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2024-05-23

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精选7篇)

篇1: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万载县卫生监督所在今年全县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会上提出,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目标,县卫生局与各卫生院签订了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从机构、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1.1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卫生改草的深入,卫生监督已从“五大卫生”延伸到目前的“九个大项”,几乎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卫生监督的服务对象。各乡镇卫生院要成立以院长为每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法监组,固定人员;在县卫生局的领导和县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协调组织;以政府名义发文,争取政府牵头解决卫生监督工作的难题。

通过业务培训、自学等方式提高理论水平和派员到县卫生监督所跟班实践作业相结合提高农村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

1.2强化医防协作组织

医防协作是农村卫生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要通过:(1)形成医防协作网络。医防双方协商成立医防协作领导小组。(2)协作组织的职能划分,及时分解卫生监督等任务指标,责任到人,并组织检查验收。(3)保证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做到利益共享,协商分配。形成医

防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医防协作关系。

1.3加强网底组织建设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网底,卫生执法监督是以“人人健康”为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承担大量卫生监督任务的村卫生室。(1)加强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2)强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3)考评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调动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责任制,保证指标落实

2.1落实卫生监督责任

(1)要求卫生院将9项卫生监督工作分工到人。(2)根据项目基础工作状况确定位次目标。(3)实行“三挂钩”,即:①将卫生监督工作社会满意度与评先、评优挂钩;②将指标完成情况与科主任津贴挂钩;③单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按系数法与奖金挂钩。

2.2落实村级医生的责任

(1)将传染病防治、消毒工作、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下达到村卫生所。(2)明确所长、乡村医生等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各个岗位均承担一定的卫生监督工作指标,落实到人。以农村居民家庭聚餐卫生指导为例,落实双重信息报告责任制,乡村医生包干到组,既负责信息报告,又负责上门卫生指导。(3)按岗位职责切块划分,考核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从而保证传染病报告、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落到实处。

2.3落实卫生监督相对人的责任

卫生监督相对人指的是监督对象。(1)抓安全供水责任的落实。要与各水厂主管人签订水厂供水安全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

(2)抓餐饮服务单位和公共场所经营者责任的落实。在公安、工商的配合支持下,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促使经营者切实履行安全职责。(3)抓公民接受监督指导责任的落实。为保障农村居民家庭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防范食物中毒及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明确家庭聚餐举办者及民间厨师应承担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无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其它安全事件。

3、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在强化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出台考评细则,坚持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系统内考核和干群评议相结合,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率,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形象。

3.1预防性卫生监督

对新建、改建集体食堂进行“三同时”审查。实现全县餐饮服务单位、公共场所单位和放射诊疗单位从业人健康检查合格持证率达100%;卫生许可证发证合格率达100%;对学生、工人等人群开展健康监测。

3.2经常性卫生监督

加强对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用品、保教用品等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净化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有效地遏制行业不正之风和不规范诊疗行为。

3.3试点农村家庭聚餐食品卫生指导项目

(1)健全镇村领导组织,并发挥积极的作用。(2)形成家庭聚餐信息报告及卫生指导网络,落实双重信息报告责任制。(3)建立镇村家庭聚餐管理制度和台账,落实民间厨师体检和培训制度。对聚餐家庭实行免费上门指导,体现卫生监督工作的服务性和公益性。

篇2: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 *******市委做好宣传信息工作的几点体会

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民建***市委近年来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想方设法多途径促进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市委会成立了由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基层支部、信息员组成的纵向层级体系,构建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特邀人员和骨干成员组成的横向协调机制,形成了全体会员广泛参与的网络体系。成立了由领导班子、常委、基层组织负责人组成的会刊的编委会,驻会领导亲自撰写稿子,机关全员参与,会员积极投稿,会刊栏目丰富、信息多样,既是上情下达的窗口,也是对外交流的平台,深受会员的欢迎。鉴于信息及时、真实、实效的特点,需要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相应的工作方式,市委会设立了专用电子信箱,同时又启用了QQ群,成员报送的信息可以随时传送到市委会机关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市委会出台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的激励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撰写信息的质量

为帮助基层信息骨干提高业务水平,我们采取了专题培训和以会代培的方式,对基层信息员、联络员进行调研报告、新闻信息、社情民意等撰写的专题讲座,列出征集范围,提供相关素材,引导会员在 1

分析素材的基础上撰写,对优秀文稿进行点评、采用与奖励。事例生动鲜活,互动气氛热烈,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把握能力,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如*****同志撰写的社情民意《关于开通**至****直达列车的建议》和《关于开通***至*****直达列车的建议》,都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采纳。

3.做好深加工,发挥信息的社会价值

作为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信息的内容不但要立足地方,还要放眼全省乃至全国,涉及社会诸多领域。对于收集汇总的社情民意信息,市委会非常重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积极做好筛选、梳理、加工等后续工作,努力形成较有价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稿。每年“两会”前夕,市委会都要召开参政议政座谈会,将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以及来自基层成员的信息建议提供给大家商讨,经过委员和代表充实后,形成议案、提案,使来自最基层的社情民意能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市委会到基层每年都有不少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或主席重点督办提案,一些很有见地的社情民意和信息被各级部门所采纳,有的还得到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如:*******总支近年来向地方政协提交的提案都到占提案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重点督办提案、优秀提案比重名列各党派前茅。

二、目前宣传信息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信息人才匮乏,我会成员中的社科类人才还相对缺乏,信息员队伍不稳定,基本还靠机关同志“单打独斗”,掌握的信息资源较为稀少,与职能部门缺乏畅通的工作联系不足;

二是信息工作现实转化效果不理想,信息反映的意见建议反馈速

度慢,形式主义比较突出,往往停留在书面采纳和领导批示层面,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落实,无法让信息工作者和撰写者感受自身的劳动价值所在,缺乏成就感;

三是报送的高端信息少,一般性信息多,高质量的精华信息少,大众信息多,涉及的行业领域相对偏少,在信息的加工提炼和领域扩充上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做好宣传信息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重视程度,营造全体成员参与的氛围

作为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信息,加大扶持力度并在经费等资源上给予倾斜,提高全体成员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成员要关心时政,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扎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善于发现线索、捕捉信息,及时反映民情民声。

2.精心培育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收集反映信息要处理好一般和重点的关系,既要善于发动广大成员热情参与,又要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发掘信息人才,将他们尽快吸纳进组织。市委会后备干部人才的推荐和干部使用应与信息、参政工作相应挂钩,增强基层支部委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类特邀人员从事信息工作的主动性。市委会机关和上级部门要做好信息和社情民意采纳情况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让建议意见的提出者体验参政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的促进机制。

3.积极拓宽采纳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工作支持、各级党政部门要增强统战意识和协商民主意识,切实做好民主党

派反映社情民意和信息的参考和处理工作。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帮助民主党派呼吁一些可以公开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民主党派地方组织自身要加强与党政部门的联系,在获取信息的力度、广度、深度上寻求突破。

4.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步伐,实现系统内外信息资源共享

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强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学会从更宽泛的领域收集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党政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积极为民主党派建立知情网络平台创造条件,实现系统内外公共资源的交流互动。

篇3:强化设备管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学习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策略, 结合自身设备管理的特点和设备管理的最优化、高可靠、高安全性运行的本质要求, 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全天候设备运营为目标, 努力推行设备的设计、使用、报废等的全过程管理;从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全员参与的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方面, 不断总结提升设备综合管理能力, 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公司对每一台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 要求设备专业管理人员指导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工作, 结合实际工作条件, 积极试用新型设备、材料, 改进设备工作状态, 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参与制造监督管理, 对设备制造过程和制造厂的资质和生产能力进行监督;指导监督有关施工单位进行安装调试, 做到安装正确、调试运行正常;指导监督使用、维修、改造, 直到报废为止的档案资料建设、现场检查、维护、维修工作。做到管理和使用紧密结合, 有监督有反馈, 层层有人抓, 件件有人管, 设备经常保持良好技术状态, 设备效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全过程管理从整体上保证和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

公司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各项设备管理工作,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实行岗位责任制, 有效地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针对每一台设备, 要求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 持证上岗。同时, 实行班前润滑、紧固、维护, 班中巡回检查控制, 班后清理、交接。做到每一个区域、每一台设备、每一时间都有责任人, 都能进行责任的追溯。

二、“专业”与“区域”相结合管理

多年来, 公司在设备管理模式中一直推行“专业”与“区域”相结合管理, “专业”与“区域”管理的核心就是按照设备的种类、性质、设备维护维修方式及所在岗位区域进行分类等方法, 将设备进行分类、分区域管理, 做到了“人人有设备管、台台设备有人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设备管理工作, 为实现设备管理健康发展及设备安全、经济、可靠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机制, 设置“专业”管理的空调系统、水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厂房土建系统、特种设备系统、润滑、防腐蚀、状态检测等设备专业管理人员, 明确对设备专业工作的要求, 并组织专业管理的落实;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本车间区域设备的综合管理;岗位操作人员根据要求进行使用、维护。明确了各级人员、各部门的职责, 对各自所管的内容及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并加大了设备检查考核制度, 使“区域”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用专业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发展区域管理的管理方式, 为公司在发展安全生产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编写设备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 车间设备管理人员以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的指导原则, 编写设备标准操作与维护规程, 在操作维护规程中不但要求操作人员掌握所使用的设备的操作方法, 还要懂得如何对所操作的设备的维护知识及安全操作知识和状态知识, 以保证设备、质量和人身的安全;能利用五官“听、视、嗅、体”判断异常状态。经设备区域管理人员及安全、质量等相关人员的审核、批准, 指导操作人员进行的日常的操作、维护, 规范设备安全操作, 保证设备的最优化、高安全性运行。

四、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管理

多年来, 在设备厂房大修理及设备更新管理方面, 积极探索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设备检修体制, 防止设备性能、精度劣化或降低。公司根据年度设备厂房大修理及设备更新计划进行年度计划维护;车间设备管理人员根据设备劣化趋势所编制的“月度设备检修计划”进行月度预防性维修;岗位操作人员根据“设备预防性维护指示表”进行日常检查、紧固螺栓、清洁设备、添加更换润滑等预防性维护, 形成从大到小, 从小到细的严密的设备预防性管理模式。

五、设备的检修管理

公司对原有设备检修管理体系不断进行完善, 积极探索设备检修管理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以最低的生产成本, 创造设备最优化、高可靠、高安全性运行”的本质要求, 强化检修环节管理, 充分利用检修平台, 提高设备运行质量, 促使设备检修管理工作质量全面提升。设备检修计划的制定, 要由设备、质量、安全、环保、生产等部门共同参与讨论, 充分考虑检修和运行等各种因素;根据实施方案布置检修前期的准备;根据计划方案和技术要求选择检修队伍;施工完成后组织全员参与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竣工验收和检修实绩分析追踪。建立周密、细致的检修管理模式。

六、设备档案管理

近年来, 公司充分利用EAM设备管理系统平台, 逐台建立了设备档案, 将采购计划、采购单、开箱验收单、生产厂家资料、设备材质证明、出厂合格证、设备使用说明书、安装说明书、竣工图等技术资料整理和汇总, 存放在相关档案中, 并详细记录有关设备参数、检验检测和维修等情况, 同时, 督促有关单位逐台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维护标准、设备维护检查标准, 制定设备年度月度或临时检修计划, 做好检修设备的变更、验证等文件资料, 构建详细的设备档案。

七、特种设备的管理

多年来, 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各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等积极开展工作。分别配备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专业管理人员, 积极开展各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从而取得了至今为止未曾发生过任何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成效。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重点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公司非常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 对所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各种特种设备均已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级人员、各部门的职责, 对各自所管理的内容及方法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各级专业管理人员每月至少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一次特种设备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特种设备的完好、安全操作和维护、安全附件的校验及其准确可靠性等状况。另外, 每年年终, 公司机械动力部还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所有特种设备进行全面综合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及时与特种设备检验员、使用单位设备管理员等进行协商讨论, 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实施, 确保问题或隐患彻底整改, 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无缺陷运行。

(2) 实行全过程管控特种设备的安装、检修和注册登记等,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公司对每月所安装、检修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 按照规定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办理安装和检修告知手续, 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验收和注册登记等管理, 确保特种设备的安装、检修过程安全受控及合法使用特种设备。已注册的各种特种设备逐台建立了特种设备档案, 并且将设备制造质量证明、竣工图、监督检验报告等整理和汇总存档, 并详细记录有关检验检测和维修等情况, 分类建立了各种特种设备技术台账。

(3) 加强特种设备的操作维护、定期检验管理, 确保各种特种设备全面检验合格率。公司对各种特种设备制定了操作维护规程, 不但要求操作人员要掌握操作方法, 还要懂得维护知识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在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中强调对特种设备及时进行定期检验和安全附件的检查和校验。规范操作者的操作行为, 有效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公司按照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检监督验报告中所确定的有效期限, 提前确定具体检验时间, 并做好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设备状态检测

过去, 公司设备基本上实行定期维修。现在, 公司利用各种精密仪器、仪表对设备进行综合性测试检查和趋势分析, 对设备的振动、磨损、噪声、温度、速度、电流、电压、风量、轴心、润滑、壁厚等进行检测, 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确定设备的技术状况和趋势, 作为修理的依据。如用超声波探伤仪检验设备零部件的缺陷、裂纹;用铁谱仪检测润滑油中金属磨粒数量、大小, 判定是否需更换润滑油;振动噪声仪测定高速回转机械的不平衡、振动, 判定设备运行状态等。

九、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公司是原料药生产企业, 工艺复杂, 操作要求高。大多数物料是液体或气体, 在密闭的管道、反应器、精馏塔与热交换器等设备内部进行各种反应, 经常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有刺激性气味等不利条件下进行, 因此, 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是确保安全生产、降低消耗、高效产出、利于环保等的重要举措。多年来, 公司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不断扩大, 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反应时间控制、进出物料流量系统、反应温度、压力变送反应、速度、位移、频率、p H值及电力系统等自动化控制, 实现了生产自动检测、控制, 达到了高效生产、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生产等目的。如公司采用数字控制变电站开关控制系统, 在主控室完成各台变压器的自动检测, 并进行报表输出和打印, 以及故障报警和实施开关柜的开关控制。

十、节能减排成效

公司始终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按照“科学用能”的原则, 在组织生产时, 根据生产进度和产品产量, 合理分配能源, 提高供能的均衡率, 并根据用能指标、用能时间进行调节避峰工作, 降低用能费用。同时, 大力推广技术进步及节能技术, 有计划、有重点地更新淘汰高能耗的设备, 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见表1、2) 。

此成果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网络和统计考核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

(2) 严格目标管理, 层层落实责任, 严格奖惩。

(3)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员行动”。在前两年先后开展“节能降耗突破年”、“攻坚年”活动基础上,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员行动”, 把节能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4)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主要完成的节能减排项目有树脂吸附工艺节汽、水汽蒸馏汽提改造、供电系统节电改造、电制冷完全替代溴冷水改造、水泵喷涂界面活性剂技术推广、阶梯降温完善改造、太阳能技术的推广、总厂暖气改造等。

公司设备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中不但要充分考虑设备固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还要充分考虑配套的相关辅助技术措施, 确保设备本质安全经济运行。

摘要:介绍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多角度的设备管理方法, 确保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以及近3年来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成果。

篇4: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关键词: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监管;加大投入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48-01

几年来,在上级农业局的领导下,河北省涿州市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有机融合的三位一体工作管理体制;以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为重心,突出“千千百”层级考核机制和饲养场法制监管的创新;科学整合畜牧、兽医执法资源,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为执法主体,扎实推进检疫、医政药政、饲料、种畜禽等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监督执法、证章标志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为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力推进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开创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一、理顺体制,抓基础

一是健全机构、人员到位。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是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2006年9月涿州市农业、林业、畜牧等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涿州市农业局;2008年11月涿州市在畜牧兽医站、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所的基础上改革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七个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全市共设动物监督员15名、动物检疫员38名、村级防疫员兼协检员413名。

二是健全体系,夯实基础。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自2003年以来,在全市合理布局,建立了7个动物防疫监督分站,招录分站工作人员41名,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分站办公用房均在400平方米以上,各类化验仪器、办公设备齐全,办公环境美化、亮化、畅化,全部达到省一级站标准;建立健全了以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核心、基层防疫分站为主体、村级防疫员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防控体系。

二、创新机制,抓关键

一是建立三级队伍管理机制。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到位,并不等于工作的上位。为保证个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制定下发了《涿州市畜牧兽医工作千分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千千百”层级考核机制,即:市局对局属科室站所实行千分考核、对基层分站实行千分考核、分站对村级防疫员实行季度百分考核,明确任务,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加快畜牧兽医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程。年终市局组织专门力量,根据各单位工作任务目标,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调整、经费核定、优秀奖励的重要依据。分站对村级防疫员实行严格的季度百分考核,重点考核村级防疫员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防疫档案填写、检疫报告、防疫宣传、参加例会等内容;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为合格,90分以上的为优秀;考核合格的防疫员,发放本市防疫补助每月200元;对于1次考核不合格的扣发50%的补助,年内2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扣发的防疫补助全部用于优秀防疫员奖励;考核结果为优秀防疫员的,除发放本市补助外,还将按照免疫实际数量利用中央资金予以奖励,确保防控成效。

二是饲养场的法制监管。立足本地实际,在充分考虑检疫监督、食品安全、疫病防控、土地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协调发展”的原则,于2009年9月21日制定并下发了《涿州市动物饲养场分级管理办法》,实施了硬件分级、过程控制、季度评分、建立信用体系和项目筛选等综合监管措施。根据动物饲养场选址、布局和硬件水平,将现有动物饲养场科学划分为A、B、C三个级别,根据不同级别的条件要求和评分情况,对全市饲养场进行科学分类,实施差异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控制,市监督所及分站对养殖企业实行严格的百分制季度考核,对企业检疫监督工作、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生产等逐项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经执法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存档,建立企业考核档案,作为企业今后申请认证、市场准入和争取项目的重要依据。通过政策拉动、法制推动和市场互动,饲养场管理实现了免疫程序化、监测经常化、消毒日常化、病死畜禽处置制度化、检疫法制化和档案规范化。全市规模动物饲养场科学防控与依法监管工程不断向前推进。

三、突出重点、抓成效

一是强化宣传。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首先要宣传到位。坚持五个面向做好宣传:一是面向领导宣传,提高领导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入了解,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二是面向相关部门宣传,提高部门配合意识,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深入开展;三是面向本部门宣传,使全体人员坚定信心,形成合力,全力以赴,重点突破。四是面向管理相对人,使他们真正懂法、守法;五是面向社会,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媒体和法制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

二是强化产地检疫。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工作中充分发挥全市报检点和413名协检员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刷写产地检疫标语,制作产地检疫报检牌,多措并举,通过7个重点环节促进产地检疫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开展产地检疫面达100%,规模饲养场的产地检疫率达100%,散养动物的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

三是强化屠宰检疫。全市所有畜禽屠宰场100%由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分站实施检疫,严格执行24小时上岗制度,严把“四关”,严格按照检疫程序实施检疫,做到随宰随检,有宰必检,不漏检,不误检。

四是强化监督执法。监督执法是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工作到位的关键,也是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行政成本也是最低的。通过监督执法,打击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积极与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违法案件。特别是对于运输、加工、贮存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予以打击,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打压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突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实效。据统计,2011年全市共查处违法案件58起,结案48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起,移交追究刑事案件6起,罚款7.7万元。

四、加大投入,抓保障

为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正常运行。近几年来,涿州市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力,2010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达102万元。2011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达120万元。同时我市还加大宣传经费投入。據统计,2011年投入达十万余元,刷写公益性宣传标语1000余条,制作报检牌200余块。

篇5:强化煤矿安全工作夯实安全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排查整改和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确保我矿07“安全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通风区围绕安全工作这个中心,强化管理、努力夯实各项安全工作基础。

首先,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标语、横幅、牌板、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我矿现阶段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实现“安全年”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理念,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自觉主动地做好安全工作。

二、制定措施,建立健全区、队两级安全责任制,明确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带班谁负责”的原则,增强广大管理干部的安全责任意识,为通风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三、坚持“一通三防”隐患督察排查制度,每月10日、20日自行组织开展“一通三防”安全大检查,每旬的第一个周一进行一次通风系统隐患排查,对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定时定人落实整改,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深入开展“一通三防”质量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活动。井下封闭墙、风门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确保“一通三防”各项设施的规

范管理符合要求。

篇6: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关键词:农村;集体财务;监督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38

农村财务管理是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直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的热切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越来越系统和制度化,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集体财产和资金积累的越来越多,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发凸显。如何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增长的过程中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尤为重要。而其中财务监管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本文就现阶段农村集体财务监管建设中的财务收支审批、财务审计、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方面做简要的阐述。

1 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及审计制度建设

1.1 构建完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资金的回收和使用,这就涉及农村集体财务组织管理的财务收支,是农村资金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卡。如果这个关卡掌控不好会造成收支失衡,审批制度形同虚设,必将导致农村集体财产的损失和浪费,影响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对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建设,要让农村会计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会计法》等,依照国家及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等进行财务收支审批。会计人员对收支的审批是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的最后环节[2],需要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收支审批的程序,从根本上强化农村财务监督,完善农村财务监督体系。

1.2 规范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

现在我国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还未规范化,审批人员、审批范围、审批限额、审批责任和审批程序等多个环节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3]。每个环节的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农村集体资金的损失。对此,应该制定严谨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明确财务人员的审批范围、审批权限等保证财务收支审批的切实履行。

1.3 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内容及工作程序

农村集体财务监督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财务审计,这关系到农村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农村集体资金及资源是否按照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行了管理、使用[4];上级部门转移支付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多项与农民根本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只有不断农村财务审计进行监督和规范,才能保证农村集体资金和资源等到充分和有效的使用。对此,政府应该对农村集体财务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成立专业的农村财务审计机关,按计划对农村财务实行周期性的审计,确保农村集体资金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

2 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

2.1 制定并完善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办法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从事农村财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即使有的地区制定了也不尽完善。财务管理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办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村集体财务监督制度的建设。政府的财政部门应当对农村财务人员的聘用、任免及培训做严格的规定。

农村财务人员聘用及任免:现在很多农村财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农村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建议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进行农村财务人员招聘时,优先选用那些已通过农村财务从业资格考试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不得选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另外,对从事农村财务工作的人员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奖励薪酬等纳入县财政预算,保持农村财务人员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相关性,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能良好的运转。

农村财务人员后续培训:经济发展既是多样化的又是多变性的,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为快速,很多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的专业知识已不能与快速的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对此,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应该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相应的农村财务专业知识培训。这类培训不应受时间的限制,既可以组织定期培训,也可以组织不定期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当下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同时,当地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应每年根据新颁布的农村经济法规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对新的财务专业知识和未来新增的业务进行培训、交流和探讨,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学习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和农业知识[5]。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2 正确界定农村财务人员的职权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上下级、同级之间的财务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财务管理工作混乱无序。对此,建议政府和农村经营机构根据本地区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和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明确各级财务人员的职权,保证业务办理有序、不违规、不越权。

参考文献

[1] 贾淑华.本溪市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2(08):41-42.

[2] 庞文群.对农村财务管理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4,(04):25-26.

[3] 柳付军.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 2003(09):3-36.

[4] 吴开荣.村账托管后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福建农业, 2005(01):6-7.

[5] 李三林,孔德明.审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州审计,2003((10):30.

作者简介:宋鑫鑫,长春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

篇7:夯实基础 健全网络 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关键词:老油田稳产;强化;专项治理

老油田稳产始终是各单位的重要工作,为了夯实老油田稳产基础,本文从强化专项治理工作方面进行了的探讨

一、加强专项治理

(一)停产井修复专项治理:针对停产井多,油水井利用率低的现状,对停产井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加大大修扶停产井力度,2010年1-12月大修扶停产井完工21口,开井18口,平均单井增油3.4吨,累增油2305吨,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水井专项治理

油井转注:2010年我们在5个区块共安排部署老井转注井12口,1-12月已完成油井转注12口井,实现日增注水量588m3/d,对应油井中已有17口见到注水效果,日增油25.4吨,累增油1438吨;注水井开井数比2009年12月增加18口。

停注井修复治理:2010年1-12月份,注水井大修扶停6口,投注6口,恢复日注水370m3,对应油井中已有6口见效,日增油7.4吨,累增油798吨,恢复注水储量395万吨。

注水井查换管工作:1-12月完成注水井检管、换封35口,实现日增注水量348m3,对应油井中已有17口见效,日增油18.3吨,累增油864吨。

注水井配套技术改造:为改善注水井工作状况和洗井条件,完善了10口注水井洗井回收流程。为确保污水系统平稳有序的运行,分别在回灌站进行了增容改造。

(三)水质专项治理:今年重点加强了药剂的筛选和加药过程的管理,强化了水质各个环节的检测和监控,水质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1-12月共处理污水375万m3,符合率达到84.8%,比去年同期(78.1%)提高了6.7个百分点,比计划(78%)提高了6.8个百分点。

二、强化油藏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深化单元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深化单元目标管理,提高油藏开发管理水平

我们实施开发单元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实施油藏分类分级管理,使单元目标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通过实施分类管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确保了各单元开发工作良性运行。二是建立了多学科、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的高效开发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实施了单元承包考核机制。对全年工作目标分解到单元,将单元各项指标承包到采油队各单元管理人,逐月考核,奖优罚劣,加大“日跟踪、旬分析、月小结”的群众性油藏管理力度,有力地调动了单元目标管理人的积极性。

通过单元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老油田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管理单元保持了稳升态势,稳升率82.3%,产量上升型单元由去年末的12个上升到18个,产量稳产型单元由去年末的9个上升到17个。自然递减由96年的25.2%减缓到2010年的7.38%。含水上升率由1996年的2.9%减缓到2010年的-0.24%。

(二)强化动态分析,搞好群众性挖潜增效工作

近年,我们在动态分析方面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完善了油藏动态分析制度。为了强化油藏动态分析,将季度动态分析制度改为月度动态分析制度和年度动态分析比赛制度。采油队进行油、水井单井或注采井组的动态分析,利用油、水井各项资料,以注水井为中心,重点分析不正常注采井组和重大措施井,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下步措施意见;采油矿重点分析单元配产配注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开发措施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提出下步措施意见。地质所主要进行油藏开发规律(自然递减、含水上升等)、油水运动规律和油层压力变化状况分析,提出下步注采调整意见。

为了推动群众性油藏动态分析活动的广泛开展,我们每年开展一次油藏动态分析比赛活动,比赛分技术干部组和职工组。技术干部组主要进行开发单元的动态分析。职工组主要进行油、水井单井或注采井组的动态分析。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我厂动态分析的成功做法与成果,交流对开发生产起指导作用的动态分析新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厂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油藏动态分析的积极性。

二是规范油藏动态分析方法。我们所管辖的油藏复杂,类型多样,根据油藏特征及储层性质,不同类型的油藏具有不同的开发规律,因此,不同类型油藏动态分析的重点不同。根据油藏特点和开发实际,我们探索出了各类油藏的动态分析方法,为搞好油藏动态分析提供了保障。

三是强化油井工况分析。将各开发单元的五项地面管理指标(机采系统效率、换泵周期、泵效、抽油机五率和工况合格率)合理分解到每个开发单元,确定相关单元的各项目标值,实现超前预测,整体控制,从而确保全年技术指标的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单元目标管理和成本、单元目标管理和单井措施、单元目标管理和奖金考核“的三个结合,实现了"目标到单元、措施到单井、运行到月份、责任到人头”的四个到位,并建立了“厂、矿、队、班组”四级单元目标管理体系;完善了月度、季度、年度的工况分析运行办法;规范了《油井工况管理》等台帐,结合PEOffice工况分析软件,使基层工况管理分析有数据、工作有标准、检查有依据。经过几年的实施、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采油厂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油井工况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油井免修期由2008年的539天延长到目前的568天,工况合格率由68.4%上升到70.5%,机采系统效率由17.7%上升到22.5%,五率达标率由90.5%上升到95.65%。

(三)构建油田开发管理信息平台,提升油田开发管理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一体化软件,搞好油水井日常动态分析。为全面提高油田开发管理水平,我们大力推广油田开发业务可视化平台、PEOffice系统、OFM等一体化软件。二是"油田生产指挥系统"框架逐步形成,建成了从基层队到采油矿到采油厂三位一体的、畅通的生产信息通路。三是开发采油队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基层管理水平。2005年以来,我厂开发了采油队信息管理平台。基层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对于新踏入技术与管理岗位的人员更为重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熟悉情况。基层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开展,带动了基层队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商铺销售技巧总结下一篇:结业生小我私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