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2024-05-13

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精选8篇)

篇1: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0.12.8年级初二科目数学

中心发言人程元义中心议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心发言内容: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道上节课的一个猜想题目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的只是进行

解释其中的道理(有可能有学生会回答上来),然后通过提问什么知识跟不等式最接近(等式),让学生把学习方向转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接下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不等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不一定让学生一字不差的得出,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出结论之后,我又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判断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接下来是让学生返回最初的设疑题目,解决最初的问题,最后是进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把不等式变成x>a或者x

参与教师议课:

张建国:导入部分是一节课的关键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个好头,那么后

面部分就自热好做多了,我想我们应该在导入部分多下点功夫,找点与生活有关的,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进行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内心。

庄兴光: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多多改变一下我们的授课方式,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把所

有的主动权总是抓在教师手上,教师要多培养一下学生的讲解能力,用学生教学生,这样我们也能够实现现在提出的“ 345” 模式。

张玉强:整堂课从整体来看,我们需要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了分类,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吃好吃饱,一次来体现我们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题目标。

杨静:以上老师所说的意见我同意,尤其是教师一定要体现现代模式,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老模式,教师的讲解的内容不能过多,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只是需要达到解惑作用,让课堂紧凑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时间节省,后面的内容将会很轻松的解决。

程元义:我前面听过几次你的新模式的课,设想都是很好,但是在教师设计时一定要联

系我们实际学生情况,不能盲目进行课堂拼凑,练习题的选择需要谨慎,提前需要想好那些题目适合那些学生做,教师一定不要讲得太多,学生讲得清楚的就直接过去就行,不要教师重复。

张建国:我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参与讨论,就现在的课堂模式而言,我认为应该注意面

向全体,分层实施,多多挖掘学生里面的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同时课前预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杨静:这堂课使用了很多方面的方法,但是就课件而言,建议应该在今后能够把课件制

作成为突出重点的东西,不一定需要所有内容都在上面出现,比如有一些内容在课本上的,可以直接使用课本,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使用,甚至还不知道讲的哪里的内容,建议不要把课本丢了。

预期目标:

完成教学目标,突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掌

握一定的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法,通过练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附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在这章内容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为前面学过等式的性质,所以这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方面与等式极为类似,总结方式也很清楚,所以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学。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方法

类推探究法

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问题中,我们猜想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都是a,正方形的周长总比圆的周长大。即 4a >πa,你能用你现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在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说到不等式,那他跟谁的关系最近呢?(等式)那好,我们就从等式的基本性质入手,一起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前检测: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Ⅱ.新课讲授

1.自学导学案,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

[师]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5

∴3+2<5+2

3-2<5-2

3+a<5+a

3-a<5-a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下面继续进行探究.[生]∵3<5

∴3×2<5×2

3×<5×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生]不对.如3<5

3×(-2)>5×(-2)

所以上面的总结是错的.[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生]如3<4

3×3<4×3

3×<4×

3×(-3)>4×(-3)

3×(-)>4×(-)

3×(-5)>4×(-5)

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非常棒,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某一个数时(除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推导.[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因此,大家可以总结得出性质2和性质3,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的正确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 4a >πa,你运用了什么知识进行解决的?Ⅲ.合作探究,例题讲解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5>-1;

(2)-2x>3;

(3)3x<-9.[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

x<-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议一议

l若a>b,则a-3>b-3()

l若a>b,则a-c>b-c()

l若a>b,则 6a >6b()

l若a>b,则-2 a >-2b()

l若a>b,则a c>b c()

l若a>b,则ac2>bc2()

l若2x>-3,则x>-3/2()

l若-2x>3,则x>-3/2()

l1+ 3a 一定大于1+ 2a()

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___b-1;(2)a+2___b+2;

(3)2a ____2b;(4)

(5)-b____-a.[师]通过做这个题,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时,关键是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从而确定不等号的改变与否.[师]非常棒.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做过一些练习,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请大家对比地进行.[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两条.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课本97页习题1随堂练习21

选做练习:

1、甲从一鱼摊买了3条鱼,平均价格a元,又从另一个鱼摊买了2条鱼,平均每条b元,后来有以每条(a + b)/2的价格卖给了乙,结果甲赔了钱,原因是()

A、a>bB、a

Ⅴ课堂检测:

把下列不等式换成“x>a”或“x

①x+6>-2②4y<-12③

选做题

1、几个同学郊游照合影,已知一张底片0.6元,洗一张照片0.4元,如果每个人分摊的钱不超过0.5元,至少需要几个人照相?

检测达标反馈:

本次测试第一题达标率:7.5 90%7.6 92%,总体来看学生对于简单的不等式解法问题不大。第二题选做题学生达标率不高,7.5

30%,7.6 32%,学生对这种文字题都比较头疼,所以采用课堂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方法,找好其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之后在进行个别训练。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哪些内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3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

Ⅵ.课后作业

必做题:伴你学102页 1~5

选做题:第五题

自留题:每人依据自身情况给自己留2道题

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导.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 4a >πa

篇2: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组织者:向继云

时间:2013-11-21 星期四上午 第三节

地点:初一103班教室

出席人员:向继云 罗庭文 向浩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教学

活动内容:数学七年级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活动过程记录:

一、执课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罗庭文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一)、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七年级(下)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到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建立方程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是准确的发现等量关系。

四)、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两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问“列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决绝例6的问题。2.、引导同学们分析例题的数量关系,准确这找到例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并把他们列出方程组。

3、随堂练习:课本P32练习第1、2、3题

4、课堂总结: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向继云老师对这节课提出的建议:

例题是数学课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例题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锤炼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准备的这节公开课,对我们所探讨的课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针对性。

篇3: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一查看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情况

我们抽样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共280人, 对某一科的课堂笔记情况以及他们的成绩进行统计, 大致情况如下: (1) 一部分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初步调查看, 在课堂上用笔记本做学习笔记的人数不是很多, 约占20%左右;大多人数是在教科书上进行记录, 约占68%;近12%左右的学生很少做记录或不做记录。 (2)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记课堂笔记。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课堂上在记录, 但只是意识性的在记笔记, 老师上课讲什么他记什么, 记录的内容没有条理性, 抓不住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进行记录, 老师要检查哪里才赶着记录一下, 否则就不记。一些学生处理不好听课与做笔记之间的关系, 上课听得很有趣却不能及时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 以至于知识的掌握经常存在某些缺陷, 造成做作业时经常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的情况。 (3) 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过程中, 不经常翻看学习笔记, 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 会不会利用课堂笔记是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 (4) 课堂笔记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 用课堂笔记本记录而且课堂笔记又比较完整的学生中, 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很高, 约占95%。课堂笔记记录在书本上的学生, 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约占60%。笔记记录不全或几乎不做笔记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很高。

二影响学生做笔记原因分析

1. 新教程的内容体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已有很大差异, 新教材的内容中除必要的知识外, 还有现实生活中精美的画面, 有趣的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中的素材,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将枯燥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感观性和引导性,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多变化。在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互动性、探究性增多, 课堂中, 教师更多地进行情景的教讲, 学生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景, 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情景所包含的知识。短暂的几十分钟课堂时间, 学生记录的时间受到限制, 所以忽视了在课堂上进行记录。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 会提出上课时到底要不要学生记课堂笔记, 怎样让学生记录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之类的问题。

3. 组织教师力量,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 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选择合适本校的教育教学方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较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 这样会导致了问题的片面性, 使我们对教学产生某些片面认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时, 除了研究教师教学方式, 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

三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方略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观察, 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 一开始很难适应课堂学习。小学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活泼”, 也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而升入初中后, 课程数的增加, 日常学习的知识容量增多了, 以及学习进度的加快、作业量的增多, 中考压力的加入。在这种现状下,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不太可能当堂巩固。在做作业或检测习题中也经常反映出知识的不完整性。

1. 从教师角度研究建立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策略

第一, 建立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教学观念。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是否做学习笔记的影响很大。部分教师上课对做记录要求较严, 其教学班级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的比率就比较高, 而部分教师则较为忽视, 其比例则相对较低。因此, 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 老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本身明确了课堂学习笔记的重要性才会要求学生去做笔记。

第二, 建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制度。本课题的研究建议, 教师在接班的第一课即初一新生入学的始业课中强调, 上课必须记学习笔记, 同时让学生从进入初中一开始就意识到上课要做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 懂得如何做笔记, 以及做了笔记还要会使用自己的课堂笔记。

第三, 改变某些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便于学生课堂记录, 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行设计和编排。比如, 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性, 课件的设计同样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讲课时的速度合理, 使学生记录的速度跟得上讲课的速度。讲解一个知识点时, 提示学生哪些内容要求记下来课后再次复习的等等。

第四, 定期检查, 巩固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在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初期阶段, 做定期的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达标情况, 哪些学生的笔记较为完善, 指出学生课堂笔记的漏记、错记或误记。对于课堂笔记比较好的在班里进行展示, 给其他学生做示范作用。

第五, 期末评比, 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期末, 对学生的笔记进行评比, 也可作为部分学业成绩指标。优秀的课堂学习笔记, 给学生以一定的鼓励, 并可在班级或学校橱窗进行展示。实践证明, 这一策略对建立课堂笔记习惯以及学生的整个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建立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的对策

如何建立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 记什么, 让学生了解课堂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新课标下, 初中各主要课程的特点不同, 课堂笔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要让学生明白, 上课的学习笔记应该记哪些内容。如数学课要记其中的基本原理、典型例题、新的解题思路、新的拓展应用等。要明白以认知体系为主的课, 要记什么内容, 以方法体系为主的课又记什么内容等。

第二, 怎么记, 培养学生做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如何记笔记也有许多的方法或技巧。例如, 老师可能帮助或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一些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改用一些固定的符号进行记录, 加快记录的速度, 减少记录的时间。课堂笔记要记得松一点, 不能为了节省本子而把一页记得密密麻麻。每一页笔记要留一定量的空白, 至少要保持三分之一的空白, 以方便修改和补充;新课时不可能把某一知识点或原理的应用讲得面面俱到, 许多拓展可能在作业本或单元测试卷中出现, 新课笔记中的留空此时就派上了用场。上课时要正确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解决好相互之间发生的冲突。不能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

第三, 怎么用, 让学生提高课堂笔记的使用效益。学生记录了学习笔记以后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学习笔记。教学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上课会记笔记, 但不会使用笔记。如果说课堂上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或许就会进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这些同学记完了, 下课了笔记本就睡大觉了。同时,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许多闪光之处, 如, 同学会把课堂笔记分为三阶段:“课堂实录阶段”、“整理笔记阶段”和“补充完美笔记阶段”;也有学生会把笔记本越记越厚, 到总复习时, 又把厚厚的笔记本“越记越薄”;有些同学在笔记本中用红黑等色笔做上不同的标记或重点难点画线等, 这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优秀的笔记方法。

篇4: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成长记录袋在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独特个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创建系统、有效的成长记录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评价功效,给评价者提供他们想获得的信息。一个设计良好的成长记录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评价目的必须表述清楚;选择作品的标准必须呈现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必须清晰地界定并最终用于评价。因此,有效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需要具备三大要素:评价目的、作品的选择、作品的评价标准。而其中评价目的又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及成长记录袋评价实践,本文提出几种成长记录袋的设计思路。

以学习顺序为线索来创建成长记录袋

新课改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数学才能的平台,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和思考。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在结束每一章的学习后,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通过章节测验或者反复的计算解答来说明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提供的是丰富多彩的作品:调查报告、手抄报、人口统计图、知识树、设计方案、数学小论文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按照学习的顺序放入成长记录袋,共同描述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以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以下的成长记录袋:

目的:

(1)考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对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习得和灵活应用情况。

(2)展示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

放入内容:

·每章固定的内容(每章都包含的内容)

每章小结:以你喜爱的形式来完成你对本章的主要知识内容、思想方法的总结;

自我反思:针对你对本章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自我反思;

问题集锦:列出你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出你的回答。

·每章特定内容

第一章:写一篇数学日记,要求能够体现出你对生活中几何图形的认识、对数学的认识;

第二章:写一份手抄报或自编试卷;

第三章:写一篇数学小论文,根据本章所学的内容,选择一个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要求说明资料的来源;

第四章:自己设计一份最满意的图案,运用作图工具(不限,也可以使用作图软件)设计图形,对图形的制作过程以及图形中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第五章:做出自编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及解答;

第六章:做出自己设计的最喜欢的一个统计图;

第七章:选出本章你最满意的一件作业或你回答得最精彩的一个问题,在作品后还要附加说明你感到满意或精彩的原因。

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制)

·正确性:使用数学知识、方法要准确、恰当。

·多样性:所运用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独创性:有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客观性: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作品的评价中肯、客观。

以能力为核心来创建成长记录袋

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养,对学生学科学习评价的综合性也提出了要求。对能力的选择应当是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内核心的、重要的能力,同时这些应当是纸笔测验所忽视的或者不能进行很好地考察,而成长记录袋却能很好地加以体现的能力。比如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目的:

(1)考察学生一学期内某些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

(2)考察学生的反思能力。

放入内容:在本学期末你应当在成长记录袋内记下证明你具备以下能力的作品:

①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或某些现象(可以是纯数学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提出问题,并提交你对问题的初步认识。记录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有无解答皆可。

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可以运用调查报告或者其他形式来展现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你要提交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说明你使用的策略、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的解答,还要包括原始资料。

③数学交流能力:数学的阅读和写作。你可以提交一篇书评、小论文或其他的作品,来说明你具备从其他资料中获取信息、重组信息、用文字表达观点的能力。

④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交一份作品,说明你能够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作品后必须写一个注释,来说明你在完成这件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想法,发挥了什么作用,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同伴对你的评价。

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制分项评价)

能力①:

·提出问题的意识:面对一些熟知或陌生的现象或情境是否具有从中提出问题的习惯;

·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独创特点;

·提出问题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能力②:

·运用的数学知识:是否恰当、正确;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多样、有新意。

能力③:

·获取信息:能否准确、快速地获取文章主要观点;

·表达观点:是否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能力④:

·倾听意见:是否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批判地接受;

·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和兴趣;

·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否有正确的评价。

围绕某一主题创建成长记录袋

为了更好地突显学生在某方面的具体成长状况,教师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来建立成长记录袋。例如,为了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对某一确定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建立以这种能力为核心的成长记录袋,主题就是这一能力。主题也可以是《标准》中规定的目标之一,如分别以“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建立相应的成长记录袋;也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主题建立成长记录袋,如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为主题建立相关的成长记录袋。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作为评价的重点,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如下“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记录袋”:

目的: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放入的内容:本学期你要注意收集能够体现你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作品,要求提交解决下列问题的全过程记录:

①问题是纯数学的(2份作品);

②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2份作品);

③问题是体现学科间联系的(1份作品)。

每件作品都必须包括解决的策略、使用的方法、相关资料的来源以及对作品的反思。

评价标准:

·用数学的意识:从数学的角度养成考虑日常生活现象的习惯;

·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地、多渠道地收集有用的信息;

·问题表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实物模型、图像、图表等理解数学;

·数学建模:合理地选择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表达:用文字、图表、数学符号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数学反思: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从衡量学习者进步程度的角度创建成长记录袋

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定义为获得学生个体数学技能和数学潜力等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数学学习的评价由以前的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过程上,把评价融入到课程与教学中,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静态评价是横向的评价,对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进行事实判断,它不考虑儿童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现实状态,目标设计上强调远景目标、终结目标,而不太强调阶段性目标、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动态评价作为一种纵向评价,着重对儿童数学素养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在纵向比较中做出具有发展趋势的结论,因而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因此,为了考察和促进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可以在成长记录袋中进行动态评价,主旨是展示学生进步,这类成长记录袋一般要求提交学生作品的初稿、修改稿和最终稿,其评价标准也可以是从衡量学习者进步程度的角度入手进行制定(例如表1):

当然,创建数学成长记录袋没有固定的模式,上述成长记录袋放入的内容,以及设定的表现性任务只是一个例子,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情况设计其他的任务,也可以从其他维度制定对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标准,关键是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要求放入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要相匹配,并且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设定目的、选择放入的内容、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这一系列过程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共同参与,以确保达成共识。

篇5:初中数学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七年级数学办公室 活动时间:

参加人员:所有初中数学教师 活动记录

为了尽快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4、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5、就书面练习来看,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6、研究小学的教材特别是与初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的知识与方法。

篇6: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 1.5 0.375 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 (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填空。

篇7:初中地理活动记录

第一次教研活动

活动地点:会议室

参会人员:柯于林、但黎明、吴兵、黄玲凤、李琼 活动主题:集体备课 活动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

第一章地图和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图

这一章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到地球的转动对人类的影响,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体会到地图的作用及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这是本学期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名词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章要多利用图象,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无意识的记忆,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本章的重点是地球的运动也是难点,其中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也是一个难点,困为这需要建立起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起抽象发散思维,对学生来说,这是很困难的。地球的运动同样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需要学生建立起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让学生有个充分持感性认识。

一、教学措施

1.以情感教育和问题情境为基础。

2.注重学生的观察、实际操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活动。3.加强合作学习。

4.加强单元测试与评价、补偿。

5.以培养学生的立体动态的发散思维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紧迫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地理的能力。

5.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发展积极的负责态度和价值观。6.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三、教学手段

1.多采用图象,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直观概念。2.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围绕实物观察、想象、思考、总结归纳。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地理课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真正便他们体会到地理课的浩渺无穷和多姿多彩。

4.多借助实物,如实况录像、计算机课件、手电简、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5.注重自然界的每一微妙的变化,及时运用课堂,将自然与现实有机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刻理会。6.培养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体会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进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共四课时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共3课时 第三节 地图

共2课时

六、单元自测题与习题处理

第二次教研活动

活动地点:会议室

参会人员:柯于林、但黎明、吴兵、黄玲凤、李琼 活动主题:集体备课 活动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这一章人地球和地图知识入手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都是衔接的。对世界海陆面积的比较,教材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非常地生动形象,使学生加深了对海洋和陆地的印象。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学习,教师通过投影仪图片,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观察他们的轮廓、位置,在头脑中对其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概念的学习,只让学生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能够独立说明即可。

海陆变迁的学习,教材对“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切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节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认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措施

1.以情感教育和问题情境为基础。

2.注重学生的观察、实际操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活动。3.加强合作学习。

4.加强单元测试与评价、补偿。

5.以培养学生的立体动态的发散思维能力为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识辨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的环境的意识。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5.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7.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8.能举例说出降水、气温与人类和生活的关系。

9.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10.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四、教学手段

1.多采用图象,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直观概念。2.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围绕实物观察、想象、思考、总结归纳。3.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球课活动起来,动起来。4.将自然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进度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共1课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共2课时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共2课时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共2课时

六、单元自测题与习题处理

第三次教研活动

活动地点:会议室

参会人员:柯于林、但黎明、吴兵、黄玲凤、李琼 活动主题:集体备课 活动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发布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天气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联系生活现实,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也不是太难。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进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人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的规律。

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世界的气候是前两节知识的归纳,因此,在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节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并进行归纳、综合,从而理解气候的有关知识。这一部分的教学,应按照教材编写逻辑顺序进行,并把活动分散到相关内容的教学之中。

二、教学措施

1.以情感教育和问题情境为基础。

2.注重学生的观察、实际操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活动。3.加强合作学习。

4.加强单元测试与评价、补偿。

5.以培养学生的立体动态的发散思维能力为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识辨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的环境的意识。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的差异。5.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7.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8.能举例说出降水、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9.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10.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四、教学手段:

1.多采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直观概念。2.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围绕实物观察、思考、总结归纳。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课活起来、动起来。4.将自然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进度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共1课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共2课时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共2课时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共2 课时

六、单元自测题与习题处理

第四次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地点:会议室

参会人员:柯于林、但黎明、吴兵、黄玲凤、李琼 活动主题:公开课的评课总结 活动内容:

为了促进老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营造教师相互学习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务处统一安排、通过全体组内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地理组组内公开课已11月底全部结束。通过本次的听评课,使我们感到这次组内公开课质量高、标准高,起到研究示范作用。为我组的教学教研、课堂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此,对本次公开课作如下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教师重视程度高。

开展公开课教研活动,是学校采取的一项举措,各位老师的重视程度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不管是听课还是评课,大家从思想上、行动上,是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把它当作一次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

2、备课充分、设计科学。

全体老师在这次公开课的备课过程中,精心选题,巧妙科学的设计,深入钻研授课内容,作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中,他们都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追求既生动形象又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课型,展示了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体现我校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课改精神。

3、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执教教师在整个课堂的组织中,胸有成竹、松弛有度、放收自如,表现出过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注重用问题引导学生,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老师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展现自我、口头表达等能力。

4、课题上教法灵活多变,学生活而不乱,能够还课堂于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导演角色和学生的演员角色,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5、教案备写很注重实效,体现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现代化教学辅助用具应用熟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评课问题。总体来看,所有课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还不够及时,特别是缺少激励性评价,针对性评价少。老师的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出现前后环节不连贯的情况。

2、对学生的放手程度还不够,难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8:让初中数学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 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 加强实践环节, 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 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认清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首先, 数学活动课正是新课程特点和理念的体现.初中数学课程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数学活动课可以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哪些是自己知道的, 哪些还不知道, 这些未知的内容该如何去建立与数学知识相适应的模型,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走向成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考验, 获得不同的感受.活动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积极思考、认真实践, 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同时, 经过互相探讨, 还会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比单个人的奋斗更容易成功的事实.

其次, 初中数学活动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 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成功、不同的收获, 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同时, 在活动中, 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发现, 而这正是创新的基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们也一定会尝试不同的方法, 这是创新的过程, 最后就可能获得不同的创新结果.所以活动课既是一门创新课型, 也是一项获得创新成果的活动上好了活动课, 就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已有一些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 进行相应的活动课的教学, 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上有着非常的意义.

三、做好数学活动课的课前准备

1. 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由于数学活动课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因此上好了数学活动课, 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 激发学习的兴趣, 更加轻松有效地学习;而且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 实现学生参与的全面化, 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所以上好这样的课, 必须把握它的特点, 作出精心的设计.一要有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活动课无论是内容的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因此, 要上的数学活动课, 一定是他们非常感兴趣, 才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二要有自主性.数学活动课中, 学生是主体, 更是活动的主人, 它摒弃了过去那种教师为主角, 优秀学生为配角, 大多数学生为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这样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才能得到展现.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给学生机会, 他们往往会作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果.所以你设计的数学活动课应该是学生都愿意上的, 这样的数学活动课才能让他们自主参与, 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机会.三要有实践性.数学活动课能有机地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和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 体现自己的能力, 而学生是非常喜欢有这样的展示舞台.那你设计的活动课应当是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实现的.四要有综合性数学活动课会在活动中涉及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是综合性的活动形式, 常常把游戏、竞赛、展示、表演、讨论、交流、操作等串联起来, 为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也是学生有兴趣和有能力参与的.所以你的设计一定要尽量体现这方面的内容.五要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最有活力的形式, 数学活动课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任意驰骋的时候.为培养新时期的创造型人才, 数学活动课要体现创造性.

2. 正确选择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其内容可大致分为:拓展延伸课型、实际应用课型、故事活动课型、实践操作课型、游戏活动课型等.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 结合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课型, 设计出适当的教案.并且必须明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即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教学实际出发,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 达到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只有了解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明确活动课的特点, 根据学生自身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 制定好教学目标, 设计好适当的活动方式, 才能让数学活动课达到预期的结果.

四、数学活动课的总结与改进

一般来讲, 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自主参与, 全员参与, 加之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取得成功体验, 在活动结束后都有一种亢奋的状态, 处在玩耍的心理中, 如果不加以总结, 那么这堂课对学生来说就可能只是在做某种游戏, 即使有收获也可能获取的感性知识的成分居多.但通过结束前的课堂小结, 老师的点拨, 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升华, 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 达到对数学的理性认识,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堂好的数学活动课,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展示, 同时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相互协助, 体现了活动课应有的功能.活动课中, 学生也会发现很多他们不知道的问题, 这是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总之,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 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 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主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 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必须应用各种教具, 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思想、新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思想理念, 新方法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活动课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讲述、操作、游戏、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数学活动课只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活动起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让数学活动课真正活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下一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