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基本方法

2024-05-20

心理咨询基本方法(精选6篇)

篇1:心理咨询基本方法

专题六 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1、咨访关系的助长技术有哪些?应如何理解?

答:1.咨访关系的助长技术有:共感、积极关注、真诚。

2.(1)共感

共感是指咨询师能够对当事人做到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具体来说,共感要求咨询师首先能够从当事人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当事人的精神世界;然后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还要引导当事人对其感受做进一步思考。因此,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咨询和平时生活中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心有同感是有区别的。共感不等于同情,也不仅仅只是了解对方的情形及感受,更不等于完全认同和赞成当事人的行为和看法。高水平的共感是能够与当事人最深层的感受息息相通,并帮助当事人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与分析。

共感技术的反应要领是:设身处地,走进当事人;投入倾听,注意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进行梳理,对情形作出准确判断;以言语或非言语行动作出反应,传达理解;关注对方的反馈,进行修正。总之,既要能“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要做到出入自如,恰到好处。在传达共感时,心理健康教师还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以自己为参照标准;给予简单地判断或贴标签,轻率地作出大而空的保证;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忽视来访学生的差异性。

(2)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独立人格,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当事人,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它要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相信人皆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尊严,人皆有改善和增长的潜力,对当事人持承诺、理解和非评价的态度,允许当事人做他自己,对当事人的尊重不附加任何条件。积极关注不仅体现了人本主义咨询流派的基本思想,也为众多研究者所认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给每一位来访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在运用积极关注技术时,教师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消极、悲观,认为某些学生身上毫无是处;一种是脱离学生实际,盲目乐观。

(3)真诚

真诚是指咨询师以真我的面目出现于当事人面前,开诚布公,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投身于咨询关系。它要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真诚地对待自己,也真诚地对待当事人,因为“一方向前走多远要根据对方走多远来定”,它对于建立真诚、信任、理解的咨访关系十分重要。真诚的反应要点是:

(1)走出角色,做真实的自己。罗杰斯曾说过,咨询师“愈是他自己,愈是不带专业面具或个人面具,当事人就愈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和成长。”

(2)一致性。指咨询师的言行、情感协调一致,表里一致。(3)自发性。指在没有刻意或做作的情况下自然地表达自己。但自发性不等于冲动性,不等于向当事人说出任何想法想法或情感,尤其是负面情感。表达负面感受应在其严重影响咨询进程且持续出现时使用,还要注意表达的方式,这种负面感受是对具体事件或反应的评价而无关个人整体评价。(4)适当的自我流露。自我流露是指咨询师愿意和当事人分享自我,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当事人披露个人情况。

2、常用会谈技术有哪些? 答:1.倾听技术

一、询问

咨询师的倾听十分重要,有些时候倾听本身就是治疗。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通过询问鼓励当事人更多地表达自己,特别是运用开放式问题如“能不能告诉我”、“愿不愿谈谈”等激发当事人投入到咨询过程中来。

二、释意

将当事人表达的意思,经过咨询师的理解后,再反馈给当事人。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直接引用当事人原话中的关键词句,但切忌“鹦鹉学舌”,而应该更清晰、准确,既能表达对当事人陈述内容的理解,又能表达对当事人情绪感受的理解。

三、概述

将当事人的表达进行分析综合,理清线索,抓住要义,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更有效地认识问题。

四、澄清

有些时候当事人的描述是模糊不清的,咨询师可通过澄清技术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说明或补充。如“你是说……”、“你的意思是……?”。

五、非言语信息的关注与表达

咨询师还应关注当事人通过非言语信息传达的内容,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调声速、空间距离、沉默等,并通过自身的非言语反应表达自己的倾听、共感的态度。2.影响性技术

一、解释

即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对当事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和看法。

二、指导

即直截了当地告诉当事人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三、反馈

即咨询师对当事人对自己问题的看法进行解释、评估,表达咨询师对其看法的看法。如“刚才你提到……,我想是这样……”。反馈和解释可结合运用。

四、提供信息

对当事人关心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渠道提供信息,使当事人意识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更多选择。有时当事人的困惑起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提供信息技术可帮助当事人跳出“此山”,寻找更多出路。

五、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的作用不止在于表达真诚,促进咨访关系,还可为当事人提供示范或引起共鸣,激发当事人改变的动力。

3、如何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并确立理性信念? 答:1.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的策略:

一、质疑

如“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质疑的关键是抓住非理性信念中的不合逻辑、违背常理之处,使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理念的荒唐之处。在运用中还可使用夸张的反问以使质疑更有力量。

二、辨析

帮助当事人区分自己的合理意愿和非理性要求。如帮助来访学生认识到“我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合理意愿。而考砸后极其沮丧低落,不能原谅自己,则隐含了“我必须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非理性要求。2.建立理性信念的策略

一、语义精确法

改变语义表达方式,少用“糟糕透了”、“必须”等字眼,多用“有些麻烦”、“可能会……”等。

二、替代性选择

激励当事人跳出牛角尖,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

三、去灾难化

激发当事人想象“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后究竟有多“糟糕”,使其清醒意识到那并非一场不可想象的灾难,很多问题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

4、常用行为改变技术有哪些? 答:行为改变技术:

1.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通过肌肉的放松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常用的放松训练有:

一、紧张——松弛放松训练

1、准备工作

在安静的环境中,尽量减少无关刺激,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躺或坐皆可。

2、放松顺序

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也可灵活调整)。

3、放松方法

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二、想象性放松

放松地坐好,闭上双眼。由咨询师给予言语指导,当事人展开想象。如想象在海边漫步,在草原上骑马,在林间小径散步等场景。

三、深呼吸放松法

站好,双肩下垂,闭上双眼,慢慢做深呼吸。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2.系统脱敏法

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其操作步骤是:

l 首先教来访学生学会放松;l 然后和学生一起建立恐怖或焦虑等级:把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最严重的焦虑记做100,把完全平静的状态记做0,以此为评分标准确定自己目前的分数;l 最后实施脱敏,包括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即在完成焦虑等级后,要求当事人闭上眼睛,想象接近于0焦虑水平的一系列情境,体验到确定是否放松感,然后进入下一焦虑水平,最终让当事人想象焦虑等级表中的所有情境。如果感到紧张,当事人可以向咨询师示意。行为改变技术还包括:

一、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表现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即可得到数量相当的代币,然后用代币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法的基本原理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肯定性训练法

又称为决断训练、自信训练等。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或苦闷的人,很难对他人说“不”的人和那些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人,其目的是促进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学会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及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肯定性训练的具体步骤是:确认需要进行决断训练的问题;提高当事人进行决断训练的动机;定义适当的行为;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决断行为的训练。

三、示范法

即由当事人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相应动机的激励下,去操作、实践由观察而获得的行为。示范者可以是辅导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同伴,或者是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

四、自我管理法

自我管理法由来访学生承担积极主动的角色,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以改善自身行为。其操作步骤是:选择改变目标;监测靶行为;改变环境因素;获取有效结果和巩固收获。按照上述步骤,由来访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制定详细的行为计划。为保证计划能够贯彻落实,自我管理常结合运用“行为合同”策略,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行为执行方式、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等。

五、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在各种咨询流派中被广为应用,尤其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比较有效。实施角色扮演时,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角色扮演可以显露来访学生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并为其宣泄压抑情绪提供了机会,使其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

5、联系实际谈谈认知调整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答:1.检查非理性信念的策略

一、探寻“糟糕至极”的想法

如“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探寻“我无法忍受”的信念,使当事人监测到自己对“完全无法忍受”的界定。

三、探寻“必须”、“应该”的思想。

四、探寻自我谴责、自我否定的思想。

2.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的策略

一、质疑

如“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质疑的关键是抓住非理性信念中的不合逻辑、违背常理之处,使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理念的荒唐之处。在运用中还可使用夸张的反问以使质疑更有力量。

二、辨析

帮助当事人区分自己的合理意愿和非理性要求。如帮助来访学生认识到“我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合理意愿。而考砸后极其沮丧低落,不能原谅自己,则隐含了“我必须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非理性要求。3.建立理性信念的策略

一、语义精确法

改变语义表达方式,少用“糟糕透了”、“必须”等字眼,多用“有些麻烦”、“可能会……”等。

二、替代性选择

激励当事人跳出牛角尖,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

三、去灾难化

激发当事人想象“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后究竟有多“糟糕”,使其清醒意识到那并非一场不可想象的灾难,很多问题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

篇2:心理咨询基本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咨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007-02-02 21:55:47

财务管理咨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财务管理咨询依据财务及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展开,其基本思路是从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经济指标的分析入手,寻找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影响这些指标的资金业务因素和管理因素,并从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企业战略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所具备的可能条件,提出改革方案,并帮助企业实施改革方案。可见,财务咨询的主要步骤可以归纳为:根据咨询要求查报表;对照设定标准找问题;依据内在联系找原因;按照战略目标提改进

方案。在这些步骤中,对企业现有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进行核算和数据比较是主要的方法。财务咨询中的计算不是以帐面平衡为目的,而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的手段。

财务管理咨询的分析模型

财务管理咨询的分析模型由三部分组成。

战略性分析。侧重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展开,目的是掌握以下情况:一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二企业的特征;三企业所从事和可能从事的各战略经营领域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发展速度如何,资金利润率是多少,为建立战略优势所需要的最佳经济规模是多少,平均投资额是多少;四企业所从事和可能从事的各战略经营领域中,成本居于何战略地位,行业的平均和先进水平是什么;五企业的筹资环境特征,包括供求形势、筹资条件、行业与融资机构的一般关系以及同行业竞争者的筹资能力和财政实力;六同行业竞争者资金筹措与运用效果,包括资金效益性、资金流动性、资金安全性。

战略性分析的任务是把握企业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的风险度,成功关键因素,机遇和威胁,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提供筹资、投资和成本管理方面客观的参照标准。

执行性分析。它侧重对企业财务系统展开,目的是掌握以下情况: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二企业资金流动运行及其功能现状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企业筹资和投资工作及其管理的现状;四企业成本及成本管理的现状;五改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条件。

执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把握企业财务系统的特点、成熟程度、优势和劣势、在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并把握改善财务系统功能的可行因素。

设计改善方案。这里所述的改善方案是对企业整个财务系统提出的综合改善方案。

改善方案包括两部分:财务的战略方针和财务的战术管理体系。

企业的财务方针属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它要明确以下问题:一战略期内,对企业资金流的总功能要求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二各战略经营领域内,资金流的功能要求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三企业的筹资方针是什么,即筹资的主要来源、筹资的基本条件,以及改善筹资关系和位势的基本对策。四企业的投资方针是什么,即战略投资的重点、强度、速度;投资效益的最低限和投资风险的最高限。五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经营领域、重点成本项目、重点产品,以及大致的成本目标。

财务的管理体系则要解决以下问题:一建立与企业经营领域复杂程度、经营和金融风险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二从关键的问题入手、强化资金筹措与使用的业务能力和计划控制能力的具体改进建议。三从关键问题入手,强化成本管理

能力的具体改进建议。

财务管理咨询的程序与方法

财务咨询在预备咨询阶段、正式咨询阶段和方案实施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不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预备咨询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一进行初步的战略性分析和执行性分析,从主要财务报表入手分析反映资金流运行状况和功能状态的各类指标,了解财务工作的基本状况,以便判断关键问题所在,为确定财务咨询课题提供依据。二了解财务人员对企业经济财务状况和财务管理体制的看法和对财务咨询的态度,以便在正式咨询时能采取相应的办法,争取客户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三了解企业财务资料的完备程度,以便在正式咨询时能充分利用原有资料,补充缺少的资料。四设计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列举在正式咨询前所需要了解清楚的问题。如客户的人员、产品、流通渠道、协作厂家等基本情况;客户所属行业的状况,特别是同行业中竞争厂家的

经营状况,财政实力和成本水平;有关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指标情况,各类资金的筹集与占用情况等。在这个调查表中,还应提出如何弄清这些问题的办法,其中特别是关于如何深入掌握企业外部情况的途径。

正式咨询阶段。正式咨询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已经确定的课题,深入调查企业在财务课题范围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改革的措施并形成咨询方案。这个阶段的调查,不应限于狭义的财务会计业务部门,因为财务问题涉及到经营分析、利润和计划等全面经营的问题。

为了使调查卓有成效,可以先设计出一份比较详细的调查单,列出要调查的方面及每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加以增减。在这一阶段,为了确定在的问题,往往需要把企业财务方面的实际数据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这些标准有的是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有些是国家规定的水

平,有些是企业的目标水平。究竟采用哪种标准,应当根据分析评价的目的来决定。改革方案咨询报告的形成是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和企业财务部门及经营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磋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应当与其他的咨询课题组交换意见,使咨询报告与其他咨询组提出的改革方案相协调。

篇3:心理咨询基本方法

一、采访前的准备

访谈能否顺利进行, 与记者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 作为职业记者, 采访前对自己的受访者有个心理预期和基础了解是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比如, 对新闻线索的分析, 对受访者背景的了解等等因素, 进而可以拟定一个采访计划、采访提纲或者小提示之类的, 只要做好了基础的准备工作, 就算采访还没有开始, 就已经从心理上与受访者拉近了距离, 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 很多突发性的社会事件并不会给记者太多的时间去准备,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保持高度的敏感和理性, 在获取新闻线索的同时, 迅速地有一个心理预期、采访预期, 知道自己需要采访什么样的人, 应该问哪些问题。只要做好了基本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二、采访就是一场心理博弈

现今的社会不断进步, 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 社会上很多黑暗的方面经常会不断地被曝光, 新闻记者越来越多地肩负起了除新闻报道之外的职责。

1. 正面、积极的报道是引领社会继续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采访各类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时, 记者要做的, 就是为受访者打好畅谈的“框架稿”, 引导受访者以一种宣扬“正能量”的心态来阐述记者提问。

良好的社会公德需要“正能量”的指引。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 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大篇幅报道, 就是新闻媒体“正能量”的一种集中爆发。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都迅速地向社会大众传递着灾情、传递着受灾同胞的需求以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抗震灾的决心和勇气。

这样的报道, 现场记者可能随处可见救援人员、受灾群众, 受访者特征明显。这时候, 记者更多的是一个记录者。也许简单的一句话, 就能起到新闻报道的根本作用, 就能让广大电视受众认识到灾区需要我们的帮助, 就能积极地参与到全民救灾当中去。

2. 记者在执行舆论监督职责时, 心理战更显重要

在全社会倡导和引领“正能量”的同时, 记者还是社会各行各业的监督者。在某些特定的采访活动中, 记者所要面对的受访者是被舆论批评的、大众谴责的, 这个时候如何较好地获取信息, 根本性地还是取决于记者是否做足了心理战的准备。

笔者曾经跟踪报道过政府机关部门查封一些非法小冶炼厂的新闻, 与那些非法经营者、工人以及周边的群众有过接触, 最直接的感觉就是, 非法经营者很不愿意接受采访, 工人们一个个都很无辜, 周边的群众都很气愤。但是, 这不意味着这次的采访就只限于报道查封的经过, 而需要更深层次地与非法经营者去沟通, 让社会大众能了解他们的心理, 进而起到教育和鞭策的效果。

其实, 现代社会大众更愿意看到每一个新闻事件的真相, 记者承担的责任更多了。

三、很好地分析受访者心理并及时做好应对, 决定了采访质量

在采访中, 如何让受访者按照记者的预期讲述关键事件是难点所在。有些受访者可能讲了很多内容, 但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的意图, 结果是采访量很大, 却没有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受访者可能出于紧张或者羞怯等因素, 没法很好地表达整个事件的过程, 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鼓励和引导好他们按照采访的要求讲述关键事件, 就成了采访活动中记者不断总结和回顾的经验。

1. 过分健谈的受访人士

过分健谈的受访者经常是比较容易沟通的人, 他们在与记者交流时, 经常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不仅回答了记者的采访话题, 还会主动说一些记者未曾提到的内容。通常情况下, 他们谈及的很多内容都不是记者所需要的, 甚至是与新闻事件毫无关系的。这样的受访者可能是专门的公关人员, 或者是领导管理者, 对于这样的受访者, 记者可以果断地打断他们的谈话, 引导他们往需要的主题上去讲。

2. 过分紧张或者羞怯的受访人士

有些受访者, 再被记者问到问题时, 通常表现得回答问题比较简短、声音不够自信, 或者通常会说“没什么可以说的”, 对于这样的受访者, 首先要做的是, 随便找些话题, 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 让受访者不要感觉到自己是在接受采访。笔者有个经验, 就是在与受访者开始采访之前, 先跟他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慢慢地过渡到自己想要谈的话题上去, 其实不用刻意地强调采访。

3. 情绪化或者非常敏感的受访人士

有时候记者也会遇到一些比较情绪化或者比较敏感的受访者, 当被问到某些问题时, 比较容易激动、情绪失控等。遇到这种情况, 记者必须要对受访者给予充分的帮助, 让受访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关心, 这样他也会更容易、更愿意与记者面对面讲一些细节, 有利于推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4: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咨询者(心理咨询专家)与来访者(接受咨询的人或患者)的交谈和接触过程,给来访者以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理教育,以提高来访者的适应能力,并最大限度地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减轻心理焦虑,同时对心理异常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心理咨询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在咨询过程中能否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心理咨询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决定着咨询工作的成败和效果。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必须经过严格专业训练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心理上为求询者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咨询人员必须是经过严格地专业训练,懂得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职业人员。因为心理咨询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特定的操作过程和手段,解决问题需要应用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职业行为,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社会交往,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的职业。它要求咨询员必需具备一定的特殊品质,如心理反应敏感、能认真倾听,富有爱心和合作、亲和能力,相信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稳定的情绪等。当前人们常接触到的心理门诊、热线电话等大多数是由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使人们误以为心理咨询不过是邻里大妈式的苦口婆心,或者教条主义式的空洞说教,影响了心理咨询的信誉。

二、心理咨询要有一定的目标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求询者行为的变化。咨询者要通过咨询活动,使求询者从挫折中反省、总结,增强生活智慧,改善人际关系,发展自身潜能,以更好地应对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快经历。因此,咨询要有一定的目标。有长远的总体目标,也有根据求询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的、近期的、具体的目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总的目标是为了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咨询或辅导,以达到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心理咨询的具体目标要根据求询者的具体问题、情况而定。

三、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的职业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因此心理咨询强调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咨询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咨询能否顺利进行。正如美国心理咨询专家拉斯所说的:“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坦率、信任的关系,是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效咨询的前提条件。”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来询者才肯开怀阐述自己的问题,接受咨询者的帮助。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要努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对来询者进行启发和帮助,使来询者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认识、情感和态度上的变化,从而找出其心理问题的根源,使其找到摆脱心理困惑的对策与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咨詢者要得到来询者的信任和理解,必须以平等的身份看待来询者,不能将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专家。要及时向来询者表明身份,消除来询者的顾虑和不安,从而使其产生信任感,这样咨询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咨询必须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咨询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很多,如引导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时间限定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自愿原则、重大决定延期原则等。其中保密性原则是咨询者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心理咨询人员有责任对求询者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因为来询者的心理问题,一般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或起码是不愿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只有为来询者保密,才能使其敞开心扉,消除顾虑。因此,在咨询中坚持保密性原则,是对来访者隐私权的最大尊重,是来访者畅所欲言的基础,也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咨询者在咨询关系中获得的任何信息都必须无条件地为来询者保密。在初次会谈中向来访者讲清保密问题尤为重要,以消除来询者的戒备心理。但当来访者的状态或行为对咨询者或他人有危害性时,则可以打破保密性原则,通知有关机构或人员。

心理咨询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根据其主要的理论模式,大致可分为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交互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其中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是心理咨询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作为咨询员,起码应较熟练掌握其中的1~2个具体咨询方法,才能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五、咨询者在咨询中应持有正确的态度

咨询者的态度对中学生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加上对老师等成人的习惯性的敬畏和防范心理,学生可能在咨询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自已的真实想法有所隐瞒,这对老师或咨询人员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咨询者只有在咨询过程中坚持理解、真诚、尊重的态度,才能使来访者打消顾虑,畅所欲言。所以咨询者对来访者要热情而有爱心,用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引起来访者情感上的认同。咨询者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思考,使来访者感受到咨询人员是真诚地关心他、尊重他,从而愉快地接纳咨询人员的帮助和引导。

总之,心理咨询除了要遵循咨询的基本要求外,在咨询过程中还要灵活掌握程度和层次,采取一切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使来询者收到最佳的效果,这也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要求。

篇5:心理咨询基本过程

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 保密

心理咨询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对其接收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讲,主要是高学历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们更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的情况,在发达国家谁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值得向人炫耀的事,因为有钱人才能看心里医生。

在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看心理医生 “ 没有安全感,把我的事全都告诉一个陌生人,万一传出去了怎么办? ” 这也是很多心理咨询者顾虑的问题,他们不敢把自己的实情和想法、经历说给咨询师听。

心理咨询师的首要道德标准就是不能泄露来访者隐私,而且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要承担相应责任。

即使专家写论文,也必须隐去来访者真名,还要经过加工,使咨询者本人都不会觉得这是写他的经历。

为了对来访者有详细深入的了解,来访者要把心灵的大门向心理咨询师敞开,包括一些隐私和秘密,这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而心理咨询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对所有内容保密。包括来访者姓名、单位、事件等内容;对于来访者家庭成员、甚至夫妻、父母子女都要保密,除非咨询需要或者患者本人同意,比如解决夫妻矛盾等。、来访者简单(5 分钟)

介绍咨询的主要目的,及主要问题,咨询师判断是否提供咨询,或者转介其他匹配的咨询师咨询。、心理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主要是收集来访者资料,进行初步诊断。第二次咨询确定咨询目标,以及方案。以后要根据来访者实际情况,咨询师和来访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确定方案执行步骤及方案调整等。最后,咨询结束后,来访者反馈整体咨询效果,咨询师通过反馈进行本案例的整体评估。、关于心理咨询的次数说明:

一般来讲初期每周咨询一次,3-6 次为一个疗程。具体咨询方案要根据来访者情况,由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来访者有充分的自主权;咨询师有建议权。

来访者阿娟在完成第一次心理咨询后问: “ 我需要多少次能够完全摆脱你说的这种躁狂症? ” 咨询师告诉她,可能要 6 次。她说: “ 干什么要那么多次?你一次都告诉我该怎么办,我照做就是了,这么多次是不是为了多收钱? ”

像阿娟这样个别来访者,担心咨询师争取咨询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次数越多赚钱越多啊!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不必要的。

首先:心理咨询一个疗程一般为六次,这是国际惯例,也就是发达国家心理咨询行业多年经验的总结。如果情况严重,甚至要长期治疗。

篇6: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讲稿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

(一)、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

(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

1、无意识(或潜意识)理论

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意识是人能自知自觉的部分。

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深层部分,包括本能和欲望,不能被本人意识到,但能量并没有消失,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由许多被遗忘的经验组成,虽未被意识到,但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这些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往往以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状态。属于意识的范围。

2、人格三分论

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以生物本能为驱动力,追求快乐原则。

自我,约束本我盲目冲动,他是一种意识机能,受现实原则支配。他的动力完全来自本我,为本我利益服务,在本我需要和现实可能意加以调节。

超我,他的作用在于压抑本我违背社会道德的无意识冲动,或通过自我调节使无意识冲动升华,从而达到顺应社会价值的境界。超我从童年时就开始发展,儿童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观念时受到父母和他人的称赞,产生喜悦和自豪的感受:反之,超我则谴责自我,从而引起内疚和抑郁,这些消极情绪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

3、性本能理论

把性本能的驱力称为力比多。依力比多的发展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0------1岁)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吮吸、吃、吃手指、撕、咬等。

肛欲期:(1-------3岁)肛门排泄型,肛门便泌型。

性器期:(3-------6岁),恋父恋母情结。

潜伏期:(6------12岁)

青春期:或生殖期(12岁以上)

4、早期经验论

他认为,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幼年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所致。他认为神经症形成的根源是未能得到解决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幼年期形成的症结,到青年或成年后在精神上反映出来,表现为神经症或精神疾患。

5、释梦理论

他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在睡梦中得以表现,就构成了梦境,梦是愿望的达成。但在睡梦中“自我”和“超我”的心理检查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使本能欲望不能赤裸了表现自已,因而本能欲望只能采取象征的、曲折隐晦的手法来求得自我表现。把梦境分为两个层次:显梦、隐梦。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可以回忆。隐梦通过显梦表现本能欲望。隐梦转换成显梦有赖于梦的运作机制,有四种机制:

凝缩: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

换位:被压抑的欲望调换成不重要的观念。

戏剧化:将欲望表现为具体形象

润饰:醒后将颠倒错乱的梦境加以条理化,将本能欲望掩饰起来。

二、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

(一)阿德勒的理论

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起于对补偿作用的理解。弗认为,性发育不全的病人有一种补偿缺陷的需要,因而在其他特征中会表现的更“阳性”或“阴性”。阿德勒认为,补偿作用不仅限于性生理,而是适用于任何一种体质缺陷。如缺眼,缺鼻等。

阿德勒的几种观点:

1、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为达

到某一共同目的而活动的。

2、人不是被动的机器 18世纪一些哲学家为了反对宗教神话,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命题。把精虫变成人和毛

虫变成蝴蝶来对比。机器是零部件的简单的拼合,是被动的,但人是主动的。

3、统一人格的心理要素:追求优越目标和创造力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的目标,各人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不同的,但有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为了克服低下的处境,上升到优势状态。阿德勒认为,创造力是遗传和环境以外的第三种因素,形成一种克服生活或道路的障碍和追求有约目标的行动。创造力人人都有,但对他的目标所吸引,因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现。创造力和遗传、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从童年开始一个人逐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结构。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人个结构的表现。他认为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从4岁或5岁以后才开始的,因为4岁活5岁以后自我和有目标有指向的创造力开始形成,这是自我和创造力便成为控制人格发展的因素,费德勒的自我和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本能种派生的,而超我又是从自我中派生的;阿德勒的自我是创造力与追求目标的结合,自我的追求目标统一着人格。阿德勒不赞成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环境影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创造力相联系的追求目标,目标一旦确定,环境的作用便成为一种从属因素。

4、社会兴趣和活跃程度:两种人个变量

阿德勒认为,在人格结构的行程中,起定向作用的是社会兴趣。

什么是社会兴趣呢?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一种先天的潜能,是人一生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的潜能。社会兴趣的培养在早期是家庭教育的任务。在这方面母亲起关键作用。

社会兴趣作为一种力量不是对人的约束和压抑,而是对人的促进和解放,他使人不断追求进步,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社会。社会兴趣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发展方向的重要人格变量。

阿德勒认为还有另一个人个变量——活跃程度。社会兴趣相当于方向和空间。活跃程度相当于速度和时间。

社会性趋于活跃程度这两种人格变量的结合产生四种人各类型:“统治型”“依赖性”“回避型”“社会型”。

(二)、荣格的理论

荣格和阿德勒都统府洛伊德在观点上有深刻的分歧,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荣格比阿德勒更接近弗洛伊德,因而他建立自己的学派也困难,荣格学派称分析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很接近。荣格的理论可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

1、人格结构的三个基本范畴: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意识我。

荣格的无意识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不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局限于个人的生物性本能;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基本范畴。第一是个体无意识。第二是集体无意识。它是一种超个人的种族经验,一种种族本能,它不是在压抑下感受到的,而是遗传的精神模式作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第三是意识我。它包括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全部印象、记忆、思想和感情。其作用是对大量涌来的刺激进行筛选,过滤琐碎的、无意义的、有害的成分,吸收有价值的内容,这样,使意识变得越来越充实。

2、内倾——外倾论

个性的内外倾向论是荣格的重要学说之一,也是心理学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意识有两种倾向:内倾、外倾。

荣格认为,意识的选择功能是由我们认识世界和做出反应的两种倾向决定的。

外倾者的心理能量主要指向外部世界,客观事物和外部事件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的表现是坦率、友善、好交往,容易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内倾者的心理能量主要是内向的,兴趣不再外部本身,而更关心主体本身的反应或自身的内部生活;内倾者在人群中总会有些不安感,独处时才比较适意。

荣格认为,意识除了有两种倾向外,还有四种活动方式:思维与情感,感觉与直觉。

内倾向的僵化可能形成强迫神经症:外请发展的失调可能形成癔病。

3、人生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学说,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作用,本世纪中叶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认为人的一生发展是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能完全归于早期的影响。荣格的人生发展阶段论便是这种理论的先驱之一。

荣格认为,我们不是童年经验的俘虏,人格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关键的转变期在35岁至50岁之间,40岁以后才是人格发展的成熟期。荣格把一生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1)、童年:出生到15岁左右;(2)、青年和青年成人:15岁到35岁;(3)、中年:35岁到50岁;(4)、老年:50岁以后;

童年的生活是从无疑是开始的,稍后是受父母的影响,按照父母的嘱咐行动,没有独立的有意识的心灵或意识我。

青年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开始脱离父母的影响。不得不独立处理婚姻、职业和社交等多种问题,意识我在逐步成长。

中年期,个人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婚姻、职业、社会地位的追求开始让位给更深刻的生命价值的思考。这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在心理健康与人格崩溃之间做出选择。最后一个阶段的老年期发展取决于中年期危机解决的程度,中年危机解决得好,老年期的生活就充满新的欢乐。如果中年期危机未能适当解决,就会变得多疑、小气、好卖弄经验,一味追求生命的延长而忘记了生活的真谛。

危机和危机解决在中年期出现,这一提法是荣格发展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荣格曾以他在心理诊疗中提出的统计数字说明,男子在40岁左右发生精神抑郁症的要比青年期多得多,妇女略早于男子,中年心理危机的征兆是:性格发生变化;原有的兴趣消失或减弱,新的爱好出现;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有些可能变得很刻板,出现偏执的迹象;

为什么会在中年出现这些变化呢?是对死亡的畏惧吗? 荣格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中年距离死亡尚远; 是面对后半生的畏缩和彷徨吗?

荣格认为有这种成分,不过本质的问题是由于精神生活中长期酝酿的结果。

(三)、霍妮的理论

霍妮认为,人的内在本性是建设性的,但他也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复杂性,神经症患者就是这种复杂冲突的牺牲品,每一个神经症患者都在同自己作战。

(四)、沙利文的理论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格只能通过人际关系的表现来研究,一个人长期脱离和他人的关系,人格就会退化,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动物断绝氧气那样致命。

三、常用的分析治疗方法及案例

(一)、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

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是分析治疗的基本方法。疏导宣泄的基本原理是让病人将压抑在心头的精神重负和内心深处的隐私痛快地诉说出来,这样可以使心头的重负得以释放。

(二)、认识与领悟治疗

认识与领悟治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领悟疗法,包括一切通过言语的开导使来询者对其病因有所领悟,从而缓解和治愈疾病的心理治疗。

狭义的领悟疗法,则专指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的心理治疗。通过心里(或精神)分析,引起病人的回忆、联想,将潜意识层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识领域,使病人意识到这些心灵深处的“病根”与当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病人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达到了认识和领悟。

(三)、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解除患者的疑虑,增强康复的信念,改善不良的心境。减轻精神负担,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形态。

暗示分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权威暗示效应”是明显的他人暗示。

祖国医学文献曾有“泻蛆治膈”和“吐虫疗疾”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心理暗示在致病和除病中的明显作用。

(四)、焦虑与心理防御

1、焦虑的根源与种类(1)、焦虑产生的根源。(2)、焦虑的种类: 第一、现实性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第三、道德性焦虑。

2、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当自我以理性的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奏效时,就必须改变为非理性的方法来缓解焦虑,从而达到自我保护免于发生身心疾病的目的。关于自我防御,弗洛伊德提出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自我防御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

第二、自我防御往往具有伪装或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常见心理防御方法有如下几种:(1)、转移作用。(2)、否认作用。

(3)、文饰作用。也称“合理化”反应。或“酸葡萄心理”,把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借以寻找心理上的慰籍。

(4)、投射反应。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想法反加在别人身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都是一种心理投射。品德高尚的人与人相处,如无明显迹象一般不会把人想得很坏;心怀叵测的人,常怀疑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龌龊动机;一个对某人有爱慕之心的人,常常把对方的一般举动猜测为对自己有好感的表示。

(5)、摄人反应。也称“仿同”作用。如家长常粗暴地打骂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可能摄入了家长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对同学的态度也很粗暴。(6)、补偿反应。

(7)、抵消反应。如人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别人,赶快说:“对不起,请原谅”等道歉的话语,来抵消自己行动中的过失,以减轻心理上的不安。一个道德感很强的司机,匿名给车祸受害人寄钱,来抵消自己心理上的犯罪感等都是抵消反应。(8)、隔离反应。(9)、幽默反应。(10)、升华反应。

第五章

行为疗法

第一节 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行为疗法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并非同一概念。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实验研究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形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30年代为新行为主义。

早起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以S-R(即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人和动物的行为,拒绝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心理活动。

托尔曼(E.CH.Tolman,1886—1959)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S-R”的公式修改为“S-O-R”,“O”即中间变量。

华生认为,恐惧、愤怒和爱是仅有的不雪儿能的三种情绪反应。人类所有的其他情绪反应都是条件作用的过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这两个概念。

三、桑代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桑代克(E.L.Thorndike,1974-1949)是研究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重要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先驱。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流的行为主义者。

四、米勒的内脏活动实验

米勒(N.E.Miller)美国心理学家,把操作性的条件反射的原理应用与训练动物控制内脏生理活动的实验。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Bandura,1925-)美国心理学家,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个性是个人行为的总和,是在任何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和发展。他不重视个性的稳定性,认为个性形成之后受环境影响仍可改变。人的一致性行为是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对类似学习进行概括的结果。即受情境影响也受个人对情境认知评价的影响。

社会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社会学习和示范作用分为三个步骤:

(1)、注意(2)、记忆(3)、认同与定型

第二节

系统脱敏法

一、什么是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20世纪50年代有精神病学家约瑟夫·沃尔帕(Joseph Wolpe)创立的。

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

二、系统脱敏法的机理与变式

交互抑制法主要是应用反应竞争的方法通过训练治疗心理疾病。系统脱敏的变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快速脱敏法

2、接触脱敏法

3、自动化脱敏法

4、情绪意向脱敏法

三、系统脱敏法的应用范例

第三节

行为治疗的其他方法

除系统脱敏法外,还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行为疗法。

一、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迅速、充分地向患者呈现他所害怕的刺激,经过实际的体验他感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果,恐惧感就会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现要坚持到患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

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用新的行为习惯取代原有的不良习惯。

在治疗中常用的厌恶治疗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电击厌恶疗法

2、橡皮圈疗法

3、药物厌恶疗法

4、想象厌恶疗法

三、松弛疗法

1、肌肉松弛法

2、深呼吸练习操

3、凝神法

4、意念集中法

四、生物反馈疗法

第六章

人本主义治疗与健康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第一节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s,1902-1987)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

一、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提法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非指导性治疗——患者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二、潜能实现的自我知道原理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

1、人性发展中的建设性方向——造型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他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Formative tendency)

罗杰斯还提出“人的建设性”概念,认为人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他承认人有侵犯冲动和多种浮躁的心理冲突,但解决这些冲突不应采取心理防御的态度。心理防御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甚至是有害的。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罗杰斯认为,在病态和健康之间并不存在断裂的鸿沟。患者虽有心理障碍,但并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

罗杰斯听说的美好生活意味着这样一些特征: 首先是对经验采取日益开放的态度。第二个特征是更加重视现实的生活。第三个特征是对自身机体不断增进的信赖。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理

罗杰斯认为,人的许多变态行为和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适当的环境使人的潜能不能发展或向歪曲的方向发展。在这些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因此,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为病人提供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提出了良好人际关系的三项原理: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人际关系的第一条原理是倾听。罗杰斯认为与人交往时首先要认真地听。人际关系的第二条原理是真诚。罗杰斯认为,在与人交往时,当自己能接触到他人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时,时间非常愉快的事。

人际交往中的第三条原理是给予爱和接受爱。

四、人格发展中的自我概念

“自我”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什么是自我概念?

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

2、自我概念的形成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婴儿早期不能把自己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以后在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语言媒介中“我”的应用。

怎样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呢?罗杰斯认为这与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有关。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一类的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但父母的关注往往是又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罗杰斯把这种条件成为价值条件。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如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如果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罗杰斯认为,理智而民主地对待儿童的行为是可取的态度。

第七章 理性情绪疗法与支持性治疗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法)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创始人是心理治疗家艾利斯。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

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是美国现代心理治疗家。

一、艾利斯的人性观

理性情绪疗法的认识基础是艾利斯的人性观。人生来就具备理性和非理性的两种思维,理性思维是合理的思维,非理性思维是不合理的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动,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理性思维使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并建立亲密的关系。

非理性思维使人迷信固执、自怨自艾、缺少涵养、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于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二、A-B-C性格理论

A-B-C性格理论在理性情绪治疗中有核心意义。这一理论的基本认识是: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实践经历者对该时间的评价和解释。A,B,C来自三个英文字的字头,它们分别代表一下内容: A-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 C-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什么是影响当事人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呢?通常认为,诱发事件A是情绪和行为C的反映,A是C的直接原因。

三、易导致心理障碍的11中非理性信念

1、自己绝对要活的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当生活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

5、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6、人的不愉快均有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

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10、人影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的到寄托;

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方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心理学家韦斯勒(Wssler)总结出以上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这些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糟的很。

第二节 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方法与步骤

一、治疗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二,基本步骤

三、治疗方法

着重介绍一下“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认知家庭作业”及“合理的情绪想想技术”等方法: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1)、质疑式。

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真有点驼背,是不是你的人生价值就难以体现了呢?”“你对周围生理上有某些不完善的人怎么看?是不是他们就找不到工作或难以成就事业?你是否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们?”

(2)、夸张式。夸张式的辩论方法是将来询者的不合理信念加以夸大,让他对自己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些。

例如,一个患有回避交往障碍的人,总希望躲开别人,自己一个人呆着。为了纠正他的这种错误观念,可以提一些夸张的问题,如:“你不愿意和同学接触,那要和同学们一起听课怎么办?是不是要老师给你一个人单独讲课?如果和老师也不愿意接触,要不要把老师的讲课录下音来,把老师的板书摄下像来?但又请谁去为你做这些事呢?如果要请人做这些事,是不是也需要和人打交道?”

2、认知家庭作业

艾利斯研制出一种合理情绪治疗的自助量表。量表中有ABCDE五项内容,五项内容均由来询者自己填写和王城。它们代表的内容是: A——诱发事件;

B——来询者在遇到A后相应而生的认识或信念; C——来询者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 D——对自己不合理信念的反驳; E——辩论后的情绪与行为变化

完成作业时首先找出A和C,然后再找B。接着找D,完成D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辩论的过程。

上一篇:校园说唱歌曲(歌词)下一篇: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