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2024-05-24

产业扶贫资金监管(通用6篇)

篇1: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对策

1、改进资金拨付办法,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扶贫资金的拨付从上到下是五级拨付(恩施州是五级,其他地区也有四级),层级多时间慢,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实现资金安全快捷高效拨付,防止资金被滞留和挤占挪用,应完善现行资金拨付办法,对所有县(市、区)的扶贫资金,均由省级国库直拨县级国库专户,不经过市(州)这个中间环节;县级财政对扶贫资金的拨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直达项目单位(不经过乡镇财政),实行“直通车”,并且限时到位;对事关民生或季节性强的重点扶贫项目,应加大资金预拨数量,保障项目及时启动实施。同时,在拨新资金之前,必须对已拨资金审核合格后再拨付;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违规违纪问题,停拨未拨资金甚至追回已拨资金。

2、强化资金报账制度,防止资金流失浪费。首先应建立“安全通道”。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各县财政必须在国库开设扶贫资金专户,做到专户专用,资金管理使用单位必须实行专账核算,保证一个“笼子”进,一个“笼子”出。其次应建立健全审核审批报账制度。对每笔资金报账都要明确规定初查、审核、复核、审批、支付等环节的程序和手续,以及相互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程序不合规、手续不齐全、未经批准的一律不予报账。第三严把报账关,实行“凭票付款”制度。对用途不合理、发票不合规、附件不齐全、原始凭证不真实的,应予拒付。对实际工作中常用“税务代开发票”进行报账的,必须要重点审核,发票必须要附原始单据及项目或工程清单,对报账资料不齐全,缺乏真实性的,应不予支付。同时,报账资金的拨付,要根据项目计划、立项批复文件、实施合同等,按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分批拨付和报账,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使用到项目,管理到项目,验收核算到项目,并实行报账资金公示制,实行“阳光”报账。

3、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效益。一是要建立项目库。各级应根据资源优势、特色产业、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区域规划等重点需要,严格立项条件,对申报的项目经过评审过关并批准后,进入项目库管理,对没有纳入项目库的不予安排资金。二是实行竞争入围择优立项,对各地申报的属于全省规划范围内的重点项目(如连片开发项目、彩票公益金项目),应随机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严格科学的评审,实行无记名投票计分,按得分高低选择项目;同时,各地对纳入本地区规划的重点项目也应积极推行竞争入围择优立项办法,确保项目立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三是严格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对符合政府采购的物资设备等要实行“阳光操作”。四是完善扶贫项目检查验收制度,对扶贫项目的检查验收,可采取由政府领导、扶贫资金主管部门组织、乡镇和驻点单位参与的办法,组成验收专班,集中力量,对完工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和交叉验收。五是要按照“谁经营谁管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扶贫

项目的建后管理,建立项目长效管理机制。

4、建立健全扶贫资金责任追究制,做到奖惩分明。一是严格扶贫资金使用问责制。对挤占挪用、虚报骗取,甚至贪污、私分侵占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责令其归还外,要依法依纪追究单位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少数腐败分子应依法予以严惩。二是建立扶贫资金监管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凡是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违反规定,失职渎职造成严重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党纪、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三是加大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要在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绩效考评结果在财政扶贫资金因素分配法中的权重,并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加大惩处力度,对扶贫效益效果达不到规定指标的,在重点扶贫项目安排、激励性扶贫资金分配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取消评先资格,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

5、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各扶贫开发重点县应围绕大扶贫、大开发、大决战的总体要求,根据“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要求,将扶贫资金和各项支农惠农资金,以县为单位进行捆绑整合,由县根据整合方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子、黏合剂作用,广泛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及

企业资金等,投入到扶贫开发建设,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6、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各级财政、扶贫、发改、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要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强对扶贫资金和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经常性检查;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把对扶贫资金检查监督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扶贫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同时,各级扶贫主管理部门、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建立工作协调联系制度、项目计划报送制度和信息反馈通报制度等,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部门监管和外部监督的合力,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维护资金安全,共同促进和推动我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2: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界定 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建设资金、少数民族发展 资金等。资金来源分中央安排、省级配套、市(州)县级配套。中央和省 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 困乡(镇)、村以及省政府确定的老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以贫困乡(镇)、村、贫困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的对象。

二、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财政扶贫资金组成可以看出,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有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民宗局四个部 门。扶贫办负责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 作,发改局负责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民宗局负责少数 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和报帐工 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有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意识,存在各自 为政的现象,特别是扶贫资金每年到位时间晚,项目难以当年完工,有 的项目错过最佳实施时间,发挥不了效益。形成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实施项目的管不到钱三张皮”现象。二是扶贫项目偏离扶贫宗旨。扶贫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它是 由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其宗旨是“扶贫”,是“雪中送碳” 而不是“锦上添花”。少数地方往往为了政绩,没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 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地区,所以年年为了形象在找 “扶贫” “看 的 点”。笔者在有的贫困村调查时就有群众说“我们村这么多年从没得到 国家扶持,而有的村国家年年安排资金;我们村的路是自己掏钱修的,而隔壁村全部政府投入。” 三是扶贫项目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扶贫项目国家投入有限,资金 只是对项目建设的适当补充,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大 部

一是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财政扶贫资金组成可以看出,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有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民宗局四个部门。扶贫办负责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发改局负责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民宗局负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和报帐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有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意识,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扶贫资金每年到位时间晚,项目难以当年完工,有的项目错过最佳实施时间,发挥不了效益。形成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实施项目的管不到钱三张皮”现象。

二是扶贫项目偏离扶贫宗旨。扶贫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它是由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其宗旨是“扶贫”,是“雪中送碳”而不是“锦上添花”。少数地方往往为了政绩,没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地区,所以年年为了形象在找“扶贫”的“看点”。笔者在有的贫困村调查时就有群众说“我们村这么多年从没得到国家扶持,而有的村国家年年安排资金;我们村的路是自己掏钱修的,而隔壁村全部政府投入。”

三是扶贫项目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扶贫项目国家投入有限,资金只是对项目建设的适当补充,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大部分要靠群众自筹解决,所以各项目施工单位在资金使用上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开支,特别是以乡镇、村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单位在实施具体项目时往往只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

四是扶贫贴息贷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投入的重头戏,随着农业银行机构改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萎缩,基本上

退出了农村市场。国家在政策上也作了适当的调整,将这块下放到地方,由地方自主选择金融机构。宣恩县每年上级安排项目资金50万元左右,按最高到户贴息规模可达到1000万元左右。但银行是自负盈亏独立的金融实体,首先考虑的是贷款风险,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资金充足的企业收到贷款的机会就多,而没有抵押的贫困户,根本得不到贷款的扶持,这样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施扶贫项目时,大部分项目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发挥项目监督小组的作用,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公示,未能接受群众的监督,审计监督却是事后监督,间隔时间比较长,对有些项目的真实性很难确认。

六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大的阻力是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多数农民又缺乏学习的意识,同时,国家对培训资金又投入不多,虽然安排了一定的培训资金,但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三、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开发部门都把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扶贫开发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挪用、挤占、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大为减少。但从实践的过程看,很有必要对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等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认真做好扶贫工作规划,建立科学的项目库。在制定项目规划

过程中,必须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采取“五会一访谈”的方式确立扶贫开发项目。即在确定扶贫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召开村支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并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扶贫项目的确立经过层层筛选,使扶贫项目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当地实际,更符合群众利益。做到不让资金等项目,保证扶贫项目连续、稳定地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实行扶贫项目一票否决制,做到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制。“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将扶贫资金进行张榜公布,可以加强群众的监督,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对拟实施的项目采取差额投票的方法,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立需要实施的项目,使项目的实施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意愿,符合村情民意,也可打破村干部意见不统一的思想,这些有效措施能够真正杜绝暗箱操作,增强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健全资金管理机制。首先要改变资金的分配方法,扶贫资金下拨时要减少中间环节,并且在使用时给基层部门一定的机动权,使基层单位能更好地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工作积极性高,工作成效好的重点村,基层部门有权在安排扶贫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避免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资金上。其次要整合各块扶贫资金,规范扶贫资金的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调整现行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根据现行农村金融网点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降低贷款门槛,使低收入户能得到政策的扶持。降低扶贫贴息贷款的审批级次,对小额贷款审批权交给县级,上级进行备案,改变扶强不扶弱的思想,切实保证资金使用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效益落实到户。

五是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要接受群众监督,财政、扶贫等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项目实施单位要派出专人负责,审计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算审计,项目完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加大科技扶贫和农民工培训的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障碍是群众的文化知识基础差,实用技术难以推广。科技对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贡献率微乎其微。因此扶贫部门要针对扶贫开发对象,把扶贫开发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多数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培训,拓宽外出务工的渠道。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让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果园、大棚蔬菜中去授课,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促使大多数贫困群众都能撑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搞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工作。只有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把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改善和提高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完善监管措施,才能发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效作用。

篇3: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随着扶贫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蔡昉等 (2000) 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农村扶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是政府其他方面的努力, 而并不是政府扶贫资金的投入。汪三贵等 (2004) 的研究指出,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直接投到贫困县的资金却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扶贫专项贷款并没有最终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贫困县。陈薇等 (2006) 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 从扶贫资金投入的技术有效性、规模有效性对河北省财政扶贫政策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翟彬等 (2010) 研究发现, 对增加贫困地区农户收入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对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次是对农业生产和创收性方面的投资。张斌 (2010) 以2001~2007年新疆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发现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陈卫洪 (2013) 研究发现贵州省扶贫资金投入和财政支农支出分别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目前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研究大多仅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扶贫效果指标, 也忽视了扶贫效果与资金投入时间上的滞后性。基于此,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研究扶贫资金不同来源构成和不同资金投向对扶贫效果的影响, 从而为扶贫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1 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的投入来源与投向构成分析

1.1 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来源现状分析

按照资金的投入来源, 可以将我国农村扶贫资金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安排的扶贫资金、利用外资以及其他资金。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从表1可以看出, 2002-2010年间, 我国扶贫工作重点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逐年稳步上升。扶贫贴息贷款资金起伏比较大, 2002年扶贫贴息贷款资金102.5亿元, 占当年全部资金总量的40.97%, 2002-2006年逐年下降, 在2006年达到最低55.6亿元之后开始逐年增加, 2010年达到116.1亿元, 占扶贫资金的22.54%;2002-2010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幅较大, 从2002年的35.8亿元增加到2010年119.9亿元, 占扶贫资金的比例从2002年的14.31%增加到了2010年的23.28%;2002~2010年以工代赈资金稳定在40亿元左右, 但占扶贫资金的比例从2002年的15.95%降低到了2010年的7.84%;2002~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从22.6亿元增加到了52.1亿元, 占扶贫资金的比例从2002年的9.03%增加到了2010年的10.11%;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从2002年9.9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5.4亿元, 占扶贫资金的比例从2002年的3.96%增加到了2010年的4.93%;2002-2010年外资的起伏波动比较大, 但总体上占扶贫资金的比例呈一个下降的趋势, 从2002年的7.03%下降到了2010年3.90%;其他资金的增幅最大, 从2002年的22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141亿元, 占扶贫资金的比例从8.79%增加到了27.37%

1.2 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现状分析

按照我国农业扶贫资金的投向, 可以分为农业发展、涉农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及培训项目和其他五个投向。其中农业发展包括扶贫资金对种植业、养殖业及林业的投入;涉农工业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和其他生产行业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道路修建及改扩建、电力设施等项目的投入;教育及培训项目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推广、资助儿童入学及扫盲等。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由表2可知, 2002~2010年间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中, 农业发展投资占的比重最大, 从2002年起逐年增加, 2009年达到最大42.12%;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占投资比例从2002年的41.14%下降到2010年27.04%, 后面依次是其他投向为25.18%, 涉农工业为8.27%, 教育及培训为3.06%。

2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分析

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度分析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的程度, 它揭示了事物动态关联的特征与程度。由于以发展态势为立足点, 因此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的要求, 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 便于处理贫信息系统的问题。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已经在农业经济、水利、宏观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所示:

(1) 选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选取参考数列

假设有m个比较数列

(2) 原始数据消除量纲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中各因素指标的量纲不同, 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处理。常用的消除量纲的方法有初值化变换、均值化变换、百分比变换、倍数变换、归一化变换和极差最大值变换等。采用初值化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处理

(3) 计算灰色关联度

为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 其中ρ∈[0, 1]为分辨系数, 称分别为两级最小差及两级最大差。一般ρ取值0.5。

称为数列xi对参考序列x0的关联度。

(4) 优势分析。当参考序列不止一个, 被比较的因素也不止一个时, 则需进行优势分析。假设有m个参考序列 (母因素) , 记为y1, y2, …, ym, 再假设有个比较序列 (子因素) , 记为x1, x2, …, xl。设rij表示比较数列xj对参考数列yi的关联度, 可构造关联度矩阵R= (rij) m×l。

根据矩阵R的各个元素的大小, 可分析判断出哪些因素起主要影响, 哪些因素起次要影响。起主要影响的因素称之为优势因素。当某一列元素大于其它列元素时, 称此列所对应的子因素为优势子因素;若某一行元素均大于其它行元素时, 称此行所对应的母元素为优势母元素。如果矩阵R的某个元素达到最大, 则该行对应的母因素被认为是所有母因素中影响最大的。

2.2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的扶贫效果, 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2.1 根据扶贫资金的投入来源进行分析。

本文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将扶贫资金分为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及利用外资五个投入指标, 来分析不同来源投入资金对扶贫效果的影响程度。关联度越大, 说明该投入对扶贫效果的贡献度越大, 反之, 影响就越小。

2.2.2 根据扶贫资金的投向进行分析。

本文按照资金投向不同将扶贫资金分为农业发展、涉农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及培训项目四个投入指标, 来分析不同资金投向对扶贫效果的影响。关联度越大, 说明该投向对扶贫效果的贡献度越大, 反之, 影响就越小。

将衡量贫困地区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产出指标选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人均GDP指标来衡量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人均纯收入指标衡量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来衡量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相应指标, 此外考虑扶贫资金效果的滞后性, 投入指标选取2002~2009年数据, 而产出效果指标选取2003~2010年的数据。

2.3 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2011年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 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 分别得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和投向对扶贫效果的灰色关联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总体而言, 2002-2010年期间,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5个投入来源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指标的关联度基本上超过了0.55, 说明这些投入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的贡献都比较大。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影响相对最大, 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对扶贫效果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8048, 表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领域特别是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 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 增加了贫困地区粮食产量, 对扶贫效果贡献最大。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粮食产量, 对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影响较大, 对扶贫效果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8073, 说明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贡献较大, 仅次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 对扶贫效果的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7425, 这表明以工代赈资金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 间接增加了贫困地区的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产量, 从而具有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贴息贷款和外资投入对所有的扶贫效果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较小, 平均值分别为0.6538和0.7145, 说明贴息贷款资金和外资投入对扶贫效果的贡献相对比较小。

从表4可以看出, 总体而言, 2002~2010年期间,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4个投向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指标的关联度都超过了0.55, 说明这些投入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的相对贡献都比较大。

农业发展投向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 对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影响较大, 对扶贫效果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7835, 这表明扶贫资金对种植业、养殖业及林业的投入对贫困地区扶贫具有很好的效果;教育及培训项目投入对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比较大, 对扶贫效果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7732, 仅次于农业发展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对粮食产量影响比较大, 而对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扶贫效果灰色关联度平均值为0.6471;涉农工业的投入对所有的扶贫效果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都较小, 平均值分别为0.6037, 说明涉农工业对扶贫效果的贡献相对比较小。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1)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提高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扶贫资金投入应多向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倾斜;贴息贷款资金占资金构成的比例较大, 但未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对扶贫效果的影响作用较小, 究其原因, 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经营规模小, 经济基础薄弱, 偿债能力低, 贴息贷款资金并不能给贫困地区农户带来政策优惠。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提高贫困地区人均收入, 增加粮食产量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2) 教育培训项目和农业发展投入对提高贫困地区人均GDP、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这表明扶贫资金投入应以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农业发展投入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扶贫效果影响作用一般, 主要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 对扶贫效果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基础设施投入比例逐年下降。涉农工业投入对扶贫效果作用欠佳, 一方面因为涉农工业投入比例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涉农工业缺乏先进技术和经验, 对贫困地区人均收入的带动能力较差。扶贫资金投向中其他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010年达到了25.18%, 资金投向不明确, 不利于资金的透明化管理,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3.2政策建议

(1) 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结构, 加大以工代赈的投入比重和投入金额, 促进以工代赈资金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对贴息贷款的监管和发放, 使贴息贷款的优惠能够真正落实在贫困地区农户头上。

(2) 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技推广和教育培训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开发,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院校、农科所和畜牧站等科教、农技部门的作用。

(3) 扶贫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创收性的项目倾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项目投入对扶贫效果具有很好的影响作用, 而涉农工业项目与扶贫效果的关联度不大。扶贫资金的投放应倾向于使农民真正受益, 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项目。

(4) 建立科学的扶贫资金瞄准机制, 实现扶贫资金投向透明化管理, 继续推行扶贫政务公开, 为扶贫监督做好基础准备。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加强农村扶贫项目资金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使其有效地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引导鼓励企业和NGO等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政府、企业和NGO在农村扶贫领域的有效合作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优劣势互补, 更能够扩大扶贫资金的渠道, 更加充分高效地利用扶贫资源。同时, 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

摘要:随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采用灰色关联度来分析我国不同来源和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与扶贫效果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从资金来源看,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作用最为明显;从资金的投向看, 对扶贫效果作用最明显的是对农业发展的投入, 其次是对农户人力资本的投入。

关键词:扶贫资金,扶贫效果,灰色关联

参考文献

[1]王小林.贫困标准及全球贫困状况[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55) :41-50.

[2]蔡昉, 都阳, 陈凡.论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投资导向: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启示[J].世界经济, 2000 (11) :14-19.

[3]汪三贵, 李文, 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05) :45-49.

[4]陈薇, 杨春河.河北省财政扶贫政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 2006 (07) :58-59.

[5]翟彬, 杨向飞.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分析—以2002~2006年农村扶贫资金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08) :93-97.

[6]张斌.新疆扶贫资金效率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9.

[7]陈卫洪, 谢晓英.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贵州省1990~2010年扶贫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 2013 (04) :35-42.

篇4:贵州 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

贵州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近年来,每年民生资金项目投入均在2000亿元以上。由于分布点散面广,基层监管薄弱,查处不到位,一些民生资金被当成“唐僧肉”瓜分和侵占。近日,贵州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文胜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上,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整合县级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力量组建的民生监督组为“主力军”,紧盯侵吞民生资金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主动切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以专项监察为载体,强力推进民生领域“铸廉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纪律保障。

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的通报情况显示,2015年,贵州省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监督重点,着力解决扶贫开发、微企扶持、危房改造、征地拆迁、医疗卫生、农村低保等领域侵占民生资金的突出问题。省市兩级纪委重统筹、抓督导,坚持旬通报、月分析,督促县、乡纪检监察机关和民生监督组主动排查问题线索,主动查处违纪案件,共立案10238件,党政纪处分10640人,涉及金额7.86亿元,全省所有乡镇纪委都消除了“零办案”。

2015年,黔东南州在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专项监察中,查处了涉及5个县的11起腐败案件,3名县扶贫办“一把手”牵涉其中。目前,黔东南州扶贫办建立了“扶贫项目精准化监控平台”,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入扶贫项目基本信息和实施地点的GPS数据、图片,对全州扶贫项目点准确定位、实物化管理、全程监控,“压缩了套取、冒领扶贫项目资金的空间。”贵州省还整合财政、审计等专业力量,通过现场核查、暗访调查、自上而下追踪资金流向等手段,对专项资金项目廉政风险点精准走访监督,针对性开展重点巡查、滚动巡查、全覆盖巡查,着力发现问题线索。

篇5: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一、开展专项治理的目的意义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使其真正发挥效益,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扶贫成效,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开展专项治理,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和严查贪污、挪用、截留、克扣扶贫资金行为,促进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章更加完善、管理使用程序更加规范、管理使用机制更加健全,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二、开展专项治理的范围和方式

(一)范围。根据省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协调小组的工作计划,今年开展对20xx年、20xx年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检查,突出抓好“造福工程”,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残疾人资金等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要环节的检查监督。

(二)方式。以县为单位,采取“四个结合”开展专项治理。一是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二是项目检查与资金检查相结合;三是监督检查与加强整改相结合;四是总结经验教训与完善管理相结合。

三、开展专项治理的时间安排

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从20xx年7月开始,到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动员阶段。时间为7月。认真组织学习省、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本县(市、区)及部门的专项治理方案,做好组织动员和宣传工作,明确专项治理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自查自纠工作,切实把扶贫资金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实施检查阶段。时间为8月至10月。检查方式:一是自查自纠。由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牵头,组织纠风、审计、财政、发改、民宗、残联等部门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检查重点,开展自查,并以部门为单位形成自查报告。自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要有整改措施,并对今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出建议意见。要求在10月上旬将自查报告分别报市对应部门及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负责专项治理情况汇总工作,并于10月中旬将汇总报告报市老区与扶贫办。二是联合抽查,由市老区与扶贫办、纠风办、审计局、财政局、发改委、民宗局、残联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各县(市、区)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并形成书面检查报告。三是迎接省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协调小组的检查。市财政局、发改委、民宗局、残联等单位对20xx、20xx年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要进行认真总结,10月下旬将总结材料报市老区与扶贫办,市老区与扶贫办将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汇报材料,并牵头做好迎接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为11月至12月。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单位立即整改,同时提出加强和完善扶贫资金监管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四、开展专项治理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市、县(市、区)相关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和部署,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项治理工作班子。具体检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各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力量,更要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落实责任,共同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老区与扶贫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次专项治理行动,协调其他部门统一行动,组织开展重点抽查。总结分析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经验,研究提出加强和完善监管措施的建议意见。纠风部门负责对各有关主管部门在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查促纠,针对危害资金安全的突出问题,查处贪污、挪用、截留、克扣扶贫资金的行为。

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检查扶贫资金是否符合投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以工代赈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治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残联部门负责对扶持残疾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提出整改意见。

篇6:产业扶贫资金监管

一、2009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2009年国家和省下达安庆市财政扶贫资金17704.5万元,其中财政发展资金13018.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686万元。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648个。各县(市)根据扶贫开发规划和扶贫工作重点,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12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共投入扶贫资金6240万元,其中财政发展资金564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92万元。重点投向交通、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种养殖业等项目。二是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入。潜山县2009年安排资金400多万元,大力发展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等五大产业。太湖县近三年来共安排资金265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油茶、蚕桑、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通过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优升级,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贫成效显著。三是继续实施雨露计划。2009年共安排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671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13400人。四是开展“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工作。2009年宿松县被列为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县,在五个山区乡镇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2300多万元。五是继续扩大“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范围。五个重点县共成立362个互助组织,有17490户村民入互。安排财政发展资金1754.15万元,入互村民缴纳资金达610.2万元。这些扶贫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

二、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的主要措施

为切实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监管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一是各县根据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分别制订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扶贫开发项目实行县、乡、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建立分级负责的项目管理制度。即群众参与项目选择,专家进行项目论证,扶贫部门负责立项和申报,省扶贫办审查备案。四是实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项目责任追究制。太湖县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通过狠抓各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运行程序,从根本上避免财政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二)规范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运行程序。

在资金管理上,根据《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各县结合实际,相继制订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度管理操作办法》。财政扶贫资金都由各县财政局农业股管理,开设了专户,明确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在项目申报上,各县按照当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将财政扶贫资金分解计划到各主管部门及乡镇,由乡镇提出项目计划报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进入县扶贫办、发改委和财政局设立的项目库。扶贫办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对扶贫项目进行考察、评估,形成初步意见。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报省扶贫办备案。经省扶贫办备案审定后的扶贫开发项目在媒体上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扶贫工作透明度。

在项目实施上,各县严格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认的项目实施。对工程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招投标。对所有项目工程所需的大宗物资,按政府采购办法,公开向社会招标,择优选择供货厂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各县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实施的扶贫项目定期开展检查。扶贫项目实施完工后,扶贫办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并签署“财政扶贫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工程项目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在报账核算程序上,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的《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进行报账。项目报账时,由项目单位据实填写《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项目支出发票、项目实施合同书、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审计报告、招投标书到县财政报账。各县基本做到按照项目计划和项目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按照报账制管理办法进行拨款核算;按规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基本做到报账审批手续完备,报账的凭据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报账资料真实、合法、有效。

(三)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各县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定期组织审计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审计;二是由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开展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考核。对扶贫开发成效显著,项目资金管理好的乡镇,实行多安排扶贫资金的奖励。反之给以扣减扶贫资金指标的惩罚。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基层努力做好扶贫工作,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的积极性。

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十分重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不断规范,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各地的情况还有差距,在实地调研和座谈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重点不突出。部分县在财政扶贫资金安排上,未能按照省扶贫办规定的70%的资金比例。个别县用于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安排到村的资金不足20万元,致使整村推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宿松县凉亭镇枫驿村调查中发现,2009年安排到该村的整村推进资金24万元全部用于村村通道路建设配套上,由于道路建设资金不足,致使村在完成道路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也背上数目不小的债务,下一轮再扶持,也只能偿还村级债务,村级经济难以得到发展,农户的收入难以得到提高。

2、项目库建设不规范。有的县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项目库,项目申报随意性较大。不仅加大了项目申报的复杂性,而且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容易造成一个项目多部门申报,出现重复安排资金的现象。同时也容易产生优亲厚友安排项目的腐败现象。

3、项目的竣工验收环节亟待加强。扶贫项目小而散,有的只是补贴性投入,项目无从验收;有的扶贫项目与其它资金配套投入,仅凭一个部门验收,使项目实施缺乏真实性;扶贫项目仅凭扶贫、财政等业务部门验收,缺乏技术、审计等部门的参与,很难达到项目验收的目的。

4、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扶贫资金报账人基本上是县直项目单位和乡镇财政所。乡镇财政所报账后的资金监管有待加强,尤其是村财乡管后,乡镇农经站的项目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难到位。现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地方各级财政要安排配套资金。在实施扶贫项目时,多数项目也要求安排地方配套资金,但实际工作中各级财政根本

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配套。由于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从而降低项目实施标准,难以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6、少数乡镇存在前重后轻现象。重前期项目资金争取,轻工程结束后资金账目管理;重前期工程实施,轻工程后期管理,不能持续地发挥项目的扶贫效益。

四、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的建议和意见

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使其真正发挥扶贫效益,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

1、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性质和扶贫开发任务安排使用资金,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资金运行程序。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强化各级扶贫责任管理。在目前我省实施“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下,市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按有关职能,相应做好其监管工作。

2、科学制定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要立足于各贫困村实际,围绕着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以突出农民增收,解决和巩固贫困户温饱,改善贫困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要内容,确立扶贫开发项目。要让群众充分参与村级扶贫项目规划,由群众根据本村实际充分讨论上什么项目,让群众真正在项目中受益。

3、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要按照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项目库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各级项目库的项目内容和格式要统一。凡是进入项目库的扶贫项目都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价,确保扶贫投入的有效性。项目库项目的报备和变更都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不得随意处置。每年的扶贫项目申报都必须是已经进入项目库的项目。

4、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配套使用,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要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为平台,充分发挥“大扶贫”的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计其功,配套使用”的原则,集中配套投入项目资金。克服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小,投入单一,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投入效益的困境,促进贫困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5、探索建立扶贫项目的工程监理制度。目前扶贫部门、财政部门人力有限,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监督困难很大,建议通过第三方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从实施到验收全程监管。防止扶贫项目以旧顶新,以次顶好,以此顶彼的现象发生。杜绝挪用、骗取财政扶贫资金等违纪情况发生。

6、强化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验收管理。一是对于已竣工的扶贫项目,要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对已验收的项目,由财政部门聘请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三是拼盘投入资金的项目,由相关部门联合组织项目验收,防止出现重复投资,骗取扶贫资金现象。

上一篇:plc课程总结范文下一篇:排水沟的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