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

2024-04-24

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精选6篇)

篇1: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自主研发项目实验方案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加强教研组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挑战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各国都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没有教师的协助与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2004年我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高中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价值观、平等的师生观、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质量观等)、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以及能力结构(教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严重不足甚至是畸形发展,诸多方面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亟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新课程的改革就无从实现。

事实来看,教师们在高中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再加上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设臵面广,学科涉及繁多,这一特点决定了高中完全依靠课程改革学者,专家来指导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2、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学校,近几年来,面临教育资源的大整合,教研组似乎是学校的一种“虚设”,始终得不到教研经费投入。加上教研活动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多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组所起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对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则缺乏有效的方法;教研组作用在弱化,学校的学术气氛还不很浓厚;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只做些常规性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不大;教研组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融合,重视校内活动而忽略与其他学校的横向联系,重视同学科内部的活动而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重视同学科同备课组活动而忽视同学科不同备课组之间的联系。学校生源质量跌入低谷,生源质量差,教师观念落后,专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综合适应能力差,教育方法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的实践技能严重缺乏,研究意识淡薄,自我发展意识弱。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个别教师甚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这些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显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①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和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②在学生观上,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到用发展的观点、多元化的观点、主体独立性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每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无限潜能的学生;③在情绪控制方面,部分老师缺乏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④在课堂驾驭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缺少成熟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应变能力不强;⑤在教学能力方面,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紧凑、科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目前,高中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规范教育教学办学行为,课程任务显得更为紧张,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恐怕教学任务都完不成,更不用说学生的发展了。新形势,新任务,对高中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而促进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到新课改的推进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相互支持、尊重和信赖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决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累教师的教育智慧,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我校新课改提供一条发展之路。通过课题牵动下学习、研究、反思和提炼,把教学研结合起来,使我校真正走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从而加快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研究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发展型、专家型的教师,并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树立教师专业形象、提升教师专业地位、开发教师自身潜能、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3、在我国,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4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4、在即将实施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理论与经验基础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2.现代学校建设的理论 3.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 4.反思性实践理论

5、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指出:“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6、我国学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念支点。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包括基本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研究能力。三是有与未来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能力,主要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产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这些,无不为“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讨“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理念和内涵结构,构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2.探讨实施“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的组织方式及其行动策略。

3.研究并制定学校“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及其学科协作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内涵

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研组的科研引领作用,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 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目标及内容体系:

(1)目标的研究与设定,包括行动改进目标的研究与设定,专业发展目标的研究与设定。

(2)内容的研究与选择,组织教师“实践反思”,梳理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行动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抓住机遇,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吸收国内外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具体情况,以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分析存在问题,寻找成长规律,探讨解决方案,总结成长的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揭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观念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根据我校教师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努力探索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解决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探讨实施“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的内容包括:

(1)探讨课堂教学、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组织形式。

(2)研究各学科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活动方式。

4、研制并不断完善“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管理制度:

(1)研究制订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2)研究制订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制定。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有效指导,引领研究方向;强化研究,提升教研水平;立足服务,搭建成长平台;加强管理,营造浓郁研修氛围。即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操作方法: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细致做好各教研 组的组建工作。为了使教研组成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佳组织结构,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我们采取了“结合——互补——竞争”的组合方式,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他们的性格、脾气、作风能互补,在教学上能展开讨论,在事业上能相互竞争。这样组合起来的教研组,老教师、骨干教师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有练武之地,可及时得到具体指导。另外,组内教师心情舒畅,精力用在教研上:组长有依靠的对象、帮助的目标,便于打开工作局面。我们认为,组建教研组是抓组织建设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人员调配不当,即使组长有本事,组内工作也难以开展。所以每次人事变动,我们既考虑全局工作,又考虑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奠定组织基础。

2、配备好教研组成员后,常抓不懈的工作就是培训组长了。教研组长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影响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教研组长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的,组长的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说培训组长的工作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

(1)规定组长学习制度。

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但学习内容不限。通过学习,使教研组长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学科重难点、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组长的职责和任务。

(2)为组长争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提高机会。

借助外部力量,使这些组长开阔眼界,及时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指导组长开展工作。

学校领导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经常询问教研组的情况,碰到问题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参加组内活动;还要帮助各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二)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确的观念指引正确的行动,同样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将使教师不断地以正确的教育行动朝着课改指引的方向发展。当前以学生为本、以 学生发展为本,推展课程与教学领导,需要把校长的若干办学育人理念向教师公布周知,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共同愿景。

1.服务观

传统上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教育即服务,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服务,正在成为教育工人者的共识。教育即服务,时刻提醒校长、教师要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时刻催促我们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服务。教育即服务,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近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中不断获得自身成长的成功体验。

2.差异观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每一个学生个性也绝不相同,并且由于个性的绝不相同,造成每个学生具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绝不相同的。当前,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班级授课制下同一的教育目的、同一的教育内容、同一的教育“产品”,也即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因而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相对忽视和冷漠,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相对冷漠。

树立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观念,以此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就首先需要我们确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认同差异,尊重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其次,我们还应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最起码,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我们教师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内容与方式提供了起点信息。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针对性强的个别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和辛劳。

3.平等观

教师对学生要有平等的观念,其主要内容有两层意义:

其一,教师要从自己做起,与广大学生平等互动。教师要做民主的教师,只有民主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那里集思广益,增益已所不能,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教学主见。

其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部分分享了教师作为知识源的权威,教师应当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当教师不再是至高无尚的唯一权威时,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道分享学习的过程与乐趣,教学相长,就成为教师必然的明智选择。

4.双基观 培养“双基”的提法,近年来似乎不大时髦了,很多人似乎已对此失去了更多的兴趣和关注。然而中学阶段教育毕竟还是基础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好“部分”人生预备能力的基础性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素质教育的理想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当前,一部分人锐意追求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的热情是值得嘉奖的,但如果忽视“双基”的培养,则是舍本逐末,会欲速不达。

对学生加强人生预备教育,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学校教师的基本观念。

5.均衡发展观

学校办学一定要有整体、系统的考量,为此应当树立均衡发展观。具体来讲,有三层要义:

第一,学校办学应当全面发展。当前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部分学校在办学时狠抓特色、狠抓品牌项目,而忽视了其他工作。抓特色、抓品牌,对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确实有好处,是一所学校应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的必然。但是为此牺牲全面、牺牲其他工作,眼前利益是满足了,长期利益却被抛弃了,其消极性影响潜远,学校办学的后劲也就被极大削弱了。

第二,教师发展应当是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专项知能需要提升,师德修养需要提升,此外,教师亦是“社会人”,有他自己的七情六欲,有他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全面发展的教师,拥有绚丽的人生经历的教师才是大气的教师、有发展后劲的教师。

第三,学生的发展也应当是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必须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重智主义”,人们往往重视学生学业上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这一点;二是要克服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偏爱”,一些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拼命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校外时间,甚至牺牲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这种做法是自私自利的做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引导教师坚绝杜绝这种现象。

6.创新观

教育创新是一个历时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命题,每一个人都对教育创新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追求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致力于教育创新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是自我学习与发展机制的创新,务必通过自我学习与发展机制的创新,努力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第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是我们办学的当然追求。

7.持续发展观

教育,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要引导教师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每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的必有理念。学校的发展应当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办学资源应当优化配臵,提供持续办学的支撑;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注意休养生息,不断学习,不断精进,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以开辟长久的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来说,教育应为他们终身发展负责,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本领,当前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习知识的知识比知识本身更具备持久的存在价值。

8.科研观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此,教育科研也就是学校办学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已经成为学校的共识,这是好的方向。但是提出口号,却不能落到实处,则是需要加以警惕的动向。一些教师把科研当作写文章的工作,信奉干得好不如写得好,这样的思想危害十分巨大。

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需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的一线课题。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课堂。教师做研究,一旦脱离了课堂教学实践,就易犯“假”、“大”、“空”的毛病,实效就会很差。同时引导教师在科研素养上提高,不断优化学校教育科研的生态环境,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的各项管理制度,注重科研的过程管理。

9.教育时空观

时代在开放,社会在开放,国家在开放。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教育走向开放,学校走向开放,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学校应对办学生存竞争的必然。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面向开放的教育时空观。

如何树立开放的教育时空观?第一是构建开放的学校生态环境。关起门来搞教育,只是闭门造车,与时俱进的教育要求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只有这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三者的互得,才能不断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第二是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格局。开放的课堂教育首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扩大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视野;其次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应用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 的教学将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深刻而有效的学习体验。开放的教育时空观将使学校在开放性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吐旧纳新,茁壮成长。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四)让课题研究进课堂,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科研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把课题引入课堂,站在研究的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构建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这一发展的要求,我们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原先我校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直使用了很多年。从形式上看,指标分解太细,操作太现实;从内容上看,评价教师自身的多,关注师生互动的少。我们以前评价一堂课,主要看教师的教: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过硬,教学的环节是否严谨,教学的语言是否流畅、丰富。而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感受、体验去评价教师做得很少。因此,在推进课改中,我们首先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角度重新修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首先评价教学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度,然后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最后要评价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互动的建立。评价项目不宜多,线条不宜细,所选项目便于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是看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心智的发展。二是看能否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课堂教学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我校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日常课、公开课、研讨课等,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

(六)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五、研究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2011.4-2011.6)

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及理念探讨(2011.6-2011.8)主要工作是: 1.文献查阅,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特别是在职教师培训)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最新成果,吸纳已有的研究经验。

2.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指导,了解当前在职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共性问题,争取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

3.组织召开培训会议,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教研组工作会议)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2011.9-2014.9)

(一)建构教师校本研培制度体系 1.各教研组建立教师校本研培工作制度

2.各教研组建立教师校本研培评价管理制度

(二)实行任务驱动

1.各教研组组长根据学科实际现状,确立统领本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精心选拔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确立研究的子课题,明确研究任务。

2.各教研组在深入调查本组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确定“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的研培任务,确立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根据确定的子课题,作好本组教师研培工作安排,细化研培内容,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培方案。

3.教师通过学习理解和自我剖析,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做出具体计划安排,并建立个性化的“教师专业研修档案袋”。

(三)实施教师校本研培行动

1.按照设计的研培主题菜单,细化研培内容。

2.探索验证校本研培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和活动方式(或模式)3.结合各教研组研培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教师校本研培活动,考察校本研培效果。

如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发展的功能,如何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课程、第四阶段:课题总结(2014.10-12)

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案例报告和相关论文。预期结题时间:2014年12月

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一)课题组主要成员 校 长 刘长金 刘国华 教 务 处 王宝军 李 强

教研组长 田举峰 寇爱军 朴金玉 李 刚 梁慧敏 贺东霞 孙秀霞

彭作纯 杨春天 门艺军 刘雅鹤 舒瑞娟 林淑春

各部门相关负责人 各教研组任课教师

(二)主要人员分工

刘长金:负责本课题研究我作的领导,策划和全程指导。

刘国华: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全程指导,监督和各项保证措施的落实,参与学校的研培指导。

王宝军: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策划和全程指导,落实各项保证措施,参与学校校本研培指导。

李 强: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起草相关研究文件、组织实施研究过程、参与学校的校本研培指导,主持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负责成果的总结提炼等。

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教师校本研培研究、负责有关本学科的研究指导、负责有关典型案例的开发和收集。

七、预期成果

(一)各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1.本教研组教师校本研培总结报告; 2.本教研组教师校本研培制度;

3.教师校本研培典型案例(文本、视频光盘)

(各教研组)每年度向学校总课题提交1-3例,研究阶段总数不少于6例)

4.教师专业发展研培典型个案报告(文本、视频光盘)

(研究阶段每个教研组向总课题组提交优秀个人成长案例不少于3个)

(二)总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主要成果:《“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报告》

其它成果: 1.《教师专业发展典型个案集》(文本、视频光盘)2.相关论文汇编(文本)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

为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将积极主动向校领导汇报课题进展,教研组主要负责人亲自参与和具体指导课题研究。成立由课题负责人领衔的课题研究中心组形成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二)队伍培训

组织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地成功经验,探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操作措施。

(三)经费保证

据初步测算,完成本课题研究大约需要经费1万元,课题组将积极筹措课题研究经费。

(四)制度保障

总课题组在课题启动初期,将制度课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管理责任、教研组管理责任、课题负责人管理责任等等。积极争取有关各方的支持,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及课程设臵、评价激励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以确保课题研究任务落实到位,按时结题。

篇2: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

----团结中心校教研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育局及进修校的领导给了我校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把近几年来关于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开展的不成熟的做法向大家做以汇报。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教研活动开展。

我很欣赏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PPT 1):“把每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曾经说过:“坚持就是一种品格,坚持就是一种美德。”我想今天我能代表我乡教研组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可能就是缘于我校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所以生长在双城大西北的野百合也有了春天!杨局长曾经说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的徐校长也说过: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发展线。几年来我们团结中心校的领导班子,在徐向阳校长的带领下,着眼于实际,坚持教研组的建设和提高,重点在学习培训和活动策略上做文章,(PPT 2)坚持把小事做成实事,坚持把小事做成大事。

(PPT 3)

一、凝心静气搞建设,改变教研组构建模式

我乡是两乡合并乡镇,合并时是24所小学,现在除中心校是7校集中办学之外还有12所村小学,班级和教师分配极其不均,三分之二的学校只有三四个教师,而且以老教师居多。以前我们采用的是以校为本,一校一组的教研方式。但在只有一两名教师甚至是三四名教师的小学校里根本不能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这就形成了我乡的“两极分化式”教研现象的产生,一部分搞的好,一部分根本不搞。说句实话,对于以前这些比较零散的教研组,我们中心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无形当中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思路决定出路,(PPT 4)07年我们按学年把全乡教师分成了六大教研组,这样虽然便于集体备课,但由于过于分散,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08年初我们又经过周密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大胆决策,打破一校一组的陈规,形成校际联动式的区域性教研组,把全乡(当时是18所)学校分成五个大的教研组,09年因为有些村小合并,所以我们又进行了重新调整,改成了四个教研组,这四个教研组以中心校教研组为牵动,有目的的开展教研活动。实践证明,把小组变成大组,有利于校际的交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PPT 5)

二、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扎扎实实抓培训

教师决定教研组活动的成败。我乡共有82位任课教师,中青年教师有32人,而其中仅有18人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底子薄,教学基本功差,新课改观念落后、执教能力差已成为我乡教师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现状,(PPT 6)中心校从教师的需要入手,针对教师的教学困惑、教学薄弱点,建立以教师需求为主导的校本培训模式。(PPT 7)

1、针对文化底子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首先我们建议教师参加自学或函授考试,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二是(PPT 8)为全乡教师购买了140本3500常用字贴,组织教师习练,让老师在常用字使用上人人过关;三是多年来我校一直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或报刊,以扩大自己的信息量;四是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好书,并撰写读书笔记,从而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不但倡导教师多读书,还在学生中开展“少吃零食多读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PPT 9--11)现在我校有些师生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但这也仅仅是我校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的一个小小的开始。

(PPT 12)

2、针对教学基本功差我们的做法是:我校首先从培训教师两笔字入手,(PPT 13)因为从03年起我校一直把学生的规范化书写当成特色,纳入常规工作去抓,可是效果一直不明显。总结原因是教师书写不过关、指导上不去。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而我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教师先学好!所以中心校为全体教师制定了五年培训计划,(PPT 14)前两年练习楷书打基础,后三年练习行书成风格。(PPT 15)并为每位教师购买了楷书和行书字贴,印发了大量的钢楷纸。我们能这样做,庆幸的是因为我校拥有一位“国宝级人物”,一位精通书法的美术老师姜书全,每周三的大课间就成了他培训教师们的操练场,从基本笔划,间架结构,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的练起,雷打不动,这已经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习惯,(PPT 16)为此大家乐此不疲。现在此项工作已开展近两年,初见成效,进步显著,师生的字已经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了。(PPT 17)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但让教师的基本功大有长进,还大大鼓舞了教师的士气,带动

了其他工作的开展,现在中心校的教师无论年青年老个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这都是有效培训带来的不同反响的效果。(PPT 18---20)

(PPT 21)

3、针对观念落后、执教能力差我们的做法是: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以集体培训和个人自主研修相结合,理论提高与实践相结合,(PPT 22)让教师们多看(多看名师教学和案例)、多听(多听他人意见,博采众长)、多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思,特别是教学反思和案例)。让理论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09年初通过听课调研我和两位主任发现部分教师对语文教科版新教材各类型课不会讲,为此我通过请教刘正生主任,查阅大量资料,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按学年段,为教师们整理了近三万字的业务培训材料下发到各教研组,解决了部分教师不了解教材、不了解教法、不会上各种类型课的三大问题。像这样的业务学习材料我们每学期都要下发,以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最近我们又与哈市教研院的于志强老师和刘正生主任联系,请教怎样培养师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并能找到准确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准备从下学期起全面启动此项培训工作,以达到师生的双赢。

(PPT 23)

三、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全面成长

08年3月中心校出台了《教研组活动细则》,每周四定为全乡教研日,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大型的教研活动,一次教师论坛。而且做到 “四课教研”,备课、说课、观课、议课。在联片教研组成立以来,他们在中心校的引领下努力把四课教研做到了:课前学、课中练、课后议。

(PPT 24)

1、课前学。学课标、学教材、学名师、学理论。为了把这四学落到实处,07年在中心校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全乡每位教师购买了各科课程标准和名师光碟,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和业务培训,有机会还把各科教研员请到我校中进行专业引领,这样的自学和引领,自悟和提高,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学科理论和知识水平。

(PPT 25)

2、课中练。(PPT 26)每学期教研组都会开展每人必上的拉练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PPT 27)教研组长的引领课,外出学习归来的汇报课还有中心校组织的竞赛课。(PPT 28)08年10月份我乡成功的举办了首届“创新杯”教学法设计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并有幸请到了王琦和刘正生老师担当评委。本学期由于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我校在六一之后还有一个全乡型“汇报会”(PPT 29),这样的会中

心校年年都开,各种类型课年年都上,在不同的课堂拉练中,教师们练出了问题,练出了热情,也练出了方法,从她们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总结中我们就深有体会,她们已经把教研当成了一种乐趣,一种动力。(PPT 30)(第一教研组的闫淑艳老师在拉练课总结中这样写到:“拉练”,狂出了团结,狂出了合作。“拉练”,狂出了风采,狂出了自信。“拉练”,狂出了激情,狂出了进取。

“拉练”,让我们疯狂,我们愿一直这样“疯狂”下去,让我们以后的课堂因“疯狂”而飘满花香,因“疯狂”而异彩纷呈,因“疯狂”而充满智慧,而“疯狂”而教学相长。)这就是我们的教研课,这就是我们最可亲最可敬的老师!

(PPT 31)

3、课后议。研究始于问题。在教研活动中,问题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味道,从而也就失去了教研组活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求,观课后必须针对主题来议课,(PPT 32)议课时也要围绕一到两个问题来进行,问题力求小而精。现在我们的教研组成员都明确了:主题应从实际问题中提炼,而教研重在解决问题,再把寻求的方法和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现在议课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最爱,她们每每在思想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后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思路。用我们教研组中的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拉练也疯狂,议课更疯狂啊!”其实我要说:“这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交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PPT 33)

4、课余升。除此之外,我们还把网络和教研“联姻”。因为我们地处农村,虽然徐校长给教师们创造了大量外出学习的机会,但还是有的教研组成员出不去,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研的平台,参与哈市和省里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开拓视野、增进与外界之间、教师与教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引领教师全面成长。(PPT 34)从08起我们还倡导有条件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PPT 35)在我们的引领下,目前我乡已有十几位教研组成员(PPT 36)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温丹凤、闫淑艳、刘宏福、于海超、张洁、高洪波、何玉芳、姜书全、刘晓丹、程铁胜、王玉林等),他们用键盘记录工作中的得失,(PPT 37)反思教学中的成败,品悟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她们正在用网络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四、注重工作总结、注重材料积累(PPT 38)

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这是我校领导班子常说的一句话。教研组活动也是一样。几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工作的总结和材料的积累。教研活动有总结,业务培训有总结,外出学习有总结,岗位练兵有总结,特色活动有总结、科研工作更要有总结等等。而且也十分注重详实的教研材料的积累。比如说:教师的练功本、业务学习笔记、教研记录、教学设计、课堂评价表、评课议课表、教学反思等。特别是教学反思,我们每学期都把优秀的教师反思装订成集锦下发各校,今年已经是第四册了。

五、教研组成效(PPT 39)

经过全体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两年来我校教研组得到了初教部各位领导的关注和认可。09年4份我乡教研组成员参加了“双城市UC网络小语团队的展示活动”,吸引一百多位省、市同行的参与,这在双城的教育史上还是首次。此次活动受到了刘正生主任的关注和好评,会后他以“团结团队名副其实”为题发表了一篇感后观,这对于我们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心校来说、对于我们的四个教研组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PPT 40)同年6月份“双城市区域教研组展示”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市直和农村十所兄弟学校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及我乡小学校长及教研组成员近百位教师参加,(PPT 41)我乡的四个教研组以数学学科“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进行了现场展示。此次活动受到马主任和张云霞老师的重视,几次莅临我校检查指导。(PPT 42)活动当天进修校的苏校长、王琦和牛艳红老师全程参加,并给予高度评价!虽然那次活动留下许多遗憾,但用本学期中心校教研组的流行语来说(PPT43):“我们宁要遗憾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总之,有效教研活动一定是立求实际的、与时俱进的,一定是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定是能落实、又能坚持下去的,而且还需要反复打磨的。虽然我乡的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在中心校领导班子眼里依然有别样的风采,有长足的进步,那真是:(PPT44)

横看成岭侧成峰,教研风格各不同。

区域联动成效显,全体师生乐融融。

篇3: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校本教研在保存传统优势的同时, 已展现出新的面貌:它不但是学校集体教研、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更是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基石。我校围绕教研组的建设, 在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一、完善组织架构, 分级建立教研组, 加强监督

根据不同的需要, 建立两级教研组:中心组和年级组。学校选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为组长, 明确其职责。中心组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组, 中心组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开展学校层面研讨, 实施校级小课题研究。学校的大型教研活动由中心组负责。年级组只针对本年级的内容进行研讨, 日常教研工作在年级组内进行。

为了加强管理, 每一学科教研组都有领导负责, 每个中心组有一位校级领导蹲点, 年级组有一位主任负责。管理做到了五个“坚持”:①坚持每月检查一次教学常规。②教导处每月召开一次有年级学科组长、各室负责人参加的教务工作会。③坚持巡堂检查制度。④坚持教师间赛课、听课制度。⑤坚持校处级干部深入听课制度, 加强教学指导 (以2014 年下学期为例, 领导共听课320 节, 人均30节) 。

二、丰富教研组活动内容,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坚持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 我们采用“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独创, 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年级组长准备课标及相关资料, 每期轮流担当主备教师, 提出一章节备课材料, 要求提出对重难点的独立见解。其余组员充分补充。参考成功的典型案例及同课异构, 形成较一致的方案, 并报教导处存档。

2.定时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根据“互动促进”原则, 教研组定期研究优秀的录像课, 对经典的课例反复研究, 撰写评课材料。课例分析有助于教师参考及对照他人与自身的具体经验, 对自己的教育情景有更清楚明确的分析与了解, 教师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和策略, 获得特定教育情景下的教育经验。

3.录像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上课时不可能记住自己上课的每一个细节, 完成教学后通过与听课教师的交流得到的信息毕竟是间接的。因此, 我们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 将教师上教研课、公开课的过程录下来, 存入电脑, 教研组根据研讨重点, 回放录像片断, 进行针对性说明和点评。有时要录几次进行比较。在自己反思和同伴互助中容易找出不足, 突出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交流合作及自我反思, 不论是听课教师或参与备课上课的教师都可得到提高, 对教师成长有极大作用。

4.近两年, 微课教学的兴起拓展了校本教研的空间。我们借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堂教研”, 以某个教学主题 (主要是知识点) 或某个教学环节等为主要对象, 整合课堂教学中提供或生成的微课、视频等各种资源, 采用现场研讨与网上虚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 在年级教研中对微课进行了初步尝试: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 (如纸花制作、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等) 制作微课, 教研时针对微课设计进行讨论、交流、评析, 将以前的专题讨论变成生动的课例评析。有时几个成员分别制作微课, 进行比较研讨。更多教师把“微课”资源借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学校领导也敏锐地认识到微课对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开始组织专家进行微课制作指导, 举行微课设计比赛。初步建立微课资源库, 主要是下载的微课, 少部分为本校教师制作。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教学, 又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评价, 使交流研讨具有实效性, 推动校本教研向更深层次发展。大家的留言讨论等视频或文本可以反复观看,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交流面和反思层次。当然, “微课堂教研”的开展层次比较浅, 才刚起步, 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将教研组建设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研训结硕果

1.学校定期组织年级、学科组长外出培训、学习、回校交流经验。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形式加强学习, 先后请了教科院王伟虹副院长, 渝北名师汪红、余国原等专家分学科进行专业基本功培训, 分批选派骨干参加上海市竹园小学、区实验小学等新课程赛课观摩。

教研组围绕专题的研究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我校培养出市级骨干教师2 名, 区级骨干15 名。仅2014—2015 学年度教师奖获国家级2 项, 市级53 人次, 区级21 人次。其中叶楠的微课《纸花制作》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我们认为, 成功的教研组建设, 不仅能形成团结合作的教育教学科研团队, 有力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而且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的校本教研在保存传统优势的同时,已展现出新的面貌:它不但是学校集体教研、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更是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基石。我校围绕教研组的建设,在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一、完善组织架构,分级建立教研组,加强监督

根据不同的需要,建立两级教研组:中心组和年级组。学校选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为组长,明确其职责。中心组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组,中心组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开展学校层面研讨,实施校级小课题研究。学校的大型教研活动由中心组负责。年级组只针对本年级的内容进行研讨,日常教研工作在年级组内进行。

为了加强管理,每一学科教研组都有领导负责,每个中心组有一位校级领导蹲点,年级组有一位主任负责。管理做到了五个“坚持”:①坚持每月检查一次教学常规。②教导处每月召开一次有年级学科组长、各室负责人参加的教务工作会。③坚持巡堂检查制度。④坚持教师间赛课、听课制度。⑤坚持校处级干部深入听课制度,加强教学指导(以2014年下学期为例,领导共听课320节,人均30节)。

二、丰富教研组活动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坚持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们采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独创,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年级组长准备课标及相关资料,每期轮流担当主备教师,提出一章节备课材料,要求提出对重难点的独立见解。其余组员充分补充。参考成功的典型案例及同课异构,形成较一致的方案,并报教导处存档。

2.定时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根据“互动促进”原则,教研组定期研究优秀的录像课,对经典的课例反复研究,撰写评课材料。课例分析有助于教师参考及对照他人与自身的具体经验,对自己的教育情景有更清楚明确的分析与了解,教师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和策略,获得特定教育情景下的教育经验。

3.录像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上课时不可能记住自己上课的每一个细节,完成教学后通过与听课教师的交流得到的信息毕竟是间接的。因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将教师上教研课、公开课的过程录下来,存入电脑,教研组根据研讨重点,回放录像片断,进行针对性说明和点评。有时要录几次进行比较。在自己反思和同伴互助中容易找出不足,突出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交流合作及自我反思,不论是听课教师或参与备课上课的教师都可得到提高,对教师成长有极大作用。

4.近两年,微课教学的兴起拓展了校本教研的空间。我们借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堂教研”,以某个教学主题(主要是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等为主要对象,整合课堂教学中提供或生成的微课、视频等各种资源,采用现场研讨与网上虚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年级教研中对微课进行了初步尝试: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如纸花制作、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等)制作微课,教研时针对微课设计进行讨论、交流、评析,将以前的专题讨论变成生动的课例评析。有时几个成员分别制作微课,进行比较研讨。更多教师把“微课”资源借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领导也敏锐地认识到微课对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开始组织专家进行微课制作指导,举行微课设计比赛。初步建立微课资源库,主要是下载的微课,少部分为本校教师制作。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教学,又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评价,使交流研讨具有实效性,推动校本教研向更深层次发展。大家的留言讨论等视频或文本可以反复观看,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交流面和反思层次。当然,“微课堂教研”的开展层次比较浅,才刚起步,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将教研组建设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研训结硕果

1.学校定期组织年级、学科组长外出培训、学习、回校交流经验。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先后请了教科院王伟虹副院长,渝北名师汪红、余国原等专家分学科进行专业基本功培训,分批选派骨干参加上海市竹园小学、区实验小学等新课程赛课观摩。

教研组围绕专题的研究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我校培养出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15名。仅2014—2015学年度教师奖获国家级2项,市级53人次,区级21人次。其中叶楠的微课《纸花制作》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我们认为,成功的教研组建设,不仅能形成团结合作的教育教学科研团队,有力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而且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赵国忠,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07.

篇5: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吴建方

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后,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网络中,教研组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业务管理基层组织,承担着本组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职责。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化学组加强教研组建设,特别是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施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实施学校制订的教师培养制度,提出业务进修的措施。1、指导带教青年教师制度。

凡是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学校安排组内一名指导带教教师,指导期为3年,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要求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熟悉课堂管理,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新教师应主动地、虚心地向指导教师请教,认真听课、备课、上课,写好教案和教学总结,第三年要完成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指导教师认真记好“指导笔记”,被指导的新教师认真记好“学习研究笔记”。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胜任”。

2、导师带教制度。

其目标是把崭露头角的年轻教学骨干,培养成县(市)级学科带头人。要求导师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磨好课”活动,切实抓好备课和上课,精心钻研教材,精心构思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运用现代的教学观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引导他们认真进行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写出具有较高水准的论文,努力培养成既精于业务,又长于科研的“研究型”教师。3、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与进修。

未达标的青年教师进行进修以获得合格学历,已达标的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中等教学类杂志上的有关文章,结合教学实际,组织专题讨论、教法探索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平时要求教师选读有关杂志,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收集教学资料、教学信息,指导教学实践,教师们受益匪浅。

二、抓好“备课、听课、评课”,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们切实抓好“备课、听课、评课”。

1、备课。

要求全体教师熟悉、研究教材,理解、把握教材,总体上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真分析各个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双基要求,熟练实验操作,寻求突破知识难点教学的方法或手段。练习的设计、安排,既要调动优等生的思维,又要诱发差生的学习动因。认真写好教案,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具、实验和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备课的形式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的方案。对备课中的疑点问题提到教研组活动中进一步探讨,从而确定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遵循科学规律的讲法和做法。

2、听课。

我们在学期初制订好听课计划,确定公开课的内容和研究课题。按学校规定,每学期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一般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未满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5节,听课者必须写好听课笔记。在相互听课、观摩好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指导一般,改变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呆板的传统模式,改革教法、改进学法,调动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评课。

评课是一项十分复杂并有较高创造要求的活动,搞好评课活动,可以调动授课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在建立评课制度的基础上,重视评课方法的研究,并制订了评课标准:(1)教学的目的明确、具体;(2)教材组织科学、系统;(3)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节奏适宜;(4)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布局合理;(5)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评课时,授课者首先介绍课堂教学过程的构思和设计,然后评课者各抒己见展开评论,最后确定一人进行中心发言。评课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完善教师素质

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坚持“教研从教学中来,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教研活动。1、选择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目的。

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各年级的研究课题,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研究教材:分析中学化学教材体系,把握必修、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以便合理使用。(2)研究教法: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3)研究学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研究实验:化学实践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的改进。

2、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

我们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实施教研课题,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写出各具特色的教研论文,有多篇论文分别在市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还出版了多本论著。

3、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开展“优秀教案”评比,青年教师“评优课”,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观看“好课”录像,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开设教材研究、教学科研的专题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论文发布会。

篇6: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本次活动,给我们的老师搭建了一个对话、展示、提升的平台,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各位领导、老师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们教研组建设与教学实践,促进我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层面的基层组织,对上联系着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对下联系着教师个体,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生长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研究阵地。我们学校一贯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下面就我们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建设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的集体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教师的光荣使命。新课程理念的产生,对我们每个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冲击,是一个挑战,要不负时代使命,不落后时代要求,我们只能靠认真、努力地学习。在这方面,我们语文教研组收获颇多。我们的体会是学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解读自己的课堂,也要解读同伴的课堂。

1、加强《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教研组总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新课改的把握越来越有信心。通过平时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些研讨课和展示课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我们老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新的课程理念不仅被老师们接受,而且还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

“终身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又一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研组积极倡导老师们读教育专著、教育名篇。老师们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每学期都能写出几篇较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业务书籍也是经常翻阅,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就会互相传阅,并记录到读书笔记中,一学期下来我们老师的读书笔记能达到上万字。通过学习、总结、交流、反思等系列活动,老师们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论修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2、强化集体备课意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合作”,不仅是包含学生的“合作”,还包括教师的“合作”。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群策群力,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不断涌现。

我们还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办公室集体备课;教研组每人主备一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对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老师的电脑中;最后,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

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修改,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每一课教学后要及时反思,做好教学后记,总结交流得失。

除了常规的集体备课外,我们平时也经常会对某篇课文重点问题进行研讨,汲取集体的智慧,提高备课的实效。如我们在学习一年级语文“第三组”教材时,大家对这一组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了分析,并共同商讨在学习这几篇课文时,我们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静夜思》一课,大家提供了诗歌背诵活动。《小小的船》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月亮、星空的知识。《阳光》、《影子》的学习更有趣,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去体会影子的形成,去理解“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以及“小花狗”“好朋友”等句子和词语的意思。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参与授课的老师感受很深,大家真正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集体备课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集体备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发挥年轻教师的建设作用,他们作为建设者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运用自己灵活的思维和崭新的理念增添了教研组的活力,促进了大家的共同进步。

另外,我们在教研组中广泛开展教师磨课活动,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每学期开始的头两个周,我们都要进行组内磨课活动,先是3、4个人一组,选取共同的一节课,每位教师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对某课教学,不仅要明确怎样教,而且要明确为什么这样教。所以,磨课的备课要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每个人在教研组内讨论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11份各具特色的教案。再从11位教师中抽出三位教师代表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研讨,三位教师讲完后,教研组再进行二次、三次集体备课,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上课。通过老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学问题暴露得更加清楚,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大家在一起“磨课”,“磨”清了教学理念,“磨”清了教学思路,“磨”出了教学实效。

3、加强教学问题的研究,积极推动课后反思成果。

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是一个“研”字。近年来,我们教研组积极开展“我探索、我发现”活动。大家从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你比如:我们刚接任一批一年级新生,老师们发现孩子们不会听课,课堂效率很低,于是大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改变目前的学习状况。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就自己本班学生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大家从细微处入手,从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入手,因为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学生听到铃声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迅速走进教室,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具轻放在桌子上的指定位置,静待老师上课,只有心静了,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课堂上老师们对学生看黑板、拿课本等课堂常规都进行了细致地训练。

另外,我们在教研组中还注重了教师教学后的反思与交流。大家在上完某一节课后,对自己班级中学生存在问题、产生的疑问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共同解决学生问题,解决我们的教法问题。你像:我们在学习了《借生日》一课,老师们坐在一起共同交流着一个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大家还不约而同地调查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调查结果让我们感到吃惊,每个班级知道父母生日的仅仅有四五个学生。这简直让

我们感到心寒。课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在各班级中开展了“爸爸妈妈生日记心中”的活动。如果缺少了我们教师间的交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从何谈起。而这些活动的实施都来自我们组全体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去做。大家在课后反思中互谈体会,齐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教研组老师们的互帮互学精神。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好习惯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水平,获得更多知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该怎么做。

新学期开学,我们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耳到”“心到”。也就是指小眼睛要盯得牢:在老师说话、做手势、操作时,小朋友的眼睛要盯着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或演示时眼睛要盯着电视;在完成练习时眼睛要盯着练习题。小耳朵要听得准:小耳朵要仔细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以及同伴的发言。行动速度快: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以及同伴的发言,脑子里迅速的反应并付之于行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良好听课习惯提供保障。

学生良好听课习惯培养不仅仅依靠民主和谐的氛围和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寻求突出重点的途径以及分散难点的策略、方法等。另外课堂上我们还不断变化课堂的节奏和频率,你像“刚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刚才是怎么说的?”“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迅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反应。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专心听讲程度也在慢慢加强。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学习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对培养各种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发挥指读威力,保证诵读质量。

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非常小,课文中的一些儿歌需要熟读成诵,针对一年级新生上课好动,不识字的特点,我们就想到了上课时采用指读的方法。提出指读要求:左手按住书本,右手食指指着字,眼睛不离书本地读。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口到、眼到、手到、耳到,自然他的心也就到了,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脑子也会思考了。所以在诵读时养成指读的习惯是不容忽视的。(2)落实以读代讲,凸显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重在读。而我们低年级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孩子们若能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所以以读代讲,就成了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是有层次性的。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层次非常清晰,体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过程,主要狠抓了三点:一是读通,也就是学生初读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或者是字典等学习工具通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二是读懂,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学生应该能够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能够达到这两项要求后,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正确、通顺、流利的基础上“把书读好”,这里的读好指能够读的像说话一样自然。现在学生们读书的通病就是容易扯着嗓子慢吞吞的喊,这样既对嗓子不好,而且声音也很难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还有许多孩子不会读好语气助词,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与不断的引导。书从不熟读到自然流利,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大意有所理解,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情、语气,甚至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了。三是读熟,也就是最后一层要求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文本了,相信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要达到这层要求也不是件难事。在这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朗读的要求逐层提高,以读为本中的“读”也就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堂上,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每个星期我们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写字课,写字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要写的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特别是字的主笔,(抓横中线、竖中线的那一笔)如:“土”字,第一笔横应写在横中线上,第二笔的竖应写在竖中线上。如果遇到关键笔画教师还应进行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及各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另外,我们教研组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午写质量,每天中午利用学生到校后的20几分钟强化学生书写,让学生得到规范的书写训练。各班级语文老师中午1:30进教室指导午写。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与执笔姿势。学校不定期组织美术组及相关人员检查各班级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教研组还不定期在组内举行写字展览,各班级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各班级走廊外,我们教研组统一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另外各班级教室的展示栏也是很好地展示学生作品的场所,大家都能够充分利用,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每个学期,我们还在学校范围内举行写字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字热情。

三、让作业成为学生创造表现的乐园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给我们触动最深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取消了家庭书面作业,这一没有作业的变化让我们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何改进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家庭作业的效能呢?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索着,也试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在家庭作业中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融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拓展性作业的素材。如学了《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我们布置学生每人回家种一棵扁豆,作业要求是请观察:①扁豆刚开始生长的样子;②扁豆后来生长的样子;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说说作者抓住了扁豆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明了。

由于小学生对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加之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布置一些涂涂画画、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起到好的效果。例如学了《松鼠和松果》的最后一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今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根据自己想象中的松树林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画了绿绿的茂密的松树林,许多小松鼠在那里一边玩耍,一边摘松果吃;有的画了在一片茂密的松树林中,一些小松鼠在欢快地跳舞、唱歌,简直过着一种神仙般的幸福生活。当她们自信地贴出自己一幅幅杰作时,那满脸的欢悦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还有,你像在学习了《火车的故事》后,让学生搜集各类火车的图片,并设计出未来的火车。《胖乎乎的小手》中兰兰的小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我们布置学生回家也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家人的爱。孩子们回家后有的给父母拿拖鞋,有的帮妈妈捶背„„家长们见了我们都说“孩子现在怎么这么懂事啊!”。

另外,我们教研组还加强了预习类作业的指导。这里所讲的预习作业可以提前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季节。可以到户外去观察,到工厂、商店去访问,也可以去书店、网上搜集、查找有关的资料、信息。可以是自己一人,也可以随父母或同学一起去完成。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前,我们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的兴趣盎然,有的结伴到小河里捉来了小蝌蚪在家里养着,有的同学到网上去下载了动画片,还有的利用书籍、网络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学课文的时候有热情,学得快,还在班级里掀起了了解小动物的热潮。等到学习这一课时,同学们要说的话自然很多。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证明,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精心设计非书面作业,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会是负担,笑容将绽放在他们脸上,他们将是爱学习、会学习,语文实践能力强的新一代。

上一篇:ERP系统上线结案报告书下一篇:涉诉信访案件接待及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