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培训

2024-04-24

追求卓越培训(精选6篇)

篇1:追求卓越培训

校长追求卓越,师生自然精彩

—参加2017校长互联网+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总结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李晓峰

2017年以来,我同全区的中小学校长一起,参加滨州市教育局、滨城区教育局组织的“互联网+校长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我根据工作和学习需要,选择了以课程领导力为主的课程,涵盖“引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课程、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家校关系、学校德育与行政管理、教育信息化、教育政策法规”诸方面。3个月来,通过网络参加了众多的研修研讨活动,聆听了众多著名专家的报告,网上观摩了众多的省内外名校及活动,听取了多名专家校长的办学经验介绍,还结合培训阅读了几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记录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引领学校向好发展。

远程研修、专业培训、实地考察以及工作实践,使我接触了大量的新信息、新案例、新理论、新知识,获得了一些新感受、新认识、新体验,也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生成长环境得到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突破,学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的晨诵午书暮省闲暇教育、我们的假期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体育艺术节、读书节、合唱节,还有那“挥沙成画”的师本课程,剪纸与纸塑、生活化的德育和少先队活动课程,正显现出第三小学的精彩。

一、将办学思想和目标规划作为学校顶层设计的首要因素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她是一校之魂,校长的决策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校长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富有创新精神,为学校的发展把好舵。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在吃透素质教育精神实质,了解本地本校师生和事业发展状况、运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前提下,把握机遇,从实际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思路,制定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集思广益,形成广大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方向定、目标明、措施强、督导硬、引领准,何愁学校不发展,不向着良性目标前进。

我们以“求真、向善、崇美、笃行”为核心理念;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为中心目标,以“教师至上、学 生第一”为服务理念,积极达成“科学求真、人文至善、艺术达美、和衷笃行”的长效体制机制氛围;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导向,以各项创建工作为抓手;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构建制度保障体系,落实依法治校方略,实行民主科学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015年以来,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又推出了《实施四轮驱动策略 优化课程教学实施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三年提升计划(2015--2017)》,基于特色学校创建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在分析学校资源优势(包括办学条件、师资、社区、家长等的资源)基础上,提出“构建12347810目标体系”,以“科学求真、人文至善、艺术达美、和衷笃行”为重点,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真、善、美、行”四轮驱动的学校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实施这样的一个发展框架。

许多时候,校长的智慧、策略、点子、策划,就体现在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个活动之中。例如我策划的水立方教研联合体“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城乡少年手拉手假期体验活动;送课下乡与同课异构;2012年开始的校园体育艺术节、读书节活动;“红歌唱响校园”之“校园红歌节”;还有连续两年举办的教师教学素养大赛、少先队辅导员综合素质大赛等,既锻炼了老师,丰富了课堂,又繁荣了课程文化,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二、工作着力点——提高班子执行力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固然有点绝对,但一个好班子绝对能够带出一个好学校这是事实。校长在工作实践中,除努力提高自己对于上级党委政府指示的理解力、执行力外,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执行力,推动工作开展,更重要的是,发挥团队优势,提高班子的执行力,发挥班子每一个成员的专业和工作优势,为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为他们凝心聚力干事业、全心全力图发展服务。校长的影响和作用在于大局,在于决策,在于指引,在于发挥用人艺术,在于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在于校本制度文化的推动。试想,当一个校长以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下属的信任和推崇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工作局面——群情激奋、斗志昂扬、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指挥起来果断有力,运转起来畅通有序,沟通起来心灵畅达,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发挥起来游刃有余,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蕴含在愉快的工作和活动之中。这时,离成就、离特色、离品牌就不远了。所以,我主要是把握全局,注重协调,搞好配合,提升精神境界,研究工作规律,宣传推介特色。把分管同志的工作协调好、调度好,把中层同志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

我主张“赢在中层”,所以就搞“突破中层”。学校管理人员等中层干部大多出身教学一线,是专任教师里边的佼佼者。他们从教学一线脱颖而出,参加教育教学管理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发挥他们的优势,才能搞好课程管理、建设与开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搞好课程资源整合,才能彰显办学活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而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指导力度,做到“突破中层”,对于做好学校工作创新传承,意义尤为重大。我们在制定服务规则时,提出了各个层级的目标要求。譬如支部班子:教师至上、学生第一、清正廉洁、务实高效;工会工作:体察民情、体恤民意、校务公开、民主监督;中层团队:以校为家,以我为主、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这样,建立起运转畅通、有序高效的运行体制机制,发展中层、突破中层、赢在中层,为期不远。

工作中在当好班长同时,积极与中层团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给他们提要求、压担子、出主意、做引导,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积极创新,努力实践,实现工作的新起色和个人专业快速成长双丰收。如德育处副主任孙岩梅、教务处副主任李彩蕾、音乐教师王莹、语文教师王海虹等,均因为工作锻炼、岗位磨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被提拔或调整为中层正副职领导岗位,她们的业务精进,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个人也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三、教师至上建设教师成长学校,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素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在学习一些学校时,每所学校在介绍办学成绩时,都要谈到本校的名教师与特级教师。在学校,橱窗的醒目处是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照片及其事迹介绍,既营造一种创先争优的氛围,更隐含着名教师成就名学生、名学校的道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程序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如何尽快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名师,这就要求校长工作中注意,一方面强化师德建设,倡导“严格律己、宽厚待人”的风尚;倡导“爱生如子、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倡导“我工作,我成长、我快乐”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成长。领导率先垂范,深入教学第一线,有时不妨亲自执掌课题实验,制定课题计划与实施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老师做出表率。我们提出“教师至上”的服务理念,就是倡树教师师德至上、业务至上、发展至上,我们积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与支撑。为加快教师成长步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现交流开放,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各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大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教科研指导力度;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学历进修,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名师观摩课、优质课评选和公开课大比武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再就是丰富我们的教育资源,找到一个抓手,真正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快速地实现专业成长,我们提出了“阅读亦是一门课程”进而提出并强化“阅读是学校的第一课程”的教育理念,设立了“读书节”,开启了师生读书工程。让阅读改变停滞的思维,改变僵化的思想,改变短缺的知识素养,进而建构起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知识储备体系。还鼓励教师通过校园网、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撰写读书心得、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学校每学期为每一位老师提供50元的阅读专项经费,提倡教师自主购书,自由阅读,丰富馆藏,提高学养。这项举措已坚持了5年。

每到期末,教师的笔记展览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诗歌、散文、教育叙事、教育杂谈一应俱全,似乎教师人人成了诗人、作家、草根教育家。“原来每位教师身上都隐藏着无限的可能,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你给予他们这个平台,你收获的是丰饶的教育资源、丰硕的专业成果。”我曾经感慨地说。

在建设教师成长学校过程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师们做好服务。教师外出讲课,我们提供包括信息技术手段、课程资源、交通、服务各方面的支持,只要时间允许,我必到场听课观摩;教师校内或外出培训,我和班子做好后勤保障,有时还亲自带队参加听课、讨论,并且还参加了一次市级课题推介会做了学校课题推进活动的报告;将外出学习培训当做教师最大的福利,根据业务专长和发展需要,派出教师到青岛、济南、南京、重庆,本市内的培训更是不计其数。“培养名师不遗余力”成为我的口头禅。每年教师节我们还大张旗鼓地表彰自己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设立单项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为教师的成绩叫好,为教师的发展鼓劲。这几年学校多名年轻教师骨干脱颖而出,多人次获得教学能手、优质课奖项,省市级课题不断立项或通过鉴定,多人次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这些都证明我们的教师发展策略是正确的、公正公平的、能够促进专业化成长的。

这几年我加紧学习,努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实现着专业化成长。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校长培训研修并顺利结业,获得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称号。我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小学生法制教育模式研究》通过鉴定结题,我的反映学校工作的5篇论文发表在《滨州教育》上。2016年9月被评为滨城区“首批名校长”,11月入选“滨州市第二批名校长工程”人选。

四、学生第一,构建具有校域特色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特色学校创建之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但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师生的特长,彰显个性,促发张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环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让墙壁说话,草木言情,一切规划都以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目的,努力挖掘育人因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把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当具有普遍要求与学校及学生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自主的实际行动的时候,风清气正,个性张扬,特长彰显,创造展示,必将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教学有序、工作特色明显的“文明家园”。把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载体,结合校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创设活动课程,实施校本开发,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改革创新,让所有的师生参与进来,将师生的头脑解放出来,让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当校园书声琅琅、活动丰富多彩、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以发挥、成果累累丰硕、家长社会满意的时候,学校的文化积淀、特色优势、教育质量、办学水平,自然得到彰显与肯定。一个和谐校园的美好蓝图实现了。

于是,我们有了“求真、向善、崇美、笃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课程整合,有了“教师至上、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追求,有了教职工大会通过的《学校章程》及系列规章制度,有了生活化的德育校本课程(系列读本)、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社团和节庆文化(传统的节庆日、校园节等)课程。有了省级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市级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青少年红十字工作示范学校、市级“三项活动”示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等称号。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才艺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各类活动获奖捷报频传。“年年有规划、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进步”成为现实。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们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学习工作幸福愉快,每个人在学校都获得进步与成功。我们的老师脸上洋溢着职业的幸福与自豪,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浑身书卷气,拥有大智慧,履职尽责,创先争优,学生喜欢,家长信赖,社会支持,人民满意。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热爱读书,勤于实践,身体健康,成长快乐,基础扎实,知识丰富,人人掌握才艺特长,个个小脸阳光灿烂!

通过学习培训,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校长这个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我将继续学习,加强实践,团结带领我的团队和老师们,为这个教育梦而不懈努力!

篇2:追求卓越培训

陈玉琨的回应非常深刻,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教师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样才能办出真正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的根本问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在读书的过程中,引发我思考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对教育的敬畏

对教育要有一种敬畏感,这反映了人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我们理解当下的教育吗?

从历史长河的视野看,过去的每个家庭,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所形成的教育策略和途径,都是针对这群兄弟姐妹群体以及群体中的个人而实施的。但今天的教育,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独生子女的教师和独生子女的学生,如何教育这样的群体,我们过去的教育从来也没有经验。将过去的经验照搬到今天的教育对象中,必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从技术的发展看,我们今天的社会,拥有令人晕眩的先进科技,电子白板、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云存储技术„„这些技术介入到教育领域,将对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过去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自然也不可能提供什么经验给我们。

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过去的我们,基本上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和外界的接触和交往非常少。教师有稳定的、令人羡慕的收入,且掌握着较多的教育资源,学生没有多少杂念,跟着教师学好文化是主要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日趋多元化,信息传递和流通的手段日益丰富,教师不仅在收入上不再有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资源的掌握上也处于劣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搞好教育,我们没有经验。

„„

陈玉琨说:“作为校长要对教育有一份敬畏感,我们还不懂或者不完全懂教育,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还非常肤浅;我们还不懂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理解还远远没有达到孩子心灵的深处。”对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或者说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前提。如果我们对这些规律尚且不能真正把握,我们更加需要有敬畏之心。

遗憾的是,在我们教育领域,总有这样的一些管理者、教育者,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来推动教育。他们对教育基本上不懂,但却敢于做出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决策,根本就不想听听别人的意见,也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他们管理教育就像管理经济那样,每年都要下达指标,要求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短短的时间内来实现这些指标的要求,从来不去想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一项教育政策出台,需要多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

敬畏的本质是人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面对未知领域,人们有时候就像是一个笑着扑向火塘的婴儿,既缺乏正确的认知,又缺少行为反省。只有懂得反省的人,才会有敬畏之情;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的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这样的敬畏感。敬畏不仅是谦逊、谨慎,更是在心灵里给自身加设的保护,它会放慢你冲击未知的速度,走好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步。

第二,对成长的认同

办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奠基,是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问题是,当我们讲述这些话语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真切的认同感?

每一个中学校长,每一位学生家长,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青春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一是学生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来的矛盾、紧张和冲突。

从生理的角度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殖系统已经发育完成,随时都可以开始动物的本能行为——传宗接代,繁衍生命。但我们的社会不允许这种本能行为的发生,要让这些孩子继续学习,以便在将来的社会里站稳根基。这就导致了人的生理本能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那些不断涌现的情绪冲动进行化解,将那些寻找异性伴侣的渴望转化为正常社交关系的建立,学习如何对自身日常生活行为的反省以及调整自己的身心发展,促使自己心智的成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相应的课程、需要有导师陪伴、需要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需要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做出的阶段是“独特的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我的消解”,人被社会所同化,成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成为社会大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还不是终点,紧随其后的是“我的再生”,成为这个社会中一个独特的人,而不是消融在社会之中。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就是要认同这些发展的特征和阶段,帮助学生顺利渡过人生中的一个个关键期。这其中,有几点很重要:

一是要顺应天性。有一位家长说得好,与其与小树去较劲,还不如去施肥、去灌溉。小树有自然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这种按照自然法则成长的规律,就是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让其按照自身的生长法则去成长,就是顺应天性。我们常说要依法办学,依法办教育,这个“法”是什么?就是法则,就是教育的规律。

二是要涵养德行。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成长是无拘无束的。但在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的约束,这对孩子来说是不适宜的,因此会带来一定的对立、紧张、矛盾,甚至反抗。怎样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化解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策略。

三要有人文情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怀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没有对人的关怀、关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对人的关心只能靠心灵的碰撞,真诚的对话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引领,才能够培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生。此外,人文情怀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智慧才能的重要手段。

第三,对美育的追求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关于教育之美的追求,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教育之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由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所组成。从内涵上来说,美还可以分为现实美、艺术美两大部分。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美是人所创造的,这就是它们的最大区别。其实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美,叫社会美,它包含了现实美的一部分,又包括人们在社会中的语言、行为、心灵的美,这些美既是现实的,又是创生的。

现实美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之美,包括形如山川河流的自然美,以及具备简单、和谐、对称、黄金分割等等特征的科学美。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对美的欣赏而产生科学研究的冲动的。艺术美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需要人通过眼睛的观察和大脑的思考,对美进行体悟,然后进行创作,再现出高于生活的佳作来。

陈玉琨先生认为:“对于自然美、科学美,我们更多的是去发现它,欣赏它,享受它。在发掘美的过程中创造我们的教育。如果有人不懂所谓的自然之美,不能把握科学之美,我以为他在教学过程中是不能真正体会到学科美的,美育在课堂中也很难真正地得到落实。”

美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和德育不一样,和体育不一样,和智育也不一样。人的精神追求分为三大类:真、善、美,对真的向往,对善的执着,对美的追求,这是人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懂得美,理解美与欣赏美,提高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无疑是我们重要的教育目标。

创造教育之美,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和发掘现实美;二是使教育过程本身充满着美。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

篇3:追求卓越培训

1.培训计划简单化

个别学校的领导对教师校本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很好地学习和领会校本培训的文件精神, 没有把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计划同步规划, 从而使校本培训活动不能成为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也制订了校本培训活动计划, 但是, 在培训管理中忽视过程监督, 使一些活动流于形式, 培训实效性不甚理想。

2.培训模式单一化

有些学校仅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 培训模式仍然是“听课——评课”的传统形式, 缺乏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培训途径, 忽视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有些学校虽然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 也是应付检查, 教师临时突击补充材料, 有的还留有网上下载的痕迹。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缺乏过程性资料, 没有问题意识, 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3.培训活动随意化

有些学校校本培训学年计划没有结合学校发展需求, 缺乏对学校现实条件的客观分析, 培训计划模糊, 活动目的性、操作性不强, 造成培训活动随意性, 活动结束后也没有很好反馈总结。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的校本培训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帮助不大, 对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满意率较低。

4.培训内容功利化

往往将教师发展的重心放在知识和技能上, 而忽视了对教师教育人格的塑造, 例如教师的情感、责任心、态度和价值观培训较少, 因而对教师外在的要求很难内化为其自身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校本培训效果的低效状态,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就必须理清教师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使培训者具备教师教育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二、有效性校本培训的理论支撑

1.成人教育理论

教师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 这是教师在培训中所独有的教育资源, 对在校本培训中的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 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1] 因此, 在校本培训中, 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经验。尊重教师的经验, 在一定的意义上, 就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个体的价值, 这是校本培训能够充满生命力之所在。

2.资源共享理论

参与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答的过程[1] 。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的实际工作中, 形成了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看法, 这是校本培训中的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 在校本培训中, 教师的学习应是一种交往式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挖掘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成长中所积累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处理许多疑难问题的智慧, 使这些经验、智慧以及教训不仅为教师独享, 更为重要的是让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在学习中分享和共享, 从中吸纳对自己受益的方面。

3.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成长是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一名成熟的教师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训练, 通常要经过三个时期: 一是职前学习期, 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 二是初职时期, 需2~3 年, 在学校中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践锻炼, 逐渐融入教师的角色; 三是成熟阶段, 需要3~5年, 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 不断反思, 逐渐熟练地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因此, 校本培训要尊重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个性特点、职责需要, 对教师分层分类开展指导和培训, 使教师培训的内容与专业发展规律相吻合。

三、有效性校本培训活动的设计

1.培训内容个性化

在开展校本培训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领导小组的作用, 了解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际, 明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制订校本培训整体方案, 落实校本培训具体活动, 评估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要注意到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 通过征询、访谈或观察等多种方法征求教师意见, 力求整个校本培训方案成为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认可的一种“共同远景”, 然后再转化成正式培训计划和内容, 使培训真正满足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要。

2.培训形式开放化

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与学的方式, 例如小组交流合作式、专家讲座式、案例学习式、课题研究式、自学与导学式相结合等等。培训中要注意教师间、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 要注意校际之间的共同培训与学习;要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加强与省市名校、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教师空间课堂, 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3.培训评价人文化

学校要对教师的培训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 对按质按量完成校本培训的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彰, 同等条件下, 要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实施目标管理, 采取学分制, 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与奖惩挂钩。对在培训中学习进步大的教师, 建立“希望之星”教师专业成长袋, 优先提拔使用, 训用结合。

4.成果转化群体化

学校要定期指导青年教师制订生涯发展规划, 使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网络、板报、教师校本培训园地等形式展现教师在校本培训、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可喜成绩, 使教师看到自己参加校本培训后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 促进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参加校本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而主动积极地参加校本培训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鼓励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和辐射作用, 进而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篇4:追求卓越培训

企业的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工作效果也参差不齐,更甚者成为社会舆论炮轰阵地,可见培训工作确需解放思想,顶层设计,才能切实推动企业培训工作变革和创造培训价值。

企业培训变革的必要性

企业培训形式

国内企业培训的形式主要归纳有以下3种:

(1)思想论坛:针对某一专题举办大型思想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讨论、交流,思想碰撞,开发智慧,如中国建筑施工企业海内外投融资高端论坛等。

(2)干部类培训:采取一定的培训方法,使干部在理论、知识、态度、能力方面达到改进并取得绩效提升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同业务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培训,如企业中青年干部培训、党支部书记培训、团委书记培训等。

(3)技术技能类培训:企业内部或相关业务部门之间,通过企业资深业务员工,举办有关业务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开展有关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如财务管理培训、施工员培训、安全员培训等。

企业培训现状

企业培训有4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1)一些企业培训工作,领导不重视,培训计划缺乏需求分析,虚有其表,不重其质,三四天的培训,课程安排方面随意“混搭”,课程安排毫无逻辑可言,班级管理松散,出勤率不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差,这也与工学矛盾突出、企业培训的特殊性和成人教育的不定性等客观原因息息相关。

(2)一些企业培训工作,师资安排方面虽然阵容强大,但是华而不实。短时间的培训,为学员聘请了XX专家、XX教授,授课内容海阔天空,这也恰恰说明了培训师资力量的缺乏。

(3)一些企业培训工作,太过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奢华培训使学习变质,完全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反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4)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培训观念滞后,一方是疲于应对,一方则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培训前缺乏必须的需求调查分析,脱离了对主体需求的有效分析。培训中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跟踪测评,使后期工作无据可依。培训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能对培训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培训制度、培训机制亟需完善。

企业培训变革的路径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上几种培训现象,脱离了企业培训的本质,违背了企业培训的规律,失去了企业培训的价值所在,这些都是与企业的培训目的截然相反的。作为一个培训者,如何才能避免以上几种现象的发生,真正使企业的投入物有所值,真正使每一位学员学有所获,笔者做了如下3点思考:

第一,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最好是做到“一把手工程”,重点推动。我们应该倡导所有的企业家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企业家要有大学校长的理念和心态,鼓励企业经营人力资本,承担学校的某些教育功能,如专利技术、课题研究等。这样的企业既能创造出优异的物质产品,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产品。而企业家就是校长,管理层的高管们就是教授或教研室主任,高级技师和熟练工就是老师,新职工和学徒工就是学员。如企业中优秀的“师带徒”制度,就是典型的“干中学”培训体系,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加速形成和积累的作用绝不亚于正规学校教育。

领导重视,顶层设计,明确分工,优秀的企业文化得以沉淀和发扬,高效的管理理念得以领悟和执行,科学的施工技术得以传承和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在企业的发展中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企业的培训工作会形成一个良性高效循环(如图1所示),以较低的投入,获得巨大的人力资本。

第二,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如图2所示),员工通过自身的劳动从企业获得了报酬,从而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对于企业给予的培训机会可以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员工作为培训的主体应该懂得珍惜。与之对应,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员工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使之与员工自身的收入和晋升挂钩,最终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提高培训效果,创造培训价值。

第三,企业的培训工作,应导入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与能力评审”为手段,不断识别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的“能力与绩效差距”,并将具有相同差距的员工汇总,构成受训的主体,形成总的培训需求。

鉴于此,企业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转需要一个高效的培训管理团队。通过“特劳特定位法”分析,每一个培训项目都应该跳过以往的“普教模式”障碍,有明确的培训目的和培训对象,据此展开培训需求分析,“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结合实际合理设置课程。师资聘请亦可内外结合(以我为主,以外为辅),开拓视野的同时,又切合企业实际,实现了培训效果的“软着陆”,体现了培训工作的“硬功夫”。

企业培训变革的价值追求

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企业培训是指以人力资源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同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不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离不开能力和岗位的组合,而培训工作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在使员工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达到最佳状态下,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更合理,工作有效率,企业有效益,培训有效果。

结束语

关于企业培训价值,有人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那就是把培训工程比喻成防洪工程:投进去一两个亿,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效果,仿佛只是花钱,创造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省了这笔钱,随着泥沙越积越多,河床越来越高,一旦洪峰来了,造成决堤,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亿、上千亿。当然,培训工程绝对不能做成豆腐渣工程,恰恰相反,培训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做成精品工程。

篇5:卓越绩效培训通知

根据省质量协会[2006]18号、19号、20号文件精神和公司领导批示意见,拟在6月30日前申报“浙江省质量奖”、“浙江省用户满意企业”、“浙江省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3项荣誉;经与市质量协会沟通,拟定于5月上旬组织“卓越绩效模式”培训。拟安排如下:

一、时间:2006年5月6日,时间一天;

二、地点:公司培训中心;

三、内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有关的内容;

四、对象:全体机关管理人员、驻外办事处主要管理人员、诸暨区域在建项目骨干;

五、师资及费用:培训由浙江省质量协会孔令全老师面授;费用:1000-1500元/天。

党政办公室:边飞京

篇6:卓越团队培训心得

这样的培训,参加已经不止2次了,再一次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时候,我在说服自己,一定要全程用心听下去;拿出公司配发的高档笔记本认真做着记录。放心自己的身份;放低自己的身段,是的,虽然像这样的培训可能会千篇一律,但每个讲课老师都会有各自的闪光点。我发现了两个„„一个是企业员工应该具有的精神:勤奋、诚实、不走捷径;一个是战胜恐惧,害怕就让它发生。

说到企业员工应该具有的精神,按照郭老师所讲

1、勤奋

2、诚实

3、不走捷径。当时我在反问自己做到了吗?看了看身边的同事,我只能说我是一名负责任的员工。一名优秀合格的员工应该不仅仅只做到上述,无论在什么公司,也不管是什么行业,优秀员工总是有着某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和他们从事的工作无关,完全是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态度上面。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良好的态度,所以他们会做出正确的举动,获得想要的结果,我认为一个优秀员工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计较,不折腾,能干成事;就是有内涵,有修养,有素质,有能力;就是同事都喜欢他,大家从内心接受他。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常常抱怨工作的人,往往终其一生也难以取得很大成功。一个员工的不负责任,特别是一个主要负责人的不负责任造成失误,就会毁了一个企业。一名优秀员工一定是热爱工作,追求卓越,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随时随地保持热忱饱满的精神,就是要敬重和专注自己的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本分。无论错对,做事的员工都可以使用培养,不做也不错的空白零员工,永远不能使用。

那么另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郭老师所讲:“战胜恐惧,反正我也死不了”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退路啊,其实闭上眼回想过去发生过的事,记得公司每年的晚会都要让我来主持,虽然表面上我装的很坚强,但是内心在不停的做着思想工作,最后一颗定心丸就是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天也塌不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无论把自己武装的多么强大,也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产生恐惧的心里。每个人都有他所惧怕的事情或情景,如怕雷电、怕火灾、怕地震、怕生病、怕高考、怕失恋等等。中国首富马云曾说过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成功的前一天晚上 ”多数人都没有熬过那一晚,我猜想是因为恐惧今天的残酷,而没有了信念。放弃了最初所坚持的梦。

在培训的最后阶段,郭老师祭出了最为精彩的课程--感恩,闭上眼睛,听着他磁性感性的声音叙述着从往至今的成长历程,我们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领导、同事、朋友等等,我们要感谢的人真的很多,感谢公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参加这个别样的培训课。

上一篇:政务诚信建设下一篇: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