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2024-04-22

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⑶ 学生齐读。

3、内容研讨:

⑴ 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⑵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⑶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⑷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⑸ 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4、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5、课外作业:

⑴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⑵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篇2: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生字词

师:听了歌,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什么作者的什么情感啊?(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很好,那下面呢,让我们带着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生齐读)

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呢?(没有感情,没有节奏)

师:好,暂时读不好没关系,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读的更好的,那么首先呢,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生字词(点击课件,显示生字词,领读识记)

澎湃(péng pài ) 高山之巅(diān) 狂澜( lán )

浊流( zhuó ) 屏障( zhàng ) 九曲( qū )

(二)理解标题,“颂”为重点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首先请大家看看本课的标题——《黄河颂》,这三个字,同学们觉得哪一个字是重点呢?(颂)

师:黄河颂,也就是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精彩朗诵。(点击课件,播放朗诵视频)

(三)理解“朗诵词”

师:我们在听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朗诵词)

师: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教师范读朗诵词)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总起和提示的作用。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是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加强语气。)

(四)歌词

(1)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第一小节,也就是从“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什么呢?(“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是在描绘黄河的气势磅礴。

师:这一小节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等等。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指名读)

师:(简单点评)好,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动词都在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

师:那么有哪些动词呢?我们一起找出来(“望黄河滚滚”的“望”、“奔向东南”的“奔”、“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师:那除了这几个动词还有没有其他关键词呢?(“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分句齐读)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关键词)那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一节齐读一遍。(全体齐读)

(2)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诗句是哪一句呢?(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不是)

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 (不是,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要激昂!)

师:老师想请三个同学来试一试。(指三名同学分读)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生齐读)

(3)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融进自己的感情。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师:那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师: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问题探究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同学们,解决了字音,理解了诗意,把握了重点的字词,学习了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想试一试自己的朗读有没有比刚上课的时候好吧,下面让我们酝酿好感情,一起来吧这首诗,包括朗诵词,一起来朗诵一遍。

(六)作业(课堂)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点击课件,出示“写一写”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然而黄河却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现在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生态危机为黄河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卫母亲河。)

(七)小结

篇3: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在备课时,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 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 努力发现课文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 用简洁的语言写进教学目标中, 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人教版中的大部分课文思想性明显, 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确立。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审美为目的、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如朱自清的《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这类作品的思想性不明显, 只是一种审美过程、一种审美教育、一种积极健康感情的抒发。在发掘这类作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就应该考虑其特点, 将思维的触须伸向深层次, 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朱自清的《春》是以审美为目的的,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可以这样确立: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可以确立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而郑振铎的《猫》, 则应培养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目标一旦确立, 就要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灵感应。语文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政治课不一样, 政治课的要求是正面的, 而语文课则是隐蔽的, 是一种渗透, 即寓教于文, 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把语文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成政治课, 那么,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了, 能力培养不出, 语文教学必将走进一个死胡同。

怎样才能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笔者认为, 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 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渗透。本文以《黄河颂》的教学为例, 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在新课导入时渗透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 都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 教学七年级下学期第六课《黄河颂》时, 从黄河的精神导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化。教师可以从黄河的历史、古今诗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说起, 启发学生思考, 联系黄河的历史谈谈人们为什么要赞美黄河?通过图片欣赏, 让学生了解黄河, 了解黄河的精神。“同学们, 你们也一定喜欢黄河吧?”此时一句启发性的提问, 既结束了知识的传授, 又开启了对学生思想灵魂熏陶的序幕, 接着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继续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惊涛澎湃, 具有恢宏的气势, 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 象征着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 我国一位诗人来到了黄河岸边, 看到这一奇景, 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 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不但要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还要培养一种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只要创设好导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在导入部分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正式开启了。

二、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融入

在教授《黄河颂》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课前应简要介绍作者光未然的基本情况及当时所处的背景: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创造艺术形象, 反映现实斗争, 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愿。1938年9月,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小分队来到了黄河, 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 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 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通过这个简介, 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

三、在整体感知中渗透

《黄河颂》的教学是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就要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感。教师首先进行范读, 再由学生自由诵读, 或者让学生集体朗读、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 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四、在探究中渗透

在《黄河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自主探究的问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其中哪个字是题眼?从这个字可以读出一种什么情感? (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着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3) 现在是和平年代了, 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后, 教师再加以点拨: (1) “颂”字是关键, 歌颂黄河就是在歌颂中华民族, 从这个字可以读出一种爱国情感。 (2)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3) 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 但我们面对的压力和困难并不少, 我们要继续发扬“黄河精神”, 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五、在课堂拓展中渗透

在《黄河颂》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长江之歌》来比较阅读,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展示《长江之歌》的歌词, 播放歌曲, 让学生进行比较, 畅谈感受。《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精神, 其实就是在歌颂我们的民族精神;《长江之歌》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之情。通过比较, 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六、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一堂课的小结, 不应该只把它看作教学内容的扼要回顾, 还应该延伸一步,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黄河颂》的小结中可以这样渗透:“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体会到, 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 才能使祖国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 应当为民族自豪, 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 团结奋斗, 振兴中华, 为我们的国家繁荣发展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渗透顺理成章, 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之, 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作为语文教师, 只要用心发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 就会使语文教学更生动, 更富有内涵, 还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知识链接:

篇4:《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黄河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这首诗以气势取胜,歌颂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号召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它为学习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同时,也借颂黄河来激励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抗外敌侵略。诗歌内容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诗歌《我的中国心》,所以对《黄河颂》在情感上整体把握较容易;由于学生在朗读方面没有掌握技巧,朗读效果不会很好。

教学目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通过饱含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处理

《黄河颂》所在的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黄河颂》的教学安排在《最后一课》和《木兰诗》的教学之后,放在《土地的誓言》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之前,因为《最后一课》表现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木兰诗》是一篇文言文,充满传奇色彩,而《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三篇文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境——感悟研讨——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资料;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1.播放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片段,引导学生看屏幕,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

二、感悟研讨

1.配乐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教师的语速、语调,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读。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交流读后所得。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心得、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尊重学生看法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3.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喜欢的诗句,谈喜欢的原因,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读后可让其自评、互评,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评价。)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通过饱含激情的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迁移

1.组织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可以是历史、地理、文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知识的扩充,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的学习。)

2.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看屏幕,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

3.组织讨论黄河精神的现实意义;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颂》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

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春晖

齐齐哈尔市教研院 薛 杰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戴彦明

篇5:课文《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三、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五、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提示: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篇6:课文《黄河颂》的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以诗歌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二、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

1.抄写识记字词;

2.完成《评价手册》第6课;

上一篇:为运动员加油稿下一篇:销售部员工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