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扶贫汇报

2024-04-27

村产业扶贫汇报(共11篇)

篇1:村产业扶贫汇报

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现在就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桐木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东北角,是“十五”期间确定的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4亩,辖7个村民小组,570户,2044人。全村平均海拔超过850米,村内沟壑、岩石遍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基本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软弱是桐木村扶贫开发的“三座大山”。2010年有近500人在贫困线下挣扎,贫困人口发生率一度高达20%以上,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群众生活苦一度是困扰在镇、村干部的心头病。

近年来,桐木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村脱贫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升、农民素质大提高,桐木村经济社会正呈现出快速良性发展局面。围绕整村扶贫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瞄准目标,系统编制扶贫规划。规划是蓝图、是方向。我们突出规划的导向性和科学性,以推进“整村推进”为抓手,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基本知识、一定技能、稳定住房,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通电,解决温饱、人畜饮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公共服务到基层组织建设、从民生改善到扶贫培训,系统编制完善了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前瞻性和操作性,既适度超前,又结合实际,使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一是饮水工程。人畜安全饮水一直是制约桐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镇政府把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作为最重要的扶贫载体和方向,整合资金370余万元,累计完成新建蓄水池2950多立方米,安装管道6.8万余米,彻底解决了桐木的人畜安全饮水难题。二是通畅工程,多渠道、多途径整合资金500多万元,实施硬化村主干道7公里,新建产业路1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6公里。三是安居工程。有效整合财政扶贫、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源,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70余户,260多人实现安居梦。四是环境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为契机,实施改灶改厕320多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院坝硬化3000多平方米。五是阵地建设工程。累积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群众服务大厅、村支两委办公室、党群连心室、信息网络室、标准卫生室,建成了集村务办理、医疗服务、电子阅览、图书借阅等诸多为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一改往日办公、开会无固定场所的局面,大力提升了桐木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镇按照“主导产业不放松、特色产业有突破、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有市场、成规模、高效益贫困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优质现代烟草基地的目标,在桐木村常年发展烤烟种植1800亩以上,覆盖农户200余户,今年交售烟叶3000多担,实现产值380余万元。二是积极突破特色产业。积极瞄准市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依托濯水古镇大景区,成功引进业主流转土地300余亩在村内建设以车厘子、蓝莓、草莓等高端水果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农产品供给、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有特色、出效益、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巩固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农户120余户,年出栏生猪800余头、山羊200余头,土鸡1000只,实现收入200万元。四是有序推进劳务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转移劳动力4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800万元。在多产业并举的推动下,2014年桐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300多元,同比增长了14%。

四是整合资源,多方推动社会扶贫。桐木村以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目标,强化与帮扶部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积极引导社会爱心力量参与扶贫,共筑扶贫开发强大合力。一是帮扶部门持续加力。强化了与区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区级部门的支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桐木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等活动。如区畜牧局积极助推贫困村畜牧业发展,为桐木建卡贫困户送去仔猪120头;区武警支队捐助30余万元改建便民服务中心等等。二是定点帮扶成效显著。选派6名政府工作人员与区级相关部门人员一道组建扶贫工作队,深入贫困桐木村定点开展帮扶工作,与建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积极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做到定户、定人、定责开展扶贫工作。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引导爱心组织、人士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如骆科盛爱心团、渝北区爱心服务队等社会爱心组织多次到桐木村开展贫困户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老人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有效拓宽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渠道,也增加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虽然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发展条件仍然落后、产业发展面有待提高、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仍然不足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巩固整村扶贫工作成效,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基础条件,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水平,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推动濯水镇城乡统筹示范镇建设步伐。

篇2:村产业扶贫汇报

一、村基本情况

石窑子村位于石窑子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的行政村。交通便利,坝场线贯穿于整个石窑子村,但村内道路均为土路、60%的房屋为土坯房,路灯年久失修,村容村貌较落后。全村共465户、1210人(其中贫困户386户、贫困人口1073人)、耕地面积2551亩,林地面积9854亩。石窑子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聚居村,全村89户、265人信奉天主教。村民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的收入来源,2011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20亩,大田作物1831亩;现有大牲畜503头、柴鸡38000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2340元。

二、石窑子村扶贫攻坚开展情况

紧紧抓住“新民居、基层建设年、扶贫开发”的有力时机,全力打造“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两大支柱产业,以建设有机农业示范村为目标,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战略,以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架豆种植,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产业园区。

主导产业方面:2012年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注:每个新建大棚补贴2900元,每亩架豆补贴500元)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我村新增蔬菜面积800亩,其中大棚120亩、种植架豆500亩、露地蔬菜180亩,预计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320万元,人均可增收1900元。到2012年底,力争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规划,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540元。

生态养殖方面:绿色田园禽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崇盛牧业有限公司

是我村养殖业发展的两大龙头产业,现年出栏鸡3.8万只,存栏肉牛120头。到今年年底,力争绿色田园年出栏柴鸡、种鸡达到5万只,由崇盛牧业带动农户养殖肉牛达到300头。

村庄建设方面: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改建及“四清四化”活动的大力开展,力求将我村建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需省直帮扶单位帮助解决问题。

(一)产业项目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虽经过多年改革,但因为前期投资较大村民主动性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该村现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全村共计耕地2551亩,其中旱平地1351亩,比较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以每个大棚需占地0.8亩计算可大约发展大棚1500个。需前期投资900多万元,除去县扶贫资金外,农户自筹能力低,希望帮扶部门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二是产业发展越来越大,需省直帮扶部门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三是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需省帮扶部门招商引资一处集销售,储藏为一体的蔬菜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该村平地居多且气候温和,较适合发展大规模蔬菜种植,但因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落后的水利设施配备一直制约着蔬菜种植的发展。今年该村对水利设施建设经行了总体规划,计划投资174万元,新打机井4眼,管道4900米,完善水泵、井房等配套设施;进行水源维修,新建水塔一座,主管道4000米,支管道8000米,安装滴灌500亩。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的水利建设已完成大半,现还

有21万元的资金缺口。

(三)村容村貌改造工程。

1、为了提升对外形象,我们对村委会进行全面修缮,改善办公条件,争创五星级(市级)基础党组织。该村计划修缮了13间村委会、配套办公桌椅12套、新建澡堂1处,修缮红白理事房屋12间,建成村民活动、为民服务的综合性场所。现还需硬化街道2600米,总投资46.75万元,利用2012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4.5万元,还有资金缺口32.25万元。

篇3:重庆黔江:一条扶贫路带出产业村

记者赶赴现场,亲眼见证了后(坝)石(会)路全线拓宽硬化创造的扶贫奇迹……

大兴蚕桑强产业。“后石路全长有20公里,沿线居住近万人。在没有硬化前,这条路给了我太多的悲苦记忆。”当地贫困户李文祥说。

前些年,李文祥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那时的路很烂,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布满水坑,除了有少数的农用车在跑运输外,其他车辆都不愿往这一带跑。在最困难的时候,李文祥的吃花费用大多时候要靠在山上采集一点山货,然后再到集市上销售后才能买回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在万般无奈下,李文祥选择了外出打工。

后石路全线拓宽硬化,沿途3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文祥赶回老家石会镇高峰村发展蚕桑,每年能实现2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在高峰村,像李文祥这样的并非个例,贫困户张六文也是其中的一个。尽管张六文身体残疾,但他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从去年开始发展起了20亩蚕桑,今年能顺利实现脱贫。张六文说,公路硬化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以前仅搬运农资就让很多村民望而生畏,肩挑背磨劳动强度太大,耗时太久,往往会耽误农忙季节。如今,这条公路硬化后,不仅减轻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还节省了时间。农忙季节,只要给农资经销商打个电话,各种农资会直接运输到家门口。

据石会镇高峰村支书李武舜介绍,自从后石路全线硬化,便利的交通使沿线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高峰村已成为石会镇的蚕桑第一大村,每年蚕茧产量上千担。全村50%的村民发展蚕桑,产茧上20担的有3户,上10担的有30多户。

连通村民小康梦。硬化后的后石路,在为当地群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几年,硬化后的后石路让沿线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很多村民回家发展产业。”李武舜说,以前公路沿线村民住房大多老旧破烂,近两三年来大多数农户改建了新房,很多村民还购买了各种车辆。

李武舜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交通便捷,放弃在外就业的想法,回家创办起了一家食用菌厂,每天有8至10个村民务工。产品销往黔江城区的同时,还通过电商对外销售。高峰期,每天销售上千斤食用菌,每年能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

同时,硬化后的后石路也使沿线的土地大幅升值。如今,已有一家企业在高峰村投资发展茶叶产业,两家农家乐也选择在高峰村落户。

最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身处大山中的高峰村,当地群众购物便捷,和城里人没有区别。每天,后石路沿线会有各种大小电动三轮车,载着货物沿途叫卖,购进卖出已无需出村,流通方式极为便捷。

如今,后石路沿线的土地已成为“抢手货”。当地养蚕大户李武红在公路沿线租地50亩,大兴蚕桑,大发蚕桑财。不仅如此,看到交通改善后的高峰村蚕桑产业风生水起,很多村民走上富裕路,小南海镇后坝村的苏文龙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后坝发展蚕桑80亩。

篇4:上槎村扶贫纪事

在湖南省新田县大瑶山深处,有一个叫上槎的小村子,村前有棵古银杏,足有三人抱围,冠高百余米,相传有300年历史。村民们把它敬为永葆福祉的风水树,奉为护佑村庄的太平神,俨然是上槎村百姓心中的图腾。

2009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把新田县骥村镇上槎村确定为厅里的建设扶贫点,这已是该省厅连续第7年与国土资源部联动在新田县驻村扶贫。厅直属机关党委调研员胡春善被任命为挂职新田县委常委、第4任扶贫工作组组长。他与厅直属测绘大院管理所职工夏恒科、厅基础测绘处副主任科员、挂职新田县政府县长助理郭宏进驻上槎村,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不到两年时间,帮助村民引水、修路、通渠、建沼气池、整理土地、搞种植、兴养殖、办实体、开农技班、建支部、盖学校、修敬老院、办农民书屋、建休闲广场,使全村1653人告别了贫穷,让180名适龄儿童走进了学校。他们用赤诚和奉献,为古银杏图腾灌注了新的信仰和精神。

修筑一条公路

2009年3月13日,胡春善和夏恒科进村的第一天,一路所见所闻让他们泪眼婆娑:一条崎岖泥泞的小土路,几间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十余畦靠天吃饭的贫瘠地,30多名贫困失学的小孩童,50多个生活无靠的光棍户,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一定要摘掉乡亲们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大家过富足安康的日子。”胡春善和他的扶贫工作组在古银杏树下召开的全体村民会上庄严承诺。

很快,扶贫工作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12345”两年建整扶贫计划》获得省厅党组和新田县委、县政府审议通过。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确定了16个建设项目,首先从解决村里的路、渠、水和土地整理及“空心村”拆建入手。上槎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分散在方圆10里的大山里,修筑一条出山的公路成为多少代上槎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公路测量的那些日子,胡春善腰里总是别着一把砍刀,走在测量队伍的最前面,翻山越岭,砍山开路,常常被灌木和茅草划破手脚,但他全然不顾。

2009年8月,连通骥村镇全长5.2公里的进村公路正式拉通;2010年10月,连接村、组、户的6.7公里环村公路,也全线贯通。通路那天,正值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和副厅长厉坤到上槎村视察,整个山村顿时沸腾了,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在古银杏树上挂满彩绸。村民们奔走相告:“山里通车,北京和省城来贵客啦!”以此来传递山里人终于实现通路通车梦想的喜悦和表达对扶贫工作组的感激之情。

做好一篇文章

“扶贫工作要契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村貌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做文章。”2010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来到上槎村,为工作组定下扶贫大计。国土资源部派驻新田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贾文涛、王亚东同志先后10次到上槎村与工作组共商促进建设扶贫工作。1653人的人口大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吃饭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扶贫工作组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在农民的地里做起了“规整”的文章。项目报到厅里,分管耕地保护的副厅长胡进安和分管财务的副厅长尹学朗一合计,一个与谈文溪村、识字村、贺家村打捆一起的2300万元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下达县里,其中1000万元用于上槎村的土整项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一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翻来覆去耕种了32年的上槎村村民,一开始对扶贫工作组回收村民所有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很不理解,生怕自家的肥田变成了糙地。胡春善和夏恒科分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村民反复讲解土地整治是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道理,并在古银杏树下张贴了20多张宣传土地综合整治的挂图。

为打消大伙的猜疑,胡春善与工作组的同志商量,为全村每户按1000斤稻子的减产损失进行了补贴。村民们也就半信半疑地把地交了出来。土整项目开工后,胡春善和夏恒科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村民们一起挖田梗、平整土地、开灌溉渠、修机耕道。2010年2、3月间,湘南地区突降大雪,每天连续在刺骨的雪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的夏恒科染上了风寒。为了不影响工期,他说啥也不愿意到县城去打吊针,喝两碗老乡熬的姜汤就加入到工地的人群中。当乡亲们看到他们的地真的在一天天变样:原来的坡地变成了平地,“鸡爪地”变成了开阔地,漏地变成了盛水地,整理后的耕地面积神奇般增加了230亩,更为壮观的是3.2公里灌溉渠、排水沟和9公里机耕道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手扶拖拉机从自家门口便可以开到自家地里。村民们从心眼里信服了。

结束一段历史

上槎村十年九旱,却又十年九涝。缘于村后山上4公里处的肖家水库在上世纪70年代被洪水毁弃,使上槎村头上随时顶着一个“水袋”。同时,村东的东阳冲后山山体形成一道特殊的“水槽”。一遇暴雨山洪,两水合击,泛滥成灾。加上上槎村属坡岭地,洪水过后,滴水不存,出奇干旱。上槎村村民因此苦不堪言。每当旱涝,村民们就对着古银杏顶礼膜拜,祈求平安。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决心把修复水库和排洪堤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先后5次带领县水利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步行翻山越岭到水库现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项目立项后,又从省财政厅、水利厅、环保厅和移民局争取63万元资金用于勘查、设计和项目施工。

通过9个月的奋战,扶贫工作组完成了肖家水库和排洪堤修复工程,并对肥源水库9公里干渠进行了补漏修复,在4个自然村修建了4座灌溉、消防两用水塘和一座饮用水塔,为433户村民安装了入户自来水管。与此同时,还实施了800余亩面积的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拆除危房、烂房70多座,建沼气池50座。上槎村从此结束了旱涝两怕、居无可安的历史,翻开了迈向美好生活新的一页。

篇5:村扶贫攻坚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席家埫村地处土城乡西北部,由席家埫村和十二花村合并而成。东南与本乡高岩村、三岔口村和三涧溪村相连,北面与夷陵区三斗坪镇接壤,西与秭归县茅坪毗邻。平均海拔600米,属高山偏远村。全村版图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3亩,山林面积1031公顷。全村总人口1033人,其中农业劳力470人,60岁以上老人205人,分属六个村民小组。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为茶叶,桑蚕和牲猪养殖。xx年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

二、xx年工作进展

我村xx年确定的扶贫攻坚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三大类,全年计划配套资金总额为376万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解决村民“出行难”。公路建设根据规划,我村集中力量,按步就班的开展各个项目实施。到xx年10月底为止,分布于一组,二组,三组的3.2公里道路硬化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初步验收达到设计标准。以前天晴一路灰,下雨一路泥的情况不复存在,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蔡家洞1.5公里新修公路在完成了三岔口村林地占地协商后,已经按照设计路线开工,毛坯路已完成一半,挡土墙正在加紧施工之中,预计在xx年11月底可以完工,完工之后,将结束蔡家洞自古没有公路,全靠村民肩挑背磨运输物资的历史,可以充分地发挥当地山好、水好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提高村民收入。

(二)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启动,解决村民“用水难”。全村191户安全饮水采用分散式给予工程为主,一户一窖,以每人10立方的容量建设,每立方补助200元。在响水洞修建水泵房一座,用于旱季抽水。集中建设供水设施,包括庙包、毛虎岭、团包三个调节池,每口200立方米,铺设管道6千米。目前土建部分已经在区级公开招标,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完成了选址占地、水电配套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开挖基础和做挡土墙,配套管道设施由区统一招标,所需管道、管件现已配送到村。

(三)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解决村民“住房难”。在逐步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改造方式,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按照农房的危险程度,优先解决村民重建意愿较强且自筹资金到位的农户。同时重点考虑倾斜已倒塌、即将倒塌的自身无建设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等。xx年我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为:C级改造32户,改造内容为更换机瓦,墙面涂白,构件更换,消除隐患。D级重建14户,其中原址重建7户,移址新建7户,现均以完成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农村住宅功能齐全,节能安全,居住舒适。

(四)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完善,解决为民“服务难”。广播设施完善配套,增加一套发射机、天线,增添了50只喇叭,12只接收机,覆盖面积更广,宣传效果更明显。村级会议室更换了水泥瓦,铝合金门窗,墙面粉刷,吊顶,窗帘,现已具备召开大型会议、组织活动等功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0套住房,目前已经完成选址,准备招标,完成后将作为散养五保户,困难群众以及临时地质灾难救助点综合使用,配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室,卫生室建设达省级标准。在农户集中点修建12个垃圾池,基本消除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五)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解决村民“增收难”。积极拓宽富民产业,产业调整项目的300亩红花玉兰栽植,由区农林水局委托高农公司在育苗过程中。村委会正在探索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思路,计划通过招商或承包方式,建立合作社,以点带面,形成基地+企业+品牌的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带动全村农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资金到位慢,资金缺口大。目前到账的扶贫资金只有50万,各个渠道的整合资金还未到。二是项目启动慢。安全饮水项目从计划到设计,招标,开工用了7个月的时间,影响了扶贫攻坚进度。

四、xx年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强化道路设施建设,硬化团包至高家山2公里,李家祠堂到黄连埫1.05公里、李家祠堂到王家老屋0.4公里、天坑埫到驼子岭0.4公里、水井坳到瓦屋坪0.5公里,陈家竹林至王家老屋0.3公里,马家坳到桥上1.1公里,共计5.75公里。二是实现危房改造210户,改善村庄面貌。三是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整合茶叶资源,形成规模,建年产干茶吨茶叶加工厂一个,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四是依托小石林和野马峡的自然风光资源,推动特色休闲农家乐餐饮、观光农业、乡村居民养老等项目,带动当地农户以特色方式进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篇6:村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一是发挥好本村的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扶贫。充分利用“山水田”优势资源,发展生产脱贫。成立林业管理协会,加强山场(人均6亩)管理,让各家林地发挥效益。引进占地1000亩的江西泰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带领群众发展绿色蔬菜、高产油茶、养殖业、农家乐等,带动农民致富。成立河道管理协会,禁止电鱼毒鱼,统一管理渔业作为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并积极招商引资开发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煤炭、煤矸石资源,通过装煤协会和运输业带动全村84户农户(其中有14户56人贫困人口)脱贫。

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实现安居脱贫。争取挂点单位的帮助,立项整治河道,为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修建贯穿全村的7.9公里道路,另外修筑自然村组组通公路5公里,破解发展瓶颈,让项目、信息、物流进得来,让本土产品出得去。抓紧建设千坊教学点,解决千坊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向上争取村级农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抓好环境整治,拆迁牛栏、厕所,统一规划,改善居住环境。

篇7:新塘商会扶贫沙角村工作汇报

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广州、增城市、新塘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安排,新塘商会对口帮扶沙角村。一年来,商会积极动员会员企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双到”工作中来,扎扎实实抓好扶贫计划稳步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初显成效,第一期直接捐款

4.5万元(由会员企业“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大力支持)用于帮扶到户。另外,新塘商会还改变简单的“救济式”扶贫办法,从沙角村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建立转移就业渠道、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等方式,注重帮助贫困户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自我脱贫能力。截止目前为止,已帮助转移剩余劳动力15人,支持6户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为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为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并推荐到广州力诚凯怡湾房地产有限公司工作等。

同时,由于沙角村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商会在多次组织会员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沙角村适合开发多元化农家乐、游艇码头、1500米天然沙滩游乐场、农业生态基地以及文化活动中心。目前,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政府和商会会员企业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启动,其它项目也将根据实际工作的推进陆续进行。

一年来,商会共组织会员企业赴沙角村考察十几次,逢端午、中秋等节假日也组织会员企业老板为村里的23户贫困户送上节日礼物及慰问金。

二、明年工作计划:

1、继续跟进“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进展;

2、进一步引导、支持沙角村开发农家乐、游艇码头、天然沙滩游乐场、农业生态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

3、发动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沙角村“水产养殖业”的各项投资;

4、通过新塘商会旗下“商会人才网”促进沙角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5、继续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继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活动;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指导和重视下,在工作人员会员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沙角村扶贫项目取得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扶贫工作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在回顾总结之余,也将继续努力帮助沙角村及各贫困户,力争把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新塘商会

篇8:村产业扶贫汇报

1 基本情况

冰山有49户124人,其中常年居住在冰山、小坑的有29户50人,平均年龄为58.3岁,男性36人平均59.9岁,女性14人平均54.2岁;另有20户74人,平均年龄为37.1岁,主要是长年外出打工或居住在中村街道及外出定居。冰山拥有耕地104亩,公益林3 100多亩及村民承包的山场。冰山海拔420m左右,两山夹一冲,山高坡陡,阳光不足,耕地少,土地肥力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冰山距离中村街道约10km,距322省道约15km,仅有一条村村通与外界相连。村村通道路止于冰山组,交通十分不便;冰山信息闭塞,移动基站才刚建成。冰山农村电网入户改造率达100%,村民居住条件较差,石屋为当地一大特色。冰山顶有一仙人洞,山高路途远、杂草丛生,少有人光顾。

2 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

冰山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业、家畜家禽养殖,农作物以玉米、蔬菜、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丹皮、菊芋、青檀、茶叶等。种植业因耕地少、质地差、光照少而产量低。现有位于近冰山顶上茶园约100亩,基本荒芜,十多年未管理修剪,园中密生高大乔木,有的达到碗口粗。年采10~15kg干茶,基本未出售,农户用于换工或自用。茶叶品质较好。冰山脚下长有青檀数十亩,有的已过砍伐年限。公益林收益冰山组每年每人257元、小坑组每年每人503元,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冰山没有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3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冰山地处偏僻,距城区较远,受自然环境条件约束,没有较好的产业支柱,农民经济收入始终无法提升,目前仍有部分农户住着土木或者石木石瓦结构的老式房屋,少部分还住着爷爷辈留下的年久失修的危房。

长期以来,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究其贫困原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受自然资源限制,无支柱产业支撑。二是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长期居住的多为老弱病残者。三是交通信息闭塞,一些林木、檀皮运输成本过高,村民经济收入不乐观。四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

4 发展潜力分析

4.1 养殖业发展分析

山高坡陡,以杂木为主,灌木杂草丛生,山上建有引水工程,是冰山人的饮用水来源。载畜量有限,估计养牛不过10多头、羊100余只,养殖业形成不了规模,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用水。特种养殖(野鸡)因要求技术水平高,难以掌握,且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而无法规模发展。

4.2 茶叶发展情况分析

现有茶园约100亩,且在海拔约400m的冰山顶处,离居住的村庄较远,翻山越岭,步行来回近3小时。茶园已有十多年未管理,年产茶叶有限,多为自用,少有出售。尽管茶叶品质尚可,但老茶园改造成本大、投入多,即使能种的地方都栽茶树,面积也只有200~300亩,垦荒新栽投入更大,人力资源缺乏。在冰山发展茶叶要达到高产茶园需3~5年时间,创品牌、建销售网点周期长,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茶叶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在汀溪、蔡村、茂林等产茶区茶农还有未出售的茶叶,尚有部分弃之抛荒的茶园。因此冰山发展茶叶要慎重、分步实施。

4.3 经济作物发展情况分析

冰山有种植中药材丹皮的传统,因市场不景气,丹皮价格下降;土地肥力低,日光不足,产量不高,面积逐年减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食用玉米、蔬菜等也因耕地少而贫瘠,形成不了产业。于是有人开始种植“洋生姜”,亩收入2 000~3 000元。

“洋生姜”学名菊芋,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药食同源植物。菊芋性平,味甘,诸元所忌,有利水消肿之功效。菊芋还具有降脂、降压、降糖,显著的抗癌保健功能。菊芋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抗逆性强,耐寒又耐旱;有抗风沙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再生能力强,每年以20倍以上的速度扩张;少有病虫害,一但形成连片,人畜很难破坏其繁殖发展。菊芋管理极其粗放,适应性强,每年春、夏种植,秋冬收大留小。菊芋的经济价值高,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作蔬菜,并可加工成酱菜,还可制成菊糖及酒精,菊糖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因此菊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工业原料。新鲜的茎叶可作青贮饲料。菊芋一般每亩可收获1 500~2 000kg,鲜叶茎2 500kg左右,种块可连收数年。

5 产业扶贫思路、原则和对策

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稳定增加村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统一规划,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配套、改革创新投入机制,提高产业效益。改变群众生产、生活观念,利用好冰山现有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短、平、快产业;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引导农户实施,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冰山扶贫原则应个别先试,逐户带动,产业长短结合,订单生产带动,优势企业带动,自主生产经营,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既要考虑当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实际,又要做好今后产业发展长期前景。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拟定发展规划。

5.1 稳步发展菊芋产业

根据冰山土壤情况、耕地面积、光照资源等,该地十分适合菊芋生长。菊芋产业受市场影响小,周期短好调头,好转产。且茎叶可适度发展养殖业,发展菊芋产业风险较小。泾县具有酱菜加工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加工厂,并且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远销周边各大中城市。泾县丁渡酱菜有限公司和正兴隆酱菜有限公司是泾县两大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对丁渡酱菜有限公司初步了解,“洋生姜”酱制品销售前景较好。为保证原材料来源,可在冰山建立菊芋生产基地。县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酱制品企业,促进该产业发展。

5.2 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

茶叶生长周期长,受市场影响大,发展茶叶产业有一定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再度抛荒。根据农民的意愿,首先对现有的老茶园改造,加强管理,恢复生产,茶苗由财政扶贫资金解决。其次在冰山冲两边缓坡适宜开采的区域发展新茶园,新开垦的茶园按泾县相关文件予以补助,茶苗、茶叶机械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解决,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技术等由农委培训指导,销售初始阶段由大户或企业带动,逐步形成小型茶产业。

5.3 逐步进行移民建设

篇9:集群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开发

丰顺县积极引导帮扶单位加大力度筹集资金,针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条件的重点帮扶村,以帮扶村为单位,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企业运作、政府监督、村委入股、保本分红”的方式,保障帮扶村集体经济零风险增收。

至目前,已有67个帮扶单位(村)筹资3933万元,以帮扶村的名义按10万至110万元不等的额度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可获得占投资额10%的分红受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障了重点帮扶村实现稳定增收。到2015年第三季度,7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447.3万元,村均6.39万元。

集群村位于丰顺县潘田镇东部,下辖 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064 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自筹与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共投入976.7万元对丰顺县潘田镇集群村进行帮扶,着重突出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项目,有效改善了该村的发展环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自2013年对口帮扶集群村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全村的荒山、荒坡、土壤、河流等资源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共同探讨集群村农业生产经营类项目的发展方向。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集群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优质大米种植及黄牛养殖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蜜柚种苗、肥料、提供育苗补助及相关种植技能培训等,共带动贫困户91户,非贫困户41户,种植面积达201.4亩。通过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科学管理蜜柚长势喜人,按照果树生长周期2016年底将有第一批蜜柚收成。据初步估计,集群村红肉蜜柚年产量将达8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20万元。届时广州市教育局将启动跟踪帮扶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努力打造集群村绿色品牌,牵头帮助集群村红肉蜜柚拓宽销路,以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良好效果。

广州市教育局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广8优”系列优质水稻种子并提供肥料及技术指导,合共带动农户169户,其中贫困户88户,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广州市教育局还以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动各局属单位进行认购的方式进行销售。2015年7月,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三方购销协议,充分发动全教育系统力量,向合作社收购集群村优质晚造米。在所得利润中,合作社将以0.8元/斤返还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4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

集群村集北自然村投影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牧草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帮村扶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为目的,帮助集群村委会扶持本村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完善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黄牛养殖规模,使集群村村集体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自2013年12月底集群养牛场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至今,集群养牛场黄牛数量已达一百余头,养牛户年收益达5万元以上,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5万元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还投入资金50万元到丰顺县白盆铺水电站,每年12月份按照10%利润返还给集群村村委会,为集群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篇10:**村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转导乡红合岘村距转导乡东南5公里,辖6个社,户籍农业人口269户1275人,实际居住人口136户

665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2600元,精准识别为贫困村。该村现有耕地面积2863亩,人均耕地面积2.9亩。产业发展:家庭牧场77户(其中2016年脱贫9户),种植业(青暑9号)9户,资产收益3户,个体经营户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453人,(2016年脱贫9户45人)。其中低保兜底户7户19人,以种植玉米、小麦、洋芋、杂粮等作物为主,地处浅山,农作物产量较低,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属家庭传统经营模式,经济效益低。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7名,其中女党员6名。入户调查阶段外出党员19名,居住村党员2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自2015年10月到红合岘村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贫困户摸底调查工作。驻村工作组逐户深入调查,对每一户家庭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形成档案,并通过对每一户家庭情况进行识别,确定了贫困户99户43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76户349人,低保贫困户16户70人,低保户7户19人)。二是根据民和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文件要求,现有73名党员干部与99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帮扶工作。三是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村情、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共同制定村发展规划和适合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帮扶措施。四是春节期间,积极联络社会爱心人士筹集资金2万元,慰问红合岘村贫困户20户。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经工作队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红合岘村存在以下发展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贫困户多以传统农业为主,贫困户增收致富手段缺乏。二是贫困户人居条件差,贫困户大多住在土坯房中,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条件需要改善。三是贫困户因缺技术、缺资金等因素制约,贫困面貌难以改变。四是因学、因病、因残、因婚致贫现象严重。五是村级道路硬化工程现已完工,但群众家庭生活困难,部分自筹资金难以筹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对劳力进行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种植覆膜玉米的基础上,发展有特色的经济作物。

3、发展养殖业,努力形成规模养殖,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4、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篇11:产业扶贫 孝善养老 整村提升

当前,全国各地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如何?怎样实现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新华社党校29班一支部最近赴山东临沂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5天时间里,调研组走访临沂市扶贫办并座谈交流,参观了临沂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平台,深入沂水、沂南、蒙阴3个县,到四十里堡镇长虹果业园区、洪沟村蔬菜智能化育苗基地等地,现场采访调研了十几个扶贫点,主要调研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孝善扶贫等内容,还入户走访了2个村的3家贫困户,面对面算收入账、扶贫账。深感临沂市精准脱贫工作“产业扶贫是关键、孝善养老是亮点、整村提升上层次、长效机制是保障”。

山东省临沂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下辖16个县市区(包括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临沂扶贫开发具有良好工作基础。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12年,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临沂市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限制,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省定贫困村568个,贫困人口44.2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均占全省的1/6,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对接市场的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的“金钥匙”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临沂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坚持因村因户制宜,分类分户施策,指导帮助贫困群众选准路子,实现村增收户脱贫。

临沂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副主任熊长远介绍到,2015年以来,全市实施了3165个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包括特色农业项目、乡村旅游项目、农村电商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收入60%归贫困户,贫困户60%的收入来自项目。比如,蒙阴县种了60万亩蜜桃,由于品质佳,大部分销往上海,上海人吃的3个蜜桃中就有一个是蒙阴蜜桃。电商扶贫的效果也很好,沂南县小米产品上线后,价格从每斤8元上升到14元。

沂水县扶贫办副主任马会加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中,有“四跟四走”之说: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只有有市场的项目,才是长效项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帮助贫困人口拔掉“穷根”。临沂市扶贫办宣传组组长孙树华说,临沂汲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现在搞的扶贫项目全是瞄准市场的项目,全是紧密结合市场的项目。兰陵县是著名的蔬菜之乡,种植的黄瓜、西红柿、青椒等大都销往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通过多年努力,兰陵人构建了完整的销售网和物流网,架起了通向市场的桥梁,这在精准脱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十里堡镇果蔬产业扶贫项目很有特色,按“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扶贫到村、效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针,引入工商资本,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采用“市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把果蔬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来抓,让果蔬产业打通脱贫脉络。项目第一期已经用地300亩,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560万元,建设了育苗日光温室1个、展示日光温室7个、三拱四膜大拱棚22个、智能温室棚1栋、果蔬批发市场1处等。这个项目的关键是政府把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项目中,并按一年8%拿回收益,分配给贫困户,做到细水长流,年年有收益。

上述项目借鉴了兰陵果蔬产业的先进运营模式,利用兰陵成熟的果蔬销售渠道,实现水果蔬菜的育苗、种植、管理、采摘、销售、运营的一条龙运作,形成了完整的果蔬市场产业链。此市场化项目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是多重的:一是投入560万元扶贫资金,每年要保证8%的收益,即44.8万元,为810户1254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09元;二是土地流转实现收益。50户83名贫困人口参加了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的流转费是1200元,每年可实现人均收入720元;三是合作社是市场化运作,扶贫资金还可二次分红。通过当地市场销售的果蔬,市场管理办公室每斤计提1分钱的费用,预计一年30万元,其中70%用于市场管理、维护、人工等,30%用于项目覆盖村411户635名贫困人口二次分红,人均可实现收益142元;四是项目可吸纳150个季节性劳动力,一名劳动力年均收入6000元;五是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简易大棚蔬菜,已引导42户搭建大棚45个。简易大棚一个投资约1.5万元,当年回收成本,当年可赚1.5万元,为了领头这个项目,当地专门从兰陵引进了果蔬经济能人―郭伟。此市场化项目扶贫效果非常好、可持续,为贫困户增加了“造血功能”。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贫困户和经济能人相得益彰。郭伟也因项目获得很多实惠: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流转集中了土地,省去了与一家一户农民谈判的麻烦;二是获得560万元资金,年息8%并不算高,很值得。

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的农民女电商牛庆花是蒙阴县电商扶贫的一个典型。她原是一名养猪专业户,近年来经政府引导和培训搞起了电商,以蒙阴和孟良为品牌,把当地和周边的蜜桃、苹果、板栗、地瓜、玉米、小米、煎饼等20多种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年销售额已达600多万元,生意十分红火。在政府贷款扶持下,她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的标准厂房和仓库。工人为当地妇女,一天的工资为80元。牛庆花有意识地对北晏子村16户贫困户25人进行帮扶,主要方式是以较好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农产品,并提供打工机会。这是扶富带贫的思路、先富带后富的路子。

产业项目也好、扶贫项目也好,没有市场是不能持久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扶贫发展、精准脱贫的根本动力。

二、农村养老新探索 精准扶贫新举措

临沂孝文化源远流?L,中国历史上24孝有7孝在临沂。临沂把孝善扶贫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政府不搞包办,而是积极构建“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的孝善扶贫格局,让家庭和社会承担起敬老养老义务。

据熊长远介绍,贫困人口群体的60%是老人,所以倡导孝善扶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临沂的主要做法是:动员贫困老人的子女每月拿出100元,由村集体或集体基金再配套10元或20元,让每名贫困老人每月有110元或120元的孝善收入,一年就是1000多元。而临沂目前的脱贫标准是年收入3500元,孝善收入就超过三分之一。目前孝善扶贫已惠及临沂60岁以上贫困老人21.9万人以上。

沂南县依汶镇汶凤村是临沂及山东省孝善养老的发源地。这个村的基本做法是:让每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不低于100元的孝善基金,而该基金由四块构成,一是子女上交的赡养费,二是爱心人士的捐款,三是村集体资金注入,四是县、镇资金的奖励补助。2016年3月29日该村开始宣传发动,短短5天内,收集全村33位老人对应的137户子女的9600元孝心款和爱心人士捐款2.56万元。在2016年4月5日召开的首次现场发放会上,挂村扶贫的市教育局职工及下属单位又捐款37万元,目前该村募集的孝善基金共有39万元以上。依汶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胡乃梅说,每月10号前,村孝心基金会成员以现金红包形式将孝善基金发放到老人手中,实质就是村集体利用这个平台,借助子女孝心和社会爱心,解决老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子女不孝的问题,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这也体现了“和谐社会孝当先,尊老爱老仁之本”的精神。为了增强孝善养老制度的强制性,这个村还建立了红榜、黑榜制度,按时足额交纳孝心款的子女上红榜,受到表扬和激励,未及时交纳孝心款的不孝子女上黑榜,受到社会公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树棵子村86岁老人张恒保,2016年依靠孝善养老脱贫。老人一年孝善收入1680元(每月140元,儿女出100元,村里补助40元),二类低保收入2040元,老龄补贴一年480元,用电不花钱,电费补贴每月8元,村里旅游扶贫项目――乡村小木屋每年分红623元,以上合计4919元,超过临沂市贫困线3500元的标准。老人的医疗主要是靠新农合和特惠保,特惠保是在新农合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商业保险,只有贫困户才有,政府每年帮助交170元办理。老人告诉调研人员他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

三、贫困村提升工程:乡村振兴好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临沂市在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不仅有效促进了精准脱贫,而且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

近年来,临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即以省定、市定贫困村为重点,兼顾“插花型”贫困村,组织实施“干部群众联动、资金资源联筹、机关社会联帮、生产生活联兴;建特色产业项目、建扶贫就业车间、建电子商务网点、建富民科教讲堂、建孝善养老基金、建公共服务平台、建扶贫理事协会、建过硬实干队伍”。“四联八建工程”是一个全面提升乡村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科教文化卫生、乡风文明、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临沂许多贫困村经过整体提升,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已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沂南县岸堤镇柳行岔村就是“四联八建”整体提升的一个典型。村支部、村委会在村里新建一幢3层综合楼办公,村农村幸福院、村幼儿园和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也设在这里,大楼外的村民广场宽阔平坦,旁边设有乒乓球桌和健身器材。

据岸堤镇副镇长代恩全介绍,近年来,在上级支持下,该村积极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整村提升和精准到户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村里新发展核桃228亩、丹参300亩,使效益高的特色农业得到发展;新建钢结构厂房一座,从青岛引进礼品袋加工项目,建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获得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建立孝善养老基金,为每名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10元孝心款;投资新建了幼儿园和占地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器材13件;新修建6条连村路,基本实现户户通水泥硬化路;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完成167户改厕任务;在村主路两侧栽种竹柳500棵,美化了村容。在村扶贫车间,做粘帖工作的女工一天可挣二三十元,从事剪裁等更复杂工种的一天可挣四五十元。

从青岛科技大学派来的第一书记李春家负责引导蒙阴县坦埠镇西坦埠村整村提升工作,他发挥大学的科技优势,为村里引进了食用菌新品种赤松茸,又称红磨菇,已在6个村试种60 亩。当地村民多种桃,但桃树、杨树下的空地闲置,种上赤松茸后,林下有了收益,地头收购价可达每斤20元,相当可观。根据已有经验,一亩露天赤松茸产量可达5000斤,一亩大棚赤松茸产量可达1万斤。帮助村民发展电商,销售蜂蜜和各种农副产品。据村电商合作社社长吴君生介绍,2个月销了1400斤蜂蜜,销售额达11万元,协调青岛科技大学3000多教职工,每人从坦埠镇买了2箱苹果,帮坦埠农民的苹果找到了销路。

此外,西坦埠村还修建生产路、建设河边公园、为留守妇女建扶贫车间……通过一系列努力,该村硬件、软件均得到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还有4名热心公益的村民成为注册志愿者。李春家表示,要用勤奋指数增加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实现“三资三转”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临沂市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聚焦重点人群,建立贫困人口分类帮扶机制

临沂市始终把贫困人口识别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三问三清”“四看四查”等活动,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和致贫原因。2017年,按照“三无”失能特困人口(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子女赡养能力)、因病因灾重困人口、有发展能力贫困人口三个类别,逐村逐户摸底排查、梳理归类,共排查出“三无”失能特困人口7485名、因病因灾重困人口57667名、D级危房户5862?簟U庑┗?础数据全部录入“精准扶贫包”和沂蒙脱贫攻坚指挥系统,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临沂分类施策:对“三无”失能特困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收益分红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股权量化、入股分红等方式,优先给予扶持。统筹落实低保、养老、助残以及新农合、大病医保等措施,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因病因灾重困人口,坚持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并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他们就业,使之赚钱顾家两不误;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个性化帮扶菜单,提高帮扶措施的精准度,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

(二)聚焦持续增收难题,建立“三资”(资金、资源、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有后劲、可持续

突出抓好“三转”:一是专项扶贫资金转股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项目,实行折股量化、入股分红。兰陵县滂河村将3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兰陵县双全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通过贫困户按股分红方式,全村124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350元。二是村级资源转股权。蒙阴县联城镇台上村将本村闲置多年的100余亩废弃铁矿开采区,以村集体入股方式与康源麦饭石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每年增加村级收入5.4万元,并带动19户贫困户增收。三是集体资产转红利。莒南县相沟镇沈保社区将闲置多年的村委大院盘活建成“富民大院”,引进扶贫车间等项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帮助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三)聚焦公平分配,建立扶贫收益滚动使用机制

按照配股到户、参股入社、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的原则,制定扶贫资金滚动使用和收益办法,贫困户达到脱贫条件退出的,其名下股份回归集体或转到其他贫困户名下,防止“一顶帽子戴到底”。

通过综合施策,2016年,临沂市减少贫困人口29.1万人,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等先后在临沂召开。临沂市精准脱贫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新华社福建分社厦门支社)

上一篇:华农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下一篇:梨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