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2024-04-26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共8篇)

篇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整理:刘畅 第一章 人格释义

1、怎样理解人格界定中差异与分歧?

1、针对(心理和行为的)某一方面解释人格

概括性较低,但对采取某一取向解决某一问题的效力较强。

2、整合性解释

最具理论性,但就目前的学科水来看,难以作出理想的整合。

3、综合的或折中的解释

试图将更多更合理的现存观点汇集一起,取百家之长,在现有的学科水上提高概括性。这类定义最常见。

2、简析人格的心理学多维研究及其意义。多维考察的意义

1、谁在关注人格研究?

2、为什么关注人格?

3、怎样关注人格?

多维考察,有利于人们理解人格的实质。第二章 人格理论

1、简述人格理论的标准。人格理论的标准

1、基本原则(1)描述性

清晰明了,对广泛行为作一致性解释,对重要行为作出恰当说明等。(2)简约性

以经济的方式解释各种不同的现象。(3)可验证性

合理的推论及实验验证。

2、具体标准(如奥尔波特的观点)(1)解释人的内部机制(行为的心理机制)如,项目鉴定中的不足。(2)探讨行为的动力(3)正确描述人格的变化

(4)测量的单位应该是综合的单元——特质(5)必须涉及自我意识

2、简析人格理论的特殊性。

(一)人格理论更关注人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共同之处。

(二)人格理论更强调把人视为“整合”的个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能。

(三)人格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稳定的特质,而不在于当时行为的外部刺激与情境,它力图寻找个人内部稳定的机制。

3、简述人格理论的主要领域(1)人性哲学

即人性观,是人们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与态度。(2)人格结构理论 1.人格特质结构 2.人格类型结构 3.罗斯的人格系统理论(3)人格动力理论(4)人格形成理论(5)人格发展理论(6)人格改变理论(7)人格测量理论

4、简析人格理论各主要观点的关系。

1、六大流派及其观点(1)精神分析学说

人的无意识心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2)特质理论

人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3)生物学观点

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造成人格的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4)人本主义

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人格乃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6)认知理论

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心理行为的差异。

2、有所联系而折中困难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观点

1、简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点。

(一)心理分区观点 1.意识 2.前意识 3.无意识

(二)人格结构观点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2、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适应观点。

(一)焦虑 1.基本含义

焦虑是自我在协调现实、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时遭遇危险的信号,它促使个体警觉起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2.焦虑类型

(1)神经症性:本我威胁(2)道德性,超我(3)现实焦虑:现实

(二)适应

通过自我协调,个体可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中达到个体的稳定状 态。

(三)自我防御机制

1.基本含义:自我应对焦虑以求稳定状态的基本策略 2.主要形式(1)压抑(2)投射(3)合理化(4)升华(5)补偿(6)替代或移置(7)否认(8)反向(9)倒退

3.正确理解自我防御机制(1)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其一,一切防御形式均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

其二,一切防御形式都是在伪装或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2)作用的两面性:积极:借此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消极:逃避现实

3、简析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1)社会剧变中的精神困扰(2)宗教禁锢下的本能压抑导致的紧张与冲突

2、思想背景(1)哲学背景

享乐主义哲学(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等)与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非理性的代表)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2)心理学背景

布伦塔诺的心理意向说、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限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观、意识结构学说;费希纳的“冰山”假说与心理能量说等。(3)自然科学背景

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守恒观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等。

3、直接来源: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神经病者和精神病者的妖魔附体说; 生理病因说:躯体病变,大脑器质障碍。心理病因说:性心理因素,催眠术。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之相关研究 第五章 荣格的人格观点

1、简析荣格的人格结构观点。

(一)人格结构模式

人的心灵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1.外层意识 2.中层个体潜意识 3.深层集体潜意识

(二)人格结构中各成分 1.意识和自我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三)人格结构中的相互作用 1.补偿作用 2.对抗作用 3.联合作用

2、怎样理解荣格观点中人格特质的对立统一性? 反相原则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立统一。

在荣格的体系中,每一种概念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如内向与外向,思维对情感,女性特征对男性特征等。一个人男性特点越多,其女性特点就会相对减少。生活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对立、冲突的事物中寻求一种平衡。

第六章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1、简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主要内涵。

1、寻找友好、追求和谐是个体生命、生活的主旋律。

2、个体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对组织其人生至关重要。

3、构成个体精神的各部分是可以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4、内心和谐、与人合作是个体生活的基本目标。第七章 经典精神分析各人格理论的比较

1、试论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影响

从观点本身看,有诸多的迹象表明,荣格并没有完全“背叛”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了精神分析。

(二)两人人格理论的不同

1、对人的意识水平分析方面的差异

不同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笼统说法,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才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力量。另外,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是心理能量和智慧的根源,比较具有积极性。

2、对力比多实质理解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即性欲本能;而荣格提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3、对人格形成的解释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主要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荣格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即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2、试比较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影响

1、自卑超越方式与不完全性发展的补偿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超越方式,本来弱势的一面反而成为心理上力求得 到补偿的源泉。这一看法,跟弗洛伊德宣称的人对不完全的性发展会采取补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男性反抗与阴茎嫉妒

两者有些类似。但是,阿德勒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的感觉,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卑感。

(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之间分歧 阿德勒 弗洛伊德

1、强调意识心理 强调无意识心理

2、未来目标是形成动机的重要来源 未来目标无足轻重

3、社会动机是重要的 生物动机是重要的

4、对人类生存表示乐观 对人类生存表示悲观

5、梦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梦是用于探究无意识心理内容的工具

6、人类至少能部分地由自己决定人格 人格完全在于遗传与环境

7、轻视性的作用 高度重视性的作用

8、治疗目的是促进形成一个 治疗目的是发现个体被 具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 压抑的早期记忆物

第八章 霍妮的人格理论

1、简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时代背景的针对性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时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性压抑问题特别突出。此时,弗洛伊德泛性论精神分析理论产生,即使不是一种简单迎合,至少也具有相当针对性。

2、两次大战及经济危机带来人类处境的巨大变化

(二)文化背景

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独立。此类学科认为,人主要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一部分心理学者受此影响,纷纷对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社会学科的发展,逐渐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及本能的因素,而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简析霍妮的人格结构观点。人格是动态完整的自我 自我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1)现实自我

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相当于一般的自我概念。

(2)真实自我

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霍妮也称其为可能的自我。

(3)理想自我

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 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是一种病态的自我,是形成神经症和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也称不可能的自我。

3、简析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类型的划分。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的人格(1)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2)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第九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简析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个人投影

家庭氛围、犹太教的影响、专业的医学背景的缺乏、精神分析的训练与活动

二、时代折光

1、两次大战 2、29—33经济危机

3、法西斯的得势

4、苏联“肃反”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

5、冷战和军备竞赛:两大阵营的对立

6、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

三、文化积淀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影响: 个体人格及社会政治的作用。

2、简析弗洛姆关于精神疾病成因的观点。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

1.父母的病态行为(如霍妮所说的基本罪恶)2.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想做的”变成“不得不做的”;阶级制度;商业行为;重复劳动;城市

3.致病机制:

当人们天性中朝向自我实现和独立健康的动力受到这些因素的阻碍时,如果后者在冲突中占上风,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3、简评弗洛姆的人格观点。

一、理论贡献

(一)对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极大拓宽

弗洛姆把心理现象放到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大大拓宽了精神分析及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二)对社会中大多数人精神危机和困扰的关注

(三)弗洛姆对释梦、自由和极权主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

(四)弗洛姆对生理驱力的承认,要比阿德勒完全否认行为的内在决定性要来得合理。

二、理论缺陷

(一)乌托邦式的社会变革论

(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缺乏,难以操作。

(三)理论观点与治疗实践之间缺乏良好的对应性,说教意味突出。

(四)弗洛姆没能提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格理论,他比较关注无法验证的推论,因此对现代心理学思想影响有限。第十章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第十一章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十二章 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

1、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化学倾向的集中表现。而阿德勒、霍妮、沙利文则从“社会生活逻辑”、亲子关系及人际关系角度探讨人格的来源。

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新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发展富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地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四、强调对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和研究。

经典精神分析十分重视患者运用自由联想法和对童年的回忆,而新精神分析则注意运用观察法与实验法直接对儿童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表现出精神分析与学院实验心理学日益互相接近的趋势。

2、简述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特色。

同上

第十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之相关研究

1、简析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与回避策略

1、积极策略

(1)含义:面对困境、威胁及可能引发的焦虑,当事人能够尽量多、尽可能快地去寻找解决办法,努力采取最有效的行动。(2)积极认知策略(3)积极行动策略

2、回避策略

含义:指当事人尽力将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而“不去想它”、“没那么严重”等。

2、简析应对焦虑的问题中心策略与情绪中心策略。

1、划分标准

面对压力,个人努力应对的是问题本身还是对问题的情绪反应。

2、问题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3、情绪中心策略

去减轻伴随问题所产生的情绪压力。

3、简析三种依恋类型对成人人际关系的影响。

1、安全型(1)特点:关心、体谅、信赖,容易与人相处。

2、回避型

(1)特点:怀疑那些说喜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而受到伤害;因分离的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3、焦虑——矛盾型

(1)特点: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吓跑潜在的伙伴。第十四章 特质流派的人格观点

1、简述人格的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

(一)特质流派一般不关心特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表现,而是更注重考察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个体怎样行为。

(二)特质学者不注重考察行为机制(即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表现),而是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三)注重对个体人格差异的比较分析。

(四)特质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特质论描述人格,旨在提供人们改变人格的方向,重在学术研究而非实践治疗。

2、简述大五人格的基本观点。

(一)OCEAN——人格的海洋

(二)大五人格因素及特点

1、求新性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等。

2、尽责性 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等。

3、外向性

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等。

4、随和性

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等。

5、神经质性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等。

2、简析心理行为的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

(一)基本问题

1、特质测量能够有效地预测行为吗?

2、决定人们行为的究竟是情境还是人格特质?人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所处情境的关系还是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种人?

(二)两类观点

1、情境论

行为几乎全部是由情境决定的。

2、特质论

稳定的人格差异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一般解释

1、毫无疑问,行为是由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极端论已经被抛弃)。

2、特质测量不能完全地或者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如,各种极端情境中人们行为的一致性),但是,有人认为这跟特质测量的单一 性(基于一个题目或一个测验所获得的行为分数在信度上低)有关。

3、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缺乏有力的证据,但有人认为这跟特质确定上有误有关,即所确定的可能是次级特质,而只有核心特质才能更好地预测行为。

4、研究发现,情境与行为的相关并不比特质与行为的相关更高。

5、争论激发人们去探索更好的更为精密的方法以测量个体差异。第十五章 特质理论的相关研究

1、简述高成就动机者的主要特点。高成就动机者的主要特点

1、有节制的冒险。

2、对工作干劲十足。

3、喜欢对结果负责的工作。

2、简述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

1、富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奋斗。

2、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3、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愤怒。

4、有对环境过分控制的愿望,即一种对不可控的和令人讨厌的事件的解决策略。

3、简析社交焦虑的主要特点、成因与应对。

(三)社交焦虑者的主要特征

1、在社交场合拘束、笨拙、痛苦,度日如年。

2、愿意交往却怯于交往。

3、担心交往失败,主动将各种反馈信息染上消极色彩。

(四)社交焦虑的原因

1、评价恐惧说 害怕评价,自我保护。

2、消极应对

3、治疗关键(应对)

(1)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讲述任何事情,并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相信自己实际做的要比想的好。(3)系统学习社交技巧。

第十六章 人格的生物学观点的相关研究

1、简述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的生物学观点。

人格形成有着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特点或差异。这种特点或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的解剖结构如身高、长相等方面,同样体现在其人格结构中,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也是父母先代人格特点的重新组合。

2、简析艾森克的四种人格类型划分。

(1)外向——不稳定(神经质):积极、乐观、冲动、喜欢变化、爱激动、攻击性、暴躁、敏感等。

(2)外向——稳定(非神经质):好交际、喜欢外出、健谈、反应快、易相处、活跃、无忧无虑、领导能力等。

(3)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安静、不好交际,沉默寡言、悲观、严肃、刻板、焦虑、情绪多变等。

(4)内向——稳定(非神经质):被动、认真、喜欢思考,祥和、自控、可信、温和、平静等。

3、简析EAS气质模式(气质的三维度学说)。EAS气质模式(气质的三维度学说)(1)情绪性(emotionality)指情绪反应的强度。(2)活动性(activity)指一个人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3)交际性(sociability)指一个人的人缘及与人相处的特点。研究者认为,以上特点主要来源于遗传。

3、简评进化论人格心理学的观点。基本观点

人类心理机制的形成同样遵循进化规律,即人类的心理品质、人格特点也是进化的结果。对观点的质疑

1、“白板说”的不甘

教育塑造的作用将会大为削弱。

2、生物决定论的极端(1)种族优劣论

(2)性别差异的生物决定论

篇2: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传统户籍制度改革基本问题的回顾与评价

莫琪 王海玲

户籍制度改革在我国已经盛行多年,其中很多学者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至今仍然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户籍制度定义、改革的原因和所借鉴的理论的复杂性。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户籍制度改革进 行回顾与评价。

一、户籍制度的定义回顾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户籍制度的定义主要分为历史型定义和制度型定义两大类。历

史型定义将户籍制度纳入到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来考察,主要目的是理清户籍制度的 源流及不同时期的特征;制度型定义将户籍制度做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并指出户籍 制度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型定义

多数学者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户口管理持相同意见,区别仅在于

对其起源于何时有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户”即“住户”,“籍”即“薄册”。“户 籍”的最初含义即为有关人口的薄册,并且户籍制度是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一种身份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户籍最先起源于“版图”的含义。先秦时期“版图”就已经包括了户籍的内容,版图就是户籍地图。户籍制度经商代萌芽之 后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征赋派户型、世袭身份型、人口统计型和保甲治安型四种类型的 户籍制度。第三种观点认为,户籍制度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虞舜 11 年(公元 前 2245 年)进行的“九州”人口调查时户籍的定义就具有了户口管理的含义了。

(二)户籍制度的制度型定义

户籍制度的制度型定义是最近几年来我国学者研究户籍制度改革最为常用的。它

特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58 年以后的我国户籍制度。具体分为广义———狭义型、法 律制度型、社会规则型三种。其中,广义———狭义型定义认为狭义的户籍制度即以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 配套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应包括定量商品粮油供应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 制度等制度。法律制度型定义从法律的视角认为户籍制度包括出生登记制度、姓名制 度、户口迁移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户口调查制度,这些构成了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最核心的内容。社会规则型的户籍制度主要见于陆益龙的观点。他 赞同户籍制度包括户口管理以及各项经济和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同时也指出现行的 户籍制度具有一种符号性、身份性、规则性的特征。具体说来,现行的户籍制度暗含了 “社会差别”,并且表现为一种社会控制。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可以归纳为非正义性与功能不适应性两大类。非正义因素

说起源于对社会政策正义性原则的立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正义原则作为衡量社-74-会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原则之一。在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上,学者们也坚持这种立场。有学

者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与正义原则是有一定距离的,其非正义性表现为流动壁垒、先 赋性和依附性、二元通婚圈以及二元待遇等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依据正义原则,在公民身份、户籍立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功能不适应因素说主要见于最近几年学者们 对于户籍制度所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公民权利来论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他们认为选举权的 城乡差异和对自由迁徙权的限制是现行户籍制度在公民权利方面的主要弊端。选举权 的城乡差异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第 16 条规定:“农村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居民”,即在选举权上,四个农村居民才顶得上一个城镇居民。在自由迁 徙权的限制表现在,1954 年宪法规定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但当时的《户口登记条例》 第 10 条第 2 款却使得农村户口在事实上失去了自由迁徙的权利;1975 年宪法去掉了对 “自由迁徙权”的规定,此后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 “自由迁徙权 ”的条文。此外,“现 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在求职求学方面的不平等。

(二)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学者们认为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它限制劳

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到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现行户籍制度不仅损害公平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效率原则。其次,它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使城乡贫富 差距扩大,传统户籍制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逆城市化的功能与倾向。最后,传统户 籍制度造成了城乡经济权利的不平等,特别是就业的城乡分级和住房与医疗等国家福 利制度的不平等。在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民进城务工所从事的职业通常是劳动条 件差、报酬低的职业。福利制度差别最突出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覆盖农村的医 疗保障。

(三)文化方面

文化方面,学者们主要指受教育和文化成果共享的不平等。农民子女在受教育方面 的差别在他们随父母进城务工时表现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与城市学校的差别,以及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学校的“高门槛”。文化成果共享方面的差 别则主要是指城乡间的文化作品、社会文化供给能力上的差别。农村的文化艺术作品、图书资料等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阐述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见解,期望用相关理论来指

导户籍制度的改革。笔者从学者阐述的理论中选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并分析了 它们的特点。

(一)资源控制理论

资源控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陆益龙。他将符号、社会差别、社会控制等社会学概 念引入到对户籍制度的分析,他将资源控制论表述为“对国家和权力进行反思的文化人 类学理论”。他以布迪厄的“实践———场域”理论、福柯的“规训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

权理论”以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代表,认为这些理论在解释户籍制度中都强调了 □ 法学论坛

5-新学术

“国家对权力的控制”,即户籍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权力的控制。这是一种对社会文化加以 解构、对国家权力和权威统治进行反思批评的方法。但是,这种具有“后现代”色彩的立 场,仅仅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还没能真正发挥理论上的经验指导作用。

(二)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也出现过许多代表人物。其中包

括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说、韦伯的财产、权力、声望三位一体说、伦斯基的分配制度动 力说以及布劳的间接交换说等等。分层理论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解 释了户籍制度带出的种种非正义性和功能不适应性的具体原因,直接指出了户籍制度 改革的必然性。在社会分层理论中,近年来的公民身份理论为户籍改革的方向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参考。公民身份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身份平等有利于政治民主与社会秩 序的稳定。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种身份平等的制 度。王新华、俞德鹏和陆益龙的研究均强调建立身份平等制度的必要性。

(三)制度———结构理论

制度———结构论主要借鉴了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论”和社会学的“城乡二元差

距结构”论。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论”主要来源于刘易斯等人观点,认为一国的社会 生产部门可以划分为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部门,一个国家 的发展,就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理论基调下,中国的 学者们进一步指出,由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中渐 渐产生出今天我们年看到的“城乡二元差距结构”。在经济学的制度学派看来,经济社会 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制度保障,甚至,没有有效的制度保 障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而具有有效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确定个人的权利。由此逻辑 出发,要改变“城乡二元差距结构”,就得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明确个人的权利。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方面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且指出

了传统户籍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不足。本文认为资源控制理论和社会分 层理论,虽然可以回答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但在户籍制度的设计方面所提供的理 论支持还有待提高。制度———结构理论较为深刻地看到了户籍制度的深层弊端,将其纳 入到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上去分析,但问题是学者们仅将“二元结构”归结为户籍制度 的其中一个弊端。简言之,“二元结构”是由户籍制度带出来的,只有在户籍制度的范围 内,才能很好地理解“二元结构”的真实含义,然而,户籍制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处于什 么样的位置,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不是“二元结构”论或者“二元制度”论所能回答的 了。因此,笔者认为把户籍制度纳入到社会系统层面上来探讨它的功能以及特征,并运 用社会系统层面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的学者努 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2] 王新华.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2002.

[4] 祖智君,咬亮.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河北学刊,2007(2).

[5] 漆向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7.

[6] 肖永梅.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7(2).

[7] 万明义.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初探[J].甘肃农业,2006(2).

[8] 周保林.户籍流源及演变[J].档案时空,2007(5).

篇3: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人格

一、个体性心理发展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 人性心理的发展主要经历这六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青春期⑥生殖期。在他看来, 假设个体在某一个阶段性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的话, 那么他的人格就带有这个阶段的特点, 并影响后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发展趋于成熟, 而他们的社会经历、人生历练还很缺乏, 这就造成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 也包括性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这就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案例1:一名大三的女生, 自小与外婆住在一起, 长期离开父母。不幸的是, 上小学时就被人侵害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发现自己非常地憎恨男人, 觉得他们很脏, 包括对待他的家人也不例外。她的追求者很多, 可她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而且她憎恨自己的父母。

该女生在年幼时期, 性方面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在关键时期, 没有受到任何的帮助和引导。伤害在她的性心理发展中留有巨大的创伤, 无法抚平。憎恨男人、憎恨家人能让自己的压力得以发泄, 这是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防御机制。她各方面表现不错。她的前途是很好的, 但在将来的日子里, 她却要比别人面临更多的人生挑战。

案例2:来自大二的一对恋人。有一天, 因为一些小事情, 男生狠狠地往女生脸上打了一拳, 当即女生嘴巴流血, 眼镜也被打坏, 半边脸肿起来。男生后悔莫及, 下跪请女生原谅。男生说自己就像是《不能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男主角, 对女生要求得很严格, 什么事都想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否则自己就会很急躁。

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问题都在于男生。该男生是典型的冲动型人格, 不考虑结果, 有攻击性倾向, 过后常常后悔。男生对女生的控制欲很强, 难得的是, 女生原谅了男生, 最后他们和好了。这之后, 男生决定要改变自己。

三、引导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 完善健康人格的对策分析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就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其引导教育的功能, 给大学生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增进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正确理念, 从而改变其日常的行为, 改变其习惯, 培养起健康的人格。

2.开展心理咨询,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相对不成熟, 对性的好奇和渴求与学生身份的限制, 都造成了心理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波动。很多人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 从而陷入失望、迷茫、烦躁和郁闷之中。因此, 可以向学生提供帮助的平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重视个别引导

个别学生碍于面子, 自尊心强, 怕被人笑话, 等等, 往往会将情感方面的问题埋得很深, 不轻易向外人透露。久而久之, 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而他们心理的异常可以通过日常的一些行为表现看出来。通过每个班级里心理委员的观察, 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了解, 等等, 都可以直接获取信息, 然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帮助, 以避免行为偏差带来对身心的严重伤害。

4.加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建设

从生理学上看, 男女生随着身体生理结构的发育变化, 性激素的水平不断升高, 这是无法抑制的。弗洛伊德说, “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他称之为力比多 (libiido) , 其本质就是追求性欲的满足, 青春期就是力比多产生最多的时期。所以, 为了释放青春期旺盛的性激素能量, 释放过盛的力比多, 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释放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工作、锻炼上, 就可以缓解性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73-02

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职学校同样承担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任务。尽管中职学校没有一般高中教学的升学压力,中职学生也没有一般高中学生的心理升学压力,但中职学生面临的其他心理挑战,却比其他类型的学生更早,受到的影响更大,心理问题更多。对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多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且有逐渐严重化的趋向。中国疾病控制中心10多年前就提供了一份调研资料,其中表明: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其中中职学生、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30%左右,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问题、心理情绪的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心理适应问题。另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7日报道:经过对不少学校的调查研究,德育效果一直未尽如人意。一般来说,学校教育每周5天,另2天休息,但专门教育5天还敌不过休息2天所受到的其他影响,出现了5+2=0的教育低效现象,且这样的现象在一般学校中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敲响了警钟。概括起来,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外界窘境导致心理失衡。一些职校学生在就学选择时,因多种原因不得不选择职校,受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前途。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和其他条件好的人相比,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学生最容易出现偏激,要么破罐破摔,走上歧途;要么顾影自怜,精神萎靡不振,自我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没有动力,每天得过且过,甚至由过重的心理负担引发生理疾病。一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影响,生理发育欠缺不足,导致自形惭秽,心理难受,郁郁寡欢,平时不敢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出现自我心理封闭的问题。

(二)与环境区隔而导致心理素质低下。有些学生长期不适应职校的教育环境,与现实格格不入,导致心理素质低下。加之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观也影响到中职学生。而部分学校教育本身的评价手段和机制也背离基本规律,出现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把德育效果评价和升学率挂钩,和学生成绩挂钩,认为学生升学成绩等对学校创品牌影响巨大,对教师成绩,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起着关键作用。这样,学校的教育目标发生转移,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的主要精力和奋斗指标都转移到学生的成绩上,而鲜少考虑和推动学生的其他素质发展,例如才、艺等方面。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不足、用功不够,表面重视素质教育,实际上却还停留在以往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问题者心理负担增加,学生很难找到自尊、自信,很难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加上心理压力和成绩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失落感、无足轻重感等,并反过来继续影响着学习和身心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环境影响,加之一些家长要求的偏颇、教育子女的方法欠缺,导致这些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三)自控力薄弱。中职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受外界影响和个人欲望的驱动,往往缺乏坚韧性、忍耐力和自制力,一些小事往往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后果,例如打架、争吵,心理上常常出现人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叛逆以及对平等的心理渴求,出现叛逆的学生往往更希望得到社会同情,得到他人关注。为了引起他人的关顾和注意,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出乎大家意料的举动,或引起突发事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破坏公物,招致社会损失。例如,一些学生平时爱将自己的意志、意见或要求等强加给同学,不惜伤害同学的身体和自尊;甚至用不顾后果的行为来掩盖心理的害怕,用违反校规行为来补偿内心的失落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因而缺乏自信,不愿努力,于是自我封闭,进而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缺乏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职学生得过且过的行为表现较为普遍,对学习的目认识模糊,信念不足,缺乏自我奋斗进取的精神,一遇到挫折,心理防线就崩溃,表现出慵懒、颓废、神经质、强迫症、焦虑、躯体化、偏执、敌对性、恐怖、抑郁等诸多的心理病况。有教师使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中小学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对1258名职校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依心理问题发生频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学习动机不足54.05%,学习习惯不良50.72%,自卑45.71%,情绪不稳43.8%,自我中心40.86%,学习焦虑39.43%,学习能力低34.98%,多动注意障碍32.59%,社交退缩26.87%,自控困难24.88%,总体表现出奋斗精神欠缺。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而是多种因素组合共同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环境影响、家庭教育问题、社会现状制约、就业影响等。因此,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综合治理。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中等教育阶段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急速社会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确立并迅速发展,他们特别追求自我独立性的扩张,也因为面临着信息激增和社会变化,而力求适应,并通过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面扩展,眼界开阔,而发生整体素质的推进和发展。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注,而且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在帮助他们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建立充分自信的自我形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务实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真诚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理念是育人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特别推崇人本理念,强调关心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教育目标和方式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智力发展追求的片面人才观,被身心都得到发展的全面人才观所替代。为了适应育人目标的变化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当下的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突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力求从心理上、生理上、智能上和身体生理上发展学生的所有素质,这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本质使命。基于人本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全面关心教育对象。教师和班主任都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对立面转变成为学生的知心者,通过具体的服务性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解决生活上的贫困,成为学生的朋友,用实际行动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模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效果,让学生在爱的氛围里成长。

(二)加强对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青春期的显著标志,是主体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的年龄正值青春期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追求急剧增强,这一阶段,内外环境和条件往往会明显地影响着他们,正确的教育、足够的正能量干预,往往能有效地促成他们健康成长。为此,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学校和班级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心理、性知识、婚姻恋爱等方面教育,开展各种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活动,借以丰富其精神生活,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笔者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注意青春期特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现实问题探讨、典型案例讨论、收听收看青春期教育视频资料等,诸多活动穿插进行,教育效果相当显著。心理畅通的关键在疏导,“疏导”就是疏通、调理学生的心理情绪。疏导需要顺其自然,在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和他们平等交流,在交流中输入和渗透情义理,这样就易于收到好的效果。为现代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关怀和教育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三)用心关爱引导学生。要根本解决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具备“四心”,即对问题学生要有爱心,对班级工作要有耐心,对问题解决要有信心,使用学生干部要放心。这一“四心”关爱机制,在突出人本的基础上,强化正能量,强调了心理问题解决的协调和互动,使师生处于平等、互爱、互信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困惑。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摈除训斥、辱骂、讽刺等恶劣教育行为,而代之以对学生的平等相待的真诚爱心,认真解决他们的困难,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相信学生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

(四)营造优良环境。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和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确保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底蕴浓郁的历史文化、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些无不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要积极配合家庭教育,形成心理问题解决的合力,实现环境优化。另外,学校还应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网络群讨论、健康影视收看、外出实践调研、各类文体活动竞赛、歌唱比赛,英语演讲或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演讲赛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去接触了解社会,又如节假日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暑寒假去工厂农村调研、帮教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以心理感染,升华学生的个人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促使他们面对现实、努力上进,立志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益的新时代的青年。还可以成立心理社区,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网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心理知识的传播,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烦恼。在传播心理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触动潜在意识,激发自我潜能,缓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与烦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迅速恢复或形成良好的心态,正确、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境,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和广大教师务必高度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从理念更新做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正面教育,通过思想、心理、生理和学习方法的正面引导、综合矫正,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鹏.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8(8)

[2]文代君.中职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职教育,2010(4)

[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EB/OL].http://www.cnr.cn/zhuanti1/ragdqc/tpbd/200701/t20070109_504372617.html

[4]朱晓峰.职校学生心理问题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3(1)

篇5: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个初学者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可能都会对这些众多的管理学流派感到头晕脑涨的,为什么管理学会存在管理理论混杂,被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现象呢?我们该如何解决“管理理论丛林”问题呢?

孔茨认为,每一个学派都对管理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但他认为不应把管理方法与管理学的基本内容混淆起来,孔茨把不同的管理理论学派看成是研究和分析管理学的不同方法,一切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纳入某一管理职能中。他认为的管理方法有:经验的或案例的方法、人际行为方法、集体行为方法、协作社会系统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方法、决策理论方法、系统方法、数学的或“管理科学”的方法、权变方法、管理作用方法以及经营方法。

孔茨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管理科学学派实际上就是运用数学的和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但存在诸多管理学派的原因并不仅仅在此。

管理学之所有存在如此之多的不同却又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管理理论来相互解释管理流派的存在,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些流派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每个学派都侧重于管理的某个方面,对管理的真正实质却未能正确揭示。

管理学派之所以复杂众多,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不统一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管理学派要统一,首先必须统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不仅运用于工商企业,也用于医院、学校、军队、机关以及科研单位的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就应有应用科学研究的共性,而不应该有例外。典型的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即“这门学科是什么或干什么的?”和“这门学科是如何应用的?”。第一个问题属于认识论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属于方法论的问题。相应地,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样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即“管理是什么?” 和“如何进行管理”而展开的。事实上,对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尽管由于不同的学派对管理学内容的理解角度和归纳的思路不同,侧重不同,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如管理过程学派重点研究“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而经验主义学派重点研究“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中,“管理是什么”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如何进行管理”是属于的方法论的问题。认识论是基础,方法论是目的。对于管理学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管理学的认识论即“管理学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解决管理的方法论的问题。在不了解管理的概念、本质和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管理方法是舍本求末,是无法达到研究管理学的研究目的。

“管理是什么”主要涉及管理的内容和原理等。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本质、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行为的性质、特征等。

“如何进行管理”主要涉及管理的方法,如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系统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的管理学更是以此为根本的研究目的。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管理的内容、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等。

管理的内容。它研究管理的概念、行为、职能、本质、性质和特征等,其中管理的各种行为和职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是要通过管理的职能发挥作用的。

管理原理。管理原理、原则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实施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管理方法。管理的宗旨在于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管理这一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来实现的,管理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管理目标的顺利达到,也都是正确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的。因此,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是现代管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篇6:伦理学基本问题再认识

伦理学基本问题再认识

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为了推进伦理学理论研究,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再认识.如果我们从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以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等方面加以综合的思考,那就必须确认:现代伦理学只有把道德规范与意志自由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问题,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作 者:窦炎国 DOU Yan-guo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15009刊 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年,卷(期):4(4)分类号:B82关键词:伦理学 基本问题 再认识 道德规范 意志自由

篇7: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

摘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不仅考验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我个性分析能力。当前,不少学生虽然参与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却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加之不少心理学教师偏重理论分析,忽视结合人格测验授课,导致学生始终无法提高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详细探讨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关键词:人格测验;学生;人格心理学;作用

人格心理学是以人格测验为基础的抽象性心理学课程。恰如其分的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奠定人格心理学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心理学规律,为个人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偏重于心理学理论教学,人格测验较少,学生被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束缚,失去学习兴趣。而人格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对于人格测验在学生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人格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人格心理学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不断深入探索人格奥秘的好奇心,而人格测验则可以实现。在人格心理学中,为避免枯燥心理学理论“霸占”学生的思维,笔者带学生在课上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实践证明,这种人格测验非常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出了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人格特质;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把他们从自我认识混沌中抽取出来,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自此,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由此看出,通过实践积极了解个人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格心理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人格测验,提高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格测验可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知识

人格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如人格心理学的内涵,若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理论,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但若此时恰当地运用人格测验,使学生从人格测验中获取感性认识,并结合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理论,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对人格心理学抽象理论的兴趣。如笔者带学生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时,提到了人格的维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研究必须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包括E维度、N维度、P维度、L维度)出发。做完艾森课人格问卷,笔者以某同学为例,说明问卷的记分与获取结果方式,然后再逐一分析该同学的特质。如他的E量表分高于15,N量表分低于9,P量表分低于8,L量表分低于18,说明该同学是一个性格外向、情绪稳定的人,且其对危险环境较敏感,做事不易出现掩饰倾向。在这种自我测验下,学生能更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进而在其学习中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为此笔者建议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有效提高人格心理学教学效率。

三、人格测验可辅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

据相关研究指出,适当的人格测验有利于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利用人格测验了解以上几种心理因素后,即可让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案与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看,使用人格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优化效果:一是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会逐渐选择更多与个人性格、心理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二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三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体来看,心理测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使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改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四、结语

人格测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认清“我是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方向。心理学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格测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学习个人心理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从人格心理学学习中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课程学习对自己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基越,徐建平.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与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6):740-752.

[2]周爽,陈启山.人才甄选中的人格测验作假研究的深入与拓展[J].心理科学,2015(38):490-495.

[3]焦玲艳,张华伟.几种常用的人格测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17-18.

[4]罗杰,戴晓阳“.大五”人格测验在我国使用情况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460C478.

篇8:校长的基本素养和人格魅力

学校在很多地方与机关、企业不同, 它是一个充满知识、文化、思想的场所, 它需要思想的交流, 文化的沟通和知识的对话;对于教师的管理要既有激励手段, 又充满人文关怀, “既要让教师有危机感, 又要有安全感”。一方面要让教师对待事业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 要让教师感到学校是可以依靠的大树, 校长是可信赖的人。教师对学校有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就会对校长有由衷的敬佩感和信服感。

校长的行政权力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 但学校校长的领导主要靠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威信”, 是从校长内在素质和修养中自然渗透出来的精神感召力, 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校长行政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要素并制约着权力性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更持久, 更有感染力;同时, 又有助于发挥权力性影响力。这就要求学校校长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素养。

一、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素养

1 良好的政治思想与法律意识

“带好教师, 办好学校, 关键在校长。对中小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对形成优良的学校集体具有较大的作用, 因此, 校长要注重政策水平的提高, 要有对国家政治环境的理解、适应和判断能力。忠诚于教育事业, 把学校当成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舞台, 从本校实际出发, 坚持教育思想领先, 立足于学校发展, 形成学校特色。同时, 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必须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校长治校应当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通过建章立制, 实现依法治校。当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就以法律为武器, 坚决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2 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健康心理

俗话说:“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校长良好的个人品德比言语教育和规章制度管理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 它对学校师生的影响也更持久、更深远。“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校校长, 要公道正直, 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宽厚待人。要经常与教师谈心, 不摆架子, 不训人, 不骂人, 尊重教师, 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劳动, “尽可能地要求每一位教师, 也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教师”, 坚持以德治校。在与教师交流时, 多采用经验交流式的、和风细雨式的谈话, 要富有人情味, 心中装着教师。真正做到以情待人, 以情暖人,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使教师和校长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思想交流, 产生良好的心理共鸣, 树立校长的“教师贴心人”形象。

3 过硬的学科教学能力与岗位业务本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想成为一位好校长, 先得成为一位好教师, 一位好的教学专家。”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与帮助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位好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好校长, 但一位好校长应该是一位好教师:“中小学校长必须懂教育、会管理、能兼课”。所以, 在学校工作中, 我不仅教一门主课, 而且带头上实践课, 教育质量在同轨年级中处在前列。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应注意大权不独揽, 小权都分散。权力是激励人最有力的武器, 应当做到集权有道, 分权有序, 授权有章, 用权有度。同时, 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越俎代庖, 是否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家的地。自觉做到大事不独断, 琐事不纠缠, 难事不推诿, 好事不抢先, 以及失误不埋怨。

4 知人善任和善与人同

知人, 就是要知人之所长和知人之所短;善任, 就是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知人善任,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和积极性, 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和容人之长、容人之才、容人之短, 不搞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学校校长不仅要知人善任, 还需要善与人同:要能善于和教师求菜同存异, 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理解和支持。把工作成绩和利益与教师同享, 不能把功劳全部归于自己, 把错误和“残羹剩饭”留给教师, 否则就会丧失威信、丢失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搞好上下左右的团结, 使大家同心同德, 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5 公正无私与作风务实

校长是学校全体教师的校长。要坚持一心为公, 待人公正, 处事公平。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 一定要胸怀大局, 力争一碗水端平;诗人、接物、处事要公道正直, 无论亲疏一视同仁, 不送空头人情。学校校长应当做铁面无私的“包公”和刚正不阿的“海瑞”。此外, 学校校长要多深入第一线了解实情, 掌握第一手资料, 多倾听教师的呼声, 认真解决教师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多与教师交流, 关注教师的成长。要让教师感到自己将来业务上有发展, 工作上有奔头。不仅如此, 作为一校之长, 还应当敏锐地抓住教育的未来走向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机遇, 实事求是地设计本校发展的蓝图, 并使之付诸实施。

6 多谋善断与廉洁负责

“出主意”是校长智力水平的体现, 多谋就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主意多;善断, 就是优先决策, 在众多的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来, 并能当机立断, 坚决果断地去实行。学校校长应当通人情, 达事理, 思维敏捷, 头脑清晰;有主见, 理性强, 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办事公开, 公平合理, 大家的事大家办, 敏感的事透明办, 棘手的事大胆办:力求做到大事得到教师支持, 难事得到教师理解, 好事办得教师高兴, 公生明, 廉生威, 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敢做、敢负责, 不怕挫折和批评, 以“学校发展要有新思路,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精神, 勇于负责地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作出令人信服的业绩。

二、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自我基本修养

1 要养成能“坐下来读书”的习惯

校长获取信息状况与自我素质的提高具有最高的相关显著性。如果校长能够迅速获得和传递新的信息.就可以在校内作为思想旗手影响和转变教师的观念, 更新其行为, 就可以在学校发展中真正起到引导变革者的作用。许多科学知识决不是靠自己的亲身实践所能得到的, 这就要求校长虚心好学, “坐下来读书”, 摒弃“干就是学习”的狭隘思想, 在读书中领会、掌握知识, 博学多识, “不被名家学说所吓倒, 不把前人的学说奉为教条, 而是自由地去运用各种学说, 辨别真伪, 不断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新理论”。教育局举办的这个读书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平台, 我们必须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 认真读书, 读好书。

2 要养成能“静下来思考”的习惯

对于学校校长来说, 不仅要有“坐下来读书”的习惯, 还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 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经过思考加以消化, 才能使认识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对于工作来说, 校长若不善于思考, 工作就抓不到位, 就有可能成为被动应付的事务主义者, 既理不清现实情况, 更谈不上谋划学校的明天。作为校长应当学会面对问题, 能冷静分析、沉着思考, 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迅速理出头绪, 抓住关键点。此外, 要经常进行深刻“反思”和自我“解剖”, 注意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 善于自我总结提高。

3 要养成“有效支配时间”的习惯

大量的工作需要时间, “坐下来读书”需要时间, “静下来思考”也需要时间, 而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提高时间效率。一方面要统筹兼顾, 合理地分配时间, 学习、工作、生活应当忙闲交错, 张弛有致;另一方面, 要重视行动, 现在的事马上办, 今天的事决不拖到明天, “子路无宿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迅速有效地行动, 不仅节约了时间,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校长应当牢固树立时间就是事业, 时间就是价值的观念, 时不我待, 与时俱进。

4 要确立“依靠教师办学”的管理取向

尽管校长具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但这个责任主要是通过教师去实现的, 校长必须改变以往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管理之根本在于经营人心, 只有团结人心, 净化人心, 凋动人心, 学校才能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 校长要主动与其谈心, 帮助其分析原因, 使之振作;当教师生活方面有困难时, 校长要真诚地关心帮助, 尽可能给予解决;当教师情绪糟糕低落时, 校长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心理原因, 帮助其清除心理障碍, 解开思想扣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使学校与教师形成一个整体, 使每位教师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校兴我兴, 校衰我耻”。

5 要树立“以业绩立身”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 “只凭良心办事”的校长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为了暂时的利益而保守地“但求无过”的态度也不可能赢得威信, 为了个人的“业绩”而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来大兴土木, 力求学校换“新装”, 却忽视师资等软件建设, 这种“只炼外功, 不炼内功”的单纯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的思想, 是一种以己之业绩资本牺牲学校长远健康发展的急功近利心态。学校建设应当“软硬件”兼顾, 软件优先, 互动前进:此外, 学校校长要精心教学, 潜心科研, 敢于创新, 勤于笔耕。

上一篇:工程管理部服务职能下一篇: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