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思初中作文

2024-04-29

学之思初中作文(精选7篇)

篇1:学之思初中作文

孝之思初中作文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可又有几人能领悟到他的真正含义呢?

孝,可以让家庭和谐;孝,可以使长辈幸福;孝,可以让人知足快乐。孝,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润滑剂。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孝”的经典故事,比如: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损,鹿乳奉亲的郯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为去世的`父亲下葬,于是,将自己卖身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奴仆,以挣得银两安葬父亲。说到这,我的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哪一个人会做出这样大的自我牺牲,来侍孝双亲?这是一种怎样的孝?我实在无以言表。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些孩子成长在父母的荫庇下,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俨然是一个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有父母想着法儿的讨我们欢心的份儿,我们哪里还懂得要孝顺父母,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束之高阁了。我们现在又有谁能体会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良多感慨呢?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机会错过,将会抱憾终身!其次做人亦当尽为人子女之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却是当今社会不平凡之人了。

古人孝子行孝,莫不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谨记,可曾做到?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劳解忧呢?

静下心来,想想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对谆谆教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篇2:学之思初中作文

昨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颐和园,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喧闹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各种稀奇古怪的拜寿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可高贵的他们怎能容许人们肆意触摸它们的身体呢?它们用玻璃为自己做了一个保护罩,还用栏杆围了起来,写上了标志语,但人们却对标志语视而不见,执意要和它们合影,还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栏杆里面与奇石合影。难道这样的照片真的美吗?

再向里走,长达七百二十米的长廊赫然映入眼帘。当然,也有那些歇凉的人们,有的人倚在柱子睡觉,不知他是否梦见了古人,有的人在玩着手机,有的.人吃着零食,吃过的垃圾就像脚印永远地留在那里。古物不是给我们欣赏的吗?中国人民对文明的理解就如此至少吗?

颐和园生长着千奇百怪的古树,扭曲的枝干,弯曲生长的树枝更加突出了颐和园的奇丽。在经历沧桑的古树脚边出现了许多的“保护者”——小草,郁郁葱葱地它们生生世世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太空”。因为人们让它们不再幸福得生活,因为人们让它们失去了充满欢声笑语的生活,古树在痛苦的哭泣,不知是为自己身上的伤痕而哭泣,还是为脚边已被人们践踏而失去生命的小草而流泪。

“呸”随着一声吐声,我身旁的一位中年人将罪恶的谈吐到了小草的身上。随之。大摇大摆的离去了。我震惊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一路走来也看到不少的外国人,但是他们比我们更加珍惜这些古物,更加懂得怎样去爱护它们。但为什么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而不知道呢?

这些是古人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古人把它们留下不就是为了激励我们吗?就像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更好。比他们生活的更加幸福呢?天下间哪个父母不想儿女好,可我们对祖先留下的“财富”又做了些什么?

篇3: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之思考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取向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 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 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就业渠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而其主要区别还在于适龄人口的入学率。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 属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 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理论, 美国在1940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到20世纪60~70年代, 西方各国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9%, 也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须承认, 高等教育大众化代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曾经大学是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就读的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规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学的逻辑架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逐渐开始承载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认同:满足国民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因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潮流。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是正确的, 即:“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到‘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加强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 (发展高等职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 2006.10.11) 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竟起步较晚, 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暴露了诸如教学质量问题、课程开发问题、师资建设问题、校企合作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办学特色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已经被人们所关注, 并力求解决的办法。

二、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进行清晰的办学定位

教育目标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目标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的功能, 这是教育目标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职业类人才, 其中值得强调的问题是在高职教育阶段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终身向学的愿望和志趣。在自建国以来历经几十年的高等教育目标不断地变革和完善的过程中, “全面发展”始终是核心的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 对“全面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探索。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反映在高职教育阶段, 旨在强调教育的创造性、陶冶性、时效性和人的素质发展的综合协调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专注于人的理性塑造, 把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为个人的生存做准备,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忽视了对人格的尊重、发展和完善, 弱化了人格养成功能。从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 应该把如何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 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 完善人的精神结构, 使人最终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针对高职教育, 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意识层面都存在暂时无法克服的痼疾。例如, 招生录取工作, 始终坚持的做法是先本后专;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会以受聘人员的毕业院校、学历情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意识层面也存在着“高职”即“弱势群体”的错解, 如果不是出于无奈, 家长一般不会愿意送学生去高职院校就读。上述情况一方面确实需要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也确实需要对读书、读大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有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在我国, 数千年的文明史, 形成了强有力的、持久的文化传统, 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中的这句话, 浸染着几千年来的中国读书人的思想,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 中国的百姓都是以“读书入仕”为人间正道, 故有“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之语传世。十载寒窗, 一举成名, 飞黄腾达以光宗耀祖。尽管对于“优”字历来有两种释义, 其一, “有余力”、“有余暇”;其二, “优秀”。但千百年来, 似乎“优秀”一意已成为人们更心领神会的解释。一定要把书读好, 把书读好了就去做官, 做官成为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读书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但值得商榷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始积累所遗留的“精英教育”情结, 及至今日这种情结都无法让人释怀。以高考为例, 高考是盛事, 年年的高考牵动着考生、牵动着家庭、牵动着社会, 考场附近车辆禁鸣, 指定出租车义务送考……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试图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时候, 高考依然年年盛世。曾经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升入了大学意味着功成名就,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有人注意到了高考中又一座“新的独木桥”正悄然形成, “名校意识”潜滋黯长。这样的一种情结大至会妨碍人们形成时代背景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至会影响人们对于求学、就业、成才等问题的理解。因此, 办高职教育一定要办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尊重人的感受, 顺应人的秉赋, 开发人的潜能, 凸显宽松的教学氛围, 逐步建设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 真正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一种主张是建立在踏踏实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需要发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精神, 经过辨证的分析, 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科学发展。

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目前, 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这一问题就尤显突出,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许多年来, 对我国学子而言, 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大学毕业生已经习惯了“统招统分”的就业方式。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 并可以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 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新定位。所以, 高职院校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理解, 做好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随着就业制度、体系、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 相信我国高职教育一定也能解决好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 能够使学生充分感知高职教育所赋予自己的价值, 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的结果。目前, 我国的管理体制、财政发展的状况、文化传统的影响, 必然会对高职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 又必须强调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当务之急。从高职教育目标要求出发, 高职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 都更加强调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都更加强调教师对课程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对于相同的教育文本, 不同教师由于各自不同的视野 (知识经验、哲学指导、心理差异等) 会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行为, 这些教育行为本身就是对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些教育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使学生形成乃至重塑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势必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喜民.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篇4:初中化学科学探究之思考

“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经典之语,而探究性教学正是这一经典理论的体现,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智慧,只靠老师的说教,效果就显得有点拙了,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通过化学探究,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1.探究来源于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它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必须通过在教学中,使学生在逐步获得新知识和发展兴趣的互为因果的过程中得以激发和培养,才能使这种潜在动机指向特定的方向,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插入趣味知识,能够有效地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化合价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书本中出现的那么多的化合价,学生往往感到乏味且无法记住,于是笔者就采用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去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即零价单质要记牢;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讲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有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还有可变化合价;已知两头求中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容易引起兴趣,当然,兴趣知识的插入,要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素质;要有益于激发创新兴趣,促使创造欲的产生。

2.化学实验是探究的突破口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创造学生探究的机会,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和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创造学生探究的机会,放开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小课题、实验代用品,如用青霉素试剂瓶制作反应器,用自行车上的气门芯橡皮管作导管等,开展课外微型小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做实验中开阔视野,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中探究知识。

3.基础知识和方法是探究能力的基本保障

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学会总结知识和方法,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教师应以化学知识为资源、课堂教学为阵地、化学实验为途径,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启发学生找到多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引导学生将设想付诸实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初中化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

1.情景引起兴趣

情景教学是适合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方法,同样,它也能适合于初中化学教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熄灭”,说明好奇是人的本能,为此,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熟悉或有趣的事情;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多媒体教材;或事先布置课外活动、组织参观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在上“水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将一小粒金属钠放人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看到金属钠颗粒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迅速熔化成小球,发出嘶嘶响声,无色的水变成红色时,学生很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探索问题、寻求答案。

2.设置悬念引发探究

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前一阶段创设的情景,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或提供给学生获得资料、素材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和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从实验入手实施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的灵魂,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亲自助手,体验探究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按自己设计的去做,鼓励学生在不违犯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大胆去做实验,不要怕出错误,也不要怕失败,若实验不成功,也要尽量让学生自我纠正,重新操作,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验的乐趣,获得实验的喜悦,并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

总之,以上是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寻求更合理的探究教学方法,各方法相互结合施用,在教学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5:不足之思初中优秀作文

上学期的课程学习,说真的,一半我履行了,另一半确因懒惰而没有执行。上学期就因懒,浪费了我许多学习的时光。

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了喝咖啡的人似乎说的正是我。优雅地品尝一杯咖啡的时间,鲁迅先生则用在工作上,而我,却像上了瘾似的痴迷地看着电视。时间一晃就是半个学期,学来的,只有几个单词,一些概念而已,单单只有这些。

这半年,我在学习上,成长得非常缓慢。我想这可能跟我上课不爱发言有关,虽然每天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全神贯注地听课,但一言不发静静地坐在那,思维不够活跃。

其实我少发言,g因为怕回答错了丢脸,怕一站起来就会语无伦次,心跳加快,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自己思考,别人起来发言,听听是否正确,因为这样想我失去了许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个学期我会让自己勇敢起来。

期末考结果一下来,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数学老师值得开心的.是因为,我们比上个学期进步了一些。语文老师可惜地说这次还是第一,但以微小的零点四分勉强上第一名。英语老师伤心地说,为什么会教出你们这群假学生来啊!成绩从第一跌到第四。

篇6: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之思考论文

(一)通观全局,制定阶段性的复习计划

在复习的时候,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熟记公式、法则,并灵活应用公式解题。抓住教材知识点的精髓,做到万变不离其本。把由厚书读薄,再由薄到厚,基本上就打好了地基。然后再做题,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无论题型怎么变,都以不变应万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精雕细琢。

(二)立足教材,集中复习范围

我们一定要把《考试大纲》吃透、抓准,把教材弄懂、弄熟,否则复习计划很难制定的合理。从学生得分、失分的情况来看,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选择和重组教材中的内容,集中复习的范围。适当取舍一些知识点,哪些是学生最易得分的,要多讲多练;哪些是学生失分高的地方,可以适当舍弃。比如,二项式定理,复杂的公式让学生记忆起来很困难,而高考中不是每年都考,即便考最多是2分。所以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是少范围给能接受的同学私底下说一说。既节省了上课复习的时间,又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真正掌握。

(三)严格要求,设置低起点的目标

本校学生的特点就是教师布置的内容,学生能完成六成的就是不错的学生,所以给学生设置目标的起点不能过高。在教学中遇到重要定理,应让学生一条一条背会,考察学生时也要逐个过筛子。遇到高考中容易出现的例题,实在不理解的学生,就先让他们把步骤背下来。高考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也就是在原题型的基础上换个数。在高考时写上几步也可以能获得步骤分。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今天会了,明天就可能忘了,知识掌握不牢。所以教学时,应及时把旧知识翻出来练一练,严格要求学生真正掌握,抓住根本,而不能做墙上的芦苇。有些问题真正掌握了就能拿到分数,如果模棱两可的,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会犹豫、易失分,所以严格要求非常重要,不要给学生以后在复习的懒惰机会,或是考试不一定考的侥幸心理。

(四)引导鼓励,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篇7: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思考

新乐大流中学周立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之,教育部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如果再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分数决定一切”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也难以奏效了。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只能造成“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的现代“文盲”了。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当然,素质教育不是要把旧的一切丢弃,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耶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的好;而对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这就启示我们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因此评价学生要采取发展的多元化的激励性的评价。下面本人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中有关内容结合农村初中生实际浅谈自己的看法:

当然,整体评价要注意:一是坚持民主式评价,即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三是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四是变争优评价为创先评价。努力做到:(1)要倾注真爱;(2)要充满激励 ;(3)要带着赏识;(4)要讲究艺术;(5)要体现过程。更重要一点要注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农村条件的限制更应如此。要突出农村特色的评价特点。

一、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

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共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7个纬度。

公民素养纬度中有环境意识要素。这一要素评价时教师可结合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村的要求对学生作出评价,看其在学校,更看其在家中这一方面的表现,从而使学生真正树立环保意识。

创新与发展纬度中有创新表现要素。这一要素可以说是农村中学生最薄弱的地方,但同时又是最有潜力的地方。因为农村这一大天地、大舞台要多大有多大。教师应注意引导好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审美与表现纬度中有艺术活动与表现要素。这一要素也是农村中学生的薄弱环节之一,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和观念落后,对音乐、美术学科不能一视同仁,不开或少开课时。从而扼杀了学生这一方面的天赋。

其实,这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如美术方面可开展塑泥像活动来作为评价的内容。

二、专门性发展素质。

专门性发展素质包括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体质健康测试三个要素。其中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众所周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农村学校里开的信息技术课时过少或不开,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欲望。完全可利用多开课时的方法促使学生这一方面的充分发展。

三、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包括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两个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创新活动要素中,学校和班级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多开展此类活动如开展“速记竞赛活动”、“学具自制比赛”等各种各样活动。

四、创新实践成果。

创新实践成果这一评价内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成绩几乎为零。关键不在于学生无天分,而在于学校方面几乎忽略了这一块。其实对农村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去创造这一方面成果。如“剪纸艺术”、“作文比赛”、“诗歌比赛”等。

上一篇:描写谷雨的诗词下一篇:李玉财教师师带徒三年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