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2024-05-10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共8篇)

篇1: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中国国务院日前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简称《2025》)报告的删减本。《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份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以及战略支撑与保障。受篇幅所限,这里不谈具体的战略发展重点,只对该行动纲领的思路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首先,在我们看来,《2025》的出台得益于三个大的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空前的转型和调整压力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受到约束。二是受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中国强化工业能力的决心。三是全球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报告称,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此,强化制造业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其次,《2025》受德国工业4.0的影响很大,核心思路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核心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战略的核心思想;此外,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也是德国工业4.0中所强调的核心概念。实际上,工业4.0也是德国提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借鉴德国的思想也无可厚非,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比德国要差很多,但中国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规模上已居全球第一,经济结构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撑。中国制造业的致命问题是大而不强,因此向制造业强国德国学习,方向上毫无问题。

第三,中国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双向挤压竞争”。《2025》分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提出,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在我们看来,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业处境的基本判断是客观的。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1.0”向“世界工厂2.0”转变(部分也在向3.0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也削弱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1.0水平的竞争力。如果中国制造业能稳步升级,每升一级都将对该级别的他国制造业造成打击;反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被其他国家“蚕食”。要指出的是,东南亚诸国是中国制造业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竞争者之一。这也是我们多次提出,中国不要轻易将东盟国家整合到“海上丝绸之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5》提出了中国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2015至2025年,中国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其中,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2025》是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也是前十年的行动纲领。如果中国能够以《2025》来“倒逼”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倒逼”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化改革,能够切实地做好配套的政策保障和环境创造工作,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是很有希望的。(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小微企业“双创”促进政策将聚焦城市创新】

财政部19日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工商总局宣布,将合力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从过去补助项目转向补助城市,聚集五部门政策和资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油助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小微企业支持措施存在着资金使用较为分散、仍以项目管理为主、支持政策传递距离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为突出等。在调整补助方式后,财政资金一方面将重点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空间,包括提升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集聚区等创业创新基地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闲置库房、工业厂房以及新增场地为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试验场所;以及在租金、税费等方面采取减免措施为小微企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等。另一方面,支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采取“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鼓励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此外,鼓励地方对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将各项既定支持政策落到实处。这位负责人表示,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也是“两创示范”的重要着力点。“两创示范”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将城市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投资项目联审联批作为基本要求,大力鼓励“一照一号”、企业信息公示,使城市示范成为促进落实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的“加速器”。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两创示范”将鼓励城市探索采取融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创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动员银行信贷资金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各个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不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也不一样,“两创示范”还将鼓励城市结合区域特点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培育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特色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类似的地方提供借鉴。(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企“走出去”要少谈国家战略,多谈市场

逻辑】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蔚为大观,“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推升这波大潮。不过,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的并不顺利,由于不了解别国的商业、政治、甚至是宗教环境,导致在海外的投资并购经常碰壁。这里面固然有外部客观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中国企业本身对他国国情缺乏了解所致,一厢情愿的推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而其他国家却并不买账。对于中国国企投资的所在国而言,他们最担心的是投资背后的非商业因素,如中国国企投资是否是在体现中国的国家意志,在投资涉及到所在国战略性领域时尤其如此。最近国家电网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电网的收购再起**。反对党和工会团体在选战中根据《中国日报》的一则报道,指责政府与国网公司举行秘密会谈,称一旦中国国企对该电网收购成功,如果需要,澳大利亚首都的电力供应都随时可能被切断。尽管事后当事人澄清,并不存在所谓秘密会谈,但这一报道还是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一场**。从这些反应可以看到,国企海外的投资并购,特别是当涉及战略资产时,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为改变这种局面,国企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基于市场逻辑的理由。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出于两个商业动因:要么是利用企业在国内市场已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复制和规模化经营获得利润;要么是通过进入海外市场获取新的资源、技术和知识,培育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这些是私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考虑,也理应成为国企决定是否海外投资的原则。中国化工集团在2008年收购澳洲QENOS公司的案例,便被视为是基于市场考虑的典型。其并购的QENOS公司是一家在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SHE),特别生产过程中危险物管理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和经验的聚乙烯生产商。通过对这家公司的收购和运营,中化集团得以学习这些经验。通过对管理系统的移植和人员的互通,中化实现了将QENOS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集团内部中国其他工厂的扩散和转移。这样的海外投资是真正基于市场逻辑的行为,不仅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还能避免非商业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阻碍。(NC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拉产能合作“3乘3”模式强调市场经济

原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9日中午在巴西利亚与巴西总统罗塞夫共同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并致辞。李克强强调,中方愿与拉方探讨中拉产能合作“3乘3”新模式:一是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南美大陆互联互通。中方企业愿与拉美企业一道,合作建设以铁路交通为骨干、贯通南美大陆和加勒比各国的物流通道,以高效电力输送和智能电网连接拉美各国的电力通道,以互联网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通道。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方式。中拉都实行市场经济,产能合作应该走市场化路径,按照“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推动”的原则,通过合资、PPP、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进行项目合作,让有关项目尽快落实。三是围绕中拉合作项目,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中方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中国愿同拉美国家扩大货币互换及本币结算等合作,共同维护地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稳定。(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的跨境电商税负可能会上升】

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目前我国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口环节征税适用的是行邮税(行李和邮寄品税的简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调高这一税率。据了解,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口,通常采取在保税区建仓库的做法,即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先将商品进口到国内保税仓中,通过电商平台来确定购买者,国内消费者下单之后,商家直接从保税仓发出小包裹货品,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更加便利。“目前我国海关对跨境电商企业进口,试行的是行邮税,相当于快递个人物品进来,这个税率非常低,大约10%的水平,而一般贸易进口税率比行邮税要高30%左右。相关部门正在酝酿上调行邮税。”业内人士表示,之前关于行邮税的调整在不同部门之间是存在分歧的。目前各部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行邮税将上调到一个合适的税率水平,“比现在的高,但是还是低于一般贸易的水平,因为考虑到还要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海关对于进口商品有两个征税规则,一种是企业购买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并用于商店销售,海关对其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另一种则是由个人带入或者邮寄的物品,就征收行邮税。近些年,因为跨境电商的发展,行邮税受到更多关注。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进口在税收上最大的区别是,一般贸易进口要交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其中进口环节增值税是17%,而关税根据关税税则,不同商品适用不同税率。行邮税把这两个税打包在一起,大多数商品的行邮税在10%,税负比一般贸易要低很多。(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制造业2025下物联网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制造业2015出台,工业和互联网的加速融合,物联网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在5月20日召开的华为网络大会上,华为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接近1000亿个,新部署的传感器速度将达到每小时200万个。华为战略市场总裁徐文伟表示,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产业变革正在酝酿,通过传感系统和对物的联接,让数字世界联接延伸到物理世界,加之大数据采集、分析、综合决策,将让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效率成倍提升,物联网联接的世界将远超智能手机和其他应用。到2025年,55%的物联网应用将集中在商业领域,如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电商、智慧城市、智能公共服务等领域。物联网时代的硬件产品要构建广泛互联的传感器网络,更广泛的信息安全要求,具有高性价比的计算能力,低功耗的通信功能,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和模块化、多样化的海量设计,传感器、安全芯片、RFID、蓝牙、Zigbee、WLAN、MCU、FPGA、电池、SIP模块化技术、3D打印技术将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L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发改委限制弃风限电地区新上项目】

国家能源局5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风电年度开发方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弃风限电比例超过20%的地区不得安排新的建设项目,且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风电并网运行情况,研究提出促进风电并网和消纳的技术方案。通知称,不存在弃风限电情况的省区市每年由能源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风电建设情况和风电发展规划,按照平稳有序发展的原则,自主提出本年度的开发建设规模。通知同时明确,对年度开发方案完成率低于80%的省区市,下一年度不安排新建项目规模。通知要求,电网企业要根据各省区市年度开发方案中项目核准和投产的时间,编制配套的风电接入电网工作方案,根据风电项目的建设进度协调落实好配套电网建设工作,确保风电项目建成后及时并网运行。据悉,去年,我国弃风限电情况好转,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8%,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全国除新疆地区外弃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今年一季度弃风率有所抬头,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18.6%,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国家能源局分析认为,一季度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来风好于去年同期,客观上增加了并网运行和消纳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所致。(L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警惕中国未来几年可能出现核电建设大跃

进】

中国的核电建设正出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日前表示,在四年的放缓后,中国核电审批在近期有所加速;这使中国有机会完成2020年的核电装机容量目标。张华祝称:“现在核电建设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今年有可能批准两到三个项目,今年整个批准项目有希望达到八台甚至十台机组,如果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核电的正常建设已经恢复了。”曾有专家表示,中国将很难在2020年底前完成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的目标。但张华祝称,今年新项目快速获批或将使中国的核电发展回归正轨,“我们正在建设或者已批准将要开工的是5300多万千瓦,如果今年再有几台机组获批,这些机组又能在60个月之内建成的话,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就很近了。实现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国内核电专家展示出的核电“大跃进”的前景令人担心。曾经长期跟踪中国核电战略与核电建设的安邦智库(ANBOUND)认为,中国至2020年的核电发展规划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制订的,那时候的发展目标本来就很大。日本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核电建设出现了停滞,但2020年的装机目标并未削减。这意味着,如果要把前四年停滞的损失补回来,未来几年中国可能出现空前的核电建设大跃进。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安邦一向反对的内陆核电建设可能借此机会上马,将给中国的环境与安全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还要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也给投资拉动力强的核电站项目上马提供了决策诱因。(RWSQ)返回目录

【学界观点:直接税改革要跟上财税体制改革的节奏】

面对中国政府正着力推进的全方位财税体制改革,包括今年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营业税改增值税要在今年全面推广等,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提醒,要谨防税制改革成为卡脖子工程,新预算法执行成为半拉子工程,财政体制改革成为拖泥带水工程。高培勇认为,梳理本轮财税体制改革不难发现,在稳定税负的大前提下,税制改革方向是减间接税增加直接税比重,一旦不能同步可能出现卡脖子工程。“间接税的减少和直接税的增加,两者一旦合并在一起就会发现,目前这一轮的税制改革实际上面临着出现卡脖子工程的可能性。”高增勇称,这意味着间接税减下去了,直接税未能相应增上来,当两者之间不能同步进行时,或出现时间上的断裂时稳定税负的前提就会被打破,财政收支之间的距离就可能被拉大。他指出,在过去一年半当中,涉及到间接税的改革进展相对比较顺利,但直接税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这也让房地产税在2017年能否正式推出增加不确定性,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向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时间也有待观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甚至包括社会经营层,目前在税收上的认知是只知有直接税,不知有间接税,营改增的推进去年减了将近2,000亿的税很少有人提及,但是围绕3,500块钱的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否提升,几乎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到网上去查询,很少看到说反对提升的,都是主张提升的,而且都嫌不够。”。他提醒,如国营改增因为直接税推进的缓慢或者不能和间接税的减少而同步,出现不得不因此放缓的可能。这意味着今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是不是能够依照原有的计划实现存变数。(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港交所探索陆港商品市场互联互通】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20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2015亚洲年会上表示,期望商品市场也能像股票市场一样,被纳入沪港通所开创的共同市场里,与内地实现互联互通。李小加说,商品互联互通就像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一样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在着手做了。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跟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很大的差异性。最主要的相似性就是同样是两地的市场,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无论是制度上、交易结构上,还是交易习惯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差异又都是属于需要也必须由交易所、清算结算公司、监管当局共同努力消化解决的,使得制度上的差异不影响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就是不影响中国投资者的对外投资习惯,同时又使得国际投资者能在中国投资得比较顺利。在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具体怎么做方面,李小加说,主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境内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和国际的流量接到一起,或者国际的产品有没有可能接到境内的流量上;第二个是有没有可能把国际的流量和境内的流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不同的流量的交易才能产生巨大的交易机会;第三个问题就是能不能把中国大宗商品生产资料的现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充分地衔接,这样中国作为一个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它的现货市场的生产、销售、消费、交易,都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价格管理和风险控制,产品和流量结合,流量和流量结合,现货和期货结合。(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一带一路”下推动清真产业需要发展认证

服务】

在“一带一路”的热潮下,清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球清真产业产值超过3.2万亿美元,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4万亿美元。其中,仅清真食品消费市场的容量就超过6500亿美元,整个领域所涉细分行业更包括日化、物流、金融、酒店等。在全球13亿穆斯林人口分布中,17%的人口集中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而中国国内亦有超过四千万回民人口,其日常衣食起居所需特殊标准的产品构成了极为庞大的清真产业。但是我国产品在清真市场中份额却与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中国是马来西亚清真食品最大进口国,而中国清真食品的出口额近年来只维持在1亿元美金左右。我国产品缺乏权威的清真认证是制约我国产品打入清真市场的障碍之一。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商机,部分企业已经在行动,作为中马两国官方所授权的私营性质企业,大嘉清真在清真认证方面已经做出了明晰的布局。公司的清真认证获得了超过两百个国家的认可,希望促进两国清真产业的交流和发展。目前已经确定在北上深等数个城市开设公司,并通过集团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帮助中国清真企业。(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5月1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其中,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卫星应用或将迎来爆发。2013年,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仅为100亿元人民币。有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400亿元。随着北斗产值增长,其应用范围也已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行业和区域应用,发展到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华为已推出了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车载导航领域,国内外已有多个品牌、200多款车型的北斗车载导航仪走向市场;渔业领域利用北斗双向通信能力实现了定位与通信一体,提供远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监控,北斗短信与手机短信互联互通,为渔船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和海况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网用户已达到3万多个。之前有专家表示,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RC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油价反弹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自从今年早些时候从低点反弹约40%之后,大型银行现在对油价的预期都是喜忧参半,但似乎越来越像是一种“W”型复苏路线。根据MONEYBEAT对10家银行的调查结果,布伦特原油价格的平均预期是到今年第三季度降至每桶63.35美元。之后的前景预期更加暗淡。包括美银美林在内的几家银行预计,今年余下时间内油价将在60美元下方徘徊。近几周以来,有关美国石油热潮将降温、全球供应过剩问题或因此回归平衡的预期推动油价不断走高。美元的贬值也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机构普遍认为,尽管美国石油产量在过去七周中的四周里都有小幅减少,但仍然逼近数十年高点,为940万桶/日。与此同时,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其他重量级产油国也以破纪录的速度输出着石油。还有迹象显示,如果反弹持续,将鼓励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增加产量,将钻井平台重新投入使用。这些因素都将继续打压油价。与3月份的调查相比,这些银行虽然上调了对今年余下时间的油价预期,但下调了对2016年的油价预期。预计今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1.62美元,高于上次调查的60.37美元;但明年油价平均预期从每桶75.06美元降至73.65美元。摩根士丹利称,很多石油公司认为,油价盈亏分水岭可能从85美元降至65美元。从多家美国生产商听说,生产活动放缓让它们有机会重新评估生产方法和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成本节约。该行称,生产商一致认为,随着新工艺实施、生产和勘探成本下降,盈亏平衡成本已经显著下降。(RLH)返回目录

篇2: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更多依靠中国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一提法,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的质量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在形势分析中明确指出“质量水平不高,世界知名品牌匮乏”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表现,也是制造强国必须突破的瓶颈,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路径措施提供了实证基础。

二是将质量品牌建设作为建设“制造强国”几大战略任务之一,从而从国家层面确立了“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无疑将极大调动全社会的质量品牌创建热情,推动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为指导思想的品牌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向纵深发展。

三是作为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品牌建设等方面对质量品牌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质量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为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提供了具体、可靠、操作性强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在《中国制造2025》20字的指导方针中,“质量为先、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双轮驱动战略。

“质量为先”具有深刻内涵,从广义讲,这是与我国经济转型,从追求速度规模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目标高度一致的.质量是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为先”战略对于建成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特定的含义上讲,“质量为先”就是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特别是突出了品牌建设的内涵,质量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关键。从产品到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先”实现质的转变。

当前形势下,贯彻“质量为先”的方针,首先要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二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扎实做好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打造区域品牌,建立品牌文化,树立品牌消费理念,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加大品牌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使质量品牌建设落到实处。

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在制造业中起步很早,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三名战略”,也涌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牌及品牌企业。但总体看,品牌发展还很不平衡,还缺少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强势品牌,企业的品牌建设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品牌意识尚待加强,特别是上游企业普遍认为品牌建设是终端企业的事儿,对创建品牌重视不够;企业的品牌创建也往往局限在少数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配合协调,尚没有形成全员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品牌建设方法。

按照《中国制造2025》“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总体要求,中纺联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在继续巩固、完善已开展的品牌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行业品牌建设:

篇3: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未来的制造业, 不仅仅会制造商品和产品, 而且制作出来的设备还要会思考。我国所有的企业, 特别是制造业, 将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终端企业, 数据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重要组成, 而竞争则必将是天翻地覆的。

当今, 无数企业在追逐、发现和参与大数据, 不知不觉中, DT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参与社会变革、参与经济发展, 要让整个社会方方面面越来越强大、让经济更富裕、让人类更幸福, 这就是我国各行各业、互联网大企业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互联网, 上网不仅仅是看新闻、购物、玩游戏、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巨大的能源和动力。特别是近两年,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下降, 劳动力成本增加, 机器人在制造业以及军事、侦察、服务、娱乐等领域正在逐步进行“机器换人”的变革。有机构预测, 2019年将迎来机器人革命, 而世界经济也将由IT时代进入RT时代, 2013~2016年, 预计智能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200万台。我国相关企业正在努力, 智能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已初具规模, 产学研各方表现良好, 应用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说以往的企业是以服务他人和服务自身企业为中心的, 那么展望未来, 企业应如何贴近当今这个伟大时代并投身其中则引人深思。不管你是否掌握了IT、DT、RT, 不论你强大还是弱小, 对于我们而言, 现今最迫切需要思索和完成的, 或许应该是充实自己、改变自我、完善自身的过程。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对于设备工作者而言, 再先进的智能企业、再精巧的机器人, 都离不开维护、检修和管理。如何做好工作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形势, 如何以优异的设备管理来完成《中国制造2025》, 是很多设备工作者共同探索的方向。

面对企业应如何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设备管理的问题, 一些设备管理者因缺少政策层面可供参考的系统解决办法而心存“埋怨”。

什么是最适合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设备管理方式?

在这个回归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 怎样的设备管理才能够符合当今时代的精神, 才能够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领导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 对于来自企业基层的诉求尤为重视。

协会会长王金祥对协会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表示, 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的指示, 围绕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中心工作, 主动发挥协会的积极作用,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求实效;要按照委领导提出的更高要求, 深入研究“互联网+制造”、“一带一路”等方针政策, 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进一步思考、主动多做工作, 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增光添彩。

对于如何完善企业的设备管理, 笔者也在解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文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管理的定位

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 必须满足市场对于企业产品的需求, 要为《中国制造2025》推进规划服务, 为企业的产品服务。要使用户满意, 要满足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管理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企业设备管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 解放企业领导。要将企业设备管理的重心下移, 建立“三位一体的基层设备管理机构”, 即“设备管家体系”。将企业“利益共同体”组织在一起, 形成企业设备管理领导和设备管家体系“两个积极性”的和谐、共赢局面。

管理的对象

是企业的“产品作业线设备”以及比照其管理的“非产线设备”, 要按设备“H组织阶段、M维护阶段、R修理阶段和O停产检修阶段”4阶段的运行状态, 实施全面、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管理的重点

是指“管理的对象”中存在隐患、曾经或即将发生故障的设备的“最小维修单元”, 对其实施状态管控并组织状态修复, 同时必须要紧密配合企业阶段性核心、重点工作, 确保企业产品顺利交付。

管理的手段

要实施维护、实现预知状态、超前管理。改变传统的管卡压模式,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借助“互联网+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逐步加速推进企业产品作业设备。

管理的方法

从传统被动式领导布置员工干, 到以点检为核心、结果为导向的员工主动实施自主管理, 通过设备的两个层次 (单体的和联动的) 及“设备管家七步骤”, 实施由“设备管家体系管理设备”的自主管理, 以实现解放领导、提升价值。

管理的目标

篇4: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问题、挑战和机遇

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这里大家可能都清楚,但是我想还是有必要进行简要的回顾。大家知道,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实际上,制造业是我们综合国力、安全保障还有建设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也要以制造业作为主战场。现在,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0%,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们国家总量应该排在世界第一,所以应该是第一制造大国。

但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都比较薄弱,有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进口。像我们通常讲的芯片进口量就很大,所花的外汇成本要超过石油,同时制造业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造质量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我们还没有算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竞争力的减弱造成的损失。另外,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话也是刻不容缓,落后产能过剩,而且这种过剩不断发生,先进产能不足,这样的话导致结构失衡。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现在我们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还有一个就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的经营能力不足。

除了我们本身的问题以外,外部发展环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第一个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以往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这个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同时,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要重塑制造业,强化高端优势,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低成本的策略承接成本转移,抢占中低端,我们面临一个前后夹击、双向挤压的严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做高端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做中低端的,所以给我们造成了两头压力,我们原来的成本还有这些要素的优势正在逐渐地丧失。

从机遇来讲也是很大的,全球制造业面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技术制造强国的进程。世界革命的变革和我们国家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一种交汇,所以我们有可能抓住这个机遇来实现一个突破。这些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大家都熟悉,包括像信息技术、绿色制造、新材料、3D打印等等都会催生很多新的制造业的门类和领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制造业的业态和模式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大的方面。

全球制造业面临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技术制造强国的进程。

中国制造2025的真正内涵

中国制造2025内涵是什么?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两组数字来概括它的主要内涵,第一组数字就是“1、2、3、4、5”,第二组数字就是“5、9、10”。其中“1、2、3、4、5”主要讲目标理念措施,后面具体讲实施的专项还有集中领域。

“1”就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是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实现这样一个目标。“3”是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就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现在我们讲的2025就是从现在起到2025这个十年作为第一阶段,制造强国是不可能在这个十年之内来完成,因为我们有很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做,所以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一直到2045年,我们就能够希望认为有可能基于真正的世界的制造强国的前列,是这样一个战略步骤。“4”就是定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以我们讲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三十年的跨度;第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5”是提出五条方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第一条就是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放在首条。第二是质量为先,就是要推动中国制造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第三就是绿色发展,就是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制造转变,这三个是三条主线,后面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说结构优化,就是说把我们的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微笑曲线,由中间向两端延伸,还有是以人为本,这和创新驱动关联的。

大家有时候也问到,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是什么关系?有的人说中国制造2025就是德国工业4.0的中国版,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大家知道德国工业发展经过了1.0、2.0、3.0,现在已经向4.0迈进,有些基础工作已经在前面做了,我们很多还要补课。

比如我们的质量问题,刚才讲了质量为先。为什么把质量提到这么重要的高度,德国工业4.0没有特别强调质量的问题,它不是说不重视质量,而是它的质量的理念、质量的文化已经融入工业的骨髓当中,这个质量按道理不是问题,他们质量问题在工业2.0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而我们现在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造成制造业不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既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内在的因素。那么,质量要提升靠什么?我觉得创新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肯定跟德国的工业4.0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共通的地方,比如都是国家战略、都是提升自身竞争力,面对全球的新一轮竞争等等,所以它是有区别和共同点的。

“5、9、10”是具体的工程和行动计划。首先是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这五大工程实际上是奠定我们强国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这是一个龙头,与我们的五个方针是相关联的。“9”大主要任务:强化工业基础、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然后围绕这些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其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的突破就又引出了“10”大重点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或者是我们的制造强国战略在第一阶段就是要在这十大领域重点去发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制造业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将为我国制造业甚至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面旗帜,有助于动员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局势,集中有效地使用各方面优势资源来推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又大又强。我们原来讲制造业要由大变强,并不是说在强的过程中就忽略大,所以我们的规模要保持适度增长。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朝着一个目标,也就是制造强国努力前进,这是简单的讲了一下制造强国的重要背景情况。

什么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中国制造2025第一阶段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关系?或者怎么样通过中国制造2025来带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根据我的体会来讲一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内涵之一,我想转型升级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国家可能后续也会要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自主创新能力从市场、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各个方面进行提升,深化它的内涵,提升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我们要考虑怎么样来进一步做好创新。

第二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变成实际效果,就要变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今天讲新常态,怎么样在新常态下来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从粗放式的发展转向内涵式的发展?创新、品牌、质量和效益,这个实际上是很重要的点,企业要能够从这几个点更多的发力,而且在全球竞争环境下提升竞争力,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的转型,这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

下一个内涵就是经济社会效益。我们讲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是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能耗要降低,环境要改善,交通事故要减少,对社会的伤害要减少,还有我们现在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拥堵问题也要解决。这样的话,我们就产生了汽车发展的“几化”: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等。这几化下面有具体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来发展对应的产品,比如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或者是网络智能汽车,但是现在更多的叫智能网联汽车。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相辅相成

刚才讲的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它与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关联?实际上,我们把前面讲的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要做的事情跟我们汽车转型升级要做的一对照,就不难发现,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汽车制造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至少我认为,没有汽车的强大,就谈不上制造强国。但同时,没有制造业的基础,我们也很难变成汽车强国,或者汽车转型升级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变成一个个板块的话,我想汽车的强大不可能成为一个孤岛,它一定需要很多关联的产业来支撑。

做汽车经常遇到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说汽车好像如何如何,把汽车与航天、钢铁甚至其他的一些行业来对比,但实际上汽车确实与航天和钢铁是不同的。从消费者的对象、从产业链和业态以及它的市场与政府的定位来讲就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又需要克服我们各方面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的问题,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面对国际竞争压力的问题以及学科人才不足的问题,等等。如果有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战略来支撑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更容易来突破汽车产业、汽车技术发展的瓶颈,形成汽车升级转型更快的发展态势。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汽车”两个字完全可以换成“制造”,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创新能力、品牌实力、产业控制力、效益、能耗、排放、制造与服务水平、市场特点等等,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所以它也是汽车制造业的问题。这些是共性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对于汽车来讲的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另外,我想我们汽车的升级转型如果要向汽车强国转型,基本上应该与中国制造2025这三步走战略同步。当然,什么叫汽车强国?这个定义可能就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严格时间划分,但是我想与我们的汽车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应该是基本同步的。因为有一些基础的东西不可能由汽车领域单独来做,像我们经常讲的轴承、密封件、电子信息的一些关键零部件等等。另外,我们讲到五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都与汽车有密切的关系。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十大重点领域里面就包含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在工信部正在抓紧做这个专题,其他专题都是工信部牵头在做。同时,另外的几大领域也与汽车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比如新一代信息产业,这就与我们的汽车信息化、智能化密切相关;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将与汽车智能化制造有关;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对汽车共性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的电动汽车电控就有可能得益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共性技术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材料方面的、制造方面的发展。此外,电力装备在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可能是会有帮助的。新材料就不用说了,我们汽车轻量化,还有汽车的电池、电机等一些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于我们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突破,所以应该是密切相关的。

基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汽车转型升级从产品来讲可以有三个突破口,分别是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网联智能汽车或者智能网联汽车,三大类型处在三个不同的阶段。节能汽车相对来讲技术比较好,量大面广,但是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规模,也是处在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前期;智能汽车,当然现在讲的网联智能汽车是讲更高一级就是无人驾驶这块,现在有一个所谓全系交通的概念,就是智能网联概念,实际上还要搞清楚它的终极内涵是什么,也可以说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网联还不能叫汽车领域的网联,应该是信息应用。比如说我们的导航放在汽车上面也是导航,自己人拿着也是导航,放在自行车上面也是导航,所以它还不是网联汽车的真正内涵。真正内涵是车与车相联、车与云中心相联,实现交通智能引导和控制,等等,这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现在关于智能和网联的内涵也是需要进一步来确定才可以更好讨论我们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说名字一方面不重要,另一方面也重要,就在于要定义它的内涵。如果定义清楚了名字就不重要,如果没定义清楚,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一些误导和误会。

总而言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突破口,这其中的次序一方面与现在汽车产业程度有关系,同时也与我们达到极限的时间和距离有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这样一个排序,这是我个人的认识。通过这样一些突破口,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国品牌。

篇5:如何看待中国的腐败现象

谈到中国的政治问题,无论是懂政治的还是不懂政治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腐败问题。在生活中或者是在网络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对中国政府的谩骂,不少市民在每次谈到中国腐败问题时,总是情绪性地发泄多,理性的提意见的少。我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总说一句很极端的话:“中国的官员有哪一个不贪?”在未深入学习、了解中国政治之前,我也曾有过这种消极的态度。但自从看了一篇《大学生如何看待腐败问题》的报告后,我的思想得到极大改变。它首先让我明白,解决贪污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有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也有这个问题,而且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一种体制的国家都避免不了为这个难题头疼。腐败问题一直以来从没有能达到根除的地步,即使是排在最廉洁国家前列的瑞典、挪威这些国家也绝对不敢说他们是绝对的廉洁的政府.所以说我们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极端的态度看待我国的腐败问题是不正确的,正如那位作者所说的,腐败是国家的“癌细胞”,一旦患上了,是不可能一下子治好的,我们要给我们的政府一些耐心和时间,要对他们有信心。

如果政府干部生活作风有问题,比如嫖娼和赌博,一旦被查出是要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我们一直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全世界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被开除才是不正常的。但其实在西方国家里这些官员是不会受处分的。我们国家对干部的要求相对于西方国家 来说要严格得多了,很多事在西方不算什么问题,但在中国是绝对禁止的。可见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是绝对不会比其他国家的差。腐败问题已成为涣散民心、削弱党的形象和威信、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绊脚石,直接威胁着党的生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简单的了解一下目前中国官员的腐败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公安部在案通缉的携款潜逃的嫌犯就有4000多名,涉案金额达500多亿人民币。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吞噬国有资产的方式就不可胜数。这些人涉及到党政机关各个方面,他们的职务小到科室级干部,大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无形的损失来看,其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党政机关用人不透明

2、对官员的腐败行为防范不周到

3、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惩治不力

4、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问题

5、官员的权力缺乏科学的运行

6、中国的人事制度特点:官本位。

作为世界上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在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执政党的地位也构成严重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法制不健全,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腐败现象在中国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反腐败成为政府的一大重要任务。

如何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 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在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中,胡锦涛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近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个方针,反腐败斗争在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通过现有的那些数据,我们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

辅导补习美容养 家庭家务加班须知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要依据我国国情,实行综合治理,制定长效防范措施,达到最终消除腐败目的。以下,是我一些粗浅建议: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与源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搞好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理想信念动摇,必然导致精神贫弱、思想空虚,错误的观念、腐败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现在,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并不存在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就会导致群众观念淡薄,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就会导致精神不振,道德操守滑坡,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那么容易就陷入泥潭,究其根源,还是在思想上出了问题。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道防线。第二: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我们现有的廉政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而此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由于反腐斗争的形势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新的样式和类型的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和发现,这就需要不断产生相应的法律条文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因此,能否有一套严格而又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是防治腐败现象,进行反腐败斗争中有无强制性对策的问题。

第三:加强监督

对廉政建设和消除腐败来说,加强监督是关键。如果不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那么就是有再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也会是一纸空文,只有做到违法必究、一查到底才能真正贯彻好指定的各项廉政法律。且法律监督体系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监督程序和一个职能健全、功能强大的执法监察组织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新型腐败的泥沼。

在这里,我们必须通过专门机关(如人大、纪委、监察局等)的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途径,运用各种制度、机制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控,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执行,以形成严密的监督网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社会氛围,从而达到消除各种腐败现象的目的。

第四:加大惩治力度

根据2011年2月份的一项关于两会热点问题推出的大型网调显示,就当前腐败滋生的原因,77%的网友认为是惩处力度不够。关于有效遏制腐败的途径,8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惩治腐败,清正廉洁,这是古往今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心所向的基础。

篇6: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大体来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

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三、中国对南南合作的立场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众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大。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普遍存在底子薄、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为南南合作的进一步扩展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领域内“游戏规则”的制订,促进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争取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平等、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与南方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的援助虽然是有限的,却是真诚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四、中国对多极化发展的看法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并未改变。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多极化的进程可能曲折、漫长并充满斗争,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我们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并非针对特定国家,也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旧剧,而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篇7: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班级:12级机械设计制造(1)班 学号:1240601132 姓名:韦超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题,但是动荡与局部摩擦仍然存在。中国周边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利益分歧多。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大等都是中国周边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中日关系

由于民族、历史等问题,中日关系一直难以进一步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经济发展飞快,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但双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症结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两国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不顾中国,公然在钓鱼岛进行挑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二、中印关系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与中国西藏地区相连。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大力发展军事。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的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系统,加紧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研发更新武器装备。中国面临的挑战加大了。

三、中俄关系

在我国的北部边陲,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之梦重新燃起,加之有大国沙文主义、强于对外扩张的传统和蒙古国限于资源的贫乏以及地理上的缺陷和大民族主义倾向,给这一地区的稳定增添了无形但巨大的隐患。但是近年来,中俄两国经济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俄经贸合作也开始进入重要发展期,随着双边贸易额的不断提升。展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压力,更要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只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切实强化“ 共同发展、携手崛起”的战略思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和平。

四、南海问题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为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所环绕,是中国进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显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大量被发现,引发了南海问题,即主要指南海部分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以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海域海洋资源开采权的争夺。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加剧,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利益受到损害。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公然要求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严重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出于和平解决争端、维护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考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但是周边国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中国的南海政策,结果造成了今天“中方搁置,他国开发”的现状。南海问题日趋严重,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五、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朝鲜半岛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由于历史问题,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2003年1月10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同时朝鲜表示无意开发核武器。朝鲜核危机正式爆发。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2005年11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最终达成《主席声明》,各方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朝鲜半岛局势极度紧张,这无疑对中国是巨大的威胁。

篇8: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但是,虽然国家政策有了,可具体怎么操作,行业内还有很多企业、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国家具体的政策细化和可操作性等,也没有太明确。

因此,第三届农机工业高端论坛邀请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朱良,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中国农机行业资深专家高元恩,我国农机化著名学者白人朴,参与7月20日上午举行的高端对话,共同探讨,如何破题农机制造2025,即在这一轮转型升级中,农机企业应该怎么做,农机行业该怎么转型?

对话由“谈差距,找方法”“谈做法,找问题”“谈趋势,找方向”3部分组成,各位专家经过层层递进分析,为企业破解农机制造2025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高元恩:结合市场进行创新

高元恩认为,中国农机工业虽然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但创新能力的提升却十分有限。比如,小麦收割机的零部件在十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而喂入量却在不断提升,这种基本技术未有变化,作业参数却大幅提升的做法,极易造成收割机性能下降,“三率”(损失率、破损率、漏割率)升高,对行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技术创新是行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创新也不能过于盲目。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引进了国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技术,并针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创新生产,但产品却一直被封存,直到现在才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区有所应用。

尽管当时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技术创新,但却并没有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当时的创新具有盲目性,忽视了中国地块小、农民购买能力差、不适宜采用大型农业机械、农民也无法负担其成本的现状,造成了无市场可卖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市场虽对高低端产品均有需求,但过于高端的产品仍是农民的消费水平所不能承担的,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用户所需要的、能够切实提高作业效果的创新成果。

李树君:现代农业助力企业转型

李树君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将会是企业转型成功的一条可行之路。

现代农业包含的不再只是农机装备,也不是单纯的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而是大农业范畴的一套农业系统。其包含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利用。

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则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养料,剩余的一些富余产物则通过处理作为能源利用。而将食品与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则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并可将其作为引导产业,反应市场需求,优化决策。

这样,包含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将会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的最优利用,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朱良:打造企业自身特色产品

朱良从自身多年的农机试验鉴定从业经验,谈论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据朱良介绍,在从业过程中,他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企业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很多产品,如果不看铭牌标注的企业信息,基本分辨不出其是否属于不同企业。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品通用性,忽视了作物品种间的差异,造成产品性能提升以及作业效能提高遇到瓶颈。

针对这种现状,朱良认为,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确认其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在此基础上,敢于创新,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以此探寻农机制造2025的突破口。

白人朴:改进与完善农机化政策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中国农机工业过去十年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尽管农机工业有了很大提升,但也仍离不开政策对其的支持。而十一年前,白人朴参与起草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十一年后,他仍在关注农机化政策的实施效果。

他以政策发起者的身份,探讨了农机化政策应该如何改进,才能加快农机制造2025的破解进程。

白人朴认为,2014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越60%,向70%迈进,表明了农机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农机化事业目前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个新起点上,相应的农机化政策也应该做出改变,以适应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进程。

一方面,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应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核心,地方规章制度为补充,除农机购置补贴外,完善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更新补贴等补贴政策。

另一方面,应健全农机化法制运营机制,使农机化制度更加规范,从而促进农机化政策发挥最大效益。

上一篇: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一篇:《时尚家》杂志品牌运营升级(改版)方案暨2010年度编辑大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