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

2024-05-11

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通用8篇)

篇1: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

四清教学的几点见解

红星初中数学组李巧荣

几年来,我们初中部始终坚持四清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四清,即“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堂清,今日事今日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而周清、月清则是拔高阶段,符合科学家测定的记忆规律!凡事只要重复21次,就会在大脑形成很深的印象,留下永久的记忆!

要想做好堂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目标要明确。先熟悉教材,达到会站到一定的高度把握教材,弄清本节课在该册书中乃至整个年级,或初中级段所占的地位。制定明确的目标时,尽量用一些确定性的语言,比如,能,会,记住等,以便于考察,不要用模糊词语!

第二自学指导要有可操作性,时间,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切记急于求成,过早的公布答案,只能禁锢学生的思路,大胆放手给学生,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经过讨论能够解决的仍然不讲,有八成学生不会的,让优等生展示,问题实在太难,班里没人解决,老师在出面!在整个环节中,老师一定要学会退后,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这样生教生,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团结互助性!

第三在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说老师只做个袖手旁观者,这时的老师,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既能调控课堂,又要会发现新思路,同一个问题,一般学生都是按常规思路去解,但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有奇异的思维,解决问题简单快捷,不妨让他们多多展示,让大家共享!

第四在自学检测环节中,设置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点,不要忙于发散,题出的太难太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有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小组长的,最好每组也抽查

其他同学的。为了提高效率,最好自查或互查,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强纠正,快反馈。自查时,也在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信任你,你会让老师失望吗?再说了这一关他真的作弊,还有下一关达标检测呢!

第五,第二关达标检测一般都是十分钟完成,关键在于出题上,要“精”,题不仅少,而且质量要高,最好紧扣中招考点或生活中应用比较多的知识点,难度要略高于自学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有层次,有选做题,私下里你规定几个优等生,要求他们每次堂清里的选做题他们都必须做,既保证了他们的求知欲,又不伤后进生的自尊!

在检查达标检测结果时要用心,检测题一收,立马公布答案,组与组之间互改,或规定的几个优等生去改,其他同学参考答案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关情况或不足之处,想办法再次过关,检查完毕,立即公布结果,记下不过关学生名单,让他们课后找老师或课代表继续过关,同时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日清!

我认为,日清人数不易过多,太多时无形中增加学生负担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带来不便,同时日清人数过多,说明本节课不是很成功,教师要多反思是不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或者是要求过高,让学生有点力不从心,这个度老师一定要把握好!

周清是对本周内容的一个小结,难度适中,时间一节课,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

月清即月考,每个月我们都要组织一次考试,对这一个月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一次严格的考查,没有比赛,就没有提高,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通过检测,让老师明白前阶段教学那些有可取之处需坚持并发扬,那些不足需改进或避免,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让学生多做反思,鲁迅先生说过,人要不断的解剖自己,才能进步,多做反思,有益无害!

我们初中部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大刀阔斧的进行着改革,四清教学

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即将茁壮成长,其成效之大,大家有目共睹,最大的优势是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动力起来,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别看老师在课堂上悠闲自得,其实他们的大脑和眼睛没有片刻的休息,随时调控课堂,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教学环节把老师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去历练,真真切切把老师由教书匠变成了教育家!对学生而言,前面有平台,供他们展示,有能力你尽管来,后面有舆论的压力,小鞭溜着,落后就要挨打。整个教学活动就像奔腾的河流,奔向大海,优等生像河面上汹涌向前的波涛,后进生像河底的泥沙,不管泥沙多沉,只要河水足够急,力量足够大,就要裹着泥沙一同前进,直达目的地!

当然,每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种活动中,最大问题是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一般都比较自卑,敏感,不善于表现自己,如果强迫去执行,一旦受挫,他们会更加自闭,情况更糟,这个度不太好把握。另外,在达标检测环节中,老师在检查达标结果时大部分学生是无事可做的,这个时间浪费的太可惜,虽然只有几分钟,但课堂上分秒必争,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自查或互查的习惯最好!

纵然,改革的路上荆棘丛生,我们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深知,每个新生事物都包含了太多创业人的艰辛,并且,改革取得的成效足以让我们欣慰,在以后道路上,我们会更坚定我们的改革信念,一定要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底!

篇2: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

【摘 要】 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说过:“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素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描教学的范围也比较的广泛,它要求构图完整,表现手法与内容也要和谐统一;因此,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必须进行科学施教,才能有效地促进素描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词】初中美术;素描教学

一、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独有的魅力,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素描课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它穿插于每一堂美术课的当中,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来提高他们自身的美术功底。但是素描的专业性比较强,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因此,美术教师有必要先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素描的知识。

(1)通过名作引导,让学生认识素描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素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观察世界。好的素描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来促进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鲁本斯作品的性感和华丽,拉裴尔作品的优雅和抒情,达芬奇作品的缜密和细致等,这些个性鲜明特点显著的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分地展现出了素描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以及他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实的美术功底。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鼓励学生去欣赏,或者去临摹诸如达芬奇等大师的素描作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美术的审美能力。

(2)灵活运用教学手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高楼万丈平地起”,也就是说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素描学习中,如果没有兴趣做基础,学生学习起来也会索然无味,为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素描知识的时候更积极主动,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灵活地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石膏几何体的结构“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触摸、去感觉,让他们在视觉和感觉上同时得到刺激,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比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素描的学习要本着“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来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的观察既要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对象,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法,边讲解边示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原则,有步骤地让学生进行整体的、立体的以及空间的训练。

(1)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引导和锻炼中学生正确地观察物象的形体,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去理解形体,同时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物体的结构,打准大概的轮廓,校正正确的比例,掌握物象的动态以及刻划细部,准确地将它们描绘下来。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比如文学、美学以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所具备的主张和独有的特点。这样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他们的眼界,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循着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素描能力。例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猫、汽车、风筝、宠物狗和不同物种的花朵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等,让学生从它们的表象入手,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让学生在临摹的时候多从比例和透视上多下功夫,从素描物象的结构入手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把观察的意念深植于自己的脑海中,做这些工作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训练学生能够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物象,提高自己的素描功底。

三、寻找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素描技能

素描教学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也就是说要达到素描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让学生掌握好素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不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素描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描功底也是大有裨益的。

(1)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做到眼、手、脑三者协调并用,同时还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既轮廓的准确性和整体性。素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绘画轮廓的准确主要是为了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目的。造型的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美术教师在素描中要求轮廓准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素描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最终的目的也是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服务的。

(2)表现训练。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对于物象的色彩感觉只能通过黑白灰色调的明度变化来进行表现出来。因此,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物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新发现来激发他们表现的愿望。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的素描功底只停留在临摹的层面上,必须要展示出艺术性的特点。此外,学生所画的内容也不要总是物象的一部分,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力。素描的表现对于学生掌握线条、黑白灰、概括以及画面的构成和组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这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刻苦钻研和深刻的反省,通过表现训练来加强自己的素描功底,不断地促进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艺术修养。

实践证明,初中生如果明确了学习素描的目的,通过素描的基础训练还能够让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描绘方法以及思维方法。此外,作为美术教师也要在教学素描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老套的素描课堂教学赋予新的活力和魅力。

篇3:素描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强化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培养

在素描教学中强化学生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控制能力, 增强全局观念, 并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的空间结构及体积关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遇到几种不良的现象。

一是学生死抠局部, 造成局部之间相对孤立, 无法很好地衔接, 常常是某一局部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 而其他部位还是空白, 导致画面极不完整。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中轴线横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 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变化, 垂直线、斜线可比较对象各部位的上、下、左、右关系等, 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表现对象某个局部时, 所花时间不宜太长, 应逐步转移到其他部位, 做到同步进行, 使画面完整统一。

二是学生画好物象的大致轮廓后立即上调子, 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 从不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 哪里深点, 哪里浅点, 只是用平涂的调子加以表现, 把立体的对象平面化。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结构知识。在提高学生结构意识方面, 我要求学生面对物象应积极主动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 整体色调变化, 理解形成表象的内外在成因, 做到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建立起结构概念和整体的空间认知能力, 从而使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去观察分析、怎样去表现。

三是只注重线条的勾勒而忽视块面结构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把结构线画得又黑又深, 象是个钢丝编制的, 而色调颜色深浅分不出来, 画出的画面缺乏立体效果。这是学生缺乏对整体色调变化的认识。对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静物, 仔细分析结构线与结构面的关系, 线只是面的边界, 线的颜色与面的颜色是一个整体, 要把线与面融为一体来表现它的颜色变化。

四是透视变化不理解, 对整体结构的透视变化处理不好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 对此建议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要反复提示透视变化, 要提醒学生我们画的是自己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而不是物体的实际结构图, 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物体的透视关系, 分析要表现对象的远近、大小, 以准确的画出静物的整体透视关系。

二、注重多元化学习方法的指导

素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学生往往在难度面前屈服, 缺乏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 要想让学生学好素描,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多看, 告诉学生不能光顾低头画画, 要反复观察比较, 把画面放在静物旁边退后看, 发现错误及时修改。要多看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多看他人的习作, 好的差的习作都能给自己以启发。也要多看自己的习作, 换个环境看, 画完后挂在墙上反复看, 变换角度看, 这样可以避免错觉, 容易发现毛病。在多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绘画水平。

二是多想, 是指多动脑子, 善于思考, 善于找规律, 多给自己提问题,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提高表现能力。

三是多问, 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多问容易通窍。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是前人求学之道, 我们要发扬光大。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才能取得进步。

四是多练, 即多画, 平时勤画速写、慢写、默写、想象画等。铁杵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 要想获得过硬的造型本领, 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教师要想办法把枯燥的练习兴趣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勤于苦练, 在大量的练习中求得进步。

五是多记, 就是要培养形象记忆的习惯和能力。既要长期持久地积累形象, 又要坚持随时随地地默记形象。只有日积月累地下功夫, 才能达到招之既来、下笔生辉的自由境地。

三、强调教师示范的针对性

素描训练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示范画法, 学生学起来更形象直观。此外, 巡回检查和个别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现象, 对共性问题可以在黑板上演示解决, 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每一次的训练目标要明确, 在他们作画的过程当中, 老师也不能给他们修改示范过多, 改多了学生将难于把握自己画面最明显的不足, 处于麻痹状态。当学生自己反复修改多次, 仍未见起色, 在他们最失意、内心十分渴望明确画面前进的方向时, 老师及时地立竿见影地帮助修改其不足, 将会使学生铭记在心, 牢固地掌握。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有时可连续完整地示范全过程, 让学生看清完整的作画过程。有时遇到画面整体问题, 只需侧重从大处调整整体关系, 不必面面俱到示范更多局部。有时遇到画面局部问题, 只需稍加调整即可,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采取针对性的示范, 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会感到吃得饱, 效果好, 共同提高。

四、做到耐心与爱心的兼备

素描训练的每一环节力求进步都是艰难的, 而且感到乏味和单调。它是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的苦练阶段, 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对他们充满爱心, 引导突破各个难关,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可喜之处, 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 从心理上多予以关怀、沟通, 要耐心指导、帮助其修改画面, 讲清修改意见, 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力求更大的进步。

篇4:初中政治教学中几点见解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和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整个政治教学来说,某些方面还有问题有待改善和解决。下面是针对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1、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思想比较传统

现如今,不管是哪门学科,教学目的仍然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为基础。对于初中政治来说,没有让学生利用政治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某些政治教师在思想上就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较封闭,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忽略了初中生的思想特点,导致学生接受知识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其次,初中政治教师片面地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仍然以死记硬背来结束课程的考核,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导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

2、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变,更多的内容已经逐渐进入到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这就使得初中政治学科成为初中生的启蒙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对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上还不能真正地领会,不能把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新的教材时,仍然在学习陈旧的知识和内容。可以说,死板和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初中学生的政治水平影响很大,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对该学科发展不利。

3、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现在很多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仍然作为课堂的主体,统治整个课堂,而学生只是教学过程的接受者,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此外,尽管有些教师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但是却比较盲目,比较刻意地减少教师的讲课内容,使学生较难把握重点,出现“丢了西瓜拣芝麻”,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影响到整个教学成效的提高,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初中政治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1.重视辅助资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正文,更要正视辅助资料的重要性。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正文起到陈述观点和知识罗列的作用,教师会重点分析此部分内容。对于此后的插图和案例分析等辅助资料,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正文理论概念和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将教材中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其发挥最大功能。例如在讲到《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给出的插图《今天学校做卫生》,让学生感受做卫生时大家努力劳动、汗流浃背当中的喜悦,以及思考在窗外玩耍的同学的行为。还有描绘在学校新生宿舍门外日夜守候的父母的插图,让学生在插圖的夸张和幽默之外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资料欣赏中原联邦德国法律条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这一案例,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结合前面的理论知识分析为何原联邦德国要制定这样的法律。让学生在正文与辅助材料的充分学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的含义。

2.关注时事案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生活中的时事案例,因为这些事例更加生动且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教材案例为中心,围绕教材中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时政案例,使得学生通过关注身边的事情加深对教材中观点的印象和理解,且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例如在讲到《维护社会公平》一课时,教师在讲完教材上社会公平的相关理论及正文后的案例分析后,可引导学生思考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不公平事件,启发学生在义愤填膺之余思考怎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笔者展示网上的新闻《“官二代”校园撞死学生“亮出爹”:我爸是李刚》,并与学生分享网上的一些漫画,如将李白的《静夜思》最后一句改为“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等等。在学生了解事情的始末和大众的反应后,笔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引导学生用教材正文里的理论知识和观点来说明怎样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这样的生活实例和时事案例进行分析,不仅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传递者,其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成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高度政治意识、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优秀教师。唯有如此,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政治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偏离、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重视,明确好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将生活内容融入进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江万生.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1(12).

[2]杨吉庆,李厚瓒.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协调的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3]江培佩.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

[4]代祝玲.浅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J].学周刊,2013(21).

篇5: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21世纪悄然来临,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民族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核心。正在这时新的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把我们引入教育教学的一个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异化。

一、合作学习应避免走形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交流。没有合作交流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过程没有设计,未把握好时机。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论难易、不论有无讨论价值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而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者的意见河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变成了陪衬、听众。在小组学习中被忽视、轻视。因此,合作学习注意:

1、强调每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观点,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公平和责任。接受不同层面同学的观点,使其 和谐的发展。

2、问题的设计要要有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可能产生的不同观点,加以引导,以利于学生的相互了解、合作。

3、重视小组长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布置一下任务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则闲置过看“风景”而学生 则“群龙无首”或“谈笑”或“嬉戏”这种“防羊式”教学,如果离开一个优秀小组长的组织,没有组内的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无从谈起。

4、师生在合作中结成同盟,老师既是指导者,同时又公享学生的学习成果,要与学生共同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运用“口语交际”。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具体交际情景中,实现学生的听说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现力。

1、口语交际的语境应尊重生活、尊重事实。

在口语交际中,常常会有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学生回答生涩无力。一切来源于生活。如果能在课前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体验、鉴别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练习,才能保证交际情景的现实性、客观性,避免不切实际的随口编造。

2、口语交际中重视思想教育的培养。

由于儿童的鉴别能力较差,受社会及其它环境的影响,认识事物缺乏判断,盲目效仿,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观、价值观。

三、设计让学生心动的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欠作业、抄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欠做、抄袭作业的往往是成绩差的学生将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文章变成一个个呆板的生字回家抄写。甚至使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挫折,这些教学中的弊端,不能不让我们沉思反省,布置怎样的作业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呢?教师怎样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作业呢?

1、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生对新事物特别喜爱,一种新格式、新题型,甚至于一本新作业本,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作业时,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经常将作业的题型推陈出新,就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使学生想做。

例如《找春天》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有关春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观察大自然,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诗歌、文章、故事、图画等等。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每人编一份图文并茂的文章,让学生亲手去绘画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景。这样能充分运用学生的感官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学习的个性得到发展,思维的潜力得到挖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2、经济发展战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等不同,那么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作业也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一、二、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例如《日月潭》一课,作业可以设计为:

一、背诵《日月潭》,抄写课后绳子词语;

二、背诵《日月潭》摘抄你认为优美的词句,并可画出日月潭的美景;

三、背诵《日月潭》,根据作者描绘日月潭美景的方法,写一篇小练笔,介绍你熟悉的家乡美景给大家认识。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浅见,希望我们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学习与研究,在不断地体验与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改不能忘“本”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小学 程绪峰

[内容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入手,发表见解,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弊端。以期纠正语文教师为图新而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告诫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时

不要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

[关 键 字]

课改、“本”、独立思考、写字教学、主宰课堂等。

[正 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各地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

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

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领会她的精神实质。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

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文化教育出版社

2)斯霞 《我的教学生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年

3)《新课程改革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

一、提问切合课文主题,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学习文章时,学生不可能上来就兴趣高涨,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教师深入地去研究教材,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一旦学生感兴趣了,他们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知识内容也就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抓住“开”和“辟”两个关键字进行构建问题,这两个字也是课文的重点,因此,也就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们自然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的去思考,解答。

二、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困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语文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关注一些优秀的学生,忽略的自然就是学困生了。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们都尽量力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均等的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机会,但是,却很难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在制定某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尖子生的身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很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成长的。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们就要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座谈会”的教学形式,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都能够畅所欲言,让师生们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想达到这种教学效果,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要给予那些语文成绩较差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多照顾一下他们。

三、抓住关键词句提问

篇7:语文教学中几点见解

【摘 要】:边远山区教学,存在区域的条件限制,学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所见所闻局限于平日课堂里和生活中汲取得来的东西,从而,学生在作文时内容显得空洞无物;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自觉动脑的习惯,主动意识较差,甚至很少会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观察,所撰写的文章除了有一丝模仿的味道之外,更多的真情实感却只能流于空谈;然而很大部分乡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重点却只是放在了文章的“量”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样撰写出来的文章即便是有头有尾,也只能算是彻头彻尾。可以说,这样的作文教学在广泛乡村教师中已经形成常态,所以,改变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定成为解决乡村小学作文“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区域条件

空洞无物

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兴趣

素材积累

观察能力

躯体和灵魂

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是教学的基础,“读”与“写”则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根本,而“写”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在作文教学中,很大部分学生难以抓住作文的重心,找不到可写的素材,思来想去也无从下笔,久而久之,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一提到作文就会心生畏惧。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经历,浅谈几点我在乡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经验和见解: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不言而喻,“兴趣”对小学生写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也得是深思揣摩,所选取的习作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在教学在二年级的一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所选取的内容是一个孩子为妈妈端水的图画,看到图画,多数同学很快就能把图画中所要反映的事件讲出来,“是小孩子在为自己的妈妈端水”。这是由于生活在远边山区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左右,对父母的渴望,促使了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想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这样一件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事情,故而,图画的呈现,学生很快就能看到事件的本质,但要其对图画中映射出来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描述 时,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辞藻溃乏了,要其围绕图画内容进行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要挖掘孩子们内心深处更美好的东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我是这样创设的,引导孩子们再仔细观察图画,先从妈妈的表情开始观察,在这里我巧设了几个问题:“从妈妈的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劳累?”,“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父母如此辛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随后学生一一回答了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当听完同学们滔滔不绝的叙述后我感到非常欣慰,打铁趁热,所以我抓住了时机,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从妈妈的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妈妈很疲劳”,“妈妈很辛苦”……待到学生回答得意犹未尽之时,我再次抓住机会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有关孝敬父母的好文章。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后一个问题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回答又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接起来,就是一篇文章”。教学中,让同学们明白,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似乎更容易明白这样的作文应该从何而写。

另外,要注重学生作文的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闪光点,要给予准确的表扬与评价,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二、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指的是课内的阅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我们,积累作文素材需要多读,多记优秀文章中所描写的优美词句、美好片段,诱导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以便让学生掌握写作中素材选取、拈词造句、段落分明、详略得当、有头有尾、过渡与照应等技巧。“学习”除了是指课内的阅读外,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的材料,而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所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在生活中获取作文所需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如: 班队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在班队上做了哪些事,有什么典型的事迹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记录下来。每周升降旗时值日教师对本周工作的总结和讲话内容,也是小练笔的好素材。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等。与人交往时,在这些人身上所看到的优点和不足,从交谈中了解到的一些值得关注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学完每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在课外阅读时,收集整理好的文章中心、优美词句等。

只有在不断的阅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之后,学生撰写文章才具备真情实感且不显空洞的基础,加之平日里教师的时适引导,学生撰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既有躯体,也有灵魂。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让学生作文,很多学生看到命题后几乎都是“干瞪眼”,处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困境中。要想促使学生走出这样的逆境,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更合适的办法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的心。诱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用心去观察,归纳观察到的人和事物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物与物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等。从而,使得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表述的重点,抓住事件的中心,久之,学生作文便有了灵魂,再融入平时收集得来的素材,即能写出标新立异、内容丰富、层次精彩的好文章。拥有这样的写作功底,学生便不再惧怕写作,从而心生表达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校园一角”口语交际时,先让学生在学校的周围自由观察,观察哪个角落的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这样的诱导,既可以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抓住事件核心的能力。我在教学写作“我最敬佩的——”时,先启示学生明白,作文要求写的对象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或回忆自己要写的人的外貌,有什么个性特点,他(她)的哪些事迹让你敬佩等等。在教学课文时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课内我要求学生熟记相关段落,掌握文中的好词佳句;课外,我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雨前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课文中熟记过的诗词佳句。

四、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处于发育阶段,想象力不是很丰富,所能遐想出来的东西不是很 全面,甚至不符合逻辑,所以完成的第一稿写作肯定存在漏洞,会有很多写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也不是一稿就能定音,而是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出味道,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会培养孩子们进行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相互修改作文的能力。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在第一稿完成之后,我用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自行修改,查找哪些地方没写生动,没写具体;整篇文章是否只有“躯干”而没有“灵魂”。个人修改完毕后,我再用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孩子们相互修改,让他们在其他同学的作文中找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找出作文中自己认为欠缺的地方,再融入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整篇文章看看自己融入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主旨更相融。这种习作方法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促成了相互提高的目的。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孩子们还不具备优越的鉴赏能力,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亲临指导,可以采取与学生一起,逐句逐段修改作文的方法,避免学生只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即成文章的情况,不然将会影响到今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

篇8:初中语文积累的几点见解

一、引导课内的积累

在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上首先要抓好课内的积累。在多数的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习得的过程和过程中的愉快, 要不就是提纲式的要点解读, 或者是细而全的肢解。在对文章的靓点上缺少品析和感悟, 一课下来学生也就是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句子表达的生动性, 文章结构的逻辑性, 前后表达的照应性, 文章朗读的感染性等没有一个具体或大概地掌握, 这样在日常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实际应用上就会语言匮乏、层次杂糅、主旨不清, 缺少感情色彩等。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学生不喜欢读课文、对阅读文学作品没兴趣、讨厌作文、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有条理地表述自己见解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 对文章阅读方法的积累。首先充分利用好教材, 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按文体、主题、写法、作者、语言风格等分类, 然后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总结归纳写作的特点和方法, 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心理描写后, 学习《羚羊木雕》中的语言描写、学完《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先抑后扬的写法后, 再来回顾《蝉》。其次是进行合理的迁移拓展, 将课外阅读和课内结合起来。时间久了学生会把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或纵或横地比较, 从而获得感悟, 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和能力。这一点对学生的表达层次、结构、技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对学生做好感染的积累。每一篇文章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感染性, 有的可能是一个句子, 有的可能是一段话, 也有的可能是一个短语。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这个积累层面上给予指导。“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布置学生写“每日感言”“日有所思”, 如学了《走一步, 再走一步》, 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书面写在“日有所思”本子上。学了《童趣》让学生写一写你认为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里引一则学生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写下的“日有所思”:

“生活上, 以前的我处处依赖父母, 自己的东西丢在这儿一堆, 那儿一堆, 弄的房间乱得不成样子。等到需要找这些东西的时候, 自己又是懒得动手, 让父母去帮忙, 父母找到后自己不但不感谢, 反而难听的话一串儿一串儿的从嘴里吐出来。以前的我好自私。先不用说生活不自立, 还经常发小脾气, 有时父母累了一整天, 回来后做的饭不合口, 我不知道体谅他们, 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去考虑事情, 反而大吵大闹, 弄得他们晚上睡不好觉, 以前的我真不懂事。”

(3) 对课外读物的阅读积累。我根据教学内容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班上增加了阅读课,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课堂上, 学生带好新借的或新买的书, 自由交换阅读。

二、抓好课外的积累

“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到处都是语文素材, 值得我们去细心观察、积累。因此从一定角度来讲课外的积累更应当抓好,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1) 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 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借书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做好读书计划, 并在阅读后写好读后感, 和其他读过此书的同学进行交流。

(2) 从娱乐休闲中积累。学生在看电视时可以积累有创意的广告语, 注意语言的凝练性和内涵。在听歌的时候可以积累歌词, 感觉其中的意境。班中有个喜欢周杰伦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对其歌词的积累, 作文中的语言越来越含蓄隽永了。而喜欢嘻哈风的学生, 语言就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3)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留心时事新闻, 关注社会的评论。“老梁观世界”“焦点访谈”等是推荐学生看的节目。出现重大热点话题也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如伦敦奥运会的热点话题, 最近的钓鱼岛事件等, 班级都进行了简单地讨论。虽然学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评判, 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 也发展了逻辑思维, 对议论文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4)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准备一个作文素材积累本。在积累前, 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进行分类。如人物类、文学形象类、历史事件类、自然风物类、生活见闻类、奇闻逸事类、哲理故事类等, 均可按自己的爱好需要设置。

三、交流与运用

首先, 阅读交流课。阅读交流课两周一次。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每组五至六人;每组选出优秀的一至两名同学, 按顺序展示自己摘抄的文段并作鉴赏, 写出感悟体会, 其他同学也可说出自己的体会见解;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要组织、管理好课堂。其次, 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 编辑成册, 人手一册, 进行欣赏, 然后小组交流, 班内展示、辩论, 鼓励形成不同意见。第三, 办黑板报和墙报。确定主题, 分组办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 教师适时鼓励。

“积学以储宝, 厚积以薄发”, 陶冶性情, 提高修养, 在语文的世界里积累着, 丰富着, 充实着, 陶醉着, 快乐着。

上一篇:企业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下一篇:高考最后10天怎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