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2024-05-01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共7篇)

篇1: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本科留学基本申请条件

一、本科申请条件

TOEFL要求:88,但通常要考100以上才能保证录取。

IELTS:7(单科不低于6.5)

GPA要求:3.6

SAT要求: 总成绩要求: 1960-2200

SAT阅读成绩要求:620-730

SAT数学成绩要求:670-770

SAT写作成绩要求:640-740

ACT:29-33

推荐信

二、院校介绍

密大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多项调查显示该大学超过70%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质量都很高。其校友中包括1位美国总统、2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25名罗兹学术奖得主、30多位各个大学的校长、上百位文艺娱乐界明星、上千位著名运动员以及不可计数的各行业的精英 。

密大在US News 2016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7位、2016 泰晤士报世界排名第21名、2016 QS世界大学排名第30、2015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列第22位。USNews美国大学排名,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排27名。

作为美国的“学术重镇”,密歇根大学拥有全美最高的研究预算、浓厚的学术气氛、优良的师资以及一流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及文理学院。综合实力位居全美公立大学前5名。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美国各大学研究生院41个学科的评估中,密歇根大学总分排名第三。

篇2: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跟L同学的初次会晤是头脑风暴的沟通中,在头脑风暴期间发现这个女孩稍显腼腆和内向,不太善于问问题,而且对所申请的景观专业也没有太深入的认识。所以从头脑风暴开始一直到目前拿到她所心仪学校的录取,感觉L同学是从雏鸟一步步沿着天道团队老师的指导成长过来的。

L同学决定申请美国留学的时候,她的语言考试、作品集制作等准备活动均未启动,基与此,天道团队的老师为她量身定做了非常详细的教育规划方案及时间规划,以保证她按照时间节点做好各项申请前的准备工作,以便顺利完成申请工作。

在申请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L同学的语言基本功不差,关键是没有经历过实战经验,所以老师们初期建议尽快安排一场托福GRE考试了解考试机制及难度,然后找到相对薄弱的地方针对性复习。后期随着复习力度的加大,学生全面的复习,L同学最终在11月前考出了相对理想的成绩。

另外,L同学的本科环艺专业所学的面很广,不仅有涉及景观方面的课程,还有建筑、室内设计等方面,所以除了专业内部的课堂设计作品之外,还需要L同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去重新整理和制作。天道团队老师对申请经验给予作品集的修改和制作建议,最终L同学提交了一份非常不错的作品集。

在文书创作阶段的初期,文书老师跟学生深聊采集背景信息过程中,由于学生本身性格内向,刚开始的信息的收集过程显得有些困难,最关键是学生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这对文书的创作建立了一定的困难。在后面的交流中,老师从学生所阐释的关键词中发现学生提到了极简主义,结合从学生的作品集中看到的她对景观的人文自然方面的关注,文书老师建议学生针对性的从这两方面入手展开论述直至学生本身的设计理念,这使得PS整篇都一气呵成,与作品集的主线呼应。

L同学3月份陆续收到了6个offer,这使得申请人的努力与天道团队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也希望L同学的成功能一直延续下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6年天道留学的录取势必会更加精彩。

天道老师的耐心咨询与专业指导、天道学子的优秀成绩与积极配合创造了今日势不可挡的录取offer!想让自己的申请结果也如此精彩吗?快来体验一下天道免费评估系统吧!

篇3: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 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 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 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 根据以往资料显示, 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 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 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 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 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 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 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除此之外, 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 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 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 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 (76%) 认为是重要的, 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 (57%) 和普通心理学 (53%) 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 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 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 对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 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 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 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 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 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 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 回收96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 (如表1) ;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 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 2013级7名, 2014级7名, 2015级7名, 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 (表2) , 总体上, 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重要”的最多 (占89.5%) , 其次为“一般” (占9.3%) , 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 (占93.7%) , 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 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 随着年级的升高, 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 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 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 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 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 以及去特校实习, 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 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 (表3所述示) , 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 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 与之相比的是, 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 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 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 而教育学容易接受, 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 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 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 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 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 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 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 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 大三开设课程较少, 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 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 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 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 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 (表5) 可知, 总体上来说, 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 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 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 从大一到大三, 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 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 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 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 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 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 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 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 (三级) 考试, 对于他们来说, 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 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 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 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 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 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 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 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 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 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 没有整合优化, 。基于此, 提出了以下建议。

1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 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 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 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 针对大一新生, 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不仅仅如此, 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 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 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 缺一不可。

2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 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 呈快速增长趋势, 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 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 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 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 并转化为行为, 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 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 他们教学经验缺乏, 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 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 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 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 另外在实践中, 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 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 他们需要什么, 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 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缺少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 彼此独立, 各自为营, 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 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 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 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 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 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 实践课课时偏少。

参考文献

[1]雷江华, 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4) :9-13.

[2]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1) :9-13.

[3]甘昭良.特殊学校教师对知识技能重要性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4) :85-88.

篇4: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申请截至日:每年11月30日

留学费用:28476.0 美元

篇5: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什么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个问题学生在思考, 家长在思考, 学校在思考, 社会也在思考。李璞、杨德祥在其撰写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 “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 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 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国内学者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则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 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包括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 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一定的工作经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良好的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还受到学校条件, 家庭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笔者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六年, 一直在工作中观察和总结就业工作经验。就业工作对于高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学生就业竞争力好, 那么学校的教育培养就会得到肯定, 自然高校的社会口碑也将越来越好。就业工作如何做, 才能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 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 从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以此得出结论。

2 社会

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这一与社会接轨的问题, 太大的方面不必说,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两点观点。

(1) 本校位于珠三角的珠海, 临近广州、深圳、澳门、香港, 但是珠海相比起广州、深圳, 知名企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据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就业统计, 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去广州、深圳寻找就业机会。

(2) 分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弱, 会直接关系到分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口碑。

3 学校

学校要“提升”就业竞争力, 那么就要立足于“现状”来提升, 对于现在的珠海分校, 笔者提出四点分析。

(1) 珠海分校的背景。分校在继承北师大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有着良好的声誉与生源, 定位明确 (国际化、应用型、区域化原则) , 也得到了北师大本部、广东省教育厅跟珠海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有利于我们“敢为人先”, 创新发展模式。

(2) 分校教师队伍相对较为年轻, 年轻教师有活力, 敢于打破常规, 创新思路, 但是缺乏教学经验, 缺乏针对就业方面的就业指导经验。

(3) 我校的就业工作效果显著, 也取得了一系列很好的成绩, 但是就业队伍不太稳定, 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就业老师的工作重点很多时候偏向规定的事务性工作, 而且相比其他辅导员老师, 负责就业的老师每年都有“就业率”的压力。

(4) 分校校园学习氛围不是很好, 但是商业化氛围浓厚。

4 学生

“学生”是我们工作的“主体”。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来开展相关工作。我觉得珠海分校的学生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学生见识面广, 动手能力较强, 可塑性高, 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但是学术研究能力较差。

(2) 学生思想灵活有主见。珠海分校的学生思想灵活、懂得变通, 不拘泥于一味努力学习。

(3) 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商业创业思维, 也具备一定的创业基础。

根据以上三点的思考, 笔者觉得同样应该分三点提出提升珠海分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办法。

4.1 针对社会层面

在这一层面, 笔者思考的方向是:如果我只是一名普通市民、或者是招聘单位的负责人, 我如何看待珠海分校?我觉得要提高珠海分校在社会各行各界的影响力。

(1) 继续保持甚至提高高考录取生源的质量。目前学校已经升到2A的办学层次, 高考投档与录取分数线已经逼近一本类大专院校, 每年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2) 在各层次、各方面加强与珠海、与珠三角地区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通俗点说就是:在珠三角各领域给珠海分校“卖广告”。这样学校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 因此学校应该走出去,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口碑环境。

(3) 加大与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特别是在珠三角有建立公司的知名企业) , 加大建立实习基地的力度, 输送优质毕业生。通过获得这些企业的认可与推广, 帮助我们的毕业生就业,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2 针对学校层面

(1) 为就业工作制定一个长远规划与计划, 完善“‘三个机制’, 建立‘三个基地’, 做到‘三个适应’。‘三个机制’即就业市场与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机制、就业率与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挂钩机制、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三个基地’即招生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三个适应’即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大学生及家长教育需求相适应、与用人单位人才规格要求相适应, 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赵志川, 陈香兰)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从而促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目前每年都较好的完成了各种目标任务, 稳中求进, 但长期的发展目标却不明显。这可能也跟就业队伍不太稳定有关。

(2) 稳定就业队伍。长远的规划, 需要稳定的就业队伍来支持。就业队伍的稳定化对于分校就业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了解学生就业情况, 了解学校政策, 了解就业形势, 需要稳定的就业队伍。有必要的话还要制定一系列专门针对就业工作的奖惩、鼓励、支持、培养制度, 让就业队伍可以稳定发展下去。

(3) 在就业工作上积极与珠三角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积极向优秀企业推荐分校优秀毕业生, 并通过这些毕业生的表现赢得企业直至整个行业、社会的认可。李正卫、傅剑和裘颖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到,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 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竞争优势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许多企业正积极构建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 其中通过引进具有良好关系背景的职工并使该社会关系转化为企业的社会资本, 成为日前许多企业提升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渠道”。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学校的活广告, 为后来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 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学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 使学生能更平稳地与社会接轨, 进入社会后更能独当一面, 走向世界。我校目前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知名高校的合作项目应当严格控制生源质量, 确保人才质量, 针对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4.3 针对学生层面

作为一名就业指导老师, 需要重点做的实际性工作, 笔者觉得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 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转变不好的就业观念, 以外语学生为例,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就业心态不积极、惰性比较强等观念问题。而对于教育方式上, 我觉得以实际事例, 师兄师姐现场经验交流的方式效果最好。每年在新生入学期间, 以及大二升大三的过渡时期, 都可以安排交流讲座, 给学生以启发。

(2) 恰当引导。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指导学生“个性化”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 尽快明确就业方向, 如有可能, 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老师适时的“引导”, 在很多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开展, 也是学生就业知识储备的保证。

(3) 提供机会。作为就业指导老师, 应该积极思考、努力为在校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 充实学生的个人简历与工作经验。因此, 实习基地的建立与联络, 应该还是就业指导老师的日常工作重点之一。而每次的实习工作招聘会, 应该得到学校的大力推广, 鼓励学生前去参与, 积累短期工作经验, 提高动手实操能力。

(4) 促进就业。鼓励学生积极就业, 走出社会, 并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例如简历修改, 面试指导等课程可以着重强调。同时, 最好也做好与就业单位的反馈与联系工作。就业单位对于分校输送的毕业生的满意度直接会影响到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 鼓励创业。由于分校的环境与学生的几个特点, 笔者觉得可以加大分校创业教育, 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与指导, 给分校就业工作做出亮点。分校学生头脑灵活, 动手能力强, 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较多, 具备创业的基础。结合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提供创业的前期相应的培训, 可以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除此之外, 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只有老师跟社会接轨了, 才能更好地指导毕业生跟社会接轨。

由于珠海临近澳门、香港, 待港珠澳大桥建起, 特别是横琴开发区的兴起, 珠海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若可行, 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 我们都可以积极拓宽与澳门、香港各大公司、大学的合作, 特别是为分校毕业生提供到澳门、香港就业实习的机会, 从而推动分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笔者觉得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以上几点, 如果做好了其中一两点, 可能会使我们某一届的毕业生得到很好的认可, 但若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强力的保障, 没有有力的措施, 这些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希望通过师生的努力, 可以让珠海分校的毕业生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有了竞争力, 就可以提高分校毕业生的口碑, 吸引更多企业到分校招聘, 从而进一步打响珠海分校的名声, 这是个良性发展的循环。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为与珠海分校情况相类似的兄弟院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思路。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关系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高, 是对大学生本人、学校以及社会都有益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璞, 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2]楼锡锦, 周树红, 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7) .

[3]赵志川, 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篇6: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电大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岁月,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如今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在因素。首先,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崛起,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教育部下放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权,都给电大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电大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资金支持,发展步履维艰。(2)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电大目前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较弱;硬件设施不完善,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功能用房等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很多教师思想上的转型不够,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水平和政策追踪能力也还比较薄弱,对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任务、发展路径等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面对重重困难,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发展,电大的发展举步维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这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随后,全国电大系统的转型升级就拉开了帷幕。教育部的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研究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这是提出“办好开放大学”这一举措以来,对电大工作描述的最为明确的一份文件。因此,推动电大系统的转型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改革措施

(一)明确功能定位

电大的功能定位,顾名思义,就是明确电大的办学特点,突出其优势,使其与其他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电大与其他高等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系统,由中央电大和各省、地(市)县级电大在不同层面上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基层电大处于电大系统的最底层,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电大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处于核心地位的基层电大不转变思想,那么电大系统的前途将一片黯淡。

为加快电大的转型发展,首先,酉阳电大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关于推进全市电大系统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理清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增强转型发展的机遇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正确理解现代大学制度、办学理念和育人观念,在认识、思想、观念上跟上市电大转型发展节奏。其次,在全面分析办学基础、特色优势、角色分工的基础上,酉阳电大制定了转型发展三年规划方案(2015-2017年),提出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提升年”为主题活动,紧跟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步伐,全面完善电大转型发展基地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拓展非学历教育,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加大招生力度,提高支持服务质量,提升电大办学品牌,力求把电大建设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

(二)确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概而言之,是指推动事物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实现该事物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功能定位发生变化,其发展模式必然会相应地作出调整。未来,酉阳电大将遵循以下的发展模式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

1.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发展模式

无论电大如何转型发展,学历教育仍然是电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电大的教育质量逐年下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大的招生规模。为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巩固办学规模,首先,酉阳电大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在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素质。其次,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地方特色专业。农村行政管理本、专科专业在酉阳电大具有悠久历史,在本地具有广阔的市场,我校领导、教师、管理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本地乡镇、社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打造重点专业的必要性,积极研究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力争把行政管理专业打造成重点专业。另外,根据重庆市四届三中全会对酉阳县“生态旅游经济”的战略定位,学校组织人员对生态旅游经济以及生态旅游经济的上游、下游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市电大的支持下,把旅游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打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计的实用型人才。

由于学历教育对受教育对象和受教育时间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使得许多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作为与学历教育相对应的部分,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或者国民教育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类培训、研修、进修等。非学历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活动,可为受教育者提供所需的教育,并能迅速体现出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近年来,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辅助。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国家开放大学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酉阳电大也在逐步提高非学历培训的比重。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的合作,提升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办学总体格局中的比重,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2. 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我国社会进入现代化、城市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既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实现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电大面向的是愿意接受教育的所有人,并且不受时间、年龄、地点的制约。因此,电大融入社区教育极具优势。社区教育与电大“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的理念也是吻合的。

近年来,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各级电大拓宽办学渠道的新方向,酉阳电大也在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酉阳电大已制定出《酉阳县社区教育发展规划(2015-2017年)》(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点推进乡镇社区教育发展,缩小城乡社区教育差距,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建设一批示范社区,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水平较高的课程、项目,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到2017年,基本形成具备民族地方特色、开放、优质、高效的社区教育体系,城乡居民对社区教育满意度比较高,努力争创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3. 现代化远程教育发展模式

远程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电大的特色和优势,然而,近几年随着其他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发展,电大的远程教育优势不再明显。另外,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基层电大的远程技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酉阳电大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市电大和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酉阳电大计划建成能够满足电大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要求的计算机网络,新建10间以上多媒体教室及配置计算机300多台,以此形成有独立的运行正常的基层电大网站及用于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的设施设备,广泛开展面向全民的远程教育服务,提升电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基层电大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切实改变把信息技术仅局限于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的问题。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推动新媒体、新技术的集成以及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整合、建设一批特色的课程资源,完善学习支持服务。要推进学习模式改革,探索开放灵活的线上及线下教学活动开展载体及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与新型学习模式相匹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建立,电大系统的转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作为电大系统最重要的一分子,基层电大只有真正在转型发展中行动起来,把握大局,紧跟转型步伐,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电大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宽广和平坦,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金瑞.广播电视大学主动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胡立强,刘勇,周金金.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探索,2014(10).

[3]廖伟凡.浅谈基层电大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彭坤明.十大转变:新型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5]沈光辉.试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定位[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6]谈松华.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影响看中国电大的发展走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8.

[7]王卫东.准确定位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山东电大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篇7: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理学申请(本科)(研究生)

关键词:小学期,软件工程,培养模式,项目实训,案例

2009年7月23日到26日, 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与实践教学研讨会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议以推进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为主题, 围绕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了讨论。讲座之后, 主办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邀请所有参会代表考察参观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贺红向参会代表介绍了该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暑假“小学期”制度。

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实训”培养模式

山大威海分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实训为导向, 厚基础、重实践, 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实训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在山东省全省得到大力推广, 山大威海分校软件工程系也成了山东省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发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之所以能够走出这样的一条特色之路,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该校没有盲目的把学生抛向社会, 没有盲目的把学生交给社会上的计算机培训机构。现如今, 外界计算机培训机构多如牛毛, 各个层次的培训公司纷纷看中了高校计算机信息类专业这个庞大的蛋糕。很多高校重理论, 轻实践, 或即使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却没有办法引进具有一线实践开发技能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要为学生就业找个好归属, 迫于无奈, 只有将学生送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学习。这种做法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 培训公司教会了学生开发技术, 同时也帮学生推荐找到了工作。而山大威海分校则是把外面的培训机构和实训教师引进来, 在校内进行培训, 学校为其提供实训平台和场地。该校的做法, 对学生比较方便适用, 而且安全也有保障。同时, 也帮学生省去了很多培训费用。除此之外, 威海分校实训培养模式的成功, 我们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威海市是夏季避暑胜地, 好请人才。

威海地处海边, 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6度, 气候宜人, 很多专业人才愿意去该校做短期教学和培训。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根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实行三学期制, 从7月1日到7月30日是第三学期时间, 被称为小学期。在该学期, 学校会邀请外界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到学校做学术报告, 整个教学也是进行选修课、辅修课和实习实践类课程, 生产实习也是在这段时间进行。在暑假前, 学校会到处“物色”各个方向的专业人才, 邀请其到该校讲学或做培训, 时间一般分为一周、两周或三周。在培训讲学期间, 学校为其提供住宿和三餐补助, 并给其60元/学时的讲课补贴。虽然补贴不多, 但各个培训教师能够在愉快度假的过程中顺便对学生进行一些培训而且还有收入, 应该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软件工程系从外界的一些知名IT公司或知名IT培训机构请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 一般都是按4周进行。现在的威海分校, 实训模式已经全面铺开, 整个工科领域的专业, 几乎全都在搞实训模式, 从结果来看, 效果很好。

2. 有资金支持。

威海分校软件工程系进行实训教学, 是从2006年开始。刚开始没有资金支持, 系里就先拿出一部分资金先垫付, 在把一期做好后, 效果出来了, 学校也开始重视了, 就开始资金投入了。再到后期, 实训的影响更大了, 威海市政府和山东省教育厅都开始重视, 大量政府资金开始注入。另外, 有些大型的实训, 也会要求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 100元左右。让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 按照道理来说, 是不符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的。但威海分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 从实际效果来看, 让学生交纳部分培训费,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否则, 很多学生会对这样的实训不够重视。再者, 即使是收费的培训, 学生在学过后如果的确觉得物有所值, 也就不会介意这部分培训费。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软件工程系这样做, 其实是替学生节省了大部分钱。因为现在外界的IT培训机构, 培训一个项目一般都是几千元。

二、其他高校的借鉴意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成功, 很值得其他学校借鉴。经过观察, 我们发现, 国内很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IT信息类专业, 新技术发展快,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如果教学上还是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师没有掌握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开发工具,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出去就成了社会的“弃儿”。针对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软件工程教学应以项目开发为核心, 紧盯业界技术前沿, 组织项目开发团队, 分配项目开发任务, 进行项目开发指导, 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

1. 积极建设软件工程大类实训实验室, 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实训环境。

(1)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主要是为计算机系大一学生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建立这个实验室投入很小, 可以使用学校历年来淘汰的旧机器。计算机系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不够的, 还需要学习计算机导论课程, 导论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学科专业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学科主干课程,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提前把握。根据计算机系新的教学计划, 在大一上学期结束期间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 引导学生对计算机进行组装和维护, 可以让大一新生提早对计算机专业奠定学习兴趣。有了这些专业知识后, 本专业学生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技术咨询, 同时也可以在后期重点选拔计算机系的学生充实到学校的网络中心帮助维护整个学校的其他师生的计算机。 (2) 具有实训场景的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网络验证实验外, 还要具备网络科研功能。同时, 作为学生网络实训使用, 一定要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 建设具有实训背景的网络工程场景。可以在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拓扑图的基础上, 再建立一个动态的组网场景。其组网设备可以完全照搬学校的网络中心机房模式来购置, 真实再现网络接入环境。引导学生架设网络, 从铺线开始, 包括设备选型、采购, 一直到具体实施, 从运营商的接入段一直到客户终端, 教会学生如何做网络工程。同时, 学生报考软考的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管理员考试, 而这两个考试对学生的网络实践要求非常多。另外, 信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 出去找研发类和技术支持类工作时, 遇到的面试题目50%以上都是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所以, 提高网络实践教学, 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软件开发实训实验室。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开设的越早, 对学生越有利, 宜早不宜迟。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建设, 分别是数据库 (Oracle, SQL Server) 、程序开发 (C, C++, Java, C#) 和软件工程 (VSS, UML) 。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训的重中之重, 建议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同时, 还可以在软件工程实验室进行软考培训, 对报考程序员、软件设计师和系统分析师的学生进行强化。

2. 大力引进和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科学校要有工科学校的“拳头”, 要保证有稳定的教师队伍, 防止人才流失。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是男青年教师因为经济压力而从学校辞职, 不少双师型教师因待遇问题而投奔企业。要想留住和吸引大量的优秀计算机类人才, 必须要舍得投入, 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下大力气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要想让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学校“安身立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 要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给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使其具有主人翁精神。 (1) 请进来和送出去。请进来, 积极引进合适的双师型教师, 四面出击邀请技术“牛人”投入计算机教学。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但项目实践经验少, 大部分老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 项目实训类青年教师较少, 还有很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开展, 还需要从社会上引进一些短期兼职教师, 建议大力度引进具有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型和工程应用型高校, 需要更多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以一定的社会途径在外界收集和打听技术精英,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引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从社会引进的实训教师, 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的培训时间应以1-4周为宜, 根据其实训项目的安排来决定其实训时间的长短。送出去。由于自身专业和技术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计算机实训技能。所以, 还应该积极的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委派青年教师参加外界技术类培训, 比如, 参加全国的一些大型公司举办的项目培训。像微软、IBM、Sun、Oracle、Cisco、中兴、华为等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大型培训。

3. 以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为试点, 大力推行“实训”模式。

(1)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实训模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 感到很茫然, 不知道专业课的先后联系和前后逻辑, 无法架起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链。因此, 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教育。一部分学校现在在推行3+1的教学模式, 即前3年进行课程理论的学习, 第4年把学生送到外面的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3+1的教学模式, 它的弊端就是学生在前三年期间, 过多的强调理论而忽略实践实训课程, 学生因为没有动手实践能力而过早的丧失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把实践实训课程放在校内进行, 从大一到大四分散实施, 结合培养方案, 按照各个课程的先后顺序开展对应的实训, 在每学期末进行实训[2]。以“实训+项目”的方式来带动。依次进行计算机基础实训、C语言和C++实训、Java实训、Oracle实训和C#实训。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过早的领悟到“项目”的魅力, 增加学习兴趣。实训时间建议定在每学期期末, 以方便安排课程教学。 (2) 以项目开发带动课程教学。结合专业实验室积极开展对应的教学科研和项目开发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常规项目, 比如精品课程网站、学校部门门户网站和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等。在项目完成交付使用后, 学校可以给师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以提高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做软件项目, 要抛弃必须在外面找项目的观念, 要抛弃做出的软件项目一定要有市场的观念。很多信息管理系统, 完全可以让学校安排本校学生做, 做完后学校自己使用, 这样做, 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这种实训模式做成功之后, 项目开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层次, 可以考虑成立软件工程工作室, 承接外面的项目, 做一些大型的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唐浩坤.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N].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EXCEL中数据计算及处理》说课教学设计下一篇:从体验营销观点探讨消费者之认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