法”,领悟概括内容的方法和作批注体会思想的方法;自读提高模块“依法自学”;拓展阅读模块重在课内外融合,体现大量阅读,使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积累练习模块主要以课本的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为主,辅以单元的日积月累练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等。五种课型有机组合,课堂教学快乐高效。【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27个生字,会写本单元的1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任务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3.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的事例。

篇3:卤代烃单元知识解读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

二、卤代烃的分类 (如图1所示)

三、一卤代烃的通式

一卤代烃的通式为R-X;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分子式的通式为CnH2n+1X.

四、脂肪族一卤代烃的系统命名法

1. 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的系统命名法

(1) 选主链:选择连有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并根据主链碳原子数目的多少称为“某烷”.

(2) 编号码:从离卤素原子最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进行编号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下同) , 以确定支链和卤素原子的位置.

(3) 写名称:把卤素原子的位置和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 烃基的位置和名称写在最前面 (阿拉伯数字与中文名称之间用短线“﹣”隔开, 下同) .如: (CH3) 2CHCH2Cl的名称为2﹣甲基﹣1﹣氯丙烷, 的名称为4﹣甲基﹣2﹣溴己烷.

2. 不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的系统命名法

(1) 选主链:选择连有卤素原子同时包含碳碳双键 (或碳碳三键) 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并根据主链碳原子数目的多少称为“某烯” (或“某炔”) .

(2) 编号码:从离碳碳双键 (或碳碳三键) 最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进行编号, 以确定碳碳双键 (或碳碳三键) 和支链及卤素原子的位置.

(3) 写名称:在“某烯” (或“某炔”) 的名称前用阿拉伯数字注明碳碳双键 (或碳碳三键) 的位置, 把卤素原子的位置和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 烃基的位置和名称写在最前面.如:的名称为4﹣甲基﹣2﹣溴﹣1﹣己烯, 的名称为5﹣甲基﹣2﹣溴﹣3﹣庚炔.

五、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以C6H13Cl为例)

1. 首先写出对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C6H13Cl对应的烷烃为C6H14, 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

2. 用卤素原子分别取代对应烷烃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用Cl分别取代C6H14的5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

由 (1) 得3种:ClCH2CH2CH2CH2CH2CH3, CH3CHClCH2CH2CH2CH3, CH3CH2CHClCH2CH2CH3.

故C6H13Cl的同分异构体有17种.

注意:不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与饱和脂肪族一卤代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相似.首先写出对应烯烃 (或炔烃) 的同分异构体;然后用卤素原子分别取代对应烯烃 (或炔烃) 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

六、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 卤代烃中除少数 (如CH3Cl、C2H5Cl、CH2=CHCl) 为气体外, 大多为液体或固体 (含15个碳原子以上的卤代烷烃为固体) .卤代烃不溶于水, 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某些卤代烃 (如二氯甲烷、氯仿和CCl4等) 本身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卤代烃的沸点和密度都大于相应的烃 (一氯代烃的相对密度均小于1, 溴代烃和碘代烃的相对密度均大于1) ;同系物的密度一般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同系物的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升高.对于含相同烃基的卤代烃, 其沸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碘代烃>溴代烃>氯代烃>氟代烃.

七、卤代烃的制法

1. 烃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2. 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发生加成反应

如:CH2=CHCH3+Br2→BrCH2CHBrCH3

3. 不饱和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如:CH2=CHCH3+HBr→CH3CHBrCH3

4. 醇与卤化氢发生取代反应

工业上常用乙烯加成法制溴乙烷:

实验室常用乙醇取代法制溴乙烷 (通常用乙醇与溴化钠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加热) :

八、卤代烃分子中卤素的检验

1. 反应原理

(2) HX+NaOH=NaX+H2O

(3) HNO3+NaOH=NaNO3+H2O

(4) AgNO3+NaX=AgX↓+NaNO3 (X=Cl、Br、I) .

根据AgX沉淀的颜色 (白色、浅黄色、黄色) 可以检验出卤素 (氯、溴、碘) .

2. 实验步聚

篇4:如何解读单元教材

【关键词】解读教材; 课堂效率 ;语文素养

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教材,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教材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而语文课的单元教材解读,对于教师的教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实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语文训练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目前,有的教师还囿于孤立地讲解一篇篇范文的传统教学习惯,在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从单元教学着眼。我以为,这种只重视单篇教学的习惯教法必须打破,单元教学问题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教学每组课文,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解读的内容是什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为例,谈谈如何解读单元教材,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设计高效的教学案例。从而扎扎实实的落实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解读目标。包括学段目标、本册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目标

1.学段目标:弄清单元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本册目标: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及重点。

3.单元目标:把握单元教材的特点。

4.文本目标:落实教材编写意图 ,搞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一):解读过程

(一)从整体入手;历经学段目标——本册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

1、学段目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

A、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B、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C、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品中的形象及优美词句,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2、本册目标:

本册我们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册重点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语文园地八“交流平台”中的方法渗透到每篇文章的教学中,并练习、揣摩阅读这种方法。

3、单元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中发现并受到启示,提高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默读与自学能力的综合素养。

4、文本目标:《自然之道》

A、文本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B、编者意图: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认识到按自然规律办事,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纵观以上四大目标,大家不难发现,这些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一步一步地将大目标落实到小目标中,而每一个小目标都是在为大目标服务。对这些目标要进行整体把握,教材的解读才有主线可依,才能正确解读教材。

第三:解读文本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及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对文本做一些解读,这种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本真的教材解读。

2、从课程与教材角度对文本解读。

3、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一) 本真的教材解读:就是把自己当作读者,去理解课文,如:《自然之道》从表达方式讲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从主题讲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课文传递的究竟是哪一种“理”?是科普性质的自然规律还是哲理性质的“道”?究竟什么是文中的自然之道,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课文之后,不同的人对课文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会生成如下主题:1、告诉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2、爱惜保护小海龟,谴责海鸟的残暴行为。3、维护生态平衡。4、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事与愿违,好心也会办坏事。究竟哪一种最贴近文本的解读,这需要细读文本,从细节中寻找答案。如果学生对自然规律没有理解,怎么能理解按自然规律去办事?其实,课文所要批判的是人类从自己的偏见出发,将动物区分为高贵低贱善良等,按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没有从整体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平衡中的生生不息,为什么人们只为幼龟担忧?而不去想海鸟找不到食物了,也将会饥饿而死:海鸟家族会灭亡,不以海龟为食,还会以其他动物为食。所以,一种正真的自然观,不能人为的将自然生物划分等级,因为这样就会带来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必将会造成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会丧失美丽的自然。因此自然之道中的自然是自然界,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让万物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B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

一篇课文是一个语文全部信息的点,它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教学要在语文课程这一系统中找到适合它的坐标,及关注四目标的落实,对文本有所侧重有所忽略的处理,实现课程意图。和本真的文本解读相比,教材的解读应该有所收缩与定位。将文本视为教材放到特定的单元,放到整体的课程中来审视。本单元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而不是科普说明文的知识单元,写法不一,但主题相同和相关。四篇课文两类主题,第一类主题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生物提高了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第二类主题让人类认识到自然之道是无为而自然,因此本课主题蕴含的既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科学之道,又使让自然归于自然,不人为去干预的自然之道。

C 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

确定要教什么。对目标要落实,还要照顾到全息点的课文,又要顾及放到特定单元﹑放到整体课程中来审视,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发挥教材的作用,凭借课文要学会学习,用教材教。因此目标中应落实对原文本的解读,又要落实课程系统。

纵观以上分析,单元教材解读是一个从整体到个体的过程,教学时要瞻前顾后,注意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学设计时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以课标为依据,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地实处。语文较其他学科比较特殊,特殊的就是它的工具性,因为学习语文的终级目标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就这篇课文来讲,是否设计让学生以海龟的自述来讲述事情发展的过程,因为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了解,学生创造性的自述会将自己的语言与文本的语言相结合,潜移默化中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的目的,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此所谓一举两得。还可以进行课文补白:如我们低着头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补白既是对文章主旨的解读。

教学设计中还要落实语文的实践性,即落实大语文观将文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来自于生活运用与实践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本节课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更大的空间,让他们看到生活中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有所感悟留下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5:第六单元课标解读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设置公理的必要性

2.关注现实.并通过具体例子定义.命题.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会证明两平行线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两平行线平行的有关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

定力及其推论.4.体会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正确定性.出步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论证能

力。

5.感受公理化方法是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一.本单元的分解时目标各是什么?

第一课时

1.初步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法,举反例推理方法。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课时

1,3时定义。命题。其他命题的含义。含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和学体会公理化思想。

第三单元

1.今根据‘圆位角和时。西边线平行,园弯内角互补两边平行线.内错角时.两边线平行.并

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第四课时

1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奏.格式证明方法.2体会互相思维过程.第五单元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第六单元

1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两个推论及其证明.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相关内容;

1“两直角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内错角相等三角形内角“180°”

本单元主要内容: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三.本单元的列题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课时3的例题重点:利用同旁内角互补证平行.课时4的例题重点:利用平行证互补.课时5的重点: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课时6的重点:利用外角证明两角大小.四.平行线形质和平行线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篇6: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解读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材解读

主备人:郑保花

学段:九年级

时间:2009.9.20

一、活动内容表述

本次综合性学习包括2页活动内容,分别是:一是青春的心愿,二是青春的座右铭,三是青春的知识,四是青春的颂歌。其中第一个活动请一个或三五个朋友在一起,在山巅,海边``````向着天空,高山,大海,喊出你们的希望,让天地为你们作证。因为,展望青春,你会满怀理想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请你把心愿写在一张纸上,折成一只小船,放在水中,让他带着你的心愿,漂向远方,步入青春,自我独立,个性逐渐形成。为了让自己青春的脚步迈的雄健有力,给自己写个青春的座右铭,活动二依照格言的形式,写一些自己对人生的体会,给自己的青春树立路标,对自己的弱点进行“专项治理”,让自己的青春放出光辉,也不要忘了朋友,把摘录的名言警句以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送给同学朋友共勉,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利用墙报、手抄报、或者电脑制作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宣传相关的青春期知识,因为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个性形成的时期,我们应该多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第四个活动举办一个主题班会,咏诗,唱歌,自由奔放地歌颂青春,因为青春如花似水,灿烂热烈,是我们人生交响乐的序曲,即使有困难,有曲折,有痛苦,对我们来说,也是有益的经历,能使我们得到宝贵的经验。

二、活动目标

1.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2.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3.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4.以歌颂青春为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师准备

1.和学生们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2.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

3.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决定主持人、演出者和有关事项。

四、活动指导与建议

“青春随想”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立独立。步入青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应该热情鼓励,步入青春,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时更需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步入青春,不仅身体要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步入青春,很多人都会有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们尽情地歌颂青春,赞美青春,建立自信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随想”并不是随意,而是有着严谨的内涵。

关于具体的活动,有如下建议: 1.“青春的心愿”部分

(1)许多学生的心愿和理想,也许谈不上远大,也许还很稚嫩,不要拔苗助长,实实在在才是真;

(2)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向着天空、群山、大海大声喊出自己的心愿,可以有助于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等心理障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举行青春的仪式,可以借鉴有些国家为年轻人举行成人仪式的做法;如青春宣言,更是可以参考各种宣言的形式。总之,活动要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2.“青春的座右铭”部分

(1)“座右铭”要学生自己体会,不要板起面孔说教;

(2)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引导他们了解自己,自觉地克服自己的不足;(3)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中的,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只关注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他人,这样才能和他人合作相处,帮助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也是团结合作的一个方面。3.“青春的知识”部分

(1)作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不仅身体健康、知识水平提高是重要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可以说更加重要。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心里健康地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2)青春期知识,包括性知识,是青少年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作为跨学科的一项活动,可以和生理课等结合起来,怎样宣传科学知识,要有一定的创意。(3)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视像、网络等资源。4.“青春的颂歌”部分

(1)歌颂青春,要让学生感觉到青春的火热,灿烂,美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青春、热爱生活。不能做作,不能强加于人。

(2)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奔放起来。

(3)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尽可能不加限制。

五、活动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1.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2.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3.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语文能力。

篇7: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成都市华建学校学校

刘培中

整体把握: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单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序列。在第一单元“人生”单元之后,第三单元“大自然”单元之前,仍然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本单元诗文兼具,古今咸存,中外结合。

(二)、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与第一单元相比,本单元理性的成分更多;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为学生属于中学初始年级,而中学与小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学生也正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正是立志、励志的黄金时段,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融入中学生活和学习,学会用心用情体验人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理想追求,让学生深入思索、领悟课文深长意味,同时练习和掌握朗读技巧,学会课文的一些表达技巧。为学生在中学的学习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编者意图

对于刚进入中学的懵懂少年少女,方向感十分重要,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因为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形色各异,让学生确立好发展的方向,做足面对困难的思想储备,当是极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为跨进新学习环境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单元不足以让学生确立好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第二个单元继之,强化学生对理想的确立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四)、单元主要内容

第6课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打各种比方,用各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第7课《短文两篇》,一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一篇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抒写人生体验。第8课周国平的节选《人生寓言》,表达了人生中的好事和坏事可以互换的道理。第9课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表现了科学家目标如

一、信心满怀和勤奋坚韧的性格特点。第10课《论语十则》。既有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有谈修身做人的人生格言。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加之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本地农民洗脚上岸,使得我校多数班级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绝大部分,郊区农民占了一定比例,另有极少数搬迁厂矿子女,整体上看,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文化水平较高,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为数甚少。

虽然经过了六年的小学学习,但学生对理想信念仍缺乏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个别学生对学习以及其他人生困难准备不足,亟需我们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有益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基本知识和技能

识记字词,掌握诗歌及散文的朗读技巧,尤其是要培养新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文言文翻译技巧,练习归纳学习文言文方法。熟读背诵,努力将文言文的字词过关。

2、学会思考,明晰作者思路和写作目的。

《理想》一文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在朗读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学生当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张晓风的《行道树》,学生应能从行道树的自白中感悟到奉献的意义,并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认真阅读,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出自己的生活智慧。《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第8课周国平的节选《人生寓言》,表达了人生中的好事和坏事可以互换的道理。第9课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表现了科学家目标如

一、信心满怀和勤奋坚韧的性格特点。第10课《论语十则》。既有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有谈修身做人的人生格言。

3、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表达。

朗读是一门学问,需要练习者用心用情。对于诗歌,找准节奏,恰当停顿,合理重读才能更好地和诗人的心灵形成共鸣,达到情感上的感染和沟通。初一的学生对朗朗上口的诗歌朗读兴趣较浓,但普遍只是在音高上显得激情,疏于对诗句的顿悟和理解,更不善于在朗读中去联想和想象,需要我们教师恰当引导。对于小品文朗读,语调、语速、情感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给予学生扎实有效的指导。文言文,如果通过朗读能让学生热爱上祖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乃至个人修养。

在朗读能力得到加强的基础上,让学生能畅达地将内心真实感受表述出来也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既然理想对人生有如此重要的决定意义,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理解哲理的基础上,说出(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读了《短文两篇》,学生应能从对生活的观察中找到奉献者,应能说出感悟深刻的“第一次”。《论语十则》中大量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都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独特感受,练习将其表达出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4、学到有用的写作技巧。

这个单元除了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因为是外国科学家,行文笔法不为初一学生熟悉,以及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其余的几篇课文类型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屡见不鲜,学生对散文中托物寄情、言志、寓理的写法有一些感性认识,但还不善于去模仿,《行道树》是一个很好的范文,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中的其他植物,如竹子,腊梅,莲花等进行描写并寄托以情感,甚至可以模仿第一人称来表达,力争掌握象征、照应的一些写法。学会用心地体味生活并提炼生活,《第一次真好》可作范例。

5、学习玛丽·居里高贵的品质。

玛丽·居里之所以占据智慧的高地,在科学领域取得异乎寻常的成就,很大一个原因是她高尚的品德力量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她的那种沉静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对事业的那种执著和充满信心,加之勤奋和努力都是我们人类至为高贵的品质。尤其是她的淡薄,超然于尘世的洒脱,让后学明白了成功的钥匙所在,更让人明白了人生意义的所在。

三、重点教学内容

(一)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理想》这首哲理诗主要讴歌了理想的意义,从理想的历史意义谈到人格意义再谈到人生意义,目的是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奋斗。

《行道树》一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我们也应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第一次真好》通过介绍“我”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和回忆第一次养十姊妹的独特感受,得出第一次真好的结论,希望人们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写了一只白兔因具独特赏月之才得到诸神之王慷慨赐予,拥有了月亮之后产生了患得患失之感,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他不该拥有的东西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落难的王子》通过“我”叙述王子和“我”的际遇告诉人们: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这两则寓言告诉人们事情的好坏是可以转换的。

《我的信念》作者从宗旨,环境和工作几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追求和高尚情怀,表达了自己热爱科学,勤奋工作的人生诉求。

《论语十则》既有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介绍,也有对修身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学会朗读:诗歌朗读的技巧,散文、古文的朗读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内容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语句的停顿。

(三)品析词句:体味重要词语的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传达的感情,并对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行道树》中“神圣”“痛苦”“深沉”的理解;《理想》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行道树》中为何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何而忧愁?

(四)揣测写法:象征、首尾呼应的表现手法进行评价和赏析。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

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第一种,就是文章前后是说明同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作用: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好处:结构严谨,自然明确。

(五)感悟体验:结合课文,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理想》思考:(1)人为什么要有理想?(2)人要有怎样的理想?(3)(提升)怎样把远大理想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行道树》思考:(1)行道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歌颂什么精神? 《第一次真好》思考:(1)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2)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好的,坏的)《人生寓言》思考:(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2)如何把握寓言的寓意?(过程和方法教育)(3)寓言有什么特点?(4)这两篇寓言有什么特点?

《我的信念》思考:(1)居里夫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特点?(意在训练分析归纳)(2)我们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

《论语十则》思考:(1)每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从课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六)识记、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此类活用

《第一次真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赏析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把握文章主旨,学习第一段或第四段描写细腻、用词准确的写法,试着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9月27 日16:45时,神舟7号宇航员翟志刚出舱,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是中国继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后的又一突破。在历史上,在生活中我们曾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那这些第一次又有着哪些“奥妙”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朗读、整体感知第一次真好

1、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喜悦与新奇”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低回品味”“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三、品味第一次真好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奇妙的感觉?用圈点勾画法划出关键词语说明。学生可能回答:看了柚子树和孵小鸟。

提示:

1、第一件事中作者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

喜悦和新奇(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种感受?或问她看到的是一棵怎样柚子树?)比较:A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B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挂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景画。区别加点字,体会描写细腻,用词的准确。“垂吊”突出果实之大之多,而“挂”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能看出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景画是以景为主,风情画是以情为主。

2、第二件事中作者的具体感受是怎样变化的? 先是急切的等待、然后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急切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眼巴巴)惊喜是因为?恶心是因为?喜爱是因为?比较雏形和具体而微,体会用词的准确。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用词的准确,同时可以积累词语。

3、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真好。作者经历过许多次难忘的第一次才有了“第一次真好”的感言。可课文只选取两件小事进行了详写,其余的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将这八个第一次全部详写或者全部略写好吗?)

详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为了更好的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

4、既然详写的两件事都体现了第一次真好,那么再去掉其中一个,让文章详略更加分明好不好呢?

不好,因为两件事是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第一次给人的感受。前者写的是静态的植物,后者写的是动态的动物。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即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所以第一次的感觉是不是一定很愉快呢?不一定。

四、探究第一次真好

1、师问:那是不是感觉愉快的第一次就去尝试,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要去尝试呢? 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有害的就不要去尝试,比如杀人放火等。也就是说不管愉快不愉快只要有意的都应该尝试。为什么呢?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2、怎样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交流理解后回答明确: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3、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第一次?为什么要珍重?(能用珍惜、珍视?)

五、体验反思

1、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好的,坏的)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第一次?要慎重,要鉴别,要珍惜。

2、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结合课文讨论后回答: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

六、仿写

1、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2、引导学生看图片后总结: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郎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给了她奇妙的感觉,她认为“第一次真好”。

3、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

4、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

七、作业:写自己的难忘的第一次。仿课文第一段或第四段写一段第一次的经历。300字左右。

八、板书:

看柚子树 喜悦、新奇-----低回品味

第一次真好﹛

养十姊妹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篇8:“单元整组”文本解读策略与路径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 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组”为单位, 按一定主题系统整合相关教学资源, 学生通过对单元内教学资源的学习, 获取并整理信息, 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课前教师要立足单元整组文本, 整体观照, 从零散的教学内容中建构单元语文知识与能力系统, 厘清单元目标序列, 以便教学时有的放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组文为例, 与大家探讨“单元整组”文本解读策略与路径。

一、横向整体解读, 把握编者意图

本组共安排了五篇有关毛泽东的课文, 文体不同, 风格各异, 从不同的角度体现毛泽东的形象。这些课文被编者选入教材, 就赋予了教学例子的意义, 被安排在指定的位置, 就承担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细读文本之余, 更要立足整体课程, 从背景、文体、内容、言语形式、能力习得等多方面横向解读, 把握编者意图。 (见表1)

从上表可得, 教师梳理单元内各课的要点, 横向联系, 深入解读, 可以探寻“单元整组”解读之路。

解读路径一:解读单元内容, 整体把握编者意图。

本组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编排, “单元导语”提出要求“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课文《七律·长征》概述长征艰难历程, 展现诗人风采;《开国大典》记叙开国大典盛况, 见证领袖气度;《毛主席在花山》叙述毛泽东在花山帮助群众碾米, 体现革命者爱护群众的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毛泽东痛失爱子的事, 刻画普通父亲的形象。

课后的“资料袋”链接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口语交际·习作”安排学生观看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的影视, 阅读革命书籍, 讲或听革命领袖的故事, 写故事梗概;“回顾·拓展”要求交流“自己心中的毛泽东”;“日积月累”中链接了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些内容再次丰满了毛主席形象。

从课文背景、文体与单元内容的横向解读中, 我们明确选编教材意图:①从诗人、领袖、普通父亲等多重身份认识毛泽东;②通过课外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故事和影视等全面了解毛泽东。

解读路径二:解读文体特色, 确定阅读训练点。

诗《七律·长征》语言凝练, 用了对比、押韵、夸张等手法;报道稿《开国大典》真实报道开国大典盛况;记叙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 前者重人物心理与细节描写, 后者重叙事。

本组课文文体特点鲜明, 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报道和电报在小学阶段首次出现, 应作适当了解, 因此确定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为感悟诗歌的凝练、报道文体的真实、记叙文体的朴实。

解读路径三:解读言语形式, 甄选能力习得点。

组文言语形式多样, 但每篇各有重点:《开国大典》重在有序描写场面, 点面结合描写场景;《青山处处埋忠骨》重在细节与心理描写;《毛主席在花山》重在用琐事反映人物品质。

看似毫无联系, 然, 联系单元导语“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与单元习作“按顺序写场景”, 确定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为有序描写场面;选取生活琐事, 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品质。

二、纵向整合解读, 细化课时目标

基于横向整体解读所得, 结合单元导语与习作要求, 聚焦人文和工具主题, 纵向探究单元内在联系, 以“语文的眼光”寻找语文教学因素, 确定其教学核心价值点。 (见表2)

解读路径四:人文主题———毛主席是人还是神?

走进《七律·长征》深觉诗人毛泽东才华横溢, 面对“万水千山”, 笑称“只等闲”, 革命乐观精神跃然纸上。《开国大典》上热烈隆重的场面体现主席受万人拥戴;《青山处处埋忠骨》“吸、放”两个动作凝聚着慈父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毛主席在花山》中的生活琐事见主席关爱群众。一首诗、一个仪式、一件家事、一见小事见其品质, 诗人、领袖、父亲、群众等身份可见“他不是神, 是伟人中的凡人, 凡人中的伟人”。

解读路径五:工具主题———如何进行场景描写?

本单元习作重点是场景描写, 每篇课文中的场景各有特色, 相互联系。

初识场景:《七律·长征》场景隐含在“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岷山千里雪”中;《开国大典》按顺序展现“入场、典礼、阅兵式、游行”四个场景, 大场景中包含小场景;《青山处处埋忠骨》聚焦中南海卧室, 主席痛失爱子的感人场景。《毛主席在花山》写帮助群众碾米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还原主席生活, 体现主席品质。

比较场景:《开国大典》侧重动态场景点面结合在“群众”的烘托;《青山处处埋忠骨》侧重静态场景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毛主席在花山》侧重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描写;《七律·长征》侧重革命场景诗化语言的表达。

场景可大可小, 可动可静, 可特殊, 可普通, 无论何种场景, 何种表达方式, 都服务于文章主旨, 表达特定人物特点。

三、确定“单元整组”目标序列

经过横向和纵向解读, 确定本单元言语训练重点:写梗概和场景描写。将这一语言训练目标细化, 落实到每一课, 形成单元序列目标。 (见表3)

人教版教材自三年级起, 每单元最后都编排习作训练。“单元整组”文本解读, 从导语出发, 立足课文言语特色, 联结写作目标, 确定单元的言语训练点。然后分解课时目标, 按一定顺序分步落实,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最后在习作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横向整体解读文本, 把握编者意图, 确定言语训练重点;纵向整合解读单元训练重点, 深化人文主题, 分解言语内容, 细化课时目标, 最后确定单元目标序列, 由此形成“单元整组”文本解读路径。

摘要:为改变教师单元意识淡薄、习惯单篇精细化教学的现状, 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为例, 立足单元整组文本, 横向整体解读, 把握编者意图, 确定言语训练重点;纵向整合解读, 深化人文主题, 分解言语内容, 细化课时目标, 确定单元目标序列, 形成单元整组解读路径。

关键词:单元整组,解读策略,解读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怀源.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林润生.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专题编排特点与教学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4) .

[4]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10) .

上一篇:有关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下一篇:流水无心恋落花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