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2024-05-02

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通用4篇)

篇1: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为了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重点督办的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关于对全区中小学进校书刊进行检查的通知》精神,建立健全中小学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我校进校书刊的管理督查,特制定此制度 :

1、校长是教学用书征订工作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学用书征订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负责,在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向合法的发行部门征订。

2、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向社会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进行征订书籍。实行教学用书目录与征订单合一。严格在《目录与征订单》范围内选用教材,未经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书刊一律不得进入学校。

3、严格控制进入学校的教辅材料的品种、数量、来源、采购方式。

4、任何教师和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各种违规书刊,不得使用违规教材。坚决杜绝强制学生统一购买及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

5、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到校推销各种违规书刊.6、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是否有违规进校书刊,一经发现,严格查处。

龙 凤 小 学

2009年秋

篇2: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进校书刊的管理,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堵住进校书刊工作中的违规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进校书刊领导小组,加强对进校书刊征订的领导与管理。

2、严格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进校书刊做到依法选用,集体审议,民主决策,增加工作透明度。

3、严肃征订纪律。学校要从合法渠道征订,不得超越范围,不得跨区域征订,班主任、老师不得擅自为学生订购学习资料,也不能与个体书商接洽业务。

4、学校不得为学生征订教辅资料,如学生需要,学校建议家长到书店自行购买。

5、附: 公示学生用书征订目录,接受社会监督。

久隆青草小学进校书刊管理机构

篇3:俄罗斯书刊检查概述

一、欧洲早期书刊检查

书刊检查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进行书刊检查就是进行判断和批评,作出评价和估计,以及实行禁止和压制。”[1]在《图书情报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则被定义为:“政府对书报内容实行审查的制度。凡对内容淫秽或因政治、宗教等原因不宜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检查人员有权禁止其生产、发行、流通或销售。一般采取的措施有禁止入关与邮寄及诉诸法律等。”按照上述定义,历史上遭禁毁的部分书刊固然与淫秽以及与政治、宗教有关,但从事实上看,遭禁的多半与离经叛道的思想深有瓜葛。

欧洲最早的书报检查由各地主教会宗教裁判官组成的机构进行。中世纪,随着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逐步将书刊检查权收回,书刊检查机构开始由酷吏、一般官员以及个别专业人士组成,他们绝大多数是权欲熏心、不学无术者,因此,所谓检查也就注定是无知、愚蠢、蛮横透顶的行为。封建社会出版业的命运常常取决于君主,无法逃避书刊检查政策的干预。书刊检查机构体系的建立和书刊检查政策原则的确定是在17~18世纪,教会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领导者是英国,这里有着“专横的”的书刊检查权,可以监视图书贸易、审查手稿、审查所有公共和私人图书馆。1695年“许可证法”废除前以出版前检查为主,以后则改为出版后检查为主,以追惩制代替了预惩制。

英国的出版业自由思想最早出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发表的一篇演说《论出版自由》,被视为“像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的大本钟塔楼那样傲立于世”。[2]1695年,出版许可证在英格兰变得不得人心,议会废除了这项制度,但保留了审查制度。1771年英国议会做出让步,允许记者有报导的权利,从而使新闻自由前进了很大一步。这一时期整个文明世界都关注着邻近国家的出版状况,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对此则更为关心。普希金指出了英国与俄罗斯出版业界的差别:“伦敦所拥有的,对莫斯科还太早。”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言论自由在欧洲各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出版的自由”作为一项重要权利被写入《人权宣言》中。两年后的法国第一部宪法重申了这一权利。然而,拿破仑上台后,随即背弃了宪法有关的承诺,于1810年成立出版管理署,设立新闻检查官,正式恢复书报检查制度,大力封杀对立的报纸。总的来说,19世纪,整个欧洲的书刊检查由事先检查向事后检查过渡,这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言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经常为政府所左右。

二、俄罗斯的书刊检查及其发展

俄罗斯书刊检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重复了欧洲的许多特征,一方面是合理的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是不自觉的借鉴。但它对欧洲实践经验的吸取却并不是以其民主成就为目标,而总是学习早已过时的经验。

1860年初,俄罗斯开始着手对书刊检查进行改革,相关部门收集欧洲和本国的书刊检查历史资料,官员们认为,书刊检查作为一种制度是出现在彼得时期。彼得时期多数非宗教书籍是教科书、指南手册和科学书籍,因此书刊检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将检查非宗教化的是彼得的继任者。几乎整个18世纪,专门的检查条例还不存在,书刊检查的法令体现为具体的命令。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使俄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建立书刊检查机构和培养检查人员的重要性。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巴维尔一世曾试图通过书刊检查阻止西方“危险”书籍的传入,不允许本国“自由主义者”的文章出版。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96就曾明确指出了首都和沿海城市中书刊检查机关的基本职责。巴维尔一世在自己的内外政策中,做了很多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相对抗的事,而在书刊检查制度方面,却发展和完善了她的传统。[3]他完成了书刊检查机构的组织工作,并下令焚烧所有由书刊检查委员会公认不该传播的书籍。他本人监察书刊检查机关的活动,书刊检查委员会的报告页边总是充满着巴维尔的指示“烧毁书,由于摘抄该书,找到书的主人后,将他们按法律惩办”,“以后所有标注着法兰西共和国某一年代出版的书都要被禁止流传”等。

书刊检查在19世纪早期变得更为严格。亚历山大一世于1804年颁布第一部审查条例明确规定,凡是“反对正教和专制政体”的作品一律查禁,从此书刊检查在俄罗斯形成了体系。这一时期的检查者最主要是对未能获准出版的文章加以监视。检查制度极盛于尼古拉一世时期,即19世纪上半叶后期。十二月党人起义后,面对在俄罗斯已经出现“叛乱”的现实,尼古拉一世将保持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的领导地位、预防革命的爆发视为自己的使命。为了抵制俄国贵族革命和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沙皇政府提出“正教、专制制度、民族性”三位一体的官方理论,以确立东正教、君主专制制度及民族性不容争辩、不容动摇的原则。1826年和1828年的书刊检查条例中更残酷地规定了检查活动的原则,但在检查政策中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法律而是沙皇的命令,其中就包括拒绝创立新的文艺杂志的表态。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特有的书刊检查形式,这就是1826年由第三厅组建的又一书刊检查部门———宪兵团,通过它来实现监视、刺探、侦察、搜查、拘捕、审讯、押解、流放等任务。此时书刊检查的种类不断增多,包括普及的、宗教的、国外的、军事的、管理的等等。国家书刊检查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工作的结果和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拘留所中关押着大量犯错的检察员和作家,其中很多所谓的错误都是被虚构出来的,这些人中甚至包括一些受政府资助的人。统治者以无所不在的检查制度极力制造恐怖,促使书商和作者进行自我检查,试图以此阻止革命的发展成熟。有一位叫萨伏林的俄国记者说:“自我检查比政府检查更苛刻,也更残酷。”奥地利作家弗兰克在日记中写道:“那些本来自信的作者,情绪如此低落,他们不得不用自我审查来毁掉每一点天生的思考力。”诗人安东尼乌·费雷拉写道“我生活在恐惧之中,当我写作和说话时,我害怕,甚至在我窃窃自语,在沉默或思考时,也感到恐惧。”尼可前科也写道“我们的文学走向了忧郁”,作家们的“思想被禁锢,这让他们如何创作”。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军事的落后。当俄罗斯社会因战败的屈辱而从恐惧与冬眠中清醒过来时,首先指出,导致俄社会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被封了口。包括布特林在内的这些沙皇的忠实追随者在尼古拉一世时也开始要求政府给社会讲真话的机会,并倾听他们的声音。19世纪50年代中期舆论渴望社会发展的实践,证实了政府是无力镇压真理声音的,没有任何的海关障碍和第三厅的调查能够阻止国外文学的输入,阻止人们传阅手稿。在国家君主专制政体威信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对改革问题进行讨论,书刊检查制度有所缓和,为改革作好了准备。1865年既是俄书刊检查也是整个历史上的转折点。4月6日政府通过《临时出版章程》,放松书报检查,取消对书刊的预先检查,但只限于彼得堡和莫斯科。由此,两地开始新的书刊检查制度:报纸杂志出版后提交有关方面检查,如果违反政府规定,刊登了违禁内容将被起诉或被管理机关处以警告、暂停发行的处罚。遗憾的是出版业并没有在《临时出版章程》框架内得以稳定,它的权力在此后再次被削减。

在首相梅里克夫时期,书刊检查制度有所缓和,特别委员会为彻底改事先检查为事后检查开始制定新的法规,即试图以追惩制代替预惩制。但亚历山大二世却在遇刺前决定“结束”这一改革,此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并于1882年颁布了新的《临时出版条例》,加强了出版审查。政府从范围和本质上扩大了书刊检查机关的权利,从而取代了1865年的检查改革。在这25年间出版业的状况要比前25年糟得多。

1905年的革命是俄书刊检查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年俄日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同年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引发大规模城市暴力活动,使政府对国内局势的监控力不从心。因此出版自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0月17日尼古拉二世颁布《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在赐予公民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的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出版自由是公民权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宣言在短期内巩固了真正意义上的出版自由。但在尼古拉二世的镇压下,1905年革命后俄政府又把检查政策恢复到了革命前的水平,保留管理机关关闭和没收书籍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为巩固书刊检查还为进入战时书刊检查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月革命再次为俄出版和言论自由提供了短暂的机遇。

三、书刊检查史上的倒退

布尔什维克在政治和公民自由的口号下建立了政权,这里就包括言论自由。但自此却开始了一个更为严格的书刊检查阶段。

身为革命导师的列宁曾写了多篇论及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章。大体上说,十月革命前,列宁肯定和赞扬新闻出版自由。十月革命后,他着重抨击和揭露一些国家出版自由的虚伪性。这种转变的出现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是从长期武装斗争起家的,它在革命前的十多年中主要是以报刊为斗争手段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从事地下和公开的政治斗争,因此,从俄国近代政治史和自身的经历体验中,深切认识到报刊对于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一直把报刊视为政治斗争的“枪炮和子弹”。正因如此,十月革命前列宁会在狱中写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将出版自由列入党纲。他在其后谈到英美等国的政治和新闻出版自由时使用肯定语气,写道,“在英国,有人民对于行政”机关的坚强监督。从1914年到十月革命,列宁还曾多次称赞美国人民享有的自由和民主。但十月革命后,面对协约国对俄国进行的武装干涉以及国内不断发生的白卫军叛乱,对出版自由列宁采取了断然否定的态度,认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还比我们强,强很多倍。再让它有建立政治组织的自由这个武器,那就是为敌人的活动开方便之门,就是帮助阶级敌人。”“我们不愿自杀,因而决不会这样做。”“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因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最先发布的命令中就有关于限制“资本主义出版物”言论自由的文件。尽管1917年10月27日的命令中曾声明“在新秩序巩固”后,将“在担负法律责任的范围内恢复出版业的完全自由”,[4]并于内战结束后逐步恢复出版自由,但继任者斯大林在后来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抽去了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把列宁在夺取政权前和夺取政权之初的某些新闻观点和实践加以绝对化、模式化,使之成为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新闻制度,形成了一种很不利于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极权制新闻传播模式。随着欧洲言论自由的法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此都予以承认,而在俄罗斯却退回到尼古拉执政时期,确立了预先检查的原则,连革命前都可以免检的社会科学院出版物也没能幸免。

总而言之,俄罗斯作为封建专制国家,书刊检查制度是专制政权为控制人民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因此书刊检查制度的发展历史也是俄罗斯社会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尽管这一过程曲折而又艰难,但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随着欧洲出版自由的快速发展,俄罗斯书刊检查制度也走向了缓和。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终止了封建专制制度,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书刊检查制度再次走向了极端。

摘要:书刊检查制度的发展历史也是社会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随着欧洲出版自由的快速发展,沙俄时期的书刊检查制度虽较欧洲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明显落后,但最终还是逐步走向了缓和。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终止了封建专制制度,但却使书刊检查制度再次走向了新的极端。

关键词:书刊检查,压制,出版自由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42.

[2]DON M WOLFE.Miltonin the Puritan Revolution[M].Humanities Press,1963:120-121.

[3]РЕПИНСКИЙ Г К.Цензурав Россиипри императоре Павле:1797-1799[J].Русская старина,1875,(4):454-469.

篇4:进校书刊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xx区教研室:

根据x教体字[XX]x号文件精神,结合“xx区校本研修先进校评选标准”,我们第七检查组一行4人深入xx高中、五里镇幼儿园、谭坝九年制、长岭九年制对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通过访问巡视、查看资料、座谈交流、汇总反馈等形式,检查、评价、指导校本研修工作。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规范校本研修

各校都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落实了校本研修活动经费,制定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研修主题和学时认定细则,保证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xx高中既制定了中长期校本研修远景规划,又有三年行动计划,把规划落实在日常的研修工作中。

二、聚焦课堂教学,开展主题研修

各校根据教研室“教学目标研究与设计”和“教学目标落实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区级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基于学校发展的研修主题。通过学习培训、研讨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主题研修。

.加强学习培训。各校都结合实际,把培训作为研修的基础。如xx高中制定了《“校本培训”、“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通过“搭台子、结对子、压担子”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既有走出去培训,如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高考模式上海、杭州培训,骨干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培训等,又有走进来培训,提升教师的研修水平;长岭九年制的学习培训立足基础,开展课标培训、新教育培训、教材研读培训、“三常规两细则”专题培训、考试说明培训等;五里镇幼儿园的6名教师都参加了“国培计划”的幼儿教师网络培训,结合3-6岁幼儿发展《指南》和《纲要》开展园内、镇内幼儿教师培训;谭坝九年制积极参加新教育培训的同时,开展五里大学区交流研讨培训。

2.建立骨干体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初步建立,xx高中建有省市“名师工作室、坊、站”5个,制定了“三年成熟,六年成功,十年成名”的远景规划,如今,学校有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3人,省级教学能手32人,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60余人,仅XX年参加xx区优质课赛教的14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3人;五里镇幼儿园只有6名教师,有市级教学能手1人,区级教学能手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5人在区级以上赛教获奖,其中省级赛教获奖3人次,引领着农村幼儿园的名师培养工作;长岭九年制有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3人,近年来在区级以上赛教及校本研修成果获奖10余人次;谭坝九年制克服山区教师流动大困难,有计划的培养学校的骨干教师团队。

3.注重课题研究。本着“问题既课题”的研修思路,各校积极申报研究省市区级课题,开展校本教材研发。xx高中组织编写了48种校本教材,既有导学案、实验报告等课堂教学类,也有《智慧人生》、《吉祥安康》等课外知识类,拉快了校本研修的步伐。近年来,xx高中结题了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0个,语文组在XX年以来获奖论文共240余篇,实现了教学与研修一体,研修与提高同步。谭坝九年制近年来有3个区级课题结题,五里镇幼儿园有1个课题结题,长岭九年制有2个市区级课题结题。

4.开展集中研修。以课堂观摩、集体备课、教学评估、研讨交流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如xx高中的现场教学评估、研究性学习、备课组周活动等;长岭九年制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开展备课作业周检查、上课日常巡课等制度;五里镇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五大领域、养成教育等方面集中研修成效明显;谭坝九年制的赛教活动激发了教师研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方式内容规范,研修成果初显

.校本研修手册填写内容充实规范。各校都装订校本研修手册,手册内容充实,教师填写详实。有研修主题、读书笔记、培训记录、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自我反思、计划总结等,规范了教师的校本研修行为。

2.阶段研修成果总结推广积极主动。各校的校本研修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定特色的研修模式,如xx高中的“教科室—首席教研员—备课组”“三位一体”校本研修体系,长岭九年制的“三模五环”教学模式,五里镇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研修经验,谭坝九年制的“先学顺导,实练精教”的研修理念,在实践推广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四、深化校本研修,促进质量提高

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深入,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xx高中高考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区政府的嘉奖,中考成绩名列xx区前茅,省级示范高中创建一路高歌;长岭九年制中考成绩、小升初质量检测名列xx区前列,荣获“xx区教育质量进步奖”荣誉称号;五里镇幼儿园XX年被五里镇中心校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多次承办区镇校本研修观摩研讨活动。

检查人:

上一篇:人走茶未凉,物非人还是散文随笔下一篇:当蓝玫瑰盛开的时候的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