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大家谈

2024-04-27

目标大家谈(通用8篇)

篇1:目标大家谈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为行动指出正确的方向,才会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事实上,漫无目标,或目标过多,都会阻碍我们前进,要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如果不切实际,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成功者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牛顿即是如此。有人问牛顿,为什么能够在物理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牛顿回答道:“因为我除了物理之外的其他事情一概不去考虑。”

企业要想在事件营销上有所建树,即使不能像牛顿一样心无旁骛,也应该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尽可能地把精力集中到营销目标上。正所谓营销就是和消费者“谈恋爱”,而恋爱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婚,建立起和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而不能抱着玩儿票的自娱自乐态度。企业必须明白,企业是为了实现营销目标而开展事件营销活动的,并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

今天的事件营销,面临着事件的把握与制造、风险的规避与控制、资金的预算与把控等许多问题,企业只有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并制订明确目标,才能达到战略的跃升。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品牌的核心理念,其中要考虑的主要是公众的关注点、企业的诉求点和事件的核心点三个方面,如果能够做到三位一体,必能击中目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发现,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发现一个机会并计划执行一个事件营销活动时,往往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仅仅站在事件营销本身来做,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或是为了做个事件而去做,反而忽视了最终的目的,自然无法促进销售和提升品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仅对营销本身具有指导作用,也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目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益营销日渐成为企业重要的事件营销形式。

所谓“公益营销”就是企业抛开以往单纯为销售而销售的营销模式,转而从公众的利益和情感出发,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并且具有社会公信背景的平台,让公益为营销作背书,实施公益化的营销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为社会、为消费者多做好事,让人们记得你做过的好事,从而记得你的品牌是一个“热心肠”。

可口可乐在中国投身于希望工程,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从1993年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100多个希望书库,帮助6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在可口可乐公益事务部的电脑里,存有捐建的52所希望小学的详细资料和信息,并与28个装瓶厂紧密配合,一同为这些希望小学持续服务。可口可乐这种一以贯之的公益举措是其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这也是其一直以来被大众喜爱和接受的原因之一。

一次成功的公益营销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能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社会效益。据美国的一项对469家不同行业的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资产、销售、投资回报率均与企业的公众形象有着不同程度的正比关系。对企业内部来说,能有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公民行为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与没有从事过公益事业的公司相比,频繁从事公益事业公司的员工忠诚度大约高出25%。而超过75%的员工之所以选择为目前的公司工作,部分原因在于看重该公司对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即企业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使其更加忠诚于企业。

如今,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尝试各式各样的公益营销方式,有成有败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公益营销最核心的价值在哪里?企业在做公益活动的时候,一方面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通过公益活动达到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品牌美誉度的目的。有“创业教育之父”之称的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曾提出了包含创业机会、创业团队、资源三个核心要素的创业过程模型,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其中创业团队位于三角形的底部,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显然,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和人才,是左右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根据统计和相关研究发现,创业企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这类企业普遍遭遇人才瓶颈。因为创业企业不同于有充裕资金实力和充足时间的大公司,可以通过高额的经济报酬,以及长时间的人才选拔和培训来获取人才。那么,对创业型企业而言,何不尝试内部营销的方式,提升经营绩效,克服人才瓶颈?

把公司“推销”给内部员工

很多创业企业其实很重视营销且依赖营销手段,许多案例显示:“过度营销”正是造成创业型企业,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创业型企业高失败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详见本刊2011年第12期《如何防范创业期过度营销》)但创业者目前所重视的营销,主要是面向外部顾客的“外部营销”。与此相反,面向内部员工的“内部营销”并未受到创业者应有的重视。

内部营销是一种将员工当作顾客,并从营销的角度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创新方式,其实质就是把员工视为销售体系中的内部顾客,在团队内部营造一种市场气氛,通过员工的感同身受与换位思考,提高员工服务质量,进而赢得外部客户满意,增加企业收益。正如日本学者金井正明所说,内部顾客导向和外部顾客导向本质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了内部顾客满意才能真正并且长久达到外部顾客满意。内部营销“把公司推销给作为‘内部消费者’的员工”,通过不断增强内部员工的满足感来吸引、发展、刺激、保留能够胜任的员工。

对于创业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的创业企业而言,树立内部营销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创新创意氛围。根据美国学者罗杰斯的观点,创新创意氛围应予以员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一方面,创业企业的内部营销应鼓励企业员工有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并勇于在实践中检验新设想。例如苹果公司曾斥资上亿美元投放“Think Different”系列广告,给员工开创另类思维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意潜能。

另一方面,创新具有风险,因此企业要尊重员工的创作努力,容忍失败,保护员工的创新精神,让员工意识到真正的失败是畏难不前,只要员工在创新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他们就不会因创意失败而受到过分的惩罚。当然,企业还是要设法帮助创新人才降低失败的概率,给予他们真正的保护。对于缺乏高额经济报酬的创业企业而言,一个思想开放、包容性强的创新氛围,可以让员工获得一个成就自我的想象空间。

例如,海尔提出的“源头论”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头,并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其实就是内部营销的充分体现。康师傅公司创业伊始,曾采取了一种“职业安全”的内部营销观念,他们对所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从个人技能到组织设计的各个方面,员工可以在企业内部市场上进行岗位轮换和职务升迁,还可以辞职自办企业。这种将大门敞开,来去自由的组织模式,使员工获得了“终身安全”的信念——无论是在企业内外,都有“给自己干活”的意识。

建立内部营销4Ps策略组合

按照内部营销的思想,首先需要对“目标市场”——公司员工,进行细分,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的个性、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和领域的创造力、工作激情和状态、满意度、潜在的恐惧等,分析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各种因素,以及员工的不同需要。针对各细分群体调整工作设计、职业规划、培训、薪酬体系等活动,并以此为工作分配、激励选择、职位晋升的依据,实现工作与员工个性的高度匹配,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实施内部营销可以借鉴一般营销的4Ps策略,即建立内部营销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渠道(Place)及促销(Promotion)策略组合:

产品策略。创业企业内部营销的产品,实质就是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职业规划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曾强调工作任务本身对创业人才的内在激励作用,因此,创业企业需要想办法让以工作任务来吸引企业员工,这样更容易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企业的活力和绩效。工作设计具体来说,要尽量注意四个方面:

一、给员工安排的工作尽量对其有一定的挑战,从而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技能提升;

二、尽量让每个员工都有工作轮换的机会,以确保其求新的心态,并不断保持创业和工作的热情;

三、员工的工组安排要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动态结合,通过调整任务难度和员工在创业团队中的角色,满足员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

四、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往往有很多艰辛,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制定一个高远而可行的共同愿景,并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使他们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是内部产品策略的核心。

价格策略。“内部营销”的价格就是企业付给员工的整体薪酬,具体又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货币收入,而后者则主要是工作本身。创业企业一方面要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给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有竞争力的经济回报,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股份与期权的作用,让创业团队和企业员工产生与公司绑在了一起的感觉。另一方面,由于薪酬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所以本身就资金紧缺的创业企业,更应该重视内在薪酬的作用。基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资、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等外在薪酬,其实是保健因素,并不具备激励作用。对员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的是工作本身为主的内在薪酬,如工作的灵活性、挑战性和成就感、受到重用和提升、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和职业发展。此外,创业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对员工的授权、实行“全员参与制度”等,这些正是创业企业的优势所在,因为这些对于机构庞杂、管理僵化和缺乏弹性的大企业来说往往难以实现。

分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内部营销的分销渠道和促销策略要求,一方面,创业企业要注意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例如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链”,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通过流程设计将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服务和契约关系,岗位流程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内部沟通,沟通的目的是在创业企业内部形成信息共享的环境,让所有员工迅速了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战略调整和行动策略等,以便在市场中进行快速反应和调整,充分体现创业企业灵活性的特点;第三方面,高度重视内部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知识和能力快速提升,为创业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增强员工的职业发展欲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要打造一支高效的“狼性”营销团队,首先得从狼自身特性说起。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主导的思想孔孟中庸之道,所以狼一直以来被视作循规蹈矩,贪、残、野、暴的一种可怕的动物。

在现代商业激烈竟争中,企业面临着危机化日益严重,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狼性”营销团队。狼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怕牺牲的合作精神。以狼的机智果断、执著冷静的生存哲学,也许没有什么比“永不言败”的解释更合理。

然而,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支高效的“狼性”营销团队,如何让这支队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忠心耿耿地为企业去开疆拓土,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性。以下,本人经过多年归纳总结,借以狼性的特点,不防谈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是选人机制。选合适的,有用的人,这对企业很重要。按照狼的特性,机灵睿智这是必须的,晕头晕脑的人,是做不好所企业所设定的工作。做事还需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有比较强的执行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讲究团队协作力,不怕苦,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冲锋陷阵的精神。对从事的事业有兴趣,有干劲,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有持久力,而且时刻能够充满信心。只有具备这样的狼族血统的人,才能经得起竞争中的撕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其次是培训人机制。对于专业能力不强的,要循序渐进的,通过不断的培训,深化他,强化他,挖掘对方的潜在能力,尽量让对方的能量释放出来,而且要设定有效的销售目标,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从合同制度、样品登记制度、交接制度和汇报制度入手,再到信息反馈制度、售后服务制度、与顾客沟通制度和重点顾客档案制度;以及最后的货款回收的结算制度和报销制度,一一加以专业化、职能化的方式引导。在充分了解本企业和产品的基础上,使之对竞争对手、对市场,具有足够的洞察事物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

最后是管人机制。在管理上不任人唯亲,要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不以文凭、身份、地位为衡量唯一标准,要以事实说话,以工作的业绩做垫底。对于这样的团队,要持有宽容、平稳的心态,不能因为一点的小错误死盯住不放,捡了玉米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只要不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道理来教导。而且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奖有罚,不断的激发团队内部的潜能,使之即有压力感,有成就感,有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通过以上量化过程,从用人机制,到培训人机制,再到管理人机制三方面入手,打造一支高效的“狼性”营销团队,这是企业能否占领市场、能否在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道。

本文由大家挑返利网http://整理发布。

篇2:目标大家谈

今天是24节气中的寒露节气,寒露表示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资料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

篇3:企业研发大家谈

企业必须要提升研发能力

已经进入千万辆级的中国汽车工业将开始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这个过程时间会很长,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它的标准就是技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企业研发能力达到领先水平。”在向汽车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提升研发能力。只有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汽车的技术质量,包括安全性、燃油经济性等指标才能得到提升。品牌的形象也会进一步提升。(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

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理论上是不应该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因为这事关企业的未来。但是,实际上许多企业会缩减研发经费,因为这与业绩考核有关,由于企业(包括一些外企)负责人往往会有短期行为,缩减了研发经费一时也显现不出来,但是研发费用高了,利润上就不好看,所以要压缩,而且毕竟眼前的生存更重要。(理特 (Arthur D Little) 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吴从坚)

投入多少要看运营效果

从长期看,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许不会减少,因为中国目前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具体到各个项目的研发投入,有些不很核心的会缩减;核心的,也许还会增加。这要看企业具体的运营情况。另外,燃油税的出台,对新能源汽车的美好预期也会使得各大企业在这些领域加大研发的投入。”(Global Insight亚太区技术分析师段诚武博士)

研发投入多少要理性看待

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多少,不好直接下定论。因为不同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不一样,研发策略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研发策略和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企业以前都没有做研发,现在让它做研发,它也不大可能会有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实力。如果一个企业已经连正常的资金运转都不能保证了,还把所有能用的钱都投入到研发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那也不是明智的选择。过去,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追求销量目标上,那现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可以更理性地考虑,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未来竞争力方面,利用这一阶段去修炼内功。虽然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修炼内功,并不是要一味地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有各种方法和手段。关键是,你怎么利用这个空当,把以前积累的一些矛盾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处理好。(北京新华信调查咨询公司汽车产业研究服务总监郎学红)

我国研发投入总体不算少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开支其实不算少,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还在于我国汽车企业的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国外汽车企业拥有诸多品牌,不同品牌的汽车都拥有各自的研发预算,把不同品牌的研发资金放在一起,会得到更大的研发预算,这个总预算远远超过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开支。(奥纬咨询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梁凤权)

政策鼓励是企业投入的方向

汽车对中国的G D P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国家在税收和用油方面也会推出一些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这都说明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支持,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加大汽车研发的投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目前,比亚迪推出了双模电动车,虽然实际的推广还需要一段的时间,但毕竟这是一个导向;再比如国家投100亿给奇瑞,等等,其实是一些政策性的导向,鼓励研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定会跟进的。(阿尔特 (中国) 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曾庆国)

研发投入是竞争之根本

对于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多少的问题要分开看。一、以技术作为主要竞争力、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比如一些跨国巨头,它们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研发经费。二、技术一般、不是很先进或强大、主要是靠销量增长来保证收益的企业。国内企业大多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果其销售额下降,直接导致其现金流出现问题,它可能会削减一些项目,扩张步伐放缓,削减一部分研发经费,以保持住现金流。对它们来说,首先是要活下去,而不是要明天活得更好。三、一些本来就没有什么研发投入,主要靠仿造等维持的企业,也就无所谓研发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当产销下降的时候,就更不要提多少钱来做研发。综上所述,对于以技术见长、以技术作为命根子的企业,它本身赚取的就是一种超额利润,因此,它肯定会在未来加大研发投入。如博格华纳,肯定是会增加研发投入的。如果在技术上不是很领先,竞争又很激烈,所以我们也会增加投入,不仅是脚步不放缓,而且是加快在某一端的研发进展。研发从投入到产出,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现在我国柴油机是欧Ⅲ标准,过不了多久就是欧Ⅳ标准。如果你技术准备得很充分,到时候就会非常领先;如果你现在不充分准备着,到时候再投入,代价就更高,因为别人已经在那个位置了,你得去跟别人抢。(博格华纳涡轮增压器技术与销售总监陈卫德博士)

不增加研发投入会被淘汰

一般来说,企业都不会减少研发投入,通常都会增加研发投入,因为要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加大新产品研发;你推不出新产品,那就会被淘汰得更快,因为没有机会了。(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振华)

研发实力要根据市场需求走

篇4:“空馆”现象大家谈

讨论者:宋三平,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余从荣,广东江门《五邑大学学报》编辑

周梅夫,江苏太仓市利泰纺织厂职工

谢弟铨,江西于都县图书馆副馆长

楼台依旧 学子难留

主持人:曾几何时,图书馆被世人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享受终身教育的场所”,读者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而今却门庭冷落,读者屈指可数,有的图书馆读者比工作人员还少,有的则干脆闭馆。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形势下,图书馆竟如此零落,这是图书馆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始料不及的。不知各位专家对此看法如何?

宋三平:文献利用率低,读者队伍萎缩,是当前各类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某省图书馆建筑造价2600万元人民币,藏书量达240万册,除一万余平方米的藏书楼外,还拥有八个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400多个阅读座位。然而每当开放时间,除报刊阅览室里有十来个人在翻阅各种新到的报刊外,几乎所有的阅览室都是是空荡荡的。据了解,如今前往该图书馆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从前花巨资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图书馆以及它所包容的无法估价的书籍正在被人们所遗忘。

余从荣: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国人读书的热情在逐步减退。某省图书馆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说:“80年代社会流行文凭热,我们图书馆阅览室的座位每天有人争抢,稍稍来迟,便无座可入,人们读书成风;现在人们一门心思挣钱去了,认为读书根本没用,因此来我们这里的人越来越少,阅览室里经常空无一人。”

主持人:八十年代出现的文凭热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为文凭而读书不可取,但为挣钱而放弃读书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宋三平:公共图书馆无人问津,大学图书馆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现在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净土一方,咖啡屋、歌舞厅、录像室、娱乐中心时隐时现。为人师表者竞相炒股、下海、谋求第二职业;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也尝试着挣钱,拉关系、走后门,至于读书那是考试前夕的事。江西某大学图书馆,1991年接待读者8.6万人次,1995年跌至3.3万人次,减少了5.3万人次;北京某大学,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有80%以上的大学生经常上图书馆,如今这个比例连一半都达不到。

余从荣:专业图书馆读者到馆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某省博物馆资料室有线装古籍2.6万余册,平装书3万余册,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杂志。然而资料室经常十天半月接待不到一名读者。人们在一起整天谈论的是股市行情,挣钱购物似乎是许多人唯一感兴趣的话题。

周梅夫:市县图书馆的状况更加糟糕。由于读者稀少,有的图书馆将所有图书集中保管,腾出场地出租赚钱,将图书馆变成琳琅满目的商业网点;有的则闭馆了事,大门一锁,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堂而皇之外出从事第二职业。经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宋三平:读者锐减的直接后果,是图书馆文献利用率下降。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平均利用率为62%,高校图书馆为45%,许多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仅为30%。南昌市某中专学校师生员工近2000人,学校有2.5万册自然科学书籍流通外借,但从1992年到1995年平均每年外借数量只有3391册,流通率仅为13%,一年下来,全校每人平均借书不足二册。

门可罗雀缘由何在

主持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对科技知识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名目繁多的信息公司、情报中心和情报经纪人的出现便是明证。既然社会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内理应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宋三平:造成图书馆读者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并且互为因果。我国国民文化基础较差,图书馆意识较为淡漠,而人们对图书馆属性和效能的认识,以及对其需求和依赖的程度,支配着人们的借阅行为与对图书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对图书馆认识不足,只知道图书馆是借书阅读之所,根本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有人统计,目前社会上只有11%的人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会想到图书馆。只有认识图书馆,才能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受冷落,正是公众图书馆意识淡漠的一种反映。

谢弟铨:从客观原因上看,书刊价格上扬,图书馆显得十分无奈。有不少馆,藏书中的大部分是20年前的。面对陈旧的书刊,多数读者不感兴趣。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包干,政府为了保工资、保重点建设,已是捉襟见肘,能用于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经费就更少了。就拿我们江西省的情况来看,1996年全省县级馆的平均购书费只有1.2万多元,3万元以上的县级馆只有9个,而5千元以下的则有8个,有30多个县级馆的购书经费在万元以下。很多人想读书,但却无法读到他需要的书。

宋三平: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信息公司、信息市场以及情报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从而打破了过去单一依靠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采集信息的格局。面对来自高新技术的挑战,除国家图书馆、少数省级图书馆和重点院校图书馆外,全国99%以上的省级以及省级以下的中小型图书馆,由于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而束手无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图书馆日益陷入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

余从荣:近年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歌舞厅、录相厅、卡拉OK、电影、电视、VCD,先进的生活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是电视文化,自从有线电视兴起之后,从早到晚都有看不完的精彩节目,这吸引了社会上大批娱乐消遣型的读者。

主持人: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有不少人,特别是青年,阅读的兴趣被扭曲,他们求乐的欲望大于求知的欲望。而今街头地摊摆着的、车站码头书贩手上抱着的,几乎全是以凶杀、武打、色情、赌博、迷信、猎奇为主要内容的“畅销书”。人们读这种书,有的纯粹为了消磨时间,有的完全为着寻求感官刺激,并不想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有60%的青年喜欢看武打小说或言情作品,95%的青年喜欢看惊险、侦破、武打、言情内容的国外和港台影视片。而图书馆是保管知识和智慧记录的场所,图书馆的藏书与这一读者群体的口味明显不符,他们自然也难以光顾图书馆的大门。

宋三平:以上是就读者而言。从图书馆看,文献资源贫乏、陈旧老化的书多,新近出版的书少,这也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外借业务和读者的就读热情。众所周知,图书馆的活力在图书,丰富的藏书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书刊价格大幅上扬,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早已不堪重荷,各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在迅速下滑。198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每年入藏新书1359万册,1991年降至771万册;大学图书馆1986年入藏新书3107万册,1990年降至1123万册。每年以百万册的速度递减。全国有近500家图书馆甚至连续几年不购一册新书。各图书馆现藏图书大多是20年前入库的,馆藏严重老化。结果。无论是科技书,还是文艺书,除少数读者需要外,大部分读者均不感兴趣。

余从荣:图书馆自己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繁琐的借阅手续和低下的工作效率,也使不少读书人对图书馆望而却步。我国图书馆现今大都尚停留在原始的手工作业阶段,读者借书需查目录,递书单,没有,再递,循环往复,繁琐至极。加上图书馆书库“贫血症”严重,有时费了半天劲,仍然一无所获。对此,人们颇感厌倦,但又无可奈何。

走出困境路在何方

主持人: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阵痛在所难免。图书馆事业虽然处于沉寂状态,但那只是暂时的。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坚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事业再度辉煌的一天定将来临。关键在于如何面对现实,深化改革,走出困境。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宋三平:要摆脱困境,我认为首先要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图书馆要抓住国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图书馆,使国民真正认识到图书馆的信息功能和存在价值。全民图书馆意识增强之日,也就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之时。

谢弟铨:各级政府和领导,要真正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图书馆这一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社会教育阵地的重要性,在政策指导、经费投入等具体行为上给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以支持。此外,各新闻媒介要采取积极有效手段,宣传和引导全民读书活动。现在,许多报刊、电视节目都开设了专门的读书版面、栏目,颇值得图书馆方面很好地参与和利用。

宋三平:要让流失的读者重新回到图书馆来,还必须重新塑造图书馆的形象。美好的形象会使人为之向往与追求,反之,则会招致人们的厌恶与唾弃。图书馆人既要大力丰富自己的文献资源,改善图书馆的装璜、实施等硬件形象,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图书馆流通部门的质量决定着图书馆的地位,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一个称职的图书馆员,必须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服务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当人们把图书馆看成是自己的家,自己是馆中的一分子的时候,图书馆欣欣向荣的一天才会到来。

周梅夫:图书馆内部机制落后,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家是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图书馆还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只要没有犯大的错误,干多干少一个样。一些工作人员因此服务态度很不好,使借书者望而却步。此外,图书馆应该调整好服务时间,节假日以及平时的晚上适当开放,以满足平时无暇读书的人之需求,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

余从荣: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社会信息库的观念,加快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各类型的图书馆要突破馆藏书刊资源的樊篱,扩大信息资源,将图书馆办成全方位的社会信息库,最终纳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使全体社会成员真正从图书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篇5:内控合规大家谈

对于中行来说,2012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中行人骄傲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中行百年行庆,中国银行走过了一百年来风风雨雨、艰辛历程,无数人对中行的百年历史表达了赞许,对百年老店表达了信任。作为中国银行的新一代基层网点负责人,在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时,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中行每一位员工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把中行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是每个中行人的梦想。百年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行人的执着与信仰,更离不开铁一般的纪律以及一流的执行力,有了这些才有了中行今日的辉煌。

每个人想要成功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合规经营、平衡发展是我作为领导对工作永恒的追求;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是我们固有的发展原则;服从上级、强化内控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制胜法宝;服务高效、客户认可是作为负责人最大的心愿。作为高风险的银行业,客户满意是纲,业务发展是常,合规操作则是实现二者的必要保障。

中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壮大,成就下一个百年,没有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努力拼搏是不行的,没有“双十禁”来约束我们更是不行的。作为中行人,为了中行的前途,为了中行的荣誉,我们的职业道德承载着中行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规范的职业操守引领我们中行的健康发展。我们都知道,影响客户对银行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两点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客户资金的安全,另外一点是资金能否灵活增值。假如我们的银行人员不能合规操作,使得客户的资金贬值甚至亏损,这不仅伤害了客户的利益,也会影响我行的声誉。发展与合规的关系就像船与帆一样,长期以来,很多同志

一味追求业务高速发展,忽略内控合规,妄图以为发展可以解决一切

问题,但是这种所谓的发展注定是短命的,不可持续的,没有了合规的帆来作引导推动,那等待船的不会是胜利的彼岸,而是险恶的漩涡。

有了规范的操作,才能把握人生,才能够扬帆远航。有时,有些同志

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具体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

想象出来的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定不是为了约束我们,而本质上是为了保护我们银行以及

每一位员工,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能保护住我们自己的利益,保护住我们中行的利益,保护住我们最广大的客户的利益

想要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合规经营有很大的必要性。合规经营是

防范银行操作风险的需要,是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防

范案件发生,全面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合规经营是

完善银行制度体系的需要,银行赖以生存的质量效益源于依法合规经

营,源于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每一个环节,源于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位员

工。银行的发展一定要以合法、合规经营为前提,这样才能从源头上

预防风险。合规经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合规操作是促进业务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合规经营就是保驾护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服务。

如何提高合规意识呢?首先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

作意识。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网点负责人,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员工的合规意识是一项抢抓不

懈的任务。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

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客户,赢

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色色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色

色事物,更加要求一线员工有高度的警觉。合规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武

器,也是挽救他人最好的方法,在法律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不高的员

工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当即制止,在事情发展的最初控制住局面。

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他的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看到的也有很多领导利用职务的便利性,参与社会

融资、非法集资等一系列的金融非法活动,也许差错就在一念之间,立场不够坚定,被诱惑冲昏了头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个人认

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下,他都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

于发现身边的细微幸福,乐于满足。所有犯罪的人都是欲壑难填,贪

婪十足,拥有的再多也不会觉得幸福。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我们所

热爱的生活,即便很平淡,可却应该是我们最执着的信念。多数情况

下,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平淡的生活是可以幸福的,是值得我们去热

爱的。我们享受着与中行共同进步的每一天,享受着中行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稳定的工作,带给我们家一样的温暖,乐在其中,懂得满

篇6:企业文化大家谈

——论营销人员之来去

在药品行业内有一句知名的格言:“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但我把人留住了,那么几年之后,我还将是这个行业内的翘楚!”

其实这段话讲的就是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也不是价格,最根本的竞争是在于人才资源的竞争与管理。那么,最为直接的竞争可能来自于销售人才,体现于销售人才。销售人才真正掌握了市场命脉,也就是渠道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越是小的企业销售人员的稳定性就越差,因为中小企业没有更好的机制稳定人才。如今,赛科药业已经度过了进入市场的初期和高速发展阶段。为了企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处在药品竞争第一线的赛科昌盛也到了对以往人才机制得失进行回顾的必要阶段。销售人才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有些公司的销售人员经常感叹:为企业创造效益时,老板就笑脸相迎;一旦效益滑坡,老板的脸拉的像“长白山”。许多企业为了完成销量,在市场立有一席之地,对销售人员的需求,管理和规划过于着重眼前利益,力求简单实效,立竿见影。很多时候,我们的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采用人海战术攻击市场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企业基本确立市场地位,考虑到费用等诸多因素大幅裁员,动则以开除为胁迫对销售人员施加压力。这种“纯销售指导”的模式,我觉得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甚至成了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的瓶颈,形成了“制约因素”。

销售人员被炒或跳槽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力和财力上的大大浪费,也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许企业会说,我们对这些销售人员的培训方面花的钱他们早给赚回来了,但有的人没有想过,他们紧接着就可能为咱们的竞争对手工作。当他把我们看作敌人时,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藉此可见,以上“通用”的人才管理模式无疑与企业战略经营发展的宗旨相驳,随着市场竞争势态的进一步加剧,势必导致企业先期所构筑的市场竞争优势也会逐步丧失殆尽。说到这里,我想我可以展开正题。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如何选择销售人才,怎样发挥赛科的“ 人情”优势留住人才,用赛科的文化奖惩分明的激励人才。

先谈谈选择销售人才。在以往的人才招聘活动中,我发现国有企业选择人才的通病。他们过于青睐学历较高,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求职者。但到企业之后,这些佼佼者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出。对此企业深感困惑,明明是优秀人才为什么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概念。

好比对药品销售人员这一职能岗位人才的挑选和使用上,正确的做法是应按照事先拟定好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以及相关资质,从而制定出一个适合企业现行发展相适应的标准来界定所选人员。这样便可以使得所选择的人才在经过短暂的环境适应之后,尽快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相反如果在人才的招聘、录取和使用上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相挂接,就会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现阶段销售人力资源的全面需求分析不足。

1.国企老是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招来一批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员工,结果又没有相应的岗位给他们发挥能力,最后消极怠工,企业和员工都不满意。举一个例子,销售统计人员不一定要以学历为门槛,有中专就足够了。岂不知招聘是企业要寻找能带来实际效果的人才,而不是为了上报企业学历构成比例做铺垫的选秀。给一个醒,据需求找人才,人才根据岗位需求来定。

2业整体销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很容易在办理具体事情中不知道该由谁说了算。我做销售员的时候就遇见这样的问题,一个老客户信誉很好,但一下子资金困难周转不开,我们的产品正好缺货,希望能发一些货救急,10天之内一定付款。打电话请示上司甲,甲说你找上司乙好了,问上司乙,乙说这个事情最好由甲来定夺。都怕担责任,最后我说这个客户可以相信,我用一年的收入为他担保,事情才勉强答应下来。你说,任何一个销售人员在外面为企业卖命,你这里还推三让四的,能不窝火?为什么企业不能就给我设一个顶头上司,或更明确地划定谁来管这个事情?这样是不是能更好地减少企业内耗? 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别说导致了效率下降,还伤了销售一线员工的心,真是不值得!

3.目前可提供的资源所限,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运作模式,因而对管理经营型人才(特别是销售人员)的需求分析,往往显得笼统而不具体,对人员的安排与调配主要由企业领导的喜好与意愿而决定,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与分析来作为依据。

有了精英和自己培养的员工,就要留住人才。赛科的人情文化是有强大优势的。举个反例,有些企业政策随意性很大。效益好时,奖励多激励也多,想发就发任意设立项目。一旦效益下滑,连过年的一点小礼物都没有,搞的员工怨声载道。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以利益驱动来作为调节杠杆。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在节假日给予员工一些温情的奖励,这时反而让员工有“同舟共济、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进一步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点赛科是传统,很有凝聚力。

多数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在人员激励方面主要有以下的形式:制定销售目标奖励制度、建立销售业绩奖金标准以及一系列的利益驱动型的激励政策。因此这样的激励手段都显得生硬有余、亲情不足。事实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与销售人员之间在关系结构的问题上,也都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多数人员的生活、工作、住房及家眷等问题上,更是关心不足,缺少沟通。如果我们的企业后勤工作能够帮常年出差在外的业务人员做一些服务,比如护送

家人看病、把企业发放的福利送到员工家里而不是让他的家人取„这些小举措或许比每年多发几千块钱更能得到销售人员的心。对于中小企业这些看上去婆婆妈妈的事情做起来并不困难,因为你的销售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

销售人员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企业的价值观普遍缺乏认同感,在“打工者”与“主人翁”之间摇摆不定。这些问题是真正形成对销售人员管理的“激励障碍”。

最后谈谈企业的业绩考核,也是至关重要。销售考核不是领导说了算,爱怎么评就怎么评。任务重了就要提高发放绩效工资的标准,把责任和压力全部转嫁。大凡在中小企业呆过的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销售人员对业绩考核都是这样的态度(那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就不知道他对企业还能有多少责任心了。

对于销售人员,多数的企业都建立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如规章制度、岗位工作责任制等。但由于所建立的制度本身操作性不强,与企业的实际现状不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不严格,非常容易产生人为因素的偏差。因此不仅未能体现考评的初衷,反而容易导致部分销售人员产生无所谓和不服气的态度。同时由于未能建立起与绩效评估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销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管理方面没有考核依据,这也是导致绩效评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真实有效的症结所在。既然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好的?什么才算好?该怎么做?剩下的只有混混喽!绩效考评落实不下去,长此以往严重的制约了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量体裁衣,对销售人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远人力资源规划。功则赏,过责罚,切忌因过而员工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好比一个人有两项工作,一项擅长做得好,一项他的能力还要培养。如果两项工作中有的已然失败,是你会怎样选择?要声明,即便做好余下也没有任何回报。坚持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荣誉感还是执拗。其次,对近期和中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尤其对销售骨干力量的贮备、培训、提高,应该做出具体的安排。第三,加强绩效考核的透明度,让销售人员多参与,不要只是领导的事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在销售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上提供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逐步形成企业“人才库”的建立。

篇7:自主招生大家谈

家长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1)

校长提醒:高考成绩不理想,加60分也无济于事(5)

知名家长博主“晨雾”眼中的自主招生(6)

谈谈自主招生(针对高

一、高二家长)(11)

对自主招生的几点体会(15)

家长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许多家长都在反复问同一个问题:要不要让孩子参加自招考试?面对5—40分不等的自招加分,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会心动!但在加分诱惑的背后是对考试结果的未知,毕竟能够拿到加分的考生凤毛麟角,大部分考生只是陪考的角色。更要命的是如果自招失败,心态受影响而最终影响了高考的发挥,这更是得不偿失的。对于纠结的家长,过来人的忠告及老师的建议无疑值得参考。

一次自招失手引发连锁反应

“早知道孩子高考最终结果是这样,当初我就应尽最大努力劝孩子别去参加自招考试。”秦先生回忆起去年陪孩子一起去北京某名校参加自招考试的情形,直叹息:“去年自主招生考试联盟作战,美其名曰减轻考生负担,但其实并非如此,即使通过了联盟考,各个学校还有笔试,加重了孩子备考的负担。”

原来,秦先生的儿子小东就读广州某名牌中学重点班,成绩名列前茅,小东对经济非常感兴趣,一直向往到某名牌大学读经济学。秦先生说,由于前年广东高考试题比较简单,一分都可以拉开很大的距离,而该校经济专业又是全国大热门,“据我所知,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超过北大的分数线。儿子认为如果能够获得自招加分,无疑能增加成功砝码。”

小东获得该校自招资格后,全家总动员帮他一起收集资料备考、帮他处理一些诸如缴费这样的琐碎事务。秦先生还专门请假陪着儿子 去北京参加考试。秦先生说,本来以为孩子过了“华约”的笔试后,去参加的只是面试,但去到北京才知道,在面试前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笔试过了才有资格面试。

“这不是折腾孩子、折腾家长吗?”秦先生诉苦道,“经济上,去北京花了7000多元,这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儿子在北京参加考试时,广州正好是一模考试,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高考复习,他只赶上了一模的最后一门考试。”由于小东在面试中没有通过,所以未获得自招加分。“这次失败对孩子的心理打击比较大,他当时的心定不下来,浮躁焦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一模后的复习,高考也没能正常发挥,最后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秦先生失望地说。

事先“洗脑”帮孩子快进快出

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小东一样在自招考试中失手的考生不在少数。刘女士的儿子小宇去年参加自招考试也遭遇滑铁卢,“‘华约’的笔试没考好,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当时对儿子的打击很大,他在仲元中学名列前茅,最令他郁闷的是,有些成绩没他好的同学反而拿到了自招加分。”

刘女士认为,在决定参加自招考试前就要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我们不断跟孩子强调,参加自招考试是‘锦上添花’,这‘花’不一定能添上,高考才是王道。”刘女士认为,一定要事先给孩子“洗脑”,这样孩子在自招考试结束后,特别是自招失败后才能更快走出阴影,尽快回归正常的高考复习。

“当时孩子未通过‘华约’的考试,我们看得出来他的自信心受 到了摧残,我只是安慰他,高考考得好照样能进心仪的学校。并且提醒他,现在除了高考,别无他法。”小宇听了爸妈的话,很快调整好心态,积极备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山大学(微博)临床医学专业。

校长提醒:高考成绩不理想,加60分也无济于事

“近几年,自招考试越炒越热,很多考生及家长只看到加分诱惑,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纷纷加入自招考试大军。”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李子良指出,尽管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是自招加分的既得利益者,通过加分幸运地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毕竟最后获得加分的考生只是少数,而且大部分获加分的学生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未用上自招加分。”

李子良认为,考生和家长在决定参加自招考试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自己的实力,合理地选择报考的学校;

其次,自招考试不管怎样加分,最终都是建立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即使加了60分也无济于事。考生不要有侥幸心理,须时刻记得高考乃重中之重。

再次,高三最有效的备考阶段是一模考试之前的全方位复习。如果因为自招考试而打乱了正常的高考复习,而让备考和心态受到影响,那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没必要有从众心理,不要觉得别人获得了加分,自己就吃亏了。在决定报考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如果没有,就别轻易尝试。

知名家长博主“晨雾”眼中的自主招生

2003年开始的高校自主招生演变到今天,已经不是只涉及到少数考生的事情了。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出现自主招生联盟统考以来,每年被卷入的考生越来越多。2011年全国有20多万考生参与了自主招生,被称之为“小高考”。预计2012年人数会更多。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大都已经发布,所有自主招生联盟的情况都已经明朗化。晨雾就2012自主招生问题谈10个要点。

一、自主招生学校的选择原则大体有两种,一是选择正常发挥条件下凭裸分成绩排名达不到的学校,算上自主招生加分才能考入。二是选择正常发挥条件下凭裸分成绩排名刚好能考入的这所学校。晨雾的看法是倾向于后一种选择。自主招生的成功为自己获得了一种心态上的信心。自主招生其到的作用是保驾护航。正常发挥能选个好专业,失常发挥不至于落榜。

二、有条件的考生不应随意放弃自主招生这个机会,特别是能够得到重点中学“校荐名额”考生。一般来说“校荐名额”比个人自荐的机会大得多,获得校荐名额基本等同于初选成功。虽然今年有一些高校承诺加大自荐比例,但是即便这样,也是校荐机会大于自荐。但并不是学校在推荐信上盖了章就算“校荐”,因为所有个人自荐考生的材料也必须经过中学盖章。只有拿到高校分配的“校荐名额”的才算是“校荐”。另外只有少数重点高中能够拿到高校的自主招生推荐名额。

三、报送材料以家长帮学生准备为主,不要为此占用考生太多的时间。如果打算报多所学校,只要第一套准备出来之后,后面的就如法炮制了,因为都大同小异。注意不要把“小异”也忽略了。所谓的“小异”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一个是从文字叙述上要考虑到不同目标学校的特色;另一个是防止出现不少考生家长容易出现的“低级错误”,那就是由于是多套资料如法炮制,不小心在给B校的申请材料中出现了关于A的文字。

四、让考生适当学习了解往年的自主招生题目,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自主招生辅导班是有意义的。前些年我不建议考生为自主招生考试和面试进行专门的准备。但是这几年自主招生已经渐成规模,而且形成了几大联考体系。中国人研究考试规律是十分有名的,虽说自主招生的题目都比较活,但还是有规律可循。面试的事先模拟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晨雾不赞成一些专家不加以调查,笼统地说自主招生考试无法准备,也不需要准备的说法。不要为此耽误考生太多的时间。我们说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题目比较活,是指的自主招生考试与普通高考的最大区别就是能把只会读书和考试的书呆子型人才从考生中剔除。

五、可以有选择地多报几所大学,这样初选命中率高。多报只需要家长多炮制几套雷同的报名材料,考生不会牵扯太多的精力。因为只有报名材料初选过关的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和面试。如果初选通过的两所学校同一时间考试,还得舍去一所。初选没过关的就无需操心了。有专家说,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自主招生选报的学校不要超过3所,等等。这种看似十分有道理的说法人云亦云,广为流传,其实都是没有道理的误导。因为它混淆了“填报”和“考试”之间的区别。多填报几所大学,只是多复制几套申请材料而已,主要工作量是家长在做,不会增加考生负担。初选下来还剩下几所很难说。可以在初选之后再进行取舍。包括明知笔试时间撞车的联盟或者学校,只要你喜欢,就可以报而不必顾虑撞车。等到初选结果出来之后需要决定参加哪几场考试的时候才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六、要搞清楚四大联盟联考的特点和区别:

“北约”11校中,考生可以在11校中随意选择不超过3校报名;笔试成绩13校都承认。可以简单地看作三所学校是“平行志愿”。

联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共7门,每门100分。各高校自行决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绩使用方式。

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报考学校要求自行选择考试科目。“华约”7校联考中,考生可选择A和B两所高校报名;基础测试(AAA测试)统一命题,高校特色测试由各校自行进行,考生只要参加任意一所高校的基础测试,成绩7校承认。考生可以参加两所学校认定你基础测试通过的学校参加特色测试。可以简单看作一次考试,两个顺序志愿。

考试科目:“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简称AAA测试。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满分200分)、数学(满分100分)、自然科学(含物理和化学,满分100分)、人文与社会(含 历史、政治和地理,满分100分)。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为必考科目,考生可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科目中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科。

“卓越同盟”9校中,考生可同时选择2所。据上一年媒体报道,第二志愿形同虚设。

考试形式:数学100分,自然科学(含物理和化学,100分),社会科学(含语文和英语,150分)。文科考生不参加自然科学测试。

联考的笔试成绩将同时被9所“理工类”高校认可。自主选拔的条件和认定将由各招生学校自主决定。

学院路五校联考(北邮、北交、北科、北化、北林)仅仅是统一命题笔试,笔试内容为学科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能力测试,考试成绩不互认。面试则由各高校自行安排。报名几所不限,初选后你选择在哪所大学考试,就不要指望其他4所大学还会考虑你。

七、不论是各个联盟内的大学,还是联盟以外的大学,各个大学都会公布基于教育部规定的“自主招生简章”,仔细研读自主招生简章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考生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大学在自主招生考试“陪考”期间给家长开会宣讲的内容,各学校都可能会披露一些未公开的更加灵活的自主招生政策(主要是鼓励考生报考其冷门专业或重点发展专业的优惠政策)。

八、已经取得保送资格的保送生,在参加保送生考试没有通过的情况下,要注意学校的通知,因为保送生可能有机会自愿转为自主招生。

九、自主招生的成功不仅为考生赢得降分提档的资格,也赢得了心态上的优势。但是在特殊情况自主招生成功也可能成为你今后填报志愿的一个十分纠结的心理障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所有的自主招生资格都是在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才生效。举例说明:某考生在1月份考试通过了人大的自主招生资格,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其成绩提高具备了冲击北大的实力。这时报人大几乎是板上钉钉,报北大也大有希望。你说怎么报?

十、申请材料的作用是让你通过初审。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材料一般包括:申请表(或报名表)、成绩单、个人陈述(自荐信)、推荐信、获奖材料、其他有关附属材料等,各校略有不同,大同小异。

具体说,怎样从大量的申报材料中脱颖而出,让审核老师从推及如山的材料里选中你,是关键所在。

材料分三部分:

死的部分:申请表(或报名表)、成绩单、获奖材料。按照固定的格式提供。

活的部分:个人陈述(自荐信)、推荐信。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需要仔细推敲。

附属部分:指的是虽未获奖,但是也是很能说明学生的特殊才能。例如:出版过小说、发表过论文、获得过专利等。谈谈自主招生(针对高

一、高二家长)

很长时间没来论坛了,忙里偷闲上来看看,翻阅一下最近的帖子,感觉关注自主招生的话题还是比较多的,虽然2012的自主招生已接近尾声,但毕竟余音未尽,凑个热闹还来得及。回想当年,因为盲目认为自主招生“黑幕”多,故没有支持小孩参加选拔考试,留下些许遗憾!现想就这个话题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高一或高二的家长能有所帮助。

一是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许多家长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为招募“偏才”、“怪才”降门槛,其实不然,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录那些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在各个领域能起领导作用的“帅才”,虽然有些学校也偶尔降低要求录取几个“偏才”、“怪才”,那主要还是为了宣传作秀需要,毕竟现代知识结构客观上造成“偏才”、“怪才”在专业领域走不远,甚至连研究生都无法考取,更难说在其他领域发展了,因此,切莫让孩子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偏科,一味投入竞赛也不可取,要保持各学科均衡发展。

二是参加自主招生是否有必要。这的确是因人而异的,对那些凡事必追求回报或有患得患失心理的家长和学生要特别慎重,要客观判断自己是否足够优秀,既要在自己学校做纵向比较,也要与其他兄弟中学进行横向比较,掌握一定的历史数据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有“空手而回”的风险,还不如踏踏实实备战高考。但如果是抱着重在参与、锻炼自己的目的,参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毕竟 大学毕业以后也要面临把自己推向社会的现实,而自主招生过程可以使自己在许多方面增长见识。至于有些舆论认为自主招生完全是“拼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毕竟随着现代社会透明度的增加,胆大妄为、无法无天之徒还是少的,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准备,把自己真正的实力表现出来才是上策。此外,对于那些个人优秀因家庭困难而不想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可以考虑向所报考的联盟或学校申请减免费用或申请补助,一般是没问题的。

三是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问题。许多考生认为参加自主招生必须要有竞赛获奖证书,这倒要仔细阅读各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再做判断。据我所知许多学校是不需要有竞赛证书的,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是看平时年级排名,即使偏爱有竞赛经历的学生,但也不敢轻视平时年级排名靠前者,尤其是各名牌中学的学生,主要是怕造成逆反心理导致高考流失生源。从近几年的趋势看,绝大多数高校都把自主生参加笔试的资格放给各中学,即所谓的“校荐”名额,但同时许多高校也允许学生“自荐”,主要是为防止某些中学“误杀”优秀学生。因此,只要你平时成绩足够好就可以大胆申报自主招生,但申报学校不宜过多。

四是关于自主招生的应试准备问题。这又可以分几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报名材料的准备,各种材料要保证翔实可靠,不能虚假,但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自述材料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平时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学生,自述材料往往是初选胜出的关键,在介绍突出自己的同时,不要一味对所报考的学校歌功颂德,有时挑错“暗颂”、客观 评价会出奇效,最好要手写。其次是笔试,现在大多划为联盟考试,不可琢磨,由于大多学校都不会组织系统复习训练,所以对于各考生是均等的,建议不要花费过多精力,顺其自然最好,只要考出你平时的真实排位就OK了,这样也不会影响你备战高考的节奏。再就是面试,是自主招生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许多考生顺利通过了初选、笔试,但栽在这一环节,所以多啰嗦几句,面试着装一定要讲究,既不要过分打扮也不要太显随意,很多时候一身得体的校服也是不错的选择;面试过程发言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要对评委礼貌尊重、不卑不亢,对自己要有充分自信,集体面试时要进出有序,严格遵守时间;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除专业性问题外,一般没有对错之分,有一定独立思想性即可,但不要太过标新立异、耸人听闻。总之,面试过程中,你除了要评委了解你优异的学习能力外(实际上笔试已有所证明),还要向评委展示你出众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领导能力、组织才能和团结他人的能力等等,是自身综合实力的一次综合展现,很多时候评委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就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综合素养有一定了解,再加上学生的现场表现,可以说举手投足都会被观察,评委已经在心里有数了,面试时候是为了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强化,使文字材料无法体现的优势得到补充。对于到高校现场去面试的情况,由于面试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许多湖北的学生不善言谈,评委容易横向比较,湖北学生不占优势,平时应该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综合以上“啰嗦”,面试虽然看起来复杂,其实也并非无章可循,主要还是学生平时的积累沉淀,建议家长鼓励孩子进入高中后平时可适当参加些社会活动,有机会的话尽量担任些班级职务,可以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同时要有一定的阅读量,适当关注一下社会时事,这样你在自主招生“优中选优”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对自主招生的几点体会

朋友的孩子去年就读高三,我有幸陪他经历了自主招生的全过程,感受很多:

第一,自主招并非自己想报名就可以参加的,而是有较高的门槛,报名时首先要提供高中阶段省级单科竞赛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证书;

其次,需要提供孩子高中阶段历次期中、期终考试的成绩及年级排名情况;

第三,要得到孩子学校的推荐,不论是学校的名额还是有本事家长争取的名额,有需要学校盖章订可才有效;

第四,报考自主招生时,要选择孩子比较有竞争力的学科报名,因为考试结束后,高校会根据各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前15%的学生为优秀。进入复试的学生,不仅要求总分,还要求有2科以上达到优秀。所以孩子在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时,一定要力求把自己优势的特长发挥出来,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总分。去年,朋友的孩子总分280多,比北约学校的复试线高出很多,因为没有一科优秀而无缘最后的复试。

篇8:“入园难”大家谈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崔利玲

入园难、入园贵是一个社会敏感话题。一提起入园难、入园贵, 好像所有的幼儿园都是入园难、入园贵, 其实“入园难的园所不贵, 入园贵的园所不难”。如南京的入园难, 难在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 贵在那些民办的、收费比较高的幼儿园。

为什么会出现入园难、入园贵?一是因为家长都期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都希望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亚洲地区特别是我们中国, 自古以来家长就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每一个家庭都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 特别是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后, 每个家庭都有一种输不起的心理,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家长们都不肯选择他不满意的、质量差一点的、环境差一点的幼儿园。二是幼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加剧了入园难、入园贵。举办者对学前教育事业投入的不足或不到位, 造成了幼儿园差异的扩大。

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我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 希望政府能够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教育经费, 尤其是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希望政府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以后, 通过逐年的递增, 使经费的保障达到满意的状态。

第二个建议, 希望政府合理配给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的均衡化布点是解决入园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公办民办并举”, 既然政府主导, 能不能设定几分钟到达圈, 让市民在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有一所幼儿园, 满足周边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幼儿园的需求?南京市提出2015年公办园达70%, 2020年公办园达80%,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合理规划幼儿园, 必须出台配套的政策和办法。有些小区规划图纸里配套了幼儿园, 但实际交付时没有幼儿园, 国家对此没有相应的惩罚办法。希望政府制定政策, 对开发商不建幼儿园, 建了幼儿园不交给教育主管部门, 或幼儿园房舍不达标等等都有惩罚措施。

第三个建议, 希望真正形成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如果没有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入园难、入园贵将永远存在下去。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应该是政府掏一点, 社会掏一点, 家长掏一点。幼儿园经费收支最近十年都处于成本高于收费的状况, 支出大于收入造成很多幼儿园设施陈旧、人员工资偏低、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 长时间经费不足, 造成恶性循环。我们不希望幼儿园以增加班级人数、减少教师、降低教育质量的方式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这样做是对儿童终身发展的不负责任, 是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负责任, 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既然幼儿园为非义务教育, 在成本的合理分担中, 政府首先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 再让家长、社会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非常希望社会爱心企业、人士向幼儿园捐资助学, 希望政府允许幼儿园捐资助学费存在一段时间, 做个合理的过渡, 帮助幼儿园渡过难关, 也帮助家长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加大政府投入, 保障教师队伍稳定, 加强教师培养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林虹

首先是正确解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如果财政、人事等政府部门与幼教专业人士解读的不一致, 那么在执行中就会走样。因此, 建立刚性的操作细则很重要。我认为, 政府主导实质上明确了幼儿教育的责任主体, 也就是政府有责任对本地区幼儿教育进行规划、领导、管理, 包括给予师资和经费的保障;社会参与是举全社会之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幼儿教育的举办, 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是对九五、十五期间政府对幼教投入不足的一种修正, 也是对大众需求公办园的一种回应, 同时潜在地规定了公办、民办的比例。

其次, 政府应该在这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大投入。国家应根据各地条件确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 并将之做为对当地政府履行职责的考核标准之一。国家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 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2.合理进编, 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长期以来幼儿园缺编严重。幼儿园自聘教师由于待遇较低, 导致流动性大, 队伍无法稳定。希望人事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加大力度, 增加幼儿园编制, 加大投入, 提高教师待遇, 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教师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幼儿园教师待遇较低, 无法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 导致幼师分数线较低, 生源素质不高。各地幼师招生规模不大, 供需关系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常年招聘不到正规幼师毕业生, 制约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建议适度扩大幼儿师范招收比例, 提高幼师录取分数线, 可以通过带培、委培的形式帮助需求较大的农村地区培养幼教专业教师。

多管齐下, 改善供给, 缓解矛盾

鼓楼幼儿园家长胡伟

为什么入园难?其实父母的心态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能现在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太大, 家长送孩子上学总是择优、择好。因此好的公办园、好的名园, 选择的人太多, 所以就导致入园难, 入名园非常难。

入园难归根结底是一个供需问题, 供不够, 需很大, 供需矛盾导致了这样一个局面, 解决此问题就要改善供给。

应当均衡现有的幼儿园, 使它们之间的差距不那么大。名园的教育理念和知名度, 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 新园一般很难达到。所以新园应该有一定的特色, 通过特色吸引生源。

在幼儿园硬件设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 加强软件建设是很必要的。可以让差园的师资与好园定向交流, 促进差的园所保教水平的提高。

普通幼儿园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 让大家知道这所幼儿园, 知道它的特色,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 减缓名园的压力。

当然, 最主要的还是政府的引导,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对于教育上的投入, 要改变考核机制, 加大教育投入的考核权重。

同时, 要允许发展比较高端的幼儿园, 引入市场化运作。只要它能保证正常的教学, 而且提供更好的环境, 更好的师资的话, 更高的收费也有接受它的人群。

消除教育不公平, 减小园际差距, 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明远

“入园难”其实是入公办园、教办园, 特别是入“价廉物美”的优质园难。2010年江苏全省共有幼儿园3944所, 在园幼儿205.71万人, 3岁-6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经是95.6%。而美国三年毛入园率也就是67~68%, 但美国没有人说“入园难”。

为什么入公办园、教办园, 特别是入“价廉物美”的优质园如此难?因为这类幼儿园比较稀缺, 而占量比较大的多是民办园, 甚至有些是“黑园”。长期以来,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江苏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25%, 离4%的目标相差甚远;去年全省学前教育的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的4.8%。由于普惠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再加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园际之间差距过大, 收费不规范, 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因此加剧了入公办园、教办园, 特别是入“价廉物美”的优质园的难度。实际上, 这是一个社会不公的问题。凭什么有权的、有钱的、有关系的就可以上好园, 而没权的、没钱的、没关系的就上不了好园?所以, 我认为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 特别是解决让所有人都能上优质园的问题, 政府就必须尽到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怎样来化解、消除这种教育不公平, 让更多的孩子有园上、上好园呢?我认为要把公共政策的选择、制度的设计作为突破口。

公办园、教办园和其他幼儿园的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但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我想, “十二五”期间应该在以下三个环节上有所突破:

一、教师群体的全面打造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主席博约尔曾经说过:优质教育=小班化+优秀教师。我们现在的班额, 有四五十的, 甚至六七十名孩子在一个班。一方面是教师数量的奇缺, 另一方面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要从解决教师和办园经费问题入手。凡是公办园 (包含其他部门、集体办的幼儿园) , 应该按照生均经费由政府来拨款, 还应该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另外, 家长应承担学杂费。这有助于全面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对于民办幼儿园、私人办的幼儿园, 不妨采用“杠杆政策”:聘用一个学前教育大专学历的教师, 政府可以每年给其补助;聘用10个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 政府可以按照10人的标准每年给其补助。从而鼓励其大量聘任、聘用合格教师, 大面积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否则, 大量的民办幼儿园“用新不用老、用低不用高”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

二、教师待遇的普遍提高

凡是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 无论是在民办幼儿园还是在公办幼儿园, 作为专业工作者, 其最低工资不能低于城市职工最低收入的1.5倍~2倍。像江苏这么发达的地区可以规定不能低于2~2.5倍, 上不封顶。

幼儿园教师其应有的经济待遇、社会待遇若没有保障, 怎能安心工作呢?所以我觉得江苏应该在推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优质发展过程中, 着重在教师和园长队伍建设方面“先一步、优一等、高一筹”。

三、教师来源的多种多样

如果在解决幼儿园师资的质量和数量上有一定的“路径依赖”, 那么我们的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全国的师范院校、幼儿师范学校, 它们所培养的师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园的需求, 怎么办?

能否保育和教育并重, 实行保教一体呢?我们现有的保育和教育是两套班子、两路人马、两种身份、两样待遇。为什么一个班上不能有三个老师、保教一体, 打破原来保育员只是喂喂饭、换换裤子之类的界限?西方许多国家的幼儿园每班有一个主任老师、一个助理老师、15个~16个孩子, 保育、教育二者兼顾, 不是做得很好吗?而且保育这一块, 在我们现有的幼儿园中相当薄弱, 保育和教育没有实现并重。

现在各个地方的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发展得都非常好。学生培养三年或者五年后到幼儿园工作。只要她们认认真真地工作, 就可打破原来的保育员和教师的身份界限, 给予一样的经济待遇;如果将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有编制的话也可以正式做教师。

“入园难”的函数式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王海英

解决“入园难”问题是当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入园难”是历史、社会问题在幼儿教育领域的积淀;“入园难”并非仅中国现象, 也是一种世界现象。当下中国社会的“入园难”是“入”、“园”、“难”三个维度的叠加。

从“入”的维度来看, “入”是指“进入”, 然而“进入”有远近不同、方式不同。从“远近不同”来看, 存在着“就近入园”与“跨区择园”, 两者的入园半径是不一样的, 接受优质幼儿教育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从“方式不同”来看, 存在着“单位保障下的直接进入”、“个人社会资本动员下的关系化进入”与“排队摇号下的进入”, 三者依托不一样的资本类型, 付出不一样的入园成本。

从“园”的维度来看, 存在着园所性质、园所等级、园所名望、园所地域之分。从“园所性质”来看, 入公办园难, 入民办园或其他园相对容易;从“园所等级”来看, 入示范园、优质园难, 其他园容易;从“园所名望”来看, 入名园、口碑好的园难;从“园所地域”来看, 入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的幼儿园难, 其他区域相对容易。

从“难”的维度来看, 存在着程度差异、人群差异、区域差异、年龄差异。从程度差异来看, 存在着绝对难与相对难。“绝对难”表现为总体上的入园需求大于能提供的入园额度, 如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27284个乡镇中, 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相对难”则是一种“结构性入园难”, 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公办园数量太少;从人群差异来看, 存在着为社会底层服务的保底性、普惠性幼儿园少, 为中层服务的优质的幼儿园不足, 为富裕阶层服务的有质量的高档幼儿园欠缺的状况, 不同的阶层很难获得适合其需求的幼儿教育;从区域差异来看,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入园难表现为不同的状态, 城市地区较多表现为择园难, 西部地区较多地表现为入园难;从年龄差异来看, 年龄越小的幼儿入园越难, 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的工作重点在3岁-5岁, 0岁-3还是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在一些大城市, 甚至存在着低幼儿童入园挤压大年龄幼儿入园的现象

上一篇:欢墩镇工会:“四篇文章”创文明单位 建和谐民生下一篇: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