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区域,收获梦想——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班数学区域活动

2023-01-12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 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指南》中也说“幼儿的数学学习是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不断抽象概括来实现的,结合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能够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指南》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程”;应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孩子生活数学化等等信息,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于是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将一些数学的知识概念通过“区域”这个平台隐含在幼儿的活动之中,通过让幼儿主动操作、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教师也从“教”孩子学数学变成让孩子“玩”数学,使他们从入园之初就与数学交上了朋友, 体验到与数学交朋友的快乐和有趣。

1游戏性区域活动,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 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放进数学区域内,供幼儿自由操作,不断探索。

如:在一个图形拼合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笔者设计了《图形宝宝坐火车》这一富有游戏性的题目。 有了这样的题目,设计活动时也能围绕主题设计,使得活动生动起来。 在整个活动中笔者通过让幼儿感知图形的拼和(给图形宝宝找家),大家探讨如何使图形娃娃不大不小正好住满家? 怎样送图形娃娃坐满火车等这一系列的情景展开。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小朋友的积极性特别高,完全激发出了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在这种拼拼、说说、玩玩的游戏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所学知识,使他们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体验了数学区域活动的乐趣,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2探索性区域活动,开启幼儿思维火花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数的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 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 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

如:在小班区域活动“插花”中,我们投放的材料是养乐多的空瓶子( 瓶子的外面贴上了不同颜色的点子),还帮幼儿做好了不同颜色的花朵,目的是让幼儿根据点子的数量,将花朵插在瓶子上,进行数物对应的匹配。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要求幼儿会根据点子来插花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就可以根据点子的颜色来送不同颜色的花,这样提升难度,不仅让她了解颜色的多样性,还让幼儿明确数量关系,准确说出花的数量和颜色。 随着幼儿对数量和颜色的掌握,我们还提供了不同颜色的纸, 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一边自己制作一边来进行数学学习,不但加深难度,更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得到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区域让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开启了幼儿的思维。

3自主性区域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 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 我们提倡“我的区域我做主。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如:小班的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瓶盖,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只是让孩子自己去玩,可以翻开盖子数点子,也可以找对应的瓶盖等等,就这样放手让孩子在数学区域畅游,让孩子主动去学习。 一段时间后,幼儿在玩盖瓶盖的游戏中,练习了“点数”;为给瓶盖找对应的瓶子,不知不觉学习了“对应”;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一致时,学习了“一样多” ;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不一致时,学习了比较“多”与“少”……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组织和鼓励幼儿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4创新性区域活动,拓展幼儿的思维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 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区域投放的材料大多数结合幼儿园的园本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学完教学内容后,通过自主和创新性学习,巩固知识。

如:在小班教学《分类摆放》教学时,课堂上幼儿掌握的不错,于是在数学区,我们投放了“百宝箱”的游戏,幼儿看着箱子上的标记,将物品分类摆放。有的幼儿学会按一维特征进行分类后,出现了厌倦的现象,不愿意再玩了,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幼儿提供一些辅助的学具,如按二维特征分类的“照片”(即相应的图片示范)让幼儿找出“照片”的特征,自己也试试看,或者以问题为媒介,如:“再试试看”、“还有其它分法吗? ”等等,激起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这样不断的创新玩法,让孩子在数学区域乐此不彼。

5互动性区域活动,增强幼儿相互交流

在进行数学区域活动时,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 一段时间后,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在小班数学《有规律的排序》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台,在操作台上,一共有六个面,每一面的操作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如形形色色的木珠、塑料棒、纽扣、几何图形、水彩笔等材料,让幼儿按长短拼接塑料棒、按形状粘贴几何图形、按颜色串穿木珠链子、按大小摆放纽扣、按范例添画或自画美丽的花边等等,孩子们在同一个板上操作,当全部完成时,就能组合成一副美丽的图画,孩子们在对这些材料的拼、粘、串、摆、画的摆弄操作中,感知体验有规律排序的多种方法,积累同类型的多种经验,从而概括和抽象出有规律排序的概念属性,并且学会了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体验了与他人一起游戏的快乐。

总之,区域活动提供了幼儿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创造了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 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区域活动,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创新适合本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并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就会通过放飞区域,收获梦想。让数学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实现幼儿自主发展的目的。

摘要: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可以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从中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等。

关键词:数学,区域活动,小班幼儿

参考文献

[1] 刘永华.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01.

[2] 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

[3] 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J].学前教育文荟,2000.

[4]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上一篇:城镇化建设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下一篇:科学管理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