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2024-05-13

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农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民盟永安市委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永安及××市部分县(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在掌握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加强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广泛听取了相关主管部门、卫生界人士及部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现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成因及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

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

篇2: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江西省卫生厅(2006年1月 日)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我省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以“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区)” 创建活动为抓手,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农村卫生队伍,必须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必须营造鼓励扎根农村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工作长效机制。我厅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向农村卫生人员倾斜的工资、职称、补贴等优惠政策,从培养、输送、帮扶、稳定、使用和改革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条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省首次农村卫生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 1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了我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二是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厅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等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选拔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4年起,每年选拔100名左右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高定1至2档,提前半年转正定级,其人事关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编制挂靠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两年来,从南昌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选拔了193名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三是组建卫生人才服务团挂职帮扶基层。我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制定了《江西省卫生人才服务团实施办法》,从城市医院选拔高级专家组建省卫生人才服务团,下派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挂职服务一年。2005年选派的第一批10位成员,全部为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科室主任,其中9人还是全省卫生系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卫生人才服务团成员不仅给基层单位带去了好的管理方法和医疗技术,而且帮助培养本土人才,深受基层欢迎。四是加大城市卫生支农力度。近年来,我省普遍建立了城市医院与县乡基层单位“一对一”的对口支援制度,各支援单位认真落实“六个一”的对口支援工作目标:即帮助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完善一套诊疗技术规范,开展一项以上适宜技术,免费培训一批卫生技术人员,捐赠一批设 备,开展一次以上义诊活动。2005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开展了项目实施中期督查,确保项目取得实效。五是实施农村卫生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2004年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农村卫生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争取3至6年内在全省培养出2000名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使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到2名技术带头人。目前已选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47名,实行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六是大力营造扎根基层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宣传表彰,既表彰扎根农村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又表彰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开展了“全省卫生系统扎根农村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评选表彰活动,对20名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授予市厅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举办了“全心全意为农民健康服务先进事迹报告会”。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省百名“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活动,对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为广大农民健康事业默默奉献的优秀乡村医生代表给予表彰。

二、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我们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央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配套资金,2005年共筹集资金1.5亿元,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其中重点建设30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房屋面积25.13万平方米。做到建前审批规划、建中督查通报、建后竣工验收,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在以往设备专款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新增2000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基本实现“四个100%”和“两个60%”的目标,即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开展“三大常规”和平产住院分娩基本设备、洗胃机,中心乡(镇)卫生院配齐200mA以上X光机,60%的乡(镇)卫生院具有心电图机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三是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村卫生室(所)建设的意见(暂行)》,对村卫生室(所)建设目标、合理设置、人员素质、服务行为、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全省开展“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评选活动,已评选出1500所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所),并制定了《江西省村卫生室(所)输液管理办法》,对村卫生室(所)输液技术实行准入制,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为加快村卫生室(所)发展,有些县对新建一所村卫生室(所),县财政配套1万元,改建一所配套2000元。

三、扎实开展先进县创建活动,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为更好落实政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责任,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提升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2004年6月,我省开展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的创建活动方案,创建内容包括贯彻落实农村卫生政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水平、严格农村卫生监督管理等5个方面30个指标,涵盖了农村卫生特别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工作。我们根据创建活动方案制定了详细评审细则,召开了启动会议,对各地创建活动进行了督查。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目前正在开展省级评选工作。创建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地方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卫生作。不少市、县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农村卫生工作政策,对自身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责任、目标、工作要求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投入力度。以南昌市为例,市、县两级政府于2005、2006两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对承担防疫保健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每年300-500元的补助。有的县对所有村级卫生员、防疫保健员、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员和计生服务员每月发放100元的补助,有力推动了防疫保健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县管体制的落实。我们对各地实施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管工作进行定期通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2005年7月底,全省100%的县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任务,并落实上划县管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三是促进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2005年,各地以县为单位普遍开展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全省竞聘率达到51%。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工资和医疗保险由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其基本待遇。四是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省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按要求配备了3-5名防保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10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截止2005年11月底,全省发现并免费治疗管理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19989例,完成国家下达全年任务的121.7%,病人发现率达85.21%,病人治愈率达88.5%。

篇3: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

1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1.1人才缺乏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对当地医学专业大学生产生较高的吸引力,造成多数镇级医疗机构甚至常年无法招揽到人才,卫技人员严重缺乏。拿贵州六盘水市来说,目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无资质人员117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4%。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1496人,无资质人员367人,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城乡卫生人力配置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和村基础薄弱。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1271人,约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6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253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29.22%。并且,我国多数村级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拥有非常简陋的环境以及较低的工资待遇。因此,部分正规本科院校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不愿意参加城镇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工作,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无法给予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机会。由此可见,现阶段尽管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急需人才,但是却无法应用丰富的薪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吸引人才。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农村基础医疗队伍无法实现壮大。

1.2专业能力较低

现阶段,乡村医生是村卫生服务室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主体,而这些乡村医生多数是当地原有的赤脚医生和既往卫校毕业生。其日常工作中并没有较高的医疗知识水平,同时无法快速的接受、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论,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更无法应用专业的理念来为农民传播医学知识和治疗疾病。由此可见,目前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室的服务质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医疗水平发展的需求,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严重落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某农村地区现有乡村医生共860人,其中仅有29人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而319人是拥有中专学历的,而其余512人,仅拥有初、高中学历。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生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能力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工作的质量。然而,这些乡村医生不仅需要完成基本医疗工作任务,还需要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工作,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工作量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实力和人数严重不符,也因此导致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1.3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农村医疗事业建设,也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其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改革卫生权制度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对村委会以及乡镇医院的资金投入,依靠自己是农村医疗机构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严重影响力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建设力度,这一建设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例如,据有效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共拥有97个乡(镇、街道办)卫生院,1103个村卫生室、医务室。其中411个左右为村集体出资构建的,占总数量的37.28%;同时,692个是由个人举办或乡村医生联合构建的。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造成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够应用落后的技术和陈旧的设备,严重影响力农村基层医疗队伍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改善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的措施

2.1健全人才引入机制

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素质偏低和人才缺乏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人才的引入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在促使农村卫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人才兴医”的原则,在加大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力度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人才引入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社会、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投入机制的多元化,构建专门的基金,为卫生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并制定有效的奖励和扶持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医疗人才的教育力度;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当对各种优惠正常进行制定,从而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薪金待遇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广大医学专业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引导其努力为农村医疗事业服务;最后,还应当有效改革分配制度,管理人才以及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应当优先分配,促使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个爱才、重才的气氛特点。

2.2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

将城区卫生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应用其带动村基础医疗队伍,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医疗水平,为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城区卫生部门应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援赠力度,并为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提供地点和机会,基层医疗队伍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定期的开展农村巡回医疗服务,保证双向转诊得以实现,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促使城区同农村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管理,应用城区机构来扶持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为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壮大、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可能;县级医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同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将专业技能较强的医生派往村卫生室,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进行现场指导,在轮换坐诊的过程中进行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为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3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

新时期,在对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应由集体和政府来承担,从而将该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出来,也将较强的制度保障应用于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建设当中。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对专项基金进行成立,为回购卫生院的改制奠定基层。同时,还应当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努力促使标准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应当对村卫生室的债务工作进行妥善的处理,针对部分村卫生室,应纳入到规划中来,乡村医生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出资构建了房屋,那么此时政府应科学的评估和审计这些房屋,对其使用情况、建设实际等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将资金如实向乡村医生进行返还,而镇卫生院是最终掌握房屋产权的主要单位。这样一来,能够对村卫生单位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统一提升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同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我国现有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呈现出人才缺乏、专业能力较低以及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健全人才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等措施,希望对于改善我国农民健康水平、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诸葛毅,俎德玲.乡村卫生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对农村医疗改革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0).

篇4: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 实践 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长期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到2009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经了多次变迁,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1)建国初期,农村主要以低廉的自费医疗方式为主,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合作医疗方式开始在部分农村出现,但推广的面积十分有限,农民所享受的医疗待遇也很少,到50年代末期,合作医疗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肯定并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1965年之后在农村迅速推广,并占据主导地位。(3)1981年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逐渐瓦解,除了少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合作医疗发展较好的地区以外,广大农民重新回到自费医疗模式。(4)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试图在农村重新恢复合作医疗制度,这种努力在1997年达到高潮,但是效果并不显著。(5)直到2003年,在政府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逐步展开试点工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新阶段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医疗环境虽说得到很大改变,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依然较为缓慢。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就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情况来说,2000年之前,施集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农民对于医疗保障认识很少,也没有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直到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在施集开始实施,2007年得以正式落实,目前已经开始普及,优越性也逐步体现出来,在37200名居民中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已达到了92%。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形式

自2003年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在广大农村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以来,这项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1.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合作形式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合药不合医、合医不合药、合医又合药等几种形式。其中合药不合医,是指医疗费用全部自费,药费按比例减免,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药费减免款;合医不合药,是指部分或全部免除医疗费,而药费全部自理,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乡村医生的报酬、预防保健服务费用及办公费用等;合医又合药,是指医疗费用及药费均按比例减免,合作医疗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医药费减免款项、乡村医生报酬等。

施集镇目前采取的是合医又合药形式。按照有关规定,农民每年只需上交20元,国家将补贴120元,且当发生大病住院时国家将承担80%的费用,剩下的20%由农民自己支付。这一比例相对以往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大实惠。但从施集镇实施的情况看,还有国家资金资源管理不规范、医疗补贴没有得到及时的保障和落实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作模式

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医疗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村办乡管。合作医疗站(点)仍由村委会筹建,合作医疗经费由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但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村、乡协商制定,经费由乡卫生院或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按村核算,经费超支由各村自负。(2)村办村管。即合作医疗站(点)自行筹建,并由村委会管理,其经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提留)和本村群众共同承担,实施对象限于本村居民,个人享受合作医疗的范围与标准均由村制定,这也是过去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3)乡村联办。合作医疗站(点)由乡、村共建,合作医疗经费除村集体提留和个人供款外,乡级政权还补助一部分,经费由乡统一管理,乡和村分成核算,提留和报销比例由乡、村协商确定,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乡级政权统一制定。

施集镇最初实施的是村办乡管模式,但从2007年开始,改革试行了国办乡管模式,即由国家分配资金给予补贴,滁州市南谯区卫生局领导、施集镇政府和镇卫生所统筹管理。这样的模式一方面适应了落后地区的客观实际情况,能满足当前社会和农民的需要,但也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方式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方式主要采取“按服务付费”的后付制,即村民先看病,然后凭病历和发票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报销。“按服务付费”既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如助长了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过度提供服务及过度用药等现象,尤其是报销手续的繁琐给农民造成很大不便,甚至产生一些误会。

我们在采访施集镇医院院长时,他跟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支付模式和报销手段等问题。按照程序,生病住院的农民在出院后需携带户口本,就诊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相关部门进行报销,这对于农民来说,手续过于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并且政府的资金有限,在报销时不能立即把资金补偿给农民,需把相关的材料传到上级,由南谯区卫生局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财政局把资金拨发给政府,再传至农民手中,这样来来回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不了解报销程序的农民甚至会理解为政府故意拖欠报销经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当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基金筹资困难,国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和农业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而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同样面临中这一棘手问题。

首先,国家的财政支持不足。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位置上。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为12%。

其次,农民缴费的能力和意愿缺乏。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模式是政府补贴80%,剩余20%由农民自己交付,而在施集镇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45%左右的农民认为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般,10%的农民认为不好,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而在这55%的人中,有35%的人觉得政府给予的报销的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个人承担的过多。另外,随着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可以承受的缴费标准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施集镇便有40%的农民表示只能承担50元以下的缴费标准。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缴费能力和意愿的不同显然冲击了基金筹资的基础。

再者,在基金筹资困难的同时,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某些个人素质的低下等原因,国家有限的资源投入却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据施集镇医院和南谯区卫生局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医疗卫生部门的“三假”现象,即“假姓名”,“假生病”,“假住院”,是屡禁不止,造成了国家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政府将打击“三假”现象的任务下达到乡镇医院,让其分担资源浪费的风险,但这样做势必影响了乡镇医院的正常工作,不仅不能及时高效地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而且抑制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2009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每千人口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数和护师护士总数分别增加了33•3%、67%和311•3%,可是农村人口从上述增长中享受的好处极为有限。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县以上的大医院,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是30年前只受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或是他们的子女,由于缺少专门训练而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而乡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物质条件则更差,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竟然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因此,除了常见的小病症外,村级卫生人员多半是建议患者转诊,既贻误了病情,又要支出更多的费用。即便乡镇一级的医院的软硬件条件也十分有限,医疗卫生水平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据施集镇医院院长介绍,在新型合作医疗实施之初,不少农民参加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就是因为他们医院无法为农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很多农民逐渐对合作医疗失去信心,转而采取了消极慢待的态度,再加上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的原因,一些农民生小病宁愿到个体医生那里随便抓点便宜药,生大病则直接进县市医院,经济条件困难的农民则是只能在家硬扛,本应成为农村医疗主体的乡镇医院却成了“旁观者”,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又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度的政策调整不可避免,但经常性的特别是大幅度的政策变动却让有关执行机构无所适从,也使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目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信心明显不足。

4.农民缺乏认识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也有限,这使得许多农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农村医疗保障到底是什么,包含着什么内容,也不清楚参保后自己可以享有什么医疗补偿。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虽然近几年这些情况得到好转,有80%以上的农民为自愿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他们仍然不了解自己可以享受哪些医疗待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农民认识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会给其自身带来切实的好处,也没有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是国家对于农民医疗卫生的补贴,是一项益国益民的民生政策;第二,不少农民常年在外打工,使得医疗保障最基本的工作无法得到落实。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对于医疗保障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自己不在本地,即使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也没有用处,这样就使得他们两头落空,处于无保护状态;第三,学校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学校没有接受到医疗保障知识的基本教育,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缺乏这方面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走访近几年生过大病住院的农户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虽已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是觉得报销的金额十分有限。期间,他们还特别提到了住院时必须缴纳100元的“门槛费”,市级以上的医院必须缴纳200元,但是这笔费用保险中却不予报销,这让农民十分不满。但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施集镇医院院长了解到,这实际上是老百姓认识存在的误区,所谓的“门槛费”其实是医院的规定的“起付费”,这笔费用相当与农民给医院的“定金”,最终医药费用会把这部分钱扣除,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医院的风险,有效地预防“假住院”的现象,同时也可为农民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类似于“门槛费”这类缺乏认识或认识存在误区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农民对合作医疗认识的不足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总之,通过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成效十分明显,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是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有关部门着力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农村新型医疗保障政策研究》,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2.魏常友、郑小华、阎正民:《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中华卫生事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刘艳利:《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篇5: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

2011年10月24—10月28日

二、调研内容

1、农村干部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2、农村干部的素质与新形势要求相比有哪些不适应?

3、农村后备干部“人难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选拔出素质高、作风实农村干部的措施。

5、影响农村工作顺利开展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的原因有哪些?

6、农村两委换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7、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哪些制度?

8、如何提高农村干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调研形式

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农村,就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首先是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2-3名行政片片长和3-5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乡镇党委书

记关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汇报,就如何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征求与会人员意见,然后深入到1-2个先进村和1-2个后进村进行实地调研,座谈走访农村干部党员群众,征求农村党员群众的意见。

五、调研乡镇

其他乡镇党委也要按照调研内容,组织力量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明年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思路。各乡镇调研报告务于11月5日前报县委组织部组织科。

篇6: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农民的医疗保障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山东省无棣县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看法。这次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8月。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家乡所在省份的医疗保障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次对张家村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该地区在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农合制度下张家村的农村医疗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入户交谈,面向张家村村民实际发放问卷55份,回收52份,得到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4.5%,有效回收率为90.9%。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张家村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家庭年平均医疗支出的变化,新农合制度下村民认为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村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以及满意度。具体如下:

张家村村民家庭的年均医疗支出在实行新农合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村民的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而实行新农合之后村民的年均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调查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的医疗支出,减轻了村民看病贵的负担。

调查发现,在村民认为家庭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中,46%的人认为家中有老年人或小孩,是导致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的最主要原因。另外,34%的村民认为患有慢性病导致医疗支出频繁,还有16%的村民认为当前家庭医疗费用偏高是新农合实行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偏高所致。

三、新农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病统筹为主,满意度差别大

新农合制度中,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重点是保大病,受益面窄,从而造成新农合满意度的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够高。

首先,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年轻的村民,身体好的村民生病概率机率更低。

其次,大病获得补偿多,小病、慢性病获得补偿少。

(二)乡镇医疗条件待改善,医疗保障难落实

首先,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高层次的医院。对于一些急慢性病、疑难杂症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其次,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偏高

各级医疗机构的药价按相应比例有所增加,比如乡镇和村卫生室的药价在县市基础上增加15%。

其次,定点医疗机构行为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新农合宣传不到位,医疗知识待普及

调查表明,村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主要依靠于村委会宣传,并且形式单一。

(五)村中心卫生室距离远,村民就医不方便

新农合改变以往“一村一室”的局面,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目前暂定为每两千人的地区设置一个卫生室为中心卫生室。如今的多村共用中心卫生室距离远,给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看病造成了不便。

(六)医疗费用报销繁琐,具体流程不清晰

很多村民并不熟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的具体规定,加之住院费用结算所需手续齐全,在距离定点医疗机构较远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报销变得繁琐,给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筹资水平,扩大补偿范围

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当扣除集体与政府可能的补助与支持部分,再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出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数额,科学提高筹资水平,从而实现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乡镇医院水平,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乡镇医院的就医条件,增加农民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引进先进医务人才、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合作医疗制度,最终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

(三)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增加医疗机构的透明度

应该坚持贯彻相关公示制度,做到医疗透明化公开化,做让农民放心的医院,信任的医院。同时监察部门应防止并惩治违反规定的医疗行为,村委会和新农合经办部门应深入宣传,受理举报,维护农民的医疗公正。

(四)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实际中存在的“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在我国,为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以打破其垄断地位。

(五)做好新农合宣传工作,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村委会、负责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专家讲解,医疗下乡,身体普查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型医疗的整体认识,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外在设施和内在意识的统一。

(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加强村中心卫生室建设

针对目前新农合制度下多村卫生室“变多为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小所造成的村民就医不便现象,应该扩大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为村民就医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加强对村中心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保障农民就医方便快捷。

(七)简化补偿程序,完善补偿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补偿点应该继续简化、统筹地区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和医疗费补偿程序,为参合农民提供切实的便利。

然而,要想在农村地区建立长久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更大效用,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努力。上至国家立法,医疗部门,下至基层医疗机构,普通民众,形成医疗保障的社会化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吉海.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困境和对策[J].山东大学.2007.第27-41页

篇7: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摘 要]

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以下简称“三支队伍”)是党和政府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强化“三支队伍”管理,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海市金山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证调查,亟需构建有利于农村“三支队伍”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人才支撑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保障激励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上海市金山区;三支队伍;人才支撑;动态管理;保障激励;资源整合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4-0056-03

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以下简称“三支队伍”)是党和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依托。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充实农村管理力量,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上海市金山区加强了对农村“三支队伍”的管理,不断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基础,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当前金山区农村“三支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金山区现有行政村124个,农村“三支队伍”总人数4364人,其中,党小组长941人,村民小组长1816人,妇女小组长1607人;“三支队伍”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学历的分别有547人、2058人、1922人;任职10年以下的有1658人,10-20年的有1935人,20-30年的有602人,30年以上的有276人。

(二)主要探索。第一,是合理选配人员,打造过硬队伍。各村都建立健全从优秀村民中选配“三支队伍”的机制,把人品好、威信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热心为村民办事的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并通过法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抓好后备队伍建设,注重从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优秀党员、乡土人才中培养,把那些思想政治品质好、作风正派、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村级后备队伍重点培养。完善“三支队伍”退出制度,对不合格、不称职的人员作必要的调整和撤换,另外对一些年龄过大、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经村委会同意,可在任期未满之前提前退休。

第二,是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工作合力。普遍建立由村两委班子负责,按照组团式联系服务工作划分的区域,建立工作小组,层层分解任务,重视发挥“三支队伍”的合力作用。完善“三支队伍”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村两委班子做到“三支队伍”的管理、培训工作不走样、不变调;党小组长以党员队伍管理、党员学习、开展民主生活会、联户活动等四大工作为主;村民小组长以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民情信息收集、调解村民矛盾、民生服务工作等四大工作为主,妇女小组长以教育引导妇女、参与村务决策及管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团结动员妇女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等四大工作为主。

第三,是提高政治待遇,调动参与热情。各村都建立健全村民小组长通报商议制度和定期例会制度,通报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事项执行情况、重大事项落实情况和村务工作,引导和保障村民小组长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对表现突出、工作优秀、群众满意且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长,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符合入党条件的及时通过规定程序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并推荐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人选。个别镇党委政府还定期开展优秀村民小组长的评选活动,对优秀村民小组长进行命名表彰;对退出岗位、群众口碑好的人员,还通过各种形式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物质奖励等。

第四,是量化报酬补贴,激发工作动力。各村都建立了“三支队伍”工作补贴制度,由基本补贴和绩效奖励两部分组成。基本补贴包括基础补贴和管理补贴,明确基础补贴基数,管理补贴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确定。党小组长的管理补贴按所辖的党员人数确定;村民小组长的管理补贴按所辖的农户或村民人数确定;妇女小组长的管理补贴按所辖的妇女人数确定。绩效奖励根据年度综合考核情况及镇村财力情况进行核算,适当拉开差距。规范村民小组长误工补贴,鼓励适当兼职,提高收入、稳定队伍。

第五,是系统绩效考核,增强创新活力。各村创新完善“三支队伍”考核办法,实行积分制考核,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镇下派指导员及各相关条线分别考核:以村(居)为单位,细化工作任务,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实施“三票”测评,并将考评定级结果作为奖金发放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村两委班子加强对“三支队伍”监督,定期对“三支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村干部联系小组长制度,镇下派指导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干部分组联系“三支队伍”成员,实现联系全覆盖,定期对“三支队伍”进行走访和谈心,及时掌握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三支队伍”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第六,是创新培训机制,提升素质能力。加强“三支队伍”教育培训,将“三支队伍”纳入党委的干部培训计划,每届至少轮训一次。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不断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教育,努力把“三支队伍”培养成有较高能力素质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切实提高“三支队伍”的综合能力。各村利用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加强对“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村“两委”定期召开汇报交流会,传达村里的重大事项,听取“三支队伍”的工作汇报,及时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

二、主要成效

(一)“三支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选优配强、充实调整,“三支队伍”结构大为优化。村民小组长人选,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政治可靠,能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参政议政和决策能力,熟悉村情,在本村民小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望,善做群众工作。党小组长人选在村民小组长、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先进、各种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党员中产生。妇女小组长在热心为妇女儿童服务,有文化、有亲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妇女中选拔,重点是种养女能手、女经纪人、女党员、妇女代表等,平均年龄有所下降,文化程度也有较大提高。endprint

(二)工作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不少镇相继出台文件,对“三支队伍”在政治待遇、经济收入都作了相应的要求,各村纷纷制定相应规则,细化和落实文件政策,从制度上提供保障。经济收入上有了较大提高,政治上参政议政机会增多,“三支队伍”在农村第一线的管理服务角色定位更为明确。比如,在廊下农村,“三支队伍”在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党员活动、服务生产和民生,调解民事纠纷、关爱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不少镇党委定期对“三支队伍”开展轮训,有的村两委对所属“三支队伍”每年培训一次。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海基层党建网、村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平台,注重突出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社会管理、实用技能和群众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培训,从而使“三支队伍”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比如,廊下镇对“三支队伍”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应扮演的“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等六种角色进行了清晰界定,“三支队伍”成员在“六大员”中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地位,主动地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发挥应有作用。“三支队伍”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根据调研,金山区“三支队伍”中,除村民小组长平均年龄在56岁外,党小组长、妇女组长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岁、61.3岁,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占有很大比例,30年代出生也不少,许多村都有70岁以上的人员,最大的79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当前金山区农村“三支队伍”的年龄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和工作的要求,而且缺乏后备力量。

(二)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根据调研数据,金山区农村“三支队伍”学历层次整体不高,其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有547人,占13%,初中学历的有2058人,占43%,小学及以下有1922人,占44%,严重影响了农村“三支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效果。比如,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很多农村“三支队伍”政策理论水平低,缺乏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

(三)收入待遇差异较大。当前,金山区农村“三支队伍”呈现的年龄大、学历低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基本收入偏低,生活缺乏保障。调研发现,除掉个别的镇村(山阳镇新江村),村民小组长的收入达到2万左右外,大部分村民小组长年收入3000元左右,妇女小组长年收入2000元左右,党小组长基本没有固定的工资性收入。待遇缺乏基本保障,很难调动农村“三支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工作能力参差不齐。虽然“三支队伍”在当前“三农”工作推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一群体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年龄大、文化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作用发挥,收入少、缺乏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外兼职。还有部分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管理知识,不善于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开展社会管理服务。

(五)学习培训方式陈旧。当前,金山区农村“三支队伍”培训方式单调陈旧,多是采用开会的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往往只是一些会议精神的传达和文件内容的灌输;培训缺乏制度化的机制,只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机随意性强,缺乏持续性,培训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不能有效激发“三支队伍”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构建农村“三支队伍”的工作运行机制。第一,健全领导体制。建立由组织部、民政局牵头,各镇、工业区参加的农村“三支队伍”领导体制,站在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高度,把农村“三支队伍”工作纳入对镇、工业区的考核内容,加大对镇村“三支队伍”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第二,完善工作机制。镇、工业区党(工)委要将“三支队伍”建设纳入党(工)委工作内容,对区域内的“三支队伍”工作有规划、有制度、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形成常态化的“三支队伍”工作机制。

(二)构建农村“三支队伍”的人才支撑机制。第一,多元选配。把人品好、威信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热心为村民办事的退休老干部、退伍军人和种养业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人选作为骨干力量,并通过法定程序推选为“三支队伍”成员。第二,差异培训。培训注重从农村工作实际出发,着重在民主管理、村级财务制度等方面加强培训,并根据各自工作有所侧重,如村民小组长侧重于农业生产方面,党小组长侧重于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妇女小组长则侧重于妇女儿童关心维权方面,这样既可以丰富他们的农村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三)构建农村“三支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一,明确职责。党小组长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小组活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党费收缴,做好村党总支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村民小组长主要承担小组队伍管理建设、社会稳定,积极参加村集体活动等各项工作;妇女小组长主要负责妇联、计生方面的工作,掌握所管辖区内育龄妇女的信息,发放各类药具,同时做好妇女儿童的维权和调解工作。第二,量化考核。结合“三支队伍”的岗位职责,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对每一项工作内容,根据工作难度、工作量大小、工作重要性设置不同的分值,进行积分量化考核管理。量化考核可以强化对“三支队伍”的管理,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

(四)构建农村“三支队伍”的保障激励机制。第一,制度保障。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政策和区、镇、村实际情况,出台指导性的文件,在待遇上建立适当的增长机制。其一,可以采取区、镇两级补贴,探索区、镇、村(按比例)三级投入机制,并将补贴、投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提高队伍的工资待遇和奖励。其二,对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效果出色的人员予以荣誉称号等奖励,进一步提升其个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进出机制。进一步充实年轻力量加入“三支队伍”,加大从“三支队伍”优秀人员中培养干部力度,对工作有创新、活动组织好、文化程度高、“双带”能力强的,应推荐选拔为村干部。建立新老更替制度,根据各村“三支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退出方案,明确标准,及时调整人员。

(五)构建农村“三支队伍”的资源整合机制。第一,内部激活。为增加“三支队伍”的吸引力,可结合各镇村的具体情况,推行联组和兼职,探索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之间的交叉任职。第二,外部整合。为进一步整合岗位资源,调动“三支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可以探索将村里一些公益性岗位进行整合,如保洁员、河道清理员、助残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等岗位,这样既增加“三支队伍”的收入,加强“三支队伍”的管理,也可以提高公益岗位的工作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

篇8:强化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经费保障;自身建设;转岗机制

政府专职消防队是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一种,是乡镇、农村火灾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专职消防队发展的瓶颈。

1、政府专职消防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机制未统一。因镇街消防专职队是一項新事物,管理部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指导责任、人员经费保障等机制未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统一的管理机制未出台,各地区管理模式、规定仍处于试行阶段,且都不相同,有的由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业务工作由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负责指导;有的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导,并由镇(街道)政法副书记或副镇长直接分管消防工作;有的均交由派出所管理;有的则为全民事业单位,隶属县级消防大队领导。

1.2队伍建设不稳定。集中表现在消防队员招不来、留不住。消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专职消防队队员必须年轻化、军事化。而目前,大多数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这与执勤备战强度、行业高危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平均消费水平相比,工资待遇明显偏低,将很难满足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要求,并将会导致队员流动性加大,很大程度上影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调查发现,专职消防队员更换频率非常高,有时队员人数像坐过山车,刚刚招满员的队伍,队员说走就走,一下子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1.3管理教育难度大。目前,所聘用的合同制队员文化差异较大,素质参差不齐,有初中、高中,也有大专,因为没有专门针对专职队伍的管理规范,各单位只能参考现役中队的各种办法来实施管理。但是,由于这些队员并不是军人,个人心理上很难认同,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战士那样的新兵训练,毫无基础可言,大部分队员有厌倦甚至抵触政治教育的现象,认为大道理离自己太远,对自身的要求很低,遇事总是讲歪理,强调客观理由,喜欢拿别人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比,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影响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质量的原因分析

2.1队员思想上的困惑。政府专职消防队队员普遍存在身份困惑、待遇困惑和前途困惑。他们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身在部队又非军人,除了身份证没有其它的工作证件。尽管各地财政不断加大对专职消防员的支持保障力度,但不同地区经济待遇差异较大,同属一个市不同县区的经济待遇也不同,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所享受的待遇与地方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与现役士官相比差距更大。由于专职消防员同现役官兵一样工作,平时训练多,参加执勤备战任务时风险大,年龄大了就无法胜任,不大可能一直干到退休,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在没有任何政策保障和经济补偿的情况下,面临重新择业,这也是造成专职消防员工作不安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三个困惑始终存在,大部分队员认为自己是临时打工人员,对已而言没有荣誉感,对消防队而言没有归属感,身在心不在,他们只是把消防队作为避风的场所,把从事消防职业当成权宜之计,一旦有其它机会就毫不犹豫地一走了之,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2队员保障上的局限性。目前,政府专职消防队体制编制不明确、建设规范不具体、物资经费不充足。队伍没有编制,人员更是如此,没有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在开展工作上多是通过协调解决问题,消耗了大队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情况是在现有编制下,哪个单位合同制队建的越多,人员问题越突出。关于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一直没有具体规范,各级对政府专职消防队的要求的期望值都很高,基本上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基层干部对队伍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心中没有底数,工作开展起来存在盲目性。目前地方政府仅仅是按照人员总数每月核拨经费,经费主要是工资、伙食费、服装费等,队员在签订劳务合同和缴纳的“五金”时,按照企业类别执行,一方面经费有限,一方面缴费金额又高于事业编制人员,队员能够拿到手上的工资与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队员流动性过高,造成单位缴纳的“五金一险”大量搁置沉淀在社保机构成为无头帐,造成巨大浪费。

3、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对策

3.1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渠道是根本。专职消防队能否正常运行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保障问题,器材装备购置与维护、日常执勤备战消耗、队员工资福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离开了资金支持,专职消防队的建设就会是“空中楼阁”。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是解决合同制队伍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要借助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深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协调人事、劳动、财政、工会等相关部门,将专职消防队伍建设作为消防工作一项长期发展计划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范围,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请政府制定出台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可操作性强的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的规范性、政策性、法规性文件,作为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依据。明确队伍性质、队伍管理规定、队伍建设标准、队员工资待遇、人员招录程序、管理体制、政治保障、经费来源标准和抚恤优待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结合现行士官制度,实行专职消防员分级晋升和等级工资制度,实行班长骨干、驾驶员、特种器材操作员等特殊岗位补贴制度,在保证绝对工资相应水平的基础上,拉开工资差距,充分调动队员工作积极性。

3.2加强专职消防队自身建设是重点。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自身建设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质量建队,提高队伍的影响力、生命力和灭火实战能力。坚持走一队多能的路子,积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除承担灭火、消防保卫任务外,适当承担防火宣传以及其它社会救援任务,努力把专职消防队建设成为灭火战斗队、防火宣传队、灾害救援队。二是建立队史文化,加强职业荣誉感教育,强化队员献身消防安保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三是强化队伍管理,用规章制度加强队员的约束感。四是争取奖励基金,加大典型人物奖、宣传力度,造就队员的成就感。五是创造激励政策,鼓励队员学习多种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专职消防队员参与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对专职人才广开出路。

3.3解决队员后顾之忧是关键。政府专职队之所以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是现有模式下消防部门无法有效解决队员今后的出路问题,专职队员担忧今后的前途。年限干满后就面临着离队、转岗和二次就业。因此,政府和消防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府专职队员工作转岗制度》,当队员工作超过15年、年龄达到40岁后,由政府牵头,联合消防、劳动、人事、财政、工会等单位对专职队员进行任期考核,考核合格后应按照事业编制,采取自主选择和定向分配的方式为队员解决二次就业问题。对于一些不愿离开消防队伍的,大队可视情将其转到防火岗位,从事社会消防宣传和火灾防控工作。若建立健全工作转岗制度,解决队员今后的出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队员们就会安心工作,队伍也能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

上一篇:车间技术文件管理制度下一篇:国际商法案例试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