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语段练习

2024-04-12

五年语段练习(共1篇)

篇1:五年语段练习

(一)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节选自《野草》)

1、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傲然:高傲(昂然、傲慢)哄笑:讥笑(嘲笑、耻笑)的确:确实 显现:显露(呈现)

2、野草的力有什么特点?

1)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2)把一切阻力都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炼,决不悲观和叹气。

3、“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指的是什么?野草为什么会哄笑它? 1)盆花指那些讥笑野草的人。

2)因为盆花没有经过困难磨炼,容易屈服于困难,不敢起来斗争。

4、坚韧的草是指什么样的草?

指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

5、谈谈你读了画“ ”的句子后的体会。

野草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

6、作者为什么要赞颂野草?

作者要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来预示着全国各族人民只要团结起来,积极抗日,这股民族的力量就会像野草的生命力一样,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要借小草的力量来唤醒人们,使大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激发人们的斗志,坚定人们抗日的决心,号召全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进行斗争。目的是鼓励广大读者以野草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抗日必将胜利。)

7、石块、野草分别代表什么?这是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1)石块代表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野草代表广大的抗日民众。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方法。

比喻句,可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拟人句可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排比句可增强语言气势,有力地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1、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想要说明鹅的什么特点?

1)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的。2)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叫声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3)作者想要说明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

2、鹅和狗在看守门户时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哪?它能体现鹅的什么特点?

1)都看生客。2)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连主人也不放在眼里。3)它能体现鹅的叫声傲慢的特点。

3、先说一说“饲食”的意思,再说一说你从“要求饲食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这个比喻句中发现鹅的什么特点?

1)饲食:喂养,给自己吃东西。2)发现了鹅的高傲,不把主人放在眼里。

4、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鹅的(叫声),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鹅与其他动物相比,有(高傲)的特点。它告诉我们,在描写动物时除了写它的外貌、生活习性、趣事,“动物的语言”,也应该是我们(叙述)和描写的重点之一。

5、将划线部分标点补充完整。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句,可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拟人句可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排比句可增强(语言气势),有力地表达(强烈的感情)。

(四)壶是瓷的,白地上印着蓝色的图寞。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壶是扁的,就像扣着的一只碗。它明亮而又光洁,是被长长的日子磨出的。没有谁知道它的年龄,儿子没有它大,父亲也没有它大。父亲和儿子就都把壶看得很重。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下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父亲笑着对那人说,你问我儿子吧。那人就问儿子。儿子笑一笑,然后摇摇头。看着儿子摇头,父亲的脸上就露出笑。(节选自《风》)

1、壶有哪两个特点?

1)壶是瓷的。2)壶是扁的。

2、用“ ”画出描写壶的图案样子的句子。

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

3、父亲和儿子为什么把壶看得很重?

因为没有谁知道它的年龄,儿子没有它大,父亲也没有它大。

4、面对巨额金钱,儿子为什么不为所动?面对儿子的做法,父亲为什么露出笑容?

1)因为儿子懂得了壶不仅仅是传家宝,更是浓浓亲情的传承。壶有价,而情无价。

2)这是父亲欣慰(wâi)的笑,也是自豪的笑,因为儿子把亲情看得很重。

5、谈谈你对画“ ”的句子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风再大,小草也不会折(zhã)断,表现出了小草的坚韧(rân)、顽强。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小草象征着父子俩,而风象征着生命的艰难,为下文做出了铺垫(diàn)。

6、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热水壶的样子。

(五)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轰隆轰隆地腾起了喊杀声。

海里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有着更浓重的颜色,连到天边,成为金色的一抹。海天相接处,半轮火红的夕阳!(节选自《黄昏》)

1、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描写了海浪和夕阳。

2、出现“满海都是金眼睛”的原因是什么? 风的迅猛和海浪的汹(xiōng)涌(yǒng)。

3、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用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比喻句: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拟人句:海塘下轰隆轰隆地腾起了喊杀声。

4、将一处由实在景物引发的联想的句子摘抄下来。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由映着夕阳闪着金光的波浪想到跳跃,想到金眼睛)

5、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由近到远。

6、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海浪的跳跃和汹涌。(主要写了波涛汹涌海浪冲天的情景)。

(六)读下列句子,说一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①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句增强了句子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rǎn)力,“似乎在说”使夕阳有了人的情感,使后面的内容更自然可信,同时也把作者的感情和景物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②海里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有着更浓重的颜色,连到天边,成为金色的一抹。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有力地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能自然使人想到波浪不断翻滚的样子。

(七)“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的,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的,他们面前的日子也总是热烘烘的。”这句话中有三个“热烘烘的”,请你说一说其各自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热烘烘”是指儿子的被窝被热水壶焐(wù)热,说明儿子从热水壶上得到了温暖,得到了父亲的关心和呵(hē)护;第二个“热烘烘”是指父亲内心的欣慰感,说明父亲因儿子得到温暖而内心高兴;第三个“热烘烘”是指全家人的日子充满生机,说明父子情深让这个家其乐融融(róng),让人看到了幸福和希望。

(八)联想就是由眼前的实在景物想到了另一种有关的事物(不是现在看到的,而是以前看到的。)

(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阳春三月,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象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按原文填空。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说一说“光彩夺目”的意思。光彩夺目:夺目,鲜艳耀眼。颜色和光泽鲜艳耀眼。这里指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

3、判断画“ ”的句子。

①这是一个比喻句(×)②这是一个拟人句(×)③这既是一个比喻句,又是一个拟人句(√)

4、春雨有什么特点?

“蒙蒙”“细”写出了春雨如丝、如烟、如雾,滋润万物的特点。

5、小燕子在什么时间从南方飞回北方的? 阳春三月

6、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哪些生趣?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快乐地飞翔、忙碌(lù)地垒(lěi)窝、频(pín)繁(fán)地捉虫、高兴地唱歌,使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和生气勃勃。

(十)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给第一自然段将标点补充完整。

2、勾画。

①用“ ”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时间匆匆而去的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②用“~~~”画出作者为虚度时间羞愧的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3、摘抄。

①作者试图挽留时间却没能成功的句子。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②一个拟人句。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作者具体描写时间在哪些情境下匆匆逝去? 从“洗手”“吃饭”“凝视”“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日子就此“逃去如飞”,如“轻烟”,似“薄雾”那样消逝。

5、说一说你对画“ ”的句子的理解。

作者面对匆匆的时间感到一种无奈,叹息时间消逝得太快。

6、作者把时间这一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出来。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这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让人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现象与事物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十一)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鹅的(傲慢)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十二)说一说《燕子》、、《白鹅》这三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燕子》是按照燕子的外形、从哪里来、飞行和停歇的顺序来描写的。《白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的。

(十三)说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了年老力衰时就只能白白地悔恨悲伤了。

(十四)默写《明日歌》的前两句和后四句。

上一篇:园区产业定位需要新思路下一篇:法律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