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2024-04-30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共6篇)

篇1: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

目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感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已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对新世纪人才观问题的聚焦,绝非一种偶合,而是教与学在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催生的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1.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卢姆等人认为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步伐,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在国内,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人门开始对非智力因素范畴内的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崇德教授主持了国家教委七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培养“。明确提出从智力因素入手,在教学实际中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习惯四个方面培养学生。1989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品质方面提出了一些培养的原则、途径、方法、措施。并收集了研究成果,出版了丛书和专著。国内外在学生情感品质的研究实践中取得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综观此项研究已有成果,许多人提出了实践的多项策略,虽然揭示出一些基本规律,但尚欠深入,不易操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改的需求,由于没有明确的策略理念作为底蕴,那些具体的策略就犹如无源之水;还有人对情感的理性认识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缺乏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另外多数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情感方面认识淡漠,观念陈旧,加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没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如果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提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情感的开发和培养与教学相互融合的理念,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广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1

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和”的研究课题,“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1983年天津市承担了在进行广泛大都是一些具体做法的积累,属经验型,实用时有局限性,大教育工作者以理论的启迪,行动的指南,开辟新思路,找寻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会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注重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建立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从而打破了“教”与“学”之间森严的教育壁垒,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画卷,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课程改革更关注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观、教学观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释放教学中“人教学突破,就犹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

理论意义:高中生以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自主探索已初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独立性,对他人的思想不轻信,喜欢创新和发现,由于受情感培养不足的制约,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往往会造成问题的探究无果而终。因此我们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把情感品质看作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学习机理的深层次研究,力争寻求最佳的教与学的途径,实现信息时代的学习。应用价值:化学学科学生情感培养开发的到位,对学生的其它学科学习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智力水平基础上,发挥两条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走路的优势,克服单条腿走路的不足,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大面积、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题创新程度:可使教师在对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现有理论及策略认识的水平上,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理论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理论认识科学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上去,使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重要观点:

非智力因素是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因为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

;它是建立在新的学生观、师生、观点

在教学中,”的巨大潜能,由此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积极情感的培养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追求,来源于对学科内在美的追求以及对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因此科学地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下等生成绩上台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等生脱颖而出,水平上台阶的有效措施。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视角: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开发,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发展中起着动力和补偿作用,尤其是良好的情感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对本课题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班级进行长远抽样研究,分别选定市直中学、县中、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材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的培养。

研究途径:

本课题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从理论的高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再付诸实践,指导课堂教学,使理论得以升华。

研究目的:在以不同的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将情感的培养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来探讨: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中勇于面对困境、逆境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产生高度的自制力、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积累、轻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

实验目标:

显性目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和成绩统计进行评价。

隐性目标:探索高中化学情感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索的收获、成功的喜悦,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 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找寻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初步的理论框架,加速情感培养的实践化,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探索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合理处理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设高中化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用现代教育理念塑造现代人。

三、实验步骤

本课题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之一,本实验课题拟定实验期为2年,从2011年3月开始,到(一)2011年31.完成课题的论证和开题工作。2.确立实验学校、班级,实验教师,完成审核工作。3.完成本实验课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的培训工作。

(二)2011年1.对首批实验学校、班级、教师的实验情况举行检查、指导、验收。2.总结出具有典型性的经验、形成论文、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3.完成教改实验阶段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成果报告。4.召开本课题教改实验总结研讨会。

(三)2012年1.汇总本课题实验成果。2.完成本课题的教育策略和教育环境的研究报告。3.总结出比较成熟的高中化学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研究成果,4.召开本课题实验总结表彰大会,并对推广做出战略部署。

四、组织领导机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实验课题组主持人: 成员: 成果形式:

系列论文或研究性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2.做好统计、收集资料工作,包括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心理活动记录、各 2013年3――2011年89月――2012年9月——2013年

8月,为进行提高阶段。

3月,为理论总结阶段。

月结束,根据课题进展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月月,为课题规划实施阶段。类考试成绩等原始数据。依据学生所发生的变化,总结阶段性学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对实验班级的教学方法适度放开,教师要大胆实验,放开思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保证:

负责人曾撰写“浅谈情感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有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学科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研究问题从不墨守成规,喜欢探索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全体研究人员已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这一课题上达成高度的共识。排课题研究时间,时间充足,资料新而全,实验班级能得到落实,实验学校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都具备校园网络系统。担任研究的人员素质较高,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更加之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为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力争开拓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新局面,优化课堂教学,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参考研究方向:

1.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2.情感教育与自主学习

3.化学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4.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概括总结能力较强,能合理安

篇2: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验的策略研究》

自贡市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二零一六年十月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研究》

目 录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的界定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对象与内容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九、实施步骤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十一、研究条件分析

十二、研究成果假定

十三、课题研究机构

十四、课题的监控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

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2001年,我国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首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同时,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也做了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对于扭转传统重知识轻情感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2、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心体验。从课堂教学的意义上说,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会是苦恼、厌烦的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之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背景

1、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取科学知识”转向为“为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 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情感目标分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克拉斯沃尔等人,并于1964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他们从心理学、教育学分类的角度考察了各类情感的成分,把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层次,他们是: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价值组织以及品格形成,其中每个层次又分2-3个亚层次。

在国内,最早对情感目标分类进行研究的是左和金,他在布鲁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情感目标可分为以下五个纲目和亚目,初级水平为接受,第二级水平为反应,第三级水平为价值倾向,第四级水平为体系化,最后水平为个性形成。之后朱光明主张采用“两层四项”分类,即浅层情感目标,包括“认可”和“反应”两项;深层情感目标,包括“确信”和“深化”两项。在国内结合我国的国情戴忠恒在其著作中又提出了可采用下面的一种或数种的综合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自陈法(2)语言差异法(3)谈话法(4)态度量表法(5)问卷法(6)投射法(7)评定量表法(8)观察法(9)情景性测量法。蔡敏在其著作中提到对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有行为观察法、语言法和成果考核法等综合方法。还有学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刘凯屿和吕效国在提出观察记录、面谈、问卷等方法的基础上,又指出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综上所述,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研究方法的文献比较多,很多重复的资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纵观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于自问法、观察法、投射法、态度量表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其中问卷法最为盛行。

3、研究存在的困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接受知识,能否真正的会运用知识,只是一味地去灌输知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教育而言,情感研究不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又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部分弥补当前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然而在进行相关实际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对数学学科的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并不多,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1)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不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日益增多,学校要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的压力,普遍的做法就是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业分数,这就造成教师、家长等忽略情感教育,造成“唯知识论”的普遍现象。

(2)情感领域的研究内容没有统一的划分。关于学生学习情感的研究维度还没有统一的划分,具体情感应该包括哪几个维度不统一。

三、创新之处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采取哪些有效手段,应有哪些策略还缺少具体研究。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策略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可见,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增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数学认知和理解,也为教师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而丰富和发展该领域的教育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首先,本文在总结和分析有关国内外学生学习情感研究的文献基础之上,对数学学习情感给出清晰定义:其次,本文从学习情感目标分类、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内容、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的梳理,编定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工具。最后,本文为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2、脑科学

早有研究认为,由于人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不同功能,人在进行任何一项活动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即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即休息状态,每当工作发生变化时,大脑各功能区也轮替休息。这样说来,如能采用不断地改变学生大脑工作区域的方法,以此来调节大脑,则是一种可减轻大脑疲劳又不误工作的积极休息方式。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倾向于大容量、高强度的数学双基的灌输和操练,这样做从短期效应看,也许可实现学生数学成绩上升的立竿见影,但是大脑的超负荷长期下去,将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和反感,因为学生会觉得数学太枯燥、严肃了,数学学的太累。反之,数学教学中如恰当适宜地呈现“文性”内容,就既能放松紧张过度的思维,又能增强对数学持久的兴趣 和情感。

3、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动机”是行动的本源,行动的动力;人的行为受动机的影响,动机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而“兴趣”是内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推动、激励着人们去探索事物的底蕴,促成智力的发挥。动机和兴趣反应到学习上,则谓之“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在数学教学中,“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所引起的学习兴趣,而“间接兴趣”是对数学知识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其他原因,如明白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后激发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情感,数学教师总希望学生对数学有直接兴趣,但事实是,受社会上某些“数学无实用”观的感染,加上数学本身的少“人情味”,不少学生对它无直接兴趣,这个遗憾怎么消除?数学教师自然想到间接兴趣的培养,情感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数学间接兴趣很可为;当然激发了的间接兴趣还可迁移、转化为直接兴趣和对数学的真情实感,从而决心学好数学。所谓: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令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4、课改新观点

近几年,数学哲学、数学史的研究与现代文化学发展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即数学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把数学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加以审视,把数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注重数学自身的理论构建,还重视其文化和社会属性。数学文化观念不仅对数学哲学和数学史,更为重要的是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虽然改革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从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数学转向大众数学;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这些共同的目标反映出现代数学教育、教学共同的价值追求:数学教育、教学不再是仅限于数学知识的获得、解题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再是仅限于科学技术功能、思维功能的发挥,还要注重其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不再是理科精英们的特权,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应享有的科学文化教育;不再是只关注科学世界,更应该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

五、课题的界定

1、情感

情感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念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情境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内隐和深沉的形式存在或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新课程目标中指出“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2、学习情感

既然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那么学习情感是否就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体验呢?《数学学习论》中这样论述学习情感,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由、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本文认同张瑜(2008)对学习情感的界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不随学生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相对的决定性,它反应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状况以及对学习活动的主观判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该定义首先指出学习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即很大影响的功能。

3、数学学习情感

关于数学学习情感覃胜贤(2007)认为数学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一种体验与态度,它反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感受、认识、心理趋向,是一种具有影响的个人情感。该定义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是一种具有稳定影响的个人情感;同时,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是反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感受、认知以及心理趋向。

六、研究目标

1、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习需要;创造自主学习的情景,提供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

2、对教师的影响

研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改革新课堂教学方式,走优化课堂教学之路,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应该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七、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低、中、高年级的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我们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意志等情感体验来进行有效性研究。(1)低段将研究以游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2)中段将研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从实际生活及其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3)高段将研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以一个组为一个整体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其他组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一)研究方式

基于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优秀教学设计和精品课的展示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总结出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进行科研的理论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查漏补缺式学习培训: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课题研究的需要,针对个人知识的缺陷、不足等进行学习、培训。以自学和辅导为主。

2、知识系性统学习培训:主要是针对改革实验理论的学习培训。一方面,学校力所能及地购买相关的专著,另一方面,学习者主动通 过网络查询下载,从杂志报刊中选择,收集形成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做笔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集中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培训任务。

3、专题式学习培训:对我们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行新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我们采用以专题的形式,请专家到校或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培训。

4、行动研究式学习培训:行动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师专业成长和在职培训模式。主要解决我们在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或学习培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有关教育研究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或方案,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不佳或出现新的问题,则再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进一步制定新的方案,进行实施、评估,如此循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提高,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和提高。

5、写作式学习、培训:要求每一个成员分阶段、分专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写研究心得、体会或者研究论文,便于个人的总结、提炼与反思。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资料进行调研,了解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联系实际,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利用精心设计的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信息进行探索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且省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收集到大量的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方面的信息资料;便于以后的整理与归类,便于统计。

3、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之后对个别典型的学生进行的追踪访谈,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直接与学生对话,一方面可以就被访者不明白的地方予以解释,另一方面可以就被访谈者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进行追问,其获得的信息比较详实,并将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里面,这些信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我们课题的研究,可以看出我们还有那些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4、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调整设计”的程序,辅以课堂观察、课例分析,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5、整理总结法:整理研究以来的信息和数据,并借鉴人家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应用情况予以总结和提升。

九、实施步骤

此课题2016年4月开始到2018年4月结束,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1、文献学习,网上学习,明确小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和目前研究的现状,查找自身不足。

2、写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文小组,请教有关专家,外出听课等等。

(二)课题启动阶段(2016年9月——12月)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确立子课题组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三)具体操作阶段(2017年1月——2018年4月)

第一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各子课题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开展研究课及听评课活动,积累经验。

2、开好阶段总结会,通过反思对研究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分析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按调整后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

2、总结研究成果。整理2017年阶段性成果论文,进行阶段性总结各子课题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分析。

4、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积累成绩。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018年4月)

1、课题组进行成果交流。

2、总结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3、整理相关附件,准备申请结题。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为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达到共同提高,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10 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我们教师们应该想办法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一)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一般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科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爱说好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呢?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就应当想办法把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产生好奇,有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策划动手操作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编成歌诀形式等激发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践,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会用数学。从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学问题,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培养学生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

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教师要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每一位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教师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主动探索问题,并防止形式主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学习活动,不仅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而且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创新意识。通过以上大胆猜想,加以测量实物验证,不仅得出了结论,重要的是同时使学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五)改变作业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集体评等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作业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问题后的分析、纠正和解决的过程。所以评讲课应对学生错例认真分析,启发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或集体评等多样化的评价。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纠正,再次进行信息反馈,不仅使学生主动改正错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评价中,自我教育,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

总而言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十一、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队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力量强,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科研氛围。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分管教育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数学教研组成员组成,在各个方面有论文获奖若干。

教师们已经尝试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研究:首先,结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论著,请专家作报告,以校园沙龙形式交流体会等。其次,以上公开课等形式结合已有经验尝试研究,小步摸索。再次,走出校门,以听讲座、看研究课等形式虚心学习。

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具有新的教育理念的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和有毅力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2、经费保障:

预计本课题研究经费15000.00元。学校设立课题开展专有资金,保障课题开展的所需经费开支。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实验按期进行。

十二、研究成果假定

1、通过研究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主体性也得到强化;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更深切,理解更深刻了。

2、转变学习的方式,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持续、和谐的发展。总结出利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实效性。

3、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形成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经验。

十三、课题研究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组 组长: 李英明(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书记、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 黄 梁(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副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万家富(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教科室主任)

(二)课题主研人员:

黄 梁(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万家富(本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陈 丹(本科学历 中学二级教师)

熊巧莲(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赵 玲(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三)课题参研人员:

周 炯(本科学历 小学一级教师)秦朝根(本科学历 小学一级教师)王 超(本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郭竟芳(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陈乐平(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负责本校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成果收集、整理、课件制作及开发等工作。

十四、课题的监控

本课题学校由教科室、教导处主抓,由分管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主持实验的研究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和学校行政负责对课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意见、建议,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课题的实施情况、学生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会、专题会、讨论 会、研究课和示范课,修正计划和调整试验方案。对试验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使其按照预定方向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丛书》

2、《数学课程标准》

3、《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

4、《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5、《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6、《教育学》

篇3: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在教育中可以与情意领域相结合, 情意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级别: (1) 接受, 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接受新事物, (2) 反应, 指的是学生对特殊活动有选择性和主动参与性, (3) 价值化, 指的是学生对特殊的事物有一定的价值标准, (4) 组织, 组织指的是学生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结合在一起, 建立一个内在的新的一致的价值体系, (5) 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的是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五个情意领域的目标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些现象和事物从认识到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的过程,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也就是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定义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的看法, 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情意领域和情感态度的整体.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和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 沿用旧的教学思想,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理解不深入.

目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 以思想和教学目标来代替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 导致学生重知识轻素质

2.课堂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的教育和灌输使学生达到团结协作的效果, 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才能够培养起来的, 仅仅通过一节化学课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载体.

化学课堂目标是由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共同组成的, 缺一不可.

三、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1. 在教学内容之中要挖掘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授课过程之中, 作为教师要将以往的教学思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 实施感情教学, 在课堂上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渲染情感, 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教师的语言之中, 和教师搭起心灵的桥梁, 使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 主动的接受化学, 其次教师要注重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 学生于教师指教应该做到平等, 尊重, 民主, 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感情意识的效果.

2. 创设学习意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将学生兴趣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创设学习意境时要保证意境的真实生动, 例如, 在化学元素的教学中可以展示人体各个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 也可以展示海洋图片及各地区的海水中盐分的含量以及盐分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另外新教材中专门编写了《化学与技术》分册,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体验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开展化学探究, 领悟科学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化学实验, 例如, 钠入水燃烧的实验, 让学生目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 使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和实验后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疑问并积极的探索, 除了教师要为学生展示化学实验外也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充分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 给出结论.

4. 通过评价激励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可通过学习档案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查阅学生收集的资料卡片,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特点, 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方法的指导.比如,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调查了当地的空气与水源的污染状况, 找到了相关污染源, 同时提出了解决污染问题的具体可行措施.调查报告中可体现学生对化学、社会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有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尽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高中情感教育还比较缺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 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各方面要积极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协作, 才能够使高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不仅贯穿于化学教学中, 同时也贯穿到其他各项学科中.

参考文献

[1]丁海嵘.浅谈高中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培养原则[G].科教文汇, 2007 (10) :129-129.

篇4: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一、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参与的理性思考

许多成功的教育家在总结其对人才培养的经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因此,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参与我们必须了解一定的理论依据,明确其可操作性。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明确了“情感参与”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以过程和方法为中介,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而引导学生情感参与正是要求我们中职课堂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情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要自主地学习。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明确了“情感参与”的重要性。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运用有效的情感参与策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努力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

2.“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了“情感参与”的一致性。

由于受职业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由于中职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基础较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较大悬殊,致使实训跟不上或学习兴趣、动力不足。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好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情感参与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参与的实施策略

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生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情感易于被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认知的过程,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重视了情感领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参与。

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与课堂情境是相互交织的,恰当的问题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兴趣,掌握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学习效能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刺激、感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

如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可引人情境预设:学校进行了消防灭火演练,大家想知道简易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嗎?展示酸碱灭火器,让学生联想灭火现象(产生大量的泡沫)。从而提出部分盐类可以发生水解,揭示课题。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2.联系生活场景,触发学生情感参与。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可以增进化学学习与学生自身的联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恰当地联系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进人这种境界,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化学素养。

教学中教师可以援引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从而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让学生对比厨房里铁锅用后擦干与未擦干次日的现象,对比普通的铁刀在磨后为何会生锈?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明白构成铁锅或铁刀腐蚀的条件。

3.巧用探究实验,引领学生情感参与。

中等职业化学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验探究世界,教师要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在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唤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构建以下环节:①提出问题:二氧化硫有无漂白作用?若有,其漂白原理与氯气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②收集信息资料:不法商贩为使所售卖的银耳白净好看,常用硫磺熏蒸;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或鲜花褪色。③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其漂白过程是可逆的;其漂白原理可能与氯气相同。④实验设计与探究:分别将二氧化硫与氯气通人品红溶液,观察现象,将褪色的溶液加热再观察。⑤表达与交流: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漂白作用,加热后红色复现,说明其漂白是可逆的;而氯气使品红褪色后,加热不会复现。⑥迁移和应用:利用二氧化硫漂白性可以区别二氧化硫和氯气。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同时提高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中职化学课堂引导学生情感参与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情感参与”策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效果不佳、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情感参与的时候要遵循几个基本要求。

1.寓教于乐—满足需要,促进情感。

首先满足中职学生的求知需求:学生获得知识是求学的首要目标,从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会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其次满足中职学生成功、创新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以情施教—知情交融,教学相长。

教师要走进心灵。中职学生的自律意识往往较差,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教学;通过“近、尊、爱’,实现师生情感交融。“近”一亲近学生、“尊”一尊重学生、“爱”一热爱学生。教师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将情感浸人学生心扉,感动学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篇5: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合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是,也必须重视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楼厅布置来宣传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第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五、课题的设计思想(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总的指导方针,一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属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下的一种。二是探索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结构。即通过研究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四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是一种优化的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二是研究与优化的教学结构相配套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型,即形成一个模式群。(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行动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课题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强调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动态结合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初期,对学校现状做了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本底材料。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资料,对研究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后期,再使用这些方法作总结性分析和评价,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在部分学科中进行教学试验,主要进行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循环实验,并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总结和推广。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来大量拥有相关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判性的借鉴其中有用的东西,并融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收集和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2月--3月15号),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3月16号--2016年4月10号),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

六、研究人员的分工

篇6: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靠的是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素质如何,不仅要看考分的高低、知识的多少,更要看能力的强弱,特别是要看人才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以及人才的意志品质的优劣。生活的道路历来是不平坦的,未来的社会竞争更为激烈,成功与挫折同在,危机与挑战同在。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过去学校只重视品德、智力的培养,轻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忽视现实教育和挫折教育,学生的抗挫力差。据调查89%的学生认为只有我一人遇到过挫折,别人都没有遇到过。91%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采取逃避态度。他们一旦遇到成绩下降、竞赛失利、升学落榜、父母离异等挫折,就会无所适从,心灰意冷,甚至一厥不振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恐慌,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学校,特别是在班集体建设中,加强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尤为重要。

爱默生说:“挫折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重要启示,在逆境中,人才能真正展示自身的实力。”孩子只有具备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才能屹立于人生之巅。我们要给予孩子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和失败的权利,并鼓励他们在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健康心理,在 今后充满强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性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做人格健全的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曾经对1000多名受到挫折的大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发现被观察者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25种。⑴全身紧张;⑵活动过多;⑶焦虑不安;⑷难以入睡;⑸食欲减退;⑹小便频繁;⑺极愿向人诉说;⑻力求达观;⑼有重新检讨之意;⑽愤怒;⑾兴奋;⑿极力避免与人接触;⒀情绪抑制;⒁食欲亢进;⒂苦恼;⒃颤抖;⒄腹泻;⒅疲惫不堪;⒆思睡;⒇烦燥;(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关心身体健康;(25)呕吐。从实验看出:如果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就不能较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调整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有效的适应性反应,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和功能上的紊乱,不仅使人产生焦躁、忧郁、悲伤、恐惧、怨恨、萎靡、绝望乃至厌世的心理状况和负性情绪,持续时间一长,还会改变自我概念,使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尊感降低,失去应有的自信心,以致自暴自弃,给个体的顺利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挫折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其实,苦难和挫折本身并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中找到的解决方法。一件事发生了,他能够承受得住,走了过来,他就进步了,就会感觉很好。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大多处于封闭状态,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生活知之甚少,而中学生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痛苦不堪,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后果。这些已经引起国内外很多有识人事的高度重视,对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内容,逐步革新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增添了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有益的尝试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孩子的受挫心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挫折的教训经验,养成受挫折不慌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2.引导孩子掌握抗挫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使现在的中小学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未来的社会的合格公民。适应社会和国家的要求,为国家做出贡献。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更新观点,优化环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要对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形成共识。

四、研究内容

1.分析研究当前中小学学生缺乏耐挫折能力的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2.积极寻找挈合点,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形成共识。

3.研究探讨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人和谐相处。

4.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使之达到良好的,长期而稳固的社会适应状态,进而充分发挥本身的社会才能,获取理想的社会效应。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现状调查。

2.行动研究法: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对学生实施耐挫折能力的实践研究。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和实践;⑦总结研究成果。

4.建立实验档案:全面收集实验资料,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地判断实验现象,准确地总结实验规律。实验中,我们注意材料的收集、分类、保管,建立专项实验档案,为探讨实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题是基于国家“深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背景,意在通过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辟一块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台。

2.课题研究与教学、生活互补。研究的课题既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又要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涵盖相关学科。“挫折”可与政治课堂和语文阅读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作切实有效的辅导。

七、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竞争,强手如林和复杂诱惑的时代,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这是对未来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又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使之达到良好的,长期而稳固的社会适应状态,进而充分发挥本身的社会才能,获取理想的社会效应。而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人的这一品质的形成又与耐挫折能力密不可分。一个人的远大目标和坚强意志,成功概率与成才渠道,多源于能抵抗任何挫折,善于在逆境中,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正所谓:寒门出孝子,白屋出状元,逆境出人才。因此,素质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耐挫折能力的教育。

作为我们这些曾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要求。

2.本课题的实践价值

(1)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对挫折的容忍承受程度差的毛病,这种类型的学生容易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烦中不能自拔从而产生不理智对抗行为,诱发偏常心理。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2)家庭教育的缺陷,学校教育的某些误区,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学生不切实际的需要是当前学生耐挫能力差的原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更新观点,优化环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要对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形成共识。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 耐挫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和谐的人。

八、研究基础

1.课题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基本功。他们思想过硬,潜心研究,善于创新,素质全面,大部分教师都是班主任并有多年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现状极为了解,其中中学高级教师职务3人。课题组教师都参加过《心理学》和新教材培训。

2.我校的科研氛围浓厚。课题主持人严谨务实,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撰写很多论文,并在省市评比中多次获奖。课题组成员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先后30余篇文章发表或获奖,这些均为此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必要研究基础,提供了有效的人力保障。

3.从此课题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来看,课题组全体成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广泛开展调研工作,大量搜集相关领域的研究资料,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的即将实施作了科学、合理的分工,选拔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为此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此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提供了必需的财力保证,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5.我校教师都配备了电脑,实行了一人一机,上网收集资料方便快捷,图书室的藏书及报刊杂志数量多、种类全,这为本课题进行文献检索提供有力的保证。

九、预期成果

1.根据学生耐挫能力下降的原因的分析,不断渗透耐挫教育,培养学生耐折意识,对学生进行毅力、吃苦、奉献等教育。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只要我们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不畏困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在活动中,利用各种挫折事例进行教育。中学生抽象思维较还不算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发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促发联想。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就不能只讲空洞的抽象道理,而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身边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以达到在挫折当中学会耐受挫折的目的。在学生的心灵中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一定的认识遇到的挫折能以正确的态度、措施逐一化解,有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十、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

1.第一阶段(2016年3月3日——2016年3月8日)

各校组织申报。

2.第二阶段(2016年3月9日――2016年3月30日)

总课题组审批立项。

3.第三阶段(2016年4月1日――2016年10月30日)

上一篇:路径下一篇: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