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总结汇报

2024-05-26

产业扶贫总结汇报(通用6篇)

篇1:产业扶贫总结汇报

畜牧产业扶贫汇报

双泉乡属纯山区,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4万亩,辖4个办事处,48个行政村,9016户3.1万人。2004年以来,我们坚持走好产业扶贫这条路子,大力发展畜牧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经过两年的扶贫开发,全乡养殖业迅速发展,原创:http:///由

原来的牛羊存栏量不足3.3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8.8万头(只),特别是波尔山羊养殖由原来的空白已发展到21个专业村,存栏量达到7千余只,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达到2780元。我乡的畜牧养殖扶贫经验在《大众日报》上给予刊登,2005年初,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姜大明同志亲临我乡视察了扶贫开发工作,并对我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定畜牧产业扶贫的路子

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路子是否选对直接影响全乡扶贫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我们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因村选项,科学规划,确保使扶贫项目都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我乡为纯山区,山多草多,对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就确定了实施畜牧业实现脱贫的规划,把畜牧生产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重点进行规划和扶持,将项目分解落实到了每个贫困户,滚动发展,形成小规模、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进程,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了贫困群众稳步脱贫。

二、依靠政策,加大扶持,促进畜牧产业迅速发展

目标确定以后,关键是实施,我们研究制定了各项优惠扶贫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促进了畜牧扶贫产业迅速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规定对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每户提供1000元养殖资金,用于购买波尔山羊;对养殖奶牛的贫困户每户扶持2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困难。二是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党委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养殖的畜禽实行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对所有的羊全部进行登记,打耳标、编号、造册,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定期防疫,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实行“放羊还犊”工程,扩大扶持面。即把可繁育母波尔山羊扶持给贫困户,签订合同,明确责任,产下的羔羊经乡验收合格后再作为扶贫羊,扶持给第二年的扶贫户,原创:http:///滚动发展,这即扶持了贫困户,又扩大了扶持面。对于奶牛养殖,我们建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由贫困户自愿推荐饲养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贫困户与管理员、乡政府与贫困户签订奶牛养殖责任书,实行股份制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分红的形式进行集中养殖,解决了养奶牛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饲养难度大的问题,加快了全乡畜牧业的发展步伐。2004、2005年已扶持的7个村930户的1860只羊,育成母羊4000余只,不仅使养殖户当年脱了贫,还为2006年的养殖户提供了优质母羊,每户增收1500余元。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存栏量达到50头,使50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达2100元。

三、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扶贫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的落实,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功和失败,我们严格按照资金用途全部用于扶贫项目中去。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我们建立并完善了资金管理机制,坚持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所有被扶持的项目,都建立了工作台帐,实行报账制度,扶贫贫困户资金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对于无扶贫项目的贫困户和贫困村不进行扶持,对于完不成项目进度或完不好的给予少扶持、不扶持或取消扶持资格,使扶贫资金切实用在扶贫项目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抓好畜牧这一主导产业,2006年再发展波尔山羊养殖专业村14个,新引进波尔山羊1790只,贫困户农民人均增收413元。到2008年全乡全部村庄达到波尔山羊养殖专业村,使双泉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之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篇2:产业扶贫总结汇报

根据会议要求,我将乌审旗2019年产业扶贫专项资金项目落实推进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2019年乌审旗共收到市级产业产业就业专项扶持资金614万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共12个,涉及到5个苏木镇,13个嘎查村。重点嘎查村扶持资金260万元,用于重点嘎查村项目13个,涉及到5个苏木镇,13个嘎查村。我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依据脱贫攻坚规划、扶贫对象需求,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提高资金项目效益和脱贫质量。严格依照项目库审批手续推进扶贫项目库建设,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安全高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产业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嘎鲁图镇布寨嘎查滴灌加工厂项目已办理采购手续,正在作预算、签订合同、办理厂房建设用地手续;布寨嘎查细毛羊合作社农机服务建设项目已办理询价采购,即将进行招投标工作;呼和淖尔嘎查托管代养项目正在办理细毛羊采购手续。图克镇图呼勒岱嘎查追溯有机产品研发推广体验销售一体式生态闭环平台建设,厂房600平米已建设完成,机器设备已完善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已与本嘎查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一般户形成利益联结,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畜产品。乌兰陶勒盖镇巴音高勒嘎査文贡塔拉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在建设中,巴音希利嘎查乌审旗尚布拉格种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基础母牛养殖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巴音敖包嘎查农机机械服务队机械已经购置完毕,已经投入使用。其中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呼和芒哈嘎查、宝日呼岱嘎查、通史嘎查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计划10月中旬并网;昌煌嘎查小杂粮加工厂目前正在办理采购手续;呼和芒哈冷链物流中心设备已经购买完毕,安装完成后可以投入使用;通史嘎查农畜产品收购点场地建设完工,审批手续已经完成,计划年底投入使用。

二、重点嘎查村项目推进情况

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计划购买农机机械设备,正在进行市场询价对比;木都柴达木村计划用于黑猪销售实体店项目,正在进行市场调研,确定门店选址;呼和陶勒盖嘎查计划用于种猪养殖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生物颗粒厂,现在厂房已建设完成,已购买各种机器设备5台、车辆2辆、100吨地秤1台,现已开始小规模运行,每天大约产出15吨颗粒;陶报嘎查生物颗粒厂厂房已建设完成,已购买各种机器设备3台,正在联系相关部门安装变压器。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冷链物流园项目。萨拉乌苏村将20万扶贫资金用于投资乌审旗众兴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萨拉乌苏村建设的冷链物流园项目,合作期限为10年,村委每年分红2万元,10年共计20万元,10年后返还本金;排子湾村委蔬菜大棚。排子湾村利用20万元扶贫资金新建大棚19栋,其中向农牧户出租大棚16栋,租金收入0.47万元;3栋棚村委用于种植花卉,目前收入10万元左右;毛布拉格村大棚项目。毛布拉格村利用20万元扶贫资金新建温室大棚2栋,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截至目前收入共计3万元左右。同时雇佣毛布拉各村贫困户高贵军打理大棚,帮助其增加经济收入;巴图湾村入股内蒙古鼎舜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巴图湾村将2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用于入股内蒙古鼎舜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期限3年,村委每年分红2.4万元,三年累计共计7.2万元,3年后返回本金20万元。公司优先考虑雇佣巴图湾村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并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瓜果、蔬菜等产业,增加贫困人员的收入。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农机服务队项目正在购买机械;呼和芒哈嘎查冷链物流中心设备安装完毕后投入使用;沙尔利格嘎查小杂粮加工厂正在商定采购程序。

三、市级产业就业专项扶持资金到位情况

2019年,我旗收到市级产业就业专项扶持资金614万元,经我旗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结合我旗脱贫攻坚项目库实施情况,分别向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托管代养项目拨付50万元、向布寨嘎查滴灌加工厂项目拨付30万元;向图克镇图呼勒岱嘎查追溯有机产品研发推广体验销售一体式生态闭环平台拨付60万元、向苏力德苏木陶尔庙嘎查、呼和芒哈嘎查、宝日呼岱嘎查、通史嘎查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拨付260万、向昌煌嘎查小杂粮加工厂补助资金拨付20万、向呼和芒哈冷链物流中心拨付20万元、向通史嘎查农畜产品收购点拨付35万。向无定河镇堵嘎尔湾村玉米烘干厂项目拨付20万元、向王窑湾村玻璃纤维棒项目拨付24万元。向乌兰陶勒盖镇拨付的95万元市级产业就业专项扶持资金目前暂未向嘎查村拨付。

四、重点嘎查村扶持资金到位情况

2019年我旗共收到重点嘎查村扶持资金260万元。分别向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购买农机机械设备拨付20万元,木都柴达木村黑猪销售实体店项目拨付20万元,呼和陶勒盖嘎查种猪养殖项目拨付20万元。向苏力德陶尔庙嘎查农机服务队项目拨付20万元、呼和芒哈嘎查冷链物流中心拨付20万元、沙尔利格嘎查小杂粮加工厂20万元。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冷链物流园项目拨付20万元,排子湾村委蔬菜大棚拨付20万元,毛布拉格村大棚项目拨付20万元,巴图湾村入股内蒙古鼎舜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拨付20万元。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生物颗粒厂20万元,陶报嘎查生物颗粒厂20万元。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市级重点嘎查村20万资金因嘎查无项目,资金尚存于嘎查账户未投入使用,现已申请退回资金。

四、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按照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规范扶贫项目建设管理。

其中招投标和采购手续花费时间较长,有的嘎查村招投标后存在流标情况,耽搁了时间,造成进度缓慢。二是各嘎查村的集体经济现基本已形成,但不成熟,部分扶贫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三是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效果不明显,利益联结方式多为入股分红、雇佣等形式,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带动效果不明显。四是农村贫困户多存在缺劳力、缺技术、缺胆量等问题,在农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单独组织实施产业项目的难度很大。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紧盯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资金精准安全高效使用。

实时开展扶贫项目验收工作,坚决杜绝帮扶措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长效性不强、治标不治本等问题,确保扶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二是实现项目资金与贫困户相链接。

注重发挥集体经济建设项目促进扶贫户就地就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与扶贫户建立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篇3:产业扶贫总结汇报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离不开优势高效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扶的是根本。谋划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 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抓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尽管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判, 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人口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推进, 继续大规模向城镇转移, 向二三产业转移。明确提出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 要把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 两项工作, 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和优先选项并大力实施。但是, 必须同时看到, 要完成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这是一项浩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据估计, 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 至少还需要20年以上, 甚至30年, 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 还仍将有30% 这一庞大人群留在农村。根据对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分析, 贫困群众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在今后相当时期内, 大部分仍将滞留在农村, 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这部分人群阶段性发展和长期性发展问题。对于这些留在农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而言, 其收入将主要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 , 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搞好产业扶贫对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减少贫困人口,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在抓好搬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 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二) 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搞好农业产业扶贫极为重视, 把推进产业扶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2012年全省38个县、2013年增加到41个县、2014年起扩大到58个县) 每年安排每县10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设区市和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各地还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产业扶贫既是一项重要的大事, 也是一项复杂的难事, 说其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大多数农产品, 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 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 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二是农业生产要求专业化, 但现在大多数贫困村仍然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从事生产, 发展的产业可谓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样, 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又难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现在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 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 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贫困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差、技术水平低, 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参与产业开发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 产业扶贫既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 更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攻克的难点。

(三) 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方式和机制迫在眉睫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 由于产业扶贫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上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相当一部分地方产业扶贫进展和效果都不尽人意。在产业扶贫方式上, 目前推行的两种方式都不够科学合理, 扶贫功能和效果欠佳。第一种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方式, 即设想通过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扶持龙头企业建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 建加工厂和流通设施, 促进产业较好地发展。同时, 通过吸纳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同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其早日脱贫致富。然而, 从许多地方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 它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较快发展, 使龙头企业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迅速壮大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产业发展预期。但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并未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 贫困农户并没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同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 大多数农户仅获得很少的一些土地流转租金和临时性务工工资收入, 虽然这对改善贫困农户绝对贫困状况起了一些作用, 但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所获得的产业扶贫效应相比差距甚远, 与政府的扶贫期望相差甚远, 这一产业扶贫方式被评价为效率明显但欠公平。显然, 这种产业扶贫方式偏离扶贫宗旨, 不宜继续实施和推进。第二种是扶持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的方式, 即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各自发展产业, 促其增收脱贫的方式。有不少地方还结合采取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五定”帮扶机制, 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方式。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平, 将产业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 较大地调动了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发挥了一定扶贫功能和作用。但另一方面, 由于这种扶持方式是建立在分户发展产业的基础上, 既难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又缺乏现代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力支撑, 势必无论是对产业发展推动, 还是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都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即使少数农户一时取得较好的成效, 但也很难确保持久地发展。这种方式被评价为公平性较高但效率不高, 故也难以继续大力推行。另外还有的地方试图从金融扶贫或科技扶贫等单项扶贫措施寻找突破, 但也由于缺乏专业化生产基础和组织化服务保证, 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所以探索和创新产业扶贫方式迫在眉睫。

二、创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既要求讲究效率, 又要求兼顾公平;既涉及到自然风险, 又涉及到市场风险, 还涉及利益关联等多个方面。因此, 推进产业扶贫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 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要用综合手段来创新。要在以贫困户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 选择一个优势高效的好产业, 着力提高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众所周知, 要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首先必须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是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根据各地多年经验, 要选择好一个产业, 原则上以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产业中, 选择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佳。按照这一原则选择产业, 既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凸现四大优点。其一,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产业, 有利于贫困村扶贫产业能比较好地融入到全县产业化进程中, 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而要达到产业化水平, 通常至少要达到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生产、流通、加工三个环节比较齐全, 相互之间比较协调匹配, 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二是产业规模达到比较大的程度。按照这两大条件要求, 显然一个村很难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水平, 而一个县 (市、区) 则完全有可能做成。强调贫困村应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中选择产业, 它可以使贫困村产业发展较好地融入到本县 (市、区) 的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全县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个贫困村难以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的问题, 又可以同样享受推进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 进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提高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二,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 从而使产业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大量经验表明, 发展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才能越做越精, 越做越强, 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强调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就是要着力改变过去一个村搞十几个产业、几十个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从而更好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三,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具有优势的高效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益。产业扶贫的目标就是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选择的产业是一个低效的, 就很难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在产业中, 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一些地方, 很具比较优势, 但这些产业单位面积增收潜力比较小, 要通过发展粮棉油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其出路在于大量扩大生产规模, 而这对贫困农户而言, 又是往往难以做到。因此扶贫产业要尽可能选择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 当然也不排除能够吸纳较多贫困户参与,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其它加工业和服务业。其四,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成功率。不同的产业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这些条件能比较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才能使产业发展得更好, 更具优势、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益。所以在选择产业中, 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 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以保证产业发展成功。

从全省开展试点的部分县产业选择情况看, 这些县大多数试点贫困村都按照上述四点要求, 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如修水选择蚕桑、茶叶等居多, 永新选择蔬菜、蚕桑居多, 井冈山选择红心猕猴桃居多。当然强调在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并不排斥从其他地区引进新的品种、新的产业, 把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 实现产业化的做法。

(二) 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 着力提高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对科学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而言, 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 紧接着更重要的是要将贫困村中有意愿并有一定劳动能力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 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按章程要求组建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着力保障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服务和支撑, 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 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社会服务体系支撑。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分户承包经营的历程和经验, 清楚地表明, 实行分户承包经营,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培育和造就了千万户微观经济主体, 激活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农户,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上, 并未完全如原来所设想的那样, 即在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以后, 依靠原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发展一大批新的服务组织, 通过实行统分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社会化服务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原有的服务组织功能不断弱化, 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成长又较缓慢, 能为农户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由于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后,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发展生产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因而既难以应付自然灾害风险, 解决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 又难以克服小生产分散供给与大市场集中需求等诸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 全省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要推进产业扶贫, 必须同步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通过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 一方面可以在生产技术上服务于农民, 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可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主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可以帮助农民有效地组织农产品销售, 完成从产品到商品、从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惊险跳跃, 从而达到弱化市场不确定性, 降低农民参与市场的风险, 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 组建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改变农户孤立无援、任人摆布的地位, 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整体地位, 壮大谈判力量, 阻止和防御各种利益集团对农民的不法伤害和剥夺,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不平等竞争地位,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有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民之间合作的中介, 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在组织千家万户方面的困难, 促进了公司与农户之间更好的合作。同时, 也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总之, 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保证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有利于保障扶贫产业发展, 对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 具有决定性意义, 是整个产业扶贫工作中, 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今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建立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要坚持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科技为支柱的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式多样, 以点带面的策略来推进。在合作范围上, 先从专业合作入手, 再向综合性发展为宜;在合作形式上, 先从比较简单的契约型合作入手, 再向比较复杂的内部出资型或会员制型合作发展为宜;在组织架构上, 原则上以一个贫困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个合作社,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数个行政村, 建立一个合作社。如在一个乡镇有多个村分别建立了同一产业合作社, 也可建立乡镇级分社, 以便形成更大的力量, 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样在县 (市、区) 有多个乡镇建有同一产业分社, 也可以在县级层面建立产业合作总社, 从而形成更大的力量, 获得更大的利益, 争取更大的发展。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流于形式, 或打着合作、服务的口号, 钻政策空子的“伪合作社”出现。

(三) 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担保金, 着力破解资金不足这个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选择好产业并同时建立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后, 紧接着就是如何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这是关乎合作社能否顺利运转、扶贫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正如坊间所说, 钱不是万能的, 但产业要发展, 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就目前资金供给而言, 虽然省委省政府已为58个县每年专项安了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各设区市、各县 (市、区) 也相应地安排了数量不等的一些专项资金, 产业发展主体——贫困农户虽然也能自筹一些资金, 但数量极为有限, 因而现有的少量资金供给与产业发展庞大的需求相距甚远, 供需矛盾很大。我们曾设想并试图动员和说服银行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种方式可能给自身带来较大风险而未采纳。多年来, 广大农民一直希望用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些物权变现难及其它一些原因, 绝大多数地方银行也未接受这种抵押贷款方式。各地实践表明, 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 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才有可能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具体而言, 就是用政府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担保金, 质押于银行, 银行给予数倍放大贷款, 从而破解贷款难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现在省、市、县各级都有不少地方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联合与银行部门商讨建立财政产业扶贫担保金, 解决扶贫产业发展所需贷款问题。从各地反映情况来看, 银行部门对此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乐意与扶贫和财政部门合作开展此项业务。据分析, 这种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银行风险, 同时又能迅速扩大银行业务, 增加银行收益。各地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与银行共同合作围绕“贷得出、用得好、还得起”的基本要求, 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总结各地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做法和经验, 可以探索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县级层面建立贷款担保公司, 公司定性为以服务为主的非盈利机构, 当然在条件、规模尚未成熟的地方, 这项业务工作也可由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操办,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贷款担保资金, 数量在开办之初一般以一个合作社安排20万元左右为宜。三是明确担保金与贷款存贷比例确定贷款计划, 存贷之比通常为1:8, 向合作社农户提供1至3年期、最长不超过5年的担保贷款, 贷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四是根据贷款计划完成比例区别担保金和合作银行代偿呆账时双方各自承担的比例, 如完成比例低于5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7:3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在50%至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8:2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高于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9:1的比例分摊。五是每年初合作银行商担保公司 (或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 按每个合作社担保金数量及存贷比例下达最高贷款额度, 县合作银行为每个合作社设立单独账簿进行单独核算。贷款由农户提出申请, 合作社在贷款额度内, 按贷款规定要求审定农户贷款申请, 再报合作银行审定。如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需担保金代偿, 需报担保公司或县扶贫部门审查。确需从担保金中代偿的, 第二年则按代偿后的总担保金数额确定贷款额度。为增强合作社成员偿贷责任和意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户申请担保贷款时需向合作社提供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房屋等物权抵押。各地在实际工作可因地制宜制定既方便合作社成员及合作社贷款, 又有利于扶贫和财政及有关部门对担保贷款工作管理和监督的细则。同时在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过程中, 对贫困户要辅助于直补、贴息或保费补贴等特惠措施, 充分体现差别化扶持要求, 主要是产业发展担保贷款优先保证贫困户的需求;对贫困户的产业贷款贴息率应高于对其他农户的贴息率;产业直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合作社的贫困户, 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贫困户的直补资金可转为贫困户的股金。

(四) 创建一个部门帮扶的新机制, 着力增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动力和合力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全省58个产业扶贫重点县 (市、区) 要建立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小组, 在工作小组统一领导下, 按照职责要求, 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职。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 农业部门在产业扶贫方面肩负主要责任。指导选择产业, 组建合作社, 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工作都是农业部门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扶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和合作, 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 还要协调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支持和参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把干部驻村帮户工作与科学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使驻村帮户工作更加科学, 更好地落到实处, 更加扎实有效, 从而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游离于产业化、专业化体系之外的所谓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 起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

总之, 推进“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 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这几年正是基本上按照上述所设想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并取得可喜成绩, 使该村产业有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提高、面貌有了大改变。黄溪村曾因修建水电站田地大面积被淹,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很低, 一直是典型的贫困村, 也是一个刑事案件多发村。近年来,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以及驻村单位和干部的帮扶支持下, 他们开拓进取, 积极调整结构, 实行水改旱, 转向发展经济作物, 在全县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蚕桑产业, 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又把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一方面他们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作质押, 争取银行放大抵押贷款, 同时, 农户也积极自筹一部分资金。通过多方努力, 使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合作社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 充分发挥“统”的功能, 为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 有效地破解了过去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中存在的难题。一是实行小蚕共育。通常小蚕在饲养过程中, 对温湿度和防疫要求很高, 农户在家里饲养小蚕很难把控温湿度和防疫问题, 小蚕成活率一般很低, 甚至“全军覆没”, 严重地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 合作社采取小蚕共育的办法, 即由合作社按技术规程要求建造小蚕饲养室, 并聘请技术人员作指导, 通过按要求严格把控温湿度和防疫等关键环节, 使小蚕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二是大蚕集中饲养。大蚕虽然比较好饲养, 但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由于人蚕共居, 环境问题仍比较难把控, 影响蚕茧产量, 并且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在技术指导上也不方便。此外, 还有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 暂时或长期退出种桑养蚕, 原有的蚕房、蚕具等资源又大量浪费。针对这一问题, 合作社又筹措资金统一建造大蚕饲养室和蚕具, 社员要养蚕向合作社租用蚕室和蚕具。这样一则减少了农户一次性投资, 也可避免不养时浪费资源;二则较好的硬件条件, 可以更好地把握环境条件和防疫问题;三则便于技术指导。因而通过这一措施, 使大蚕饲养又跨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统一组织采购生产资料。合作社因所需生产资料多, 向生产单位采购时价格上可获得很大的优惠, 节约了成本。四是统一组织销售蚕茧。合作社利用有利的谈价地位, 同时也节约巢丝加工企业成本, 争取到更好价格。黄溪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以上等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蚕的成活率和蚕茧的产量, 另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养蚕的生产成本, 使农户年收益增加了一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黄溪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一跃成为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发展位居全县前列。黄溪村成功的实践, 充分印证了推行“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也预示着未来产业扶贫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三、创新产业扶贫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扶贫产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 集中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资金, 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 重点扶龙头企业和大户。通过多年的扶持和投入, 扶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 建起了一大批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不少地方在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时, 往往规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享受政策扶持, 扶持门槛太高, 而贫困农户又往往由于经济实力无法达到规模要求, 所以总是被排斥在外。而发展产业又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为解决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融入产业进程并享受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 省委省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就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两者关系而言, 既有相同要求, 又有不同之处。相同要求都是推进产业发展, 不同之处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于推进整个产业建设, 在政策取向上更加讲究效率, 更加强调扶优扶强, 更加注重扶龙头扶大户;而产业扶贫主要着眼于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讲究公平, 更加强调扶贫扶弱, 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二者虽有区别, 但又相互促进。推进产业化为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产业、搞好产业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产业扶贫, 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力量, 使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地农户, 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现在有些地方,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混为一谈、等同一样, 甚至提出要将产业扶贫资金同其他部门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一样, 用在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建设上, 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 或者建立科技园、示范基地。笔者认为, 一方面江西省仍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 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要求, 加大对龙头和大户的支持, 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另一方面, 产业扶贫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扶持对象, 它仅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项目, 而不是整个产业化项目, 它重点是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建立产业扶贫贷款担保金, 以及贴息和奖励直补等方面。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其他方面是显然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违背扶贫扶弱宗旨、偏离精准扶贫要求的做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进产业扶贫的关系, 用好产业扶贫政策, 真正补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贫困农户参与不足这块“短板”, 使全省在推进产业化中做到既效率优先, 同时又兼顾公平。

(二) 正确处理尊重农民主体与加强组织引导的关系

尊重农民主体, 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具体操作上, 农民的自主权理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尊重农民意愿, 就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农民这个主体在产业发展中既是实施者, 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 所以最终决定权就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 由农民自己做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山区、库区和湖区, 由于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对外面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知之甚少, 且自身素质又比较差, 在参与产业发展中, 要独立作出正确的决策, 面临很大的困难, 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大力帮助。因此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 可以甩手不管。相反, 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肩负引导和服务重要职责, 如在产业选择方面, 有些地区农民仅知道附近种植的几种作物, 如让他们作出选择, 很有可能选择其中一种效益并不高、前景并不看好的作物, 任其这样选择势必会影响产业扶贫的功能和作用, 困此, 政府部门和干部应充争发挥掌握的信息多、见识广、素质高的优势, 积极引导贫困户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打消贫困农户疑虑, 可以组织他们到发展该产业的优势产区参观学习, 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作出选择, 对于一时不能正确选择产业的贫困村, 既不要强迫他们立即接受, 又不能支持他们作出不恰当选择。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 优先扶持那些正确选择了产业的贫困村, 以及那些能接受新品种, 新技术的贫困村, 并用这些村成功的事例来引导那些一时不能作出恰当选择的贫困村, 使他们都能逐步跟上发展步伐。此外政府部门和干部还应搞好信息服务,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品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三) 正确处理积极创新与稳妥推进的关系

篇4:产业扶贫总结汇报

贵港“一村一品”助脱贫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东和村是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贫困村,被贵港市、港南区列为2016年底脱贫摘帽的贫困村。

东和村过去产业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水稻和甘蔗种植外,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群众脱贫致富没有门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村委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筛选,决定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作为东和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4月,全村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百香果422.5亩。同月,合作社与贵港市百果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保价(最低3元/公斤)收购协议,确保了销路,增强了群众发展百香果产业的信心。

为了提高百香果基地的产出效益,该村还发展立体种养业。目前已在百香果基地套种花生、玉米100多亩。5月初,又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45亩台湾香芋南瓜在百香果基地进行套种。据估算,该村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年总收入可达150多万元。目前,全村有46户贫困户加入到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其中,1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30户贫困户以年租金650元到1000元不等价格出租土地给大户种植,13户贫困户参与到基地劳动实现工资性收益。

融水林下灵芝致富一方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利用振宇灵芝种植合作社、融水融乐农林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在灵芝菌种制作技术及种植经验上的优势,大力推进林下种植灵芝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引进山臻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17个乡镇的3000多户林农在林下种植灵芝一万多亩,参与贫困户达1430户,年产干灵芝1000多吨,年产值近4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林下种植灵芝农户827户,涉及人口4135人,预计每户增收可达7202元。

目前,全县成立了6家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7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干部或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带动的办法,由一户带领几户种植,或由村干部统一领取种苗,督促农户按技术要求开展生产。全县20个乡镇有17个乡镇参与了林下种植灵芝项目,参与乡镇占全县乡镇的85%。

三江稻养鱼服务贫困农民

三江侗族自治县稻田养鱼是当地群众传统生产项目,为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从2014年起,整合资源,以整乡推进的方式,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实施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3721工程”设计亩产鲜鱼50公斤以上,亩产稻谷435公斤以上,同时,配套建设鱼苗基地400亩。通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贺州金银花加工贫困户受益

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助推全市产业脱贫。2014年该市引进贺州巨欣金银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种植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以大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广大农户人工栽培树型金银花,在钟山县花山乡、平桂区公会镇等率先种植金银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据了解,2016年4月,贺州市金银花平均鲜花亩产量近150公斤,亩产值约3900元。预计今年底,全市金银花种植将从去年的3200亩发展到5000亩,可带动700户2950人脱贫致富。

南丹县景区带动旅游脱贫

南丹歌娅思谷景区经过3年发展,已荣获国家4A级景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中国十大民俗特色酒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河池市“千企助百村”帮扶示范点、河池市非公强优企业等称号。

景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民族特色村寨)+农户”的模式开发里湖社区王尚屯,投入608万元用于提升该村基础设施和民族风情演出水平,每年给王尚屯合作社4%的门票分成,并租用农民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安排当地贫困户就业、扶持农家乐、回购销售手工艺品等。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王尚屯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8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656万元,实现92户375人脱贫,脱贫率达98%以上。(据《广西日报》)

篇5:《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导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的有

利机遇,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延

长链条、扶智扶技、很抓落实。

20XX年1月以来,我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

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主动联合市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

位,全力以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配合县市区党委、政

府,推动扶贫攻坚战役。

1.检查指导县市区确定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载体。从

20XX年1月中旬开始,我局牵头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等部门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确定特色果蔬、中药材、富

硒稻、茶叶、桑蚕、生猪、肉鸡、肉鸭、油茶等为主导产业,并组织召开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对接会,23家企

业积极响应,计划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大行动,确保种养得出、销售得了、加工得好、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收益、企业能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针对

20XX年全市计划

脱贫摘帽115个贫困村1062个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14349户58072人、水田万亩、旱坡地万亩、山林地万亩的特点,组织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反复调查研究和召开联席

会议,拟定了《贵港市20XX年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讨

论稿)》,并转发县市区征求意见。

3月2日,我局印发实施

《贵港市农业产业脱贫20XX春季大行动工作方案》(贵农业

通(20XX1

13号),派出组织5个工作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精

准脱贫帮扶和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攻坚年”

活动取得实效。

3.组织种苗繁育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准备工作。从

2月

初开始,我局组织市蚕种场、桂平市汇鑫百香果专业合作社

等单位,围绕百香果产业扶贫进行繁育种苗达

120万株以上。

同时,1月31日、3月4日先后两次到挂点联系乡镇平南县

大坡镇召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座谈会,指导帮助

贫困村落实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已落实种植水果

1200多

亩、富硒优质稻1500多亩。3月9日,组织大坡镇贫困村驻

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委主任到桂平市安担村、百香果加

工企业和港南区高庆村参观学习,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和坚定

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4.指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扶贫

+

”、“产业订单

扶贫”模式。组织金沙果蔬专业合作社、深禾丰公司利用自

己的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认管和入股等,多

形式增加贫困户入收。3月8日,我局在港北区庆丰镇深禾

丰公司蔬菜基地召开全市蔬菜产业扶贫暨春季大行动推进

会,推广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着力解决

20XX年计划脱困群

众收入问题

5,指导贫困村建立覆盖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为指导后盾

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我局组织人员编写

《产业扶贫手册》,重点介绍我市扶贫主导产业、增收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实体注册登记和产业扶贫政策等。

推介一批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如港南区八塘镇

高庆屯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流转无劳动力

(或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发展蔬菜生产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现将我县果茶产业扶贫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果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底,全县果业总面积万亩,其中柑橘面积

万亩,脐橙面积万亩;水果总产量万吨,其中脐橙

万吨。建

成了四个万亩标准化脐橙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了贡江、梅江

两江流域10万亩脐橙产业带。茶叶总面积9820亩,年产干

茶430吨。

二、产业扶贫主要措施及成效

1、制定了《县贫困村20XX-2020年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对象范围,将贫困村中有发展产业意愿且有

劳动力的贫困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明确了目标任务,计划

开发果业扶贫基地3万亩。规划落实到了具体的乡(镇)、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建设一批以脐橙、大盒柿为

主的产业扶贫基地。细化了工作措施。提出了

“统一思想,广泛动员”、“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帮扶机制”、“统一山地流转,落实山地经营权”、“确保开发质量,建设生

态果园”、“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推广与创新”等六

项举措。

2、开展了入户调查

据入户调查初步统计,我县有果茶产业发展意愿的扶贫

户约6000户,计划发展脐橙、大盒柿、茶叶、杨梅、葡萄

等果茶产业种植3-5万亩。

3、开展了技术培训

开展了两期县级培训班和50余期乡(镇)级培训班,培

训果农及有意向发展脐橙产业的农户

3000余人次。

4、制定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

一是在推进赣南脐橙产业转型升级中,优先扶持贫困户

土地流转、开发种植。二是对在册贫困户实行免费供应无病

毒柑橘苗木。三是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柑橘

项目的实施,优先支持从事脐橙种植的贫困户开展标准果园

建设。四是对从事脐橙产业的贫困家庭开展免费种植技术培

训,并加强脐橙种植、防病、防虫等技术指导。五是从事果

业产业开发的贫困户按照有关办法专项申请精准扶贫产业

帮扶资金,柑橘整地按每亩

300元、改善基地道路按每公里

2万元给予补助,架设供电线路按每公里

2万元给予补助,建50立方蓄水池每个补助5000元。六是鼓励龙头企业、专

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采取“公司

+基

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吸

纳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计酬,保障贫困户收入。安排一

定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对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效显

著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

人进行帖息扶持,带动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七是整合财政

惠农信贷通、农行扶贫贷、产业贴息金、扶贫互助金,优先

支持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优先支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优先支

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的果业“走出去”

项目。

5、打造示范基地,建立产业扶贫典型样板

为全力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

伐,20XX年在贡江镇红峰村、禾丰镇黄村等地建设扶贫示范

基地。基地建设按照统一山地流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苗

木供应、统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分户经营模式,重点安排贫困户开发种植。为确保示范基地扶贫效果,县、镇、村三级加大扶持力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柑橘黄龙病防控形势还不容乐观。

2、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3、部分老果园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4、柑橘苗木供应能力不足。

四、下一步打算

1、科学规划,提高建园水平。对新建产业扶贫基地,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合理规划作

业小区,坚持“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

立体开发。

2、继续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3、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确保柑橘产业持

续健康发展。

4、深化市场营销,提高果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保障

果农增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

支持下,我们抢抓英山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的有利

机遇,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延长

链条、扶智扶技、很抓落实。20XX年共投入资金1847。5万

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21万元,自筹资金1200万元,共

扶持产业项目99个,使全县贫困村面貌大变,走出了一条

以特色产业扶贫为主,以旅游产业扶贫和打工经济扶贫为辅的“一机两翼”的扶贫格局。圆满完成了全年扶贫开发

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巩固特色产业着力提高质效

(-)构建产业开发模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按照一业

为主,多元开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我县已经形成了以茶为主,桑、药、栗多元发展的特色产业

优势。今年我们继续巩固扶贫成果,一个模式抓到头,一张

蓝图画到底,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6万亩。其中,新建和改

造茶园3万亩,新发展桑、药、栗等特色产业基地

3万亩。

全县特色基地达到60o

8万亩,人均1。5亩。其中茶叶面

积19。83万亩,系列产值过1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全省

第一,蚕桑面积7o

5万亩,药材面积20«

5万亩,板栗面

积14。22万亩。

在产业结构上,我们主攻茶叶产业,建成了

4个万亩“茶

叶走廊”,5个重点茶叶乡镇、10个千亩茶叶小区、100个

茶叶重点专业村和219个百亩茶园基地,种茶农户

7o

8万

户,占农业总户数的87。8%每年新建苗圃150余亩,抨插

茶苗4000万株以上,茶叶基地规模以

5000亩至10000亩的速度扩张,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良种茶园和茶苗繁育基地。

同时蚕桑、药材和板栗三园建设也突飞猛进,今年药材行情

看涨,石镇、草盘、金铺、杨柳、雷店等

8个乡镇,162个

村都大兴药园,种植户新增

1万户,面积1。5万亩。全县

茯苓种植达500万窖,总面积达11000余亩,总产潮苓3000

万斤,亩平收入4050元。种植苍术6000亩。陶河乡以推进

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提档升

级。推广茯苓、苍术、天麻、桔梗

GAP高产种植科技项目,茯苓品牌已经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

GAF认证的中药品种。孔家坊乡是全县的蚕桑大乡,今年2600

户种桑养蚕,带动周边3个乡镇新发展桑园3000亩。特色

产业规模扩张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效。

县域经济

仅有量的扩张远远不够,必须向质效的提高转变。我们锁定

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一下牵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绿色食品、纺织丝绸和建筑建材五大

新型产业集群。今年我们为志顺、绿屏、绿羽等一大批茶叶

加工龙头企业积极申报,争取扶贫贷款额度

2o

55亿元,申

请扶贫贴息额300多万元。我们的大力扶持,使全县10多

家民营茶叶公司、30多家骨干茶场和20多家清洁化茶叶加

工厂的加工设备提档升级,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

春茶生产中,名优茶占据

85%的比重,年销售收入家家过千

万元,其中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过

6000万元。有20家企

业通过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认证,取得

QS标志,有3

个企业通过了

IS09001-20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

个企业品牌通过了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有

3个企业品牌通过

了有机茶产品认证。有2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

点加工企业”,有1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

企业”。雪屏牌、志顺牌、团黄牌、野山香牌英山云雾茶荣

获第二届华中茶叶博览会产品金奖,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荣获

“湖北十大名茶”

o

“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快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县户平年特色产业收入

由过去的3000元上升到5000元,农民64。6%的收入取自特

色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也同步增长到

3668元,比上年增

加312元,增长9。3%茶、桑、药、栗四大产业多元互补,壮大了经济实力,使广大群众快速脱贫致富。

(三)协会搭建产品市场,渠道通达货畅其流。

为了解决

市场销售这个瓶颈问题,我们参与组织指导全县成立了由经

济能人、科技带头人组建的茶叶、蚕桑、药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拥有固定资产6700万元,带动农户2。92万户,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形成“百

社带万户”的良好局面。草盘镇宏业中药材种植协会网络会

员500多人,带动全镇种植药材8000多亩,与省外贸公司

实行订单农业,年创外汇300多万元。东冲河村组建生态农

业合作社后,以会员入股形式发展掰猴桃

120亩,协会统一

技术指导、统一规模生产、统一收购包装销售,产品供不应

求,带动了黄家湾、东夹铺等邻近乡村猫猴桃基地的发展。

协会引领市场、市场拉动产业,产业带动脱贫,这种领跑机

制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二、发展旅游产业拉长扶贫链条

我县通过产业扶贫,开发出

60万亩茶叶、板栗、蚕桑

和药材基地,同时还有桃、杏、李、柿、葡萄和掰猴桃,小

果园大基地让村村添绿,大地铺秀,加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在这

里隆重举行,“茶乡放歌”主会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山秀水衬古寺,新村亭阁缀画图。

今年以来,乌云山“茶

之旅”十分火爆,接待游客20多万人,农民创旅游收入20XX

多万元。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和商人也慕名

而来。他们品茗赏景之余,还喜欢进茶园、到车间,体验米

茶、制茶的劳动乐趣。

(二)鼓励兴建农家乐。

我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

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以创建“湖北旅游强

县”和“

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一泉(温泉)两山(大

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风景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旅

游活县”战略,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为

扶贫开发提供了契机,为了加快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

旅游发展,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产业,我们专门制定了《关

于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强

力整合农家乐旅游项目资金,对贫困户每发展一家农家乐补

助一万元,全县兴起农家乐250户,我们奖补250万元。乌

云山村依托旅游资源和茶叶优势,发展农家乐

吸引3万多人进园观光旅游,年收入达到

300多万元。温泉

镇梅岩村是个贫困村,我们指导农民投资

50万元,创办农

家乐28家,每户每天收入20XX至3000元,效益可观,群

众基本脱贫。

(三)大力招商引资。我们抢抓大别山生态旅游公路建设

和武英高速通车的机遇,联合旅游局着力推进“一泉两山”

旅游景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叫响了

“大别山生态旅游名

县”品牌。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

使投资2亿元的卢家湾温泉开发项目、投资

5000万元的大

别山主峰索道项目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签约落户。投资

多万元的大别山高空滑索正式对外营业。投资

500万元的桃

花冲漂流项目开业营运。

大旅游带来大扶贫,今年全县

1-11月,全县共接待游

客9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比去年分别增

加13。6万人和2300万元。旅游开发惠及农户,茶叶、山

野菜、丝绸制品、贵重药材销路大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落实“雨露计划”推行打工扶贫

培植具备实用技术的产业大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社会

工程,实践证明培养一个产业工人,就可以解救一家的贫困,这是扶贫的核心工作。我们围绕“县有土专家、乡有土秀才、村有致富能人、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针对全县

1万多

农村富余青壮年,大力推行雨露计划,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是打破地区界限,与外地职业院校联姻。

我们依靠黄冈电

子信息学校和县卫东职校为平台,通过2+1的形式联合办学,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二

是根据社会需要拓展就业市场,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推行“扶贫办+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建立“宽基

础、活模块”的教学体系,实行“订单教育”、“产教结合”

大力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发达地区缺乏车、刨、钻、铳、焊、钳、数控等方面的产业工人,我们对症下

药。缺什么补什么,培养了一大批出校门就进厂门的适用人

才。三是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有业前培训、转业

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高

初中毕业生进行充电。今年完成了

1o

3万人的技能培训工

作任务,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1万余册,使全县85•以上的农户掌握了

12门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

95%以上。

打工经济培植了庞大的产业大军,他们输出到全国各大

城市就业,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今年全县实现劳动

力转移的1。2万人。预计今年全县打工经济收入可达

10亿

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全县通过雨露计

划培训后的打工人员中,产生千万富豪

6人,拥有百万资产的23人,从一贫如洗的打工仔到当老板的213人,进入白

领阶层的2134人。余阳是石正镇一个家徒四壁的中学生,经过培训学熟车工后,借钱搭车到浙江温州申通阀门厂,由

于有一技之长,很快升迁为厂里的工会主席,年薪

今年他又独立门户办厂,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富豪。

同时留守本县的产业工人也成了工业经济的主力军。随

着我县产业化规模的进一步壮大,质效进一步提升,工业经

济稳步增长,茧丝绸、汽车配件、建筑建材等产业集群涌入

工业园区,一期落户园区的21家企业建成投产。我们培训的农民进入县工业企业,成了抢手的香馋馋。在农业产业化

基地上,全县转移培训的农民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200

多个贫困农民参训后成为名优茶制作能手,他们以滚雪球方

式在300多个茶场传技,将普通绿茶质量提高了两个等级,高中档茶由50%上升到92%每亩茶叶平均效益翻了两番,英山云雾茶荣获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和

100多次“中

茶杯”、“陆羽杯”金奖。

但是,我们的产业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加强。

由于有的乡镇、村组干部对产业扶

贫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重视程度不同,反映到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群众参与程度上差别大。个别村组班子较弱,组

织发动和带领群众能力不强,致使群众积极性不高,这是工

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工作的成效所在。

二是整合部门资金难度较大。

产业扶贫需要整合各部门

涉农资金,但各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可变因素多,需求

难以对接,到位率低,到位时间晚。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各村

项目的实施和进度,另一方面造成资金缺口大,项目实施完

成后村级背上债务负担。

三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村自然环境、村情

不同,导致各村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进展不平衡,有的村项目

进展较快,效果明显,群众满意程度高,有的村项目进展较

慢,效果不突出,群众意见大。

四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非常匮

乏,加之部分货款回笼速度慢资金占用时间长,极大程度

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是政策不配套。

推进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

结合的系统工程。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产品

基地,在财政、信贷、税收、物资、能源、出口等方面缺乏

优惠待遇。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没有全部落到实处,部门之

间和条块之间存在行业分割、部门封锁、相互掣肘现象。

回首今年,我们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奋力拼搏,成果丰

篇6: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汇报材料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2016年17个贫困村摘帽,5817户21182人脱贫,现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7700户25435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因村制定,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工作上有思路、有办法、有实招、有看点,产业培育主业突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种产业扶贫模式。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总结心得下一篇:2009级初等教育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