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024-04-09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精选7篇)

篇1: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列四章,二十八条(含附则),特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制定。该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该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新闻出版署1992年11月20日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三条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是指书刊产品满足有关质量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和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按产品设计、原辅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外观、牢固程度等进行评价。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书刊印刷产品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或不符合有关质量法规、合同所标明的质量指标,应承担的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四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1)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不得投入生产;

(2)不合格的书刊印刷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3)不得印制、销售反动、淫秽及其他属于政府明令禁止的印刷品,不得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

第五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积极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按质量标准检验。

第六条 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书刊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要指导、协调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的质量工作,监督各单位坚持“质量第一、读者至上”的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并承担质量责任;要制订奖优政策,积极宣传、表彰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和优质产品,及时公布经检测的书刊质量信息;对造成产品质量事故者,进行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第二章 质量管理与责任

第七条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从原稿整理、装帧设计,材料供应,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检验,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否决权。

第八条 书稿、校样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法规和质量标准,委印和承印双方应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委印和承印双方对书稿和校样要有质量交接手续,对付印、付型(版)的清样要有委印单位负责人签字,承印单位不准对书稿和付印样擅自改动。

第九条 承印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质量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质量文件。

第十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印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质量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对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及时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谩骂、殴打、实施报复、打击坚持原则的质量检验人员的行为,也应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秩序,尽快使生产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第十二条 承印单位要主动听取委印单位、书店和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主动接受有关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抽查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不断改进质量工作。

第十三条 发行、委印单位应对承印单位送交的书刊进行质量验收检验,不许接收、发行不合格产品,发现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书刊,有权退回印制单位;反之,发行、出版单位应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承储、承运部门在书刊产品入库储存或出库时,应严格执行交接验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对包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予拒收。确属储存、运输、装卸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储运部门应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产品出厂后,对出现的产品质量故障,分清责任,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并做到迅速及时,取得用户和读者的谅解。其中,属于书刊内容、设计、编校等质量问题由出版单位负责,属于印制质量问题由印制单位负责,属于发行过程的损坏由发行单位负责。第三章 质量监督与检测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网络。尚未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要尽快建立并开展工作。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要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互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十七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业务上同时接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书刊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及产品质量的等级鉴别,受理有关质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测;

(2)指导和协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与地方质量监督检测站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以加强对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

(3)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推广统一的检测方法,协助做好检测仪器的检验、校正等工作;

(4)承担印刷纸张、油墨、版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分析、检测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制订标准;

(5)承担有关印刷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协助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传、贯彻印刷标准和有关法规;

(6)组织宣传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经验,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做好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

(7)开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工艺分析和研究工作,逐步将目测等检验方法转为用仪器检测和目测结合评价印刷品。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指导,并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对有争议的产品质量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检测;

(2)组织力量对产品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3)承担新产品检测和产品例行试验委托任务;

(4)为制订、修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咨询;

(5)使用必备的仪器测量书刊印刷品质量,逐步实现数据化、规范化,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生产,实现产品质量的科学管理;

(6)培训有关人员;

第十九条 凡经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采取严格的整改和处罚措施,具体有以下办法:

(1)对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发“黄牌”警告,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或企业主管部门)应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程度,实施边生产边整改、限产整改或停产整改等方式,限期完成整改任务。

(2)企业整改后,应进行突击性复查,复查成品合格率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吊销书报刊印刷许可证。

(3)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不具备书刊印制条件,基础管理差,不能保证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企业,要吊销书刊印制许可证。

(5)对假冒、伪造出版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产品,按非法出版印刷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对书刊印刷厂、书店等单位进行质量抽检时,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质量抽检。

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是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在执行质量监督检测时要坚持公正性、科学性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若其工作人员和检测人员滥用职权、循私舞弊、伪造检测结果的,或玩忽职守、延误检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优质书刊产品分为部级优质产品(以下简称部优产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优质产品(以下简称省优产品)。

第二十三条 省优产品的产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四条 部优产品从省优产品中产生。需要作部优产品认定的省优产品,须先送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部队系统送至全军印协上报军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企业和国家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部优产品,省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省优产品。对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要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由新闻出版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取消相应的定点资格。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地新闻出版局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篇2: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加强对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往市场,维护读者利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三条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是指书刊产品满足有关质量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和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按产品设计、原辅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外观、牢固程度等进行评价。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书刊印刷产品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或不符合有关质量法规、合同所标明的质量指标,应承担的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四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1)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不得投入生产;(2)不合格的书刊印刷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3)不得印制、销售反动、淫秽及其他属于政府明令禁止的印刷品,不得印制、销售非法出版物。

第五条 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积极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按质量标准检验。

第六条 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书刊产品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要指导、协调好书刊印制、出版、发行单位的质量工作,监督各单位坚持“质量

第一、读者至上”的方针,保证产品质量并承担质量责任;要制订奖优政策,积极宣传、表彰质量管理好的企业和优质产品,及时公布经检测的书刊质量信息;对造成产品质量事故者,进行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第二章 质量管理与责任

第七条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从原稿整理、装帧设计,材料供应,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检验,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否决权。

第八条 书稿、校样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法规和质量标准,委印和承印双方应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委印和承印双方对书稿和校样要有质量交接手续,对付印、付型(版)的清样要有委印单位负责人签字,承印单位不准对书稿和付印样擅自改动。

第九条 承印单位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质量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关键工序和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质量文件。

第十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成品、半成品质量检验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职人员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印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质量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对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及时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谩骂、殴打、实施报复、打击坚持原则的质量检验人员的行为,也应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承印单位要加强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秩序,尽快使生产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设备完好、物流有序、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第十二条 承印单位要主动听取委印单位、书店和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主动接受有关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抽查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不断改进质量工作。

第十三条 发行、委印单位应对承印单位送交的书刊进行质量验收检验,不许接收、发行不合格产品,发现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书刊,有权退回印制单位;反之,发行、出版单位应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承储、承运部门在书刊产品入库储存或出库时,应严格执行交接验收制度,明确质量责任。对包装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予拒收。确属储存、运输、装卸原因造成产品破损,储运部门应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产品出厂后,对出现的产品质量故障,分清责任,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并做到迅速及时,取得用户和读者的谅解。其中,属于书刊内容、设计、编校等质量问题由出版单位负责,属于印制质量问题由印制单位负责,属于发行过程的损坏由发行单位负责。

第三章 质量监督与检测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形成网络。尚未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要尽快建立并开展工作。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要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互有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等工作。

第十七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业务上同时接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书刊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及产品质量的等级鉴别,受理有关质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测;

(2)指导和协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与地方质量监督检测站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以加强对印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

(3)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推广统一的检测方法,协助做好检测仪器的检验、校正等工作;(4)承担印刷纸张、油墨、版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分析、检测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制订标准;

(5)承担有关印刷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协助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传、贯彻印刷标准和有关法规;(6)组织宣传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经验,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艺水平,做好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

(7)开展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工艺分析和研究工作,逐步将目测等检验方法转为用仪器检测和目测结合评价印刷品。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业务上接受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指导,并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对有争议的产品质量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检测;

(2)组织力量对产品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抽查结果;

(3)承担新产品检测和产品例行试验委托任务;(4)为制订、修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咨询;

(5)使用必备的仪器测量书刊印刷品质量,逐步实现数据化、规范化,并据此指导企业的生产,实现产品质量的科学管理;(6)培训有关人员;

第十九条 凡经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采取严格的整改和处罚措施,具体有以下办法:

(1)对抽检成品合格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发“黄牌”警告,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或企业主管部门)应按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程度,实施边生产边整改、限产整改或停产整改等方式,限期完成整改任务。(2)企业整改后,应进行突击性复查,复查成品合格率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吊销书报刊印刷许可证。

(3)对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不具备书刊印制条件,基础管理差,不能保证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企业,要吊销书刊印制许可证。

(5)对假冒、伪造出版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产品,按非法出版印刷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对书刊印刷厂、书店等单位进行质量抽检时,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质量抽检。

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是有权威的检测机构,在执行质量监督检测时要坚持公正性、科学性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若其工作人员和检测人员滥用职权、循私舞弊、伪造检测结果的,或玩忽职守、延误检测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优质书刊产品分为部级优质产品(以下简称部优产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优质产品(以下简称省优产品)。第二十三 省优产品的产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四条 部优产品从省优产品中产生。需要作部优产品认定的省优产品,须先送新闻出版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部队系统送至全军印协上报军队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提供检测数据,再由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企业和国家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部优产品,省级定点企业每年应有一种以上省优产品。对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要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由新闻出版署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取消相应的定点资格。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新闻出版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地新闻出版局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细则。

篇3: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互联互通问题逐渐成为电信监管的重点, 网间通信质量引发了互联网用户的申诉, 也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 需要综合利用行政、技术、经济等多种监管手段, 重点解决互联网互联互通突出矛盾。因此, 《办法》的出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办法》共5章3 2条, 适用于互联网骨干网通过互联单位签署协议实现直联以及通过原信息产业部批准的互联网交换中心 (以下简称交换中心) 转接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大区直联链路扩容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扩容之外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规范网间通信障碍处理, 保障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畅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互联网骨干网通过互联单位签署协议实现直联以及通过信息产业部批准的互联网交换中心 (以下简称交换中心) 转接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三条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大区直联链路扩容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扩容之外的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条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应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对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的测试应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的方法及本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五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以下统称电信监管部门) 按照A类障碍和B类障碍的网间通信障碍分类对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管理:

(一) A类障碍:

(1) 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数据包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 (即附件5中PB或PE区段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 下同) 连续3日忙时平均值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时延与丢包率对应表》 (附件4, 下同) 中的相应数值;

(2) 在互联双方指定节点间的测试 (测试次数不少于2次) 中, 跨网数据包在进入对方网络至离开对方网络, 产生的转发时延平均超过35ms, 或产生的转发丢失率平均超过0.5%;且与对方网内非跨网数据包从互联节点至目的测试点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 (即附件5中PC或PD区段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 下同) 相比, 时延或转发丢失率超过对方网内同类指标的25%以上;

从互联一方网内指定节点向互联对方网内指定节点发起数据包跨网转发测试的频次不小于2次/h, 每次发送测试数据包不小于1 000个;

数据包在对方网内产生转发时延、转发丢失率的具体计算方法见《跨网通信中对方网内障碍指标计算方法》 (附件5, 下同) ;

(3) 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 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正常使用某一业务;

(4) 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网间通信障碍。

本办法所称A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B类障碍的情况。

(二) B类障碍:

(1) 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数据包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连续3日忙时平均值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时延与丢包率对应表》中的相应数值;

(2) 在互联双方指定节点间的测试 (测试次数不少于2次) 中, 跨网数据包在进入对方网络至离开对方网络, 产生的转发时延平均超过50 ms, 或产生的转发丢失率平均超过2%;且与对方网内非跨网数据包从互联节点至目的测试点的双向转发时延、双向转发丢失率相比, 时延或转发丢失率超过对方网内同类指标的100%以上;

从互联一方网内指定节点向互联对方网内指定节点发起数据包跨网转发测试的频次不小于2次/h, 每次发送测试数据包不小于1 000个;

数据包在对方网内产生转发时延、转发丢失率的计算方法见《跨网通信中对方网内障碍指标计算方法》;

(3) 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 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使用某一业务 (互联双方事先商定的互不提供的某些访问点除外) ;

(4) 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网间通信障碍。

本办法所称B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

本办法所称忙时, 由电信监管部门指定。

本办法所称大区直联, 是指负责疏通全国范围或由多个省级行政区域组成的相应片区内网间互通流量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直联。

本办法中涉及的测试数据, 是指在指定互联方向以及指定链路上忙时进行的测试。

第二章 网间通信质量保障

第六条互联单位应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管理工作, 明确总部和省级机构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责分工、联络人及责任人, 设立网间通信障碍24 h的联络方式 (如申告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箱等) , 保证每天24 h网间通信障碍沟通渠道的畅通。未设立省级机构或者相关管理职责不在省级机构的, 互联单位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能, 由其总部代为行使。

本办法所称联络人是指负责总部或省级机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一般管理人员, 主要职责是对本单位或下属机构反映, 或者其他互联单位申告的双方运行维护人员沟通、协调未果或沟通失败的网间通信障碍, 与对方联络人实时沟通、协调, 及时排除网间通信障碍。网间通信障碍未予以及时排除的, 向本单位责任人及时报告。

本办法所称责任人是指负责总部或省级机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互联单位领导、互联工作机构领导, 主要职责是对本单位联络人反映, 或者其他互联单位申告的网间通信障碍, 予以沟通、协调、指挥、调度, 在网间通信障碍处理过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第七条互联单位应相互书面通报本单位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责分工, 联络人、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 以及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的联络方式 (如申告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箱等) , 并向电信监管部门备案。

若上述信息发生变化, 变更的信息应在24 h内以双方商定的方式向其他互联单位通报, 并在10日内向电信监管部门备案。如果双方就变更信息的通报方式事先未商定或不能达成一致, 互联单位应将变更的信息在24 h内以传真方式向对方通报。

第八条互联单位应按照事先告知对方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责分工做好省级机构层面和总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需要省级机构层面沟通、协调的, 当省级机构层面的沟通、协调未果或沟通失败时, 应采用总部间的沟通方式予以沟通、协调。不需要省级机构层面沟通、协调的, 应直接采用总部间的沟通方式予以沟通、协调。

第九条当接到网间通信障碍用户申诉、互联单位申告, 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测试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 互联单位应按照先本网后他网的障碍排查顺序, 排查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

在确认非本网原因后, 互联单位应按照双方事先商定的申告方式向对方申告。

如果双方就申告方式事先未商定或不能达成一致, 可采用传真方式提交或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 (附件1, 下同) 的书面方式申告, 也可采用相互书面通报过的电话方式申告。

当采用传真方式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 应使用网间通信障碍24 h申告电话、联络人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1 h内传真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 被申告方应在《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 (一式两份) 上签收。

当采用相互书面通报过的电话方式申告时, 应做好电话记录, 视本方工作需要做好电话录音, 并在1 h内向对方补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1 h内传真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

第十条互联单位向对方申告后, 双方联络人、责任人应积极沟通, 紧密配合,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网间通信障碍, 尽快恢复网间通信。

网间通信障碍排除后, 被申告方应按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告知方式告知对方。如果互联双方就告知方式不能达成一致, 被申告方应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相关栏目传真告知对方, 并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申告方应在收到传真后1 h内向对方传真回执确认障碍是否消除, 并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传真回执。

对由于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直联链路不足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不足的原因造成的A类障碍、B类障碍, 双方就扩容事宜协商解决不成的, 互联单位可以向电信监管部门申请协调, 由电信监管部门按照《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予以协调、做出行政决定。

互联单位应按照以下原则并参照本网内同类障碍的处理时限, 共同制定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

(1) 对由于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直联链路不足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不足之外的原因造成的A类障碍,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72 h (互联双方对IP地址段等数据事先商定更新周期的, 按双方商定的周期更新数据, 下同) , 其中对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 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正常使用某一业务,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 h;

(2) 对由于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直联链路不足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不足之外的原因造成的B类障碍,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 其中对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 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使用某一业务,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 h。

第十一条互联单位省级机构遇有网间通信障碍不能及时排除的, 应以本单位内部规定的沟通方式 (如书面方式、电话方式等) 及时与本方总部沟通, 由本方总部继续协调。与本方总部沟通的时限、程序及其他条件由互联单位自行确定。

第十二条互联单位在网间通信障碍的沟通、协调过程中, 应妥善保存以下相关证据, 以便电信监管部门确定责任方, 相关证据应真实、准确, 并至少保存1年: (1) 用户申诉记录或互联单位申告材料 (书面材料、电话记录及电话录音等) ; (2) 网间通信障碍的测试记录; (3) 与对方的沟通协调记录。

互联单位采用的网间通信障碍测试手段应能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

第十三条互联单位遇有由于互联另一方的原因, 互联一方的某一IP地址段的用户无法访问某一访问点或无法使用某一业务的B类障碍, 应立即与对方沟通, 互联双方相关机构责任人应参与指挥网间通信障碍排除。在排障遇到困难时, 应本着先抢通、后排障的原则立即恢复通信。

第十四条互联单位遇有由于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直联链路不足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不足之外的原因造成的A类障碍、B类障碍, 需要省级机构层面沟通、协调的, 沟通、协调后, 在本办法规定的时限内仍不能排除的, 互联单位相关机构可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 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申告。不需要省级机构层面沟通、协调的, 由互联单位总部沟通、协调后, 在本办法规定的时限内仍不能排除的, 互联单位总部可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 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申告。

互联单位相关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后, 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消失或得到排除时, 应立即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告。

互联单位相关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的相关证据应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

互联单位有义务配合电信监管部门对网间通信障碍调查取证。

第十五条互联单位相关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后, 在下列时限内网间通信障碍未得到排除, 且未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 (附件2, 下同) 的, 互联单位总部可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 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申告:

对于A类障碍, 从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或收到《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日;

对于B类障碍, 从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或收到《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日。

互联单位总部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间沟通, 可以和互联单位总部间沟通交叉进行。

互联单位总部向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提交的相关证据应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

第十六条互联单位应相互配合, 制定并实施网间通信保障的应急预案, 保证在节假日、重大活动等异常流量突发情况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网间通信畅通和通信安全。在实施应急预案遇到困难时, 可按照职责分工向电信监管部门申请协调。

第三章 网间通信质量监督

第十七条电信监管部门应监督互联单位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在制度上保证网间通信障碍在基层得以沟通、协调。

电信监管部门应主动听取互联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关注用户申诉, 发现问题或问题隐患后应及时疏导, 妥善处理, 避免突发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沟通的频次应随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十八条电信监管部门应利用以下渠道, 分析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的主要矛盾, 突出监控重点:

(1) 定期分析省内用户申诉受理电话 (12300) 及其他用户申诉渠道涉及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数据信息, 组织互联单位排查网间通信障碍;

(2) 要求互联单位对网间通信质量定期测试, 并提交能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的测试记录。

分析及测试的频次应随本行政区域内网间通信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十九条电信监管部门应不定期组织网间通信质量的监督抽查, 及时了解网间通信质量状况, 并视情况向互联单位通报监督抽查结果。

第二十条电信监管部门收到互联单位相关机构提交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后, 应在下列时限内予以取证, 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并及时告知申告方:

对于A类障碍,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日;

对于B类障碍, 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的最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日。

电信监管部门可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 判定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申告方的网络还是在被申告方的网络。

电信监管部门在取证期间, 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消失或得到排除时, 应在上述时限内告知申告方, 不再下达《网间通信障碍责任判定书》。

第二十一条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收到互联单位总部提交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及相关证据后, 应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 (附件3, 下同) , 转交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办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转办单》后, 应在转办单上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

第二十二条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应每月发布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的情况通报, 对全国范围内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通报内容包括:由于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问题对互联单位的处罚情况、网间通信障碍互联单位申告情况等。

第二十三条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应要求各互联单位定期报送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相关数据。

如互联双方报送数据不一致,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可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指定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判定, 要求相关互联单位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电信监管部门应要求互联单位制定并实施网间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当互联单位实施应急预案遇到困难时, 应予以协调, 保证在节假日、重大活动等异常流量突发情况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畅通和通信安全。

第四章 网间通信质量检查与处理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 拒不执行信息产业部依法做出的行政决定的, 由信息产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四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 未在规定时限内排除网间通信障碍的, 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对责任方进行处罚, 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 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电信监管部门应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 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

(1)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 未向对方通报本方联络人、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 网间通信障碍24 h的联络方式及变更的信息;

(2)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 不受理对方书面申告或电话申告, 或者收到对方书面申告后未签收或未在规定时限内传真回执;

(3)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故意向电信监管部门提供虚假的网间通信障碍相关证据, 或者采用的网间通信障碍测试手段经电信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论证或由信息产业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证明无法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 屡次利用此测试手段作为申告证据;

(4)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拒绝配合电信监管部门对网间通信障碍调查取证;

(5)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报送数据有误, 不按照有关要求改正。

第二十七条同一互联方向上由于互联双方互联设备间直联链路不足和交换中心接入链路不足之外的原因造成的A类障碍、B类障碍的同类情况在3个月内共出现两次以上 (含两次) 申告或者在6个月内共出现三次以上 (含三次) 申告, 且责任方为同一互联单位的, 电信监管部门应视情况对责任方给予通报批评, 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擅自中断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互通, 关闭或限制原已互联互通的网间业务的, 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条、《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以擅自降低互联网骨干网网间通信质量的方式限制电信用户选择其他互联单位依法开办的电信服务的, 信息产业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二条以及《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并可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时, 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的, 电信监管部门应根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并可根据不同后果, 建议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相关互联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记过以上行政处分, 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

篇4: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998-07-1

5国烟生〔1998〕4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深圳市烟草专卖局:

现将《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搞好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卷烟产品质量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是对企业所申请等级产品的质量水平及企业生产控制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的综合审查评定。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内生产的所有类型的卷烟产品。雪茄烟及其它烟草制品暂不列入等级评定。

第二章产品质量等级划分及等级标准

第四条根据国家标准GB/T12707-91《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卷烟产品质量等级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

一、优等品ⅴ卷烟优等品就是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卷烟产品近五年的先进水平的卷烟产品。

二、一等品ⅴ卷烟一等品就是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卷烟产品相比达到一般水平的卷烟产品。

三、合格品ⅴ满足GB/T5606.1∽2-1996、GB5606.3∽~6-1996《卷烟》国家系列标准,实物质量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卷烟产品。

第五条各等级卷烟产品实物质量标准暂执行附件一的规定要求。

第三章卷烟产品等级品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请优等品卷烟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优等品的卷烟产品必须已被评定为一等品一年以上;

二、申请优等品的卷烟产品必须为正式投产两年以上的赢利产品;

三、申请优等品的一类卷烟年产量达到10000箱以上,二类卷烟年产量达到20000箱以上;

四、产品在申报的前一经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站”)、省级质量监督检测站(以下简称“省级站”)和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检测站检测,未出现不合格品;

五、产品生产企业具备必要的质量保证能力,并积极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

第七条一等品和合格品卷烟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品必须生产一年以上;

二、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正常;

三、产品申报的前一经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检测站和省级站检测,未出现不合格品。

第四章产品质量等级的申报和评定

第八条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评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优等品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局(总公司)”)负责评定;一等品和合格品分别由省级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省级局(公司)”和生产企业负责评定。

第九条同一牌号不同类型、烟支规格、包装形式、焦油标注的系列卷烟产品,均按不同产品单独评定。

第十条优等品的申报程序:

一、各省级局(公司)应根据本办法规定的优等品参评条件,提前于申报的上一年底将本省参评产品目录(见附件二)报国家局(总公司),列入国家局(总公司)监督检测计划;

二、每年第一季度由省级局(公司)组织所属企业分牌号填写《卷烟产品优等品评定申请表》(见附件三),并负责汇总本省申报优等品材料,于4月底前报国家烟草专卖局。

三、国家局(总公司)对各省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获得参加优等品评定资格的产品目录,并向

全行业发布。

第十一条国家局(总公司)于每年的第三季度组织全国评烟委员会进行优等品实物质量评定,确定被评定产品的内在感官质量得分、包装卷制得分、卷烟焦油量和卷烟综合得分。

第十二条实物质量评定的样品抽样方法、评定方式和程序,执行GB/T5606.1∽2-1996、GB5606.3∽6-1996《卷烟》系列国家标准。

第十三条卷烟一等品和合格品的评定方式和评定程序分别由各省级局(公司)和企业自行决定。

第五章卷烟质量等级品的管理

第十四条根据优等品实物质量评定结果,国家局(总公司)于第四季度公布优等品评定结果,并颁发优等品证书。一等品的评定由省级局(公司)在本省范围内于第三季度公布并颁发证书,但需预先报国家局(总公司)备案。

第十五条被评为优等品的产品,须列入国家局卷烟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计划。一等品由省级局列入省级质量监督检测工作计划。

第十六条省级局(公司)对本省获得质量等级的卷烟产品要加强管理,每年要向国家局(总公司)按已有规定填报一次报表。

第十七条被评定的卷烟产品质量等级资格有效期为3年。在有效期内,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将予降级或取消资格。

一、产品经中心站、省级站监督检测出现不合格;

二、产品因质量问题出现严重积压或产销量较大幅度下降;

三、产品出现严重亏损。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解释权属国家烟草专卖局生产调度司。

附:

一、等级卷烟产品实物质量标准

二、省级烟草公司卷烟优等品参评产品目录

三、卷烟产品优等品评定申请表

附:

一、等级卷烟产品实物质量标准

按GB/T5606.1∽2-1996、GB5606.3∽6-1996《卷烟》国家系列标准进行检测,各等级卷烟产品实物质量标准(申报产品的各标注值不得低于相应要求)规定如下:

1.优等品:--感观质量不低于87.0分(焦油量小于12.0毫克/支的低焦油卷烟可降低20分)。ⅴ--包装卷制质量不低于920分。ⅴ--烤烟型卷烟焦油量小于等于18毫克/支。--其它类型卷烟焦油量小于等于15毫克/支。ⅴ--综合质量不低于89分。

2.一等品:--感观质量不低于84.0分(焦油量小于12.0毫克/支的低焦油卷烟可降低20分)。ⅴ--包装卷制质量不低于88.0分。ⅴ--烤烟型卷烟焦油量小于等于19毫克/支。ⅴ--其它类型卷烟焦油量小于等于15毫克/支。ⅴ--综合质量不低于86分。

3.合格品:合格品标准执行GB/T5606.1∽2-1996、GB56063∽6-1996《卷烟》系列国家标准。

二、省级烟草公司卷烟优等品参评产品目录省级公司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生产企业 牌号 类型 规格 包装 批量生产日期 上年产量(万箱)价格ⅳ类别 备注

注:若属有效期到期的复省级公司章:评产品,请在备注栏注明。年 月 日

三、卷烟产品优等品评定申请表

篇5: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 颁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合理调整进口结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机电产品系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元器件等。

第三条

各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以下统称单位)进口机电产品,均按本办法办理。

第四条

国家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高科技产品,不鼓励进口一般加工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禁止进口危害国家安全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机电产品。

第五条

进口机电产品必须符合国际或双边(我国和产地国)认可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并由国际或双边认可的机构提供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认证书。

第六条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外汇支付能力,按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原则,对机电产品进口总规模进行宏观指导。

第七条

设立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在国家经贸委领导下,负责全国机电产品进口的协调、管理和检查监督工作。

在国家机电进出口办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沿海工放城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定行政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地区、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的进口管理工作。

第八条

国家对机电产品的进口实行配额与非配额管理。第二章

配额管理

第九条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参照国际惯例,国家对尚需适量进口以调节市场供应,但过量进口会严重损害国内相关工业发展的机电产品和直接影响进口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电产品,以及危及国家外汇收支地位的机电产品,列入配额产品目录,实行配额管理。

第十条

国家实行进口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共十八种(见附件)。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进口政策需要,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实行进口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品种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实行。

第十一条

实行进口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每年的配额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后,由国家机电进出口办负责分配。具体办法,由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另行制订。

第十二条

进口单位凡进口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需填写机电产品进口申请表,向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提供有关文件和情况说明,由地区、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转报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审批,并发给配额证明。

第十三条

进口单位凭国家机电进出口办的配额证明向外经贸部领取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口许可证验放。

第十四条

进口配额管理机电产品的零部件,根据海关估价,如每套价格总和达到同型号产品整机价格的60%及其以上的,可视为构成整机特征,按进口配额管理机电产品的规定办理。第三章

非配额管理

第十五条

国家对进口配额管理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实行非配额管理。其中对国内已开发或引进生产技术,尚处于工业生产起步阶段,国家需要加速发展的机电产品,列入特定产品目录,主要实行公开招标。国家机电进出口办按中标结果发放进口证明;海关凭进口证明验放。对其他非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实行自动登记制。

第十六条

特定产品目录和列入该目录的机电产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行。

第十七条

对实行自动登记制的非配额管理机电产品,授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各进口单位应按规定向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领取登记表,并填写进口品种、数量、金额、国别等有关内容。上述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如发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提出异议并有权不予登记:

(一)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产品;

(二)进口不符合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产品;

(三)进口危害国家安全和公民身心健康的产品。如十日内上述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没有提出异议,则视同自动准予登记。

第十八条

对实行自动登记制的非配额管理的机电产品,海关凭准予登记的登记表放行。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十九条

进口证明(包括配额证明,下同)的有效期为一年。进口产品在有效期内有合理原因没有到货的,进口单位可向原发证明机构申请延期。

第二十条

按本办法规定需办理进口证明的机电产品,须在领取进口证明后,方可对外签约。

第二十一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度规定报送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统计资料,并及时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情况。

第二十二条 当某种机电产品进口急剧增多,国内相关产业或生产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时,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和其他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及司法程序,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减轻其损害或威胁。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进口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属违反本办法: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办理进口证明而对外签约、到货的;

(二)擅自涂改或伪造进口证明的;

(三)将进口的机电产品化整为零、分签合同或分口岸、分散进口,有意逃避监管的;

(四)擅自转让和倒卖进口证明的;

(五)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货物许可制度暂行条例》的;

(六)未按规定申报登记的。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由海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海关地政处罚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进口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根据情节轻重,由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自用进口的机电产品,按国家现行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办理。

外资投资企业为生产内销产品需进口的机电产品零部件、元器件,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二十七条 境外来料和进料加工项目进口直接用于生产返销或出口打赌电产品及其零部件、元器件,由海关实行监管。

境外来料和进料加工项目进口的生产用机电设备,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二十八条 租赁贸易和补偿贸易进口机电产品,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二十九条 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进口机电产品,按《国务院关于加强化侨、港澳台同胞捐赠物资管理的若干规定》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使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无偿援进口配额管理机电产品的,按本办法第十二条办理。

第三十一条 凡属经济贸易往来关系赠送和我国驻外机构及境外施工现场调回的机电产品视同一般进口,依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机电进出口办)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 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

配额产品目录

1.汽车

包括底盘、发动机、驱动桥、车壳(或驾驶室)。

2.摩托车及其发动机、车架

3.彩色电视机及其显象管

4.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包括可编程计算机,计算机CPU板,软硬磁盘机(或驱动器)、打印机、显示器或终端、磁带机。

5.录音机及其机芯

包括收录机、录放机、组织音响、汽车收放机。

6.电冰箱及其压缩机

7.洗衣机

8.录像设备

包括录(放)像机、摄录一体化机及机芯、磁头、磁鼓。

9.照相机及其机身

10.手表

包括石英电子表、机械表。

11.空调器及其压缩机

包括室内空调(如窗式、柜式、壁式、挂式等)及车用、船用空调。

12.复印机

13.录音录像磁带复制设备

14.汽车起得机及其底盘

15.断层成像装置

包括X射线断层成像装置(CT)和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

16.电子显微镜

17.气流纺纱机

篇6: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下简称“质量安全县”,包含县级建制的区、市、团场)创建、申报、考评、命名等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质量安全县创建,重点突出责任落实、全程监管、能力提升、社会共治,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第三条

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采取县创建、省考评、部公布征询意见并命名的方式进行。活动初期,设置两年试点期,并认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第四条

农业部负责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规划部署、标准规范制定、监督管理等工作。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质量安全县的考核评价、择优推荐、日常监管等工作。省级农业、畜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设的,由农业厅(局、委)牵头,联合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章 创建与申报

第五条

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围绕创建目标要求,组织自主创建活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创建内容主要包括:

(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

(二)县域内主要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禁用药物和违法添加物质的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三)群众对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70%以上。

第六条

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可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一)书面申请;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三)自评报告。

申请材料需纸质文本一式二份及电子文本。

第三章 考评与命名

第七条

考核评价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开展,主要包括工作考核、质量安全水平监测、群众满意度测评三个方面,可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

(一)工作考核采取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综合测评。

(二)质量安全水平监测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范围应包括县域内的主要农产品、影响质量安全的重要参数,监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群众满意度测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应包括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专项整治、监管工作、科普宣传、投诉举报受理、突发问题处置和质量安全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第八条

质量安全县考核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工作考核占60%,质量安全水平占20%,群众满意度占20%,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要求总分值在90分(含)以上,且所有关键项均符合要求。

第九条

考核评价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严禁弄虚作假、严禁违规操作、严禁以任何形式干扰考核评价工作,严把考评关口,保证考核结果真实可信,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第十条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质量安全县的择优推荐工作,报送材料包括:

(一)推荐名单;

(二)推荐县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三)推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

(四)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评价报告。

报送材料需纸质文本一式二份及电子文本。

第十一条

农业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期限为7个工作日。有异议的,由第三方机构复核确认,并向农业部报送复核结果。公示无异议的和复核确认没有问题的,经审定由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质量安全县监督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农业部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和督查。

第十四条

定期考核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组织开展,采取书面考核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2-3年开展一次,考核结果应及时报送农业部。

第十五条

质量安全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报送农业部。

(一)发生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

(二)群众举报或媒体曝光经核实后确有问题的;

(三)定期考核总分值在80-90分之间或关键项不符合要求的;

(四)工作巡查、检查、督查、监测中发现有问题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六条

整改期限为3个月,县级人民政府按期组织整改,对存在问题整改到位后,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整改情况组织开展核查,核查结果应及时报送农业部。

第十七条

质量安全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部撤销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一)发生Ⅰ级、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

(二)群众举报或媒体曝光问题突出,经核实后确实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或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定期考核总分值未达到80分的;

(四)限期整改后质量安全水平仍未达到98%的;

(五)限期整改后群众满意度仍未达到70%的;

(六)整改后关键项仍不符合要求或总分值仍未达到90分的;

(七)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八条

对具有第十七条所列撤销情形之一的,经审定由农业部发文撤销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撤销县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其名额保留在该省。

第十九条

农业部设立并公布质量安全县监督举报电话(010-62131998),鼓励社会公众监督。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并公布本省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及时收集、处置群众举报。

第二十条

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的,各级农业部门应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地市内80%的县都符合条件的,可以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质量安全市的创建、申报、考评、命名和监督管理等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鼓励各省(区、市)分层次、分步骤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鼓励地(市、州、盟)积极参与质量安全创建活动,具体形式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四条

篇7: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公布的《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今后职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其中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

我国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强制建立,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采取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其中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

依据《暂行办法》,职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国债,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股票,股指期货,养老金产品等金融产品。

上一篇:《抑郁是把软刀子》 阅读题和答案下一篇:投标函与法人授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