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管理办法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山东省管理办法范文

山东省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供热管理,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供热,是指利用热电联产、区域锅炉等所产生的蒸汽、热水和工业余热、地热等热源,通过管网为用户有偿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使用、设施保护及相关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发展供热事业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将供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发展集中供热。

第五条 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支持热、电、冷联供,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和供热煤耗超标的小火电机组。

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及工业余热、煤矸石、垃圾等发展供热。

电网企业应当优先保障符合有关规定的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工业余热、煤矸石、垃圾等发电的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统称供热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贸易、价格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供热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制度,公开投诉电话、信箱,受理有关供热质量、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供热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供热规划,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供热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供热工程的,应当符合供热规划的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工程项目审批或者核准手续。

第十条 从事供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十一条 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规划的要求,配套建设供热设施,或者预留供热设施配套建设用地。

预留的供热设施配套建设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

第十二条 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供热系统,应当安装温度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供热系统,应当逐步进行改造,并安装温度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具备分户热计量条件的,应当安装分户热计量装置;不具备分户热计量条件的,可以采取单元计量、楼宇计量等方式安装热计量装置。

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中,应当同步进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对既有公共建筑供热系统先行改造,促进供热系统节能。

第十三条 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区域,不得新建分散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燃煤锅炉,应当按照规定限期停止使用,并将供热系统接入集中供热管网。

第十四条 供热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供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供热主管部门备案。

供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移交供热工程项目档案。

第十五条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系统保修期内的维修、调试等保修责任。

供热系统的保修期不得低于两个采暖期;保修责任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供热系统的保修期不受两个采暖期的限制。

供热系统的保修期,自居住建筑或者公共建筑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第三章 供热管理

第十六条 从事供热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供热经营许可证。未取得供热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供热经营活动。

取得供热经营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可靠、稳定的热源;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且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供热设施;

(三)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四)有固定的、符合安全条件的经营场所;

(五)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并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

(七)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抢险抢修队伍和设备;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申请从事供热经营活动,应当根据供热规模向设区的市或者省供热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证明材料。

供热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核发供热经营许可证;不予行政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取招标投标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供热企业,并与其签订供热特许经营协议,授予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的供热特许经营权。

第十九条 供热企业不得擅自停业、歇业,确需停业或者歇业的,应当在采暖期开始6个月前向县(市)或者设区的市供热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对供热范围内的用户用热作出妥善安排。供热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供热企业在采暖期内不得停业、歇业。

第二十条 供用热双方应当签订供用热合同。

供用热合同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供热时间、供热参数、收费标准、缴费时间、结算方式、供热设施维护管理界限、违约责任以及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供热企业应当按照供用热合同约定,连续、保质、保量供热。

供热企业进行供热设施检修,应当避开采暖期,并提前15日通知相关用户。

在采暖期内,因特殊原因需要连续停止供热超过24小时的,供热企业应当提前两日通知用户;因突发事故不能正常供热的,供热企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并通知受影响区域的用户。

第二十二条 居民采暖期起止时间由县(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采暖期内用户室内供热温度,在正常条件下不得低于16℃;低于16℃的,供热企业应当减收或者免收热费;因用户原因导致室内供热温度低于16℃的,由用户承担责任。供用热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用户室内供热温度的具体检测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 居民采暖热价实行政府定价;其他热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供用热双方按照政府指导价协商确定。

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制度,实现按照用热量计量收费。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供热主管部门制定。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供热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按照法定程序适时调整热价。

第二十四条 热价的制定和调整应当遵循合理补偿成本、促进节约用热和公平负担的原则。

制定和调整热价,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用户和供热企业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并采取措施减少对低收入用户用热的影响。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二十五条 需要用热的单位和居民,应当向供热企业办理用热手续。

单位用户变更用热面积、用热量以及其他用热登记事项的,应当向供热企业办理变更手续;居民用户终止用热或者恢复用热的,应当向供热企业提出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用户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热价或者供用热合同约定的热价,按时向供热企业缴纳热费。

用户有权就供热收费、供热服务等事项向供热企业查询,供热企业应当在3日内予以答复。

第二十七条 供热企业工作人员在入户抄表和对用户室内供热设施进行检查、维修时,应当出示有效证件,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八条 任何用热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室内供热设施上安装放水阀、排气阀、换热装置等;

(二)未经供热企业同意,擅自改动供热管道、增设散热器或者改变用热性质;

(三)在供热管道上安装管道泵等改变供热运行方式;

(四)其他妨碍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五章 设施管理

第二十九条 供热设施的更新、改造、维修和养护,由产权人负责。

用户可以委托供热企业对其所有的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维修和养护。

第三十条 供热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对其维护管理的重要供热设施,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供热管网、标志、井盖、阀门和仪表等供热设施。

第三十二条 从事工程建设,不得影响供热设施安全。

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或者供热企业查明有关地下供热管线的情况。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和供热企业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可能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与供热企业协商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三十三条 在供热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距离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敷设管线;

(二)挖坑、掘土或者打桩;

(三)爆破作业;

(四)堆放垃圾、杂物或者危险废物;

(五)排放污水、腐蚀性液体或者气体;

(六)其他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供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对其维护管理的供热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供热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十五条 供热企业应当制定供热事故抢险抢修应急预案,公布维修、抢险和供热服务电话,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供热企业发现供热事故或者接到供热事故报告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组织抢险抢修,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供热系统未安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或者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区域新建分散燃煤锅炉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3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供热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取得供热经营许可证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

(三)未按照规定要求连续、保质、保量供热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供热企业擅自提高热价或者变相提高热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用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个人可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室内供热设施上安装放水阀、排气阀或者换热装置的;

(二)未经供热企业同意,擅自改动供热管道、增设散热器或者改变用热性质的;

(三)在供热管道上安装管道泵等改变用热运行方式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装、拆除、迁移供热管道、标志、井盖、阀门、仪表等供热设施或者建设工程施工可能影响供热设施安全而未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供热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距离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敷设管线的;

(二)爆破作业的;

(三)堆放危险废物的;

(四)排放腐蚀性液体或者气体的。

第四十二条 供热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供热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公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墓管理,促进殡葬改革,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公墓建设、管理活动和设立经营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

经营性公墓是指为公民有偿提供骨灰安葬或安放的墓地和骨灰存放设施。

公益性公墓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的,为公民提供骨灰安葬或安放的非营利性墓地和骨灰存放设施。

公墓单位是指建设、经营或管理公墓的机构或组织。 公墓业务代办处是指代办经营性公墓墓穴(格位)出售业务的服务机构。

办理人是指在公墓为逝者获取骨灰安葬墓穴或安放格位的逝者亲属,以及与逝者有其他特定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墓管理的主管部门。 发展改革、物价、公安、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公墓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设公墓应当遵循节约土地资源、扩大绿色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基本需求、方便群众和移风易俗的原则。禁止在下列区域建造公墓:

(一)耕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二)距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或文物保护区 2000米以内;

(三)距水库、河流堤坝附近或水源保护区2000米以内;

(四)距铁路、公路主干线500米以内;

(五)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第六条 公墓建设应当制定规划,实行总量控制。新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项目,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制定本地区公益性公墓发展规划,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制定本地区经营性公墓发展规划,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民政厅备案。

省民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制定本省经营性公墓发展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民政部备案。

公墓发展规划应当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保障公墓发展需要,满足公民安葬需求。

第七条 墓区建设应当符合公墓建设规划,墓穴占地面积和墓碑高度符合〘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的要求,并向生态化、园林化、艺术化方向发展,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墓区整洁、肃穆,墓穴安全、完好。新建坟墓应安葬在公墓内,倡导移风易俗、鲜花祭祀等文明祭祀新风尚,无封建迷信活动,提倡骨灰撒散、深埋和树(花、草坪)等节地葬法。

第二章 经营性公墓管理

第八条 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经营性公墓由省民政厅批准建立,经营性公墓经营单位应当办理工商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九条 申请建立经营性公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公墓发展规划;

(二)有筹建公墓的建设用地,公墓选址不在本办法第五条禁止建造公墓区域内;公墓用地已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并签定〘成交确认书〙或取得〘中标通知书〙;

(三)公墓单位需有筹建公墓的必要经费;

(四)墓穴小型化、墓区园林化,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5%,或绿地不低于40%。

第十条 申请建立经营性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同意建立公墓的申请报告,同时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申请报告;

(二)公墓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

(三)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与用地者签订的〘成交确认书〙或发出的〘中标通知书〙。同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查意见,涉及林地的,还应当有林业部门的审查意见;

(四)公墓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公墓位置图和规划图;

(六)公墓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体制等材料;

(七)项目资金来源证明;

(八)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十一条 省民政厅审查合格后,出具同意建设的批复文件,有效期为两年。公墓单位应持批复文件到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内容及省民政厅批复文件的要求建设公墓。

第十二条 经营性公墓应当在文件批复的有效期内建成并达到经营条件。公墓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向省民政厅申请验收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验收的报告;

(二)〘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环境保护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保验收文件;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合格证明文件;

(五)公墓单位的申请验收报告和公墓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体制等筹建情况报告;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十三条 经省民政厅验收合格后,颁发〘经营性公墓合格证〙。验收标准如下:

(一)墓区建设地点和规模与申报材料相符;

(二)有营业室、档案室、办公室等,各室设备齐全,能够满足经营需要;

(三)允许明火祭奠的公墓应当设立固定明火祭奠设施、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措施,并经县(市、区)以上林业部门审批;

(四)道路、供水、供电畅通,安全防护措施到位,允许明火祭奠的公墓有固定的明火祭奠设施;

(五)待售墓穴规格符合〘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的要求,墓区按规划进行绿化。生态(卧碑、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等)墓穴不低于墓穴总数的70%;

(六)安装山东省殡葬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全省统一的〘公墓安葬证〙、〘骨灰安放证〙和〘墓穴(格位)使用协议〙;

(七)墓区管理机构的组建与申报报告相符,工作人员应当参加省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八)公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第十四条 公墓单位持省民政厅批准经营的文件、〘经营性公墓合格证〙和营业执照,到物价部门申请核定收费标准,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公告,方可正式营业。

验收不合格的,由省民政厅责成公墓单位整顿,由公墓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监督落实。整顿完成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再次申请验收。

第十五条 超过公墓建设许可批复文件有效期未申请验收,省民政厅将责成公墓单位停止建设,如需继续建设,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重新办理公墓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经营性公墓扩大规模,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并按照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公墓新扩大面积部分申请办理审批和验收手续。

第十七条 经营性公墓更名、变更法人代表、改变合作(合资)单位的,应当报省民政厅备案。备案时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墓单位的变更说明;

(二)县(市、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意见;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人事部门的有关变更证明;

(四)改变合作(合资)单位的,应当提交原合作单位协议和现合作单位协议;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十八条 经营性公墓改变经营单位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重新报省民政厅审批。

第十九条 申请设立公墓业务代办处的公墓单位,凭〘经营性公墓合格证〙和委托代办文书,由公墓业务代办处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公墓业务代办处应当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公墓业务代办处不得设立分处。

第二十条 经营性公墓经营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销售服务场所公开展示:

1、〘经营性公墓合格证〙;

2、营业执照;

3、税务登记证;

4、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价格公示内容;

5、购置墓穴(格位)的条件和程序;

6、服务承诺;

7、工作人员职责及照片、编号;

8、办公时间、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

(二)在公墓内安葬骨灰,公墓单位应当与办理人签订骨灰安葬(或安放)协议,并一次性交纳有关费用。缴费期按年计算,最长不超过20年。期满仍需保留墓穴(含骨灰堂骨灰存放格位)的,公墓单位应当在期满以前180日内通知办理人办理继续使用手续,并缴纳维护费。无法联系的,应当在县(市、区)级以上报刊刊登公告;逾期不办理的,按无主墓处理。维护费的缴纳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

(三)公墓单位应当根据销售墓穴的数量和使用年限,将不低于6%的税后收入预留作为专门用于发生重大事故或公墓关闭时的维护管理等。当地民政、财政部门负责监督预留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四)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开、公平、诚实、守信,服务热情、周到,祭扫文明、安全、有序。无违法出租或买卖墓穴(格位)现象。

(五)建立墓穴(格位)销售管理档案。档案内容按照民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1〕164号)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公墓经营管理者出售墓穴(格位)时,应当要求购买人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一)购置墓穴(格位)应当持购买人身份证件和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者火化证明。为夫妻健在一方、高龄老年人、危重病人预购墓穴(格位),可以不提供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者火化证明,但应当提供被安葬人的身份证明。每个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身份证明只能购置一个墓穴(格位);

(二)按照所购墓穴(格位)标准进行安葬或安放,不得自行改建墓穴(格位);

(三)不得转让或买卖墓穴(格位);

(四)按照公墓墓区管理规定的方式祭奠,允许明火祭奠的公墓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使用明火。

第二十二条 每年10月1日以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辖区内所有经营性公墓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报告报省民政厅。检查标准如下:

(一)在销售服务场所公开展示内容符合本办法规定;

(二)〘公墓安葬证〙、〘骨灰安放证〙和〘墓穴(格位)使用协议〙的使用符合规定,并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

(三)墓穴(格位)销售档案管理符合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四)墓穴建设规格和墓区管理符合本办法规定;

(五)新建和扩建墓区的审批验收手续符合本办法规定;

(六)公墓更名、变更法人代表,改变性质或改变合作(合资)单位符合本办法规定。

第二十三条 经检查合格的公墓及公墓经营单位,由省民政厅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

年检不合格的经营性公墓,由公墓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报省民政厅吊销〘经营性公墓合格证〙,建议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

第二十四条 经营性公墓申请关闭或改变墓地用途,公墓所在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向省民政厅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同意的申请报告,同时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申请报告;

(二)公墓单位所在地民政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的审核意见;

(三)公墓单位所属民政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查意见,涉及林地的,还应当提交林业部门的审查意见;

(四)公墓单位关于关闭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的报告。公墓关闭前已安葬墓穴需要迁墓的,由公墓单位负责,并提交承担相应补偿责任的办法,及与办理人签订的迁墓补偿协议;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 省民政厅收到关闭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的申请后,经严格审查确定是否注销〘经营性公墓合格证〙。同意注销的,原建设许可批复文件自动失效。

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公墓迁址,新址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按照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要求办理公墓新址审批和验收手续,并按照第二十四条规定关闭原址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

第三章 公益性公墓管理

第二十七条 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公益性公墓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建立。

第二十八条 公益性公墓应当按照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和林地、便于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墓葬用地占地面积规定,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墓葬点,利用荒山荒地或不宜耕种的瘠地进行规划和建设,严禁占用耕地、林地。 第二十九条 申请建立公益性公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公墓发展规划;

(二)公墓选址不在本办法第五条禁止建造公墓区域内;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严禁从事经营活动;

(四)墓穴小型化、墓区园林化,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5%,或绿地不低于40%。

第三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申请建立公益性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经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的〘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

(二)村(居)民委员会填写的〘公益性公墓审批表〙;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的意见;

(四)集体土地使用证;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设公益性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墓所在地村(居)民委员同意在本地建设公益性公墓的意见;

(二)〘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

(三)〘公益性公墓审批表〙;

(四)集体土地使用证;

(五)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涉及林地的由林业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审核同意的意见;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三十二条 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检查验收,符合公墓建设条件的,作出同意建设的批复,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公益性公墓审批表〙和〘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各存档一份。

第三十三条 公益性公墓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服务场所公开展示:

1、〘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

2、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建设的文件;

3、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价格公示内容;

4、服务人员职责及照片、编号;

5、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

(二)按照〘公益性公墓管理章程〙安葬(安放)和祭扫。办理人持本人身份证件和被安葬(安放)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安葬(安放)。为夫妻健在一方、高龄老年人、危重病人预订墓穴(格位),可以不提供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但应当提供被安葬人的身份证明。每个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身份证明只能购置一个墓穴(格位)。

(三)按照政府定价收取骨灰存放费用。无价格违法行为。

(四)建立墓穴(格位)销售管理档案。档案内容按照民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1〕164号)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每年对本辖区内的公益性公墓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十五条 公益性公墓扩大规模,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并按照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对公墓新扩大面积部分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公益性公墓更名或变更法人代表,应当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墓单位的变更说明;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的意见;

(三)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三十七条 公益性公墓改变管理单位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重新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八条 公益性公墓申请关闭或改变墓地用途,公墓单位应当向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墓单位关于关闭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的报告。公墓关闭前已安葬墓穴需要迁墓的,由公墓单位负责,并提交承担相应补偿责任的办法,及与办理人签订的迁墓补偿协议;

(二)公墓单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的意见;

(三)公墓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查意见,涉及林地的,还应当有林业部门的审查意见;

(四)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收到关闭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的申请后,经严格审查确定是否注销原批准文件。同意注销,原建设许可批复文件自动失效,并报设区的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公益性公墓迁址,新址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按照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办理公墓新址审批手续,并按第三十七条规定关闭原址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墓穴占地面积超过《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标准的,按照下列标准给予处罚: 墓穴面积或墓碑高度超过规定标准20%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的罚款,超过规定标准20%至50%的,处以违法所得2倍的罚款;超过规定标准50%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 属经营性公墓的,由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属公益性公墓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第四十二条 未经批准建设公墓的,按非法占地论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已关闭的公墓或改变墓地用途的公墓,继续安葬(安放)骨灰的,由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责令将已安葬(安放)的骨灰迁入合法公墓,恢复土地原状,依法处罚。

第四十四条 发布违法公墓广告、转销墓穴(格位)的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反价格管理规定出售墓穴(格位)的,由物价部门查处;公墓经营中涉嫌犯罪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查。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公益性公墓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由公墓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进行明火祭奠,违反森林防火有关规定,造成森林火灾的,由公安、林业部门依法共同查处。

第四十五条 依法被取缔的公墓单位应当负责将已经安葬的墓穴迁入合法公墓。因公墓被取缔所发生的费用或赔偿责任由公墓单位承担。

第四十六条 公墓单位违反规定建造、销售墓穴(格位),给办理人造成严重后果的,或因管理原因导致办理人安葬(安放)的骨灰等物品遗失、损毁的,由公墓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并可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追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阻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公墓安葬证》、《骨灰安放证》和《墓穴(格位)使用协议》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实行。

第三篇:山东省能源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强化节能管理,促进节能降耗,依据《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能源审计,是指能源审计机构依据国家和我省节能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制定节能整改方案的活动。

第三条 能源审计是加强用能单位能源科学管理、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是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进行监督、考核的基础。通过能源审计促进用能单位制定节能规划、提高用能水平。

第四条 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能源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负责工业领域能源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制订能源审计计划。省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公共机构等主管部门负责本领域能源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各设区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能源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负责本区域内工业领域能源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各设区市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公共机构等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本领域能源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章 能源审计的范围

第五条 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下列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第六条 根据国家部署,结合实施节能规划需要,重点用能的单位至少5年开展一次能源审计,鼓励非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用能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制定节能规划方案,促进科学合理、节约、安全使用能源。

第七条 重点用能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责令实施能源审计。

(一)没有完成或进度节能目标任务的;

(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内容明显不实,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产品单耗超过限额标准的;

(三)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期满,需要确认是否达到整改要求的;

(四)因停产、限产、技术改造等原因,其主要耗能设备、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能源利用过程中其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第三章 能源审计的内容

第八条 根据能源审计目的和要求,应按照以下内容开展审计:

(一)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状况;

(二)用能单位的用能概况和能源流程;

(三)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

(四)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指标计算分析;

(五)用能设备运行效率检测分析;

(六)用能单位综合能耗、产品各种实物能耗的计算分析;

(七)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

(八)节能量计算;

(九)节能技改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

(十)用能单位合理用能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九条 能源审计完成后,应编写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用能单位概况,包括主要产品与生产工艺、用能单位用能状况,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等;

(二)用能单位能源消费结构,包括能源流程、能源实物量平衡、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能源价格等;

(三)用能设备运行检测指标、各种能耗指标及节能量;

(四)能源成本占用能单位生产成本的比例以及能源利用效果评价;

(五)列出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提出节能改进措施,制定节能改造计划,对节能技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必要时对拟采用的节能措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评估;

(七)用能单位节能整改方案与实施计划;

(八)审计结论。

第十条 能源审计报告中的正文应详细编写,报告中应包括第九条所列内容的详细说明。

第四章 能源审计机构

第十一条 能源审计应委托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进行,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行业、专业背景,从事能源管理咨询或技术服务工作2年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施;

(三)具有节能检验测试技术条件和能力并通过计量认证,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四)具有四名以上熟悉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能源相关专业知识及节能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

(五)具有一名以上熟悉经济管理的财务人员;

(六)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根据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计划开展能源审计的能源审计机构,应通过政府招投标程序后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能源审计机构应接受节能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能源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立即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纳入信用体系记录,省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和用能单位不得采用其编制的能源审计报告。

(一)不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能源审计的;

(二)弄虚作假、编造虚假能源审计报告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

(四)泄露被审计用能单位商业和技术秘密的;

(五)违反节能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其他规定的。

第五章 能源审计的实施

第十四条 能源审计机构根据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审计计划,按照能源审计内容实施审计。

第十五条 能源审计机构应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审计服务协议书,明确审计时间、内容以及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能源审计机构应于实施能源审计前10日告知用能单位。用能单位应按要求做好准备,积极配合能源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第十七条 能源审计机构应制定合理的能源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前期准备:成立审计工作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明确能源审计工作的目标与具体内容,编制审计任务建议书。审计工作小组人员由参与审计机构和用能单位共同组成,实行小组人员具体分工负责。

(二)现场初步调查:考察并了解用能单位能源管理系统、能源计量系统、能源购销系统、能源转换输送和利用系统、主要生产系统的基本情况。

(三)编制审计技术方案:根据考察的情况,编制审计技术方案,制定设备和装置的测试方案。

(四)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主要收集能源管理资料、能源统计表、能效测试报告、各分系统和主要耗能设备的数据资料、生产数据资料、技改项目等有关数据资料。

(五)现场调查分析:通过检查、盘点、查帐等方法、手段核算分析收集的各种数据,与用能单位共同重新核对。

(六)现场测试:根据需要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情况、工艺装置、主要用能设备装置进行现场测试,审核用能单位的能耗状况及数据。

(七)编写能源审计报告:依据调查核实后的数据资料,经过整理计算得出各种能耗指标,对照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水平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和造成原因,得出能源审计结论,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第十八条 能源审计机构在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查阅用能单位能源利用和财务有关原始资料,用能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 能源审计机构应与用能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为用能单位保守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二十条 能源审计完成后,能源审计机构按照规定期限向用能单位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并经设区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合格的报送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为用能单位保守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二十一条 能源审计机构对所出具的能源审计报告负责。能源审计机构编制的能源审计报告,须附主要编写人员的姓名、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专业等资料,并有机构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的签名,加盖能源审计机构印章。

第二十二条 参加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工作、对用能单位提供能源审计咨询的人员不得参与对能源审计报告的审核。

第二十三条 依据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计划进行的能源审计,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六章 能源审计结果运用

第二十四条 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审核指南》、《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以及对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要求,组织对能源审计报告进行评审,按审计报告质量分为

一、

二、三类,并及时向各设区市和用能单位进行反馈。其中:一类为较完整报告;二类为基本符合要求;三类为不符合要求报告。

第二十五条 评审结果为一类的,可依此编制用能单位节能规划。二类报告应按能源审计报告评审意见,补充修改报告,修改后符合要求的可依此编制用能单位节能规划。三类报告应重新编写。

第二十六条 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和督促用能单位按照节能整改方案,编写节能规划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十七条 对用能单位节能规划中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节能政策要求的,优先纳入支持范围。

第二十八条 无正当理由未提交能源审计报告、拒不开展能源审计的用能单位,节能监察机构对其实行节能监察。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6年10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10月19日。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6年印发的《山东省能源审计暂行办法》(鲁经贸资字〔2006〕361号)已于2016年3月29日由《关于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鲁经信综〔2016〕136号)文件宣布废止。

第四篇:《山东省动物诊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动物诊疗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及有关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执业兽医师和动物诊疗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是指从事动物疾病临床诊治、动物保健等兽医诊疗性活动。

第二章 执业兽医师管理

第四条 执业兽医师实行资格考试制度。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畜牧办公室组织,分为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和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合格的,由省畜牧办公室颁发统一格式的执业兽医师证或者助理执业兽医师证。

第五条 执业兽医师、助理执业兽医师申请人员应当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未有人畜共患病。

经审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兽医师考试:

(一)具有国家高等学校兽医及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连续从事兽医工作满三年的;

(二)取得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后,连续从事兽医工作满五年的;

(三)从事传统兽医工作满十年,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推荐的。

第六条 经审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兽医及相关专业中专学历,连续从事兽医工作满二年的;

(二)从事传统兽医工作,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推荐的。

第三章 注册和管理

第七条 实行执业兽医师注册管理制度。

执业兽医师可以向工作所在地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申请执业注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30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准予注册,发给兽医师执业证书。

第八条 执业兽医师执业类别分为:家畜、家禽、水生动物、宠物和其他动物。

第九条 执业兽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开展动物疾病诊断、预防、治疗活动;

(二)指导助理执业兽医师开展执业活动;

(三)处方权;

(四)参加专业培训和执业兽医师协会,参与兽医研究、学术交流和动物疫病控制活动。

助理执业兽医师不享有处方权。

第十条 执业兽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公正,遵守职业道德和兽医技术操作规程;

(二)按照用药剂量、停药期和配伍禁忌等规定合理开具兽药,不得使用假劣药品和违禁药品;

(三)发现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的

一、

二、三类动物疫病和当地新发现的动物疫病时,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爱护动物,宣传动物保健知识;

(五)使用规范的病志记录和处方签;

(六)在自然灾害、疫病流行等紧急情况下,服从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调遣,其所在单位不得妨碍、拒绝。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当对辖区内注册的执业兽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年度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的执业兽医师,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强制其接受集中培训和重新考核;重新考核仍不合格的,收回兽医师执业证书。

第四章 动物诊疗管理

第十二条 动物诊疗单位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动物诊疗单位的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动物诊疗单位应具备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动物诊疗单位分三级:

(一)一级动物诊疗单位包括动物(宠物)医院、动物(宠物)诊疗中心、兽医院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布局合理的诊疗场地,注射室、解剖室、化验室、手术室、动物病房、药房等独立设置,具有动物诊疗活动所必需的仪器设备;

2、有4名以上执业兽医师、3个以上兽医师执业类别。

(二)二级动物诊疗单位包括动物(宠物)诊疗所、乡镇兽医站、兽医诊所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布局合理的诊疗场地,注射室、化验室、手术室等独立设置,具有动物诊疗活动所必需的仪器设备;

2、有2名以上执业兽医师、2个以上兽医师执业类别。

(三)三级动物诊疗单位包括动物门诊部、村(场)兽医室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独立设置的诊疗场地,具有必备的动物诊疗活动仪器设备;

2、有1名以上执业兽医师、1个以上兽医师执业类别。

第十四条 动物诊疗单位必须有健全的动物诊疗管理制度,包括诊疗程序、病历登记、免疫登记、处方制度、化验制度、兽药进出登记、诊疗病例统计、卫生消毒隔离等制度。

第十五条 申办动物诊疗单位的程序:

(一)向开办所在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提交《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表及申办材料;

申请表内容有:申请单位和个人、拟设动物诊疗单位名称、地点、人员信息、诊疗范围、仪器设备及房屋信息、动物防疫合格证、管理制度等。

(二)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在收到材料后30个工作日内对申办材料进行审查,作出审查意见。

(三)申办材料经审查合格的,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在随后30个工作日内组织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3名以上兽医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经现场检查材料属实、人员设施设备等符合规定的,由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申办单位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并报市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动物诊疗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动物诊疗许可证》规定的地点和诊疗范围营业。

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到期需要换证的,应于期满前30天依原申请程序换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动物诊疗单位的监督检查、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必须严格条件,统一标准,责任到人。不得滥发证、乱收费、乱罚款。

第十九条 动物诊疗活动应依法行医,科学合理的按照兽药安全使用规定开具兽药处方。

第二十条 动物诊疗单位要建立完善动物临床病历、化验诊断报告等疫病诊疗档案,诊疗记录、病历和处方等原始凭证应当保存2年以上。

第二十一条 动物诊疗单位不得收治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和二类动物传染病中的布氏杆菌病、狂犬病、马传染性贫血病、炭疽、马鼻疽以及本地区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发现上述动物疫情或可疑动物疫病,必须24小时内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动物诊疗单位应定期向当地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汇总上报临床动物疫病病例。

第二十二条 动物诊疗单位必须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义务。动物诊疗单位及其诊疗人员有义务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动物防疫和疫病控制、消灭等工作。

政府对义务参加消毒、免疫注射等工作的社会人员应适当支付有关劳动报酬,对模范执行本办法,遵守行医职业道德和从事治疗活动成绩显著的动物诊疗单位和人员,由县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给予表扬或奖励。

第二十三条 动物诊疗单位刊播、张贴的广告,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动物诊疗单位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建立健全卫生、消毒、隔离、防疫等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消灭蚊蝇等昆虫。对可能传播疾病的垃圾、污物等必须密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五条 动物诊疗单位不得擅自生产、配置兽药制剂,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分离、散布动物病原微生物。

第二十六条 发生疑难病症或医疗事故,经当事人申请,由县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会诊、鉴定,医疗事故鉴定意见由专家依据事故双方责任确定。

会诊、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或事故责任人承担。

第二十七条 动物诊疗单位不得变相从事兽药批发等经营活动,不得销售、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禁用药物。

第二十八条 动物诊疗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及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畜牧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省畜牧办公室2002年4月20日发布的《山东省动物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篇:山东省异地商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异地商会的规范管理,促进异地商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异地商会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异地商会,是指由同一原籍地的外来投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注册登记地依法自愿发起组建,带有原籍地行政区域名称特征的商会类社会团体法人。

第三条 异地商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

第四条 异地商会以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贸合作为宗旨;以促进会员交流、规范会员行为、反映会员诉求、协助有关部门对会员进行管理和为会员依法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加强两地经济交流为主要业务,促进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融合,推动两地经济合作和发展。

第五条 山东省民政厅是全省性省际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各设区市民政局是全市性省际异地商会和省内市际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各县(市、区)民政局是全县(市、区)性省际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机关。 设区市民政局登记省内市际异地商会要坚持地域对等的原则。

第六条 异地商会的名称由注册地行政区划名、原籍地行政区划专名、商会三部分构成。

全省性省际异地商会的规范名称为“山东省XX(省或地市或县级行政区划专名)商会”,如:山东省福建商会、山东省泉州商会、山东省晋江商会。

全市性省际异地商会的规范名称为“XX市XX(省或地市或县级行政区划专名)商会”,如:威海市福建商会、威海市泉州商会、威海市晋江商会。

全市性省内市际异地商会的规范名称为“XX市XX(本省设区市行政区划专名)商会”,如:威海市临沂商会。

全 县(市、区)性省际异地商会的规范名称为“XX县(市)XX(省或地市或县级行政区划专名)商会”、“XX市XX区XX(省或地市或县级行政区划专名)商 会”,如寿光市福建商会、寿光市泉州商会、寿光市晋江商会,济南市市中区福建商会、济南市市中区泉州商会、济南市市中区晋江商会。

第七条 各异地商会为独立的社团法人,相互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遵循互相尊重、寻求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异地商会,凭借自身实力和公信力引导吸纳同籍异地商会为单位会员,促进异地商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合作发展。

第二章 异地商会的成立

第八条 设立异地商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会员必须是原籍地自然人或法人在注册登记地投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或控股企业,原籍地自然人或法人在注册登记地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会员单位不得少于30家;异地商会不得吸收个人会员;

(二)由原籍地在登记行政区域内投资注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企业法人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发起,经营记录良好;发起单位不得少于7家;

(三)有规范的名称、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章程;

(四)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

(五)异地商会应当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不得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会员单位合署办公;

(六)全省性异地商会应有与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3名以上,秘书长可为专职;

(七)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第九条 申请发起成立异地商会,发起单位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7家以上发起单位加盖单位公章的可行性报告,各发起单位的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和税务登记证书复印 件,企业简介及其近两年资产负债表和纳税证明;由原籍地公安部门颁发的发起单位主要出资人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发起单位在本领域内具有代表性、权威 性、影响力的相关资料;

(二)•社会团体名称核准表‣;

(三)发起单位委托申请人办理注册登记事宜的授权委托书。该委托书应由发起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发起单位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和简历。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准予名称核准:

(一)发起成立的异地商会不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办法‣及本办法第四条、第八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第九条规定之一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异地商会,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申请相关材料不真实,使用假材料、假证明的;

(四)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章 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

第十一条 异地商会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商会名称、登记管理机关和住所;

(二)商会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入会的条件和程序、权利义务、处分的内容和条件;

(四)组织机构的类型、职权、任期、选举和表决方式及程序等;

(五)商会负责人的产生办法、任职条件和职权;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十二条 异地商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协商处理内部事务。全体会员平等,充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三条 异地商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员数量少于100个(含100个)的,最高权力机构应为会员大会。会员单位的代表由会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会 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代表)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可以 委托一名代表参加会议,被委托人应当出示由委托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的委托授权书,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一个被委托人只能接受一个委托人的委托。

异 地商会的法定代表人由会长担任,并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异地商会会长兼法定代表人代表商会签署文件。异地商会副会长、秘书长协助会长开 展工作。异地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选任制)、常务理事、理事、监事长、副监事长、监事由会员(代表)大会以差额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秘书长 (聘任制)列席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会议。聘任制秘书长的聘任和解聘由异地商会按照章程的规定进行办理。

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由会员(代表)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

第十四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履行章程规定的相应职能。理事会与会员(代表)大会任期相同。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 十五条 理事会人数超过60人的,可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且应为异地商会负责人总数的两倍以上),向理事会负责。常务理 事会与理事会任期相同。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 十六条 全省性异地商会必须设立监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数不少于3人,设监事长、副监事长和监事。监事会作为异地商会的内部监督机构,按 照法律、法规、异地商会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对异地商会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异地商会理事、秘书长(聘任制)和财务工作人员不得兼任 监事。

第十七条 异地商会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包括会员管理、会费和财务管理、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事机构管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 信息公开、重大事项报告、内部争议处理等制度,由异地商会相关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表决通过,印发全体会员单位,确保各项事务处理有章可循,实现自治管理、 自律服务、自主协调、自谋发展。

第四章 职 能

第十八条

异地商会应当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能作用,根据需要可从事下列活动:

(一)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交流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编辑信息刊物,搜集市场信息,宣传两地投资环境,开展业务培训;

(三)开拓投资融资渠道,帮助会员增强发展能力;开展招商引资、经济考察、经贸合作领域的商务服务,促进两地经济交流;

(四)为会员排忧解难,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向政府反映会员的合理诉求;

(五)加强会员诚信自律建设,促进会员诚信经营,维护公平竞争和经济秩序;

(六)接受两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授权或者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五章 管 理

第十九条 异地商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章程规定,擅自扩大会员范围,将不具备入会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吸纳入会;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向会员收费或者摊派;

(三)利用异地商会开展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活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市场正常秩序;

(四)在异地商会内部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影响异地商会规范运作;

(五)设立地域性分会;

(六)限制或排斥符合条件的单位自愿加入异地商会;

(七)利用异地商会非法为个别单位牟利;

(八)违反规定,聘用在职或退休的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在异地商会中兼职;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异地商会的机构、人事、资产、财务必须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开。

第 二十一条 在职(含辞去公职或退休后三年内的)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不得在异地商会中兼职(包括担任名誉职务和临时职务)。上述人员辞去公 职或退休满三年以后只可兼任异地商会聘任制秘书长及异地商会秘书处聘任制工作人员,不得在兼职的异地商会中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任何报酬,不得获取其他 任何额外利益。

上 述人员拟在异地商会兼职的,须按照•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相关人员在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兼职(任职)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鲁厅字„2013‟33号)、•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转发†中共中 央组织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鲁组发„2014‟27号)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异地商会应当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根据章程、财务制度规定和业务范围使用其财产,不得在会员中分配,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异地商会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年检材料,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年度检查。异地商会每年年检时应将会员名册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 异地商会每年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应向全体会员公告,并于每年年检时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财务审计报告。

异地商会应当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二十五条 异地商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按照•山东省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细则‣(鲁评组发„2014‟1号)的规定执行。

异地商会开展合作活动应按照•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民„2014‟7号)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异地商会应向会员公开年度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会费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登记事项、章程、组织机构、接受捐赠、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以及政府购买服务事项等信息。

第二十七条 异地商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登记管理机关将根据情况确定年度检查结论。情节较重的,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章、政策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设区市民政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东省管理办法范文】相关文章:

山东省高招办法范文06-15

山东省供热管理办法08-24

山东省生育证管理办法02-16

山东省华侨捐赠管理暂行办法04-19

山东省产假范文05-21

上一篇:所得税核算方法范文下一篇:山东省政策解读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