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2024-05-23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精选8篇)

篇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郧县教育局局长 吴忠恒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2006年以来,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积极参谋,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校长队伍建设工程,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我们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盘活存量,让教师资源配置“优”起来

针对县域教师分布不均、学科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制定《郧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意见》,每年组织部分城区教师到乡镇缺编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乡镇学校干部到县直、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三年来,全县选派了672名教师下乡支教,选拔了58名优秀年轻教师到城区挂职锻炼。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从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带动农村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2.建立教师竞岗分流机制。根据山区学校分散和寄宿制学校多的实际,县编委增加了教学点和初小编制,增设了寄宿制小学保育员、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保卫人员岗位。同时,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4589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了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125名初中落聘的年轻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375名年龄偏大且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的教师,分流到学校后勤服务性岗位工作。3.挖掘潜力,补齐师资“短板”。教师结构性缺编、民转公教师比例大等农村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是农村师资的“短板”。为补齐“短板”,郧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挖内部潜力。一是实行走教制,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作用。以乡镇中心小学或完小师资为依托,让体、音、美等学科专业教师负责区域内多所学校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每所学校开齐课程。二是采取执教制,充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认真选择小学英语执教教师,加强培训,使原来没见过电脑、没学过英语的老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空中英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老百姓生动地说,“校校建个接收站,上课围着电视转,教外语的却是门外汉。”三是实行流动教学,充分利用完全小学师资优势。根据少数学校布点分散和生源不稳定的情况,部分学校在学生低谷时每周把学生集中送到附近完小学习,上完一周课后,再由教师送到家长手中。原学校继续保留,教师即“看孩子”又“看房子”,待学生高峰期再稳定办学。

二、扩大增量,让教师补充源头“活”起来

1.招聘“补”。2006年以来,县教育局积极当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同时,建立了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坚持每年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新教师,防止教师编制大起大落和教师青黄不接,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一是实行择优“补”,面向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定向“补”,所有招聘教师的编制指标一律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考生报名直接到农村中小学,经考试考核被录用的,一律按定向报考志愿到报考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并签订在农村任教5年的合同。三是实行对症“补”,招聘的教师编制指标向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教师紧缺学科倾斜。

2.资教“补”。根据全县学科教师需求,结合国家、省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教师)。三年接收资教教师132人,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3.支教“补”。制定《郧县支教教师管理规定》,城区、城郊教师定期支援缺编乡镇学校一至三年,并将支教教师考核和绩效考核放在受援学校,与支教教师绩效考核补贴挂钩。同时,把支教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城区及城郊乡镇教师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县财政将支教教师交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直接拨付受援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支教的积极性。

三、提高质量,让教师业务培训“常”起来

我县启动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以高等院校和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为依托、乡镇教师培训辅导站为阵地,以校本培训的主要组织形式,以《中国教师教育行动网》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撑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培训环境,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教师业务培训常态化。

1.优化培训环境。一是建立郧县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中心。将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县教研室、县教科所、县教育装备站四个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服务全县教师教育的综合部门,负责管理全县教师教育资源和培训工作。二是实行免费培训。按规定将学校公用经费总额5%用于教师培训,每年预算教师培训经费120万元,制定《郧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管理暂行规定》,对参培教师实行了免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报销差旅费,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报一补”政策,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自己掏钱为政府买单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拓展培训途径。一是走出去学。三年来,先后组织200多中小学校长和高中、初中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新洲一中、栟茶中学学习考察,组织教育干部和教师19人到广州参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学习。召开了“郧县教育干部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会”。去年暑期,全县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校长专题培训306人次。组织774名教师参加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选派3303 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其它各类培训。开展“内学居峪、外学洋思”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学模式。二是请进来教。先后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丁榕和李湘蓉教授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现场授课,邀请湖北省“老区支教行”7名专家来郧讲学,邀请由教育部中南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来郧讲学,聘请省教研室和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专家开展英语执教教师提高培训248人次。三是开展网上培训。先后争取了国家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和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培训班主任和教师1989人次。建立“中国教师行动网”郧县工作站,19个乡镇中心学校和8所县直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工作室,136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建立了网络培训学习室,已注册并参加网络学习教师4689人。通过各层次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补充,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应用培训、班主任培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等14项培训,每年县、乡两级培训教师7000余人次。特别是通过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联片教研、一帮双带等形式,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使一大批45岁以上的农村老教师走上了英语执教教师岗位,确保小学英语空中课堂顺利开设。二是严格管理,保证培训不走过场。制定《郧县教师暑期培训管理制度》,对县内组织的各类教师集中培训,实行“凡培必考”,每次培训都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行“培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培训结业考试工作,考试命题教师不参与授课;实行“局领导座班制”,每期大型培训开班仪式,局主要领导都亲自到场指导,分管领导基本做到每天与学员一起座班听课;实行“考勤与学分挂钩”,固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4次点名,旷课半天或迟到、早退4次的,学分为零;实行“结业成绩三挂钩”,即教师培训结业成绩与授课教师津贴和参培教师的职务评聘、培训经费报销 挂钩。

四、激活能量,让教师工作热情“高”起来

1.整顿作风,增强教师战斗力。刹赌风,出台《郧县教育系统禁赌规定》,提出了教师带彩娱乐下岗、干部带彩娱乐下课的强硬要求,有效遏止了歪风邪气的蔓延;治师风,认真落实师德承诺制度、师德宣誓制度、师德档案制度,开展“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和“学英雄讲奉献,学法律讲政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评政风,组织开展“八查”不良作风活动、民主评议干部和学校活动、“提高执行能力建设”主题活动,维护了教育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2.动态管理,提高教师执行力。完善《郧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教师编制三年核定一次制度,边清编边核编,清退在编不在岗教师;建立教师异动月报制度,切实加强对教师岗位的监管;严格实行教师病、事假请、销假制度;实行离岗教师限期归队通知书制度;坚持教师编制网上公开制度,受理网上投诉,接受社会监督;严肃党纪政纪,及时清除了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通过严格管理,全县教师令行禁止,提高了工作效能。

3.落实待遇,增强教师凝聚力。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郧县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了教师的待遇不降低,收入不减少。一是按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了省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每月200元的绩效考核补贴;二是保持原人均每月126元的津补贴和人均1150元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继续发放;三是县财政按教职工工资3%足额安排教师住房公积金,按工资的5%和人均60元的标准预算教师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全县教师津补贴年人均达到4000元,缩小了与当地公务员收入的差距,及时稳定了工改后教师的波动情绪,清除了杂音,凝聚了人心。

4.绩效考核,提升教师竞争力。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联合制定《郧县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 暂行办法(试行)》,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省发人均月平200元)的分配原则、核定办法、发放形式、考核量化办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初步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增强了教师竞争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县“两支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校长队伍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路,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打造了一批精致学校。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了备课电子化、上课媒体化、培训远程化、教研网络化;全县农村学生人人坐上了新桌椅,吃上了新鲜菜,睡上了铁架床,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多媒体和洗衣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高度评价说:“郧县的每一所学校管理得都很规范,经营得都很精细,很值得学习”。教师队伍比工作、讲学习、钻业务蔚然成风,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8年中考综合成绩保持全市前列;普通高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市高考质量综合评价中,郧县在六县市中首次获得第一名;职业教育创出品牌,郧阳科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全省7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中唯一一所县办中职学校。中央电教馆主任陈庆贵和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县调研后评价说:“没想到这里开通了班班通;没想到这里资源整合运用这么好,而且很有特色;没想到这里常态化教学开展得这么好,像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一样,随时可以推门听课;没想到这里课题研究开展得这么扎实有效”。

我们在加强基础薄弱的农村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中,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主要作法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在全国交流。但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后,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名师培养工程和绩效考核等,努力建设一支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

篇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

靖宇县政府办 宋学成

(2011年6月)

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深化素质教育、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县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

一、当前我县农村教育现状

我县现有农村学校68所,其中农业高中1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乡镇中心小学2所,村级小学52所(含25个教学点)。

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根据《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2007年我县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几年来,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标准持续增加,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标准增至小学每生每年400元,中学每生每年600元。在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 1 长”的同时,我县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努力争取资金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一系列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0737万元,完成校舍新建23个,新建面积57670平方米;维修校舍19个,维修面积15131平方米,极大地加强了农村薄弱校建设,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村学校达到基本教育教学要求。可以说在财政投入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我县农村教育已具备了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

二、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作为其中的主导,其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精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的高低。近几年,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年龄偏大,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

教师年龄偏大问题在我县农村学校较为普遍,尤其以小学更为突出。目前,我县854名农村教师中,平均年龄为42.7岁,其中50周岁以上教师共155人,占总人数的18.1%,40-50周岁教师413人,占总人数的48.3%,30-39周岁的教师281人,占总人数的32.9%,3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5人,仅占总人数的0.58%。可见,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年龄整体趋于偏大。一些学校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达60%—80%不等,而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龄化程度越 高,“爷爷奶奶教小学、大爷大娘教初中”是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在农村教育工作实际中,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直接损害着农村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表现出我县农村与县城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均衡。同时,农村教师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学校教师出现断层、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必将对我县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数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

2007年人事制度改革时,我县农村学校核定编制850人,实有854人,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教师整体处于微量超编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原因有三:

1、由于我县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导致村小(教学点)数量较多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撤点并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减少,导致个别村小(教学点)中教师只教几名或十几名学生,与核定编制的师生比差距较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乡镇学校也开始出现班额过小的趋势。由于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成班率低,导致农村师资浪费严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按照国家“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小学各年级必须开齐音乐、美术、体育等非考试学科,小学三年级以上 必须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配齐配足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普遍。除了数学、语文、体育等主干课程有本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非考试学科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能够开齐课程的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也比较普遍,甚至出现音乐教师不懂乐理,只好组织学生唱流行歌曲的现象。一些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8门课的“万金油”式的教师。如我县花园口镇学校所属教学点一名年近50的老教师,一人身兼语文、数学、品德、美术、体育等六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不但加大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学质量也很难保障。

3、随着农村学校教学网点的调整,寄宿制学校增多,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和学生治理工作量加大,全县乡镇寄宿制学校普遍缺少生活管理教师,生活教师配备工作已成为寄宿制学校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各乡镇校属幼儿园的建立和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急需专业教师;另外,由于我县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病号多,因患病、离职进修、产假等非正常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上岗的现象也部分存在,这也是我县教师紧缺的原因之一。

(三)、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我县农村教师在人员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学校虽然开齐、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多数为非专业教师,学非所用、教非所学情况比较普遍。二是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少,农村学校中原始学历在正规师范院校专科以上的教师仅占总人数的6.4%。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调查中发现“民转公”教师在我县农村教师队伍中,约有300多人,多于总数的三分之一。客观地说,这部分教师在七、八十年代为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今天仍在支撑着我县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厦。但是,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大多起点学历偏低、达标学历是通过后期进修培训取得,因此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缺憾。他们中的大多数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这样的人员结构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难免步履蹒跚,势必影响到我县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搞好农村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农村教师总量上实行动态管理

1、尽快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近几年,我县农村师资力量得到不断补充,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向县城回流(系统内调配、系统间调用、考录公务员)的趋势不断加大,教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的农村教育需求。建立并完善面向农村,定向招录的农村教师 补充办法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已势在必行。在具体补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有的农村师资结构及紧缺师资,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学校招录教师的重点;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国家有关政策(三支一扶、特岗计划招聘等),结合我县农村教育实际,出台我县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办法,形成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对农村学校补充一次新教师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逐步改善和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2、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建立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加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杜绝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借调、顶岗等现象,刹住农村教师队伍中人浮于事和在编不在岗等不正之风;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考核管理,建立科学的农村教师考核淘汰机制,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对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身体素质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出台相应政策,尽快让其离岗或转岗,加快农村教师队伍更新步伐,尽快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二)、适当倾斜农村教师编制配备

我县执行现行教师编制已近四年,该编制与我县农村教育实际对照有很大的局限性,影响我县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建议在充分考虑我县农村学校实际困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臵标准和寄宿制学校需求为依据,以师生比为参照,更加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教师编制。具体如下:第一、适当放宽农村学校编制配备标准。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量确定教师编制,而不宜仅从师生比去核准教师数量。第三、在核定学校的教师编制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第四、对符合要求的农村学校或教学点尽快进行撤点并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通过加大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整合教师资源,有效利用教师编制,实现集中办学成效的最大化。

(三)、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机制

建立长效支教机制,通过城乡学校“一对一”的帮扶形式,使全县城乡学校间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间在师资方面的差距。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农村学校的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教管水平。

(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完善县、校培训网络,理顺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体制,明确学校、教师各自的职责,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重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拓展继续教育途径,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促进全体农村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五)、关爱农村教师,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切实关心农村教师,维护农村教师合法权益,为农村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农村教师投身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师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维护农村教师权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农村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篇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2003年,成都市武侯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教育战略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高位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健康、和谐、又快又好发展”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借助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这个平台,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变革城乡学校教学模式,壮大师资队伍,全面深化“捆绑式发展”的“武侯教育模式”,推动了武侯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4]。2000年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要求中小学搭建校园网,师生之间、校际之间能够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城郊学校以及城市非重点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装备投入不够,特别是城郊学校,导致了城乡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差距日益扩大。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现“校校通”教育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中。

自2005年以来,武侯区教育局对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表1),按照“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城郊薄弱学校的投入,2007年武侯区教育局对8所城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达271万元,2008年投入1800万用于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其中信息技术电教方面投入1100万,新增学生电脑912台,全区学校学生电脑总数达8100台,学生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9:1;新增教师电脑156台,教师电脑总数达到1692台,教师人数和电脑总数比近4:1。全区电脑机房103间,平均每所学校两间标准机房。

教育技术装备大量投入后,武侯区72%的城郊教师认为运用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表2),并且有很大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条件支持下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配置,城郊学校和城区学校在教学条件上缩短了差距,城郊学校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肯定了加强城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配置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2 区域性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学校网络化

网络是信息时代学校、家庭、社会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它把空间分离的几种角色联系起来,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武侯区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按照“以科研引领应用,以应用带动建设”的原则,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搭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全区所有学校通过城域网中心与互联网连接,为全区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目前全区100%学校都完成了综合布线,45所中小学80000多台电脑均能够通过教育城域网实现令人沟通“零距离”,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教育局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电子政务系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平台的运行,促使了全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让城郊学校得到快速成长,城乡学校同步发展。例如:城乡“捆绑”学校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将优质课资源利用城域网实时传送到互动远端教室的显示屏上,捆绑学校双方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同步学习,同步提问,真正实现城乡学校间互动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 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只有校园网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校园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速度慢,各类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城郊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武侯区以区级数据中心为依托,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分重点地搭建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的平台。通过引进、开发和整理建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库,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分布存储,集中应用管理,实现共享教学资源。2008年,武侯区建设的优质课堂教育资源库已收录优质课200余节,课件1000余件,供全区教师共享使用。例如:武侯区城乡学校锦里小学和城郊学校百草园小学是“捆绑”发展学校,两校开通校园网站、建立课件之间、教案宝库、教学最新金点子荟萃等专题资源库。两校教师积极搜集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案例反思、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保证了城乡两校学生享有同等优质的教学资源。

4 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文化背景、学习平台、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家长群体等,使得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水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前,武侯区城郊学校师资情况很不理想,一个教师要承担多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特别是城郊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们没有时间或条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吸取新的教学观念,与外校教师进行学科讨论和学科科研培训的机会甚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提高。

基于这种现状,武侯区教育局不仅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抓城乡均衡教育,也充分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武侯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师战略,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着手,对教师专业提升需求进行调查(表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例如:武侯区通过引进、招聘等多种形式,为城郊学校补充了400余名骨干教师,壮大了城郊学校的师资队伍,促使城乡教育师资水平趋于均衡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捆绑模式的城乡教师互动式网络教研和培训,让城乡教师“零距离”互动,让全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从武侯区师资建设实践总结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1)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让各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2)搭建教师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特性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3)城乡教师结对课程;

4)网络研修课程;

5)远程教育课程。

5 变革教与学的模式

新课改的推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这就迫切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武侯区城乡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来变革教学方式,他们创造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城乡远程互动教学等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据统计全区目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比例达70%以上,部分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例达90%以上。基于信息化环境,各校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优化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例如:城郊学校武顺街小学自2007年2月起,开发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小超市”,全校范围内相继设立了十多个“课程超市”项目组,学生每周有两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分析、整理、赏析各类资料。

如今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多样性,教学环境也不再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城乡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趣味性。例如:川大附小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网络作文”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在网络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给学生呈现命题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命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6 总结

从武侯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发展城乡“捆绑”教育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实践来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是实现城乡均衡教育发展的正确策略,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教育城域网应用为枢纽,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逐步重点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城郊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地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

摘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该文将以成都市武侯区开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武侯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依托,阐述如何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教育均衡,捆绑教学

参考文献

[1]郝俊杰,董珍.国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

[2]符水波.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3]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

[4]王晓清,沈志芬.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建设管理,2009(2).

篇4: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关 键 词】教师培训;教育均衡;城乡

一、农村教师培训情况透析

来自吉林市10个县(市)区以及市直学校;学段从幼儿园至高中;学科则包含小学语文、初中数学、初中地理、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等近20个学科;教师439名参与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本次调研范围非常广泛,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方法是利用问卷在线测评系统,在网页中直接公布《吉林市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广大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上网点击完成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439份。

(一)教师参训的动机端正,且愿望强烈

表1 教师参训愿望

表2 教师参训动机

根据数据显示,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95.2%的教师表示希望参加教师培训,且强烈愿望,教师们参加培训的动机也非常端正;37.6%的教师参训的原因是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56.4%的教师参训原因是开阔视野,获取前沿理念和知识;被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和评级晋职的教师仅占6%。

(三)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最受教师们欢迎

表3最希望担任培训的教师

担任培训的教师是教师培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培训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教师们欢迎的培训教师是拥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中小学一线教师(65.9%),其他依次为:较高水平的高校教师(19.5%)、教育科研部门的理论工作者(8.8%)、教研员(5.8%)。

(四)提倡多元化的教师集中培训形式

在问卷中,我们特别设计了教师最希望参加的集中培训形式选题。选题中,分别列举了五项目前较为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教师们对五种集中培训形式均给予了肯定,但传统的专题讲座培训形式并不十分受大家欢迎,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视。选择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案例教学(41.8%)、参观访问(28.1%)、经验介绍(18.3)。

二、农村教师培训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培训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培训部门的精心策划与筹备,只有学员所在学校积极配合以及学员本身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才能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为此,教育学院建立健全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提高培训质效。

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学习反馈制度等。完善学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定学员培训档案记录袋。为每一位学员制定了详细的学员管理档案,明确学员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员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员必须在培训结束时,完成学员档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以便于对他们的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考核。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加强班集体建设,推选学习态度认真和管理能力强的学员为班级干部。每个班级组建QQ群,方便学员之间的学习研讨和培训信息的交流。

2. 推进培训课程设置板块化,培训模式多元化。培训的课程设置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对培训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村教师的教学实际,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采用板块结构。为解决农村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培训多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力争做到整体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针对过去骨干教师培训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索和推进操作程序清晰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1)专题培训模式。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专题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结合专题培训的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互动、研讨、交流,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观摩研讨模式。观摩研讨模式是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力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观摩研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学习,也可以是观摩示范课例,通过对优秀课例进行观摩学习,把握课例中的得失,指导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3)课题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激发培训学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推进“送课下乡”活动

由于农村中、小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和硬件设备较差,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也相对闭塞等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及时接受前沿教育动态。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未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无法将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当中。针对以上种种弊端,组织名优教师参与“送课下乡”活动,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本次活动,学院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通过组织“送课下乡”活动,使农村教师耳闻目睹了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教师零距离了解到如何关注学生学习,师生怎样高效互动,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本次观摩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回去,反复学习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并期盼这样的活动能在基层更多地开展。

(三)农村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果这种相对薄弱的地位得不到改善,就无法达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加强农村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四)“特岗教师”培训

国家自2006年起,用5年时间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吉林省于2009年7月12日,正式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力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之成为了一项学生受益、家长认可、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

“教育过去是,将来还是决定未来的力量。”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大力支持,全社会都能给予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邓福华.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培训[J].探索教师教育,2010(6).

[2]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篇5: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中小学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一点正是农村教育的瓶颈和“短板”。解决的办法,一是调整现行人事制度和教师入职政策,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整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一是加大现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提高。而欲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没有比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更为迫切的了。

目前我省的教师培训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就省本级专项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我省几年来一直徘徊在200万元(含中小学校长培训);2009年始,才增加了500万元,达到700万元。这笔经费要用于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多项培训项目。发达省份如北京,这项经费是6000万元左右;江苏省2008年

1.3亿元,2009年增至1.5亿元,一般的省份也在1000万元以上,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二、教师培训机构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制约了培训质量的提升。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构建了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机构。这个机构几十年来在培训提高教师,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乃至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省的三级教师培训机构多年来发展缓慢,甚至几经折腾,元气大伤。不单是落后于其他省份,也落后于自己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隶属于师范教育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严重边缘化。一部分市级教师进修院校或合并到普通师范院

校,或缩小办学规模,降低办学层次,造成队伍流失,资源匮乏,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局面。经几年实践,各市(州)地方教育部厅发现合并到普通高校的教师培训体制严重不顺,于是又纷纷剥离出来独立办学。这就自然造成培训资源严重流失,培训能力严重下降的后果。白城、白山市教育学院就是典型的例证。

县级教师学校则由于地方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普遍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原因,将一县的最好资源都倾斜到重点高中或重点中小学,使教师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教师队伍素质低下。

三、市、县两级教师进修院校经费投入偏低,无法保证教师培训任务的完成。除个别学院外,两级院校除人员工资即人头费外,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过少。即使是经济状况相对好的长春、吉林两市的县区进修学校,有的年教师培训总额尚不足10万元,(如吉林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等)相当多的区县没有教育附加费的拨付,如辽源市龙山区教师学校。整体上看,各县区的财政支持极不平衡,财政拨款多的县达到185万元(农安县),少的则基本没有(如辽源龙山)。

四、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师进修院校的办学标准和评价指标,省里也没有制订完备的此类标准。特别是市级教师院校的办学标准至今未曾见过。这就使这类院校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条件等方面无章可循,地方政府责任不易落实到位。一些学校为争取经费,甚至靠个人关系。总的看,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经费长期以来都没有解决财政列支的问题,在高唱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的今天,是说不过去的。

以上所列,并非问题的全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建议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因此,我建议:

一、由省教育厅合同省发改委、省劳动人事厅、省财政厅制订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办学标准和提出加强其建设的措施,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提升。

二、仍由上述各机构配合,通过调研,制定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管理办法、财政体制,完善拨款机制,保证必需的经费投入,改变几十年发展滞后的局面。

三、地方政府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质量,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省有关部门应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教师培训业绩纳入教育乃至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加速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专门培训场所)的建设,使全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有机会参加优质培训。

以上提议,请参考。

对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85号提案的答复

张笑庸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第18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在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加大现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素质是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而我省培训经费的不足和教师培训机构基本建设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教师培训机构办学能力不能满足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这一矛盾必将影响我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省教育厅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和经费投入的一些做法

1.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验收和示范校评估工作。根据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2004年省教育厅制定了《吉林省2003-2007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标准》,并从2006年启动了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和省级示范校评估工作,评估体系从组织领导、功能定位、规划管理、基础条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功能发挥、社会影响、特色创新等九个方面对各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应有的9室一厅设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经过四年的工作,目前共验收和评估了13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9所标准化学校,占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50%。虽然,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还仅是基础性的,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中小学校。但是通过评估验收,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到明显加强,促进了培训、教研、教科研、电教等相关资源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督促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2007、2008年针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开展专项的经费检查,其中重点检查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继续教育的情况,确保各地各校继续教育经费的使用。延边州还出台师培专项资金、农村一线教师岗位津贴、教师培训经费每人每年不少于200元等政策。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延边州政府和教育局分别介绍了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教育厅还将在适当的时机召开现场会,推广延边的经验。

二、建立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机制

1.逐步建立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从2010年起,在《吉林省2010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及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市及所辖县(市、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和“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两项指标。督促各地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改善教师进修院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逐步建立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2.省政府印发的《吉林省2010-2012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将 “吉林省县(市、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作为子计划,依据《吉林省2003~2007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标准》,按照“立足标准、结合需求、适度超前”原则,重点加大对进修学校办学条件按照国家对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中的多媒体教室等9室1厅和适应课程资源开发制作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的投入,使全省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为促进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采取“2+3”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完成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多媒体教室等9室1厅和建立和完善适应课程资源开发制作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这两项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我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

3.组织开展市级教育学院(教师研修院)建设专项调研。在“九五”末期,随着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国家相继取消了一些市级教育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建制,我省只有省和长春市教育学院的成人高校建制在国家保留。为盘活我省市级教育学院资源,2000年省政府在“关于组建长春师范学院分院等师范分院的批复”(吉政函[2000]32号)中,对市级教育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具体方式由市州政府决定。目前,建制情况比较复杂,办学条件差别较大、办学方向和定位也需进一步明确,需要省教育学院进行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市级教育学院(研修院)的建设标准,提供教育行政部门决策,适时启动专项评估。拟于2010年下半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市级教育学院的办学情况、基本建设及设施配备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形成调研报告。

篇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凤阁岭中学李金陶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区中小学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区教育部门决定,自今年秋季开学起组织开展城乡学校间教师交流活动。本次交流安排我们凤阁岭中学与虢镇初级中学结为联合学校,两校各派出6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长期以来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及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我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教育成果等方面与城区中学存在较大的差距,此次组织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城乡学校间的帮和扶,予和取,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城乡教师交流对我校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

就师资队伍而言,我校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容易接受、传输新事物,但由于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山区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次交流中派到我校的6位教师均是虢镇初中的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在这一年里,他们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及科研成果带到我们山区学校,促使我们改进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成效,更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能够较好地解决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我校青年教师居多,本次对口交流活动的组织发展恰好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我校广大青年教师十分重视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积极向支教老师请教,通过探究教法,吸收经验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我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校派往虢镇初中的6名教师在融入新的学校后,将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多交流,多观察,勤思考,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他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自己在交流中学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法等及时反馈回校,以供借鉴学习,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城乡教师的形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师为本,发挥教师群体效应,根据教师群体共振互激的原理,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交流中产生学科领军人的典型效应,调动我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认同感,促进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

篇7: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和观念是最大的障碍。

农村人为了改变比较弱势的生存境遇,追求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他们对城市化表现出超常的热诚乃至盲目的渴望。让孩子考上大学,将来去城市工作,在城里安家落户,成为实实在在的城里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目标与心愿。因此,他们把赌注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是否全面发展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喜欢看到的是高分试卷,孩子埋头苦读的身影,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什么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因此,有很多教师的劳动成果被认为是无用功,这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缺失。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但农村教育以成绩评价学生,以期末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这导致有些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原因。

三是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

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

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像年龄结构的不均衡,知识信息的匮乏,以及自我的惰性等等。

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最重要的是作为农村所在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帮助作为农村教育城市化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克服主客观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观念,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要引导群众明确农村教育需要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里留住人才并不是指要束缚人们固守农村,而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分层次、多样化,能为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平台空间。吸引人才是指吸纳有志于改善农村现状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为振兴农村作贡献。所以,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而不是单纯为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二、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

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教学开辟渠道,这非常重要。评价学校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要建立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把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尤其是和中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教育局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体系,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的现象,围绕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来评价。要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不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让他们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进行合作。

三、改革教育人事制度。

篇8: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依法办学, 科学管理

1.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彰显学校管理特色。

几年来,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树立“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建立健全了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中层以上领导周例会、月总结会制度, 实行当日校长值班明示制度, 提高民主科学化管理。

2. 夯实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自主修养。

我校德育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 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 成立了校园广播站, 创办了《特色教育》班队报, 积极深入地开展“2+1”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

3. 着力教学管理创新, 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 开足开齐课程, 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几年来, 我们始终把“大预习、中预习、小预习”作为学法应用的重点, 研究“独学、组学、群学、助学、导学”五种学法, 用“独学”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用“组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用“群学”培养课堂兴趣, 用“助学”培养探索品质, 用“导学”培养应用能力。“五课型”“五学法”为“导”与“学”规划了可行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起到了“引方向, 传学法”的作用。

4. 优化后勤管理, 为学校发展做好物质保证。

我校后勤组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文件精神, 全面贯彻执行“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方针, 坚持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师生生活服务”的理念, 建立后勤管理制度。后勤发扬“勤快, 务实, 高效, 优质”的工作作风,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安全教育, 确保师生平安

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学校按标准配备门卫、保安, 保证安全设施。学校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制定各种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 给师生重温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学校重视安全防范。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 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 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 对其他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 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各种逃生演练, 如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校车安全等演练活动。学校定期开设法制讲座和心理讲座, 加强对校车的管理, 确保师生平安。

三、以生为本, 关爱特殊群体

学校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指导和教育管理, 通过心理咨询室, 解决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 定期与他们谈话沟通, 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关爱学困生和贫困生。学校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学校建立学困生的帮扶制度, 制定帮扶的具体措施, 辅导他们功课, 开导他们思想, 肯定他们优点, 鼓励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上级规定, 为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确实把资助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家庭和学生手中,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抓教师梯队建设, 促整体素质提高

胡家小学现有教师135人, 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已按核定编制配齐所有师资人员。90%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 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 100%通过信息技术一级培训。我校教师群体的组合, 打造了“敬业乐群, 敦品励学”的团队精神。近几年, 通过市县教育局“三个一批”政策, 我校又新增年轻大学生教师7人, 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 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范教师行为, 师德合格率100%。

五、彰显教育特色, 提高办学品位

我校以“双自”教育为育人特色, 推行“班级自动化管理”制度。学校在自主教育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值周班长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集体责任承包制”等自主教育内容。班级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学校通过系列教育, 让师生在“勿以小事而不为”中学会做人做事。学校创建自我教育特色, 彰显学校办学内涵。

在自主学习上, 打造“阳光课堂”, 运用“学案式”教学, 尝试轻松、愉快、开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在“教”与“学”的同一平台上研究学习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和谐课堂、基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动课堂”五种课型, 用“和谐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的和谐氛围;用“基本课堂”培养新教师的教学功, 提高新岗教师的课堂素能;用“有效课堂”提升导学水平, 起到了在课堂减负增效的作用;用“高效课堂”提升导学效率, 起到了引领导学、传递方法的作用;用“活力课堂”促进均衡发展, 为课堂导学、深化减负增效的内涵, 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

上一篇:澳洲墨尔本大学金融专业申请如何下一篇: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