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造就人才

2024-04-22

逆境造就人才(精选11篇)

篇1:逆境造就人才

逆境,似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鸿沟。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叹,骂骂咧咧地埋怨,结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则把它视作练就自已奋飞的翅膀的最好器物,当他们贮满力量之后,纵身向彼岸跃去,最终战胜逆境,取得成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有许多人认为顺境出人才,而我却认为逆境出人才。

所谓逆境,也就是不顺利的境遇。身处逆境确实是遗憾的事情,因为它会给事业带来困难和阻力,给人们带来苦恼和不幸。可是逆境有两重性,在必须的条件下,它也能够磨炼意志,砥砺思想,使人发愤图强。在这种意义上说,逆境是成功的“产婆”。看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几句诗不无道理。

“宝剑锋从磨厉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挫折磨难往往是考验一个人意志的试金石。音乐家冼星海在异国求学期间贫困潦倒,吃尽了苦头,却始终志向不改,终成大器。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以开杂货店为生。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又念了一年半职业学校,就因负担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回家,可他仍然自由地徜徉在数学的王国里,最终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

青年朋友,当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当你在考试中名落孙山时,当你在攻关中几经失败时,当你受到打击和压抑时,总之,在一切不太顺利的境遇中,不要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应当挺直腰杆,争取光明,以那些战胜逆境而获得成功的人们为榜样,发愤图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朝着选定的目标不懈地登攀。

逆境,似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鸿沟。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叹,骂骂咧咧地埋怨,结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则把它视作练就自已奋飞的翅膀的最好器物,当他们贮满力量之后,纵身向彼岸跃去,最终战胜逆境,取得成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篇2:逆境造就人才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失败,可是有的人栽的跟头多一些,有的人栽的跟头少一些罢了。能够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19世纪初,有一位英雄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把网结成了。将军所以深受鼓励,之后重整旗鼓,最终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唯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这个道理吗?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辉煌的。

当我们抱怨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却发现有的人没有脚。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沙漠失去了飞沙狂舞,就会失去壮观;大海没有了巨浪翻滚,就失去了雄浑;人生如果只去求得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存的魅力。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逆境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

芜不了整个人生。

帕格尼尼是不幸得,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中徘徊,而是用自我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我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正如人们所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等陷入人生低谷。有人会所以患上忧郁症,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我时间,给自我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先生活没有自我想象的那样糟。转念间,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生命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那逆境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这是伟大思想家说的,阐明了艰难困苦造就人才的观点。

篇3:回到原点方可造就人才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我们现在太看重论文, 而对我们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课堂。

2011年12月11日, 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成为社会各界纪念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时光舞台。“纪念一位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的思想传承下去。”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如是说。

在教育界, 围绕“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再掀波澜。

一位对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不辍的大学教师在《“钱之问”与“钱之解”》中说道:“钱之问”也好, “钱之解”也罢, 其实都指向同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教育现实困境, 剥除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做法, 从而回归教育原点看问题, 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撇开枝节、拨开浮云, 直接回到教育原点。

而所谓教育原点, 就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和人才成长的真实规律。

何谓人才, 何以成才?“做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 “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作客《一周新话》栏目的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用最质朴简单的语言讲出了切身的体悟。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下, 不少高校管理者的见解深刻独到, 许多师生的想法富于理性, 社会普通民众的呼声也不乏洞见。

“即使社会浮躁, 我们的大学老师也不能浮躁、不能世俗, 我们从事的教育更不能浮躁、不能世俗。”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强调“老师才是我们的第一身份”, 因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我校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之举, 就是在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 并且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进行了全局性和细致化的思考之后这样强调。

对照国外的优秀大学, 我国大学的“严进宽出”已经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当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本科毕业率90%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时, 北京大学教授卢晓东指出:“只有当90%甚至80%的毕业率不再成为新闻, 而‘清考’和95%以上的毕业率反而成为新闻之时, 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才能让社会放心!”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航向, 今年北大清华博士招生试行申请制。南京大学学生陶涛撰文指出:“申请制本身并不能明显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所以必须要和淘汰制组合使用。申请制是排头兵, 淘汰制是保驾护航的, 都很重要。”同样围绕博士培养, 北京读者任国征通过对德国如何培养博士进行分析, 为我国的博士教育提出宝贵建议:“选题自由而慎重, 论文严格而规范, 口试细致而灵活, 培养求真而诚实。”

康德说, 人是目的。围绕人的命题总是最难解的———从认识人到培养人。尽管如此, 人类的探寻与追问却从未停止, 大学内外理性的声音也从未间断……

篇4:机制引来人才 人才造就产业

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一直是广为关注的话题。国家外专局局长季允石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外专局长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力度,……重点支持推广一批效益好、前景好、推广价值大的成熟引智成果,促进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引智工作的深化过程,示范推广和产业化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需求与引智工作起步时开展的人才引进、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活动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异。为了对这一过程进行进一步探究,记者遴选了西南地区的两家中小型企业,也是被列为“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的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采访。从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他们依托产学研结合发展路径,采取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化模式,为引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成果转化之难难在体制空白

这两家公司有着极为近似的发展路径:都是由中方科研人员在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引进外国专家,然后又在外国专家的介入和点拨下创办企业,最终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此其一;其二,各自开发的产品也都是当地原来极为常见的“土特产”——云南安宁市的红梨(当地人称为“火把梨”,因其在彝族“火把节”时成熟)和只有在广西桂林地区种植的罗汉果。早有媒体把这种方式概括为“引进一个外国专家,带动一个特色产业”。

固然,首先呈现出来的是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发现红梨市场价值的新西兰皇家园艺研究所当时与云南省农科院共同承担着科研课题;而入股企业、在“罗汉果甜苷”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新西兰专家加思·史密斯和“吉福思”的董事长蓝福生也同样是师生关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来解释这两家企业后来的成功,强调国外人才的引进对推动引智成果转化的启承作用,似乎有流于表面化之嫌。

著名育种专家、云南省农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陶大云指出,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难,实际上是一个体制问题。一个作物品种从通过专家审定、形成成果到大面积推广之间,还应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有针对性的示范和培训工作。因为,专家的审定依据只是几百平方米的试验田。如果要形成规模效应,就必须在更多示范点上进行更大面积的示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户看到效果。农业部门也要求,新品种必须形成规模产量后才能进入推广体系。但现在的现实是,这一环节在目前的体制中是一个空白。

体制差异形成人才势能

体制上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记者以为,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某种机制则更值得深究。

现在的“吉福思”副董事长加思·史密斯,是新西兰皇家研究院院士;而“红梨科技”的总经理助理路易斯·戴格先前任职的新西兰鲜花鲜果公司,也是经新西兰皇家园艺研究所引荐后,介入到红梨产业开发之中的。这种“研”与“商”之间微妙而紧密的链接关系,实际是推动引智成果从科研院所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点所在。进而言之,赋予红梨、罗汉果以开发价值的,绝不是某几位外国专家走马观花之后的突发奇想,而是这些看似专家、学者型的人物在市场敏感驱动下的有意所为。他们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还承负着为手中持有的技术、资金寻找商机的使命。这两个成果的产业链也恰恰起始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然后才有了企业的运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的一系列互动。

舒群对新西兰的农业成果转化机制做过一番考察。她认为,新西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们的水果出口在GDP中排名第四。做育种研究不是坐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做针对性极强的品种开发。开发出来的新品种也不是先通过权威评审,而是第一时间提供给销售商去收集市场反馈,然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因此,新西兰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科研经费大部分不是靠政府划拨,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凡是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种即由企业买断知识产权,从而为大多数科研机构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来源。可见,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

可以说,正是市场化主导的运作机制,造就了像加思·史密斯和路易斯·戴格这样商机嗅觉极其敏锐的人才。他们是一群终生为兑现某种理念而存在的人,习惯于在挑战未知中实现价值。用路易斯·戴格的话讲,作为公司国际部销售总经理、主管国际市场销售网络的他决定到云南之前,处于“墨守成规、毫无挑战”的境况,而“在中国你会发现,待得越久却懂得越少。”这可能就是他能够锐意突破当下境遇的主要动力所在。

此外,“红梨科技”和“吉福思”两家公司所采用的“科研+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成果转化模式,给这类国外人才的技术对接和产业化运作提供了空间。两家公司和科研院所同样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有的股东就是由科研专家变身而成的。同时,企业仍可获得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支持。在基地建设方面,迄今,安宁市附近与“红梨科技”签约的农户有3000多户,红梨在安宁地区乃至整个云南省的种植面积已达五六万亩;桂林地区与“吉福思”签约种植罗汉果的农户为8300户,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

云南省外专局专家处副处长侯楠告诉记者,“云南红梨”与新西兰方面的合作不止红梨开发一个项目。他们也正在考虑红梨之外的更多事情:希望通过路易斯·戴格手中掌握的销售网络,把云南其他具有热带特色的作物,如咖啡、柠檬、澳大利亚坚果等逐一推向国际市场。

而路易斯·戴格則对云南特有的地理、季候环境颇为看好,认为完全有可能把一些畅销的瓜果品种拿到这里栽种,从而打破果品市场的季节性局限,形成价值含量更高的“反季节销售”。他认为,云南有希望被打造成“反季节果品”的种植基地。

路易斯·戴格介绍说,新西兰由于人口基数小,国内的市场开发不可能有太大的空间,因此,果品贸易完全定位于国际市场。这种定位不仅催生了一系列水果的包装、保鲜技术,而且,由于长途运输占据了相当的成本,使果品的零售价居高不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走高端化和精细管理之路。他们对销售的水果从种植期的田间管理直到色泽、口味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

外国专家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限于成就了几家企业,或把几样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而更重要的在于,在他们打造的平台上,为整合和优化包括政府的政策、资金,地方的特色资源和国外的人才、技术、投资、资源在内的各种要素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云南红梨”除了拥有“国家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的牌子,得到引智政策倾斜外,去年还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云南出口型优质红梨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给予1400万元的经费支持。

体制并行中呈现出的新课题

相比之下,“吉福思”面临的局面可能更复杂一些。蓝福生提出,目前,类似“吉福思”这样的中小型企业最需要的是“引智与引资相结合的方式,以引智为主、引资为辅。”

实际上,这家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成立5年来,融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牵动管理层的神经。这主要是因为,必须在短期内筹集巨额资金,用以收购罗汉果原料。“吉福思”向国外(目前主要是美国)出口的甜苷即由罗汉果提取而来。据说,甜苷作为一种蔗糖的纯天然替代品,在欧美市场每公斤的卖价竟高达300-600美元。但这种物质在罗汉果中含量极少,一般提取1公斤就需要1600-2000个罗汉果。如果按每年生产100吨甜苷,每个罗汉果的收购价为0.6元推算,就意味着必须在收获季节(一般为9-11月)筹集到上亿元的资金。“吉福思”的美国客户大都要求,供货方的产量必须稳定在一定水平才能签订单。蓝福生认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投入如此庞大的流动资金,正是罗汉果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所在。

面对这一局面,“吉福思”在国际化融资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去年开始,尝试性地向国外股东出售了少部分股权,从而筹集到相当一部分资金。这一融资活动主要通过“吉福思”的国外控股公司——“新西兰维多利亚生物有限公司”和另外一家投资咨询机构的策划。也就是说,这家新西兰的控股公司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家公司在罗汉果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有关资料显示,它共有6位董事同时在“吉福思”担任董事。这些专家在罗汉果产业创意、甜苷产品的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营销网络构建和美国FDA认证的申办以及罗汉果育种、保鲜、病虫害防治等诸多环节都担当了重要角色。更值得深究的是,这家公司不仅仅是作为重要的人才聘请和融资渠道而存在,它更像是一个无形资产的“吸附器”。“吉福思”董事长蓝福生透露,目前这个公司实际只有罗汉果甜苷一个项目,但它不仅掌握着甜苷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而且,甜苷的技术专利和品牌——“Puerlo”也直接注册在它的名下。

由此可见,在这些亦“研”亦“商”的专家背后运作的公司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舒群进一步解释,某一品种的知识产权被“买断”后,专利权人就可以在不同国家申请保护;这样一来,该品种以后的转让经营获利和进一步种植、研发都将被独家垄断。

国外资本介入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公司股权的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利分割和利益格局相对明晰,因此交易成本不会太高。陶大云介绍说,西方国家投资研发某个品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达成利益共享,也即科研机构拥有品种的专利权,而投资企业可以分得该品种的商业利润。而国内的情况相对复杂,“科研+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模式下的企业产权还不可能做到十分清晰。比如,享受国家经费资助的研发品种固然可以申请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但不排除在必要情况下被政府强制调用。

篇5:逆境中造就人才

在生活的寒冬酷夏、凄风寂雨里,有的人退缩了,屈服了,而有的人依然昂着头,无畏的迎接着命运的挑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历经磨难,是在逆境中成长过来的。

逆境磨练意志。是的,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是坚定的意志,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够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跌倒与一次次艰辛地爬起铺就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她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她辉煌的一生。

逆境彰显气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正是在逆境中彰显其高风亮节的。朱自清在生活穷困潦倒中,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逆境激发爱心。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他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艰辛,精神病的父亲,出走的母亲,拮据的生活……但面对这一切困难,他没有退宿,而是坚强面对,自己的不幸反而激起

了对比他更苦、更弱者的疼爱,他细心照顾父亲捡来的妹妹,让妹妹享受到了人间的至爱亲情。

逆境是磨刀石,逆境是试金石,逆境是助推器,只要我们在逆境面前迎难而上,直面挫折,定能成就完美的人生!读过宋代大文豪苏轼词的人,无不为其豪放热情的咏唱所感动,但并不是每个读者都了解他的不幸遭遇。他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若终日置身于达观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感谢风霜造就出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敬仰的伟大诗人!

篇6:逆境造就人才

逆境造就人才

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作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我们在逆境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有各种挫折和困苦。菜青虫要在痛苦的蜕变之后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木头要在熊熊烈火中成为火炭;而人要成功,必须先经历一番痛苦的磨练。渴慕成功,就不要吝啬汗水,成功的鲜花是用汗水浇灌的。“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生命的成功与否在于挑战和放弃的选择。面对任何不幸,都不要轻易放弃,要迎难而上,相信风雨之后又是迷人的彩虹,生命因挑战而精彩,而更有意。成长的道路很长,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永不言弃,继续往前走,相信成功的彼岸就在前方。

篇7:逆境造就人才的名言

(二)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培根

(三) 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四) 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五)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六)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七)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佚名

(八)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九)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圣西门

(十) 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巴尔扎克

(十一)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十二) 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C.Collins

(十三)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十四) 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培根

(十五)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十六)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十七)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十八)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

(十九)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夹斯基

(二十)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二十一)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吴玉章

(二十二) 青春时代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但只有老年人才知道这一点。——佚名

(二十三) 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萨迪

(二十四) 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德谟克里特

(二十五) 能忍耐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富兰克林

(二十六) 磨难造就人才。——佚名

(二十七)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二十八)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二十九)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三十)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谚语

(三十一) 离开了人才荟萃的中心,呼吸不到思想活跃的空气,不接触日新月异的潮流,我们的知识会陈腐,趣味会像死水一般变质。——巴尔扎克

(三十二)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三十三) 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西塞罗

(三十四)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三十五)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三十六)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三十七) 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是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折磨一样。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这是增加到无限性的痛苦。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巴尔扎克

(三十八) 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柏拉图

(三十九)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篇8:重视教师成长,造就一流人才

一、树立人才强校理念

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 可谓人才济济。似乎正因为不缺人才, 所以许多学校感觉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殊不知, 人才是有层次的。一所学校的人才虽多, 但是一流人才总是非常少的, 是学校的“稀缺资源。”现在, 许多学校都希望成为名校, 但是往往缺乏人才强校的理念。许多校长, 舍得在学校建设项目、教学设备上投入, 却往往不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一些校长不愿意让教师外出学习, 不支持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 就是明显事例。树立人才强校理念, 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做到了解人才, 关心人才, 培养人才。

第一, 了解人才。校长要对本校的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能手的情况了如指掌, 包括了解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态度、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方法, 了解他们教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等。试问一些校长, 你对自己学校的人才真的了解吗?你知道他们整天在忙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吗?你能预测他们还会取得哪些成绩吗?如果一位校长不愿意去了解人才, 就不可能重视人才, 至多只能是在口头上重视人才, 不可能在行动上重视人才。

第二, 关心人才。所谓关心人才, 就是把人才放在自己的心里, 给予心贴心的关怀。对人才的关心首先表现为充分尊重人才。这种尊重不仅表现为在他们面前态度谦虚, 而且表现为在一些会议上让他们坐在重要位置, 在教师面前把他们树立为标杆, 在学生面前把他们包装成学生崇拜的对象。对人才的关心还表现在, 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 为他们解决健康体检、子女入学、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 培养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 他们需要精心培养。校长应该善于发现教师队伍中那些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 给他们时间让其自由生长, 给他们条件让其充分利用, 给他们宽容让其自我反省, 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其经受锻炼, 给他们创造平台让其施展才华。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出人才, 才能出一流人才。

二、增强服务意识

一些学校没有一流人才, 与校领导缺乏服务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学校后勤人员, 都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使人才享受到最好的服务。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端正服务态度, 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 端正服务态度。所谓端正服务态度, 就是说学校领导要放下架子, 谦虚谨慎, 不要以领导自居, 不要认为其他人都应该为领导服务。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可见, 校长就是为人才服务的。校长要有“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 真心实意地为人才服务。

第二, 改善服务态度。所谓改善服务态度, 就是对人才要持理解的态度, 包括理解他们的需要, 理解他们的愿望, 理解他们的困难等;就是要尊重人才, 包括尊重他们的劳动, 尊重他们的成果, 尊重他们的意见等;就是要重视人才, 包括倾听他们的想法, 重视他们的需求, 重视他们的追求等。

第三, 提升服务能力。“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真正为人才服务,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这种服务能力从哪里来?首先, 从学习中来。只有勤于学习,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从认真履行职责中来。只有增强责任意识, 强化自己的责任感, 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在工作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最后, 从工作作风中来。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坚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待工作, 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

虽然一流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依靠物质刺激, 但是物质刺激却能反映出校长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国家每年都要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对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重奖, 对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 每人奖励500 万元。这就表明了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目前, 我市实行高层次教学人才奖励政策, 对坚守教学第一线的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教学能手, 每人每月奖励1000 元。这是对人才的一种物质激励, 也反映了我市对教育人才的重视。作为学校, 也应该有类似的激励机制。

第一, 对课题研究进行奖励。对于从事各级课题研究的教师, 特别是结题并获奖的教师, 要根据课题研究的水平, 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 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第二, 对论文发表进行奖励。对于在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 每篇论文都应该给予数额不同的奖金, 对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应该给予重奖, 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第三, 对校本研究进行奖励。对于积极从事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 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 以此推进学校的校本研究和课程开发。

第四, 对教学成果进行奖励。对取得各级教学成绩奖的教师, 以及取得各级讲课比赛等次的教师, 都应该根据其获奖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 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五, 对各种荣誉进行奖励。对取得各级能手称号、各级名师称号的教师, 也应该根据其称号的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 以此凸显其能力和价值。

四、提供优质环境

俗话说, 环境造人才。一流人才的成长, 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环境。在优质环境中, 才更容易产生一流人才, 也才能促使一流人才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一, 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一个学校对人才是否重视, 从人才的办公环境就可以看出来。有位大学教授谈道, 大学校长或院长的办公室有篮球场那么大, 而大学教授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小格子。对此, 我深有同感。中小学的校长, 乃至大大小小的学校领导, 办公场所设施齐备, 宽敞、气派, 而学校的人才, 哪怕是一流的人才, 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除了教师日常必备的办公设备, 没有什么额外的设施, 自然也谈不上宽敞、气派。现在纠正“四风”, 校长的办公室面积缩小, 但是人才的办公室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照理说, 学校的一流人才需要学习和研究, 他们更需要优良的办公条件。学校如果真正重视人才, 就应该为人才提供最优质的办公环境, 设备应该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书橱等。

第二, 提供优质的舆论环境。学校应该创造条件, 借助校报、校园网、QQ群、报纸、电台等渠道, 大力宣传一流人才的事迹, 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努力营造人人羡慕人才、人人学习人才的舆论环境, 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骄不躁、锐意进取、奋力前行, 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 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一流人才必须从事学术研究, 做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学校应该为一流人才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一是设立学术研究机构, 诸如名师工作室等, 为他们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设置学术报告厅, 经常让他们为教师作学术报告, 营造人人热心教育科研、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三是鼓励一流人才外出学习、外出讲学, 为一流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 促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更进一步。此外, 还应该为学校的人才订阅报刊、购买书籍等, 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

篇9:重视教师成长,造就一流人才

一、树立人才强校理念

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可谓人才济济。似乎正因为不缺人才,所以许多学校感觉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殊不知,人才是有层次的。一所学校的人才虽多,但是一流人才总是非常少的,是学校的“稀缺资源。”现在,许多学校都希望成为名校,但是往往缺乏人才强校的理念。许多校长,舍得在学校建设项目、教学设备上投入,却往往不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一些校长不愿意让教师外出学习,不支持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就是明显事例。树立人才强校理念,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做到了解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

第一,了解人才。校长要对本校的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能手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括了解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态度、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他们教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等。试问一些校长,你对自己学校的人才真的了解吗?你知道他们整天在忙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吗?你能预测他们还会取得哪些成绩吗?如果一位校长不愿意去了解人才,就不可能重视人才,至多只能是在口头上重视人才,不可能在行动上重视人才。

第二,关心人才。所谓关心人才,就是把人才放在自己的心里,给予心贴心的关怀。对人才的关心首先表现为充分尊重人才。这种尊重不仅表现为在他们面前态度谦虚,而且表现为在一些会议上让他们坐在重要位置,在教师面前把他们树立为标杆,在学生面前把他们包装成学生崇拜的对象。对人才的关心还表现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为他们解决健康体检、子女入学、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培养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他们需要精心培养。校长应该善于发现教师队伍中那些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给他们时间让其自由生长,给他们条件让其充分利用,给他们宽容让其自我反省,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其经受锻炼,给他们创造平台让其施展才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出人才,才能出一流人才。

二、增强服务意识

一些学校没有一流人才,与校领导缺乏服务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学校后勤人员,都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使人才享受到最好的服务。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端正服务态度。所谓端正服务态度,就是说学校领导要放下架子,谦虚谨慎,不要以领导自居,不要认为其他人都应该为领导服务。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可见,校长就是为人才服务的。校长要有“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真心实意地为人才服务。

第二,改善服务态度。所谓改善服务态度,就是对人才要持理解的态度,包括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愿望,理解他们的困难等;就是要尊重人才,包括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成果,尊重他们的意见等;就是要重视人才,包括倾听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需求,重视他们的追求等。

第三,提升服务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为人才服务,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这种服务能力从哪里来?首先,从学习中来。只有勤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其次,从认真履行职责中来。只有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最后,从工作作风中来。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待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

虽然一流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依靠物质刺激,但是物质刺激却能反映出校长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国家每年都要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重奖,对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每人奖励500万元。这就表明了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目前,我市实行高层次教学人才奖励政策,对坚守教学第一线的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教学能手,每人每月奖励1000元。这是对人才的一种物质激励,也反映了我市对教育人才的重视。作为学校,也应该有类似的激励机制。

第一,对课题研究进行奖励。对于从事各级课题研究的教师,特别是结题并获奖的教师,要根据课题研究的水平,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第二,对论文发表进行奖励。对于在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每篇论文都应该给予数额不同的奖金,对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第三,对校本研究进行奖励。对于积极从事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以此推进学校的校本研究和课程开发。

第四,对教学成果进行奖励。对取得各级教学成绩奖的教师,以及取得各级讲课比赛等次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其获奖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五,对各种荣誉进行奖励。对取得各级能手称号、各级名师称号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其称号的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以此凸显其能力和价值。

四、提供优质环境

俗话说,环境造人才。一流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环境。在优质环境中,才更容易产生一流人才,也才能促使一流人才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一,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一个学校对人才是否重视,从人才的办公环境就可以看出来。有位大学教授谈道,大学校长或院长的办公室有篮球场那么大,而大学教授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小格子。对此,我深有同感。中小学的校长,乃至大大小小的学校领导,办公场所设施齐备,宽敞、气派,而学校的人才,哪怕是一流的人才,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室,除了教师日常必备的办公设备,没有什么额外的设施,自然也谈不上宽敞、气派。现在纠正“四风”,校长的办公室面积缩小,但是人才的办公室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照理说,学校的一流人才需要学习和研究,他们更需要优良的办公条件。学校如果真正重视人才,就应该为人才提供最优质的办公环境,设备应该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书橱等。

第二,提供优质的舆论环境。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借助校报、校园网、QQ群、报纸、电台等渠道,大力宣传一流人才的事迹,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人人羡慕人才、人人学习人才的舆论环境,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骄不躁、锐意进取、奋力前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一流人才必须从事学术研究,做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学校应该为一流人才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一是设立学术研究机构,诸如名师工作室等,为他们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设置学术报告厅,经常让他们为教师作学术报告,营造人人热心教育科研、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三是鼓励一流人才外出学习、外出讲学,为一流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促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更进一步。此外,还应该为学校的人才订阅报刊、购买书籍等,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

总之,只有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激励机制,才能造就一流人才,才能成就名师,也才能成就名校。

篇10:逆境造就人才的名人名言

2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3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4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5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6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7 、走出逆境后得意忘形,便可能迅即陷入另一逆境。逆境消除后缩手缩脚,但等于没有走出逆境。——刘心武

8 、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刘心武

9 、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西尼加

10 、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个好处: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巴尔扎克

11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海伦·凯勒

12 、说苦难能使人格得到升华,这是不确切的;幸福有时倒能做到这一点,而苦难常会使人心胸狭窄,产生复仇的心理。——毛姆

13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把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罗曼·罗兰

14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卡莱尔

15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

16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卢梭

17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伊索

18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

19 、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而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卡罗琳

20 、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巴尔扎克

21 、逆境总是有的,生就是进击落人。——冯定

22 、逆境展示人才,顺境隐没英才。——霍勒斯

23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爱默生

24 、逆境是事业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充实自己。——丁玲

篇11:苦难是一笔财富逆境造就人才

风雨过后方能见彩虹,苦寒之后才能嗅到梅香,成功只在挫折中收获。

鲤鱼飞跃才能跳出龙门,雄鹰展翅才能翱翔天际,辉煌之在逆境中铸成。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所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没有天山雪莲的高雅之美,没有高崖百合的孤傲之美。

及时当磨砺,振翅始高飞。千古于今,永应牢记。

1.马云:

马云是一个头脑愚钝的孩子。小时候爱打架,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压力大,父亲脾气坏,马云在父亲的拳脚中长大。从小到大,他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是三四流的,中考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考了1分。高考失败,他开始了蹬三轮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在火车站捡到了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他,1984年马云几番辛苦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他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600元,房租是1500元。大家动摇的时候,他就背着一个大麻袋去义卖,买小礼品,鲜花,衣服,手电筒。那两年马云干的这件傻事,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刚开始创建阿里巴巴是是艰苦无比的,马云组织了18个人,不分昼夜的工作,一有什么事情,便在自己家里开会。在没有盈利之前,每人每月只有500元的工资。就这样挺了过来,一年后才使阿里巴巴走上正轨。

2.黄西

2009年,一个名叫黄西的华人在美国《莱特曼秀》上说了5分钟笑话,成为第一个在《莱特曼秀》表演单口相声的亚洲人,他由此开始走红。黄西出生在中国东北,中学老师说他考不上大学,父亲还给他找了份锅炉房的工作。后来他不仅上了的大学,还在美国获得生化博士学位。为了考GRE去美国留学,黄西把牛津词典背了8遍;在莱斯大学求学期间,他经常在实验室努力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过连续两年的时间只休过一个周末,最后拿到了生化博士学位。2001年,他迷上了单口相声。白天他工作,晚上便去俱乐部说相声。为了能到俱乐部演出,他在大雪天里站在外面询问过路的人是否愿意进去听他的相声,因为只有当他带上两个听众,才有上台表演的资格。现在,黄西辞去了生化医药工作,成为了一名职业相声生演员。从此,他成为了美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华裔笑星,并参加诸多脱口秀节目,人生之路得以改变。

3.李敖

从1961年,李敖在《文星》杂志发表了大量语言犀利的文章,抨击了台湾社会生态,终于被当局所不容。于是杂志被查禁,文星书店关闭,他本人也受到了全天候的监视。1971年3月,台湾当局终于在“台独”分子的栽赃陷害下,以“预备以之方法颠覆政府”罪,将李敖投入大牢。八年的监狱生活,朋友跑了,妻子改嫁了,房子抵押了,面目全非。可他并没有被这一切打倒,出狱后的他继续秉持着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的正义精神,依旧反极权,反暴政,争自由,争历史真相,给国民党难堪。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是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这人生逆境造就了天才苏东坡带着一个流犯的身份走进黄州,那可是官场的污水将他泼洒而来的他满心侥幸而又绝望着看着眼前荒凉的黄州,四周寂静,惟独山水流过,鸟儿鸣唱,那便是官场献给他最“美”的赞礼了面对这样的逆境,苏东坡痛苦过,徘徊过,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赤壁旁,他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他也许是想到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蔡,受尽欺凌,终成《春秋》;屈原放逐写了《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在那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心灵的孤独,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文学巨篇

梁衡写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偏要给你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期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回为之去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度一生了。

路遥写过。人就得闯世,安安稳稳活一辈子,还不如痛痛快快甩打几下就死了。即使受点磨难,只要能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平静的湖水,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上一篇:年会主持人节目串词下一篇:小学2011年体卫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