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2024-04-27

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共8篇)

篇1: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渭南市人民政府令 第四号

《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发布施行。市长: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日

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一、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简学合理地利用建设投资,根据《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凡在本市行政区划内进行工程建设和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及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三、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工程设施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在几年、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及影响的评价,包括: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和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四、市地震局是本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监督、检查,负责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的审定,组织地震十室九空全性评价成果的评审申报和建设场地抗震设防标准的审定批复。

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根据市地震局委托对本县(市、区)投资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其职责是:

(一)办理建设单位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申请登记;

(二)对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勘探单位执行《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三)对拒不执行《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处罚。

五、计划、建设、矿产、土地、环保等部门,应配合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按本办法需要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对没有地震部门批准的抗震设防标准的,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六、本市行政区划内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由市地震部门或县(市、区)地震部门认定后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标示的烈度值。需要提高或降低设防标准的,应向市地震局提出申请,经省以上地震部门审批,由市地震局依据审批意见作出批复。已按规定进行过地震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建设场地内技改或扩建的工程项目,如无特殊要求,不再重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七、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和区域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或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

(二)生命线工程

1、交通工程

(1)公路与铁路干线的一级大桥、特大桥、中长以上隧道、公路铁路立交桥;(2)铁路干线的一级车站与铁路枢纽的主体工程;(3)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二类以上机场;(4)城市内大型桥及立交桥。

2、能源工程

单机容量超过300MW(含300MW,下同)或规划容量超过800MW 的火电厂和装机容量超过200MW的水电站;超过800KV的变电站和调度楼;省、地(市)级电力调度中心。

3、信息工程

(1)大功率(≥200千瓦)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2)长途电话枢纽(容量≥1万门)的主机楼;重要通讯干线中继站、微波通讯站、国际无线电台、卫星地面通讯站等的主机房。

4、其他生命线工程

(1)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的主体工程,大中型水库(总库容≥1千万立方米)大坝和位于城市区、上游或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水库大坝,贮油、贮水、贮气工程;

(2)市及其以上粮食加工厂及粮食仓库,大型冷库;(3)市及其以上所属医院、急救中心、中心血库。

(三)特殊工程

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重要军事工程以及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生产车间和仓储设施等工程。

(四)其他重要工程

(1)各类大、中型工矿企业的主要生产厂房及调度、控制中心,地震时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

(2)高层(包含地下室,下同;坚硬、中硬场地,20层以上;中软、软弱场地,15层以上)或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商夏、金融、宾馆等单体建筑工程;

(3)人员集中的大型影剧院、体育馆(中心)等公共建筑工程。

(五)位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分界线两侧8公里范围内的较大的新建工程及局部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建设场地。

占地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跨越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重要城镇和人口稠密的工矿区以及新建开发区。

(六)其他必须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建设工程。

八、凡属于第七条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区域,工程建设单位均应在工程立项论证之前委托有资格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进行专门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须报市地震局审查,经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市地震局批准。

九、省内单位承担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家或省地震部门核发的评价许可证,方可按照规定的范围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省外单位在本市范围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持有国家地震局核发的甲级资格证书,并经市地震局验证,方可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十、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十一、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执行陕西省物价、财政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十二、违反本办法,按省〈〈办法〉〉第十四条进行处罚;

(一)工程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做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由地震主管部门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建议有关部门对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二)设计单位未按市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的,地震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相当于地震安全性评价费用两倍的罚款;

(三)没有许可证或超越许可证权限的,以及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其评估结果无效,并由地震主管部门对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三、地震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有关单位及个人应予以配合。妨碍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地震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监察机关给以行政处分,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分刑事责任。

十五、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地震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六、本办法具体使用中的问题,由市地震局负责解释。

十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主题词:渭南

工程地震

管理办法顾问

命令

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抄报:省人民政府

抄送:省政府法制局,市委、人大、政协,市纪检委,市法院、检察院,渭南军分区,各人民团体,渭南经济开发区,驻渭中、省企事业单位。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1996年8月14印发 共印320份

篇2: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榆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五日

榆林市工程建设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科学合理地利用建设投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境内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技扩改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系指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和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第四条 市地震部门是全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管机构。负责在本市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抗震设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五条 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当依法纳入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和市地震部门批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建设项目,有关主管部门不予批准。

第七条 本办法规定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建设项目,其地震安全性评价结论,必须经陕西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报市地震部门审批或备案。

第八条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直接使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所标示的地震动参数值。需要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标准的,应经省地震部门批准。

第九条 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和地区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市内重大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六十米以上高层建筑或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其他建设工程。

(二)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分区界线两侧各4公里区域的建设工程及局部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建设场地。占地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跨越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十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承担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家地震部门或省地震部门颁发的《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书级别及规定的评价范围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省外单位,必须持有国家地震部门核发的甲级资格证书,并经市地震部门资质验证、办理任务登记手续后,方可承担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十二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地震部门制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已按规定进行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建设场地内的其它工程建设项目,如无特殊要求,不再重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由市地震部门审查认定。

第十三条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实行有偿服务。承担本市范围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陕西省防震减灾技术服务收费管理办法》(陕价费发〔2003〕143号)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 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

(一)工程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做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或者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依照《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地震部门责令其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设计单位未按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的,依照《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地震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相当于地震安全性评价费用两倍的罚款。

(三)没有许可证或超越许可证权限,以及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或个人,所做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无效,并由地震部门对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地震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地震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是指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重要军事工程、水库大坝、堤防及易燃、易爆、剧毒物质生产车间和仓库等。

(二)生命线工程项目是指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交通、通讯的枢纽工程等建设项目。

篇3: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1 建设与管理措施

1.1 坚持统筹规划,建一片成一片

工程建设规划先行,早在2000年潘集区对饮水不安全地区的人口进行了全区规划,制定分期实施,分年度实施计划。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任务重,难度大[4]。为保证工程质量,潘集区在规划上进行统筹考虑,严格做到“四个结合”,即:一是与村镇规划相结合。在规划时充分考虑村镇近远期规划,使井眼选择和布局科学合理。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凡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优先考虑,可提高整合资源。三是与“村村通”建设相结合。为了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矛盾,在规划时结合交通部门实施方案,尽量避开“村村通工程”范围。四是与防汛工作结合,淮河干流汤渔湖缕堤上住户密集,仅光明、闸口、安台和段湾四村手压井多达2 000眼以上,汛期对缕堤安全度汛构成严重的威胁。对此潘集区优先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采取集中供水方式,取消和封堵手压井,消除防汛隐患,对减轻防汛压力、提高群众饮水质量起到了良好成效。

1.2 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

早在2005年潘集区就成立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处,项目法人作为具体负责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以后每年根据人事的变动对2个机构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和充实。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有关乡镇和施工单位调度会,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工程进度进行督查通报。区政府还与有关乡镇和区水利局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用任务和成效对有关单位进行考核,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1.3 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基建程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三制”为核心的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管处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全面负责项目建设、施工、管理工作,并接受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质量监督。一是按要求进行公开招标,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中标,招标过程邀请区纪检监察部门和有关乡镇参加,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及时签订施工合同,确定中标单位公示合格后及时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管理。三是严格建管手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报批、立项、建设和验收。始终把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贯穿于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四是严格按照《机井技术规范》《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

1.4 精心组织施工,加强项目验收

建管处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工程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勘测、设计,对面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坚持把每个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控管材和机电设备进场关,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对输水主支管网的埋设深度、进水管的布置、埋设,严格按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做到建好一处,受益一处。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建管处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再会同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然后进行工程竣工决算和审计后报请市水利局组织验收。

1.5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05—2008年潘集区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2 423万元,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按照“既要管好、用好资金,又便于保证工程建设和进度要求”这一原则,落实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建立健全票据审核和资金拨付管理制度。一是由区财政局按工程总投资将资金拨付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门账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二是所有饮水安全工程心须按照合同进度监理初核工程量,工程技术人员复核和所在乡镇分管领导签字确认。三是资金拨付严格程序。进度款支付要经监理、建管处、财政局领导签字盖章。工程决算严格实行监理、建设单位和审计部门审核。

1.6 强化建后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多、分布广,为了使群众长期安全饮水,必需建立一套良性运行管理机制。针对潘集区部分乡镇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率低、管网损坏严重情况,区政府在2010年7月22日,召开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农饮安全工程管理使用专题调度会”,进一步落实区政府潘政办[2009]76号《关于印发潘集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对已建好农村饮水工程区水利局与工程所在乡镇全部完成管理移交手续,针对各供水点运管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区水利局多次组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和管理培训。2011年3月16日,区政府潘政办[2011]21号文《关于印发潘集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运行管理力量,2011年8月成立区农村饮水管理办公室,2012年9月改为区农饮管理总站,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2 存在的问题

2.1 小型农饮工程使用率低,运营困难

少数受益群众建后管理意识淡薄,对有害地下水危害认识不足,用水积极性不高,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现有人口多数为老人和儿童,部分农户对于自来水的使用仅限于做饭和烧水,致使户均水费少,难以保本运行。

2.2 农饮工程管护人员缺乏技能,服务意识低

农村饮水工程大部分承包给所在村农民承包管理,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管理运行技能,缺失服务意识。

2.3 部分村农饮工程没有列入平价电,运营成本增大

针对以上问题,可将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扩大群众知晓率;开展多种形式农饮管护人员培训;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和协调农饮工程平价电,降低运行管理费用。

3 建议

希望上级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县区级水质检测中心,及时进行水质化验,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潘集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发挥效益。

摘要:总结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该区农村饮水的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问题,安徽淮南,潘集区

参考文献

[1]汪好芬,胡忠义.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与保障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49-250.

[2]朱佳君,张钰,杨进云.甘肃省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9):4701-4706.

[3]曾建军,李金冰,夏小林,等.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5075-5076.

篇4: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摘要:以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某大跨径桥梁为例,研究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场地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的空间效应以及不同冲刷工况下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差异,分析了深厚软弱场地特定地震动效应对大桥安全性的影响,提出了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大桥的地震安全对策。

关键词: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动效应;大跨径桥梁;地震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1-0046-07

0 引言

城市桥梁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在城市抗震减灾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San Fernado M6.6地震、Loma Prieta M7.0地震、Northridge M6.7地震、日本阪神M7.2城市直下型地震及我国唐山M7.8地震、台湾集集M7.6地震等,都对城市桥梁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刘恢先,1986;刘聪桂,陈文山,2000;EERI,1990,1995;Priestley et al;1995出国赴日地震考察团,1995),即使是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往往会导致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桥梁产生较大的破坏。

近2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及地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建大型桥梁工程。对滨江市而言,大型跨江大桥是城市重要的交通通道,也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这些城市过江通道,多数采用大跨径斜拉桥或悬索桥,具有塔高、跨径大、自振周期长的特点,是交通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地震时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工程本身的功能丧失,还将严重影响救灾工作,导致巨大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由于沿江、沿海地区,第四纪覆盖层往往厚达数十米、数百米甚至超过千米,且软弱土层较厚。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动的特点是长周期地震动分量相对丰富(胡聿贤,1988;谢礼立等,1991)。对大地震的远场场地来说,地震波经过长距离传播的衰减、深厚软弱土层的滤波和放大后,特定长周期段的地震动分量比较突出,表现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段较现行规范要高出很多(杨伟林,2003a)。特别是工程结构周期与场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时,将产生共振或类共振现象,对工程结构的破坏性极大。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M8.1地震中墨西哥城数百栋高层建筑遭到破坏就是典型的实例(胡聿贤,1988;刘大海等,1993;Andersm et al,1985)。

对桥梁的地震安全对策,国内外学者进行过许多研究(Priestley et al,1996;范立础,1997;刘鑫,2013),但往往是从桥梁抗震设计和结构抗震、减震措施方面研究桥梁的地震安全对策,鲜见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进行系统的地震安全对策研究。

本文以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某大跨径桥梁为例,在充分研究工程所处的地震环境基础上,进行场址地震危险性分析,并针对上覆软弱土层较厚和冲刷较为突出的特点,输入长周期地震动分量较为丰富的地震波进行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自由场和不同层位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的空间效应、冲刷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等,提出大桥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地震安全对策。

1 场地特点

大桥桥位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北岸地面标高相对较低,为2~3m;南岸地面标高3~4m,同属长江低漫滩。桥位区水下地形因江心洲发育,形成深槽与沙洲间互展布、主支汊深浅不同及宽度多变的复杂地貌。桥位处江面宽5.7~5.9km,中间为主航道,水深超过10m的水面宽约2km,水深超过20m的水面宽约1.2km。桥位区最大水深达40m以上。

桥位区第四纪地层较厚。根据工程场地钻探、物探成果,桥位区上覆土层厚度变化较小,沿桥轴线总体上为北薄南厚,北岸及水域部分北端厚275~300m,其它地段厚度较为稳定,为310~320m,局部可达330~340m。

大桥工程场地为Ⅳ类场地,属于典型的深厚软弱场地。根据工程场地19个钻孔的土层弹性波速原位测试(测试深度110~138m),剪切波速达500m·s-1的土层的深度超过100m。按下式统计回归各类土的剪切波速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式中,VS为土层的剪切波速,单位m·s-1;日为深度,单位m;a、b为回归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

2 场地地震动特征

2.1 自由场地震动特征

根据波速实测结果,将地下120m处土层作为地震动输入界面。在场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合成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并根据工程场地土动力性能试验和波速实测结果,进行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分析。每个水准采用多条地震动输入,结果取其平均值。

在50~5000a地震重现期范围内,桥位区自由基岩面及场地地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见表2。

不同地震重现期时,各场点不同层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沿高程的变化特征为:场地地表的峰值加速度最大,在土层中迅速衰减至地表峰值加速度的2/3~1/2,至桩尖处约为地表的1/2。

图1为5%阻尼比时计算得到的6个地震重现期的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反应谱的比较。结果表明:地震重现期为50~100a时,两者反应谱较为接近;地震重现期为500~1000a时,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的长周期部分明显变大;地震重现期为2500~5000a时,地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5~0.20g之间,由于地震动强度相对较大和桥位区上覆厚度较大的软弱土层,地震时土体刚度将明显软化,加上厚软土层对高频地震动的滤波作用,地震动长周期分量变得相对突出,表现在反应谱曲线形状上就是在反应谱的长周期部分形成突出的尖峰(一个或多个)。在墨西哥地震和我国台湾集集地震中,软土场地实际地震记录的反应谱具有相似的特征。

因此,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反应谱与现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差异是明显的,特别是罕遇地震时,两者在长周期段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建在深厚软弱场上的结构自振周期较长的城市大跨径桥梁来说,要抗御大地震破坏,实现工程抗震设防目标,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专门研究。

2.2 局部冲刷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特大型跨江大桥桥墩附近的冲刷十分突出,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最大冲刷深度可达20m以上。当采用高桩承台方案时,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变化对桥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十分敏感,因此需要对不同的冲刷条件下特大型城市跨江大桥场地的地震动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考虑到大桥主塔墩的冲刷最为突出,选择主墩位置进行冲刷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主塔墩的冲刷最大深度为22.49m,冲刷前后场地地震动对比见图2。从图中可看出,冲刷前后场地浅部地震动存在较大差异。对高桩基础,在桥梁抗震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冲刷的影响,确定对桥梁抗震的最不利工况。

2.3 场地地震动的空间效应

城市大跨径桥梁往往采用沉井基础或采用大型群桩基础。沉井基础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但综合考虑施工风险等因素,该大跨桥梁仍采用大型群桩基础。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地震反应分析(SASSI2000),考虑大桥桥墩-群桩-土体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大型群桩基础时的场地地震动的空间效应。计算中采用简化模型,土体采用平面四边形等参单元模拟,桩体采用梁单元模拟,索塔承台采用刚体块单元模拟,钢筋混凝土索塔简化成等效质量作用于承台上。考虑到地震波在介质中散射和反射,为减小边界效应影响,土体两侧边界宽度分别取基础宽度的5倍。模型中桩与土的接触面处满足位移协调条件。群桩简化为33根等效桩,按照梁单元考虑。二维计算有限元网格划分结点共计5932个,其中土体单元5700个、桩单元1551个、刚体块单元1个。对于每个土体单元,每个结点有两个自由度,即水平和竖向平动;对桩单元,每个结点具有3个自由度,即2个平动自由度和1个转动自由度;刚体块单元同样具有2个平动和1个转动自由度。地震动输入界面为地下120m处,该层位土层剪切波速已达500m/s。在场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合成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每个水准采用3条地震动输入,结果取其平均值。

二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大桥桥墩一群桩一土体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同高程处的桩体高频地震动突出,加速度反应峰值较自由场加速度峰值反应增大,但长周期部分则小于自由场。考虑群桩效应时,在同一高程处地震动频谱特性与自由场相比有显著的差别,加速度反应峰值差异也较大,地震动空间效应明显(杨伟林等,2003b)。因此,对建于深厚软弱场地的城市大跨径桥梁进行抗震设计,宜研究采用大型群桩基础时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效应的影响。

3 场地地震动效应对桥塔结构的影响

大桥主桥采用双塔斜拉桥,主塔为倒Y形钢筋混凝土索塔,塔高约300m。通过分析主桥的自振特性可知:主跨部分桥面的自振周期在10s以上;主塔的一阶竖弯、侧弯及塔、梁弯曲耦合的周期为3.26~2.15s;其一阶对称扭转与反扭转的周期为1.3~2.0s。

根据对应6个地震重现期的场地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果,对应500~5000a地震重现期的场地加速度反应谱在0.6~2.4s范围内的谱值均较大,这对主塔的振动影响较大。在桥体结构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具体地震环境和深厚软弱场地所产生的特定地震动效应的影响,确保大桥工程安全。

4 地震安全对策

城市大跨径桥梁工程投资及社会影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是大桥设计、施工及建成后运营阶段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进行大桥工程的地震安全对策研究,并在工程建设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桥工程尤为重要。

4.1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工程规划阶段,工程选址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大跨径桥梁如建于抗震不利甚至危险的地段,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地陷以及地面变形等对桥体结构及相关设施将直接构成危害,尤其是若工程建设未避开活断层,地震时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中,尚未完工的明石海峡大桥(悬索桥,主跨1990m)淡路岛一侧的主塔墩位移1.3m,锚碇位移1.4m,致使主跨增长0.8m,对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在大跨径桥梁建设中一定要注重选址,避开活断层等对工程地震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危险地段和抗震不利地段,对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充分研究,对近场区尤其是桥位区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对拟建桥梁的影响进行研究,充分论证所选工程场地的稳定性及建设大跨径桥梁的适宜性。

4.2 工程设计阶段

4.2.1 确定安全、经济、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

强地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但其破坏性极大,工程抗震设防是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措施。建设工程设防水准偏低导致结构抗力不足,是国内外历次地震中建(构)筑物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限于经济等原因,对所建设工程也不能采取很高的抗震设防水准,其抗震设防既要保证桥梁工程有足够的地震安全性,又要兼顾经济这一准则。在城市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中,应根据其功能、重要性及所允许承担的风险,进行抗震设防标准研究,对不同结构型式可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全桥的抗震设防安全、经济、合理。

4.2.2 充分研究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动效应

深厚软弱场地遭遇强震时场地的地震动效应,取决于桥址所处的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上覆软弱土层对高频地震动的滤波及对一定范围长周期地震动分量的放大,使长周期地震动得到增强,场地地震动的特点是长周期地震动分量相对丰富。因此即使是远场大震,虽然其地震波传递到桥址下部基岩面时地震动较小,但到达场地地表后也可能成为对大跨径桥梁安全影响较大的强震动。城市大跨径桥梁建于深厚软弱场地时,需充分考虑大桥工程所处的地震环境,特别是区域范围内高震级潜在震源的影响,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研究深厚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2.3 充分研究场地地震动长周期特征

篇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17741-2005)

本标准的2、3、6.1.3、6.3.4、8.2.3、9.1.2、10.5.2、11.2.1、12.1.2、12.2.1、12.4.4 13.2.4 均为推荐性的,其余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本标准代替GB 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GB17741-1999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a)重新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工作内容和适用对象调整如下:

——Ⅰ级工作的内容不变,明确了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Ⅰ级工作; ——原Ⅱ级工作为现Ⅲ级工作,原Ⅲ级工作为现Ⅱ级工作;

——Ⅳ级工作的内容由地震烈度复核变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b)删除了原文本的第4章“符号”和所有计算公式;

c)增加了“发震构造”、“空间分布函数”、“弥散地震”、“超越概率”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5个术语及其定义;

d)增加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一章,并规定了具体工作要求;

e)调整了部分内容的层次和章节划分,修订了部分内容的技术要求,修改了部分文字的表述和措词。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张裕明、高孟潭、唐荣余、陈国星、李小军、赵凤新、薄景山、徐宗和、金严、鄢家全、陶夏新、吴建春、杜玮、陶裕录、韦开波、冯义钧。

引言

GB17741-1999实施4年来,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及大型厂矿企业、城镇、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发展规划及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修订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4年来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对GB17741-1999进行修订的主要原因:

a)GB18306-2001已不采用地震烈度表征地震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与之协调一致; b)GB17741-1999中的工作分级已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应对工作分级进行调整,并对工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修改;

c)按GB18306-2001的使用规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相应增加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中所涉及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三、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2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3.3 发震构造 seismogenic structure 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构造

3.4 构造类比 structure analog 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3.5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3.6 断层活动段 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7 能动断层capable fault 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

3.8 古地震paleo-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

3.9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地震带 seismic belt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11 地震构造区 seimic tectonic zon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12 弥散地震 diffuse earthquake 在地震构造区内,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潜在地震。

3.13 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 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14 潜在震源区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 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3.15 空间分布函数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表征地震带内各震级档地震发生在每个潜在震源区可能性的函数。

3.16 震级档 magnitude interval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震级分档间隔。

注:一般取0.5级

3.17 震级下限lower limit magnitud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工程场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

3.18 震级上限 upper limit magnitud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带或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极限值。

3.19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

3.20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在一定时期内,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3.21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response spectrum 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

3.22 场地相关反应谱 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影响所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23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级:

一、Ⅰ级工作

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适用于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

二、Ⅱ级工作

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除Ⅰ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

三、Ⅲ级工作

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

适用于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建设开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等;

四、Ⅳ级工作 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适用于GB 18306-2001中4.3中b)、c)规定的一般建设工程。

五、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1、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5.1.1 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

5.1.2 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1:1 000 000,其他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2 500 000。

5.1.3 所有图件应标明工程场地位置。

5.2、地震活动性

5.2.1 地震资料收集与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根据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相关的地震资料;

b)历史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

震事件;

c)区域性地震台网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

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 d)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

5.2.2 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分别编制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

b)注明资料起止年代;

c)注明主要地震的震级和深源地震。d)区分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5.2.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应包括:

a)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与相对完整性; b)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c)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d)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e)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5.2.4 应收集、补充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5.2.5 应收集、分析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5.3、地震构造

5.3.1 Ⅰ级工作,应有下列工作内容:

a)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资料,分析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b)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 c)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 d)建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5.3.2 Ⅱ、Ⅲ、Ⅳ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区域内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新构造背景。5.3.3 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资料不充分时,应补充下列工作:

a)查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性质和运动特性; b)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

c)分析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

5.3.4 应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分析,编制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活动断层的性质;

c)第四纪以来活动的盆地及其性质; d)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e)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5.4、综合评价

5.4.1 应评价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5.4.2 应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条件。

六、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近场区范围和图件比例尺

6.1.1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

6.1.2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和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 000,Ⅰ级工作应不小于1:100 000。

6.1.3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

6.2、地震活动性

6.2.1 对破坏性地震的参数有疑问时,应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

6.2.2 Ⅰ级工作,应对近场区内震级小于4.7级的仪器记录地震重新定位。6.2.3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6.2.4 Ⅰ级工作,应利用震源机制,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资料,进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

6.3、地震构造

6.3.1 应收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资料,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Ⅰ级工作应进行现场勘察,编制第四纪地质构造剖面图和平面图。

6.3.2 应对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活动性鉴定,包括活动时代、性质、运动特性和分段等,并判定其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

6.3.3 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查。

6.3.4 宜收集地壳形态和考古资料,分析现代构造活动特点。

6.3.5 Ⅰ级工作应在工程场地及其外延5km的范围内进行能动断层鉴定。6.3.6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活动断层的性质; c)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

d)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其活动性质; e)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6.4、综合评价

6.4.1 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6.4.2 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发震构造。

七、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7.1、场地勘测

7.1.1 场地范围应为工程建设规划的范围。

7.1.2 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资料。

7.1.3 应进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7.1.4 应编制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

7.1.5 地震小区划应编制工程地质分区图。7.1.6 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a)Ⅰ级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700m/s的钻孔;

b)Ⅱ级工作的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

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划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

c)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

7.2、地震地质灾害场地勘查

7.2.1 地基土液化

应调查历史地震造成的液化现象,勘查地下水位、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深度,测定标准贯入锤击数和颗粒组成。Ⅰ级工作应符合GB 50267-1997中5.3条的规定。

7.2.2 软土震陷

应收集和调查软土层厚度分布及软土震陷等资料。7.2.3 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

应收集和调查地形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古河道、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等资料。

7.2.4 海啸与湖涌

Ⅰ级工作应收集历史海啸与湖涌对工程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资料。7.2.5 地表断层

应收集地震引起的地表和近地表断层的分布、产状、活动性质、断层带宽度、位错量及覆盖层厚度等资料。

7.3、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

7.3.1 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7.3.2 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Ⅰ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

7.3.3 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

八、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1、基础资料

8.1.1 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等震线图或地震烈度资料。8.1.2 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强震动观测资料。8.2、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

8.2.1 在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中,应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高频分量在大震级和近距离的饱和特性。

8.2.2 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应采用统计回归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

8.2.3 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可采用转换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8.2.4 应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Ⅰ级工作应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8.2.5 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8.2.6 应确定强度包络函数特征参数与震级、距离的关系。8.3、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8.3.1 应采用有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烈度资料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8.3.2 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应体现近场烈度饱和并与远场有感范围相协调。8.3.3 应将确定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实际地震烈度资料进行对比,论述其适用性。

九、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

9.1、地震构造法

9.1.1 应依据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划分地震构造区,确定弥散地震。9.1.2 宜根据断层活动时代、力学性质、地震活动性等对活动断层进

行分段,确定发震构造。

9.1.3 应根据各断层活动段的尺度、活动特点、最大历史地震和古地

震,判定最大潜在地震。

9.1.4 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应遵照下列规定:

a)将最大潜在地震置于其可能发生范围内距工程场地

最近处;

b)考虑衰减关系的不确定性,分别计算工程场地的地震

动参数;

c)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为地震构造法所确定的地震动

参数。

9.2、历史地震法

9.2.1 应计算历史地震在工程场地处的震动参数。

9.2.2 应根据历史地震的记载与调查资料,确定工程场地的烈度值,转换得到地震动参数。

9.2.3 应将计算和转换结果中的最大值作为历史地震法所确定的地

震动参数。

9.3、结果的确定

应取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震法结果中较大者作为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的结果。

十、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

10.1、地震区和地震带划分

10.1.1 应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区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区的相似性

划分地震区。

10.1.2 应在地震区内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成带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

带的一致性划分地震带。

10.2、潜在震源区划分

10.2.1 应在地震带内划分潜在震源区。

10.2.2 综合判定潜在震源区时应考虑下列标志:

a)破坏性地震震中; b)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c)古地震遗迹地段;

d)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e)断层活动段;

f)晚第四纪断陷盆地;

g)活动断层的端部、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

10.2.3 应根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和地震构造几何特征确定潜在震源

区边界。

10.2.4 应考虑各个潜在震源区主破裂取向,确定其方向性函数。

10.3、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10.3.1 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

a)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b)地震带的震级下限;

c)地震带的震级-频度关系; d)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e)地震带的本底地震震级及其年平均发生率; f)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g)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10.3.2 确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地震带内历史地震的最大震级和地震构造特征,确定地震

带的震级上限;

b)考虑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以及必要的样本量,统计确定震级-频度关系;

c)根据地震活动趋势确定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d)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震源深度确定震级下限; e)本底地震震级,应取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最低值

减去0.5。

10.3.3 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依据下列因素确定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潜在震源区内最大地震震级; ——构造类比结果; ——古地震强度;

——地震活动图像判定的结果。

b)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按0.5级分档。

c)按各潜在震源区资料依据的充分程度和相应各震级档地震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空间分布函数。

10.4、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10.4.1 应给出地震动参数超越概率曲线。

10.4.2 计算地震动反应谱时,周期点的分布应能控制反应谱形状,数目

应不少于15个。

10.5、不确定性校正

10.5.1 应考虑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

10.5.2 宜分析潜在震源区及地震活动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

10.6、结果表述

10.6.1 Ⅰ、Ⅱ、Ⅲ级工作应以表格形式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

要作用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Ⅳ级工作应说明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

10.6.2 根据工程需要,应以图和表格的形式给出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

率的地震动参数。

十一、区域性地震区划

11.1、基本规定

11.1.1 应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编制地震区划图。11.1.2 地震区划图的概率水平应根据工程的特性和重要性确定。11.1.3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5章的规定。11.1.4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6章的规定。11.1.5 按第8章的规定,建立适合于区划范围的地震动衰减关系。11.1.6 计算控制点的间距,应不大于地理经纬度0.1°。

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控制点。

11.2、结果表述

11.2.1 地震区划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 000 11.2.2 地震区划图采用分区线或等值线表述。

11.2.3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分区界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潜在震源区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结

果的影响;

b)地形、地貌的差异; c)区划参数的精度。

11.2.4 地震划区图应编写相应的使用说明。

十二、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1、场地地震动参数和时程的确定

12.1.1 场地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场地地表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

12.1.2 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12.1.3 自由基岩场地,应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

数;

a)Ⅰ级工作,应综合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结

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b)Ⅱ级和Ⅲ级工作,应根据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

地震动参数。

12.1.4 土层场地,应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反应

分析,并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12.1.5 应根据工程需要,依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合成场地地震动时程。

12.2、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

12.2.1 Ⅰ级、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

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分析模型;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

12.2.2 确定地震输入界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Ⅰ级工作应采用钻探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少于

700m/s的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b)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分之一作为地震输

入界面;

——钻探确定的基岩面;

——剪切波速不少于500m/s的土层顶面;

——钻探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

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12.2.3 选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时,应考虑边界效应。

12.3、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的确定

12.3.1 Ⅰ级工作应根据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确定模型参数。

13.3.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由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相关资料

确定模型参数。

12.4、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12.4.1 Ⅰ级工作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

12.4.2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

12.4.3 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Ⅰ级工作,反应谱的拟合应符合GB50267-1997中第4.4.2.3条的规定;

b)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反应谱的周期控制点在对数坐标轴上应合理分布,个数不得少于50个,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应给出三个以上相互独立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12.4.4 本地有强震动记录时,宜充分利用其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

地震动时程。12.4.5 应按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输入地震波。

12.5、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确定

12.5.1 一维模型土层厚度应划分得足够小,使层内各点剪应变幅值大

体相等,计算可用等效线性化波动法。

12.5.2 二维及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时,有限元网格在波传播方

向的尺寸应在所考虑最短波长的1/12~1/8范围内取值。

12.5.3 应根据场地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时程,计算场地相关反应

谱。

12.5.4 应根据计算所得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综合确定场地地震动参

数。

12.6、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2.6.1 应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类

型,评价其影响程度。

12.6.2 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

程场地的影响。

十三、地震小区划

13.1、工作内容

地震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13.2、地震动小区划

13.2.1 地震动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峰值与反应谱小区划。13.2.2 地震动小区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点

或工程地质剖面;

b)按12.1~12.5的规定,计算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的地

震反应,确定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

13.2.3 应根据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工程地质分区结果,编制给定概率水平的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分区图或等值线图。

13.2.4 相邻分区或两条等值线,地震动峰值的差别宜不小于20%,反

应谱特征周期的差别宜不小于0.05s。

13.2.5 应编写地震动小区划图说明。

13.3、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13.3.1 应按12.6条的规定,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程

度及其分布。

13.3.2 应编制给定概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13.3.3 应编写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说明。

十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篇6: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为了获得科学合理、安全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更好的服务于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评工作者技术人员,需开展如下工作:

1、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详尽搜集工作区域及近场区内的地震资料,资料涵盖所有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的所有地震资料,搜集、分析、整理工作需要做到:资料完整,分析深入,总结科学。给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2、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人员需仔细调查工作区和近场区(场地周边至少25公里)范围的所有地震构造证据。现场采集样品、拍摄地质剖面照片,为室内进一步分析提供一手资料。绘制地震构造图。给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

3、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和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技术人员需要开展专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综合地震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成果,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分析。每个场地需进行地质条件勘测,现场钻探,探明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现场岩土层剪切波速、纵波波速测试,采集现场试验数据,采取场地内不同深度的原状土样开展室内岩土动力性能参数测试,不论现场测试还是室内试验样品测试均需秉着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因为每个环节的结果都会对后续土层反应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现场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进行试验操作。确保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针对每一个场地,技术人员需认真调查和评估场地是否存在地震地表破裂、砂土液化、软土震馅、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的潜在危险,给出科学合理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设建议。

篇7: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发布文号】深府[1998]177号 【发布日期】1998-08-16 【生效日期】1998-08-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1998年8月16日深府〔1998〕17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我市是全国抗震设防重点城市,其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加强我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对于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努力把地震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为此,现将《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对工程设施的破坏,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深圳市(以下简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市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重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影响小区划或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等。

第四条 第四条 市民防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民防办)负责市内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市政府设立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由市政府聘请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地震等专业的专家组成。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的专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八年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

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防办,并负责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可直接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所示的烈度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进行抗震设计。

第七条 第七条 下列重要工程的场地均应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交通工程

1、公路和铁路的大型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地下铁道工程;

2、铁路干线的大型火车站与铁路枢纽的重要建筑。

(二)能源工程

1、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或规划容量为8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33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及其他重要电力设施;

2、供气的调度控制工程及贮气、贮油工程。

(三)水务工程

1、大、中型水库的大坝;

2、大、中型供水调度控制工程。

(四)通讯工程 1、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发射台、广播中心、电视中心;

2、市长途电话枢纽的程控机主楼、长途通讯干线中继站、微波通讯站、卫星地面通讯站等主机房。

(五)特殊工程

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重要军事工程,以及易燃易爆或剧毒物质生产车间或仓库工程。

(六)其它重要工程

1、大中型厂矿;

2、大型体育馆、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存放珍贵文物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工程;

3、Ⅰ、Ⅱ类场地高度超过80米或Ⅲ、Ⅳ类场地高度超过60米的高层建筑工程。

第八条 第八条 已完成地震影响小区划的地区,除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必须进行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要工程、特殊工程以及Ⅶ度地区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工程以外,第七条规定的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或加固标准可直接使用本地区地震影响小区划成果。

第九条 第九条 第七条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初步设计前完成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凡从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颁发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并按规定的等级及业务范围从事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在本市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经评审机构评审通过。

重要工程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先报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初审。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应自接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初审合格后由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报上级地震安全性评定机关评审。

申报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评审,应向市民防办提供下列材料:

(一)评审申请报告;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合同书一份;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一式三份。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结果经评审通过后方可交设计部门使用;未经评审或评审未通过的,设计部门不得使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工程建设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九条,未按本规定进行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报建手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手续;并由市民防办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无证或超越等级和业务范围从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市民防办应责令其停止工作,其评价结果无效。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民防办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工程预算。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从事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执行国家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篇8:渭南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目前,新农村场地建设多重视在村镇总平面规划阶段解决村民的居住环境,经济、合理地使用空间,然而,竖向规划作为与总平面布置相辅相成的一部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即是指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农村住宅建筑布置和村镇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合理利用、改造,确定建设场地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量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使之既能满足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要求,又能结合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尽可能保留其地方特色和文化风貌。

进行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合理选择竖向设计形式,尽量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

2)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力求土石方工程量最小和减少工程费用;

3)确定合理的住宅建筑、道路、广场及排水构筑物等场地的标高,使之满足日常的生活、生产要求;

4)合理进行防、排洪设计,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避免不良地质构造的不利影响;

5)有利于空间环境设计,尽可能保留地方特色,增强景观效果。

3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重要性

3.1 合理选择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形式

竖向规划有3种布置形式:平坡式、阶梯式和混合式。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应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气象条件,住宅建筑形式及道路与住宅、院落的连接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一般地,自然地形坡度不大于5.0%的建设场地宜采用平坡式,这种形式有利于道路布置和场地的环境美化,但往往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场地排水条件差。但是,若建设场地的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0%,则宜采用阶梯式,这种形式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也有利于场地排水,但其总平面布置、道路连接和管线敷设复杂。混合式布置形式则介于两者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阶梯式竖向布置形式时,对于台阶布置有几点要求:1)台阶的划分应考虑村镇队或组的单位、交通运输、管线布置等因素来布置;2)为有效利用地形,台阶纵轴一般宜平行等高线,并使性质相同的用地或者联系紧密的建、构筑物布置在同一台阶或者相邻台阶;3)考虑地形和经济的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边坡或挡土墙连接不同台阶;4)台阶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满足村镇使用功能、建筑物内外交通联系、管线布置及景观绿化等要求来设计。

3.2 新农村住宅建筑与道路布置的竖向处理

首先,村镇住宅建筑的地坪标高是在场地平土标高的基础上确定的,为了防潮和防止场地雨水进入住宅,通常情况下,住宅建筑的室内标高应高于室外地坪标高15cm~30cm(见图1),并采用0.15m高的踏步或者不大于6%的坡道与场地相连。

其次,村镇道路规划在竖向设计中不仅要合理确定道路型式,更要特别重视道路与宅院、农田、广场等连接点处高程的确定,以保证场地和道路的排水要求。另外,平坡式建设场地的道路纵向设计,可采用锯齿式坡度,使得道路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不同的汇聚点,然后流入场地的排雨水系统。

最后,规划住宅建筑的标高要高于道路标高,它们之间可通过踏步连接。若道路和住宅建筑有一定距离,也可通过住宅前院直接连接,其坡道坡度一般不超过4%~6%。

3.3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中的排水系统

新农村建设场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场地排雨水方式并与场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建设场地的排雨水方式包括自然排水方式、明沟排水方式和暗管排水方式(见图2)。建设场地排水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场地分为几个小区块,每个区块因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排水方式排水,即整个场地采用混合排水方式排除地面雨水。

1)自然排水方式就是在场地不设置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将雨水迅速排除。这种方式适用于雨量较小,建设场地自然坡度较大,渗水性强的土壤地区。

2)明沟排水方式是在场地上只设置排雨水明沟(村镇道路还包括截水天沟和住宅建筑散水明沟),场地雨水靠明沟排除。一般适用于建设场地较小或村镇的边缘地带等地区,明沟应沿道路布置,在有行人和车辆通过的地方应设置带盖板的明沟。

3)暗管排水方式是在地面上除设置地面集水设施外,还设有雨水蓖井、下水管道和检查井等排除雨水。这种方式适用于建设场地平坦,住宅建筑采用内排水或者对村镇卫生及美观要求高的地区。

对于村镇建设场地排水方式选择可如下考虑:在距离城市较近的地区,村镇建设场地推荐采用暗管排水方式,并接入城市市政管网;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推荐采用明沟排水方式,需考虑卫生和美观要求时,可设置带盖板的明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暗管排水方式,并按市政要求排放。



传统的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从设计到方案评价比较偏重定性分析,主要借助设计人员或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方案的优劣和取舍,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定性、定量因素没有统一的度量尺度,最终结果主要依赖设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法,对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提出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方法。

4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向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关联因素变量的数据序列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如下。

4.1 确定比较数据列

在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方案评价中,选择土石方工程量、排水方式等对比作为技术经济指标的数据列,称之为比较数据列,表示为:

方案的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将各个指标白化处理。对定量指标这里作如下处理:对同一指标设定最大值为1,其余数一定小于1,将其归一化为0~1。

4.2 确定参考数据列

通常选取各方案指标中的最佳值组成参考数据序列,即X0={x0(1),x0(2),…,x0(n)},其中,x0(1)是x1(1),x2(1)…,xm(1)中的最佳值。

4.3 计算评价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对应于一个参考数据列,有若干个比较数据列,则第i个比较数据列与参考数据列在对应的第k个指标的相对差即为关联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ξ为分辨系数,它在0和1之间取值,常取0.5。

关联度由关联系数列的平均值求出,若考虑加权后,则求其加权平均值,如式(2)所示:

最后,根据求出的关联度的大小顺序即可确定最优方案,关联度越大,说明方案越优。

5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新农村竖向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5.1 建立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竖向布置的内容,可以把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划分为4个方面,包括竖向布置形式、土石方工程量、局部竖向处理和场地排雨水系统,建立如图3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5.2 评价实例分析

某村位于秦岭北麓的山脚下,地处山区地带,经过初步定性分析,确定了3个竖向规划的候选方案,其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评价指标白化值,并选取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数据列,如表2所示,X0=(0.7,1,0.7,0.7)。

根据式(1)、式(2)分别计算各方案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在计算关联度时,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由专家组评议,拟定各指标的权重为:w=(0.3,0.18,0.2,0.32),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3个方案的关联度值排序为:X2>X1>X3,即得出方案2最优,方案1次之,方案3较劣。

6 结语

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的生活、生产特点及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把新农村场地建设的平面布置、竖向规划和空间的环境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灰色值量化,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摘要:主要从建设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住宅建筑和道路的竖向设计以及场地的排水系统三个方面阐述了竖向规划在新农村场地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方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便于实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布置,场地排雨水,灰色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1]雷明.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罗党.灰色决策问题分析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CJJ83—19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S].

[4]李楠.场地与建筑设计竖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211-217.

[5]何友军.山地城市竖向设计初探[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1999,20(3):13-14.

[6]丁威,张永奇.工业企业总图布置方案灰色系统的优选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34(1):116-119.

上一篇:赤焰战场观后感下一篇: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