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2024-04-08

中国传统文化之思(共8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思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演化的缩影,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另一方面,它更是作为载体将古人优秀的思想理念进行传承,引导着我们有序而健康地迈向未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断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我们的国家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各种学说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竞相出现,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而其中以儒家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时今日,儒家学说的各种思想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先贤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现在看来也是我们道德的最根本准则之一,这是很具有先进性的思想。治国理政方面,儒家也提出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样独到的见解,成就了后世无数的贤明君王。儒家重视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样简简单单二十多字的一句话,却深刻地道出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没有诚信的人如同没有轮子的车,注定无法前行。关于如何学习,儒家更是提出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诸多观点。儒家思想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当时乃至现在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不仅仅包括儒家学说,法家、道家等等的学说思想也对我们的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上,更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的先人通过在劳作时的不断观察与总结环境气候的规律性,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这对于农耕作业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最常使用筷子进餐,具有方便、快捷、卫生等特点,这与西方的进餐方式截然不同;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佳节,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不寄托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种种感情;中华民族伟大的先人还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例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等。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支持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即使是在近代时期,我们的国家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面临危亡之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给予我们的优秀品质依然支持着我们所有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顽强地抵抗列强的侵略。无论成败与否,我们的信念从来没有失去过。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向着辉煌的未来大步前行,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给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杜绝极端思想,既不全盘否定,也不一味盲从。我们所要做的是去除传统文化中不适合我们所处时代需求的“糟粕”,保留其中的“精华”,并对其进行改良和发展,使其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色。我们应该站在全世界这个更高的角度上来审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两者相互交融,形成满足我们时代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优秀文化,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地更广更远,使世界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只有使其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各个领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全面的革新与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主体作用,积极实践,以身作则,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我们的思想,深入我们的灵魂,真正地理解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沉淀,是凝聚着无数先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特征,最主要是让自身的文化得到保持。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不竭之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事业,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篇2: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但也有一些人的心中始终坚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3年,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备战2014年高考,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无限的议论和猜测。虽然近年来从香港的大学重返内地复读的考生不是个例,但刘丁宁的回归还是引起巨大震动。而刘丁宁选择回到本溪,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在上《天天向上》节目时,细心的人或许可以隐隐的感受到她心中的渴望。她说应家长老师的要求年轻时应该外出闯闯,而当主持人问她闯到了哪里去时,她低声说“香港大学”,就连主持人都感受到了她话语间的落寞,她说去香港是“听从家长老师劝告出去闯练”,而提及北大则是“真心想去”,她那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更像是一句誓言,她说她的人生座右铭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这更是表达了她内心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有熟悉她的网友曾说“她总说自己是个古代人,想来她没找到她想要的。”北京大学有着一股浓浓地文学气息,而与之相比,香港大学更显的现代化。或许这便是刘丁宁义无返顾的离开香港大学而为去北大继续复读的原因吧。

经过这件事,我们不禁要好好的思考一下,现代社会中能尊重或记得传统文化的人都很少,更何况是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呢,而刘丁宁却“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这又是怎样的气魄和修养呢。

篇3: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 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 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 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 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 (IFPI) 数据指出, 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 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但效果甚微。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 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古琴、二胡、古筝等) ;根据生活需求 (特定目的) 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 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 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 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 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 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 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 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 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 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 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 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 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 国内市场演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 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 总计演出120场, 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 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 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 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 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 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 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 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 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 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 笔者认为, 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 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 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 突显其文化价值, 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 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 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 国际市场演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 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 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 更重要的是他们代理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 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 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 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 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 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 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 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 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 在国际演出市场, 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 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 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 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 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 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 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 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 无线音乐118.9亿, 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 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 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 (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 ;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 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 除了个人喜好, 也会按“新、奇、特”标准, 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 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 由此, 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 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 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 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 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 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 保护其类型多样化, 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 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 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 2007 (3)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 2007 (3) .

篇4: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 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 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代理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

[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

篇5:欧美企业文化与我国企业发展之思

摘要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心,连同企业的特有表达方式而形成的文化。成功的企业,都有丰富的价值观。如飞利浦公司的“让我们做的更好”、丰田公司的“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思想、世界的丰田”等,这些价值观都是来源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并且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这种非行政性的力量成为调节和平衡各种关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并能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关键词欧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项:一是企业环境,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因素;二是价值观,是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其本身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英雄人物,是把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为职工提供可效法的具体楷模;四是礼节和礼仪,是对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它向职工表明公司所期望的行为模式。由此,我们可以学习欧美企业文化的 优点提高我国企业的发展。

欧美企业文化环境

(一)突出个人能力,尊重个人价值

美国企业文化不着眼于集体,而着眼于个人,鼓励个人努力奋斗,突出个人能力;企业内部充满自由平等精神,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革新和实验受到鼓励;人们乐于求新求变,乐于开拓冒险;强调个人负责,个人决策。根据个人完成任务,尽责尽职情况,给予个人奖励。这些突出个人能力智慧的企业文化,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了人们的竞争、创新和冒险精神,减少了人际摩擦和能量内耗。如惠普确立了“相信任何人都能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创造性,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的经营理论;“尊重每一位员工”是沃尔玛的三项基本信仰之一;IBM把“尊重个人”作为他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内部人人平等„„..但这易于削弱集体力量,影响相互合作,使人们更多地将企业看作是个人赚钱和实现抱负的场所,缺乏献身企业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学习其对员工的尊重与培养,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能力,让其有所担当,负起责任,鼓励并帮助其发掘潜能,在个人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二)重视理性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

1.求实精神较强,形式主义较少。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讲求实在,较少虚假,沟通意见直接明确。企业有较强的行动意识,既重言,更重实。乐于实干。

2.提倡科学与合理。重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比较重视硬性管理。企业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各种定量方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在经营管理过程,尊重科学,依章办事,追求合理,较少受人情关系的影响。

3.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从实际需要出发,招聘或解雇工人完全靠合同契约维系员工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情面关系。这样做,虽有利提高效率,但影响劳资关系。由于只重理性,不重感情,企业内部等级较严,刚性过分,柔性不足,往往压抑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管理,重实干少形式化。规范机制体制,重视硬性管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既要重视合同也要顾及人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如强调"独立自主","感情投资"、"协商沟通"、"大众参与"、"职务扩大化"、"弹性工作日"、"动式管理"等,来实现硬管理与软管理的结合,发挥员工各自优势。

(三)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美国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极强的质量意识与顾客意识。政府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依法严惩制假贩假者。要求企业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意见权"。

1987年美国政府开始设立"国家质量奖"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政府还协同社会团体,舆论工具,不断灌输质量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多种方式,提高人们判别商品好坏的能力。坚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具体表现是,在科学

理论指导下,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如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等。同时坚持"顾客总是对的"经营口号,千方百计维护消费者利益。

而在我国,明显的,质量问题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道德观念严重扭曲,引发了一些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企业,只有把质量,消费者放在重要的地位,将道德理念与经营策略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形成长久的文化理念,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确定了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才会向良性化发展,欧美的大型企业就说明了这一点,安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是伙伴关系、二是诚信、三是个人价值、四是成就、五是个人责任、六是自由企业。波音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永为先驱,尽善尽美。宝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领导才能、主人翁精神。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结合现代经营理念的导向。

英雄人物

乔布斯是一个奇迹。苹果公司濒临绝境,恳请乔布斯回来重新掌权,他要了1美元年薪,头衔是“临时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首先改组了董事会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欢,达成全面交叉授权协议。接着,他开始推出新的电脑经过乔布斯的改革,“苹果”马上实现盈利。乔布斯刚上任时,苹果公司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一年后盈利3.09亿美元。1999年1月,乔布斯宣布第四财政季度盈利1.52亿美元,超出华尔街的预测38%。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已由原来的5%增加到10%。不过,在许多场合,他常常言行无礼,傲慢自大。但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

大多数领导艺术的书不太会吹捧史蒂夫•乔布斯的管理方式,但我们可以学习他对产品充满愿景的品质,学习他特立独行的能力,从而实现愿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将会带领一个企业走向辉煌。这足以说明领导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领导人,突破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将有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

礼节和礼仪

礼仪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礼仪是企业形象、文化、员工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忽略了应有的礼仪或没有规范的礼仪就不能为企业在形象塑造、文化表达上提升到一个满意的地位。导致企业形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很大却很难收到效果。这都是在商业活动中没有规范的礼仪行为导致的。所以重视礼仪,为公司打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必需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维持和维系企业个人的结合体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组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他用外在的形式与力量维持着人们的结合;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通过内在的方式沟通人际关系,维系着人们的结合。优秀的企业文化,由于有统一的和崇高的奋斗目标,有被广大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有把职工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因此,企业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把职工结合为强有力的集体。故而,重视企业文化方能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篇6:高校图书馆廉政文化建设之思考

高校图书馆廉政文化建设之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如何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对高校图书馆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特色和途径作初步的思考.

作 者:钟华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25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廉政 文化建设

篇7: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教育是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而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只能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去做,要求学校文化管理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利的环境,借助有利的机制,这个环境和机制是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这种学习行文在个人、团体、组织或组织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产生。学习是持续性的并可以战略性地加以运用的过程,而且可以统一到工作中或者跟工作同时进行。学习不仅能带来个体知识、信念、行动的提升,还能增强组织自身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

一、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理由

学校理应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其理由如下:

第一,学习型组织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目标的新型组织。新世纪最大的能量来自于学习,最大的竞争也在于学习,学习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叶澜教授说:“校长应把所有的生活变成有学习意义的生活,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一种认识的需要,一种发展的追求,使人生变成学习的人生、发展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

第二,学习型组织为现代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提案;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从通才教育的观点说明了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提出“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的目标;2001年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的高峰会议上

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要“日新又新,不断的创造未来”,可见,终身学习,以求精进是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现代教师和学生应对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需要学习型组织。因知识老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已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学习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就。学习是一条双向通道,教师学的越多,学生也就学的越多,学生学的越多,教师就需要学的越多,如果希望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首先必须把教学和管理理解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方式

学校品牌的深层内涵是文化,而文化的深层内涵是自主学学习。所以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基础和保证。那么,我想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应主要着力于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学校管理要更新管理机制,为师生搭建平台,实现师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学习型组织永恒的价值追求。所以,在学校文化管理中,要实现员工的自我超越,首先要建构和培育实现自我超越的软环境:改革学校的用人机制、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激励机制等;通过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新构师生自主管理模式,也可以通过学科建设、学术扶植创建一个适合创造的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才工程,一为教师成长提供空间,二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氛围。

第二,学校文化管理旨在倡导学习、倡导创新,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一个看待旧有事物的特定的思维定势,是决定团队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学校要转变旧有的管理观、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创新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在探索中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管理模式。

第三,尊重集体话语权,整合集体价值观,“建立共同的愿景”。圣洁说“共同的愿景就是人们心中的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因为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人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均是在需要和目的的驱使下亦即价值判断的驱使下,使主体与客体契合。所以学校管理一定要培育和引领集体话语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管理即培训,争取实现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一种集体的修炼,把潜在团队智慧变成现实的团队智慧。”(同上)而团队学习要通过团队管理来进行,所以现代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即培训”。的确,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培训过程,文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师生员工的价值提升的过程。

第五,实行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建立学校的发展系统。学校文化管理要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只注重当下的利益,而忽略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形成。第六,建立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为全体学生服务,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三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所以,学习型组织就得包括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全员

学习”包括学校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坚持学习,并形成制度,尤其决策、管理层,掌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命运,更应不断的学习。“全程学习”要贯穿学校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即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种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教学与研究互动的良性机制。“团队学习”强调学校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放,强调组织成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激发集体智慧,共同提高,使学校成员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七,新课程实施是实现学校文化管理下学生发展的“绿色通道”。运用发展性思维,重构课程观念和课程模式,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说,就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完成好课程要素、课程思想和理念的重构,实现教育哲学观、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的变革,实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题模式、课堂教学操作的转变。进入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了教育的三个转变——从体制改革到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重视规模速度到重视质量效益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到坚持教育“育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的转变。因教育发展人的功能载体就是课程,所以,不失时机的贯彻新课程教育教学是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绝对保证。

篇8: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海德格尔的思想博大精深, 融会东西。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海德格尔关注科技时代中人类总体的生存状况, 他的思想充满了浓郁的危机意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一个具有独创性精神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宣告了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 堪称对西方两千年哲学思想的总体性反思。

“存在” (Sein) 无疑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标志性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 海德格尔思想的重心就在于重新阐释“存在”的意义, “‘存在’毋宁说是最晦暗的概念”。[5]P5传统哲学将“存在”与“存在者”混为一谈, 将“存在”定义成为“存在是什么”, 而“……是……”正是形而上学对表象世界进行说明的“根据律”。由于作出这一判断的主体是人, 世界因此便人为地划分出认识的主体“人”和被认识的客体———“世界”, 主体与客体二元分裂的格局由此产生。西方传统哲学自柏拉图开端, 无一不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这一普遍本质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他通过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 确立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笛卡尔正式确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哲学原则, 人成了一切事物的中心, 主体性原则被正式确立起来。在海德格尔看来, 主客二元对立的错误是由于首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孤立的主体, 这完全是对实际存在状态的虚构。由于这种传统在哲学史上是自柏拉图开始的, 因此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终极任务就是要承续前苏格拉底之宗, 通过追问“存在”, 化解主客二元对立, 为哲学开辟新的道路。

这条新的哲学道路的开辟以对“存在”的追问为起点。“存在”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是以一个活跃的动词形式出现的, 即以“怎样”的方式来追问而不是规定它是“什么”。存在总是某个存在者的存在, 绝没有超越于存在者之上的彼岸的“存在”。至此, 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是哪一个存在者领会着“存在”并向“存在”发问?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发问的存在者, 只能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用“此在” (Dasein) 这一术语来标识这种发问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 (being-in-the-world) 是“此在”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 呈现一种不分主客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此在”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所有在者的意义都是通过“此在”来展现的。“此在”领会着“存在”。“此在”自身的“存在”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生存规定着“此在”, 因而对“此在”的分析就转变为对“此在”的生存论上的分析, “此在”所有存在方式都可以归入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1]P1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此在的存在论是“基础存在论”。至此, 海德格尔以“此在”的生存论即“存在一元论”取代了“主客二元论”, 为哲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2. 基础存在论之美学意义

海德格尔后期以“存在”为依据, 将其哲学思想延伸至美、美学、美学史、诗、语言与艺术等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开创的新的哲学道路对西方美学的深刻影响同样是不容置疑的。建立在基础存在论基础上的存在主义美学把美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 恢复了美的本体论地位, 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近代西方美学受形而上学的影响, 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撇开了美的现象探索美的“本质”, 探寻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根据, 并把美的规定性当作美的实体。西方现代美学正是以反对这种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这种反对的呼声由叔本华、尼采, 等人发起, 经由弗洛伊德、狄尔泰、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现代美学的首要任务。但是无论是反对理性主体、强调“生命意志”的叔本华还是强调“非理性本体”的尼采都未能最终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范畴。狄尔泰虽欲以“生命体验”为基点取消主客二元对立, 却始终站立在一种虚设根基状态上。真正意味着对近代美学彻底革命、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美学开始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首先, 此在的基础生存论从生存论的非现成性识度消解了美的现成存在。形而上学的“本质”式追问引诱我们发问:“美是什么?”而从基础存在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发问是建立在“存在的遗忘状态”之上的。当我们问“美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领会了美的存在。而“此在”的“在世界之中”的思想方法迫使我们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绝不是现成存在, 它们只能在某种活动中生成。从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研究转入审美活动的研究, 并且从审美活动中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的问题由“美是什么”转向“美如何存在”, 美的问题在“在之中”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其次, 基础存在论强调“此在”的“在世界之中”。欲实现人与人、世界、自然的和谐统一, 海德格尔强调通过艺术“召唤”这样一个“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世界, 从而获致人的“诗意地栖居”之所。通达此境界的途径并非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张的“静观”, 而是“诗”, 或者说本真的无“遮蔽”的语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从“此在”出发, 以处于生活与自然之中的人为对象, 通过“诗”的途径让“存在”“去蔽”敞亮起来。按照海德格尔的解说, 存在者之存在的“显现”就是他的审美状态, 即存在者的无蔽状态就是基于其自身的审美状态。美即无蔽之真理的显现。西方传统美学中始终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美, 以及美与真理的关系问题, 在海德格尔所构建的本体论中得到了解决。海氏对“美”作了这样的界定:“美是真理作为无蔽而发生的方式之一。”[2]P35美与真理是统一的, 美是真理得以显现的一种方式, 真作为美而显现。

中国传统美学自老子美学开始一向崇尚自然, 其中蕴含着古人普遍的人类关怀和价值取向。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 有别于现代西方美学体系的独特的美学体系。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中找到解读中国传统美学的新道路并为当代中国美学的构建找到方法论的根基, 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意义的研究课题。

3. 通向“大道”———中国传统美学的“去蔽”

前面说过,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对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更值得中国学者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借鉴海氏的美学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去蔽”?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古代艺术典籍?如何使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 并建立起真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自鲍姆嘉登以来, 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其基本方法因而也是一种直逼“本质”的追问方式。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这种对艺术和美进行概念逻辑式的本质性追问。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有大量关于美的论述, 却并没有从学科的高度对“美”和“艺术”进行总体反思。中国古人对美的认识是多元的, 从来都不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当现代美学在“西方语境”中被引入中国, 我们开始以西方的逻辑思辨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美, 这种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传统美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遮蔽”。中国重直觉、非逻辑的、非科学的、非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被斥之以“落后”、“神秘主义”之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艺术之思产生了一种遮蔽, 致使一些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概念来表述的命题, 如“神韵”、“风骨”、“妙悟”、“味”、“远”等被排除在了美学体系之外。

首先, 当代中国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必须突破西方现代美学所持有的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从海德格尔研究中, 我们找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他所开辟的新的道路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学界对自身文明的反思与深入理解。华夏文明本身是没有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 中国的先哲们总是从人的现实生存与具体的生存体验来把握、感受与评价事与物。它是一种不能用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来衡量的另一种哲学思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始终围绕着社会和人生展开, 具备有别于西方美学的三大特征:“致中和、虚守静、尚神韵。”[3]P7“美”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世界中是一个建构的、开放的话语范畴, 涉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方方面面。一些著名的美学命题, 如“气韵生动”、“妙悟”、“风骨”等只有从生存论的角度体悟, 才能把握其中的精义。审美者必须进入具体的审美境域、在当下的审美活动中构成对这些范畴的体认, 用全部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境界去领悟与感受。这种美学思维方式正是在生存中、在与诸存在者的共在中领悟美的真谛。没有主客二分就难以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 这一点曾被视为华夏文明在近代落伍的主要思想根源。海德格尔提出从此在的生存为出发点来把握诸存在者的存在对中国学界极有启发。建立在基础存在论基础上的海氏美学思想为我们重新阐释与评价中国美学的元典籍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其次, 借助海德格尔的“大道”之思可以对中国传统美学中“道”的范畴重新解读, 并为其找到方法论根基。中国古代美学具有鲜明的以“道”为体的特点。“道”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有神秘色彩的字眼, “道可道, 非常道”、“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传统美学以“道”总揽万物、统领众美。“道”作为一种审美模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中国古代对于“道”的探寻大体循着以老庄为代表的“天道”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人道”展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偏重于人道的探究, 将“道”作为社会人伦的最高准则。而老庄的“天道”思想对民族审美心理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将“道”作为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 “道”是对无限的宇宙生命最诚敬的慨叹和最真切的感悟。道家之“道”具有“朴素、变易和博大等审美特征”。[4]P8它无所不备, 无所不有, 无所不长, 无所不用, 老子称之“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 第25章) , 庄子称其为“大全” (《庄子·田子方》。老庄推崇的大美既像“道”一样具有独立自足性和普遍适用性,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老子》, 第25章) , 又像“道”一样天然素朴, 不加雕凿。

在后期的思想中, 海德格尔用“大道” (Ereignis) 代替“存在”一词, 这种转向表现出其研究的视角已拓展到与东方思想, 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中。“大道”比“存在”更具有原发性, 更具活力。我们不能按形而上学赋予我们的思维方式问:“大道是什么?”因为“我们既不可把大道表象为一个事件, 又不可把它表象为一种发生, 而只能在道说之显示中把它经验为允诺者。我们不可能把大道归结为其它什么东西, 不可能根据其它什么东西来解释大道”。[5]P220如果把人与存在的问题看作海德格尔思想的起点, 那么“大道”则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最终指向。“大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既有澄明, 又有隐匿, 还有由隐到显和由显到隐的运作。“大道”与“道”产生的根源不同, 却具有相似的精神气质。海德格尔对“大道”的阐释都包含着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如果以海德格尔的批判反思的精神实质为指引来解读东方的“道”, 将有可能使我们对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些特质和中国美学的追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大道”解读“道”更不失为传统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相互对接的一条捷径。

4. 结语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化解标志着人类思想史的又一座里程碑。海德格尔的哲学因而常常被看作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和二十世纪哲学转向的一个标志。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不仅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审美精神的理解、促进中华艺术精神明晰化, 进而为民族审美精神找到方法论上的根源。海德格尔直逼“存在”的现象学追问导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终极世界, 他的“大道”之思则为我们传统“道体论”的美学传统找到了一条方法论途径。以“大道”的精神解读东方的“道”, 借鉴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构建和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课题。

摘要: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不仅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族审美精神的理解。以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为指引重新解读中国传统美学、为传统美学“去蔽”, 实现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 将会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解读,构建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 1999.

[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艺出版社, 1991.

[3]王晋中.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J].雁北师院学报, 1995, (4) .

[4]王哲平.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3) .

上一篇:普惠性幼儿园补助金申请下一篇:广播电视作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