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24-04-27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精选6篇)

篇1: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何卓亚 赵霞 丁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近期中央三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 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2010年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7.1%、17.1%、15.5%、15.1%、15.9%,高出同期全省GDP增长3.0、2.5、3.4、4.4、3.7个百分点,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文化产业却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产业之一。自从省八次党代会确定了两大跨越目标后,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全省各方面受到的关注度、参与度空前提高,加快文化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河南有9405万常住人口,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河南全省拥有3043万户的互联网用户,文化创作生产和交流传播有着新的、广阔的平台。在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也是逆势而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增值、低碳经济等特点和功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从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情况(以下数据统计范围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下同)看,2010年与2008年相比,两年间全省音像制品出版业增长了186.2%;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增长了49.8%;新闻业增长了37.8%;图书出版业增长了15.8%;报纸出版业增长了77.9%;期刊出版业增长了81.8%;其他出版业增长了279.9%。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业中,两年间全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长了81.6%;玩具制造业增长178.6 %;乐器制造业增长70.9%;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增长31.1%;手工纸制造业增长65.4%;包装装潢及其他业增长69.5%;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62.1%;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增长 50.8%;复印和胶印设备业增长373.3%。在文化服务行业中,两年间全省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了198.2%;,无线广播、电视增长392.1%;会议及展览服务增长150.3%;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增长192.2%;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增长271.3%;文艺创作与表演增长61.7%;群众文化活动增长62.9%。数据显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创新的先导产业之一,形成了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和发展的新亮点,较快地引起整个产业结构转型,而且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的特点。

(二)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深入贯彻八次党代会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联合或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比2008年增加951家。

文化产业具有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全省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近百个行业,跨度很大,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异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长速度。

(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重点行业成就显著 河南各级连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的投入,集中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供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全省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从2010年(下同)数据看,重点行业的主力地位进一步提升。

1.新闻出版业发展成就显著

豫版出版物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共有图书发行网点8499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1274个;出版各类图书4876种,总印数达20150万册;出版报纸123种,总印数达到21.4亿份;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174种,数量360.5万盒(张)。

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河南第二新华印刷有限集团公司印制的《鲁迅》、河南凯瑞数码公司生产的DVD9-R荣获印刷复制奖提名奖。4种报刊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101种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分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和第八届河南省优秀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奖。豫版出版物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外向型发展,组团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和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别实现订货码洋2087万和2300万元。

2.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

(1)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4.22万人,资产总额109.2亿元。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8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50套;电视台18座,公共电视节目套数166套。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26071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69059小时。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9%。有线电视用户725.14万户,入户率24.28%。(2)精品生产成效明显。省影视制作集团参与拍摄的主流商业大片《叶问2:宗师传奇》内地票房累计收入2.33亿元,全球票房突破3亿元,荣膺2010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第一名。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影片奖。电影《少林四小龙》、《苍生大医》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入围奖。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前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84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使38.6万偏远地区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省在内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全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100%。

3.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全。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新建达标县级“两馆”9个,维修改造县级“两馆”20个。新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581个,已达标917个。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年共新建51个县级支中心、598个乡镇服务点、18590个村级服务点。

(2)舞台艺术生产迈上新台阶。文艺演出持续活跃,重大赛事成绩显著。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新编历史剧越调《老子》获得文华大奖,实现了在全国文华大奖评选中的“四连冠”;豫剧《香魂女》入选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实现了河南在这一项目上的“五连冠”。

(3)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古籍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约8万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189处(19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50座,104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年免费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河南博物院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4)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河南少林寺武僧团赴喀麦隆、刚果(布)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河南艺术团赴新西兰、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中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拓展。豫台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二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

(1)相对河南经济大省来看,全省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367.1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7%,占GDP的1.6%,达到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很重。

(2)单位人员规模偏小。2010年末,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7人;限额以上批零企业75人,限额以下批零企业9人;服务业企业13人,文化事业单位29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单位的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3)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造业比重过大。在法人单位中,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4.1%;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占5.8%;文化服务业占39.7%。从结构看,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娱乐业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相对当前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要的内容产品和服务需要大力加快发展。其二,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较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分层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比为34.7:19.0:46.3,而这一比例在2008年是35.7:22.1:42.2,相比之下结构仍有待改善。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

河南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小型企业居多,资源相对分散,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使得产业主体呈“小、弱、散”的局面。现代大型文化企业不多,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

3.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为了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为165.63亿元,较2009年增长10.7%,但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的增长速度。

4.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动力不足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7位。人均收入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支出的能力。城镇居民日常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最高,恩格尔系数达到33.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838元,实际增长9.6%;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41元,实际增长29.1%,但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6.8%,同比提高0.8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2010年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同样最高,恩格尔系数达到37.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2元(全国4382元),实际增长4.7%(全国5.9%),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0.47元(全国367元),实际增长6.4%(全国7.7%),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6.8%,反而比上年低0.1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8.4%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影响全省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再就是缺乏创新产品,河南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在传统中徘徊,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新兴文化消费品发展不快;三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滞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链条的上游,因此文化产品的丰富度如何,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三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体现在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上。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要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结构需加大调整。一是要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应促其加速发展,提高比重,形成主导地位。二是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优化组合,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因此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四是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建成良性互动机制。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营建起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2.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依据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抓好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与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等九大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要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并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引领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促其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领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3.扩大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需求动力 虽然目前河南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却一直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靠文化消费拉动。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娱乐、休闲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增强文化消费的连续性,使文化消费成为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篇2: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08-5-23【 字号:大 中 小 】关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学习考察组

2007年9月

9月2日至10日,市政协副主席王汝江带领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办、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民委、市电视台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同志,就发展文化产业问题,赴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七市(县)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使我们深深感到,他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之大、势头之强、速度之快、创意之新、效益之高处处令人震惊、事事让人震憾。与之相比,既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光明前景和发展潜力。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与特点

一路走来,我们既考察了以古文化遗址著称而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安阳“殷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以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新郑“黄帝故里”、以佛教文化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和山西五台山,也学习了被国人总结为“焦作现象”的河南云台山和“曲江精神”的西安曲江新区经验。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无不体现了新、绝、大、高、美等特点:

(一)发展理念新。考察之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冲破了思想观念的束缚,真正把文化(旅游)当作产业来经营,运用全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谋求创新与突破。一是城市支撑的发展思路新。所谓城市支撑,就是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观设施为核心规划城市建设布局;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核心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集聚。政府全力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不是房地产业)配置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管理等相关环节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产商品化,土地资本化,操作公司化,进而带动周边更广阔空间土地增值,获取土地级差收入。反过来,再用土地升值收入组建投资基金,更大规模地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与景观设施建设上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营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突出的是经营,而不是开发;重视的是永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性利用。这种理念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建设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集群发展的要求,而且解决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问题,既实现了城市建设提质扩容,又培育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业平台,还减轻了政府投入负担。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观念新。思想观念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工作力度。在思想认识上,消除了对文化单一属性的认识,强化了文化产业的“主业”观念,树立起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且更具有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新观念;在投入上,破除了文化(旅游)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或投入产出比低、投资收益周期长的旧观念,树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新观念。在操作上,树立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观念,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有重点、有选择地在市场需求盛、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产业领域作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共为之,在局部实现率先突破。三是“赢家通吃”的发展理念新。文化(旅游)产业既讲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又讲高举高打,规模经营。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他们在项目规划、运作和建设上,在活动策划、设计和操作上,坚持做就做大、做就做绝、做就做精,在一定空间时间内,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产业聚集,形成品牌。

(二)规划起点高。思路决定出路。一是规划目标高。所考察之处都把文化(旅游)产业列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旅游)产业5--10年发展规划,并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低于GDP 发展速度的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至少超过10%。如焦作,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比重超过20%。曲江新区,计划到2012年,入区企业达到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文化(旅游)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二是发展定位高。三省七市站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前沿高度上,提出了更高、更大、更远的发展战略。新郑市提出“以黄帝文化为旗帜,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曲江新区提出让“国人震撼,世界惊奇 ”,“示范全国,引领西部”,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著名影视产业基地和传媒出版基地,西部核心会展区”;宝鸡市提出把法门寺打造成“世界唯一佛教圣地”;焦作提出了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造“焦作山水”,建设“旅游大市、旅游名市、旅游强市”。三是项目建设起点高。突出表现为以大手笔、大气魄做大文章。曲江新区投资40亿元,一期规划10.88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7平方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大明宫遗址公园计划投资80亿元,遗址景区规划4800亩,总规划20平方公里;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佛教文化核心区5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区4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佛教文化核心区投资17亿元,新建一座高148米(地下宫殿55米)供奉佛祖舍利的“合十塔”,塔基占地300亩,广场容纳10万人,修建一条长180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

(三)内容创意绝。各地坚持“做不活不做,做不绝不做,做不精不做”,要做就做到“一鸣惊人,一气冲天”的发展理念,秉承“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思路,坚持“在国内100年不落后,在国际50年不落后”的标准,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独树一帜。云台山以瀑布为奇,而瀑布之水却来源于人工而为;法门寺的“合十塔”,整个塔形呈信徒朝拜之势;黄帝故里,你可以在树型雕塑上寻找你的姓氏;尤其叹为观止的是,在曲江新区,有灯火通明、富丽堂皇、美妙绝伦的大唐不夜城;有运用最现代化、最先进的声、光、电、新材料、新工艺等放映的光影交错、时空回转、亦真亦幻的世界最大的水幕电影;有以唐韵盛景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集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统一协调、气韵生动、融会贯通的大唐芙蓉园。同样,临潼的唐韵情景剧《长恨歌》,雾森、火海、软体大屏幕等无不体现了独特、深邃的景观创意,使游客拍手叫绝、流连忘返。

(四)品牌意识强。各地在运作方式上,都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品牌项目,集中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品牌”。曲江新区通过实施“200亿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工程,提出了做大做强曲江系列文化产业品牌,形成“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会展”、“曲江影视”、“曲江演艺”、“曲江戏曲”、“曲江院线”、“曲江传媒出版”等文化品牌体系,使曲江文化品牌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标识。河南焦作着力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其云台山是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于今年初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集团公司结成姐妹公园,成为河南省四大旅游品牌之一。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新郑拜祖大典系列节庆活动,以及宝鸡市依托法门寺佛教圣地举办的国际佛教文化旅游节全部进入由中国会展财富论坛组委会评选的节庆产业50强行列。

(五)建设速度快。占地36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拆迁近700户居民的征地、补偿、安置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曲江1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域、完善“七通一平”及超前铺设的中水回用管道建设仅用了2年时间;占地1000亩,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建设也仅为2年;伟岸绝伦的大雁塔维修改造仅用7个月;亚洲最大的矩阵喷泉广场,东西宽480米,南北长350米,占地252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的大雁塔北广场建设也同样为7个月;法门寺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等工程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奥运会前投入使用,时间也仅仅为1年多。

(六)经济效益高。一是旅游收入丰。曲江新区2006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其中仅大唐芙蓉园年接待游客就达171万人次,收入1.15亿元,居各个景区之首。2007年上半年,新区共接待游客908万人次,收入2.1亿元。新郑市通过举办拜祖大会,2007年1-8月,接待游客176.6万人,同比增长98%,景区直接收入460万元,同比增长90%,带动相关产业3.5亿元。其中,黄帝故里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收入320万元。宝鸡市今年1-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463.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 13.8%;每天接待入境游客2.1万人次,增长17%,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增长15.4%。焦作市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75.7万人,门票收入1.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4.7亿元,分别增长25.7%、20.4%和25.8%,超过GDP增幅10个百分点。二是土地增值大。曲江新区2002年,每亩土地20万元,项目不满;2006年,每亩土地180万元,开发商拿不到;2007年,每亩土地已上升到260万元。三是财政增收快。按现行的土地价格,曲江新区47平方公里(可开发30平方公里)全部开发完后,将获得120亿元的收益,若土地经营中的20%上缴市财政,西安市将每年获得24亿元的财政收入(不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在建设过程中应上缴的各种税费)。四是引资效果显。今年上半年,曲江新区实际引进内资40.75亿元,外资8500万美元。此外中海集团将斥资100亿元实施大规模城市社区建设,并出资200亿元参与大明宫区域的整体改造计划正在洽谈中。新郑市在大典系列活动期间,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正在洽谈的总投资300亿元的国开投煤化工项目已纳入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五是预期效益高。据预测,仅大唐芙蓉园的建设成功,将为西安市每年增加300万人的游客量,延长游客在西安滞留至少1天以上,保守估计可为西安市年增加GDP100亿元。法门寺二期工程结束后,将每年至少获得50亿元的收益。

文化(旅游)产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消费流、观念流难以用数字来表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同样难以估量。

二、做法与经验

“三省七市”文化产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总结起来,其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文化(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使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领导重视和行政推进力度必不可少。在我们考察的大部分地区中,文化(旅游)产业又被称为“一把手” 产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大班子齐心协力,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同时配备规格高、能力强的工作班子,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此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高投入低产出阶段;高投入高产出阶段;低投入高产出阶段。在文化(旅游)产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没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多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其主要经验一是省市县三级联动。如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专门成立了工作机构,由陕西省政府副省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宝鸡市市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扶丰县县委书记任拆迁办公室主任;新郑市举办一年一度的黄帝拜祖大典,最初为新郑市(县级市)举办,到2005年,升格为郑州市政府主办,2006年,又升格为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一年四次亲临新郑市现场办公指导黄帝大典筹备工作。在三级联动的格局下,2007年参加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的各级领导和嘉宾达3000多人,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100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周铁农、张怀西等国家领导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都参加了大典,其影响之大、效果之好是任何节会所不可比拟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申遗过程中,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申遗就不会成功。二是主要领导重视。就在我们考察组到达河南的次日,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的各市、县区主管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在美国开班;在焦作市,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研究旅游工作,书记、市长亲自制定旅游业发展方略。三是考核措施严格。焦作市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政府考核县(市)区、各部门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采取“限时完成”的强硬措施,实行年度考核和随时考核相结合,在此强势推进下,各地、各部门在工作中主动考虑旅游业发展的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整体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合力。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兴与衰,领导重视是关键,通过省领导争取中央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更为至关重要。

(二)摆正关系是前提。正确处理好旅游、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同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一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业必须依靠有地方特色的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又以旅游作为重要依托和载体,并得到永续传承。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使“古”的“新”起来,使“死”的“活”起来;二是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文化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是互相影响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创新。各地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既注重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形态、价值和特点,又有利于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既“保”了宗教文物,又“发”了旅游,实现了二者双赢。如法门寺的佛教核心区,在设计上设立了佛、法、僧三个区域,避免了宗教活动与文物管理之间的矛盾。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创新,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体验、可消费上做文章,让“慢”的“快”起来、“静”的“动”起来,培植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个性。

(三)机制创新是灵魂。在管理机制上,采用了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关系的作法,比如曲江新区与雁塔区交织在一起,在某些方面势必产生歧异,为促进新区的开发,实行了“共建双赢”的机制。即投资由曲江管委会负责,收益在上缴西安市政府20%后,两家平分,税收留成五五开。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多元化融资战略。比如,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专门成立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其中,陕西省政府及宝鸡市政府分别注入1亿元,曲江文化集团公司注入10亿元,省内大炼油厂等大型国有企投入5亿元。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凡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的项目,项目建设均采取委托代建制度。即聘用管理水平高、实力强的管理团队作为“二甲方”,代理行使甲方权利和责任,不仅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而且保证了机关精简、高效;施工现场管理实行区域负责制,把施工现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成立联合小组,行使指挥部的职能,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定价实行专家集体认价制,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在人才机制上。以发展论功过,以政绩论高低,以效率论优劣,坚持能上能下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末位淘汰的人事管理机制。几年来,共淘汰处级干部5名,一般干部10人以上。

(四)前期工作是基础。项目建设成功与否,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所考察之处,无不体现这一点。在策划上,坚持请专家、学者及名人进行策划,确保其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法门寺“合十塔”由国际建筑设计大师,台北“101”大楼的设计者李祖源先生策划设计;曲江大唐芙蓉园,由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规划和建筑,由日本国宝级园林大师秋山宽先生担纲园林景观设计;曲江文化策划,文化人王志纲、周勇、贾平凹、陈忠实及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的30多位博导都是策划人;《梦回大唐》由著名导演陈维亚和赵季平联袂执导。而且,在曲江,任何一个规划方案都要经过三轮以上的专家论证,最多的达到十几次,务求做到尽善尽美。在包装宣传上,一是在积极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的同时,焦作市还以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河北、香港、澳门及省内周边地市开展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活动,扩大了焦作山水的影响力;二是通过媒体强势宣传。各地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上全面介绍了各景区,有的还在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电视栏目进行宣传促销,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三是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各地均围绕特色举办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比如新郑市的“拜祖大典”和“枣乡风情游”,焦作的“云台山国际山水旅游节”和“登茱萸峰活动”,宝鸡的“法门寺国际佛教文化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等,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提高城市和景区的知名度。

(五)政策支撑是保障。各地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一是在资金支持上,各地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如曲江新区,2007年,专项资金为3000万元,从2008年开始逐年增加,直至占新区财政预算收入的40%。同时,曲江新区还设立了10亿元的风险基金,用于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投资。建立了人才创业基金、文化原创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电影电视新人新作助推基金、秦腔艺术发展基金、会展产业发展基金等六项基金共计6.5亿元;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安阳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0亿元,每年用于文化产业的资金为2-3亿元;各地都设立了旅游促销资金,每年至少在500万元,对旅行社进行奖励;鼓励景区进行宣传和投入。各景区门票收入每年不低于收入总额的15%用于宣传和策划,而云台山风景区宣传费用2006年大约为5000万元。二是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做到不惜血本。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西安市市长助理段先念最早在西安理工大学教学,副主任周冰为博士后,两人均因其创新魄力被西安市政府重金聘用。同时,曲江新区允许以自己的管理才能和知识产权占有股份,并最高可达35%;为入区企业家和各类文化人才提供档案保管、职称评定、劳动保险和专业培训;为高级人才解决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鼓励干部员工离岗创办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并给予不超过49%的启动资金。

三、启示与建议

各地层出不穷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做法让人目不暇接,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程度和发展潜力令人震撼,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功做法和经验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考察组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大家一致认为:与上述地区相比,朝阳的文化(旅游)产业更有其发展的必要性,更有其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其发展壮大的抓手和路径,更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内外发展大势所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加以谋划和推动。前韩国总统金大中的施政纲领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韩国21世纪的骨干产业”。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12%,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0%,意大利则高达25%。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日本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等总收入已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营业务的跨国公司就有9家,而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就有72家是文化产业公司。文化不仅推动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方兴未艾的大趋势。国内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预言:“在当代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大中城市到小城市,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这个发端于美国,滥觞于欧洲,挟新经济之势蓬勃于世界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面对这种大趋势、大氛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朝阳,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与国内外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态势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方向,制定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举全市之力,只争朝夕,将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战略举措。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已与高科技产业相提并论,它不仅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具有高附加值,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巨大发展空间的高利润产业。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经紧密融合在一起。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文化兴市之路,有利于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元;旅游业增加值提高10个百分点,会推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旅游业每消费1元,可带动GDP增加2.2元。由此可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大意义。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与功能,将文化(旅游)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土地开发、城市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融合起来。三是城市扩容提质的必由之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一个标杆,是一种尺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扩容上看,曲江以文化经营城市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启示。通过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促使土地溢价,进而形成经济、社会、人员的集中,扩大了城市规模。从提质上看,在城市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一个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它可以不是政治中心,不是经济中心,但一定是文化中心。文化界有一句名言:“言必称希腊”,不是说希腊的经济如何,而是说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文化建设的成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品位、魅力、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了,城市才有品牌,才有竞争力。

(三)我市具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历史为朝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朝阳是东北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乃至东北亚的佛教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阳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东北第一塔,有到西方取经的第一僧,有史籍记载的东北第一寺----“龙翔佛寺”,有世界罕见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二尊、举世无双的燃灯佛舍利十八颗,有东北佛教第一山——凤凰山。资深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方立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指出:“朝阳佛教文化在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在佛教文化由中国传入东北亚过程中发挥了“黄金纽带”的作用;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朝阳交汇,并在较长时期里和睦相处、相融相伴,堪称典范。”黄心川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南亚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玄奘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指出:“朝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突出,保存完整,是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重要结点,对于北方佛教文化乃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佛教史的研究将提供有力的佐证,具有可填补中国佛教史空白这样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教授指出:“在学术界,我国对历代佛教文化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唯有辽金时期是个薄弱点,诸多史料、实物足以表明,朝阳堪称辽金佛教文化的标本,是北方佛教文化传播路线上的重要结点,朝阳佛教对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国家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我市的两佛舍利是佛经上唯一有记载的。北塔出土的辽代题记砖记载:“所有安宝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大藏经》中《续高僧传》卷26记载“仁寿二年,奉勅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当夜半上并放白光。状如云雾。初惟一丈。渐大满院。明彻朗然良久乃灭。前后三度相类并同”。在《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22也同样记载“开皇初。舆图混一。安因入关。住净影寺。仁寿二年。诏置塔于营州。即古之黄龙城也。故有梵幢寺。十七级浮图。时因以舍利奉安。其内议者以为得策”。“营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旧龟石自然折解。”可以说,发展佛教文化最有基础和条件。

朝阳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素有“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拥有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次最多、未知领域最广6个世界之最。其中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最早的不会飞的鸟的化石、最早的新角龙类恐龙化石和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荣登“吉尼斯世界记录”。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文明寻祖问根的圣地,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 红山女神是红山人的女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置了郡县,鲜卑慕容族创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朝在此定都百年,成为当时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燕”时期,曾创下了东北最早的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大学、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和北京最早的都城等八项之最。

朝阳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阳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朝阳有一批深谙文化历史的专业人员。

……

……

朝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条件已经具备。在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用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先生的一句名言来总结,那就是:“你不大干快上,就要落后,落后就要出局,就要被淘汰,就要被滚滚向前的城市化潮流所抛弃。”

经验是财富,启示出思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考察组建议下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首先,根据外地做法、经验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朝阳文化(旅游)产业应定位于“世界级佛教道场,国际性旅游胜地”。其次,客观分析朝阳市情,朝阳佛教文化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源,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有较大的融资吸引力,因此,选择以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形象、出效果、出效益。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土地、人力、财力、旅游、招商等资源,率先在开发佛教文化产业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第三,完善凤凰组团规划,重新确定功能定位。我们的设想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供奉佛祖舍利为核心,以凤凰山规划区域为依托,建设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与开发区、西部工业园区并行互动,联动发展的战略格局。第四,在园区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托文化资源,面向国内外融资,依靠经营城市和城市的扩容提质,提升土地级差地租,获取所需资本。

2、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从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尽快制定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3、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规格较高、职能权威的文化(旅游)产业领导指挥与组织协调工作机构。

篇3: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 新兴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新兴文化产业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的概念, 主要指互联网、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 被誉为“朝阳产业”。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 新兴文化产业不是传统文化产业简单的衍生。新兴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关, 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文化产业有极大的不同, 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感觉和经验, 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和涵义。新兴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新生的类别, 如动漫、网络游戏, 也包括内涵已经大大改变的电影、电视、出版等传统产业, 即数字移动电影、电视和数字出版[3]。

(2) 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是融合, 通过融合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新兴文化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 又是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 它打破了原有第二三产业的界限, 通过融合使第二产业结构不断得到提升, 使第三产业不断细分、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 并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 新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 这就决定了新兴文化产业是当代产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设置, 是在大创意支撑或者引导下的多元产品形态的产业结构。新兴文化产业不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性需要为特点的产业, 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介质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性产业, 也就是说, 新兴文化产业卖的是设计、理念、精神和心理享受。

2 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 移动多媒体全面开花

2011年, 河南省3G用户规模达到554.3万户, 3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以上全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用户已突破60万户, 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移动电视频道每天覆盖受众超过120万人次, 节目每天播出16个小时;手机报发行量持续攀升, 目前拥有120万个订户, 是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省级手机报之一;有限电视完成数字整合, 开始全面推行数字电视;手机电视首页点击量累积突破了500万人次, 付费用户超过100万人次, 每天新增手机电视用户3 000人次左右, 业务排名和收视情况也飙升至中国移动手机视频播出平台前十位, 跨入区域手机电视发展的前列。河南省中广于2011年3月20日开通CMMB“中原福塔”发射站点, 覆盖半径约30公里, 为进一步促进G3手机电视用户数量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1月, 由河南濮阳电视台与北京经纬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力打造的河南濮阳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 标志着河南省第一家网络电视台成功建成。2011年7月大河报与河南联通联手打造的“大河·沃3G生活门户”上线, 这是电信运营商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共同开拓新媒体市场的大胆尝试。2011年8月, 大河报与腾讯公司联手推出的腾讯·大豫网正式上线运行, 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2.2 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河南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等三个动漫产业基地[4];动漫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动画片产量首次突破1万分钟, 其中, 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国家动漫企业认定, 8家企业具有动漫游戏产品出口业务, 4家企业正在积极准备上市;全省动漫衍生品突破2 000个品种, 动漫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2011年10月, 河南动漫报社和河南动漫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实现了中国动漫专业类报纸零的突破;同时, 国家动漫产业网河南省分站在郑州揭牌。《少林海宝》、《小樱桃》、《舞钢传奇》、《少年司马光》、《代号12348》等5部动画片荣获河南省第9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原创电视动画片《独脚乐园》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动漫产品”。2010年, 河南省有10部动画片、7部游戏软件、2部漫画作品走出国门, 网络游戏产品、动漫电子出版物实现零的突破。

2.3 数字出版高歌猛进

河南省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效益可观, 例如, 大象出版社监制出品的国内首款教育类E-ink屏电子书“大象电子书”是河南省电子书出版零的突破;海燕出版社的数字化儿童图书已占到该社儿童图书比例的60%~80%, 仅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就已超过10万次;河南省电子音像出版社开发的“中国教育出版网”资源总数达600万份, 平台容量达30T, 注册用户已达到72万人, 日均上传资源6000多份;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开发的“第一营销网”及中国营销学院网络销售平台、河南科技出版社手工创意产业项目等都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正在建设的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是全国区域性数字传媒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它是一个能够发挥现有文化资源优势, 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 以版权交易为手段, 以弘扬文化为内容, 以出版传媒为主业, 高效整合人才、资金、设施等资源, 培育凝聚河南省及中西部地区数字传媒骨干企业, 打造汇聚数字出版企业及相关延伸产业的数字传媒产业基地。该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入驻园区省内外数字出版机构商务中心, 内容生产企业数字内容制造中心;数字出版研发中心, 数字出版培训中心, 基地综合管理中心;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动漫、网游产业园区;手机阅读转化中心和版权交易中心。该基地项目总体投资约25亿元, 规划用地600亩, 项目建成后预计入驻企业500家左右, 逐步形成国内一流的集原创、研发、生产、孵化、培训、交易、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基地, 预计全面运营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2.4 文化创意产业亮点频出

最近几年, 河南省创意产业出现了不少亮点, 有的甚至是全国的亮点, 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阐释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 成功用现代元素演绎古老题材, 《清明上河图》运用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嫁接;《大宋·东京梦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勾画出一个天空、水面、地面三维场景, 生动再现了宋代都城的繁华和辉煌;鲁山尧山“世界第一大佛”与山水的有机融合具备了打造世界精品旅游项目的基础;濮阳豪艺杂技集团的《水秀》运用现代创作理念, 注入杂技、舞蹈、音乐、跳水以及花样游泳等多种艺术形式, 根据剧情增加了灯光、音响等现代设备, 提升了传统杂技的观赏性;《快乐星球》的播出一下子让河南省的科幻电视剧叫响了全国, 被誉为中国版的《哈里·波特》。

3 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 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新兴文化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以及近年来崛起的湖南等地相比较, 河南的新兴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在全国仍处中下水平;即使是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中发展较好的动漫产业, 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是处在追赶阶段, 差距仍然较大。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领导层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重在文化, 对产业有所忽视。如2005年9月, 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05—2020) 》虽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 但目的却是为了“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领导的精力、招商引资着重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项目, 文化产业尚未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仍然是宣传文化部门负责实施[5]。文化产业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文化元素以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新兴产业, 如果把文化产业仅仅看作是文化宣传的产业化, 是有失偏颇的。所谓文化产业, 重点在产业, 文化只是一种创意资源, 是支撑文化产业的一种要素, 如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对工业产业的支撑一样, 只有在重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着重从经济的角度看待文化产业, 才能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 河南省的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少,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企业内年轻大学生成为人才主体, 他们在电脑制作方面是强项, 但缺乏通晓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缺乏能够熟练掌握文化领域最新科学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 已经不能适应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要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由于缺少高端人才, 新兴文化产业原创作品不多, 尚处于模仿学习阶段, 趋同、类似的成分偏多, 个性特色不够鲜明。

(3) 资金扶持不及时。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需要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 市场风险大, 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内的企业多为民营小微企业, 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政府出台了有关奖励扶持政策, 但作品成功后的奖励只是锦上添花, 对于那些虽有市场前景而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项目和作品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现在很多企业租用厂房、员工租赁住房连可以抵押的房产都没有, 遇到资金困难时更是束手无策, 迫切需要疏通新的融资渠道, 突破资金瓶颈。

(4) 产业链条不完整。新兴文化业态要得到长足发展, 必须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目前, 河南省新兴文化业态的产业链上下游都未彻底打开, 如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除了小樱桃、天乐等少数几家企业外, 多是自成一体的小而全企业, 从剧本创作、动画制作和配音到产品营销推广都由一家企业独立去做, 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互补优势。在内容资源的提供上, 缺少一流的创作团队;在产品的营销推广上, 缺少一个便捷有效的营销平台;在原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还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动漫产品创作阶段。相比而言, 河南省的新兴文化业态产业链延伸就显得太慢。

4 河南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依托科技创新, 抢占发展高地

新兴文化产业是“文化+智力 (创意) +科技”三者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应充分利用河南省的科教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重点推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国内其他省份同类产业形成合理的错位竞争关系, 努力打造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后发优势。大力抓好三网融合, 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在体现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适当对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实施扶持。

4.2 突破资金瓶颈, 注重扶特扶优

资金短缺是制约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需要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实行财政和金融双管齐下, 通过扶特扶优促进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设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资助、后期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具有特色优势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转变扶持方式, 实行“事后奖励”与“事前培育引导”并重;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认定的原创研发成果, 企业可申请原创研发成果产业化及市场推广项目补贴, 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对社会影响大、两个效益好的精品给予一次性奖励, 既解决一些有潜力但暂时缺乏资金的文化项目的启动问题, 也使优秀产品创作能够得到应有的鼓励、激励。二是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本省的新兴文化产品。政府在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时, 应优先考虑采购本省新兴文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可以由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以及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认购等多种方式组建文化投资公司、设立文化投资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文化产业。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允许新兴文化企业以品牌、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取得贷款, 允许文化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取得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兴文化企业改制上市, 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对于在国内、境外成功上市的本省新兴文化企业, 在企业上市后给予一次性奖励;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后, 自企业申请之日起三年内, 按照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对财政贡献部分予以一定比例的返还。

4.3 实施人才战略, 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新兴文化产业来说, 人才具有特殊的价值, 决定着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快慢与质量的高低。坚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文化产业人才, 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领军人才、复合管理人才、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各展所长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是河南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一是多层次、多渠道地引进一批文化科技、管理经营、创意型、创作型等紧缺人才和战略人才以及复合型、外向型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二是通过国内外学习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途径, 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水平, 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产业人才到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研修, 鼓励新兴文化企业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 对新兴文化企业引进的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聘用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制定并落实包括住房、子女入学、落户等在内的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允许和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其创作成果、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 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新人才给予重点表彰及奖励。四是企业内部实行人性化管理, 既要待遇留人, 又要感情留人, 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为各类人才充分展示聪明才智搭建平台。

4.4 坚持走引进、合作之路

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起步迟、起点低, 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大的发展, 目前做得较好的动漫游戏企业多是留学归国人员创办和从北京、深圳等外地城市引进团队, 这个路子需要继续坚持, 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应加强集聚区内文化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人才、营销、资金等方面实行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各类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 使动漫游戏等企业制作的产品首先在本省电视台、有线网络、移动多媒体上播出, 努力实现制作方与播出平台的双赢。加强国内的合作, 采用委托加工、联合制作、购买产品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河南省文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使河南省的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全国;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同时, 可以引进日本、韩国的中小动漫游戏企业, 利用成熟的人才团队和研发、营销经验, 为河南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EB/OL]. (2009-09-26) [2012-08-15].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2]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2-02-15) [2012-08-15].http://www.gov.cn/jrzg/2012-02/15/content_2067781.htm

[3]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269

[4]杨宁.河南动漫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9) :80-83

[5]孟博超.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前沿, 2011 (06) :155-158

篇4: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1前言

体育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地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1〕。河南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体育大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豫政办〔2011〕8号)正式出台,这是河南省首次出台专门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环保的“朝阳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市场逐渐形成,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和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的省区相比,河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具有较大差距。从体育文化产业创业发展入手,探索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调整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河南省经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强力推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涌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如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寻找突破点加以解决。

2.1有支持体育产业的法规,但是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国家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实施的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的制定,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省体育局都在努力发展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河南振兴体育产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新的出路和新的方向。河南省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发展“中原经济区”总体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这些政策为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政策体系,政策中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河南省地处中原,又是人口和农业大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首先,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等问题很明显,规模和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仅为0.3%,而北京、上海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体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较弱且以中小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居多,缺乏支柱性体育文化创意企业,这些都是制约提高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2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中原文化丰富多彩是华夏文明之根。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文化资源更为丰富。河南省是武术之乡,是孕育体育文化的摇篮,近年来,河南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体育文化平台,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中超联赛建业主场联赛、郑开马拉松等一系列精品赛事,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省对外传播体育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推动了省内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从现有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看,仍存在挖掘不深入,不细致,利用不甚合理等现象,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结合不够严密,从而影响创新发展的动力。首先,河南省的知名体育文化品牌产业不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比如,安阳的滑翔伞、温县的太极拳、南阳的漂流、洛阳的滑雪等,都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体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以充分挖掘、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现有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优势未能与数字技术、文化内涵、文化效应有效结合,实现生产方式和业态的创新。科学技术是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现代高新科技的传播方式,通过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赢利能力。如何将传统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创造,使之形成新的形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传统体育文化找到新的出路依然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新科技的有效融合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3高层次体育文化创意人才严重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高度聚集的行业,所有的创意、知识产权的开发都需要靠人才来实现。在一场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一个赛事如果配有优秀的体育创意,就会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产业效应;一件体育用品的销售,卖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对体育文化理解的创意〔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是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创意、创新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急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高校几乎没有对应的专业,省里也没有研究所和师资来专门培养创意人才,对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所以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群体,无法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的教育基础支持。我省在体育文化创意方面不但缺乏创作、设计等人才,如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广告人等,而且也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如出版人、经纪人等。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在东京是15%。目前河南省无论相关配套政策还是制度环境都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中高等教育还没有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造成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的局面。

2.4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的新的发展模式。但是河南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在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越来越重要,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一些国际化大城市甚至高达75%以上,如纽约为86%。近几年,我国已开始重视发展创意产业,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厦门等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都已将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着力发展和推进的产业〔3〕。河南体育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缺少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集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到“十二五”初期,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发展到3%~5%(占GDP的5%就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河南省提出河南的文化根源深厚,河南文化的发展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争取2012年达到8%甚至10%。后奥运时期河南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河南特色的体育产业,其中体育文化产业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河南在文化、科技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努力向世界展示少林文化推广少林武术、太极拳等河南省的知名体育旅游产业,借助于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平台,加快体育动漫的发展步伐,保持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平稳发展,继续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是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5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其他相关产业和其他高新科技的结合形成的。当前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河南体育产业的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以少林寺为主的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河南省地理优势创造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与扩大体育休闲产业边际效应方面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且也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和开发价值,但总体而言体育产业要想更好更健康发展,必须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和技术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形成新的发展形式新的产业结构。

3促进我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形成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地理、人文、文化、科技等资源,发展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注重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规模,并在小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展,努力形成更大的规模网络集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形成更高更紧密的融合,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升级转型。以更高的热情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3.2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人才作为推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政府部门应当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期给予积极的引导,积极组织专家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布局。目前河南省的体育文化创意人才还比较缺乏,体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虚弱,缺乏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因此,急需引进和培育体育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体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措施有:一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利用河南省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一批从事文化创意的优秀人才,不但要引进具有较高原创水平的人才,而且要引进既懂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多渠道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保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加强职业岗位的培训。河南省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73所。其中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设有文化产业专业,没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更是没有。所以,利用好高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在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既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所在。

3.3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发展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豫政办〔2011〕8号)正式出台,这是河南省首次出台专门指导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轨道,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关于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规办法,这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没有专门法规管理的状态下,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活动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具有很大经济潜力的产业,所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应根据河南省省情,结合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法规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3.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合河南省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跨地区合作,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品牌,避免相同性质相同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各地市各区域应摈弃闭门造车的传统竞争观念,打破地区封锁,要强化跨区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将特色与优势和跨地区资源互补,努力实现多个行业相关区域的资源整合。争取做到统一定位,统一规划,共同打造特色鲜明创意突出的文化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提炼整合、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机构,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转换为文化消费和经济效益〔4〕。对体育文化资源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形成具有河南体育特色的文化产品,并为市场认可接受、能实现效益,在产业规模形成以后,要做好产业资源市场的维护、内容形式的更新及产品合理的营销,使之形成健康、完整和可持续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新视野,2006(3).

〔2〕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3〕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李鹏.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5〕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王刘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支柱产业〔N〕.北京日报,2008-12-20(7).

〔7〕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2.

〔8〕尹继左.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

〔10〕http://www.ccitimes.com/yejie/other/2012-11-08/7555275552.html.

〔11〕谢洪伟.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合作理论研究综评〔G〕浙江体育科学,2008.9:14-25.

〔12〕冉朝霞.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101-103.

〔13〕王申贺.山东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胜势的调查分析〔G〕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篇5: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行业咨询网 http://[打印] [收藏] [繁体中文] 核心提示:

当今时代,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与产业化,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文化统计框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与自然十个方面。其中,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活动和环境与自然三个方面与旅游产业核心业务联系紧密。另外七个方面,正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交叉领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2009年9月23日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4月8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个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推出了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都进一步预示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进入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国务院2009年4月22日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两大历史任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旅游业是河南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加速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把旅游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保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为此,从产业融合、产品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和人才融合等角度,提出几点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产业融合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中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技术变革将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由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就必须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的应用,明确产业边界,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例如: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将3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激光技术应用到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素质提升过程,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产品融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已经由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产品开发在规划阶段,就必须遵循科学定位、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养文”,实施“中华文化再造工程”,开发“伏羲八卦文化、黄帝姓氏文化、河洛文化、殷商甲骨文化、老子道德文化、释源祖庭文化、三国忠义文化、北魏改革文化、儒学集成文化、武学圣地文化”等中原文化旅游精品,并以“游河南、知中国”为主题,提升河南省整体文化和旅游形象,提高中原文化吸引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繁荣,促使文化形象与旅游形象有机统一,形成文化交流与旅游宣传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河南省的区域竞争力。

(三)组织融合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分工劳动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展露端倪,企业组织纵向的层级结构面临消费需求多样化、企业环境复杂化和弹性、柔性、分权的挑战。企业的组织形态开始由传统的锥形向扁平发展,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和虚拟一体化的网络组织和战略联盟等开始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共赢互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市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与素质提升需要将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式,整合和利用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结合节庆会展、影视创作促销、主题推介促销、宣传促销、网络促销等传统方式和新型营销方式,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另外,培育适合行业融合发展的软环境,兼顾各方相关者利益,做到“近悦远来”。

篇6: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自 查 报 告

一、张弓镇基本情况

张弓镇位于宁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40.3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多人,耕地4.2万亩。全镇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S327省道贯穿全镇5公里,这里是中国低度白酒的鼻祖——张弓酒诞生地,国家大一企业——张弓集团所在地,隋唐大运河支流运粮河流经地,豫剧《抬花轿》故事发生地,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故里。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特色景观荟萃。

张弓镇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文明乡镇”、“省卫生镇”、“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等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二、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一)、历史久远、文物古迹丰富。

1、位于张弓镇西北8公里有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该遗址为河南省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直接前驱。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证明,这里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坊的地方,这是目前宁陵县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不仅对研究宁陵历史发现,而且对研究商丘乃至河南历史发展、文化、范围、概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2、隋唐大运河及明代古船遗址

张弓镇自古以来都是豫东地区宁柘睢三县结合处商品贸易、物资交流中心。明清时期晋商、徽商都在张弓镇设有分号,建有“山西会馆”,又加上隋唐大运河支流在张弓设有码头,交通便利,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商品交流中心。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对于古今张弓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据《宁陵县志》记载,流经张弓镇域隋唐大运河支流,又叫运粮河、张弓河、废黄河、小黄河,流经张弓镇7.5公里。宋朝时期,运河西接洛水和汴水,东通淮河和泗水,河宽里许,水深数丈,流水湍急,舟船如织,来往如梭,是唐宋时期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清史稿》载:“宁陵自睢(县)入西南者曰张弓河,迳汉已吾城,东入柘城”。《归德府志》载:“张弓河上自仪封入(归德府)境,由宁陵至柘入涡河”。明朝正德年间,礼部侍郎吕楠(系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中进士第一名,官居礼部侍郎,著作甚多)曾三渡古宋大运河,路经宁陵,兴作《渡黄河》七绝一首,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诗为:“宁陵三渡小黄河,喜见赛川笑祝鮀。更出寒江渔父雪,酒酣长忆睢阳坡。”

目前,隋唐大运河支流在张弓镇境内全长有7.5公里,流经何楼、黄楼、尖庙、邢庄、北村、东村、霍河、郭子敬、焦楼九个村庄,是张弓镇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北村通华寺周围曾挖掘出古码头遗址部分砖瓦碎石、古钱币、瓷器等。

3、通华寺

通华寺现座落于张弓镇北村,依傍于古宋运粮河南岸,占地5亩,原通华寺约建于隋朝年间,多次毁于战火,或被洪水淹没,唐代又修复原貌,以后几个朝代,几经毁修。原通华寺占地10多亩,分前、中、后三节院落,并有东跨院。前院一排殿堂分两节,东节六间堂屋,西节三间堂屋,殿堂内除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外,还供有很多神像。中院建有三间龙王殿,东海龙王端坐其间。后院有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供有如来、弥勒等三尊佛像,两侧立有十八罗汉,殿前有座蛟龙碑,碑座底有一石龟,1926年,通华寺被冯玉祥的部队严重破坏,随后寺庙改为学堂。

2007年,在北村村委及张弓镇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方捐款筹资,又修建通华寺恢复成现状。

4、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张弓镇西村,始建于公元1630年,占地8亩之多,有五间大殿一座,里面供奉着张氏列祖列宗之灵位,大殿前东西配房各六间,是族人议事的地方。南面是三间一过道的大门楼。据《张氏族谱》记载:七世祖鸣风,张氏名人也诰封武功大夫,进封武翼大夫。长子朝佐,任福建省福宁镇右营游击。次子朝佑列赠武翼大夫。三子孟羲任南阳镇一署,邓州三署的最高长宫。现有八世祖孟羲等三人当时的画像三幅为证。张氏宗祠因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1998年经族人维修,现保存基本完好。

5、卧龙桥

卧龙桥原位于张弓镇粮管所东南角,因原桥东西各有一株翠柏,所以,人们又以谐音称为“两柏单一孔”――卧龙桥。1995年秋,张弓镇政府与张弓酒厂斥资50余万元修复卧龙桥。重修的卧龙桥位于宁(陵)黄(岗)路所经运粮河之上。当年修建此桥挖地基时,曾出现七条彩色各异的大蛇盘卧一起的神奇一幕,《宁陵报》曾以《卧龙桥下卧彩龙》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也为“卧龙桥”又增添了一道神密的色彩。

6、御马井

位于张弓镇卧龙桥西北200米张弓酒业院内,紧邻古宋大运河。该井由古代蓝砖砌成,井口呈八角型,据传,该井历史久远,早在张弓酿酒作坊林立之时已经有之。西汉末年,由于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张弓,人马曾在此井饮水,后人称之为“御泉”。现井上建有凉亭,并辟有一园,叫“御泉园”。

7、王卜堡子堌堆

堡子堌堆位于张弓镇王堡村东北角,著名的戏剧《抬花轿》(香囊记)故事就发源于这个村。堡子堌堆底部东西宽8米,南北长12米,高7米,占地96平方米。周围植有松柏、刺槐,枯枝新芽,尽显历史沧桑。堌堆前有香盆供人祁福烧香,敬起了“堡子爷”,1995年又建有“堡子”爷祠堂。据说该堡子堌堆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根据宁陵县文物局勘查推测,可能为汉朝时期王公贵族的一座坟墓。

8、张弓老窖窖池

河南省二级文物---张弓集团南酒厂发窑池,位于张弓镇北村、现张弓老酒酒业厂区东南角。南酒厂发窖池已有几百年历史,现保存有清代窖池32座,该批窖池可以说是镇厂之宝,历年来张弓酒最好的美酒均通过这些窖池酿窖而成,成为张弓镇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9、山西会馆遗址

清朝乾隆年间,晋商在今张弓镇大隅首西北角建盖一所山西会馆。整个会馆占地5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头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组成,是会馆迎宾、祭祀、演戏酬神的场所, 会馆的东西两路则由客厅、庭园、书房、客房等组成,为客商议事、寄宿、存货用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看台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可惜这一遗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灭。

10、丘公祠遗址

邱公祠位于张弓集东村,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当年捻军攻占瓦屋刘,继而攻破平乐寨(今阳驿乡平乐村)、郭屯寨(今阳驿乡郭屯村)等。十七日,又来团团围住张弓寨。在即将攻破张弓集寨时,突遭清军南阳镇总兵邱联恩(绰号邱老虎,福建人,清军猛将,世袭一等子爵)袭击,捻军措手不及,战而不敌。后邱联恩被捻军杀害于舞阳落虎桥。张弓人感谢邱连恩解围之功,大家出资修建了丘公祠,不仅塑象立碑,以示纪念,而且逢年逢节,群众都去烧香祭祀。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这一天,还特意兴起大会,张弓集四村轮流出钱唱大戏。据记载,邱公祠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想当年旌旗骤至,救一寨于危急存亡,恩承再造”。下联是“迄今日异人常怀,合万家之老幼少壮,德感二天”。

可惜这一古迹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毁灭。

11、将军墓、清代圣旨、御赐牌位

清朝张弓路氏家族中曾出过“一榜三进士”和十位将军。清雍正年间,张弓路氏十二世祖路建屏、路建翰兄弟和其侄十三世祖路德贵,于雍正八年(1730年),一齐名中庚戌科武进士,当时轰动朝野,享誉四方。清朝雍正、乾隆皇帝御赐的三块将军牌位,珍藏在张弓镇裴庄村路统林家中。乾隆皇帝御封将军诰命妇人的圣旨,珍藏在北村退休老干部路绪生家中。裴庄村西北角有将军墓。

12、李家老宅

李氏老宅位于张弓西村。老宅建于清代,座北朝南,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主房面阔两层六间,东西长9.9米,进深5米。木质双扇木门,木棂窗。房前有游廊,游廊前有两根木质廊柱,石柱础,廊下装饰精美雀替,梁架为抬梁式,屋檐及墀头上均装饰精美砖雕。目前房屋居住,基本保存完整。另外,张弓历史文化遗迹还有宋太祖亭遗址、天齐庙遗址、关帝庙、路氏祠堂遗址、姑子庙、玉皇阁遗址等八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

1、千年酒乡。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38度张弓酒为全国低度白酒的首创,胡锦涛曾亲自接见张弓酒厂负责人。2008年,张弓酒被国家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里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6月,“张弓酿酒工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荣获“河南中华老字号”称号。王光美、万里、徐光春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张弓酒题词。张弓也因此素有“酿酒名镇”之称。

2、一代宗师、山东快书的鼻祖---高元钧故里。高元钧对于山东快书的贡献,就如今天赵本山对于二人转的贡献一样,将一种地方曲艺普及红遍了全国。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张弓镇和庄村人。解放初,他率先编演了《小二黑结婚》、《桥》、《刘巧团圆》等新曲目。1951年,他将“武老二”(“竹板快板”)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四次赴朝慰问演出。郭沫若赞誉高元钧为“民间艺人的一面旗臶”。1958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鼓励。周总理称誉高元钧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臶”。

高元钧之子高洪胜,张弓镇和庄人。工作于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 会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高派山东快书传人。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著名主持人。

2011年4月2日 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与河南省宁陵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山东快书传承人大师故乡行》系列活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刘、以及高元钧亲传弟子高景佐、刘立武、杨明阳、李红民、杨建国、忤延国、还有海政文工团艺术家霍勇、赵福海、李东风、李立山,张德武、方芳、赵磊、李嘉轩等演员到张弓镇和庄村为一代宗师的家乡父老进行慰问演出。

3、历代名人与张弓镇的故事

历史上诸多名人与张弓渊源颇深,远古时期人文始祖、乐舞始祖葛天氏在此一带栖息活动,夏商周三代葛国葛伯经常到此巡视,商王封张弓酒为御酒,战国四公子之首“窃符救赵”信陵君封地信陵豪饮张弓美酒,汉王莽赶刘秀、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刘秀与蝼蛄的故事、义酒救曹操将士,“先忧后乐”范仲淹家安宁陵常在张弓讲学,明皇帝朱棣到通华寺许愿,清朝时期有路氏一榜三进士、五辈十将军,解放战争时期有革命传奇人物马金山。邓小平指挥张弓战斗。

4、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底蕴厚重。

宁陵是豫东的戏窝子,戏曲是张弓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豫剧、曲剧、二家弦、道情,张弓的老百姓都爱听。豫剧《抬花轿》创作的故事原型就在张弓镇的王卜村。另外张弓镇还流传有原汁原味的高跷舞、狮子舞、竹马、旱船、小车舞、二鬼摔跤、腰鼓舞、盘鼓舞、鹤蚌舞等。

5、民间民俗

“大搬亲”(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张弓古老的婚俗之一,源自明朝。即是结婚这天新郎要抬礼亲自到新娘家迎娶新娘,并行“二十四拜”大礼。《抬花轿》中,武状元到周府迎娶周凤莲就是“大搬亲”仪式:“武状元把我娶呀文状元把我送,大姑娘我今日是八面威风......”。“大搬亲”相当隆重气派,而且过程、礼数相当丰富。至今,在张弓、刘楼、华堡、黄岗等乡镇依然盛行,只不过将过去的骑马坐轿改成了花车迎娶,其他一切还是原汁原味,成为这一古老婚俗的“活化石”。

6、红色张弓

解放战争时期,张弓镇是民主政府区委所在地,邓小平在此指挥张弓战斗,并先后发生了废黄河战斗、拔掉张弓据点战斗、毛楼战斗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坐落于镇区中心,经商丘行署批准,于1978年4月建成,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这里安葬着参加过淮海战役的32名烈士,是宁陵县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

三、保护措施

历届张弓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镇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针对张弓镇境内古建筑、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状况,近年来,张弓镇党委政府按照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镇人民政府镇长和文物所在村村委主任为文物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二是制定了《张弓镇人民政府关于历史文物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办法》,该办法实施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筹集资金,加强了文物的修缮。四是整治了文物保护环境。五是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各种措施的出台,使张弓镇的现存文物原貌保存度达到95%,并逐年提高,力争达到100%。

保护管理概况

1、保护规划

张弓镇人民政府将全面实施保护措施,制订出保护规划。目前正联系相关部门制定保护规划。

2、保护经费

一是向上级申请拨款。二是镇政府财政支持。三是由群众捐资资助。

3、保护管理机构

目前有镇政府责成各文物所在单位负责具体的管理、保护。

4、保护范围

对所有发文公布的各保护文物,其保护范围全面保证,没有任何吞食侵占现象。5、保护标志

所有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均保存完好。所有保护区界桩目前基本保存完好。6、保护档案

对张弓镇境内的所有文物由县文化局和镇人民政府共同建立保护档案,详细记录了文物保护的名称、地理位臵及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并对这些文物古迹的时代及价值进行了介绍。

四、存在的不足问题

1、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缺泛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意识,个别文物遗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2、文物保护经费需进一步增加。由于多种原因,致使用于文物保护上的经费远远达不到要求,不能更好、更及时、更有效地保护、复原现有文物。

3、对张弓镇现有文物、遗址、文化传说,历史名人、民风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进一步充分挖掘、整理、宣传。

4、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需进一提升。

5、文物保护规划没有到位,各种保护措施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宁陵县张弓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段氏药业集团简介下一篇:学系列讲话、做合格警察、创一流业绩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