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砖石装饰题材与手法论文

2024-04-25

民居砖石装饰题材与手法论文(通用4篇)

篇1:民居砖石装饰题材与手法论文

徽商好儒与晋商并不一样,晋商尚儒只是为了陶冶情操,附庸风雅,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而已,其尚儒远不及其经商来得认真、执著。他们把经商当成艺术来做,把读书则视为修身养心的愉悦。主次分明,所以心态平和。徽商好儒却是要做一个真正的文人,将自己的身心都浸了进去,于是浓浓的书卷气息将功利色彩掩盖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徽商在明末清初以后富不及晋商,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徽商受儒家伦理制约严重,发财致富后裹足不前,终于没有象晋商那样成为金融巨头。他们在此投入的精力和智慧无法与晋商相比,却在习经读史、诗词书画、音乐收藏以及游山玩水方面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徽商好儒的目的在于结交权贵,抬高身份,树立儒商形象,以融于士大夫之林。他们在精神上先输给了自己,固而他们的心态并不稳定,无法把经商的艺术做到极至。却更愿意处处以文人自居,所以在南北对峙的商帮中,不敌晋商。

砖石装饰题材

因同属中华文化一脉,所以南北方砖石装饰的题材极为相似,以同样的隐喻、借喻手法,表达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和对神灵风水的虔诚。如大狮小狮,和合二仙,以及梧桐、海棠、玉兰、牡丹等等,都是常见的装饰题材,所不同之处,在于南方人更重视文化的承传。较多地出现戏曲人物等主题性砖雕,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常出现在砖雕之中,并且以工匠细腻的手法,将人物,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如广州陈家祠堂砖雕人物故事壁画,重楼叠阁,纤巧细密;场景中数十个人物,形态各异,比例和谐;四周边框形式类似博古架,细细观看,每一个小方框中又形成一幅构图,十分细致。徽州民居的主题性砖雕题材更为广泛,凡山水人物,历史典故,花草树木,珍禽异兽均有涉及。表达形式也不甘于单景场面,而常出现洋洋大观的通景手卷题材,通常能分出前景、中景和背景,各采用于不同的雕刻手法,将层次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晋中南地区的砖雕题材,更趋向于抽象构图,取其吉祥喻意,并不热衷于大段的主题故事。装饰画面无论大小,内容突出构图简洁明了。画面较大时多以各种重复纹样作底,以衬托主题,至于多层次的雕镂表达更是少见。与江南的繁复相比,这里的装饰就显得沉稳、厚重、朴实无华。

砖石装饰手法

江南砖石装饰以徽州的砖雕最具代表性,显示了南方装饰风格的特征,精巧、秀丽、细致入微。仅以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砖雕门罩为例,足见江南与晋中南地区的装饰手法之差异。徽州建筑属村落聚族型民居形式。类似晋南的丁村建筑。其村落因山就筑,高低错落,白墙黛瓦于青山绿野间,于翠竹碧溪畔自由发展,那起伏跌荡,轻盈淡雅的远景,颇具感染力。村落的形成是徽商经济实力的体现,商人们衣锦还乡的愿望,使徽州建筑富在脸上,镂工细密,雕刻繁琐的门罩,成为建筑立面上的重点,使大门入口极为醒目。大门外框用大块青石磨光,平墙垒砌,上部用满刻花纹的雕砖贴墙砌成各式门罩,梁枋椽檐俱全,屏山雉山一带还作成垂柱,椽檐口以上逐层挑出,盖以青瓦,飞角走脊,轻盈若飞。整个门罩紧贴在高大的白墙上,疏密相映,繁简相衬,黑白相间,砖雕集中的枋间,以疏密有致的横向线条分隔出数组图案,主次对比相互呼应,构图既清晰又浑然一体。较宽一条形成字额,左右两端为兜肚夹峙,各自形成一组砖雕,周围则是精美的华纹围绕的抱框。密的地方雕镂图案繁复到无以附加,疏的地方则出现大片平整的砖面,可谓收放自如,舒展流畅。

相对于徽州精心设置的门罩,晋中南地区大门入口的门罩就显得厚重而普实了许多,短短的檐椽、飞椽之上,盖以青瓦,没有飞角没有走脊,更没有施以砖雕的额枋。砖雕只是用以刻画真实的仿木构件,并用直线线脚突出主题匾额。砖雕和墙面采用同色同质的清水砖,浑然一体。仅以光影的对比变化,显示出含蓄而高贵的气质。令人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其中意味深长的美感。江南砖雕擅长高浮雕,以高浮雕为主,参以浮雕、线雕和镂雕,图案突现在开光中或地子上,构图饱满,主体突出,配景简约,层次十分清晰,空间感很强。雕刻手法以繁复为特征,细小之处尤见功底,屋瓦,树叶一应俱全。而同时又间以平铺直叙的光面,显得张驰有度,轻盈自如。晋中南地区的砖雕则极少出现高浮雕,更多地选择了压地隐起的雕刻手法,使图案粗放,稳重、厚实,有较强的光影效果,充分体现砖石固有的坚实的质感。将柔美与刚健融合在一起,是晋中南地区砖雕的可贵之处。

总结

南北文化的差异形成风格迥异的装饰艺术,北方的深厚、沉稳与南方的纤细、繁复形成对比,风格的差异源自各地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人文气质等诸方面的不同。区域文化特点造就了北方人稳重、粗放的性格特征。深厚的黄土文化底蕴,令黄河流域的艺术作品始终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和含蓄的装饰风格。与此不同,南方文化显示的是南方人的精明、细腻和灵巧。繁华的经济型文化统领下的南方艺术,多少带着些功利色彩和炫耀成份,因而夸张的表现形式和精美的技艺技法频频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由此形成南北砖石装饰艺术的千秋特色。

篇2:民居砖石装饰题材与手法论文

一、河南地区新农村住宅现状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 属黄河中下游, 是传统农业和人口大省, 也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在2006 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距今已推行十年, 其工作重点在于整体规划, 对规划区内的村庄进行重新排兵布阵, 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优化居住环境, 大多只在乎住宅的外部形态是否美观, 对其所蕴含的地方风貌和文化内涵则关注不够。有些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由并不了解当地情况的设计院负责, 甚至某些新农村住宅是直接照搬其他地区的建筑模式而设计的, 造成了部分新农村住宅的外部造型与当地环境的格格不入, 缺乏本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

二、新农村住宅建筑装饰存在的问题

(一) 建筑装饰元素贫乏

河南地区现有的新农村住宅类型有联排高层楼房、联排2-3 层独门独院住宅、双拼2-3 层独门独院住宅和独立2-3 层独门独院住宅。大部分社区内一般前排是2-3 层的独院住宅, 后排为高层楼房。多样类型的住宅在立面装饰方面却乏善可陈。高层楼房的立面装饰材料从下到上依次是文化石、釉面砖、外墙涂料, 2-3 层的独门独院住宅的立面装饰去除文化石, 只在一层的立面贴釉面砖保护墙体, 一层以上立面墙体涂外墙体涂料。同一新农村社区内的住宅采用“复制- 粘贴”的建造手法, 兵营式分布, 使得社区内的住宅在建筑装饰手法上高度统一, 增加了整体感, 却少了变化多样性, 社区的住宅整体上显得僵硬死板。

(二) 建筑装饰风格混乱

现有的新农村住宅在建筑装饰中最常出现的风格是所谓的“欧陆风”, 即选择某些欧洲建筑装饰元素直接嫁接到农村住宅中, 以求摆脱原有农村住宅的大、傻、黑、粗, 但这一做法也造成了新农村住宅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混乱。例如新乡县祥和社区住宅的入户门为欧式拱券, 柱子是并不太正规的希腊陶立克柱式, 并用欧式山花装饰, 屋顶则选用了当地常用的红色黏土平瓦, 造成本要建造成“别墅型”的农村住宅又多了乡土气息, 整体风格不伦不类。

(三) 建筑装饰脱离功能需求

屋顶作为住宅的一大围护结构, 是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2], 也是建筑装饰重要部分之一。河南传统农村住宅的屋顶造型有坡屋顶和平屋顶两种类型。坡屋顶利于排泄雨水, 其出檐在夏天能遮挡阳光, 冬天不妨碍阳光进入室内;平屋顶主要作为晾晒场所。现有新农村住宅有的屋顶全部为坡屋顶, 保障了室内的冬暖夏凉, 但晾晒农作物的功能丧失;有些新农村住宅的屋顶全部或部分为平屋顶, 但屋顶在2 或3 层, 楼梯建在室内, 农作物等到达晾晒场所的动线极不便利, 失去了平屋顶的大部分原有的功能。

三、河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

(一)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目前, 对中国传统民居或乡土建筑的研究中, 以地域而论, 多是研究北京四合院、山西商贾大院、江苏水乡民居、安徽徽派建筑、西北窑洞、福建土楼、云南竹楼、内蒙古蒙古包等, 很少将河南民居作为独立的研究点, 这是由于河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很难归结。河南处于中原腹地, 来自四面八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当地本土文化都有影响, 本土建筑装饰风格不断吸收其他地方的特色, 使得河南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既有本土特点, 又带有周边地方特色的影子。

(二) 影响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

河南地处我国腹地, 平原、丘陵、山地各类地貌均有, 气候适宜, 南北方作物均可在河南种植, 农贸经济繁荣, 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众多的朝代在河南定都, 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舞台的中心, 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装饰艺术的蓬勃发展。河南与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相接, 陆路地面与八方相通, 境内河流纵横, 湖泊遍布, 交通极为便利, 推动了商业文化的发展, 人口流动性大, 也造就了河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装饰的多元化风格。

2.多种文化融合发展

中原文化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文化。儒家文化积淀丰厚, 因而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3]。楚国苦县 (今河南省鹿邑县) 的老子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 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翻译《四十二章经》。洛阳二程兄弟开创的程朱理学, 深化和传播了儒家思想。河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本土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 道教、佛教和儒家多种文化立足中原, 相互融合, 为河南本土传统文化增加了色彩, 也为当地的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商业活动的繁荣

河南商丘作为中华大地最早的商业、商文化的起源地, 从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推动着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河南位于中原地区, 交通便利, 人口繁密, 消费需求旺盛, 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全国各地的商人, 特别是陕西、山西商人, 纷纷到河南进行商业活动, 促进了河南与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交融, 繁荣的商业文化为河南地区带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 又与本土的建筑装饰艺术相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三)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相较于士大夫文化、庙堂文化和市井文化, 它依赖土地, 为最大多数人创造, 也为最大多数人服务, 是一种地域性文化[4], 最能体现当地风貌。河南民居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是质朴的农耕文化与耕读结合的民风。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装饰纹样常出现在民居的木雕装饰中, 还有人持渔网、挑柴火、扶耕犁和手拿书卷的装饰题材。博爱县寨卜昌明清民居的瓦当刻有“耕读”二字, 有耕作图的石雕。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河南民居中会供“奉天地全神”和祖宗牌位, “天地神位”一般在堂屋正门的右侧开辟的小窟内。还有一种极富乡土文化的建筑装饰手法是就地取材。河南地区多样的地貌也是民居建筑装饰丰富的一个原因。太行山脉在河南境内分布于焦作、新乡、安阳、鹤壁等市, 一些坐落于太行山内的农村民居的建筑材料以石材、木材为主。墙面以块状石灰石堆砌, 梁、椽使用山上原木, 屋顶则是页岩石板屋顶或石片鱼鳞式屋顶。济源地区因其丰富的黄土资源, 墙体多为夯土。平原地区的民居则用就地取土烧砖作为墙体材料。巩义等地区借助丘陵地貌, 形成了“靠山筑窑洞, 临街建楼房”的民居形式。

(四) 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

1. 装饰纹样丰富

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手法有雕塑、彩绘、灰塑等, 装饰部位有门、窗、栏杆、柱、屋脊、瓦、内外檐、檐廊等, 装饰材料有石、木、砖、琉璃等。不同装饰手法、装饰部位、装饰材料, 其装饰纹样也不尽相同, 导致了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建筑装饰随住宅主人的喜好, 或俗或雅, 总是寄托了主人的某种美好愿望, 所以装饰纹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象征性手法的普遍运用, 具有特定的含义[5]。纹样造型中常出现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动植物, 如喜鹊、梅花鹿、狮子、鹤、蝙蝠、梅、兰、竹、菊、石榴、莲、佛手、金橘等。谐音也是传统装饰纹样常用的方法, 如“鸡”与“吉”谐音, “云”与“运”谐音, 建筑装饰中出现鸡、云等纹样, 象征着吉祥的寓意, 满足住宅主人希望的平安、长寿、幸福、安康的精神追求。除了以上这些具象的装饰纹样, 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中还会出现抽象的造型。民间匠师通过自己的想象, 将具体形态的纹样, 经过提炼、简化、演绎等艺术加工, 形成秩序美的几何纹样和自由的综合纹样。这种抽象的装饰纹样更能适应各种装饰场合, 通过对称式、均衡式、综合式等不同的装饰构图进行组合, 极大丰富了建筑装饰纹样的内容。受本土农耕文化、道教、佛教、儒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 建筑装饰纹样出现了带有故事情节或教育意义的纹样。儒家重视育人, 宣扬忠、义、孝、节等道德观念。《耕作图》反映了人民耕读结合的传统思想, 《二十四孝图》是教育人们孝的范本, 《三国演义》是最好的忠孝题材, 《五子图》是传统重视传宗接代思想的产物, 梅、兰、竹、菊、莲等借物寓意, 教育人要有高尚的节操, 以上这些都是建筑装饰纹样中常出现的内容。道教、佛教作为宗教文化, 出现在建筑装饰纹样中表现的是人们的心灵慰藉。道教在建筑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八仙纹样, 有明八仙与暗八仙等不同表现手法。松、鹤、凤凰、梧桐等道教代表也会出现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佛教是在河南开始向全国范围传播的, 所以佛教在河南民间颇受推崇。佛教中八宝 (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象、马、莲花灯等代表物也是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内容之一。民居建筑装饰使用宗教纹样时, 按照住宅主人的意愿, 取其吉祥的寓意, 少了些宗教的神秘, 多了些民俗的趣味。随着技术的发展, 平面的装饰纹样也向立体发展, 纹样内容更为广泛, 通过匠师们高超的技艺, 将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2.华丽与朴实共存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繁”与“简”之间取舍有度, 以雕刻与色彩为例, 雕刻在手法上分为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 雕刻的材料有石、木、砖, 纹样种类繁多。河南经过先秦的“五色论”, 唐代的色彩阶级论, 再到宋代的注重单纯清雅, 明清时期的混合复杂的多重影响, 形成了当地喜用明快、强烈、对比色、互补色的独特色彩应用。精美的雕刻与鲜亮的色彩多用于雀替、花罩、坐斗、驼峰柱础、门墩、墀头、脊兽等视野一角的位置, 且体型都较小, 在住宅立面图中, 少量精致的雕刻与大面朴实的墙体形成对比, 强冲击力的色彩与清水灰砖互补, 相得益彰。

3.灰塑的应用独特

河南地区的灰塑与岭南地区的灰塑不同。灰塑又叫批灰, 以石灰为主要材料, 造型丰富。岭南的灰塑多用于墙壁上沿和屋脊上, 表面并饰以艳丽的色彩。但河南地区的灰塑用于山墙, 色彩素雅, 纹样为二维图案。这些纹样一般左右对称, 端庄大气, 舒缓平顺, 含义也极为丰富, 有铜钱、卷草、寿字等纹样, 是少数在外部可以看到的部位。这种装饰手法是其他地区较为少见的。

4.重视门的装饰

河南地区人们非常重视门, 门不仅是住宅的入口, 生活起居的必经之地, 更是一个家给人的第一印象, 所以人们对门的装饰很重视。当下农村的做法是将门扩宽增高, 这样显得这个家很大气。传统民居对门的重视则表现得更加委婉与精致。受到儒家谦逊思想的影响, 传统民居的大门装饰低调, 二门则装饰较为华丽。大门一般为屋宇式大门, 门上横挂匾额, 造型质朴, 雀替、坐斗、驼峰部位的雕刻方法较为简朴。“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是自家人居住的内院入口, 一般装饰较多。垂脊的端头会有脊兽, 门柱有门脸和门头两种做法, 雕刻装饰手法使用也相应增加。

四、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传承与发展

(一) 传统建筑装饰现代化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经过时间的磨砺, 有些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也不适合现代化生产生活, 需要将其重新提炼设计, 以适应现代新农村建设。首先是简化造型,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有很多装饰手法极其复杂, 现代人没有足够的闲暇去认真欣赏, 这就需要将传统建筑装饰造型简化, 既能保留传统的韵味, 又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其次是功能性的加强,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高, 但其功能性弱, 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先要将传统建筑装饰的功能性加强, 实现实用与观赏共赢;再次是元素规格化, 即将不易批量加工生产的建筑装饰元素提炼、分解、重组、简化, 尺度标准化, 能够大批量生产, 统一规格构架方便更换。

(二) 现代装饰手法演绎传统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装饰的再发展提供了众多途径。科技进步的一大特征是材料的发展, 使用现代材料演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一种可行的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尝试方法。新装饰手法重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 现代产生的众多艺术流派, 也产生了众多的装饰法则, 这些新法则将传统元素进行拆解重组, 产生新的建筑装饰方法。

五、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新的十年之际, 寻求新农村住宅设计新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传统民居历经上千年的演变, 本身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其发展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应当得到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从传统民居中探索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 使新农村住宅既能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又能表现现代农村的“新”气象, 为新农村住宅设计建设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卢展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J].农村·农业·农民 (A版) , 2012, (01) :13-15.

[2]徐其态.农村住宅屋顶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3]陈清论.泉州传统建筑装饰的多元化特征[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4]毛葛.巩义三庄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篇3:民居砖石装饰题材与手法论文

关键词: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共性,同时受地域、文化、历史的影响,又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对于装饰语言的文化探源,对现今时代将有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依据题材与表现手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运用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图案

民间故事和传说是现实生活中所引发的各种奇特想象,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憧憬。如用桃园结义教人以仁义忠厚;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宣扬精忠报国。麟吐玉书、麒麟送子、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八仙祝寿、鱼跳龙门、弄玉吹箫、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被创作成了木雕图案。

许多传统建筑装饰如隔扇、梁柱、大型砖雕、石湾陶塑脊饰等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粤剧剧目中常见的片段。例如以历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雕、陶塑瓦脊有:“穆杜英挂帅”、“舌战群儒”、“姜子牙封神”、“哪吒闹海”、“三星供照”、“夜战马超”、“将相和”、“三顾茅庐”、“罗通扫北”、“卞庄打虎”和“渔歌唱晚”等。有数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忠、孝、仁、义成了社会的道德标准;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广州陈氏书院中首进头门梁架上就雕有“王母祝寿”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人物生动传神。

二 运用谐音的方法创作图案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谐音的方法是指利用同音异形的汉字,按照美的形式规律和吉祥祝语的含义来组成图案。

在吉祥图案中,常采用谐音的方法来组成图案,表达吉祥寓意。“事事如意”是把两个柿子与如意的形象结合起来,柿谐音事,“太平有象”是把古瓶置于大象背上,平谐音瓶,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是用戟、磬、双鱼来构成图案,戟谐音吉,磬皆音庆,鱼谐音余,组合起来就是“吉庆有余”。

三 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

古人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均能经冬耐寒,鲜明地表现出在逆境艰困中保持节操的情志。人们喜爱并赞扬这些植物,不仅因为它们具有高尚的情操,更主要的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象征方法在传统图案的创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狗喻为忠、羊羔跪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具体的象征物。牡丹华贵,花形丰满硕大,兼有色、香、韵之美,象征繁荣昌盛、富贵、吉祥;鸳鸯形影不离,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幸福;石榴取其多籽的特点,象征多子多孙;龟与鹤因其寿命长,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方胜纹是由两个菱形相套的一种首饰图案,象征双鱼相交,生命不息。

四 运用借代的方法创作图案

借代是不直接指出事物的本意,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形象来表现意图。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将其直接应用于工艺品上,表示对富贵的追求;灯彩是传统的喜庆之物,将灯笼绘上五谷、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用来寓意书香雅阁,文人雅士;具有宗教渊源的吉祥图案,如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宝’,是典型的物品寓意吉祥的范例。

由古琴、围棋、线装书和立轴画组成的图画合称“四艺”。四艺指抚琴、奕棋、书法、绘画四类,简称琴棋书画。它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天下太平、偃武修文的标志,是士人安逸生活的标志,借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

盘长为“八吉祥”之一,是佛教传说中的宝物,是长寿和无穷尽之意,在民间把盘长用于门窗木雕装饰上叫“套符”,寓有长久不断之意,是取其绵长的特点,借指幸福生活连绵不断。

五 吉祥文字的应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张力,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相应相生,颇具意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中虁龙卷草纹样在的大量运用。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使用虁龙纹样作为装饰并非偶然,是古老的百越文化影响的积淀和显现。

六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题材创作图案

大自然为万物之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很早就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题材进行图案创作。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创作出大量的自然纹样,如云纹、火纹、水纹、植物纹(牡丹纹、莲花纹、松、竹、梅、兰、菊、长春花)、动物纹(龟、鹤、鹿、羊、喜鹊)等,并进一步衍变创作出龟背纹、冰裂纹、柿蒂纹、回纹、缠枝了毛纹、花草拐子纹等纹样。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经过多年的演变,其发展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渗透着浓厚的民间艺术趣味,其精神或文化价值超过了功能上的实用价值,一方面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包容和兼容的岭南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45-123

篇4: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

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出现最早, 数量也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 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民居建筑中, 因此, 各地的民居带有明显的民俗特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华夏大地上的中华建筑文明, 以稳定的形态绵延数千年, 并与各地原有古老的文化及地域环境相结合, 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如西北、西南地区的乡土建筑, 从结构到布局皆与中原地区有甚大的差异, 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 古代的中国人,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 为获得理想的生活环境, 在建造房屋时, 顺应自然, 以朴素的生态观来建造自己的居所, 将景观与建筑相联系, 与人的理想相联系, 融入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涵, 从而创造了最适宜人居住的空间, 也赋予了中国民居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人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虽没有宏大的建筑规模, 但却功能合理、因地制宜。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民居建筑是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综合体现,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情况各不相同, 各地的民居建筑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人们用象征的或现实的手法, 把自己的心愿、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把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反映到传统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以及样式等结构中去。例如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孔雀、大象、槟榔树图案;汉族的蝙蝠、喜鹊、鹤、灵芝、万字纹、鹿、梅、竹、百合、回纹等, 这样, 就形成了不同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少见。

“装饰艺术”英文名为“decorationart”。“装饰”这个词泛指艺术修饰, 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而在中国这个词指修饰、打扮, 最早出现于5-6世纪。“女求作布衣麻履, 织作筐绩之具。乃嫁, 始装饰入门。” (《后汉书·梁鸿传》) 装饰艺术时常被归类于艺术, 比如绘画与雕塑, 是观赏性大于功能性的艺术, 其实, 装饰艺术和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装饰艺术作品中包含有装饰艺术元素, 以作品作为传播媒介, 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伊斯兰的建筑装饰在许多时期和地区, 就包含了大量由几何纹样或阿拉伯文字图案为单位, 反复连续使用而构成的著名阿拉伯式花样的装饰性纹样;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由于深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 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各种装饰艺术造型与纹样, 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建筑除了内容丰富以外, 外观形式也极富特点,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标志, 也是中华民族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

一、民居造型与装饰艺术

中国的民居建筑,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及审美观念的差异, 加之各地的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的不同, 因而, 各地民居的建筑造型、细部装饰以及结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例如新疆喀什维吾尔民居, 在建筑艺术上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维吾尔柱式系统。早期的喀什维吾尔民居, 仅在木柱材料的柱头本身作鼓形、球形或倒六棱柱形等造型, 有的甚至无柱头, 柱身直接与柱托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柱头的造型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并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彩绘和木拼贴技术。在柱身的装饰上, 喀什维吾尔民居采用柱裙装饰, 柱身造型主要为四棱柱;造型装饰要素主要采用植物及花卉纹样或几何图案。总的来说, 柱身在整个柱式装饰中, 造型及装饰纹样相对较简洁,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维吾尔人依据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追溯, 在柱式的处理上大胆地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新疆喀什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是传统的伊斯兰风格, 经过当地维吾尔族传统艺人们坚持不懈地一代代传承和不断创新, 喀什维吾尔民居柱廊造型装饰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而传统的“师徒传承”的工匠模式也使得这种建筑文化得以保存并发展下去。因此, 我们今天要不断发掘有经验的维吾尔民间艺人, 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对传统工艺制作的学习中, 培养新一代的艺人匠师。另外, 还要将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学校和传统艺人相结合, 建立新时代的“师徒制”, 多渠道地将喀什维吾尔民居的柱廊装饰发展下去。

二、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门窗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 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 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 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 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 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陕北窑洞的门窗, 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 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 陕北窑洞的门窗装饰纹样与陕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 是陕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陕北窑洞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有些装饰运用了艺术的变形手法, 或写实、或抽象, 体现了素材本身的形式美感。另外还有陕北窑洞的窗棂子,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窗格子, 一般是镶嵌在窗框里面用来装饰门面的,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窗格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 上面雕刻有各种花纹和线槽, 能够形成许多优美的图案。从现代装饰角度去看, 一个好的窗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画框, 让生活在窑洞里的人可以透过这扇分割优美的画框来观看室外的景色。而在建造过程中为增加装饰性和趣味性, 时常会创造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 如福寿延年、仙桃葫芦、扇状瓶形、石榴蝙蝠等等。陕北窑洞的每一个院落里的窗棂子上都传承了黄土历史文化, 具有厚实、淳朴、突出人文气息的艺术特征。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陕北窑洞的门窗纹样上, 在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体现。明清时期的徽商富甲一方, 为了提高声望, 大部分徽商衣锦还乡后, 一掷千金, 大修宅院, 建造宗祠、牌坊, 光耀门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徽州民居在装饰上都比较崇尚精致、完美。徽州民居装饰强调文化内涵, 讲究情趣, 而徽州本身又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而当时徽州这种稳定的经济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发展, 孕育了徽墨、歙砚、程朱理学等文化, 在民居建造上受朱熹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影响, 民居普遍采用青瓦白墙, 使得建筑具有质朴简约的设计美感。徽派民居在材料上也少用金石, 多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木、砖等原始材料;在装饰上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沉稳与含蓄。例如在装饰的颜色上, 徽州民居一般不上色, 表面显露出木料材质本身的美感, 而木雕表面的装饰只是涂一层桐油用来防腐。目前, 保存原来风貌较好的村落主要有西递、宏村、呈坎、唐模等等, 这些地方都比较完整地保存及体现了徽州民居独特的装饰风格, 整体风格中既给人简约平和的感觉又精致完美。

总之, 门窗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统民居装饰风格的一个缩影, 传统民居的门窗在建筑中不仅具有隔断空间、装饰空间的功能, 还带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同陕北的窑洞门窗一样, 徽州民居门窗的装饰风格也成为徽州乡土人情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神州大地上, 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 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统民居是社会民俗综合条件下的文化产物, 在民居建筑装饰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吉祥观念, 通过刻画动物、植物纹样等表达吉祥的寓意。民居建筑的装饰是传统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它包含了一个地域的民族、宗教、习俗以及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对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也能透过其表面去追逐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传统老建筑被损毁或拆除, 古老的民居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 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 更是古老的中国居住文化的载体。

摘要:中国的民居建筑,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及审美观念的差异, 加之各地的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的不同, 因而各地民居的建筑造型、细部装饰也就不尽相同。门窗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统民居装饰风格的一个缩影, 也是地方乡土人情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对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研究,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也能透过其表面去追逐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纹样,造型

参考文献

[1]陆晓云.装饰艺术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陆元鼎, 陆琪.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上一篇:水利工程实习报告下一篇:李践高效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