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2024-05-20

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共8篇)

篇1: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1.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5分)

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 zhō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洗礼 阔绰 水波粼粼 问心无愧 B.虔诚 晨曦 面面相觑 断壁残垣

C.锦嶂 萧索 忧心冲冲 鞠躬尽萃 D.拆散 头衔 芊芊细草 通宵达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现在看来,有些楼房的质量是不过关的。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C.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期间,搜寻工作可谓周而复始,此起彼伏。

D.由于经营亏损原因停业的兰州古籍书店引经据典,遍稽群籍,经过一段对闯的筹划又开门营业了。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了解,我省汉简发现早、数量多、研究历史长、在海内外影响大。

B.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选拔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兰州代表队、陇南代表队,张掖代表队分别获得团体组前三名。

C.随着Windows XP的退场,对于操作系统行业及安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或一次机会。

D.索契冬季奥运会暨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联邦索契市举办。

5.结合语境,填人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的 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 不会美好。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④如果一个 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6.名著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____体小说,作者 。小说以 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 、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驷)国等地的经历。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 才是其灵魂所在。

7.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子日:“ 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 。 (杜牧《泊秦淮》 )

(4)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5)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

(6)苔痕上阶绿, 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7)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

1.(5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写2分。另错一字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

2.(3分)C 3.(3分)A 4.(3分)C 5.(3分)D

6.(共5分,每空1分) (1)章回 施耐庵 北宋 (2)小人国、尖锐而深刻的讽刺

7.(共8分,每空1分)(1)草色遥看近却无 (2)温故而知新(3)夜泊秦淮近酒家 (4)千里共婵娟(5)再而衰,三而竭 (6)草色入帘青(7)天涯若比邻

综合性学习(8分)

25.一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 欣赏价值。班级开展了“最美汉字书法”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活动一:我会赏析

右面三幅作品各有特点,请你从选项 中选择最能体现其特点的一项,将其序号写在对应的括号中。(3分)

A.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代赵崡《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C.用笔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

(2)活动二:我来介绍

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限80字以内)

(3分)

材料一 临摹声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

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材料二 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

材料三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材料四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材料五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3)活动三:我能表达

李明同学写不好汉字:同学劝他认真练习,可他却说:“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以后就用不着用笔在纸上书写了,写不好没关系。”你要反驳他,你说: ________。(2分)

答案:

(1)(3分) ①B ②A ③C

(2)(3分)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 各扬其长。

(3)(2分) 示例:李明,你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虽然电脑和智能手机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但生活中还需要用笔书写。再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应当把它传承下去。

篇2: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试题类型

1、材料探究型

这类题目往往通过一则或多则具有逻辑规律的专题材料的组合呈现,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探究规律或总结经验观点,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探究结果并形成自己的评价。题干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文献资料,可以是图表数据,可以是对联、照片,也可以是徽标设计、漫画,等等。

一般说来,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一定会有所发现。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点的。

2、主题活动型

这类题要求学生在开放自由的主题情境中,调动体验,借助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一是积累——活动体验(方法、感受、认识等)的积累、语文资源(节日风俗、家乡特产等)的积累;二是迁移——表达技能的迁移、以不变应万变的迁移等。

3、语言表达型

这类题型多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联想想象能力,其呈现方式主要有:演讲稿、开场白、串联词等的写作,以及标语、赠言、广告词等的拟定等。

4、专题组合型

这类试题一般都有一个“总主题”作为统领,从不同侧面设置若干个“专题”,并以不同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相关知识和能力,实现考查的综合性。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我国是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4分)【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变异、消亡,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克服困难,从2002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拨款为10.26亿元,而2011年的财政预算已经达到了4.15亿元。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代表作名录。而第四批名录中,我国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主要信息一: 主要信息二:

2、在宣传周里,为了庆祝“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生会准备在校园宣传栏内介绍“京剧”。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填入方框中。(3分)【材料】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

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① _________性 ②

_________性 ③

_________性

3.班级准备召开一个“了解京剧,热爱国粹”的主题班会,作为主持人,请你为班会设置一个开场白。

4.班会中有两个节目:相声《学京剧》和京剧名段欣赏《贵妃醉酒》,请你为这两个节目之间的过渡写一个串词。

篇3: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解析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是指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究,重在突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因而综合性学习题是中考语言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从内容设计上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型。

一般来说,这类考试题不以知识性问题为命题点,不考查具体、单一的语文知识,通常关注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学习了“鸟”、“广告多棱镜”两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评点下面的一则广告。

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广告楹联)

评点: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拟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1) 处处闻啼鸟 (其他符合语境的唐诗亦可) 。 (2) 答题要点:语义双关, “毫末”、“顶上”巧扣“理发”;也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高超 (顶上, 最好) 。 (3) 答案示例:保护鸟类,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给鸟儿一片树林, 还自然无限生机。我们应与鸟儿心灵相沟通, 生命相维系。

(二)书圣诞本节学习低与实践中活动高的紧密低结合型中。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表现自己综合运用的能力。

如: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庆长假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五一长假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我问他都玩了些啥,他介绍了几项: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____________。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3)请为你熟悉的村庄写一段推荐性的文字,以吸引游客前来度假。内容可以包括山水田园景色,或民风民俗,或饮食文化,或特色游玩安排等。

答案:(1)示例: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得体即可)(2)示例 (1) :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示例 (2) :“农家乐”,乐农家。(要求内容明确,表述明晰)(3)要求:推荐内容要具体,特点要鲜明;语言表达富有文学性。

(三)地方特色文化,中华传统文明向学生渗透型。

这种题型通过加大知识面,从而回到语文的“综合性”的根子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

如: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名称。

(1) 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2) 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相关链接”,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阳节、母亲节。(2) (1) 答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或:更喜欢“洋”节日);或“对‘洋’节日认同度高,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度低”即可。 (2) 【答案示例】“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新鲜感强,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或:认同感高的“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符合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语言简明、顺畅即可。) (3) 【答案示例】加大保护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或:加大政府保护和扶植力度,尽早将一些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纳入“申遗”程序。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或:保护传统节日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精心打造一批知名节日。或:应坚持继承、保护、改造、创新并重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生活化,人文化。(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语言简明、顺畅即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解析综合性学习题时,就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学习活动的选题应贴近学生,注意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指导与开展的操作如下:

(一)积累规律性知识。

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过去的语言运用,也不同于口语交际。它侧重于相关知识的综合,规律性知识的探讨与运用。平时,就应以话题式综合性学习为核心,多积累规律性的知识,这是做好这一类题目的前提。

(二)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综合性学习不但考查知识,而且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做法。有的要注意思维的归纳与演绎,有的要注意发散与思考,也有的要注意创新。要区别对待,不能统一视之。要明确题意,把握要求,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合理答题。

(三)敢于创新。

综合性学习要充分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学科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做题时就需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中发现个人的新的见解与感悟。展示个人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大胆创新。

篇4: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1.根据汉语拼音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上相应的词。

突然,一幕人们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绿衣人周身亮起银光,宛若万点繁星,组成一支振翼欲飞的和平鸽,晶莹tī tòu________,满场生辉。继而,演员们身形一变,翠绿如初,瞬间在场中央搭起一个巨大的“鸟巢”,shǎn shuò

________ 着绿银交织的光芒。这一幕声、光、电在人体上màn miào________变化,充满灵性和神奇,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2.这是一位初中生写的日记,其中有3个错别字,请你帮助他改正。

2008名演员在开幕式欢迎仪式开始时击矢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发明火药的中国以制造神奇的焰火闻名于世,但运用焰火达到鬼斧神功境界的莫过于今晚。在《历史的足迹》一幕中,象征奥运历史足迹的29个“巨人脚印”,用焰火接力的造形,洛印在北京夜空。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新闻媒体在报道比赛胜负时往往避开“胜”“战胜”“获得”等一般用词,而是根据人名(或国名)的特点推敲动作性语句,制作标题,亮出创意,吸引眼球。2008北京奥运会上,媒体用的标题《“威”加海内兮》,就是指杨威获得体操个人全能冠军。8月14日,中国运动员刘子歌获得女子200米蝶泳冠军,请你按照上述要求,拟一条有创意的标题(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欣赏了北京2008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表演,你一定会陶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开幕式上亮出的(或喊出的、吟颂的)古籍名句有更深刻的记忆。请你写出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两句。

①________②________

5.默写古诗词

①当举重运动员夺冠时,人们经常用项羽的一句诗“________”来形容运动员的风采。

②古诗词中经常写到梦境,有的写思乡之梦,如“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梦范仲淹的《苏幕遮》);有的写壮怀之梦,如“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的写哀痛之梦,例如李煜在《浪淘沙》中用“________”这两句诗形容现实与梦境的无情差距。

③我国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酒经常成为古今诗人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请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

(一)相思酒,怀念情:“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二)送别酒,难舍情:“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出征酒,旷达情:“________,________。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四)迎宾酒,敬仰情:“________,________。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6.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耀眼明星,媒体都给了诙谐有趣的绰号。请你说说下列绰号所用的修辞手法(按序号填空)

①“李小鸟”——男子团体体操和双杠冠军李小鹏。(性子急,签名特快,字像小鸟飞舞,故名)

②“微波炉”——中国女篮名将李楠。(她一上场就能进入状态,故名)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①北京奥运村的建筑美仑美奂,空间十分开阔,令人心旷神怡;②餐厅的菜肴品种多样,大饱口福:③休闲场所的器械设施应有尽有,运动员们尽情享受,留恋往返;④大厅里可以自由交换纪念品,那些精美稀少的纪念章炙手可热,很难换到。

①用错的加点成语是________。

②第________句是病句,可这样修改:

________ 。

8.口语与交流

班级举行“思考奥运,享受奥运”主题班会。你是班上的一员,请你就主持人提出的话题发表意见。发言要有观点有材料,简明扼要。

①主持人:北京奥运开幕式震撼世界。我班的奥运快报需要一副对联,上联已经拟好,谁来拟下联(宽对)?

上联:中国长卷世界惊艳

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②8月13日,中国军团四次夺冠。我班奥运快报用了“神州勇士再挂四枚金镶玉”这一标题。这里的“金镶玉”用得对码?换成“金牌”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奥运会主题歌在开幕式前被列为“终极悬念”之一。开幕式上,一曲《我和你》亮相,由刘欢和英国歌手布莱曼演唱,这引来了不同看法。有人将它与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比较,说《我和你》“不够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现在我把两段录相放一遍,请大家作欣赏比较,然后谈谈你的看法,说的时候尽量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北宋杨万里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9.根据诗意,你认为这首诗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的意境和刘禹锡的两句名句的意境很相似。请你写出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台湾原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机场为连战送行,触景生情的陈主任吟诵杨万里的这首诗赠连战。你认为杨主任此时吟诵这首诗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以这首诗赠给你崇拜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你会赠给谁?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剔透闪烁曼妙2.矢缶功工洛烙3.示例一:水立方唱响最美“刘子歌”;示例二:浪花里飞出神奇的“歌”(暗示游泳和人名各1分)4.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③(一)浊酒一杯家万里(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四)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6.①借代②比喻7.①炙手可热②第②句改正:餐厅的菜肴品种多样,让(使)运动员大饱口福(或“运动员可大饱口福”)。8.①示例一:奥运盛宴全球共享示例二:鸟巢梦幻四海叹服②“金镶玉”体现了北京奥运会金牌特有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特点,这里的“金镶玉”指金牌,用的是借代手法,生动形象,能唤起读者的美感;如用“金牌”也通,但缺乏上述效果。③开放题,言之成理都可。示例一:我同意“不够味”的看法。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这都需要激情热情,需要高昂激动的旋律,《亚洲雄风》的歌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气势宏大,乐曲的旋律雄壮激昂;而《我与他》太柔,太飘,与奥运精神不太吻合。示例二:我不同意“不够味”的看法。有两点理由:一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偏重于竞赛的一个方面,举办奥运会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体现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我与他》虽然只有4句,但简单的歌词和柔美的旋律把这一点表现的很到位;第二点是主题歌要与开幕式的风格相协调,开幕式很讲究“和”,演绎温情和人性,《我与他》舒缓朴实的风格和开幕式的主题很吻合。二、9、赞美溪水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奔向目标的执著精神。1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1.尽管有“台独”等势力的阻挠,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正如冲破万山阻拦,“堂堂溪水”终于“出前村”一样。12.开放题。所答须把诗意与人物特点有机结合。示例一:赠刘翔。刘翔脚伤退出比赛,遭遇了最大的一座“大山”的阻拦,但我坚信,刘翔是一股执著而神灵的“溪水”,一定能冲破各种“拦路山”,重返田坛,傲视群雄。示例二:赠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张宁。张宁战胜了年龄、伤病、心理等多重“大山”。在北京奥运会上又力克多名世界名将最终夺冠。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二、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篇6:中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真题练习: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山西中考语文试题)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起笔的老夫与词中的鬓微霜相照应。

答案:C

2、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②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20岁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③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④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⑤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文中括号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等积极因素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3、下面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什么?(3分)(黑龙江中考)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修辞手法:

作者意图:

答案:手法:拟人(1分)

意图:通过苍白的阳光写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牡丹不开放的原因;(1分)

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写出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1分)

4、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各题。(20山东烟台中考)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nglng)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jǐ)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选段描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夏夜景色,请你描写一下家乡夏夜的星空,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3分)

答案:略(评分:3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准确各1分,语言简明、流畅1分)

5、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012年湖北孝感中考)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分明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的构图;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点染于大漠;有画的线条: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有画的色彩:黄的沙、青灰的烟、橘红的夕阳、白的河水。实乃诗中有画。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以春天之梨花喻秋冬之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极其寒冷,如同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是作者将游子沦落之情寄托于九种看似孤立的景物之中,用有形之物来表现无形之情,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案:C

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012年北京中考)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敲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修辞方法的使用及作用,D项错在结尾没有说明原因。

强化练习:

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A.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B.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C.好像是要使控诉更加显得有劲似的,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上又登出了下面这么一段。

D.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文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2.下列句中像字的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像一簇火焰在跳。B.他长得是否很像他的哥哥?

C.收获的庄稼堆成垛,真像座小山。D.他那五大三粗的模样难道像庙里的一尊金刚不成?

3.给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选出一项最佳比喻句。()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B.好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是他那双眼睛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4.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①②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6.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7.下面句中没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A.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B.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C.海浪发出汨汨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D.把一种思想用教学设计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像一块生铁反复锤炼,成了熟铁。

8.能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形成对偶的一项是()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9.对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了反复修辞,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真正的尊严是高于生命的。运用排比和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尊严高于生命的主旨。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的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山色的变化。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星,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呢?运用设问和反问,批评了追星族缺乏创新和开拓。

10.下面的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危害的一句是()

A.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B.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无一利而已。

C.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D.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试题答案】

1.C2.B3.B4.C5.A6.D7.C8D9.D10.D

中考语文修辞运用练习题及答案

28.运用修辞不恰当,影响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崇高的友谊是人生乐章的一个音符,没有它,不成曲调。

B.看见这样好的麦苗就闻到面包的香味了。

C.蟋蟀在窗下大声欢叫,我在灯前认真地复习功课。

D.没有阵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步。

29.对下面两句话的修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②然现在比较富裕了,但这里的人们仍然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

②看到长势这样喜人的禾苗,就好像闻到大米饭的香味了。

A.①用夸张的方法赞扬人们节俭的美德。②用比喻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

B.①用比拟表现这里的人们仍然舍不得花钱。②用夸张表现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C.这两句都用比喻,前句表现出人们仍然舍不得花钱的心理,后句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

D.这两句都用夸张,前句赞扬节俭的美德,后句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

30.对下列古诗名中加点的词注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令,于山郭外斜。令斜是拟人的手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美性的东西。

C.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肖。气蒸云梦泽,撼岳阳城。气蒸、撼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7:中考语文专题练习答案总结

(一)(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3)时时而间进()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二)(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答:

(一)(10分)

1.(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2.(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6.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单项选择题)环丙沙星()。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C.抑制DNA回旋酶

D.抑制蛋白质合成

E.抑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统计】全站数据: 本题共被作答8300次,正确率为%,易错项为

【答案】C

【考点】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解析】药物的作用机制。

阅读下面文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 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陈胜、吴广借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 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

1.【参考答案】:B

2.【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参考答案】:C

4.【参考答案】:

(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

篇8:中考语文复习的误区及对策

中考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因此, 就复习整体而言, 要把握住“三个确保”:一是在复习目的上要确保工具与人文互动;二是在复习内容上要确保知识和能力并重;三是在复习过程上要确保学得与习得并举,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进行题海战术。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目前复习中存在着下面一些误区。

误区一:阅读上“三重三轻”的缺陷

1.轻“双基”重“拔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汉字、汉语知识等很多方面, 知识点杂乱零碎, 很不好进行梳理, 所以很多老师在复习时对这方面的知识忽略了。其实,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汉字教学有明确的规定:“会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 独立识字, 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很多学生恰恰在拼音、汉字上有很多欠缺。例如:有的小学阶段拼音未过关, 不能进行正确的拼写;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书写习惯不好, 拼音写得像英语, 汉字一写就错;有的没有掌握应达到的识字量;还有的书写潦草。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梳理极为重要。

对于词语的理解, 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 形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对此, 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基础能力是学会正确地遣词造句, 并能修改病句。由于现在淡化了语法知识, 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也只是随文教学, 因此学生获得的语法知识都是零碎的, 印象也是模糊的、一鳞半爪。应对平时常见的语病进行归类, 并结合典型的例句进行讲解,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语段修改练习。

对于必要的古诗文、现代文经典语段的背诵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去背、去默写, 中考总共能考几分默写积累题呢, 实在是没有必要。”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必要的积累是语文素养的积淀, 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才有可能考出好成绩。因此, 在背诵积累上一定要远离急功近利的意识。当然背诵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要防止死记硬背。

2.轻表达重理解

中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查, 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不少学生答题很不规范, 语言运用题、阅读题答题不简明, 不到位, 抓不住要点, 造成漏答而失分。书写潦草, 不够工整, 卷面不整洁, 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这种情况与教师平常的教学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往往注重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了阅读文段主旨和相应题目的意图, 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主观题 (如阅读主观题和语言应用题) 由于开放性强、灵活度大, 学生害怕, 觉得难以下笔, 老师难讲, 没有一定之规律, 实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而复习时碰到这类题往往草草带过, 匆匆收场。例如有的阅读文段后会有思考题:“读了本文, 你有何收获?”或是:“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本文的看法。”我们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就头痛, 有的不知如何下笔, 还有的一写一大篇却表达不出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意思。

3.轻教材重延伸

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 “试卷上很少考到书本上的内容, 教材可有可无。”于是一完成六册书的教学任务就将教材晾在一边, 总复习也不看, 一心只要学生做复习资料。不错, 从现在的中考语文试题来看, 绝大部分阅读素材来自课外, 但这并不是说教材就不起作用了。试问, 如果教材不起作用, 那我们还学它干什么, 不如七年级的学生一进校咱们就做资料题, 这行得通吗?所以, 总复习阶段千万不要轻视教材的导向作用。认真分析一下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题都可以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来解决。出题者必须是依托教材, 紧扣课标, 复习时又怎能弃教材而不顾呢?教材是源泉, 它告诉我们字词的解释与用法、文字知识、文化常识、写作格式及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 而资料上的题目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不求“源”而另挖“井”, 复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中考复习, 必要的训练题是不可少的, 但目前有些教师仍然热衷于“题海战术”, 觉得题做得越多越好, 模拟考试越多成绩提高越快。大本大本的复习题、大张大张的试卷, 做了讲, 讲了考, 考了又讲, 讲了又做。学生和教师都被淹没在“题海”里, 双方都觉得累。这样的战术, 只会让学生觉得疲惫不堪, 迷失学习的主动性, 缺乏复习热情。

误区二:习作上“三轻三重”的缺陷

总复习一开始, 就意味着来日无多, 所以, 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及阅读上, 认为基础知识的复习及阅读能力的训练比作文的复习见效快, 况且所剩时间不多, 即使多写几篇文章也未必能把作文提高多少。其实, 作文是语文中考中最大的一块, 千万不能轻视。教师要认真把握作文特点及当今中考的发展趋势, 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搞好作文的复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1.轻立意重结构

同样的布料做衣服, 款式新颖的就会招人喜爱;同样的题材, 结构精美的自会受人青睐。所以, 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一些高招:过渡、照应、题记、后记、小标题……别忘了, 立意也是一大关。不论一篇文章的语言多么优美, 结构多么精巧, 只要立意偏离了要求就不会有高分, 而在这一环节上痛失分数的学生却不少。立意不明确、不深刻、不新颖的多, 甚至立意不健康的也大有文在。如有学生受网络上的恶搞影响, 在改编《木兰诗》时把木兰改编成贪慕钱财、慢待父母的庸人;有学生生活无聊, 没有理想追求, 造成动不动就“寻死觅活”消极悲观的文章立意。

2.轻积累重技巧

习作指导中, 教师过多重视的是作文的技巧。如:怎样审题、怎样拟题、“凤头”“猪肚”“豹尾”等等, 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重视日常积累, 广泛搜集素材, 才能文思泉涌。在观察、阅读、写作中都可以积累写作素材。特别是三年初中生活中, 学生一定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有了一定的积累, 总复习时, 要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素材、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作一下梳理交流, 让学生能真正把生活中的积累运用到笔下来。

3.轻情感重语言

优美的语言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对语言的锤炼各个老师都不会放松。但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如果灵动的语言抒发的却是虚情假意, 也不会吸引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从“真实”起步,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真心”。例如: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很多学生不乏精美的语句, 修辞方法用了一箩筐, 结果读起来感觉很头痛, 因为一点也不让人感动。后来, 我们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的作文, 很多学生边读边笑读不下去了, 自己都没觉得感动。习作中这种严重的情感虚脱不容忽视。

误区三:复习手段上“三轻三重”的缺陷

1.轻个性重权威

考试应该是检测水平差异的标尺, 而不应该是个性差异的樊篱。近年的中考命题中, 命题者总是在关注共性原则、考查共性知识的同时, 尽可能在每道题的设置上, 让各类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遇和空间。

因此, 初三备考复习要有科学、周密的计划, 但许多老师复习时总是过分依赖复习计划, 完全按照计划复习, 不敢越雷池半步, 生怕计划完成不了, 最后考得不好, 而没有关注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时作有针对性的调整。事实上, 各班有各班的学情, 一个学校的每个班不可能一样, 各个学生也有自己不同的差异, 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也不可能一样。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知识盲点均不一样;不能因为要顾及到统一的计划与进度, 而不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调整, 对全班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盲点进行有效的专题突破, 单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单个指导, 要留有思考、反刍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不仅适用于日常教学, 也应该贯串在复习的全过程中。

2.轻阅读重练习

我们发现, 随着中考的逼近, 不少老师已相继结束新课转入系统复习。白发搔更短的老师们不得不把学生掷进浩瀚的题海, 还冠以美名: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 这种复习思路有悖于语文新课标。

我们还发现学生中的一种现象:拿到一篇阅读题, 文段还没看完就慌忙动笔在做题。在读书中存在着严重的蜻蜓点水、跳跃障碍和自降难度的错误。

复习中, 教师在宏观上要把握住“多读书, 少做题”的原则。一读与教材链接的经典作品, 二读地域文化的经典作品, 三读热点文化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六册语文书收集了古今中外近200名诗人作家的传世之作, 作品风格各异, 走笔手法万千, 单纯的一篇文章阅读只能是与名家擦肩而过。阅读最忌讳肤浅, 初中生还不具备一叶知秋的能力, 只有走进名家, 广泛深入地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 与他们神交, 才能够引起自己的深层次思考和发散思维, 否则,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在微观上, 教师要注意提醒引导学生:做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考查, 读才是“本”, 读清楚了才会做题。只做不看, 只做不读, 是本末倒置, 语文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 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有些老师往往忽视了让学生自主自由阅读的必要。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爱阅读的人语文能力绝不至于很差。

3.轻规律重答案

很多学生为加强语文成绩, 盲目做题, 做对了一道题就沾沾自喜, 做错了就懊恼不堪。教师在做复习训练题时往往也只重视学生答案的对错, 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了真正的提高。譬如阅读能力讲的是对词语语境、语义的理解,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对主旨的阐述等等, 掌握了这些规律, 拿到什么样的阅读题都能做, 但很多学生却是就一篇做一篇, 不去注重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 结果相同类型的题目, 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也都一样, 但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做, 换一篇阅读文章又傻了眼, 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所以, 复习必须重视对学习规律的把握。

比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考卷中屡见不鲜。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 中考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连的深层意义, 怎样解答?这里面就涉及到规律性的问题。笔者曾从句子深层含义的种类, 进行分类例说, 总结为如下五种方法:一是主旨牵引法, 二是情感类推 (反推) 法, 三是探原返本法, 四是借物联想法, 五是类比悟通法。师生反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 语文的中考复习, 不是学生的独舞, 更不是老师的包办, 它是对学生三年来语文知识的一次全面性梳理和融合, 是对学生三年来语文能力的一次实践性贯通和整合, 是对三年来学生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的一次洗礼和提升, 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次整体性构架。所以复习之旅不是“炒现饭”, 更不是“嚼饭喂食”, 我们应该力求既加强课文教学的指向性, 又加大复习指导的包容性, 把两者的思辨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够规避题海, 才能够“以乐为舟”, 事半功倍。

上一篇:土建年度总结下一篇:煤矿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