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窑洞

2024-04-13

诗文赏析:窑洞(精选14篇)

篇1:诗文赏析:窑洞

关于越调的诗文赏析

越调

平湖乐·尧庙①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②。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③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④,不羡日夕佳⑤。

注释

①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②多稼:丰收。语本《诗经·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③壤歌亭:来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

④“朝来”二句:《世说新语》载晋名士王子猷在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啸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冲当面督促,王子猷全然不答,只是望着远方自语:“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致有,尽有,有的是。

⑤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关于隐居生活的情趣。

阅读练习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译文

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本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

赏析:

《平湖乐·尧庙秋社》是元初著名学者、诗文大家和政治家王恽在出判平阳时所作。该曲通过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曲中多处用到典故,但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别成一格。

古代的秋社,是从中央到地方民间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两大仪式,一是祭献,向以社神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献供品;二是娱神,包括赛社、演剧、民间歌舞聚饮等。本篇所写,祭献仪式已经结束,祭坛上的香烟渐渐消淡,就连争食坛上祭品的乌鸦也飞回了树林。作品由此时入手,除了因为第二仪式——娱神活动是秋社的精华所在以外,还有他个人身份上的原因。原来像尧庙这种规格的秋社,祭献需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参加,所谓“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宋史·礼志》)。作者时官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县)总管府判官,尧庙即在其辖境之内。略去祭献繁文缛节的描写,也就表示他已经结束了官员在仪式中的任务,可以静下心来,“把酒观多稼”,将自己融入百姓的喜庆之中。所以起首的.两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开狂欢乐章的一段得体的前奏。

祭社仪式既已告一段落,便开始了祭民们自己的节日。他们举酒痛饮,一边心满意足地眺望着丰收的庄稼;乐声奏响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让,人们在壤歌亭前笑语喧哗……作品以简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尧庙秋社娱神 其实也是自娱)活动的欢乐景象。“多稼”、“壤歌亭”、“山如画”是旁景的衬托,却处处充实了秋社熙乐和丰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壤歌亭外山如画”一句的插入,更是兴象无穷。“壤歌”是上古百姓清平安泰的典故,以之名亭,凭这个处所,便能引起当下祭民们人乐年丰的联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山如画”无疑是人们喜溢于心而发生的感受;在“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之后,接此一句写景,顿生有声有色、动、静相济之妙;而这种声、色、动、静,无不富于形象性,又恰恰映合了“把酒观多稼”的微酣而快意的心态。

本曲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并且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只要当一名高尚脱俗、无为而治的官吏,就不必定要倦宦归隐。这一笔充分说明了秋社喜庆景象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一感受是通过典故而表达的,活用无痕,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作者简介

王恽(1227年-13),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初著名学者、诗文大家和政治家。他历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真两朝,生平凡五任风宪、三入翰林,直言敢谏,恪尽职守,多有政绩,为一代名臣。

篇2:诗文赏析:窑洞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 元稹《行宫》原文与翻译

★ 元稹《行宫》唐诗译文及赏析

★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 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

★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篇3:《水轮歌》诗文赏析

《水轮歌》这首诗是祁藻在道光二年 (1822年) 30岁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时于途中所见所写。诗的小序说明:过江西南部见农人以机轮挽水灌田, 机轮直径圆围约数丈, 每轮辐处将竹筒置于其首, 吸水上升, 俯泻木槽, 分注田间, 比龙骨车以人力挽水既省力又功效大几倍。

在小序中把水轮所见之地点、水轮的大体形状、结构及其功效交代之后, 便以诗歌形式作形象的描绘。前六句系在描写水轮之前, 以水车 (龙骨车) 加以比较衬托:水车 (龙骨车) 取水一如古代之桔槔而又加以改进, 它如鱼去了身躯之鳞肉仅存鱼骨和头尾, 在头部“鱼”嘴中衔上木舌, 人踏在木舌上不伤肌肤, 用足踏, 拿手挽, 水即可如飞涛哗哗而出。这里诗人用了《庄子》的典故, 但却是反其意而用之:《庄子》中原说汉阴丈人不屑用桔槔, 认为“有机事必有机心” (机巧之心) ;而作者认为汉阴丈人年老思想保守, 实际上他抱瓮灌田真不如机械浇田, 前者仅是后者的“九牛一毛”。

下八句即第7至第14句才是对水轮的正面描写:“岂知水轮技更高, 激水自行非人操”这两句首先突出水轮最大的特点是不用人力而靠水力激发自行转动, 它比水车功效还高。“若浑天盖圜周遭”是形容其整体形象:如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之盖圜盖其周围;“三十辐为一毂牢”乃借用《老子》话形容其结构:若干木辐一根根由圆边辐凑其中轴;“缀以竹筒盛以槽, 仰挹俯注声嘈嘈”紧接着前句说每辐之首缀一竹筒, 水轮转动时竹筒便仰着汲水, 俯着注水于木槽之中, 水声哗哗, 一如“海蟹如山擎巨螯, 炎欠然喷沫遭煎熬”———那水流水花就如巨大的海蟹遭煎熬时撑开螯钳喷射出白沫一般……你看诗人描写得是多么细致、多么准确、又多么形象呵!不经过认真用心观察能描写得这样到位吗?“我昔见之金城濠”以下四句又是一组比衬。诗人说他当年在兰州城外的金城濠也看见过一种机轮挽黄河水灌田, 它的结构和眼前这水轮差不多, 但不如其便捷;他在河北井陉也见过一种水磨, 那声音大如打鼓, 要说利水灌田怎能与这水轮相比?诗人由于时时关心农事, 对农机了然于心, 方能如此手到擒拿作此联想比衬。最后七句是即景抒情, 赞美机轮给农业带来的美益:“江水日夜流滔滔, 只轮飞作千畦膏。”水轮飞转, 流水滔滔, 千畦得溉, 万顷润膏———水轮灌田多好呵!“农夫酣睡舟子嚣, 水浅无力行舵篙”此时农夫不用劳作仰面酣睡;而船夫因江水被抽得浅了无力撑篙行船而气得大叫———这又写得多幽默有趣!“昨宵雨起并翳号, 晚稻一熟鸿无, 江上机轮更不劳”末了再写昨夜天公 (雨师) 降雨, 晚稻已熟, 鸿雁亦无哀声 (巧用《诗经》典故) 江上的水轮也得休息了:“江上机轮更不劳”———宕开一笔, 轻松潇洒, 令人回味, 水轮之功, 水轮之效, 水轮之美尽在其中矣!此诗为七古, 每句押韵, 为柏梁体, 音韵铿锵自然, 极富美感。

篇4:读书诗文名句赏析

一、惜时勤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的诗句,阐明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应当珍惜寸阴,在盛年及时勤奋自勉,力争有所作为。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代杜荀鹤说,青少年要刻苦读书学习,为一生事业打下基础,不应有一丝一毫的懒惰,浪费分秒光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汉代刘向以初升旭日形容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抓紧读书学习,则前途无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佚名的隽语,强调熟读对于理解文章思想十分重要。

二、广搜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说,博览群书,积学丰富,写起文章来便才思敏捷,下笔有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苏轼当年年少气盛,志向远大,刻苦攻读,终成一位大文学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王文韶认为,博览群书,可增知益智;畅游神州,能开阔视野。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足见周恩来青少年时就志向宏大,见解独到,才华横溢,究因何在?源于博读群书。

“爱书不厌如平壑,戒酒新严似筑堤。”清代何绍基指出,人不仅要喜欢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只要认真学习,就会学有收获,自然能够填平前进道路中的沟沟坎坎,顺利前进达到目标。

三、持恒苦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王芸生以自身体验阐明,只要坚持勤奋苦读,就必有成效。此句勉励世人读书上进。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可见孙中山先生志坚意刚,溢于诗中字里行间。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丰硕的成果,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毛泽东撷取生活自然现象之语,勉励青少年在读书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有成效。

四、精钻深读

“读书惠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唐代韩愈言及善于治学,就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这四点作者称之为治学“四美”。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汉代王符说,大道由勤学钻研而成,深藏于典籍之中;学问因努力深读而精进,因懈怠而荒疏。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宋代朱熹认为,读书须摒弃旧见,精钻深读,潜心研讨,才能推陈出新。

“学而不化,非学也。”宋代杨万里强调学习必须刻苦钻研,融会贯通,才能卓有成效。

五、神悟活读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代张载指明,读书学习贵在自己心领神会,专门抱着前人的说法是没有功效的。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代程端礼自身悟道,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坚持勤奋读书,丰富知识与才能,作文方可轻松自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神悟之说,读书所得,终究浮泛,必须身体力行,方能见出真知。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名人之句,旨在教导人们读书要虚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篇5:《鸟》诗文解释赏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篇6:诗文名句默写赏析

1.蓬莱文章建安骨,---------------------------。

2.羌管悠悠霜满地,-------------------,-。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新城代谢自然规律的诗句是---------。4.后人常用李商隐的两句诗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5.你一定很喜欢鸟,也很喜欢写鸟的诗吧!情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两句写在下面(课内课外均可):-------------。

6.《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谁,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难道你就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8.塞下秋来风景异。

9.人们常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

“----------“来形容愁绪繁多,无法排解。10.李商隐《无题》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是:----------------------------,-。

11.《有的人》中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两句诗,化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句诗-----------------------------。

12.《口技》中描写宾客听到“火起”后惊恐万分的句子是

-----,---------------------,--------------------,----------------------。

13.无丝竹之乱耳。14.---------------------------,各领风骚数百年。

15.朱和平生前是一位清洁工,3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环卫事业。这种精神可以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句子“--------------------------,-----------------------------”来概括。

16.心境是诗。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的自责和对农民的同情;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充满了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结合生活现象,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

17.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思念之情转化成了重逢的希冀:“-,--。”

18.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

学过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来。--,-。--,-。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

20.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说到王勃,你会想到“-----------------------,-----------------------------”;说到苏轼你会想到“-----------------------,---------------------------”;说到孟子,你会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1.“神舟六号“遨游太空,让全体中国人的随着跳动,也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和气概。(《望岳》)

22.李商隐的诗想象大胆,意境奇美。《夜雨寄北》中----------------------,-------------------------“两句,突破时空局限,憧憬着与亲友秉烛夜谈的场景;《无题》中“---------------------------,-------------------------”一联,以象征手法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读来凄美动人。23.阅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列问题。

⑴.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⑵.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4.阅读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完成下列各题;

⑴.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描绘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篇7:诗文赏析:野火组诗

——题记

一.读诗

黑夜袭来

苍穹在三百首唐诗里爆裂

乌鸦断去舌根,面朝大海忏悔

我,捋展海子没有寄出的底稿

邀凿壁借光的古人畅饮

诗仙诗圣,在闲侃中醉去

谁悲壮地一投

让汨罗江失去心跳,殇吟《雷雨颂》

月色下,《石壕吏》中的吆喝

惊散褴褛的柴门

野火,燃出一团媾合的焰苗

焚葬悬梁的草绳

长安城内,几声狗吠相叠

烽烟过后,一组型体沉入废墟

走出,握矛执盾的兵俑

一堆香木慷慨就义

菲尼克司自焚后复活

当《女神》分娩出《凤凰涅盘》

夜被手术刀剖腹之后

几声痛楚的呻吟

停滞,一个时代的表情

阶痕,隐去杜甫草堂的斑驳

名著和作者的生平

被岁月黄金分割成廉价手抄本

谁原创的诗,被押上断头台

在一场侵权官司中等待判决

谁和谁,还有谁和谁

在和谁博弈中狡黠地默读

二.赏诗

黎明之前,光线黯淡

裸女的胸脯对着窗棂颤抖

一种肢体语言,在册页里定格

我和我的眼睛,典当所有的尊严

啮噬着残羹冷炙,善意偷窥

月落乌啼时

一个人一对瞳被赔本拍卖

野火复燃,野花入泥殉情

心脏中的欲望被掏空

整个季节,在招蜂引蝶

我带着女娲补天的典故

流浪,看诗的意境被扭曲

《有的人》,痊愈着我结痂的伤口

拯救一度流亡的灵魂

爱情信物,僵死稚嫩的笔尖

钻戒,耳环,项链

锈迹斑斑

掌纹里,三条线反目成仇

犹如诗歌殿堂的捷径

通向文字狱胡同

下一个出口

钻出西方断尾的流浪狗

一个近似直立行走的模仿

踩碎,始祖鸟坚硬的蛋壳

腐朽和消极的,抑或烂掉和扼杀的

植入前卫诗潮的意象

逃离野火的追剿

繁衍生息,传宗接代

诗,在甲骨文字中流着正统的血

三.写诗

太阳升起的地方,基督信仰者落败而逃

在诗歌的国度里,我像疯癫的`范进

沉沦在漆黑的夜里,乐极生悲

饿死诗人的年代

类人猿和猩猩被驱逐出境

猴子,在桃核中初醒

端砚沉思,挠弄墨香

一阕句点,割裂缠绵的意境

宋词发酵成一坛陈酿

醉倒,吟诵《钗头凤》的酒徒

我在《孔乙己》里

捡拾青涩,一粒茴香豆

掐住喉结蠕动

谁的手指,划过尼姑的头颅

西北荒漠,江南烟雨

曾经陈列于五代宫闱的铜雀

连同美人眉梢的情痣

一并走进同一个河床

自由自己的思想,在稚嫩的诗里

我情愿被生活俘虏

终身监禁

一场充满讽喻的游戏

在焚书坑儒中结束

野火和被野火焦戮的诗骸

陪葬写诗的新手入殓

把真话寄给逝去的海子

在净化灵魂中

篇8:古诗文中写景手法赏析

大笔点染

大笔点染, 即抓住景物特征, 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如《三峡》一文,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作者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用“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之景“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用“寒”“素”“凄”“哀”数字。寥寥几个字, 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白描写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很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 等,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随意挥洒几笔,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 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以声写静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 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尾联“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寂”, 实难以名状, 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 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从而以动映静, 给人以静的感受, 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

古诗文中的写景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如拟人、比喻、对偶等等。

例如拟人的运用, 如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时恨别, 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 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 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两句诗的意思是:因感时伤怀, 花鸟也落泪、伤心。

还有比喻的运用,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把“月光”比喻成“庭下积水”, 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 描绘出了庭院中月光的澄澈, 也表达了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境。

其他修辞的运用在古诗文写景中也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篇9:清帝祈求福寿诗文楹联赏析

乾隆皇帝对他自己的一生,评价极高,自诩“千古第一全人”,“幸为千古全人”,把他一生中十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为“十全武功”,自号“十全老人”。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三集》卷八《十全记》中将其所作所为之功绩,具体概括为: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四部为一,扫金川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再加之在历代帝王中享年最高,在位最长,五福五代同堂,所谓集“位、禄、福、寿”系一身的“四得”皇帝,确实自古罕有,享年89岁。

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太上皇帝,他曾在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即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二日谕旨中谈到:

念圣祖仁皇帝八龄,御极在位六十一年,享寿六十有九。朕二十有五践阼,纪元六十年传位皇帝。春秋八十有七,精神纯固,康健如常,见五代元孙,武功十全,诸福备具,并未倦勤,日亲训政,此实仰邀昊贶笃祜之隆。逾于皇祖自揣受恩,过厚益凛持盈……

在清代历史上最好时期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自诩为“古稀天子”“十全老人”“诸福备具”。他为进一步向往终身“福”“寿”,在《乾隆宝薮》中也采以《论语》之“仁者寿”,《尚书》之“飨用五福”来寄托其理想;在镌刻制“飨用五福”印章,即达15方。

乾隆皇帝在八十万寿庆典时,仅镌刻制印含“福”“寿”内容,以青田石、寿山石、铜等材料制成的诗文玺,即达六百六十方之多。当时,王公大臣们所进万寿礼物,多选取乾隆皇帝御制诗文,故凡带“福”字的称为“宝典福书”,带“寿”字的称为“元音寿耋”。这些颇具雅韵特色的寿礼,自然使皇帝龙颜大悦,心满意足。

据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一记载:

纯庙八旬万寿,华祝嵩呼之盛,尤为史牒未有。万寿盛典中,图绘一门,所画万寿长图凡一百数十页。

当时,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圣节庆典,从圆明园官门外始,至京城紫禁城,沿途即建成无数寿山,寿星台,更建有重檐演剧戏台,蟠桃进献,曼衍百戏,胪置前后,观者如堵,人海腾欢。万寿盛会,更是彩坊林立,花架锦簇,奇葩瑶草,丹宝翠阴,纷敷如绘。真是金粟霏香,吉祥缀景,天阊晓景,结构精严。总之,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圣节庆典布景,“极山川之奇丽,缋洞天之胜景”。而更让人感叹的是,沿途楹联飞舞,尽显“福”“寿”之美誉阿谀奉承之词,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又确有其独道的艺术特色。可想其当时的文臣学士、翰林词臣的良苦用心。楹联从四言至十七言止,“福”“寿”融化每一楹联词林中,读之令人咂舌,回味无穷不已。

四言云:

百顺为福,六合同春。

佛天佛日,寿世寿民。

皇建福极,位在德元。

愿圣人寿,近天子光。

五言云:

尧龄增瑞甲,轩纪叶长庚。

九五福日寿,八千岁为秋。

八徵陈姒范,三祝晋尧封。

祝恒河沙寿,歌大海潮音。

五位逢交泰,三登庆屡丰。

六言云:

景命寿于旗翼,淳风鬯彼垓埏。

五福堂同五代,八旬时念八徵。

七言云:

寿星四照环辰北,

王会来同暨日南。

皇响福锡庶民福,

帝如春与四时春。

位禄名寿德惟券,

高明博厚久斯徵。

八功八德无量佛,

千春千秋大椿年。

鸠杖作朋春宴饫,

莺衣呈舞嘏词新。

春台煦育歌绥万,

化日舒长纪大千。

能以美利利天下,

是用多福福一人。

八言云:

东西朔南,讫于四海;

岁时月日,惟日万年。

山盈川冲,受滋介福;

辕萌壤叟,同我太平。

文武圣神,在明明德;

位禄名寿,得全全昌。

敬天勤民,以笃庆祚;

揆文奋武,载扬天声。

九言云:

五十有五年,堂开五代;

八旬兼八月,玺刻八徵。

祝曼寿须弥,化渐印度;

赞文殊师利,景丽台怀。

七曜灿珠囊,荣镜宇宙;

万年帛宝策,合撰升恒。

十言云:

万古稀逢,岂止三四五六;

一人有庆,直至亿兆京垓。

久道、久照、久成、久徵不息;

贞观、贞明、贞一、贞下起元。

无我相,无人相,无边寿相;

有善缘,有德缘,有大福缘。

十一言云:

五试经纶,蕊榜宏开科甲乙;

七均正乐,葩诗新订谱宫商。

雨协丰占,徵念九畴之八;

京垓增泰荚,呼闻万寿者三。

就如日,瞻如云,梯航群介寿;

轩乎鼓,口乎舞,街壤偏熙春。

十二言云:

翠策演天元,泰策揲图书正位;

珠弧环斗柄,寿星辉角亢南躔。

期艾应昌提,七旬赴宴三千叟;

埏垓昭景贶,五代同堂二百家。

十五言云:

集山海梯航,东鲽西鹣,万国图归王会;感风云律吕,南兜北味,九重乐奏钧天。

十七言云:

八月际昌期,玉琯金钟,谱出一十三徽律吕;亿年开景福,丹缄翠策,歌成万八千岁春秋。

以上楹联均记载于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一中,可见其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庆典规模宏大。据记载还是仿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十六年(1771年)孝圣宪皇后万寿庆典办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分三段,令两淮、长芦、浙江商众承办。西直门至圆明园,官门前由总理庆典大臣等承办。所需经费,王公大臣、八旗、各部院官员,则于俸廉内坐扣,外省则于通省养廉内扣交十分之二五。又漕督、河督、学政、仓场侍郎、将军、副都统、盛京五部、盐政、织造、坐粮厅、各省官差、税务、城守尉,皆分别银数交纳。原拟经费银一百七十一万八千两,嗣减定一百十四万两四千二百九十七两五钱。

另据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

闻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八旬万寿,经坛中有一长联最为壮丽,脍炙人口久矣。相传为彭文勤师元瑞所撰,而恭皤《万寿盛典》中实未之载,仅记录之。惟所闻字句小有异同,无关体要也。句云:“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事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烂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渺奏丹墀。”

以上所谈到的“五福”,据《康熙政要》云:

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 据《说文》解释“福,备也;福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广义的福即为洪福,洪福谓之福鼎,又称之鸿福,洪福可与天齐。康熙皇帝所采录的“五福”,正是来自于《尚书·洪范》之所云:

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命终。

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五福”,其实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种心安理得、安平富乐的知足心态。

清乾隆皇帝具体解释了在《康熙政要》中谈到的“五福”,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二集》卷三七《五福颂》中对此也有自己独道的见解:

……余以为寿、富、康宁及考终命,皆受之于天,而好德则修之于人。玩五皇极之辞日: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与此互相发明。中庸言:位禄明寿,必推本于大德,足为五福主德之证。而正蒙所云: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尤深切而著明……

故宫博物院仍珍藏着乾隆时期制作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白玉交龙纽。这是乾隆皇帝七旬万寿时,依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之意,镌刻“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自诩“古稀天子”,将景福官原“五福堂”匾额书为“五福五代堂”,不但墨书御制文《五福五代堂记》,而且还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以永世保存。

在清官制作的青玉质“八徵耄念之宝”,其印匣镌金字《八徵耄念之宝记》其云:

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而即继之日:犹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

现在,让我们欣赏乾隆皇帝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二集>卷一五《五福五代堂记》中云:

五福堂者,皇祖御笔,赐皇考之匾额也。我皇考敬谨摹泐奎章于雍和宫、圆明园,胥用此颜堂,以垂永世。丙申年,予葺宁寿宫内之景福宫,以待归政后,宴息娱老。景福者,皇祖所定名,以侍养孝惠皇太后之所也。予曾为五福颂以书屏,而未以五福名堂者,盖引而未发抑亦有待也。

兹蒙天贶,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获此瑞者或名其堂,以乡其事则予之。所以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堂,正宜用五福之名,且即景福宫之地,不必别有构作而重熙累庆仍即。

皇祖皇考,垂裕后昆贻万世无疆之庥也。若夫获福,必归于好德,而好德尤在好其善,以敛锡厥,庶民五章之中三致意焉。兹不复赘,予子孙曾元读是记及堂中五福颂者应敬思。

皇祖皇考所以承天之福,必在于敬天爱民,勤政亲贤,毋忘旧章。予之所以心皇祖皇考之心,朝乾夕惕,不敢暇逸,以幸获五代同堂之庆,于万斯年,恒保此福,奕叶云仍可不勉乎,可不慎乎。

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六年至六十年期间,每至新正重华官茶宴廷臣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一日寿、洪范九五福之二日富、洪范九五福之三日康宁、洪范九五福之四日攸好德、洪范九五福之五日考终命为题联句,并收录在乾隆御制诗集中。

清代康熙皇帝还利用吉祥佛教语等宗教色彩来祈求“福”“寿”,这又可以从清官珍藏的“消寒益气歌”中看出端倪来。

清官藏《消寒益气歌图》,原悬挂于东六官的景仁官东厢,是另一种形式的《九九消寒图》。其图长39.1厘米、宽28厘米,每九配一图,每图由九个圆圈组成,凡九九八十一圈。自冬至数九始,据天气情况,逐日在一个个圈内以朱色点染,与上述阴阳符号规定同。所不同的是,每图均有祈祷吉祥的佛教语歌词,读来令人趣味无穷。

那么,“消寒益气歌”为什么会使用吉祥佛教语呢?

这也许与康熙皇帝诞生于景仁官有关。另外,人们发现宫中旧藏的档案中,称康熙皇帝为文殊菩萨皇帝、仁圣太平皇帝、至尊皇帝等。

现将“消寒益气歌”歌词录之于下:

七星拱一图

阿弥陀佛第一声,一九阳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释迦祖,一个木鱼一本经,一意渡众生。

左右合和图

阿弥陀佛第二声,二九阳回万物生。二位仙师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经,事事都亨通。

三星在户图

阿弥陀佛第三声,三九阳回喜气盈。三位星君福禄寿,三阳开泰阳明通,吉人靠天公。

四平八稳图

阿弥陀佛第四声,四九阳回四相通。四面观音四面渡,四时吉庆喜相逢,养气自然平。

一门五福图

阿弥陀佛第五声,五九阳回向阳生。五位古佛正中坐,五伦顺序五路通。无处不兴隆。

六舍得正图

阿弥陀佛第六声,六九阳回地气通。西来六祖达摩子,面壁十年渡众生,感化不非轻。

奇财子禄图

阿弥陀佛第七声,七九阳回动春风。七夕仙子从天降,福禄寿考汾阳公,德厚享高龄。

八方朝贡图

阿弥陀佛第八声,八九阳回细柳青。八洞仙人八种宝,齐向瑶池祝寿星,仙酒醉长生。

九五至尊图

阿弥陀佛第九声,九九阳回遍地青。九星斗姥云端坐,九如散与帝王宫,九州复大清。

我们看到清康熙朝的《消寒益气歌图》,它不仅能忠实地记录数九天气变化和细注阴阳符号,而且还能从歌词“阿弥陀佛”声中,集“七星”“合和”“三星”“四平八稳”“五福”“得正”“奇财子禄”“朝贡”“至尊”等等吉祥语,反映出皇宫对“福”“寿”祈求的愿望,和皇宫内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及研究、了解当时深宫中帝王的微妙心态等。

乾隆皇帝继承了前世的衣钵,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初集》卷二八《福禄寿三星赞》中云:

《福》我受命溥将降福,穰穰大有元亨用,敷锡厥,庶民岂弟,君子受天之祜,永言保之,俾缉熙于纯嘏。

《禄》俾尔戬谷,受天百禄,惠我无疆,宠绥四方,受小球大球,天其申,命永休,绥万邦,屡半年,万物皆致养焉。

《寿》天宝定尔,万寿无疆,保合太和,身其康强,君子所其无逸,信彼南山,以引以翼,惟日欲至万年。

在《清高宗(乾隆)御制文初集》卷三o《南极寿星赞》中云:

高弧之南,日有六星。

聚而为体,一老人形。

一六为七,七口爰开。

绮眉聃耳,曲录其霄。

长头丰额,丝发飘萧。

老人谓予,来祝懿寿。

如口寿口,无疆悠久。

清周士彪等辑《类珠·吉事部·寿》卷二十,对“寿”进行了考证:

应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之祝,而居五福(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之先者寿也。观于华封祝尧閟宫颂鲁,祝颂之事(诗颂鲁僖公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口),自古尚之。故夫秀眉介难老之(眉长而秀者多寿),休黄发来(老人发口黄者,寿征),引年之庆笃(诗黄考台背脊上有龟文),维其之祜由是,愿以长生放金龙之鸽(王丞相生日口大卿放鸽数十祝之)。期以遐笑纪海屋之筹(老子云:海变桑田,吾以一筹纪之,今筹满屋矣),以老征献函谷之图(钱穆公为应天府扬次公画老子出关图祝之),冀以永龄摩宫门之狄(蓟子训与一翁摩铜狄日:适见铸此已五百年),若是者固易发、更齿者(学仙成者齿落更生,发白熏黑),再阅百岁如一舜。伐毛(见仙)洗髓者三等,古今若朝暮(见老人),四百度甲子永进蟠桃八千岁(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秋)。春秋时,登若木是果,服白石之髓(王烈入太行山见石,列流髓食之寿数百)餐伭鹿之脯(鹿千年而苍,又五百年而白,而口服餐鹿脯寿二千岁),饱元精于不泄乎。抑又吞甘谷之英,茹商山芝(古有菊,落英水中,饮之寿三五百岁,商山玉芝服之,故寿),固元气于不摇乎。则是颂九如之辞(九如如丘陵冈阜,日升月恒,南山之寿,松柘之茂,川之方至),何非克践,上千秋之(见圣诞),鉴举足同,称临沅之,丹砂入井诸沃之(临沅民世多百岁,以丹砂汁入井也。诸沃之野,摇山之,饮甘露,寿少者亦八百岁),甘露为浆皆寿之征也。欤若后世昧自然之,道而忘求长生惑也。尧以多年为过,口以有身为患,石火电光,何足恃乎。立其不朽神圣至今存矣。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文物精品,其制作上大部分反映着“福”“禄”“寿”三字,清代皇帝为寄托“于万亿年”的情思,也是将其这三个字寓意为“三星”。如清官缂丝画轴《缂丝加绣三星图》,画面反映的三星,即手中抱小孩子的是福星,身佩玉带的是禄星,手托寿桃的是寿星;三星周围绣有桃树、松树、山石、鹿、仙鹤、牡丹、灵芝、绿竹、寿菊等吉祥图案,并书乾隆皇帝的“锡羡增龄”吉语。其画心上部绣有乾隆御笔《三星图颂》,其云:

箕畴五福,居一斯寿,富即禄也。继而为偶,日寿日禄,资福以受,必有司焉。丽天拱门,旭日和风,松苍花茂,境乎仙乎。霄携手相,好天福垂,蔽佩久司,禄抱子肫。然慈母天星,惟寿如现,于西狱狱,彬彬紫垣,三友锡祉,佑我九有,于万亿年。视此丝络。

乾隆壬寅和月御笔

清康熙时期制作的万寿字瓷瓶,高77厘米、口径37.5厘米、足径28厘米。整个瓶体用青花釉写满一万个不同形体的篆书“寿”字,寓“万寿无疆”之意。康熙款五彩麻姑献寿盘,径25厘米;“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曾以灵芝酿酒为西王母祝寿。康熙款万寿五彩盘,径28.9厘米、高5.2厘米……

清乾隆朝制作的画珐琅花卉开光福字缸,腹径64厘米、高51.5厘米。红雕漆寿山福海插屏,长70.7厘米、宽14.3厘米、高67.5厘米。乾隆款青玉雕百寿字填金盖碗,口径14厘米、高9.3厘米。乾隆款粉彩八仙庆寿尊,腹径15.5厘米、高29.8厘米。象牙刻海屋添筹插屏,通高150厘米、座长98厘米、宽60厘米……

清官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各种材料的如意,在“福”“寿”的运用和制作上,更彰显吉祥吉利之意;仅以《清高宗(乾隆)御制诗五集》卷六一为例,他所作的《咏檀玉福如意》诗云:

荆蝠出乳穴,青莲传语真。

何时化为玉,千载白如银。

取譬名如意。须知召自身。

箕畴陈敛锡,愿被万民方。

清代历朝皇宫内廷的帝后们,为了祈求“福”“寿”,在艺术品制作造型或纹饰上,都是以“福”“禄”“寿”吉祥如意为主题,这在帝后万寿礼物贡品中也表现的最为抢眼;它们不仅在书画上反映的十分突出,而且在各种工艺品上也反映的十分强烈,在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上,更是讲求质量,追求完美,精雕细琢,巧夺天工。

篇10:学会欣赏诗文赏析

就能从失望中看到希望

理解欣赏

就不会以己之言堵他人之口

就会对平凡的工作多一份热爱

就能从消极中走向积极

即是先天不足也会努力向上

懂得欣赏

就不会要求

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

就能化解不必要的猜疑和纠纷

就能从困境中转入佳境

既能历尽劫波情意在

又能赠人玫瑰手留香

即使身陷困境也会充满希望

开启了欣赏的智慧

就能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亮色

拥有了欣赏的.情怀

就能使枯燥的工作焕发生机

掌握了欣赏的艺术

就能让往日的情感保持温度

要想每一天的生活 工作和情感

都在幸福 快乐 愉悦中度过

就让欣赏的阳光进入心灵

善待生活 工作和他人......

篇11:王维诗文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水名,在今山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

潺湲(ch醤yu醤):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墟里:村落。

孤烟:炊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寒山变得格外苍翠,秋水在日日夜夜慢慢悠悠地流淌。我时常独自一人柱着拐杖伫立在茅舍门外凝望着秋山的苍翠,在秋风中聆听暮蝉的吟唱。在渡口那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村子里一缕缕的炊烟袅袅地升起来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如同接舆的醉酒狂徒裴迪,他站在我的面前,疯狂地吟诗、唱歌。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进士,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已有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亦日深。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居于终南山,后因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游历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辋川,在蓝田县城南的终南山麓,那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其中“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首。这首诗即为王维与裴秀才在此游赏之时所作。

本篇是一首写景之作,作品描绘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喻自己,人与秋景巧妙融合,形成了物我一体的艺术意境,流露了闲居的乐趣,抒发了对朋友之间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开篇直接写景。在诗人的笔端,时节虽已深秋,然而山却变得更为“苍翠”,水也流得愈加“潺湲”,“寒山”不寒,“秋水”亦不幽了。非但没有一丝寒冷凄切之感,反而令人对秋山秋水产生了一种难得的爱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转”字,恰切地写出了秋山色彩变化的动感形态。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两句是在写人,也是在写情趣。“倚杖柴门”干什么?凝望远处日渐苍翠的“寒山”;“临风”又为何?听“暮蝉”的鸣唱,流露出了诗人当时特有的那种悠闲,那种自由自在,那种超然物外享受山林幽居生活的闲适和乐趣。有必要提及的是,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颔联应该是对仗的,首联不必对仗,但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突破了格律的束缚,反格律而为之,变成了首联对仗,而颔联则不对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中诗人又回过头来,再写秋景。在描写的事物上,选择“落日”和“孤烟”,是很有目的性的.,既交代了时间点——傍晚时分,又点明了诗人的着眼点——极具代表性的水边的渡口和远处的村落;一幅秀美壮观的山村日暮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两句诗人再次写人写情。这里写的是诗人遇到了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是裴迪,诗人的好朋友。“复值”,又碰到之意。喝醉了酒的接舆——裴迪,在“五柳”——诗人面前狂歌。乡村风情人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篇12:可怜的母爱诗文赏析

孤身在外无人爱

病魔缠身无人疼,

拼死拼活无人懂,

日夜思儿无人知。

愚儿年幼不懂事,

网络游戏比娘亲。

学习当作父母事,

苦口婆心遭回避。

痛心、伤心、担心

不求他吃不求穿,

不求名利与富贵。

只求健健康康的成长,

平平安安过一生。

期盼、等待

所谓,

儿行千里母担忧,

母行万里儿不愁.

可怜天下父母亲!

儿呀,你何时才懂娘的心啊!

少壮不努力,

老大渎伤悲。

你就可怜可怜我吧,

奋发图强吧!

为了你的明天努力吧!

篇13:诗文赏析:窑洞

关键词:古诗词,读写结合,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既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 语言凝练, 意境悠远, 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含蓄、深厚, 同时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亘古情愫。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 通过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既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实践, 笔者谈谈关于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的思考。

一、发挥想象, 改写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 适时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词相同, 或内容与诗词相同, 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 完成对诗词的改写, 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 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教学《山行》时, 围绕“赞美秋天, 乐观向上”的主题, 可抓住诗句富有特征的景物, 如“寒山”、“石径”、“白云”、“霜叶”, 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

二、发散想象, 扩写诗词

古诗词《长相思》, 描述了戍边的将士在北方冰天雪地的行军夜里扎寨宿营, 被风雪聒醒, 思念起家乡的情景, 是一首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古诗词。笔者在让学生熟读诗词的基础上, 对词句深入理解, 然后引导孩子们根据词句内容扩写成一篇文章。先让学生根据诗句进行扩充想象。由“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让学生想象漫天飞雪、寒风刺骨的寒冬场面, 以及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再由“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想象将士们被风雪的呼啸声惊醒, 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是诗词的重点, 要让学生发散想象, 将士们都想到了谁?他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他的妻子和儿女都有哪些温暖而有趣的往事?有了这样的提示, 学生扩写起来就会丰富感人。

三、激发想象, 填补诗词

有的古诗词, 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 使诗词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 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教学中,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 进行“填补”式的写作训练, 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 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游园不值》时, 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 让学生大胆“填补”诗词, 描绘出园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充分利用诗词中的“空白”, 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既丰富诗词内涵, 又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得到了深化。

四、引发想象, 运用诗词

我们学习古诗词, 除了提高文化素养外, 更在于学以致用。当那些千古名句成为哲理化为经典后, 我们也可熟读成诵后适时引用。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 创设恰当的语境, 合理地运用诗句, 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 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笔者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 () , 春节就快要到了, 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 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有时也可以提供语境, 练习运用诗句。例如 :“昨天中午, 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 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这时, 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 豁然开朗, 真是 () ”学生可以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14:关于树的诗文赏析(一)

台湾的一位女教师,把这篇文章贴在自己的主页上说:“这是一篇早在‘环保成了热门话题或学生、文艺界人士拿来当口头禅之前就已写成的‘环保文章。”但是,仅仅从环保的角度来构思这样的文章,写起来就可能不用这么复杂,说到底不过是写了一棵挺老的树,因为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交通上发生种种问题,竟有人不珍惜将如此有年代的大树肢解铲除。

作家要传达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些,这可以从一开头写大树的文字中透露出来。作者特别在意的是,树的环境变迁:起初,还只是泥泞的小径,接着是又有老式平房,进而是来了第一辆汽车,再后来是新式公寓……娓娓道来,不厌其烦,其用意,不仅仅在自然,在树本身,而且在于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变迁。时间是看不见的,通过树的“老态”,它变得可感了。霉黑潮湿的树皮,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根的伏脉,树干上的漩涡形的洞里的炷香……古树坚固不移,不为风雨所摧,要说的,就是一个字:老。这不仅仅是一般的时间感,而是一种历史感,是街道的历史,城市的生活变迁的见证。这里的细节,很见功底,没有这些细节的积累,读者是不会有深切的感受的。

同样是树,吴冠中在《说树》中,这样说:

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白云的故旧亲朋……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画卷。

吴冠中把树的人文历史价值和盘托出,而王鼎钧,则含而不露。王鼎钧笔下树的形象,所突出的就不是衰,而是富于生命的“老”。在夏日的太阳下为烈日奔波的人们托住阳光,留下浓阴。招来鸟和孩子们的歌声,情侣们的步伐,它阴庇的土地在扩展,“一厘米一厘米地在扩大。”这就是说,树的价值既是见证历史的,又是生机蓬勃的。

到这里为止,作家写树的笔调,表面上是平静的叙述,是第三人称的旁观者的语调。但明显的是,不管是沧桑的外形,还是为绿色的庇阴,都有一种美化、诗意的感觉流贯其中,渗透着一种抒情的格调。这种抒情不像苏童的抒情那样外露,强烈,而是忽隐忽现的,忽明忽暗的。有时隐藏在叙述的语调之中,有时,又变成美化诗化的语言。

接着下来的“但是”,是文脉的根本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并不是径情直遂的,而是曲折的。

与自然生态相矛盾的东西来势汹汹: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给“地上自然生长的东西”带来了盲目的破坏。这意味着树的存在将遭受威胁,作家抒情的笔调,更强化了: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仍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建筑物衬托,绿得很年轻……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

这里已经不是叙述,而是抒情。这是本文的第二种手法。

这里用了诗的想象(雨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诗的比喻(比猫步还轻),诗的知性效果(泄漏了秘密),还用了现代诗特有的词法:很诗。把名词直接拿来当作谓语,使其具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这是台湾诗人在七十年代就广泛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以后,这种修辞手法还用过一次(绿得很年轻),这自然便于营造诗的意境,强化作家的情感。情感到了这个份上,作家的倾向,已经超越了文章开头的叙述的语调,而显露出了激愤。如,把水泥、建筑说成是“死鱼的灰白色”,而树则是“雨后的滴翠”。

接下去表现的情调与使用的手法,似乎又有了一点变化: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这样的语句,透露出在危机中存活的庆幸意味。但是接下去情绪有了变化: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着。“而且这么老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白眉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处集中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青阴不再有用处。

这表面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但是,情绪有一点复杂,首先在两个“喃喃”中,其次是在滚滚“黄尘”和“愤怒”的喇叭里。这显然是反语。作家明明已经把这片绿阴写得很有诗意,很美好,有历史的价值。然而又模拟司机和乘客的“喃喃”,完全是没有文化的感觉,虽然并未从正面加以批判,但是,对于历史和对于自然景观的麻木的反讽却跃然纸上。

到此文本已经显示出三种语调:第一种是叙述,第二种是抒情,第三种就是反讽的语调。三种语调,在一篇并不复杂的文章里,交替出现,比之纯用叙述,或者纯用抒情显然具有某种内在的丰富性。接下去,又换了一种语调: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逃不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桠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

这显然又是抒情,但,并不是前面那样的抒情,不是那种默默地、隐蔽地抒情,把抒情渗透在描绘中,而是直接抒情。把抒情渗透在描绘中,是温婉的,严格地说,应该叫做温情。而直接抒情则是强烈的感情,应该叫做激情。这种激情,不是写实的,而是想象的。这同模拟司机和乘客的喃喃那种写实、反讽,在情调上,有很大的反差。在这种反差里,可以感到作家感情的丰富和手法的多元。树没有脚,不会逃亡,“即使童话作家也想象不出树会逃亡。”这就是说,作家想象,作家的情感,是巴不得树能够逃亡的。可惜的是,树不能逃亡,为什么要提起无论时间多么长久,树都不能逃亡呢?这不是空话吗?不是,这是情绪的强化,作家对此感到绝望,不但今生今世,而且千年万年,都无法改变树被杀戮的命运。悲愤的情绪溢于言表。感情的强化可以说达到高潮,再往下强化就可能无以复加了。

作家接着换了一种手法,不再直接抒情了,而是转入了叙事。

说是一辆车撞上了树,出一车祸,人死了。于是“宣判那树要偿命”。这句话暗含着反讽。因为前面说,这辆车是“以七十英里的速度”而且是“对准树干撞去。七十英里,是一百多公里,又是在市内,又是自己“对准”树干撞上去的。责任显然在驾驶者,而交通专家却“宣判”要树偿命。这里表面上的逻辑是生命关天;实质上,树是绝对无辜的,宣判树的死刑,是没有道理的。

这显然是带着强烈反讽的叙事。

接下来树被杀戮的描写。把锯树写得相当野蛮,电锯是从树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不是一般的描写,而是带着痛苦情感的暗喻,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煽情的描写,精选的细节,显然是引起读者生理的刺激,而且引起黑暗的、悲痛的感觉:“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这还不算: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先有预定,一切先有默契。

如此之凶残,如此之黑暗,本来应该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居然是在“星临万户,天象庄严”的背景下。连老天,连上帝都没有异议。人间没有公平,倒也罢了,连老天也不主持公道。最大的悲愤,莫过于悲愤无处诉说。对于这样的悲剧,树没有悲痛感,它逆来顺受,它没有人的感觉,它接受了这样的悲剧,却没有悲剧感,相反倒是,绿着生,绿着死,连死亡的叶子,都是绿的。这是何等的悲壮啊。但是,人们没有悲剧感,搬运工没有,清道女工也没有:

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她们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有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一个大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在。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还不紊乱。对着几个瞪大眼睛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

对于这样一件令作者悲痛的事件,这些号称是“树的亲戚”的善良人士,居然没有一点悲痛。她们对树的暴死,居然会盘算着能产出“多少斤木柴”。对于这样的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实用价值极端到拜物教式的看客心态,作家没有用一个字直接加以批判,但是在叙述中,充满了反讽。这一点只要和苏童对树的死亡的描写加以对比,就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感受: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

对于树的消亡,苏童用了“七年一觉”这样典故式诗的语言来形容,有树之时,是一场美丽的梦。失去了树以后,对宿命式的消亡激发出不可排解的悲痛。

那还有一棵树在哪里呢?我问自己,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不但有悲痛,而且有梦幻,这种梦幻是在现实中绝望的结果,只有在超现实的境界才可能与树重逢。而王鼎钧显然是虚拟这些树的亲戚们的话语,当然不是没有感情,但是这种感情中,没有悲痛,有的只是“作证”的兴奋和“乡村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的自豪。这里王鼎钧使用的手法显然不是苏童式的抒情,而是反讽性质的夹叙夹议。接着下去,王先生为这个乡下来的妇女加了一笔,让她们说: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居者(按:蚂蚁)。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这一笔,总体的倾向,和前面是不是有点不同?反讽的意味几乎消失。王先生让这些麻木的妇女有了一点善良的觉悟。让她们对老树有一点崇敬之感,让她因为蚂蚁有一点感动。把小人物一概写得太麻木,太无情,是不是有失厚道?王鼎钧先生,也许有可能体会到了吧。但是,尽管对乡下妇女,王先生是放了一码,但是对城市人,却依然揪住不放,在文章的最后,又仔细描写了树被挖的情景。挖根工人被称做“刽子手”。背景写得很黑暗“无星无月。”(月黑杀人夜?)对城市人的描写又充满了反讽:

有人怀疑已死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跌进去,抬进医院。

对于受伤的人的叙述,用的是什么样的语气?“以违规为乐”,这样的因果定性,是不是有一点幸灾乐祸?但是,王先生对城市人的讽刺意犹未尽:

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交通解决了,破坏和屠杀随之被忘却。“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天下太平,万事大吉。这是反语。因为树所代表的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树所象征的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这是什么样的代价啊,可是没有人感到这个昂贵的代价,这才是真正的悲惨。

回到开头来,把该文仅仅当作是环境保护作品,是比较狭隘的。

上一篇:开学典礼主任的讲话稿下一篇:聪明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