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2024-04-26

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共6篇)

篇1: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山东省城市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做好我省城市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导则,供各地申报项目时参考。

一、基本目标

通过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为2012年实现全省设市城市及县城(城关镇)供水水质达到新国标106项规划目标,构建完善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管体系。

二、编制依据

《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法》(GB5750-2006)及其他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编制内容

按照规划的基本目标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要求,水质检测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分如下三个级别配置:

基本配置:满足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CODMn、氨氮、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余氯、pH等11项常规指标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适用于全省所有供水厂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

常规配置: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42项常规检验指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源地水质29项常规检验指标检测能力所需仪器设备。适用于有条件的县级及设区城市的公共供水企业。

完整配置: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106项常规检验指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源地水质109项常规检验指标检测能力所需仪器设备。适用于存在水源污染风险和有条件的设区城市供水企业以及国家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机构。

实验室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参考配置表详见附表。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

水质检测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表

等级 仪器设备 功能 建议品牌

市场价格(元)基本配置 1.余氯比色器 余氯测量 申水、哈希 800-6000

2.浊度仪 浊度测量 国产、哈希 5000

3.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干燥箱 微生物检测基础条件 国产 10000

4.显微镜 微生物检测 国产 4000

5.分光光度计(或紫外分光光度计)氨氮等

北京普析、上海欧陆 18000-60000

6.电子天平(万分之一精度)称量

国产、梅特勒 6000-12000

7.酸度计 pH值 国产 3000 常规配置 8.气相色谱仪

农残、消毒副产物及痕量有机物 岛津、安捷伦等 300000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重金属元素 北京普析、岛津 200000-500000

1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汞、砷、硒等 国产(吉天、海光)100000-200000

11.红外测油仪 石油类

上海欧陆、吉林北光 50000-80000

12.低本底放射性测定仪 放射性 国产 150000 完整配置

13.液相色谱仪

多环芳烃、藻毒素、高沸点有机物 岛津、安捷伦等 400000-600000

14.TOC分析仪 TOC 岛津、OI等 200000-300000

15.荧光显微镜 两虫

奥林巴斯、蔡斯等 300000-600000

16.离子色谱仪

阴离子及消毒副产物 戴安、万通 200000-600000

17.气质联用仪 有机物定性定量 热电、安捷伦、岛津 800000-1000000

1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大量元素同时快速分析 热电、安捷伦等 800000-1000000

19.流动注射分析仪 挥发酚、氰化物等 美国Lacht 600000-1000000

20.全自动固相萃取器 样品前处理

美国Zymark 400000-600000

21.吹扫捕集器/顶空自动进样器 样品前处理

安捷伦/意大利丹尼 200000-300000 备注:基本配置为满足基本11项指标检测要求必配仪器设备,常规配置加基本配置可满足42项指标检测能力,全部配置可满足106项指标要求。

篇2: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9]11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重庆市政管委,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天津市市容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自2005年建设部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城市按照试点工作要求和有关标准,积极开展工作,一些非试点城市也主动加入到试点行列,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还将数字城管向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延伸,采取服务外包等城市化运作方式,改善了城市环境,创造了就业机会,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为规范数字城管推广工作,针对试点工作中系统建设兼容性差、运行时效低、盲目超前、资金浪费等问题,我部组织编写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参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〇九年七月七日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

(试行)

前 言

自2005年在全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下简称数字城管)以来,数字城管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全面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城管探索建立了监管分离的双轴心管理体制,创建了将城市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建立了科学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和绩效评价机制,构建了一个适应新体制、新方法和新机制的集成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是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为更好地推广数字城管的基本经验,提高系统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数字城管建设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导则,以指导和规范各地数字城管建设工作。

1.总则

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各地要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构建数字城管系统;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要注重适用性、可拓展性和可兼容性,为实现数字城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坚持标准、循序渐进。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需要,贯彻执行部颁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南,合理确定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围,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建设数字城管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经济欠发达城市可从最基础城市管理做起,重点理顺机制、体制,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逐步完善数字城管软硬件系统,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管理领域,建设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经济实用的数字城管。

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注重实效,坚持创新。数字城管在提升问题发现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大处置资源的数量,提升处置资源的质量,在提升问题处置能力上求实效;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必须重视推动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监督和管理分开、问题发现及时、处置标准明确、监督考核相对独立的城市管理机制。

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坚持群众参与,科学评价。要将市长公开电话和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城管有机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运用系统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推进将数字城管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的绩 3 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整合资源,励行节约。按照勤俭办一切事的原则,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减少各类不必要的形象装备;要开放市场,公开招标,在确保系统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设备租用、委托建设等形式开展系统建设,减少数字城管一次性投资;要积极采用先进实用和性价比合理的技术模式和硬件配置,以降低数字城管建设的技术成本。要合理配置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的维护资源,建立稳定可信的运行维护模式,可选择外包服务、租用托管等形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保证运行安全稳定。

2.建设内容

数字城管建设的核心应包括四个方面。

机制创新是实施数字城管的核心。应建立独立的监督制度、量化的处置制度、量化的考核制度和长效考核制度等。

高效监督是实施数字城管的根本。明确一个隶属政府综合部门相对独立的监督和考核部门是数字城管建设的有力保证。

标准贯彻是实施数字城管的基础。全面贯彻数字城管的相关标准是建设、运行数字城管的规范化基础。

技术集成是实施数字城管的保障。在体制、机制、标准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只有采用数字化集成技术,才能保证和维持数字城管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标准的贯彻,实现新体制机制环境下的城市 管理高效率。2.1.组织体系建设

按照监督考核相对独立的原则,数字城管建设应明确隶属于政府的相对独立的综合协调部门,完成城市管理监督考核职责。将分散的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考核职能,集中到与处置职能脱钩的监督考核部门中,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和监督考核的职责分离,为建立独立的监督考核机制奠定必要的组织基础。

按照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资源下放的原则,将分散在城市各职能部门和设区城市区级政府的处置资源(包括人、财、物、事)尽量直接配置到市和区以下的基层执行单位,为发挥处置资源的最大时效和提高基层处置能力,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2.2.制度体系建设

监督制度建设。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标准规定,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构建以问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以确保城市管理问题高位独立监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处置制度建设。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案、处置和结案》(CJ/T315)标准规定,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构建以处置职责重新确认、处置结果规范、处置时限精准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执行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各处置责任部门的职责清晰、结果规范。考核制度建设。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292)标准规定,制定《城市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处置结果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的考核制度体系,形成一个监督轴驱动多部门组成的处置轴,全面提升处置效率的核心动力机制。

长效机制建设。在城市现行管理体制下,积极推进将数字城管考核结果纳入到城市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督察或干部考核等制度体系,以保证监督、处置、考核机制长期发挥效能。2.3.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标准规定,建设数字城管中心机房、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体系、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平台。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标准规定,建设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标准规定,进行城管通硬件的选型和采购,建设城管通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2.4.基础数据建设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城市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数据需求,建设以城市大比 例尺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单元网格划分与分类编码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单元网格数据库。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和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单元网格数据库的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CJ/T215)标准规定,编制本地区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2.5.专职队伍建设

信息采集员。各地应根据区域大小、城市管理问题发生密度等实际情况,采用自管或市场化管理等方式,组建规模适当的专职信息采集员队伍。负责日常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核实核查和各类专项普查工作。

呼叫中心坐席员。各地应结合当地需求配备呼叫中心坐席员。负责受理领导批示、信息采集员上报和社会公众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并进行审核、立案、批转、授权结案等工作。

指挥中心派遣员。各地应结合当地需求配备指挥中心派遣员。负责将监督中心立案后批转的案卷派遣到相应的专业部门,对专业 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办。

3.项目管理

3.1.项目管理组织

成立数字城管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重大事项的决定,确定数字城管体制机制的建设,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协调项目各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决定项目组成员的调整。及时听取项目建设过程的进展情况,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监督和指导。明确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所有管理职责,保证项目总体进度和各组工作质量和进度,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进展情况及需要确认的重大事项。

设立管理组,负责数字城管队伍建设,编制各岗位管理制度,包括监督手册、指挥手册、评价指标体系等,并组织培训。设立系统组,负责项目的系统运行环境和应用系统建设和协调,包括网络布署、硬件配置,数据库建设、系统软件配置和应用软件研发,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等工作。设立数据组,负责协调、收集和整理基础地理框架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划分、部件和地址数据普查入库工作。3.2项目实施步骤

明确责任,组织实施。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项目实施工作计划。

项目立项、编制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和实施方案”,完成项目立项和招投标工作,确定项目各承建单位。

组建队伍,制订制度。由管理组牵头,组建监督中心、指挥中 心和监督员队伍,并编写相关工作制度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城市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办法》。

数据普查,系统搭建。由数据组牵头,进行数据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由系统组牵头,进行系统网络配置,软硬件系统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应用软件系统研发和实施,城管通硬件采购和软件研发等工作。

人员培训,编制手册。由管理组、系统组牵头,编制《各岗位用户培训手册》、《监督员培训手册》及《系统管理员培训手册》,对系统岗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培训。

系统测试,投入运行。由管理组、系统组牵头,进行系统测试、试运行和正式运行。

档案整理,系统验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文档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组织系统的验收。

4.验收评价

4.1.组织体系

有明确的隶属政府的独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监督和考核部门,同时实现了处置资源尽量直接配置到市和区以下的基层执行单位。4.2.基本制度

建立并执行了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处置制度、考核制度,形成了考核制度的长效机制。

4.3.信息系统

建设了基础软硬件平台系统,以及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等。4.4.基础数据

建设了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编制了本地区单元网格划分与分类编码工作方案,并建设了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地理单元网格数据库;编制了本地区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和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了基于地理单元网格数据库的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编制了本地区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了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4.5.专职队伍

组建了与本地监督区域、问题发生密度相适应的信息采集、呼叫中心和协调指挥的专职队伍。4.6.运行效果

数字城管系统经过一定周期的运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监督发现和处置执行达到合理的数量,监督执行部门运作协调,考核评价制度基本发挥作用,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城市总体面貌发生明显改变等。

4.7.文档资料

机制体制建设文档。包括项目建设、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和运行管理相关的政府文件和管理制度等文档。

建设过程文档。包括系统集成、数据普查、应用系统开发、软硬件采购、网络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场地机房装修、监理等全过程技术文档。

篇3: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功能区域 (function spaces) 指酒店设置的一系列空间以适应宾客多样的会议、会谈和社交聚会需求, [1]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宴会区、会议区和相关辅助设施。功能区域在近年已经发展成为专为满足专业团体活动需求的部分, 不但需要高档、规模较小的场所用于团体聚会、发布新产品、为高级经理安排再教育活动, 还需能举办大型团体活动的各类设施, 包括会议室、规模较小的多功能厅和宽敞的展览厅 (2) 。本文基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业务建设成果《酒店公共区域建筑设计导则研究》一文撰写, 所有数据均来自12家酒店管理公司导则和对14个本院参与设计的五星级酒店样本 (非完全建成作品) 进行的分析 (对酒店管理公司导则的研究可以看出酒店管理公司对于设计标准的普遍要求, 样本分析可以得出酒店管理公司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接受或核准的最低限度, 故样本分析得出的数据可能部分不能满足品牌设计导则中提及的低限) 。本文因篇幅所限, 未列出所有分析表格, 但最终结论均是通过表格数据的总结分析得出。

一、功能区域设计导则

1. 宴会区、会议区的流线组织

宴会区、会议区应尽量集中平层设置, 并设有单独的室外入口, 可直达宴会区、会议区或其专用的电梯厅。宴会区、会议区应与主要入口、酒店大堂、客房区和其他公共区域分离, 以减少大量人流对住店客人的影响。去往宴会区、会议区的流线应避免与住店客人的使用流线交叉或冲突。宴会区、会议区应有专用的客用电梯或自动扶梯到达底层, 基于住店客人的等候延迟和客房安保的考虑, 应避免使用客房电梯到达宴会会议楼层, 同时建议将其服务电梯与其他区域的服务电梯分设 (图1) 。

2. 宴会区、会议区的设置位置及空间要求

宴会厅由于有大空间需求, 需要取消大厅内部的柱子, 因此建议置于裙房顶层, 以利结构布置, 也可设置于地下室一层、二层非主楼范围内, 相应地, 与之相邻的会议区多位于主楼范围内。宴会厅区域通常需两层挑空, 若需设置大量会议区, 一半会议区与宴会厅平层贴邻设置, 另一半会议区与之上下相叠, 即贴邻宴会厅挑空区域。

宴会厅、会议室及其前厅均应提供无柱空间, 且有自然采光, 若实在无条件, 宴会厅可以例外。有条件的宴会前厅建议与花园露台相连。宴会前厅与会议前厅建议独立设置, 也可贴邻设置, 可分可合, 不建议需通过某一前厅才能到达另一前厅的空间和交通组织方式。当设置自动扶梯时, 由于瞬时提升人流较大, 宜先到达一具有缓冲功能的过厅, 再通往各前厅, 因此自动扶梯不宜直接设置在前厅内部 (图2) 。

二、宴会区设计导则

因应对外承接各类社会聚会、活动的需要, 宴会厅三大功能定位为婚宴、会议及各类活动 (含纪念活动、社交酒会、产品首发会、聚会等) 。

1. 流线与空间组织

宴会厅应提供无柱空间, 宴会前厅宜提供无柱空间。宴会厅应可划分成面积适用的数个小厅或合并成厅使用。宴会前厅应与宴会厅贴邻, 宜在长边和短边侧均设置宴会前厅, 以利划分后小厅的分别使用和作为一个大厅使用的情况;至少应在宴会厅一长边侧设置宴会前厅。前厅需考虑会议签到、茶歇、酒会、冷餐会等各种活动的面积要求, 并应配置吧台及备餐区。

宴会厅分隔后的单元 (小厅) 应可以单独使用, 确保客人和后勤流线可从厅外直达, 客流进出和后勤送餐及污物回收流线不可经由其他单元。宴会厅内应考虑分隔墙体 (划分小厅使用) 的收纳。分隔后的单元应具备可独立控制的演示、声光控制和空调系统。

2. 宴会厅的面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中, 五星级酒店推荐设置可容纳200人的多功能厅或专用会议室及可容纳200人并配有专门厨房的大宴会厅;白金五星级更建议设置有净高不小于5 m、至少容纳500人的宴会厅 (3) 。

从实例分析得出, 可容纳120人, 对应面积180~200 m2的宴会厅, 是可举办传统中式宴会的最小配置, 相当于万豪的两个“最小隔间” (80~100 m2) ;而450~480 m2 (300人) 、750~800 m2 (500人) 、1 000 m2 (650人) 均是较为常用的宴会厅规模。宴会厅人均面积标准宜为1.55 m2/座。实际使用中, 宴会厅使用和座位排布可分为剧场式、鸡尾酒会式、宴会式、教室式、董事会议式等形式, 容纳人数按上述顺序依次降低, 即人均占用面积依次变大, 每座面积为1.1~1.4 m2到1.9~2.3 m2不等 (表1, 表2) 。

3. 宴会厅的平面长宽比及分隔方式的要求

宴会厅的平面长宽比约为1.4~2, 长宽比为1.4的样本一般会被对分为两个小厅, 或者五分;长宽比为1.6~2的样本会被三分, 也可被分为一大一小两厅;长宽比超过2以上的样本一般会被二分、四分 (尾部小厅可再三分) , 或者分成“一大 (中) +两小 (侧) ”的形式 (图3) 。分隔后的最小隔间面积约100 m2, 可容纳60人;200 m2 (可容纳130人) ;300~350 m2 (容纳200人) , 均是宴会厅分隔小厅后的常用面积。1.4是分隔后小厅最常用的长宽比 (表3, 表4) 。

隔墙收纳间应设置在柱子靠宴会厅空间一侧, 大梁应置于柱子外侧贴后勤走道, 收纳途径以不打断结构大梁为宜。由于宴会厅空调机房一般设置在宴会厅上部, 即贴邻宴会厅的挑空区, 通常会在宴会厅隔墙收纳间的侧边设置预留风管间 (净宽600~800 mm) , 便于向宴会厅内送风。

4. 宴会前厅的面积比例、进深和净高要求

宴会前厅宜占宴会厅面积的48%, 不应低于35%。宴会厅使用特点是短时间产生大量且集中的人流, 故应为其提供便捷、快速的电梯或自动扶梯的到达或离开方式。宴会厅前区应留有足够的空间, 各个宴会厅的前厅尽可能独立布置, 设置衣帽间和信息服务台, 并以明确清晰的标识系统促进使用的流畅性。[2]宴会厅 (多功能厅) 的前厅和休息厅, 作为会前接待、签到、休息的场所, 一般需留设进深不小于4.5 m或更大的集散宽度 (表5, 图4) 。

宴会前厅的进深一般为8~13 m, 如果由于平面形状变化导致尺寸缩减, 最小处也不得小于4 m。前厅至少占用一个柱跨, 若自动扶梯必须设置在前厅内, 应避免设于此柱跨内。

从客梯或主要楼梯至宴会厅的入口门所经过的路径不得有瓶颈口, 最窄处不得小于4~4.5 m, 净高应大于3 m。

面积小于200 m2的宴会厅, 其净高应为3.8~4 m;面积小于400 m2的宴会厅, 净高应为4.5~5 m;面积为800~900 m2的宴会厅, 净高应为6~7 m。宴会厅层高等于所需净高、结构高度、设备高度以及吊顶厚度的总和。宴会厅跨度较大, 一般在20 m以内的, 可以采用钢梁形式, 钢梁的高跨比为1/20~1/15, 各类管线走在梁下, 喷淋等水管可穿梁腹;若跨度大于20 m, 一般采用桁架形式, 桁架的高跨比为1/15~1/10, 由于桁架为空腹, 水管和部分风管可走在桁架的内部, 但由于斜杆的存在, 各类水管、风管、桥架的标高和水平位置宽度均需精确计算复核, 需机电、结构与建筑各专业密切配合。设备高度主要由风管高度决定, 由于风管是占用高度最大的管线, 其他水管、强弱电桥架都应尽量避免与其上下交叠。空调风管高度一般会控制在630 mm以内, 加保温后约为800 mm;即便是面积很大的宴会厅, 空调风管占用的高度也会控制在800 mm左右, 加保温后约900 mm;空调风管再高的话, 暖通专业会建议分成两个空调箱, 从两侧分设两根空调总管送入宴会厅。由于宴会厅大空间的排烟需要, 需设置排烟管道, 一般高度在400~500 mm, 考虑到排烟与空调管的上下交叠不可避免, 风管占用的空间总高度将被控制在1 200 mm左右。吊顶厚度一般取150~200 mm, 含内嵌灯具安装的高度 (不含吊灯等) 。从净高和上述数据可反算得到层高, 因此, 通常宴会厅应挑空两层设置。

5. 宴会厅前后区配套及服务设施要求

宴会区宜设置接待、贵宾室 (含专用卫生间) 、信息台、地址簿方向指示、展示陈列室、商务中心、服务台和食物饮料提供处、宴会销售、秘书处、公共电话间、衣帽间、卫生间、新娘房 (含专用卫生间) 、团队登记处、贵重物品存放、保险箱、厨房、服务备餐间、花房、声控音控室、灯光控制室、会议视频设备间、家具贮藏间、宴会食品服务设备与银器储藏、饮料储藏间 (含酒类冷库) 、同声传译、演艺人员更衣室等功能空间。必须设置配套的衣帽间、卫生间、厨房、家具设备贮藏间、声控音控室等用房。

由于婚宴是宴会厅重要的销售目标, 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和华尔道夫均设置了婚宴销售区, 主要进行婚宴的策划、展示并提供与客户交流的区域。

宴会厅的厨餐面积比为32%~35%, 不含地下室的粗加工部分;当中餐厨房可以支持宴会厅厨房时, 可适当减少。例如, 800座宴会厅的建筑面积在1 200~1 250 m2, 需要厨房面积380 m2 (厨餐面积比约为32%) , 当中餐厨房可以支持宴会厅厨房时, 250 m2即可 (3) 。宴会厅一般应设独立宴会厨房或卫星厨房, 负责最后一道中餐热炒的工序, 如果贴邻部分没有条件, 至少应设置备餐间, 配备加热炉灶, 进行菜品加热、保温。

宴会厅配置贮藏的面积应为宴会厅面积的10%~20%。由于功能变化要求, 宴会厅需用到大量道具和家具, 甚至餐具、银器等, 都需留有足够的贮藏空间, 位置方便搬运, 与宴会厅平层, 且搬运距离较短。

在宴会厅的后部应设置服务走廊, 串起一系列后勤功能, 例如厨房、贮藏等。厨用手推保温车尺寸常规为1 219 mm×740 mm, 所以, 两车交汇所需最小净宽为1 500 mm。若服务通道的出菜与收餐共用通道时, 为满足卫生防疫的要求, 服务走道宽度不得小于2 400 mm (3) 。有些服务通道上还会设置备餐台, 并考虑在人员分餐时不影响通行, 宽度宜做到3 300 mm。后勤部分的门高应大于2 200mm, 宜为2 400 mm;单扇门最小宽度为1 000 mm, 双扇门最小宽度为1 600 mm。宴会厅的出入口由于存在隔声要求, 通常设置双道门的门斗, 门斗之间设置吸声材料, 构成声闸。宴会厅内视线上应避免能直接看到后部的服务走道。

三、会议区设计导则

1. 流线与空间组织

会议区应提供可灵活分合且大小不同的会议室, 以提供多样的会议、研讨和社交空间。会议室宜设有前厅和休息厅, 以利于会前和会间休息的宾客使用, 提供茶歇空间。会议室应有自然采光。董事局会议室应设置在较为私密的位置。

2. 会议室的面积、个数要求、容纳人数及比例配置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中规定五星级酒店至少设两个小会议室或者洽谈室, 且每间至少能容纳10人 (3) 。会议室的设置有两种趋势, 一是设置各类大小不同的会议室, 以满足不同种类和人数的会议要求;二是均设置较大的会议厅, 进行合理分隔后, 得到不同大小的会议面积, 保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一般酒店均会设置4~8个会议室 (不含多功能厅, 划分后的数量) 。面积为60~120 m2的会议室为宾客最需要和酒店最易租赁的会议室大小, 约可容纳25~50人 (表6) 。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规定, 会议厅的人均面积为1.5~1.9 m2, 高级会议厅人均面积为1.9~2.3 m2/人。[2]根据样本分析, 此标准应提升至2.5~3 m2/人。董事局会议室应可容纳10~20人, 最小面积为50 m2, 也可设计为110 m2左右, 容纳20人 (表7) 。

3. 会议室及前厅的空间尺度要求

会议室的面宽大多集中在5.5 m和8 m, 8 m为一个柱跨, 5.5 m为一个柱跨减掉通行走廊的宽度。会议室平面的长宽比宜控制在1.5左右。当会议室有自然采光的时候, 应考虑会议室用作教室式布局使用时的情况, 故主入口与投影屏的布置, 应利于阳光从与会者的左手边入射。会议室宜设置双扇门, 宽1 800~2 400 m m, 高度2 600 m m (表8) 。

会议室最小净高应为2.8~3 m, 宜做到3.6~4 m, 建议层高为5.2~5.5 m。前厅高度要求同会议室;但当会议前厅与宴会前厅合用时, 前厅净高会大于会议室内部净高。

4. 会议区前后区配套及服务设施要求

会议区建议设置茶歇处、休息室 (吧) 、贵宾休息室、吸烟室、商务中心、衣帽间、卫生间、贮藏等功能空间;至少应配置休息室、衣帽间、卫生间、贮藏等配套用房。

结语

本文从酒店功能区域的功能流线关系和空间格局组织展开, 从12家酒店管理公司相关导则描述和14个相应酒店样本情况中提炼出面积要求、比例尺度、适用空间、辅助配置等全面指导酒店建筑设计的普适性导则, 以期在其指导下的前期设计成果能满足大多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设计标准, 减少后期因为品牌差异性和特殊性而引起的设计反复。

参考文献

[1]鲁茨, 潘纳, 亚当斯.酒店设计—规划与发展[M].温泉, 田紫薇, 谭建华,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篇4: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导则研究

摘要:隨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道路交通变得越来越方便,使交通密度快速提高,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现代化建设中,城市交通的不断扩展和交通用地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必须从交通效率、交通安全、交通畅通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不断优化城市交通道路改造设计,促进城市经济、交通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设计导则

在实践过程中,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导则研究,主要是对现代城市交通设计理念的合理贯彻和有效利用,以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交通效率,从而促进城市建设规模、城市景观和交通设计的和谐共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城市道路功能定位和交通特点

对某城市的一段道路进行功能定位,此段道路邻近绕城高速,与城市中心主干道相连接,并横跨长江大桥,是城市机动车通行的交通要塞。受到城市建设规模的限制,该路段也是跨境机动车辆通行的主要道路。另外,道路两侧有大量的居民住宅小区,并有很多新建小区正在施工中,开设有大型商场、零售中心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口数量也在增加,使得就业比例不断增高,从而加大该路段的通行量,呈现明显的出行和过街潮汐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该路段的交通特点呈现明显的机动车分布情况,在通往城区中心的交通范围内,一共有六个车道,中央分隔带有15米左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隔带有1.5米左右,在交通流量高峰期,该路段的小型和中型骑车数量占比是40%左右,一般高峰时段的交通量是1730pcu/h。在改路段的另个交叉口,直行车辆的占比是78%左右,左转分离出去的车流量是12%左右,右转分离的车流量是11.5%左右,而高峰时段进入的交通量是3590pcu/h。与此同时,该路段的非机动车交通量中,自行车道的流量非常小;行人流量一般,主要集中在交叉口位置;公交车流量较大,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公交站点处人流量最大。

由此可见,城市道路交通存在交叉口空间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行人过街不够方便、隐形交叉路分布较多、公交站点停靠时间较短、交叉口左转方向自行车干扰较大和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占到情况较严重等问题,给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带来极大影响。

二、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量情况

对该路段的机动车交通量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预测该路段在2015年和2055年之间的交通量;然后,对城市主城区、较强和新城区等不同交通区域进行交通量预测,其中,城市人口规划的图表如表1所示。在对就业范围进行规划,其中,2015年的就业人数达到267.55万,2055年的就业人口预计达到371.65万。根据上述相关数据对交通量的分布进行预测,预计工作范围内的比例最终,其次是就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弹跳性;在出行方式方面进行预测,预计自行车和公交车的比例会有很大变化,其中,公交车出行方式将成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自行车出行方式会比小型汽车出行方式的占比大一些,而出租车出行方式的比例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表1 规划范围内人口预测结果(万人)

三、交通组织改善方案和交通设计导则

根据上述情况,对城市交通改造进行优化设计,必须注重现代城市交通设计理念的灵活运用,在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城市景观形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根据城市道路的不同功能和交通特点,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与相关预测,合理、科学的制定改善方案,必须不断完善机动车交通组织体系、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体系、行人交通组织体系和路边停车交通组织体系,以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有效利用率,实现机动车通行速度的快速提高,确保出租车、用地服务和公共交通的合理分流。在城市空间利用上,注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流,以不断提升城市交通景观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行人的步行空间得到扩大。与此同时,注重城市地铁、公交、巴适车站和过街通道的合理利用,加速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以通过城市地铁交通出入口的有效管理和优化设计,改善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另外,在车辆停放方面,注重水平空间的合理利用,以促进车辆停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导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机动车的交通设施

对城市道路进行改造,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机动车的通行速度,从而改善机动车的用地服务功能。一般快速通行的机动车交通设施要求八个车道,每一个车道的宽度在3.75米左右。根据城市道路的周边的流量情况来看,公交通道、进出用地社会车辆和车租车交通设施,道路的宽度需要满足四个车道,以保证公交车道和出租车道的独立。

(二)行人的交通设施

根据不同道路的性质不同,合理选择行人通行的交通设施和通行方式。由于交叉口一般以平面方式存在,各路段以立体交叉口存在,因此,行人过街的设施间距应在250米和300米之间,尽量靠近地面公交车站,便于人们乘坐公交车。与此同时,交叉口的斑马线长度在15米以上的,必须设置二次过街的中央等待区,避免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三)自行车的交通设施

将自行车和行人交通设施相合并,以采用绿化带的方式进行空间隔离,从而美化城市景观,在路口处进行自行车交通设施设计时,要合理设置左转自行车二次过街容量和通行权,以保障自行车的停车空间。

(四)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通过路口渠化、交通岛和交通标线等,合理控制交通信号灯,以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在对路边停放车位管理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尽量选择靠近绿化设施的位置,以保证各种车辆和自行车的通车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改造交通设计导则,需要对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合理、科学的运用城市空间,确保城市交通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推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洋.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与应用[J].北方交通,2014,10:116-120.

[2]姜洋,陈宇琳.城市、建筑和交通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展望[J].规划师,2014,10:117-121.

篇5: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一、总则....2

二、监理机构组织和监理人员配备及其职责....2

1、监理机构的基本职责与权限:...2

2、监理人员岗位职责....3

三、河道采砂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5

1、监理工作程序....5

2、监理工作方法....6

3、监理主要工作制度....7

四、河道采砂监理工作的实施....8

1、监理机构的准备工作....8

2、采砂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8

3、采砂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10

4、河道采砂终止的监理工作....12

五、采砂安全与环境保护监理....12

1、采砂安全监理....12

2、采砂环境保护监理....13

六、附则....13

广东省省管河道采砂监理工作导则(试行)

一、总则

为加强省管河道(以下简称河道)采砂过程管理和控制,保障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地进行,保障防洪、供水和航运的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理规范》,制定本采砂监理工作导则。

二、监理机构组织和监理人员配备及其职责

河道采砂项目开始采砂前,监理单位组建项目监理机构,监理机构应在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监理机构人员专业满足河道采砂监理工作需要,以测量、水工建筑、地质专业为主。监理机构实行总监负责制,监理机构的基本职责与权限以及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如下:

1、监理机构的基本职责与权限:

(1)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通过招标选择河砂开采权人(下称采砂人)。(2)审查并签发省流域管理机构提供的技术资料。(3)审批采砂人提交的各类文件。(4)签发指令、指示、通知、批复等监理文件。

(5)监督、检查采砂过程及采砂现场采砂安全和环境保护情况。

(6)复测采砂项目河道水下断面,审核采砂量,并通过“广东省河道采砂采运管理单”(下称“四联单”)签认采砂量。

(7)配合有关单位和部门处置采砂中影响或造成安全事故的紧急情况。(8)主持或协助处理合同违约、变更和索赔等合同实施中的问题。(9)主持合同双方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10)解释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文件。

(11)记录采砂过程中采砂人的不良行为和采砂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将有关证据报省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

(12)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河道采砂项目完工验收。(13)监理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与权限。

监理机构制定与监理工作内容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监理机构将总监理工程师和其他主要监理人员的姓名、监理业务分工和授权范围报送省流域管理机构并通知采砂人。

监理机构进驻采砂现场后,应将开展监理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等向采砂人进行交底。

监理机构应在完成监理合同约定的全部工作后,将履行合同期间从省流域管理机构处领取的技术资料、图纸等资料交还,并履行保密义务。

2、监理人员岗位职责

河道采砂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全面履行监理合同中所约定的监理单位职责。

l 总监理工程师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各项:

(1)主持编制监理规划,制定监理机构规章制度,审批监理实施细则,签发监理机构文件。

(2)确定监理机构各部门职责分工及各级监理人员职责权限,协调监理机构内部工作。

(3)指导监理工程师开展工作。负责本监理机构中监理人员的工作考核,调换不称职的监理人员;根据采砂进展情况,调整监理人员。

(4)审批采砂人细化和完善后的采砂方案、方法和安全措施计划。(5)组织或授权监理工程师组织技术交底,签发技术资料。

(6)主持第一次项目会议,主持或授权监理工程师主持监理例会和监理专题会议。

(7)签发进场通知、合同项目开工令等重要监理文件。

(8)主持处理合同违约、变更和索赔等事宜,签发变更和索赔有关文件。(9)主持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实施中的协调工作,调解合同争议,必要时对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条款做出解释。

(10)要求采砂人撤换不称职或不宜在本工程工作的现场采砂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

(11)审核安全保证体系文件并监督其实施;参与或协助有关单位组织处理安全事故。

(12)实际采砂量复核确认。(13)签发临时中止采砂通知和终止采砂通知。

(14)检查监理日志;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专题报告、监理工作报告;组织整理监理合同文件和档案资料。

总监理工程师不得将以下工作授权给副总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1)主持编制监理规划,审批监理实施细则。

(2)审批采砂人细化和完善后的采砂措施计划、安全措施方案。

(3)主持第一次项目会议,签发进场通知、合同项目开工令、暂停采砂通知、复工通知。

(4)签发各类证书。

(5)签发变更和索赔有关文件。

(6)要求采砂人撤换不称职或不宜在本工程工作的现场采砂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

(7)签发临时中止采砂通知和终止采砂通知。

(8)签发监理月报、监理专题报告和监理工作报告。

一名总监理工程师只宜承担一个采砂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如需担任两个采砂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时,应经省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并配备副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可通过书面授权副总监理工程师履总监理工程师的有关职责。l 监理工程师应按照总监理工程师所授予的职责权限开展监理工作,是所执行监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并对总监理工程师负责。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各项:(1)参与编制监理规划,编制监理实施细则。

(2)预审采砂人细化和完善后的采砂措施计划和安全措施。(3)预审或经授权签发技术资料。

(4)核查进场采砂船舶的登记证书和检验证书,或其它采砂作业工具的证明。(5)协助总监理工程师协调河砂开采与管理各方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职责权限处理采砂现场发生的有关问题,签发一般监理文件。

(6)审核采砂计量的数据和原始凭证,签认采砂计量结果。(7)预审各类证书和申请材料。

(8)提出变更、索赔及质量处理等方面的初步意见。

(9)按照职责权限参与项目验收工作和采砂总量统计工作。

(10)收集、汇总、整理监理资料,参与编写监理月报,填写监理日志。(11)采砂中发生重大问题和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向总监理工程师报告、请示。

(12)指导、检查监理员的工作。必要时可向总监理工程师建议调换监理员。l 监理员应按被授予的职责权限开展监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各项:

(1)核实采砂测量成果报告等原始资料。

(2)检查采砂人用于采砂项目采砂监控设备、采砂船舶和其他采砂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做好现场记录。

(3)检查并记录现场采砂程序、采砂工法等实施过程情况。(4)核实采砂计量结果。

(5)核查关键岗位采砂人员的上岗资格;检查、监督采砂现场的采砂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6)检查采砂人的采砂日志。(7)检查省流域管理机构安装在采砂人采砂船舶和其他采砂工具上采砂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当监理人员数量较少时,监理工程师可同时承担监理员的职责。

三、河道采砂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

1、监理工作程序

(1)签订监理合同,明确监理范围、内容和责权。

(2)依据监理合同,组建现场监理机构,选派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3)熟悉河道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熟悉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文件和监理合同文件,熟悉采砂技术要求和控制文件。(4)编制项目监理规划。(5)进行监理工作交底。(6)编制项目监理实施细则。(7)实施采砂监理工作。

(8)签发临时中止采砂通知和终止采砂通知。

(9)督促采砂人及时整理、归档各类资料,参加完工验收工作。(10)结清监理费用。

(11)向省流域管理机构提交有关档案资料、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2、监理工作方法

(1)现场记录。监理机构认真、完整记录每日采砂现场的人员、采砂船舶、GPS定位系统和探测仪等设备监控情况,采砂环境以及采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2)发布文件。监理机构采用通知、指示、批复、签认等文件形式进行采砂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旁站监理。监理机构按照监理合同约定,对采砂现场实施连续性的全过程检查、监督与管理。

(4)跟踪测量和计量。定期复测采砂人采砂河段水下断面情况;通过“四联单”签认采砂量,每日对采砂人的采砂量进行统计。

(5)定期检测。监理机构对采砂人使用的或省流域管理机构安装在采砂人采砂船舶和其他采砂工具上GPS定位系统和其它采砂监控设备定期送有关部门校验。

(6)协调。监理机构对参加河砂开采与管理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采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进行的调解。

3、监理主要工作制度

(1)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根据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由双方提交的技术资料以及由采砂人提交的采砂措施方案、采砂进度(强度)计划、开采申请等文件均应通过监理机构核查、审核或审批方可实施。

(2)采砂工具、设备检验制度。进场的采砂船和其它采砂作业工具的符合性检查,不合格的应按监理指示在规定时限内运离采砂现场或进行相应处理。(3)采砂量签证制度。所有采砂量均应通过“四联单”确认,每日统计,定期累计计量。对于发现瞒报的采砂量,按发现数量的2倍计量。

(4)会议制度。监理机构应建立会议制度,包括第一次项目会议、监理例会和监理专题会议。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由其授权监理工程师主持。河砂开采和管理有关各方应派员参加。各次会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第一次工地会议。应在采砂合同项目开工令下达前举行,会议内容应包括河砂开采开工准备检查情况,介绍各方负责人及其授权代理人和授权内容,沟通相关信息,进行监理工作交底。会议的具体内容可由有关各方会前约定。会议可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或由总监理工程师与省流域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联合主持。

②监理例会。监理机构应定期主持召开由河砂开采和管理各方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上应通报采砂项目进展情况,检查上次监理例会中有关决定的执行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建议,明确会后应完成的任务。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

③监理专题会议。监理机构应根据需要,主持召开监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采砂中出现的涉及防洪安全、采砂进度(采砂量)、合同变更、索赔、争议等方面的专门问题。

④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编写由监理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纪要,并分发与会各方。

(5)采砂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监理机构应针对采砂现场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编制处理程序、处理措施等文件。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向省流域管理机构报告,并指示采砂人立即采取有效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6)工作报告制度。监理机构应及时向省流域管理机构提交监理月报或监理专题报告;在河砂开采权终止后,提交监理工作报告;在监理工作结束后,提交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7)采砂权终止验收签证制度。在采砂人的实际采砂量达到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的控制量,或《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有效期限届满,或出现合同约定的终止情形时,监理机构报省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后下发河砂开采权终止通知书,省流域管理机构组织采砂项目完工验收。

四、河道采砂监理工作的实施

1、监理机构的准备工作

(1)依据监理合同约定,适时设立现场监理机构,配置监理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2)建立监理工作规章制度。

(3)接收、收集并熟悉有关河道的地形、测量、水文和气象资料;法律、法规和河道管理规定;采砂技术要求和控制文件。

(4)组织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在约定的期限内报送省流域管理机构。

2、采砂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1)检查采砂开工前由省流域管理机构提供的下列采砂条件完成情况:

⑤《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办理情况; ⑥测量基准点、河道(水下)原始断面图的移交;

⑦省流域管理机构对河砂开采的技术要求文件,具体包括: 1)采砂作业船舶、工具的规模、数量和功率要求;

2)采砂作业高程(开采深度)控制; 3)采砂作业计量要求; 4)采砂作业安全要求;

5)采砂作业对水利、航运等要求; 6)可采砂量及砂质情况; 7)开采期限; 8)其它要求。

⑧有关资料和图纸:包括标的物地形及周边地形图、交通位置图,标的物储量勘测报告,标的物取样分析资料。

⑨采砂船舶GPS定位系统等采砂监控设备的提供和安装。

⑩“采砂许可牌”和“四联单”的发放情况。(2)检查开工前采砂人的各项采砂准备情况

①《河道采砂许可证》是否取得。

②派驻现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数量及资格是否与投标文件或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文件一致。如有变化,应重新审查并报省流域管理机构认定。

③进场采砂工具(主要为开采船舶)、测量工具(GPS定位系统、探测仪等)的数量和规格、性能是否符合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的要求。采砂船舶登记证书、检验证书是否齐全。

④采砂防洪安全保证体系。

⑤采砂防洪安全、环境保护措施,开采的强度、进度计划,保证采砂过程中的防洪、供水和安全航运和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⑥领取《河道采砂许可证》后,必须依法办理的水上水下作业及其他相关手续的办理情况。

⑦审核采砂人在开采准备工作完成后递交的采砂开工申请报告。采砂开工申请报告提交的内容包括:采砂开工申请表、采砂监控设备进场报验单、采砂工具、现场管理人员进场及资格岗位证书报审表、其他相关的手续材料;采砂方案和安全保证体系等材料。

⑧采砂许可牌挂牌情况。

⑨汛期开采方案。

(3)第一次工地例会召开。组织第一次工地例会,明确互相告知各方现场负责人,通报开采准备情况。采砂项目需使用表格、资料格式的确定,监理工作交底等事项。

3、采砂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1)采砂开工条件的控制:

监理机构严格审查采砂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各项条件,并审批采砂开工申请。(2)采砂过程监理控制:

①监理机构加强现场监管,严格监理采砂人按照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的约定和《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内容采砂。②采砂船的两侧悬挂明显的采砂许可牌,标明《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批准文号,以区别其它船舶。采砂过程中更换采砂船需要办理批准手续,否则不得进入规定的采砂作业范围。租用他人采砂作业工具的,应当向监理机构提供租赁合同副本,承担在租赁期间使用该采砂船作业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③检查记录GPS等监控设备运作状态和数据;监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采砂人使用的采砂监控设备(GPS定位、测探仪等)进行送检。

④检查采砂人采砂日志的记录情况。采砂日志的记录内容应包括采砂作业的船名船号、作业范围、采砂量、采砂作业人员和采砂作业状态以及河砂交易情况。

⑤对采砂人的开采量逐船现场查验,并在计量“四联单”监理签字栏签字确认。采砂人、监理机构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签字完整四联单的统计量作为采砂量控制的最终依据。

⑥检查采砂人定期汇报开采河道区域范围内的河道通航、建筑物、构筑物维护、采砂船检修情况。

⑦定期复检采砂人采砂河道的水下断面,通过断面测量复查每月开采量,与采砂人统计工作量比较分析,检查采砂人是否按照开采范围要求进行开采。

⑧检查采砂人采砂堆场的设置情况,采砂堆场如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必须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开采过程中的弃渣,按指定地点堆放情况。

⑨监理机构对采砂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并做记录,双方应当在记录上签字确认。

⑩采砂船舶工具等应停泊在指定区域,没有监理机构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停泊区,不得擅自拆启、损坏和拆除GPS定位仪器和其他采砂监控设备。

⑪禁采期以及许可采砂范围内因防洪、河势改变、水工程或者航运设施出现险情、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等情形不宜采砂时;或当采砂人的采砂作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安全或他人合法权益时,按照省流域管理机构的要求或报省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签发禁采令。禁采期结束后的善后工作,按照《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或河道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⑫记录采砂人在开采过程中的违规、违法开采行为,报省流域管理机构核实确认作为采砂不良记录或违法采砂记录。

记为不良记录的采砂行为有:

第一、采砂作业范围超过《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控制高程,经现场制止后立即改正的。

第二、将采砂船舶停靠在指定的区域和位置之外,擅自停放不符合规定的采砂船舶。

第三、不按规定在采砂船舶上悬挂“采砂许可牌”。

第四、私自更换采砂船舶或增大采砂船舶功率,经现场制止后立即改正的。

第五、擅自拆启、拆除或破坏安装在采砂船舶上的GPS定位等监控设备。

第六、因疏忽造成虚报采砂量,被发现后立即改正的。

在监理单位按规定下发临时中止采砂或终止采砂通知后继续采砂作业,或其它违反《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行为,按违法采砂行为查处。

4、河道采砂终止的监理工作

(1)终止采砂权的控制条件

①累计采砂量达到合同约定的控制采砂量;

②《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有效期限届满。(2)河道采砂权的终止

①《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有效期限届满或累计采砂量达到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的控制采砂量,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签发采砂终止通知书。

②监理机构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河砂开采完工验收手续。

③向采砂人收回《河道采砂许可证》和采砂许可牌,并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注销手续。

④监理机构指令采砂人在竣工验收鉴定书签字后5天内,所有采砂作业机具撤离现场。

⑤整理采砂过程资料,办理资料移交手续。

⑥结清监理理费,监理机构撤离。

五、采砂安全与环境保护监理

1、采砂安全监理

(1)监理机构应根据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文件的有关约定,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进行采砂安全的检查、监督。(2)采砂开工前,监理机构应督促采砂人建立健全采砂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职工进行采砂安全教育和培训;对采砂方案中的采砂安全措施进行审查。

(3)在采砂过程中,监理机构应对采砂人执行采砂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河道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采砂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时,应指示采砂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若采砂人延误或拒绝整改时,监理机构可责令其停止河砂开采。当监理机构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时,应立即指示采砂人停止河砂开采,做好防患措施,并及时向省流域管理机构报告。(4)当发生采砂安全事故时,监理机构应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进行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5)监理机构应协助省流域管理机构在每年汛前对采砂人的汛期采砂方案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2、采砂环境保护监理

(1)采砂项目开工前,监理机构应督促采砂人按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编制采砂环境管理和保护方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监理机构应监督采砂人避免对采砂区域的灌溉、通航、防洪和度汛设施和建筑物以及植物、生物的破坏。

(3)监理机构应要求采砂人在采砂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并对受到破坏的植被及时采取恢复措施。

(4)监理机构应监督采砂人严格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处理和利用废渣,防止任意弃渣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河道行洪能力。

(5)监理机构应监督采砂人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对噪声、粉尘、废气、废水、废油的控制,并按河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进行处理。(6)监理机构应要求采砂人保持采砂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废弃物,并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进入现场的材料、设备应有序放置。(7)工程完工后,监理机构应监督采砂人按河砂开采权出让合同约定拆除采砂临时设施,清理场地,做好环境恢复工作。

(8)做好采砂造成的河道管理设施,灌溉、通航、防洪和度汛设施和建筑物以及护坡植被的恢复工作;河道管理区域内临时砂场的清理工作。

六、附则

1、本监理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6:山东省城市管理导则

粤建管字[2004]132号

(广东省建设厅2004年9月8日发布实施)

广州市建委、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局,驻粤各保险公司,省直有关单位:

为加强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降低施工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指导建立健全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建筑行业实际,制定了《广东省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区在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建设厅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反映。

广东省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导则

1.总则

1.0.1为加强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降低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指导建立健全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建筑行业实际,制定本工作导则。

1.0.2本工作导则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活动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1.0.3建筑意外伤害是指施工现场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

1.0.4开展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安全事故预防、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2.保险范围与对象

2.0.1在我省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的施工企业,应依法为在施工现场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2.0.2施工现场从事管理和作业并与施工企业建立合法劳动关系的人员均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被保险人。

2.0.3已在企业所在地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从事现场施工时仍须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3.保险期限

3.0.1保险期限为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开工时间至竣工时间,提前竣工的工程保险责任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自行终止。因故延长工期的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续保手续。提前或延期竣工的工程,保险费原则上不作调整,如需要调整,由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自行约定。

3.0.2工程停工和复工时,应在保险公司办理保险责任暂时中止或复效手续。保险责任中止期间,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不计算保险公司的责任期限。已办理复效手续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责任时间相应顺延。

4.保险内容

4.0.1应办理被保险人自建筑意外伤害发生之日起一百八十日内以该次意外伤害事故为直接原因死亡的身故保险。

4.0.2应办理被保险人自建筑意外伤害发生之日起一百八十日内以该次建筑意外伤害事故为直接原因致残的残疾保险。

4.0.3鼓励办理建筑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第三方责任保险。

5.保险金额及保险费率

5.0.1保险费列入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保险费由施工企业支付,施工企业不得向职工摊派或变相摊派。

5.0.2每一被保险人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金额不少于10万元。

5.0.3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是直接的保险业务,由施工企业向保险公司直接投保和交纳保险金,任何人员不得收取中介费用。

5.0.4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实行不记名和不计人数的方式,以工程项目为保险单元,房屋建筑工程以建筑面积为保险费计算基础,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其他建设工程以合同总造价为保险费计算基础。施工企业和保险公司应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根据各类风险因素商定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费率,提倡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

5.0.5差别费率可与工程规模、类型、工程项目风险程度、施工现场环境和每一个被保险人的身故保险金额和残疾保险金额情况等因素挂钩,由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共同约定。原则上差别费率不得低于广东省建筑业协会和保险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的指导价格。

5.0.6浮动费率可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安全生产管理状况等因素挂钩,凡取得省、地级以上市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称号的施工企业,自获得荣誉称号之日起两年内,可享受保险费率按一定比例下浮的优惠;凡发生四级以上(含四级)重大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两年内,可按一定比例提高保险费率,具体比例由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共同约定,原则上浮动比例不得超出广东省建筑业协会和保险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的标准。

6.投保

6.0.1在我省开展建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险种的保险公司,由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组织综合考评后,选择若干家信誉良好及综合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作为我省建筑人身意外伤害定点承保单位。

6.0.2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企业应向我省定点开展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

6.0.3保险合同的条款应包含有关保险公司提供的施工现场风险评估、安全技术咨询、人员安全培训等安全服务的内容,施工企业在投保时可与保险公司商定具体服务内容。

6.0.4投保人办理投保手续后,应将投保的有关信息以布告形式张贴于施工现场,告知被保险人。

7.索赔

7.0.1发生建筑意外伤害事故后,投保企业应迅速报告保险公司,同时按工程管理隶属关系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事故认定书,作为索赔的依据文件之一。

7.0.2投保人应根据保险合同规定的索赔要求,提供有关的证明文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保险公司索赔。有关的证明文件和材料一般包括:

身故保险索赔应提交下列证明文件和材料:

1、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

2、受益人户籍证明或身份证明;

3、用人单位出具的被保险人的人事证明或劳动关系凭证;

4、公安等部门出具的建筑意外伤害事故证明;

5、公安机关或保险人指定或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被保险人身故证明书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被保险人户籍注销证明;

6、如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宣告死亡,受益人须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宣告死亡证明文件;

7、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

8、受益人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伤害事故的性质、原因、伤害程度等有关的其它证明材料。被保险人残疾的,由被保险人作为申请人填写保险赔付申请书,并凭下列证明文件和材料向保险公司进行残废保险索赔:

1、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

2、被保险人户籍证明或身份证明;

3、用人单位出具的被保险人的人事证明或劳动关系凭证;

4、公安等部门出具的意外伤害事故证明;

5、公安机关、保险人指定或认可的伤残鉴定机构或医师出具的被保险人残疾程度鉴定书;

6、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

7、被保险人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伤害事故的性质、原因、伤害程度等有关的其它证明材料。

8.监督管理

8.0.1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实施建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监督管理,把在建工程项目开工前是否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审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投保的工程项目,不颁发施工许可证。

8.0.2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建筑行业协会或其它有条件的中介组织开展安全咨询服务工作,大力培育建筑安全中介服务市场。

8.0.3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了解掌握施工企业投保情况和保险公司开展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的情况。保险公司应当将每建筑工程办理投保、理赔情况汇总,并抄报当地和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违规操作、服务质量差、不及时按合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公司,除向广东保监局反映情况外,还应向施工企业通报,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承保单位资格。

9.附则

9.0.1合法劳动关系是指与施工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正式或临时劳动合同,并办理了入职手续的有关管理人员、工人等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

印发日期 :2004-09-08

上一篇:写玫瑰花作文下一篇:数据的处理与初步统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