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反思

2024-05-09

《黄河象》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黄河象》教学反思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黄河象》

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再读。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

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什么用黄河来命名呢?

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释黄河象的名称。

生B、黄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

师:往往你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倾听的好处。

反思:

导入语言干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认真倾听、思考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及时进行分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释。之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相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出认真倾听的好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此外,看似不经意的讲解“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埋下伏笔,增强学生猜测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题纲,将课文分成四个个部分,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浏览课文,师提醒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考。

3、鼓励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只要能填通顺就可以了。

反思: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脉络。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发现学生连有效完成填空都还比较吃力时,再次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能将空填通顺即可。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学机智及课堂应变能力。

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附: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否定错误答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最恰当的答案。)

(博物馆里)的黄河象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2―3部分,完成填空:

(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黄河象

4、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完成填空。(这次多数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被命名的黄河象”)教师示范朗读,故意将“因为”、“这头”两个词语发音较重,学生听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黄河象

5、讨论:课文一、三部分写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汇报。

庞大、被完全保存下来的、姿势斜斜的……

6、设疑:如果是一头头完整的黄河象,又怎么会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组,根据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因为……所以……”句式写几句话。师先举例,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写。

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

听了李老师的课,总是让人受益非浅!

篇2:《黄河象》教学反思

结合学校的“干部与课改同行”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执教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说明文——《黄河象》。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3:《黄河象》的三种教学

一、中心突破法的设计

《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也就是揣摩课文的中心。从课文开头的提出到结尾的结论, 作者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 这具古象化石保存完整这一中心。为了解决这一关键, 分两步进行。

1. 抓黄河象“完整”的特点———初获中心。

由于课文结构清晰, 语句浅显, 所以学生通读全文后, 不必花很多时间, 很容易读懂内容, 分清段落。在此基础上, 按四段的先后顺序, 先讲读第一段, 直奔中心。设问“黄河象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几个句式的作用入手, 归纳出黄河象保存完整这一特点。

从整体看:除了……全部是……

局部 (头部) :甚至……也…………完整

局部 (脚部) :连……也…………

从头到脚, 由最大的象牙到最小的舌骨、末端趾骨都保存着的事实, 充分证明了“完整”。抓住了黄河象这个特点, 也就等于初步获得了中心。

2. 思考黄河为什么这样完整———深化中心。

这时学生会出现个悬念, 黄河象为什么会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呢?这正是文章后几段所要阐述的。因此, 要启发学生搞清每一段与保存完整的关系。

二、“跳跃法”的设计

《黄河象) 也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它的科学性体现在黄河象来历的假想, 井非凭空臆断, 而是有事实根据的想象。这一特色是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极好素材。为达此目的, 跳跃式的讲读较适宜。可采取与按课文记叙顺序不同的教学, “先中间后两头”的方式。

1. 先读中间, 搞清黄河象的来历。

暂时撇开头尾段, 直奔假想部分, 提出“科学家们怎样一步步想象黄河象的死因?”发动学生分三步找答案。

(1) 探间接原因。将二大段分三层, 每层要求用一个字即“热”“渴”“陷”加以概括, 再理出三层间的内在联系:炙热的天气促使老象干渴, 找水的欲望造成它失足落水而死, “热”与”渴”是致死的前提, 可谓间接原因。

(2) 找直接原因。然后紧紧抓住“陷”设问:“老年公象经过几步才身陷而死?”从而总结出: (1) 跨进水里, 右脚下陷; (2) 回收不及, 左脚深陷; (3) 使劲挣扎, 全身下陷; (4) 呼吸灌水, 身陷不动。黄河象直接死因巳清。

(3) 寻化石形成原因。细读三大段, 让学生找出化石形成的三个条件: (1) 时间漫长; (2) 泥沙掩盖; (3) 地壳变迁。

2. 再读两头, 寻求来历的根据。

教师设置另一悬念:“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是凭空猜想吗?为什么?激起学生深人探索, 给假想找根据。

(1) 教师引, 学生找。教师提示着学生填充下表, 从头尾段中找假想根椐。

(2) 学生自问自找。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的假想, 同样能从发掘与展示的情景中找到根据。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问自找的机会。

最后让学生畅谈体会。学生明白了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假想老象饿死、病死、咬死……而偏偏假想失足落水的道理;浮想联翩的来历处处找到根据, 可见, 假想并非胡思乱想, 而是有根据的科学推想。课文用词的准确、推理的严密跃然于纸上。

三、“变文序法”的设计

《黄河象》一文的结构安排别具一格。从展览化石样子引出了来历的假想、变化石的经过, 最后再讲发现时的情景。此思路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用“变序法”进行教学, 便于学生体味结构特色。

1. 理清结构顺序。

在分段基础上, 让学生从时间的角度理出结构顺序:

2. 变换结构顺序。

而后点拨学生:如果按时间顺序组材, 还可以怎样安排段落?激发学生求异。这不仅能检查学生对课文脉络的理解, 而且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变序练习。可得出另两种结构安排:

3. 比较几种结构。

至此已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构, 这就创设了比较的情境。教师应让学生比较选优, 进一步肯定和深刻理解作者组材的精妙。可提出以下思考题剖析:

(1) 为什么要把展示古象样子放在开头?

(1) 符合科学推理的逻辑。从见到的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去假想, 由现实出发。

(2) 符合读者的认识过程。知道了样子必然会引起思索古象来历。

(2) 为什么要将发掘化石放在结尾?

(1) 它与化石紧紧相连。 (2) 结尾点明考古的依据, 点明保存完整的中心。

(3) 为什么把假想内容安排在中间?

篇4:象黄河母亲一样守护童年

兰州的七里河小学王校长打电话邀我到他们学校看看走走,我不认识王校长,也没有去走走看看的念头,在电话的一头,我只是敷衍地答应着,说等到了合适的时间会去。

王校长是出乎意料的执著。在我随口答应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几次打电话或发短消息提醒我,是不是有空了,可以来走走了吗?于是,我实在没有理由再推托下去了,便应允从新疆回上海途中顺便造访七里河小学,而那已是春节前夕了,想必家家户户早已备好了年货,而每一座稍像点样子的城市也被中国红装点了起来,兰州也不例外。

王校长的执著是有理由的,因為她可能比别的校长更需要帮助。在我接触过的校长中,学习的需求越是强烈,则越是主动,也越是执著。而校长们的学习需求是怎么被激发的呢?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当他们知不足的时候,二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成年人与儿童在学习上的动机是有些许差异的,成年人十分想学的时候总会是在认识到自己在某个领域无知的时候,而一个自以為是和从不学习的校长,他们是无所畏惧的。此外,那些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殚精竭虑的校长也对学习新知识抱着强烈的兴趣。

王校长十分执著,是因為她还有第三条、也是别的校长未必拥有的理由,她是兰州七里河区竞争上岗的校长,而七里河小学作為当地的一所名校近来合并了另一所相对薄弱的、原属于企业管理的学校。如何才能把相隔一堵墙的那所声誉一般的小学尽快融入七里河小学,又如何能保持原有的质量水平,甚至还有所超越,这无疑是个难解的题。

面对两所学校较大的文化差异,王校长到任后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统整学校文化,為此,她专门在学校设立了部门:文化建设办公室,直接隶属于校长室。整整半年,在这个办公室的策动下,两所学校原本陌生的老师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共同价值观问题。王校长如此急切地盼望着我的到来,其用意便在于,通过我这个外人,站在另外的角度上参与他们的讨论。

到达兰州后的第二天上午,在一问简陋的教室里,坐满了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在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主持下开始讨论“七里河小学学校文化草案”。对于这样的讨论,我是非常支持的,因為如果没有广泛参与,而只是由校长或专家来钦定某些美妙的语句,那产生的只能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不会成為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令我惊讶的是,那间教室里居然还有孩子们,他们被安排在了中间位置。我无法确定这些孩子们是否能听懂我们这些成年人正在说的话,那些与文化相关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不用心的话,都不一定会有兴趣。可我知道王校长的用意,是要提醒全部在场的成年人,讨论学校的任何问题,心中一定要有儿童。

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幸福”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家都认為,应该给予儿童幸福,為什么要办学校搞教育,不就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于是,七里河小学的核心理念似乎已经形成。

可是,我认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都会对幸福作出不同的解读,而即使同一类人,因為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在幸福观上也会存在差异。

我发表的观点是,在对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希望参会人员能进一步思考一个比幸福更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成年人学会為孩子们谋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并不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妙,在世俗世界,幸福是一种低程度的不幸而已。在我这样的悲观论者看来,幸福只把握在能理解生命之苦并客观而全部接纳的人手中,那些对极乐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是从来不会拥有什么幸福的。因而,教育并不能巴望着给予学生多少快乐,并将浅表的无意义的快乐错以為是幸福。

我坦承了我的幸福观,并不是要扫七里河小学的兴,我希望他们能理解,虽然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给孩子们幸福,可对幸福的内涵似乎还需要进一步体悟。

我倒是认為,真正接近幸福的,倒是儿童,他们本来就是幸福的,至少比成年人幸福。我甚至羡慕儿童,羡慕他们如此天真和单纯,他们那无忧无虑的样子,以及他们内心真正的无忧无虑,是如此动人!

儿童,也只有儿童才会如此轻盈地活着,正因為身边伴随着儿童,我们这些成年人生命中的沉重感才有可能被缓释。

其实许多成年人心中都居住着个儿童,因為他们的生命中曾经缺失过什么的话,那一定是儿童生活。我想,每个人在灵魂的最深处,都珍藏着一个儿童,也许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如今,我到了七里河小学,眼中浮现出的都是儿童的身影和脸庞,那活泼的身影和活泼的脸庞。我心底里有个声音在呼唤:请守护孩子们的童年,守护他们的童年就是在守护自己。

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七里河的老师们,孩子们的幸福也许并不需要我们替他们创造什么幸福,我们能不能不再糟蹋他们的童年?平时,我们有一千条理由去糟蹋他们的,其中有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為未来美好生活奠基!”我对这句话简直恨之入骨,什么叫做奠基?為什么我们将儿童的未来看作是他们的人生,难道童年不属于人生?难道一定要牺牲掉童年的幸福才有未来的幸福?

在小学的文化建设中,提出“幸福”理念的不在少数,但我希望七里河的老师们能更进一层,要通过对幸福观的讨论,加深对生存、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一个对幸福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的教育者能珍爱孩子们的幸福,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真心希望看到,在西北大地黄河之滨,有这样一所学校,她用智慧的耀眼光泽,照亮了每个孩子的童年,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编辑 李丰池

篇5:《黄河象》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6:《黄河象》教学反思

一、从这节课中,我体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魅力。

镜头一:

师:同学们,这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脸上表现出疑惑的样子。)

师:看来要研究这个问题,咱们有必要把文章的第八个自然段读一读。(学生带着疑惑去读书。)

教学《黄河象》首先从第八自然段入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分写的人们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情景是文章中一个关键点。

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研究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假想的合理性,那么为了让学生研究好这个有关合理性的问题,在课外查阅化石资料的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注意联系下文,也就是第八自然段,这里讲到人们挖掘黄河象化石化石时所看到的情景,可以说第八自然段中句句都与前面2-7自然段假想的合理性相联系,所以先从根据入手,的确让学生在继续读2―7自然段,谈科学家假想的合理性时,有话可说,有证据可找。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以及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镜头二:

师:刚才xx同学找得非常好,他从大象失足落水的部分,发现科学家假想的合理性,这部分很重要,我们都要研究一下,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个句子,把描写大象落水的动词勾画出来。

(学生自己读书,勾画关键词。全班交流,教师整理动词。)

师:同学们都找的很好,这些动词非常关键,咱们再带着这些动词,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请你想象一下,大象落水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

生:大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型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读完)

师:他是用读书的方法为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还有谁为我们介绍一下。

生(又把课文读了一次,再点亦然。)

这个位置我原来是想设计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象落水的情景,了解大象落水这里一系列动词的的意义以及科学家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结果站起来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读书,完全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情景的习惯,当时让我非常措手不及,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语言来引导,只是一味地点了一个又一个,结果三个孩子都读完了,我一说出动词使用的准确时,其他的孩子似乎还是一头雾水。

篇7:《黄河象》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

听了李老师的课,总是让人受益非浅!

篇8:《黄河象》教学反思

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改变了课文原有的顺序,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做了一些改变。我们先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的样子。让学生体会到它的高大完整的特点;其次,安排了课文第三部分的学习,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发掘和命名。我把这两部分安排在了第一个学时,而把第二部分,即科学家们推想二百万年间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作为第二学时的内容来完成。

现在,我就我第一学时的教学,也就是对第一、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想来讲一下,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一、课程的安排比较合理。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两堂课的完整性,不至于内容没上完就下课了,还可以让第二学时的内容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了化石高大、完整的特征后,直接进入化石的发现、发掘和命名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几乎都有把握到。比如说,词语“发现、发掘、挖掘”的区别与联系,关联词“甚至连……也……”的学习,以及这篇课文所涉及到的说明方法的学习等等。整堂课也比较流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进入比较好状态,这是一个需要保持的方面。

三、在这堂课的处理过程中,我有把课文的讲解与课后思考题、辅导与训练的习题相结合起来教学。这可以说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了,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实现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中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有把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帮助。比如在教词语、关联词和说明方法的学习都可以涉及到写作。

其次,我要主要反思一下,在这堂课中,我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上课的过程中,太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内容的掌握,却忽略的学生能力、技能目标的培养。比如说,在《黄河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比较注重对学生想象、推想能力的培养,而我在第一学时的教学中却没有很明显的把这个目标体现出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学生的主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学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新教材的教学。可能在对教材的要求和目标上还存在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使得学生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得到发展。其实,学生才是主体,而老师应该是在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三、语文应该注重朗读,朗读非常的重要。虽然说在《黄河象》的教书中我也有注意到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的,但还是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在这堂课中,我一般都是让学生对某些段落进行全体的齐读,其实这是没有很大必要的。一方面,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长,如果老让学生齐读的话,就会浪费掉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段落较长,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觉得疲劳,这样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学质量。通过与其他老师的讨论,我们发现其实只要让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齐读就够了。同时还可以多增加一些朗读方法,除了简单的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外,还可以小组为单位,或是同桌为单位,甚至开火车读等等都是可以的,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相信这样可以更加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兴趣。

四、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上还讲解得不够透彻。比如说在“发现、发掘、挖掘”的教学上,感觉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还是不怎么理解,所以这应该在第二学时的时候把这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复习。

篇9:《黄河象》教学设计

南京路小学

王颂军等

黄河象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双基

目标

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型,并能正确组词。

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并能说出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

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能说出推想化石来历的依据。

能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能谈出自己的体会。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能结合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

道德

情感

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科研

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预期

效果

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但对高大的特点的语句找的可能不够全面

教具

课件

学具

预习

设置

(起

始能

力分

析)

预习课文,能读准生字的字音,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教学策略

课题渗透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黄河象化石图)

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河象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

脚趾与手指中趾与指的区分

四、深入学习课文

1、指名回答问题,课文写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学生说教师板书

样子

来历

发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课件(骨骼化石图)

师:这就是大象骨骼化石,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样子的,请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文中描写样子的语句,并想想他有什么特点?

(2)指名回答并出示课件

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他的高大。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保存完整并仿照课文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带着称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读课文,继续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辨别生字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通过句子的练习来

理解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课内质疑

出示课件化石图

师:面队着如此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习第8自然段

(1)

小声读第8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

出示句子

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2)

化石挖出来后是什么样子的,从他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

出示句子齐读

板书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3)你现在知道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的这么完整了?

过度: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他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

5、学习2----7自然段

(1)

出示动画图片

先初步感知化石形成的过程。

(2)

出示合作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

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情楚

(3)

师生合作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4)

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

出示课件读句子

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

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

6、为什么称为黄河象?

五、回顾全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

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归纳学生的问题如,化石为什么保存着非常完整,他是怎么形成的,是如何被发现的等,引人下一段的学习

理解当地农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

引导学生理解推想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

由动画片引导学生复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教师提出复述的要求,指导学生把一件事说清楚。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推想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考虑周密细致与事实相吻合,复

·

必做:《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

选做:搜集记载动物或植物化

石的文字、图片资料,发挥自己合理的想像也来写一个关于骨化石的来历假想。

黄河象

样子

高大

完整

来历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变成化石

失足落水

发掘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篇10:《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理清文章结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挖掘出来的。你们都读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谁来说一说黄河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内容

(可以从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保留文物上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请大家读一读,并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

2、汇报预习时你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

四、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1、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再从课文里把科学家假想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准备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给学生充分的默读画批的时间)

五、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先找出科学家假想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

小结:我们带着课上提的这些问题,回去再好好读读课文,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记叙的顺序: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第二部分(2~6)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7)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8)看到的情景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二、三部分也可合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2、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3、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学生的问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读一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默读,分出层次来归纳总结。(边读相关语句边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假想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时间: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情况:天气酷热(大象干渴难耐才会跑到河边来喝水,才有陷入淤泥的可能)地理环境: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容易沉积泥沙被,河床淤泥加厚,老象才能陷下去而不能自拔)。

第二层假想了老象来到河边陷入淤泥的情景。这一层写得生动、细致、入情入理,把这头老年公象的动作、心理细腻地描述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好2~6自然段: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第3自然段前两句语气要低沉缓慢,突出“扑踏扑踏” “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边形成对照。第4段更要引导学生把老象陷进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

第三层假想了陷进淤泥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漫长的时间,尸体腐烂,骨骼和大牙变成石头一样的东西)

2、假想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那么你能找到科学假想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3、小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用词的严谨。

二、文章的顺序已经理清楚了,谁能按照文章的顺序复述课文?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顺序

1、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

2、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

3、挖掘出黄河象化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4、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四、指名按照不同的顺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评价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篇11:课文《黄河象》教学设计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感受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密),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感受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谨),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二、学习第1自然段,重点品悟化石“完整”的特点,理解写作方法及目的1、默读思考、交流: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黄河象骨骼化石特别完整?

2、删句比较,思考:第1句和第4句已经把这具骨架不仅高大而且完整的特点写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写中间两句?

这具大象骨架高 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3、探究:高大和完整都是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它的“完整”?

【本环节紧紧抓住黄河象骨骼化石最独有的特点——完整,围绕从哪些语句感受完整,用什么方法表现完整,为什么着力写完整?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内容、理解写法、揣摩写作意图,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三、评价科学家的假想,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谨

1、自读,对科学家的假想做出简要评价。

①自读思考,简单批注

②同桌交流

③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培养欣赏、评价能力更是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做出评价,调动起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假想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1、比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2、比异,明确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顺序上的不同

3、明确比较的意义

通过比同,我们对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比异,又知道了作者安排顺序的目的,知道了这些,对你今后的阅读、写作及认识等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做出推断。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篇12:《黄河象》的教学设计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当时天气情况的词句。

2、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它的样子来看,科学家可以推想出什么?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二、量学(7分钟)

1、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同桌合作,把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讲一讲,体会作者推理的合理性。

2、指导朗读第8段,解决问题2,重点理解科学家推想的依据。

3、课文先介绍化石的样子,再推想来历,最后写发掘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插叙的好词,指导学生按顺序、倒序重新叙述课文。

三、导学(15分钟)

1、完成自我检测一,体会作者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

2、找出文中推想的内容(第 段至第 段),理解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

想一想:如果黄河象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小组交流后汇报。

3、再读第8段,同桌合作完成自我检测二。

汇报完成情况,老师总结重点:课文内容推想、想象的依据及其科学性、合理性。

4、复述课文

请按 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顺序)

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倒叙)来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 写作顺序:

来历假想

发掘过程

∕ ﹨

想象 推想

四、用学(4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黄河象有骨骼变成化石,科学家假想这是 前发生的事。

2、黄河象陷入淤泥,科学家想象这是一条 、向东南流去的小河。

3、、、、写出假想的.天气很热。

五、测学(8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y ū n í f ā ju é g ǔ g é b ó w ù gu ǎ n

( ) ( ) ( ) ( )

w ě i zhu ī zh ē ng zh á f ǔ l à n á ng sh ǒ u ku ò b ù

( ) ( ) ( ) ( )

2、读文回答问题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 )沙土中有一段( )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 )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 )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 )。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 )”。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 ”画出描述大象化石姿势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4)作者根据( )想象出大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根据( )推想它死后没有被动过。这样的推想具有( )性和( )性。

篇13:《黄河象》教学反思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找出课文中骨骼化石的特点、推想的内容和发掘化石,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附:学生搜集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岩石裸露,荒漠连片。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骨骼图1

骨骼图2

上一篇:兔年端午节祝福语下一篇:《藤蔓》观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