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思考

2024-05-09

产业扶贫思考(精选6篇)

篇1:产业扶贫思考

关于对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 的思考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坐落于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西峰成立县级市,2002年撤市设区。全区现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856个自然村、15个社区;总人口3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1万人);总面积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24万亩,山、川地14.8万亩),境内沟塬交错,植被稀少,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雨养旱作农业区。

一、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及现状

西峰区自1986年开始扶贫攻坚,1996年整体解决温饱;2002年国、省扶贫政策和资金中断后,全区上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老区精神,坚持不懈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我区被列为六盘山“天窗”县(区)之一,2013年被列为省级“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目前仍有贫困户4585户,贫困人口1.83万人,贫困面7.12%。今年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关怀支持及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动员全区上下全力开展扶贫攻坚,走精准扶贫之路,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初显成效。

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现状

由于我区不是国扶省扶重点贫困县区,贫困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资金短缺。去年以来,为了破解这一制约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时积极学习兄弟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决定在10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政策护航。区上成立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扶贫办设立互助资金监管办公室,乡镇设立了扶贫工作站,各试点村均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协会,配备了大学生干部。讨论出台了《西峰区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扶贫贷款资金管理细则》、《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规划》、《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7)》。区政府向国开行兜底承诺,区财政列支100万元作为担保金注入担保公司,由市经投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以下简称国开行)为我区贷款1000万元。

二是严格选村,精准定户。按照“1+9”试点模式和5个选择试点村的标准,选定新庄村为区抓试点村,罗杭、湫沟、左咀、铁楼、沟畎、东坪、老山、芦子渠、田畔等9个村为乡抓试点村,实现了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贷款资金拨付我区专户后,我们在1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拨付到试点村扶贫互助协会专账,由乡村负责投放到467名农户手中,主要用于扶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其中贫困户占60%以上。单笔贷款2万元及2万元以下433户,单笔贷款2-5万元34户(大户带小户)。

三是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紧密跟进贷款资金后续管理工作,安排专职人员进乡驻村严格抓好扶贫互助协会财务管理及跟踪问效。聘请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了田间、地头、圈舍现场指导为主,集中授课、座谈交流同步开展的方式,结合试点村产业特点,持续开展“143”技术到户培训,共培训养殖户300余人,种植户450余人,技术员、防疫员30余人,使受训农户掌握了致富产业技术技能,确保贷款户在春耕生产中利用培训过的技术技能科学经营,取得经营实效。

一年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体系四保障”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机制,采取五户信誉联保、“双联”干部担保,“143”技术到户实保,风险防控措施强;贷款条件优惠,按年结息,贷款审查效率高,农户使用便捷,放款速度快;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实行全程公开透明公示制度,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不是简单地发放贷款和扶持产业,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变政府过去包办代替为指导服务,实现“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的思想观念大转变,从而彻底根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群众树立“借鸡下蛋、下蛋还鸡”的创业意识,推动群众依靠贷款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今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扶贫攻坚暨“双联”行动推进大会上对我区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计划4年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4.9亿元,把这项工作作为我区今年减贫摘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即知即改的重要任务。继续按照“先抓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示范带动、全区推广”的工作思路,争取落实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新增24个试点村,共在34个行政村开展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占全区行政村总数34%,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三、西峰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仍显单一。一方面,我区2014年计划争取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2000万元,按照单户贷款额度在2万元及2万元以下计算,仅能覆盖1000余户贫困户,而我区现有贫困户4585户,覆盖率约为22%。另一方面,全区直接面对贫困农户的准金融组织仅有村级扶贫互助协会,扶贫贷款资金来源局限于国开行,没有其他银行的资金投放。二是金融支持深化程度不够,到户贷款贴息覆盖率不足。一方面,我区金融扶贫产品缺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近年来金融扶贫的主要抓手仅有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同时由于我区属于“插花型”贫困县区,也没有双联惠农贷款的投入,多年来处于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资金“双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较为缺乏,今年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仅为我区整村推进项目村配套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贴息期限只有1年,而国开行扶贫贷款最长期限为2年,且仅涉及8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覆盖率24%。

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一方面,尽管我区村级扶贫互助协会严格按照金融行业财务管理标准运行,使用互助资金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但未与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担保手段较为单一,“5户联户信誉担保+双联干部担保+财政工资担保”的“三选一”担保模式,虽然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也降低了贷款资金风险,但是双联干部的数量毕竟有限,财政工资担保更是“一人难求”,大多数贷款户只能依靠本村亲朋好友联户担保。按照每村有50名贷款户计算,需要担保户250户,而我区部分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全村户数不足300户,面临担保力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143”技术到户培训、公办担保公司担保、农业保险推行等风险防控机制虽然已经健全,但进展程度不平衡,如农业保险介入深度不够,覆盖产业种类较少。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总量,拓宽贷款资金来源。通过突出抓好34个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的产业增收、能力建设、技术到户、民主管理、参与式扶贫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进一步增强国开行加大贷款资金投入的信心,坚定其他银行向我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村投放贷款资金的的决心。

二是优化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供给,争取贴息资金扶持。探索改进扶贫贷款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支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贷款资金优先投向扶贫对象,优先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以“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贷款资金”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以贷入股,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丰富增收渠道。支持家庭农场、明星示范户等“职业农民”的信贷需求,通过适当放宽产业大户的贷款限额,提高他们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热情,同时将帮扶效果与第二年申请贷款限额挂钩,建立奖惩制度,推广“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发展模式。努力向上争取国、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扩大到户贷款贴息受益面,降低贷款户使用贷款成本,提高贷款农户收益率,激励农户利用贷款资金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提高扶贫互助协会服务水平,强化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扶贫互助协会贷款资金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财务管理与手工账务管理同步运行,逐步实现担保措施合理化、多样化,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范围,积极开发保险品种,将保险责任扩大到包括暴雨、暴风、洪水、冻害、常见病虫害、大规模疫病等主要大灾,丰富种养业保险品种,切实降低贷款资金风险。

篇2:产业扶贫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篇3:产业扶贫思考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离不开优势高效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扶的是根本。谋划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 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抓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尽管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判, 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人口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推进, 继续大规模向城镇转移, 向二三产业转移。明确提出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 要把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 两项工作, 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和优先选项并大力实施。但是, 必须同时看到, 要完成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这是一项浩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据估计, 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 至少还需要20年以上, 甚至30年, 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 还仍将有30% 这一庞大人群留在农村。根据对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分析, 贫困群众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在今后相当时期内, 大部分仍将滞留在农村, 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这部分人群阶段性发展和长期性发展问题。对于这些留在农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而言, 其收入将主要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 , 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搞好产业扶贫对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减少贫困人口,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在抓好搬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 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二) 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搞好农业产业扶贫极为重视, 把推进产业扶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2012年全省38个县、2013年增加到41个县、2014年起扩大到58个县) 每年安排每县10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设区市和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各地还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产业扶贫既是一项重要的大事, 也是一项复杂的难事, 说其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大多数农产品, 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 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 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二是农业生产要求专业化, 但现在大多数贫困村仍然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从事生产, 发展的产业可谓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样, 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又难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现在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 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 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贫困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差、技术水平低, 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参与产业开发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 产业扶贫既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 更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攻克的难点。

(三) 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方式和机制迫在眉睫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 由于产业扶贫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上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相当一部分地方产业扶贫进展和效果都不尽人意。在产业扶贫方式上, 目前推行的两种方式都不够科学合理, 扶贫功能和效果欠佳。第一种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方式, 即设想通过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扶持龙头企业建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 建加工厂和流通设施, 促进产业较好地发展。同时, 通过吸纳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同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其早日脱贫致富。然而, 从许多地方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 它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较快发展, 使龙头企业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迅速壮大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产业发展预期。但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并未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 贫困农户并没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同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 大多数农户仅获得很少的一些土地流转租金和临时性务工工资收入, 虽然这对改善贫困农户绝对贫困状况起了一些作用, 但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所获得的产业扶贫效应相比差距甚远, 与政府的扶贫期望相差甚远, 这一产业扶贫方式被评价为效率明显但欠公平。显然, 这种产业扶贫方式偏离扶贫宗旨, 不宜继续实施和推进。第二种是扶持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的方式, 即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各自发展产业, 促其增收脱贫的方式。有不少地方还结合采取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五定”帮扶机制, 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方式。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平, 将产业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 较大地调动了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发挥了一定扶贫功能和作用。但另一方面, 由于这种扶持方式是建立在分户发展产业的基础上, 既难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又缺乏现代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力支撑, 势必无论是对产业发展推动, 还是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都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即使少数农户一时取得较好的成效, 但也很难确保持久地发展。这种方式被评价为公平性较高但效率不高, 故也难以继续大力推行。另外还有的地方试图从金融扶贫或科技扶贫等单项扶贫措施寻找突破, 但也由于缺乏专业化生产基础和组织化服务保证, 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所以探索和创新产业扶贫方式迫在眉睫。

二、创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既要求讲究效率, 又要求兼顾公平;既涉及到自然风险, 又涉及到市场风险, 还涉及利益关联等多个方面。因此, 推进产业扶贫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 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要用综合手段来创新。要在以贫困户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 选择一个优势高效的好产业, 着力提高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众所周知, 要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首先必须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是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根据各地多年经验, 要选择好一个产业, 原则上以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产业中, 选择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佳。按照这一原则选择产业, 既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凸现四大优点。其一,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产业, 有利于贫困村扶贫产业能比较好地融入到全县产业化进程中, 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而要达到产业化水平, 通常至少要达到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生产、流通、加工三个环节比较齐全, 相互之间比较协调匹配, 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二是产业规模达到比较大的程度。按照这两大条件要求, 显然一个村很难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水平, 而一个县 (市、区) 则完全有可能做成。强调贫困村应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中选择产业, 它可以使贫困村产业发展较好地融入到本县 (市、区) 的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全县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个贫困村难以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的问题, 又可以同样享受推进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 进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提高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二,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 从而使产业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大量经验表明, 发展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才能越做越精, 越做越强, 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强调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就是要着力改变过去一个村搞十几个产业、几十个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从而更好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三,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具有优势的高效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益。产业扶贫的目标就是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选择的产业是一个低效的, 就很难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在产业中, 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一些地方, 很具比较优势, 但这些产业单位面积增收潜力比较小, 要通过发展粮棉油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其出路在于大量扩大生产规模, 而这对贫困农户而言, 又是往往难以做到。因此扶贫产业要尽可能选择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 当然也不排除能够吸纳较多贫困户参与,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其它加工业和服务业。其四,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成功率。不同的产业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这些条件能比较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才能使产业发展得更好, 更具优势、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益。所以在选择产业中, 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 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以保证产业发展成功。

从全省开展试点的部分县产业选择情况看, 这些县大多数试点贫困村都按照上述四点要求, 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如修水选择蚕桑、茶叶等居多, 永新选择蔬菜、蚕桑居多, 井冈山选择红心猕猴桃居多。当然强调在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并不排斥从其他地区引进新的品种、新的产业, 把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 实现产业化的做法。

(二) 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 着力提高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对科学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而言, 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 紧接着更重要的是要将贫困村中有意愿并有一定劳动能力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 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按章程要求组建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着力保障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服务和支撑, 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 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社会服务体系支撑。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分户承包经营的历程和经验, 清楚地表明, 实行分户承包经营,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培育和造就了千万户微观经济主体, 激活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农户,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上, 并未完全如原来所设想的那样, 即在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以后, 依靠原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发展一大批新的服务组织, 通过实行统分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社会化服务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原有的服务组织功能不断弱化, 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成长又较缓慢, 能为农户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由于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后,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发展生产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因而既难以应付自然灾害风险, 解决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 又难以克服小生产分散供给与大市场集中需求等诸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 全省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要推进产业扶贫, 必须同步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通过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 一方面可以在生产技术上服务于农民, 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可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主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可以帮助农民有效地组织农产品销售, 完成从产品到商品、从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惊险跳跃, 从而达到弱化市场不确定性, 降低农民参与市场的风险, 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 组建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改变农户孤立无援、任人摆布的地位, 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整体地位, 壮大谈判力量, 阻止和防御各种利益集团对农民的不法伤害和剥夺,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不平等竞争地位,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有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民之间合作的中介, 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在组织千家万户方面的困难, 促进了公司与农户之间更好的合作。同时, 也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总之, 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保证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有利于保障扶贫产业发展, 对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 具有决定性意义, 是整个产业扶贫工作中, 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今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建立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要坚持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科技为支柱的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式多样, 以点带面的策略来推进。在合作范围上, 先从专业合作入手, 再向综合性发展为宜;在合作形式上, 先从比较简单的契约型合作入手, 再向比较复杂的内部出资型或会员制型合作发展为宜;在组织架构上, 原则上以一个贫困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个合作社,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数个行政村, 建立一个合作社。如在一个乡镇有多个村分别建立了同一产业合作社, 也可建立乡镇级分社, 以便形成更大的力量, 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样在县 (市、区) 有多个乡镇建有同一产业分社, 也可以在县级层面建立产业合作总社, 从而形成更大的力量, 获得更大的利益, 争取更大的发展。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流于形式, 或打着合作、服务的口号, 钻政策空子的“伪合作社”出现。

(三) 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担保金, 着力破解资金不足这个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选择好产业并同时建立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后, 紧接着就是如何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这是关乎合作社能否顺利运转、扶贫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正如坊间所说, 钱不是万能的, 但产业要发展, 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就目前资金供给而言, 虽然省委省政府已为58个县每年专项安了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各设区市、各县 (市、区) 也相应地安排了数量不等的一些专项资金, 产业发展主体——贫困农户虽然也能自筹一些资金, 但数量极为有限, 因而现有的少量资金供给与产业发展庞大的需求相距甚远, 供需矛盾很大。我们曾设想并试图动员和说服银行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种方式可能给自身带来较大风险而未采纳。多年来, 广大农民一直希望用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些物权变现难及其它一些原因, 绝大多数地方银行也未接受这种抵押贷款方式。各地实践表明, 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 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才有可能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具体而言, 就是用政府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担保金, 质押于银行, 银行给予数倍放大贷款, 从而破解贷款难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现在省、市、县各级都有不少地方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联合与银行部门商讨建立财政产业扶贫担保金, 解决扶贫产业发展所需贷款问题。从各地反映情况来看, 银行部门对此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乐意与扶贫和财政部门合作开展此项业务。据分析, 这种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银行风险, 同时又能迅速扩大银行业务, 增加银行收益。各地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与银行共同合作围绕“贷得出、用得好、还得起”的基本要求, 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总结各地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做法和经验, 可以探索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县级层面建立贷款担保公司, 公司定性为以服务为主的非盈利机构, 当然在条件、规模尚未成熟的地方, 这项业务工作也可由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操办,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贷款担保资金, 数量在开办之初一般以一个合作社安排20万元左右为宜。三是明确担保金与贷款存贷比例确定贷款计划, 存贷之比通常为1:8, 向合作社农户提供1至3年期、最长不超过5年的担保贷款, 贷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四是根据贷款计划完成比例区别担保金和合作银行代偿呆账时双方各自承担的比例, 如完成比例低于5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7:3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在50%至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8:2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高于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9:1的比例分摊。五是每年初合作银行商担保公司 (或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 按每个合作社担保金数量及存贷比例下达最高贷款额度, 县合作银行为每个合作社设立单独账簿进行单独核算。贷款由农户提出申请, 合作社在贷款额度内, 按贷款规定要求审定农户贷款申请, 再报合作银行审定。如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需担保金代偿, 需报担保公司或县扶贫部门审查。确需从担保金中代偿的, 第二年则按代偿后的总担保金数额确定贷款额度。为增强合作社成员偿贷责任和意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户申请担保贷款时需向合作社提供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房屋等物权抵押。各地在实际工作可因地制宜制定既方便合作社成员及合作社贷款, 又有利于扶贫和财政及有关部门对担保贷款工作管理和监督的细则。同时在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过程中, 对贫困户要辅助于直补、贴息或保费补贴等特惠措施, 充分体现差别化扶持要求, 主要是产业发展担保贷款优先保证贫困户的需求;对贫困户的产业贷款贴息率应高于对其他农户的贴息率;产业直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合作社的贫困户, 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贫困户的直补资金可转为贫困户的股金。

(四) 创建一个部门帮扶的新机制, 着力增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动力和合力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全省58个产业扶贫重点县 (市、区) 要建立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小组, 在工作小组统一领导下, 按照职责要求, 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职。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 农业部门在产业扶贫方面肩负主要责任。指导选择产业, 组建合作社, 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工作都是农业部门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扶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和合作, 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 还要协调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支持和参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把干部驻村帮户工作与科学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使驻村帮户工作更加科学, 更好地落到实处, 更加扎实有效, 从而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游离于产业化、专业化体系之外的所谓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 起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

总之, 推进“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 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这几年正是基本上按照上述所设想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并取得可喜成绩, 使该村产业有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提高、面貌有了大改变。黄溪村曾因修建水电站田地大面积被淹,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很低, 一直是典型的贫困村, 也是一个刑事案件多发村。近年来,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以及驻村单位和干部的帮扶支持下, 他们开拓进取, 积极调整结构, 实行水改旱, 转向发展经济作物, 在全县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蚕桑产业, 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又把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一方面他们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作质押, 争取银行放大抵押贷款, 同时, 农户也积极自筹一部分资金。通过多方努力, 使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合作社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 充分发挥“统”的功能, 为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 有效地破解了过去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中存在的难题。一是实行小蚕共育。通常小蚕在饲养过程中, 对温湿度和防疫要求很高, 农户在家里饲养小蚕很难把控温湿度和防疫问题, 小蚕成活率一般很低, 甚至“全军覆没”, 严重地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 合作社采取小蚕共育的办法, 即由合作社按技术规程要求建造小蚕饲养室, 并聘请技术人员作指导, 通过按要求严格把控温湿度和防疫等关键环节, 使小蚕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二是大蚕集中饲养。大蚕虽然比较好饲养, 但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由于人蚕共居, 环境问题仍比较难把控, 影响蚕茧产量, 并且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在技术指导上也不方便。此外, 还有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 暂时或长期退出种桑养蚕, 原有的蚕房、蚕具等资源又大量浪费。针对这一问题, 合作社又筹措资金统一建造大蚕饲养室和蚕具, 社员要养蚕向合作社租用蚕室和蚕具。这样一则减少了农户一次性投资, 也可避免不养时浪费资源;二则较好的硬件条件, 可以更好地把握环境条件和防疫问题;三则便于技术指导。因而通过这一措施, 使大蚕饲养又跨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统一组织采购生产资料。合作社因所需生产资料多, 向生产单位采购时价格上可获得很大的优惠, 节约了成本。四是统一组织销售蚕茧。合作社利用有利的谈价地位, 同时也节约巢丝加工企业成本, 争取到更好价格。黄溪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以上等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蚕的成活率和蚕茧的产量, 另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养蚕的生产成本, 使农户年收益增加了一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黄溪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一跃成为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发展位居全县前列。黄溪村成功的实践, 充分印证了推行“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也预示着未来产业扶贫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三、创新产业扶贫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扶贫产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 集中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资金, 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 重点扶龙头企业和大户。通过多年的扶持和投入, 扶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 建起了一大批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不少地方在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时, 往往规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享受政策扶持, 扶持门槛太高, 而贫困农户又往往由于经济实力无法达到规模要求, 所以总是被排斥在外。而发展产业又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为解决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融入产业进程并享受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 省委省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就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两者关系而言, 既有相同要求, 又有不同之处。相同要求都是推进产业发展, 不同之处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于推进整个产业建设, 在政策取向上更加讲究效率, 更加强调扶优扶强, 更加注重扶龙头扶大户;而产业扶贫主要着眼于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讲究公平, 更加强调扶贫扶弱, 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二者虽有区别, 但又相互促进。推进产业化为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产业、搞好产业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产业扶贫, 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力量, 使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地农户, 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现在有些地方,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混为一谈、等同一样, 甚至提出要将产业扶贫资金同其他部门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一样, 用在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建设上, 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 或者建立科技园、示范基地。笔者认为, 一方面江西省仍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 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要求, 加大对龙头和大户的支持, 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另一方面, 产业扶贫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扶持对象, 它仅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项目, 而不是整个产业化项目, 它重点是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建立产业扶贫贷款担保金, 以及贴息和奖励直补等方面。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其他方面是显然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违背扶贫扶弱宗旨、偏离精准扶贫要求的做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进产业扶贫的关系, 用好产业扶贫政策, 真正补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贫困农户参与不足这块“短板”, 使全省在推进产业化中做到既效率优先, 同时又兼顾公平。

(二) 正确处理尊重农民主体与加强组织引导的关系

尊重农民主体, 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具体操作上, 农民的自主权理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尊重农民意愿, 就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农民这个主体在产业发展中既是实施者, 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 所以最终决定权就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 由农民自己做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山区、库区和湖区, 由于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对外面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知之甚少, 且自身素质又比较差, 在参与产业发展中, 要独立作出正确的决策, 面临很大的困难, 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大力帮助。因此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 可以甩手不管。相反, 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肩负引导和服务重要职责, 如在产业选择方面, 有些地区农民仅知道附近种植的几种作物, 如让他们作出选择, 很有可能选择其中一种效益并不高、前景并不看好的作物, 任其这样选择势必会影响产业扶贫的功能和作用, 困此, 政府部门和干部应充争发挥掌握的信息多、见识广、素质高的优势, 积极引导贫困户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打消贫困农户疑虑, 可以组织他们到发展该产业的优势产区参观学习, 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作出选择, 对于一时不能正确选择产业的贫困村, 既不要强迫他们立即接受, 又不能支持他们作出不恰当选择。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 优先扶持那些正确选择了产业的贫困村, 以及那些能接受新品种, 新技术的贫困村, 并用这些村成功的事例来引导那些一时不能作出恰当选择的贫困村, 使他们都能逐步跟上发展步伐。此外政府部门和干部还应搞好信息服务,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品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三) 正确处理积极创新与稳妥推进的关系

篇4: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

湖南省洞口县有320个国家、省、市、县级贫困村,28个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村,贫困人口34.5万人,2011年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洞口县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特别是加大对生猪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使该县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农民养猪效益稳步提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洞口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扶持农户生产阶段,加大生猪养殖力度,规模扩大了。但由于产业链短,只卖活猪,附加值低,收益低,再加上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县的生猪产业发展陷入低谷。

第二阶段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走上了一条“企业+农户、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第一阶段:“小农”经营,产业严重萎缩。

洞口县是个产粮大县,农村家家粮食富足,加上当地气候宜人,为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90年,洞口县委、县政府为推动生猪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户修猪圈用地的审批大开绿灯,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用地费用,鼓励农村兴建万头养猪场,并把万头养猪场的建设作为各级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支持指导农户不断改良生猪品种,对引进优质猪种实行奖励;对养猪大户从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由县财政部门发放财政周转金,或由县农发部门投放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或由信贷部门发放贷款。

到1995年,洞口县万头养猪场达到23个,当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比1990年增加2倍。生猪屠宰税曾一度达到全县年财政收入的1/10。但是,生猪除一部分由县内仅有的两家规模较小的冷冻食品厂简单粗加工外,猪产品基本是以活毛猪的方式销售出县,养猪的整体效益比较低。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市场进入持续的低迷期,生猪价格持续跌破盈亏平衡点,养猪成了赔本的生意,养殖规模越大,亏损就越多,一时间,举县上下,人们谈猪色变,养猪成了许多农民的一场噩梦。

(二)第二阶段:扶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洞口县对生猪市场持续低迷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除了外部大环境外,只注重扶强养殖基地,而忽视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从而导致产品单一,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是主要原因。2001年县委、县政府调整了产业扶贫思路,在制定十年扶贫规划时,将龙头加工企业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方案。同时将龙头企业纳入县里的重点项目管理,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企业,整合各类资金,优先确保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

2002年元月成立了一家专业从事生猪加工的企业——湖南省三可食品有限公司,短短两三年时间,该公司就成了洞口县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并晋升为省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005、2006年该公司连续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扶持,相继实施了生猪分割肉加工项目和供港优质瘦肉型中猪加工项目,总投资达到4644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2005年三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117万元,年创利税1301.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到10700户,受益农户每年从养猪中得到收入近7000元,新增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400多人)。

2009、2010年该县又确定对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连续两年的重点扶持。洞口县扶贫部门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投入128万元,帮助公司获得银行贷款2800万元,用于2万吨猪肉自动线加工、3000吨容量的冷库、烤中乳猪加工等项目建设,快速带动了公司的发展,公司年加工猪肉产品2万吨,加工的冻乳猪系列产品全部出口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年产值3亿元,成功培育了62个养猪专业村,解决了3000农户近1万人就业,猪鬃、猪皮、猪杂多项加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二、关于产业扶贫的思考

通过对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历程的分析,笔者认为,各地应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转变产业扶贫理念,明确产业扶贫方向。

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工作中有这样一种思想:扶贫就是“扶穷人”,扶持企业就是“扶老板”、“扶富人”,与扶贫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产业扶贫虽将扶持企业纳入了范围,但总给人一种悄悄进行的感觉,担心扶持企业承担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注重农民生产这一头,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政府包销。在市场经济时代,再采用这种方法,将出现卖难,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必须依靠加工企业加工转化增值,形成产业链。因此,要转变产业扶贫理念,建立一种“扶企业就是扶贫,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转移就业,以达到共同富裕”的产业扶贫舆论导向,明确产业扶贫的方向,把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所需要的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消除人民群众对新的产业扶贫方向的顾虑,确保各地在产业扶贫中能突破旧制,大胆作为。

(二)完善企业扶持机制,提升扶持效果。

一是要完善扶持企业的准入机制。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准入机制,将企业的产品与基地农产品关联度、致富带动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法人责任心和诚信度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二是要不断创新企业的扶持方式。要围绕“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不断创新扶持方式,在对企业采取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通过基地种苗补助、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或企业直补方式进行扶持,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nlc202309030206

三是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确定扶持年限,对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对存在欺农害农的企业应及时取消扶持。此外,要建立扶持资金全程监管制度,扶贫等相关部门对扶持资金进行专项审计,严禁挪作他用。

(三)因地制宜,采取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

扶持一个产业发展,要坚持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才能将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一是在扶基地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扶持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突出一个“恒”字,一以贯之,不朝三暮四。一个产业或基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同时,要提高基地发展标准,努力建设“农业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基地”, 如在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对养猪废物的循环利用,建立“猪、沼、果”循环发展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在扶强基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扶持。在市场经济下,只重视基地,常常不能促进产业发展,反而会使老百姓出现“丰产不丰收”或卖难的尴尬局面。只有采用“双扶”模式,既重视扶基地,又重视扶企业,才能使农产品增值,解决好产品的销路问题,形成一条科学高效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与此同时,对与农户基地建设和企业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给予相应扶持。

(四)加强引导,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

在扶持过程中,各地要引导企业与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规范合同文本,明确双方责权关系;对贫困农户采取寄养等办法,让贫困农户发展实现“零成本”,提高贫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的稳定增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企业应承担起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主动反哺农户,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同时,鼓励企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农户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社会扶贫基金,用于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等,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国家对这些资金应予以免税支持。

(五)抢抓产业扶贫机遇,强化扶贫部门的自身建设。

扶贫部门应抢抓产业扶贫机遇,强化自身建设,将相应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纳入重点扶持范围。一是要从职能上予以明确,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增加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服务职能。二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大对扶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调研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要完善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扶贫开发办)

责任编辑:洪峰

篇5:产业扶贫思考

总结大战大考中的“摘帽”经,每个贫困县村都有专属的脱贫特色和经验。在攻坚“主战场”,为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在“减贫”到“脱贫”过渡期内,农村地区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具有特色的产业“带贫”体系,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能够更好巩固成果、保障稳定。

转化“内生力”,发挥龙头大户“传帮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带村、村帮户”就业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帮扶精准到人,“输血”“造血”双驱能动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助。要根据扶贫“清单”对账销号,汇集村民组、家族、合作社、龙头大户、扶贫车间带贫能力,突出社会保障兜底和市场化运作的改革关键环节,激发更强劲持久的内生动力。农村主阵地鏖战正酣,为防止脱贫“倒灌”,“战”和“督”密不可分,要严督实导“退出关”,做到科学量化指标,户户能评、人人可评,严防“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督导组和驻村队要在把牢减贫、脱贫“过渡期”,从“传帮带”上看衔接、联效应。特别是要捋顺边缘户的致贫“肌理”,提升“两业”扶贫督导帮扶,统筹龙头大户、专业合作社“订单式”产业的“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技术“赋能”设置“摘帽”监测期,确保平稳过渡、顺利脱贫,能够再扶上马送一程。

紧盯“剩余量”,守好农业农村“主阵地”。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要把影响降到最低,必须把“定量”的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定性”。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国“一盘棋”思想下落实分区分级精准脱贫、防控“两条战线”策略,在保障基础建设、财政扶持、返乡创业项目等,探索实行产销对路、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放大乡村治理的先行效应。要聚焦达到45.7%比例的老年、病残“特殊”群体,农村产业“孵化”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主动对接“家”“族”参与合作管理,同步自治业态“送岗到手”,集群效应保障“不误农时”。聚焦“剩余量”中因疫致贫返贫的不稳定因素,抢时间补短板、“关口”前移,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在治理效能转化上求突破,力求夺取“两手抓”的“双胜利”。

解决“老大难”,打牢扶贫工程“扫尾功”。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是贫困地区群众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而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是给大战大考的加分“基础项”。要敢于动真碰硬挖掘深层次致贫原因,分析共性与个性返贫因素,善于总结脱贫速度快、增收稳固的经验,巩固提升、深化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和“三保障”突出问题,对亟需“扫尾”的扶贫工程要瞄准点、卯足劲、逐个突破。

篇6:产业扶贫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如期如时的精准脱贫,进一步提高贫困村民的生活文化水平,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结合2018镇脱贫攻坚工作要点,顺利实现“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使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为此我村根据镇脱贫攻坚退出村工作要求,经“四支队伍”共同研究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加大“十大工程”实施力度,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三方合力,力争2018壮大集体,村集体效益收入突破10万元,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有序推进;建立长效机制,想尽千方百计,确保已脱贫26户105人年人均收入稳中有升,26户102人未脱贫人口,争取按照标准和要求高标准按期脱贫,确保我村拟定13户贫困户能够如实如数如期符合标准顺利退出。

二、发展计划方案

根据南豆芦村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的优势,对原有的以种植秦冠苹果为主导产业进行调整,主要采取果树分批嫁接,换头,进一步更新换代新品种,改变果树产业滞后滞销现状,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能力和作用,集思广益,多方考察和调研,借鉴好的技术和经验,深思细虑,多次商议,狠抓实干,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滞后的苹果质量,进行优质果品培养,预期更换更新秦冠果树400余亩为优质红富士,从基本的产业上首先解决贫困户的收入和保障。

在2017年发展的基础上,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大力引导下,继续扩大发展食用菌养植,调动每个贫困户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克服懒惰思想,坚决杜绝依靠扶贫救助的惰性思想,从思想上积极引导,端正态度,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互助资金,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提高个体收入,为此,我村与党员一帮一单位环保局协商出资定制香菇架16个,准备筹资20万元搭建两座香菇大棚,动员贫困户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及互助借款资金发展香菇养殖,村委安排统一管理,以集体经济模式运行,定期进行利润分配,为贫困户提供脱贫平台,截止目前已发展香菇养殖49户204人,养殖菌棒5000只,下一步赶9月底33户贫困户137人全部参与香菇养殖,在收入利润可观的情况下将积极面向全村农户推广发展,争取使香菇养殖产业成为我村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做好做强,使香菇养殖形成我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我村在2018年底顺利退出。

认真落实八个一批扶持政策,因人施策,结合实际,补足短板,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计划2018年与春洲果业继续合作,使贫困户入股,劳力合作等形式,确保贫困户经济收入稳定增长。

昭陵镇南豆芦村委会

上一篇:有关24节气惊蛰的谚语 关于惊蛰节气的谚语下一篇:九年级下课外古诗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