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

2024-05-11

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共6篇)

篇1: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

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

本文作者通过认识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提出了为充分实现环境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潜在价值,教师应关注环境创设,并在创设环境时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为导向,重视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环境创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让“记录展示”、“促进交往”成为环境创设的特色,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创设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和指导性的环境;创设富有“家庭”氛围的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作 者:林静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1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   教育价值   环境创设  

篇2: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作为专门性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其特定的环境设置,必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是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早期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幼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普遍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提高幼儿生存质量、创造环境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

篇3: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是具有隐形学习性质的游戏活动,是可以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获得主要是附着在活动区内的材料、情景和活动之上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环境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科学分割活动区

界限分明。相同的教室,同样的家具,不同的摆放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引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科学的分割、合理的摆放能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安心、专心地完成各自的游戏任务,避免出现受干扰、不专注、打闹等不良行为。

首先,活动区的分割要让幼儿能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想进的活动区。教师可以通过地面的不同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活动区。比如,在“娃娃家”的地面上刷上温暖的红色,在建构区的地面上铺上地毯,或者直接在地板上沿活动区边界贴上胶带用于表明活动区的界限等,并悬挂不同标牌或装饰物,让幼儿很快就能记住、辨识不同的活动区。

其次,各个活动区宜采用半封闭的设置。相对隐蔽的活动区有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而且能够给幼儿以安全感,让幼儿不受干扰地坚持做完一件事。大而空的环境让幼儿无所适从,难以选择也易互相干扰,可以用架子、玩具柜之类的物品将各区隔开。当然,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也可利用一些稳固的积木、积塑来作为活动区之间的隔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的隔离物不能太高,最好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以便他们能够清楚地辨认活动区,也便于教师及时观察幼儿的活动。另外,还要注意留出足够的便于幼儿进出的通道。

动静分开,适宜搭配。在活动区位置的确定上,要科学周到地加以考虑,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美国科学家布朗把活动区的性质描述为静态、动态、用水、不用水等特征,并据此把活动区归纳为下述四大类:静态、用水——科学区、美工区;动态、用水——角色区;静态、不用水——阅读区、智力游戏区;动态、不用水——表演区、建构区。

首先,要注意动静分开。阅读区、智力游戏区等活动区需要相对封闭,让幼儿有相对安静和独自思考的空间;表演区要相对独立,安排在相对空旷并远离安静区的地方,因为乐器敲击的声音过于响亮,易干扰到别的活动区。能靠近电源最好,方便连接录音机之类的设备。

其次,要考虑活动区的特点来安排位置。美工区、科学区可以稍微靠近水源,方便幼儿用水,特别是美工区,靠近水源便于清洁、整理。美工区需要一个供幼儿操作的台面,位置独立,以免颜料、胶水污染到其他活动区。同时应该有用来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可以在活动区上空用悬挂的方式展示,既节省空间又能清楚地呈现。作品的展示不仅能让幼儿有成就感,而且便于教师进行游戏的评价,同伴间也能相互欣赏作品。阅读区要选择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地方,座椅、坐垫以舒适为宜。建构区需要有相对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搭建,避免弄坏他人的作品,同时也能留出展示和保留作品的空间。地面要干净、平滑,也可在地板上铺设较平整、材质较硬的毯子或地垫,区域内不要放置桌椅,因为幼儿更喜欢直接在地面上建构。

再次,幼儿可能产生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因此可能发生交流的活动区通常安排在相邻的位置,以便材料资源和游戏成果的沟通与共享。如美工和建构两个活动区可以比邻,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将美工区制作的房子、车子等作品放置到建构区的主题游戏中,也可以在美工区画好图纸再去建构区建构。角色区可以和表演区邻近,因为它们之间很容易转换和互动。总之,班级要有开放的氛围,允许和鼓励活动区之间合理的交流。

巧妙利用室内空间

当前,幼儿园还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独立的进餐间,这就必须在教室中间留下大面积的地方摆放幼儿桌椅,用于集体学习和进餐。这样,留给活动区的空间就相对狭小,那怎样来解决这一空间限制的问题呢?

充分利用班级中间的公共活动区。以班级内四周的空间作为活动区材料摆放的主阵地,充分利用中间的公共活动区开展活动。例如,美工区、阅读区、智力游戏区,只要将摆放材料的柜子放在一边,用邻近的幼儿桌椅作为活动的地方,幼儿只要将材料拿到桌面上来操作就可以了,这就省去了这三个活动区的空间设置。但是供操作的桌面要分开,不同的活动区不能共用一组桌椅,否则容易混淆材料,发生争执。需要注意的是,供操作的桌椅要邻近该活动区材料摆放地,如果隔得太远,会导致物品不能及时还原。

适当调整空间。在既有的班级室内空间里,教师可以巧妙地适当调整空间,如减少橱柜,增加攀爬设备和双层空间,少用封闭性区隔,如必须用,区隔物则应轻便、简易,便于调整。

轮换开区。教师可以将要开设的区域进行统整,每月根据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区,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如9-10月,小班把娃娃家的开设作为教育重点,11-12月可以结合新年庆祝活动重点开设表演区和美工区。轮换开区有效地解决了场地的局限,实现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将相对安静和独立的活动区放在睡眠室。在班级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相对安静和独立的活动区,如阅读区或智力游戏区等,在保证安全和不妨碍幼儿交往的情况下放在睡眠室。

合理设计公共区域

除了针对一个班级活动区域的规划,公共活动区的另一个更宽泛的含义则是利用班与班之间相邻和共用的空间设置活动区,如楼梯转角、走廊等。这里的空间和放置的材料为这些班级的幼儿所共享,活动区主题和材料的投放也由他们共同商议和设置。这就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减少了班级的重复设置,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和平台。

首先,公共区域可以实现活动材料的共享。公共活动区突破了传统幼儿园活动区仅限本班空间、材料只属于一个班级的局限,不仅空间上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幼儿与更广泛的材料进行互动的机会。例如,在班级间的公共活动区放置书架和书桌,布置成温馨的阅读区,不仅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时来这里品读,家长也能在接送幼儿的时间段里来这里看书,打发枯燥的等待时间,还可以在这里进行亲子共读;也可在楼梯转角的区域设置新颖的分享空间,让幼儿捐献白己的玩具与大家分享。这样,幼儿不仅能玩到更多种类的玩具,也可以让自己的玩具给更多的伙伴带来快乐。总之,教师要用开放的思维,大胆创设,巧妙利用幼儿园里的每一寸空间。

其次,实现了幼儿经验的共享。公共活动区突破了传统幼儿园单一的一个活动区内几名幼儿小范围共同分享经验的局限,走向了更多幼儿经验的分享。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真正实现了经验的共享。例如,在利用走廊大场地创设的“社会一条街”公共活动区里,几名大班的幼儿在“超市”进行购物,在交款时发生了该找多少钱的争执,吸引了正在“理发店”活动的三个中班的幼儿。中班的幼儿很好奇,不断地询问,而大班的幼儿由开始应付他们的询问,到后来主动地与他们一起讨论、计算,共同获得了相应的数学经验。由此可见,公共活动区可以增加幼儿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

再次,公共活动区不仅带来了材料和经验的共享,也会带动活动区之间更多的互动和共享。公共活动区既强调活动区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活动区之间的打通互动,将活动区之间的“边界”变成了“边缘”。例如,有幼儿园就在室外宽敞的走廊上创建了一个供小、中、大班幼儿活动的公共活动区——巧克力制作工厂。在这一大型区里,教师利用超轻土和橡皮泥等材料创建了一个由生产部、包装部、销售部和展示厅等组成的活动区,区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且有效。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随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活动区,打破了班级、年级之间的界限,有的幼儿在生产部用超轻土做成各种形状的巧克力,有的幼儿进行外包装的工作,将彩色的纸剪成小方块的糖纸,寻找合适的“巧克力”,不仅要比谁包得多,还要比哪个包得好。一般来说,小班的幼儿做能力要求比较低的、协助性的工作,如包装巧克力;而中、大班的幼儿则进行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制作、销售或者给小班的幼儿分配任务等。幼儿干得热火朝天,不仅锻炼了手指的精细肌肉活动,也获得了丰富的数量经验,活动区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离,而是通过互动真正实现了共享。

(作者单位:湖北亿童教育装备研究院)

篇4: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幼儿园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 教学情景创设 游戏化 价值

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和计划的,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措施,努力的将孩子自身的参与活动主动性激发出来,这样孩子才能在活动的时候获得经验,真正的学到知识,真正的成长。

一、小班幼儿教学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学成人化明显

幼儿园原本应该是孩子发挥自身天性、快乐成长的地方,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情况,教学手段愈加的成人化,这也导致了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他们原本该有的童年欢乐。所以,教学方式游戏化,对于孩子的天性和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小班 幼儿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将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进去,将孩子的主动参与热情激发出来,运用各种形式,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游戏

在幼儿园一天中,老师往往用不同活动的时间来进行时间段的划分,比如说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入园活动等等,这些游戏本身追求的便是语块和轻松,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将这些游戏因素添加进去,那么老师的教学时间中也会包含游戏。

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应该要有一定的教育方面的意义,帮助幼儿取得经验方面的进步。在幼儿园中进行游戏教育,其价值将会更大,对于幼儿而言,学习和游戏二者是可以兼容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做到这点幼儿才会更加快乐的成长。

二、有价值游戏化的教学情境的应用

(一)给幼儿提供更多进行游戏感知的机会

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而言,虽然其身体动作以及思维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表现的还是比较笨拙的。为了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在进行游戏设置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提高其难度,这样,孩子才会取得一定的进步。并且这个时期的幼儿,自身的象征性思维开始出现,老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参与象征性游戏的机会,比如说“娃娃家”等一些游戏,让孩子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二)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孩子进行选择

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其需要完成由独自游戏向平行游戏的过度,所以,老师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可操作的材料,比如说让孩子进行小树叶的排队,给孩子提供很多种类和颜色的树叶,让幼儿自主的进行选择;“小鱼插片”则是给幼儿提供不同颜色的小鱼的图片,并将鱼鳞剪下,让孩子给小鱼穿衣服,这对于幼儿手眼协调方面的能力有着明显的锻炼作用;让学生做“穿项链”的游戏,有利于孩子小手肌肉群的发展。这样,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可做,并且材料的增加还能够保证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争夺材料和打架的情况。

(三)在教学中将游戏运用进去

教学环境的保障能够将幼儿自身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幼儿更加喜欢学习,并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说,老师在讲到动物园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来让孩子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让其在想象中走进动物的世界,老师还可以让孩子大胆的进行动物的模仿。在孩子模仿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找一些故事,让学生练习,比如说小青蛙找妈妈、小鸭子走路回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孩子模仿动物的一些形态,这样孩子不但兴趣会非常的高,并且还能在教学的时候将游戏添加进去,提高教学本身的趣味性。

(三)满足孩子喜欢进行角色扮演的愿望

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希望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去,进行角色的扮演,老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满足孩子的这方面需求。经过老师的研究发现孩子比较喜欢扮演两种角色,首先是成年人,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快长大的,很多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喜欢进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扮演,并且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也喜欢说一些成人化明显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听自己家长说过的;其次则是喜欢进行有特殊权利的人物扮演,扮演这些人物的时候,幼儿享受到的自由度更高,能够满足他们很多的愿望。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孩子们的愿望进行,这样能够让其更加愿意参与到游戏中去。

三、注意事项

(一)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必须注意孩子们的反应,将其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个成功的游戏设计是能够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孩子也更加愿意参与进去。老师在设计好游戏让孩子表演的时候,必须注意孩子的反应,若是孩子兴趣比较高,老师则应该重视这个游戏,在以后进行游戏设置的时候参考这个游戏进行;若是孩子表现的兴致缺缺,老师则可以暂停这个游戏,换别的游戏方式继续进行教学,将孩子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设计和孩子年龄认识相符的游戏

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世界的认识也比较少,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老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将孩子的主动性激发出来,这样游戏设计的目的才能更好的达到。

(三)不能打击孩子的表演积极性

很多孩子在表演的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老师不喜欢的動作,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对孩子进行训斥,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一种不敢的情绪。老师应该和蔼的告诉孩子他的错误,并和他一起改正。这样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会更加的积极认真。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的时候,游戏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游戏的设计,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幼儿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游戏的价值才能够实现,孩子的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晨雪.为小班幼儿创设有价值游戏化的教学情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2]江景雅.浅谈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兴趣的几点尝试[J].电子制作,2013(20)

[3]赖娟华.浅谈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策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视角[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5)

[4]刘晓华.实习场理念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02)

[5]罗晓翔.和谐、有效、互动——谈幼儿教育中生态课堂的创建[J].基础教育课程,2008(06)

篇5: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例谈

一、有价值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经验

案例:“认识百分数”

1.同学们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呢?这是老师课前对三大综艺节目进行收视调查的初步数据:

从上表提供的数据你能否一下子就看出人们更喜欢哪个电视节目呢?(分小组讨论研究,然后引入百分数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调查收视情况的问题情境,其本意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喜欢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几分之几,再将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这样便于通过比较引进百分数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很多学生认为“我型我秀”节目最受大家欢迎,因为调查了20个人,有18个人喜欢这个电视节目,人数相差最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分析教师提供的信息,认为“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最受大家欢迎,因为这个节目他们最爱看。虽然教师也巧妙地例举只调查一个人,而被调查的这个人不喜欢看“快乐大本营”,这样喜欢收看这个节目人数为0,那么1个和0个人数相差只有1,但不代表“快乐大本营”最受欢迎,帮助学生理解:判断哪个电视节目最受欢迎不是看被调查人数与喜欢看的人数之间的差数。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从喜欢看电视节目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角度来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缺乏充分的估计,成人化地认为学生学习了分数就会想到求出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殊不知,这样的情境将教学起点人为地拔高了,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二是因为情境的创设非常“生活”,太过迎合学生“胃口”,导致学生非常兴奋,不再关注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判断电视节目的可看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只凭成人的眼光来设计,而应该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做“根”,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情境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另一位老师也上同一内容的课,他首先出示两杯糖水,让学生判断哪杯比较甜,学生说:“喝一口就知道了。”于是老师让该生对两杯糖水各喝一口,学生尝后判断第一杯甜些。这时候教师出示相关信息:第一杯“含糖66克”,第二杯“含糖81克”。老师再问:“哪一杯比较甜?”此时,一部分学生相信喝过糖水的学生的判断,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81克比66克多,即第二杯糖水更甜些。一番争论之后,学生认为还要看看杯中糖水各是多少。于是教师出示第二组信息:第一杯糖水200克,第二杯糖水300克。学生顿悟:第二杯糖多,但糖水也多,第一杯糖少,但糖水也相对少一些,应该算一算糖与糖水的比例。通过计算,学生明白第一杯中糖是糖水的33/100 ,第二杯中糖是糖水的27/100 ,所以第一杯甜一些,然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百分数的意义。泡糖水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相对于前一个的情境,这个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给出两杯糖水,让学生猜测哪杯甜些,学生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品尝。接着,教师将信息分层出示,首先提供糖的含量,因为第二杯的糖多,学生对先前的判断产生怀疑,发现光靠品尝不能肯定哪一杯糖水更甜,而只知道糖的含量不知道糖水的重量也是不能判断的,因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想知道糖水的重量变成了学生迫切的内需,也自然关注到糖和糖水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是自然引发的,这样的情境根植在学生的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才更有价值。

二、有价值的情境应联系现实生活

案例:“可能性大小”

圣诞节快到了,小白兔、小羊和小猴子三家书店为了招徕生意,各自推出了节日摸奖活动。三家店门口都写着:凡是到本店购书的小朋友都有一次摸奖的机会,摸中红球的奖励一枝自动铅笔。

你喜欢到哪家书店去购书并摸奖呢?你们认为在圣诞节时哪家书店的生意会最差呢?

反思:教师在设计这个情境的时候借鉴了一份发表的教学设计,在试教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学生都认为小朋友们喜欢到小兔家购书,因为在小兔家摸奖中奖的可能性大。然而在正式上课时,问题出现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觉得有问题,球都在箱子里,摸球的人怎么知道哪个店盒子里的红球多呢?”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愣了一会儿说:“是啊,商家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盒子里装了什么球,他们将不同颜色的球都画到盒子上了。”“啊!那么小猴子不是太笨了?”虽然教师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但这个情境是与生活实际相悖的,对于事件的真实性,学生仍是采取怀疑态度的。其实,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而生拉硬拽,绞尽脑汁设计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境不但没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激起了学生的疑惑,这不是我们老师所想看到的。

虽然趣味能调动学生想学的情感,但是这种趣味的情境应该是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以及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切地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三、有价值的情境应该简约鲜活

案例:“9加几”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去儿童公园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到了儿童公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蓝蓝的天,碧绿的小草。

生2:我看到小朋友在踢球。

生3:我还看到小朋友们在排练合唱。

生4:我还看到几个小朋友在爬山。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5:我还看见有同学在套圈。

师:小朋友们踢球流了很多汗,他们最需要什么呀?(教师一看学生的注意力仍没有转移到分饮料上,只好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

生:水(饮料)。

师:画面最左边的同学在干什么呀?

生6:他们在分饮料。

师:这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了,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

现实生活是情境创设的土壤,而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复杂性,复杂性成了学习情境应具有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复杂不等于繁琐,更不等于多个生活场景的叠加。在本案例中,教者的原意是以学生熟悉的儿童公园的一系列活动场面,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引出“9加几”的算式,并从中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但是,情境的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会使学生受到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如果真实情境的干扰因素超过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本案例中,因为很多个活动场面堆砌在一起,学生很难对情境中场景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虽然感受到情境的“枝繁叶茂”,却看不见树干,在枝叶上白白浪费了很多获取新知的宝贵时间。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怎样使情境真实形象而又不臃肿繁琐呢?我觉得应该学会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一些相对简洁的教学情境。本案例的执教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观察“分饮料”的画面呢?这是因为饮料一般10小盒装成一大盒,只要将图中大盒子里的9小盒添上1小盒就可以凑成10小盒。这样的操作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教师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整个情境由多个场景堆砌而成,就宛如一棵大树有很多枝干,每一个枝干都连着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学会修剪,突出主干,留住精华,让学生真正关注情境中的问题。其实,本案例可以直接从创设“分饮料”的情境入手,画面直接出示孩子们踢球的场面以及桌子上分剩下的饮料。通过盒子里面9小盒饮料和盒子外面有4小盒饮料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用学具操作、讨论探究算法。这个情境既具备趣味性又具备实用性,而且学生会更多地注意本课的学习主题:9加几的口算。在学生通过这幅主题情境图理解了9加几的算理后,其他的运动项目可以放在“试一试”环节,展示公园的其他运动画面,让学生自由选择图中的信息列出9加几的算式,并算出结果。这样创设情境,既紧扣知识,又主次分明、枝干清楚,不会因为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金河小学

篇6: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上一篇:统计培训心得下一篇:简单常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