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就的虚拟偶像

2024-05-04

被造就的虚拟偶像(精选3篇)

篇1:被造就的虚拟偶像

①日前,广西男孩郭阳受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初音未来大感谢祭”演唱会,2月,他为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创作的歌曲《月西江》因超高流行度,已经以专辑形式在日本发售。

② 初音未来(初音ミク)是一款著名的虚拟女性歌手软件,通常所说的虚拟偶像香初音未来是对这款软件的人格化,夏天,日本Crypton公司创造了这个永远16岁、留着淡绿色长马尾的女孩,公司从500个声音样本中选择了藤田咲的声音,藤田用了两天时间,录下日本语的基础发音五十音图,一个有着透明感的少女形象,与听起来“清醒而可爱”的声音结合,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由此诞生,她的名字充满寓意,“初音”意味着“第一次的声音”;“ミク”汉字写作“未来”,象征着将来音乐的可能性。

③“2015初音未来大感谢祭”演唱会时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举办的第四场演唱会,演唱会中使用了3D全息透明屏幕,这种投影屏幕具有全息图像的特点。初音未来淡绿色的影像,投射在空气中,展示灵动的舞姿,她可以突然来到你身边,坐在你旁边唱歌,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现在,这个虚拟偶像正在风靡世界。

④印有初音未来的音乐软件,到10月共卖出50000套,至今,初音未来在日本音乐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依旧排名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爱好者们以初音未来为音源创作的歌曲多达几十万首。即使你不是“动漫迷”,不是“技术宅”,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你也一定听过她那首被广为翻唱的《甩葱 歌》。

⑤虚拟偶像有最完美的外形,永远不会衰老,没有绯闻,黑历史,是最理想化的偶像。从技术创新来看,“全息投影”是虚拟偶像演唱会的最大突破。不过,比全息投影技术更 重要的是互联网文化中的开放与分享。

⑥ 数以万计的业余创曲者用初音未来进行创作,他们把自己写的歌曲、设计的插画、制作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包括郭阳在内,已有10名作曲者创作的歌曲,因为超高的流行度在日本出版专辑。原本仅仅是一款音乐软件的初音未来,在倡导共创精神的网络时代,成为激励年轻人自主学习、自 主创作的动力。

⑦一个从词曲、插画、3D模型、印刷到专辑制作的创作链出现了。他们为初音未来写歌,对她注入感情,他们用想象力让初音未来的造型推陈出新,他们用爱和智慧集体创造了初音未来。初音未来实际是没有生命的,但因为有这么多人爱她才赋予她生命。这解释了初音未来成为大众偶像的原因:无人永生,但也许我们可以创造出用剩余人类精神世界的虚拟偶像。

1. 通读全文,完成(1)—(2)小题(6分)

(1)请根据文章的第②段,向大家介绍初音未来。(3分)

(2)结合全文,分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风靡世界的原因。(3分)

2.本文多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3. 联系全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虚拟偶像的.看法。(提示“下列材料供参考)(4分)

材料一: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鲁迅《故乡》

材料二:在电影《Simone》(《西蒙》)中,主人公维克多说:“一个虚拟偶像诞生了,你汉子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创造假象的能力超过了他们洞悉真相的能力。”

材料三:我也来追“星”, 但我们对偶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要求其完美无缺。

参考答案:

1.(1)初音未来是一由日本Crypton公司创造的一款著名的虚拟女性歌手软件,被人们称之为“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偶像为一个永远16岁、留着淡绿色长马尾的透明的少女形象,与有着“清醒而可爱”的声音相结合的女孩。

(2)初音未来淡绿色的影像,投射在空气中,展示灵动的舞姿,她可以突然来到你身边,坐在你旁边唱歌,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虚拟偶像有最完美的外形,永远不会衰老,没有绯闻,黑历史,是最理想化的偶像。

2.示例:印有初音未来的音乐软件,到月共卖出50000套,至今,初音未来在日本音乐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依旧排名第一,……

句中的“50000套”“排名第一”,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初音未来软件深受人们喜爱。

3.在某些情况下,虚拟偶像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在一定范围内,他也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与目标,给人以生活与精神动力。但不管怎样,虚拟偶像毕竟是虚拟 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虽然目前的虚拟偶像走红,是因为受网络的,及其喜爱对象年龄的影响。

篇2:影像时代中的虚拟偶像现象

一、什么是虚拟偶像

2002年, 美国新线电影发行了一部影片, 名叫《虚拟偶像》。这部电影集喜剧、剧情、科幻类为一身, 讲述了导演维克多用电脑程序, 设计出了完美逼真的三维动画虚拟人物, 即“无可挑剔的女人”“Simone”。于是“Simone”这个虚拟人物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 以社会人的身份接受片约, 并在高科技环境与镜头剪切的帮助下, 与真正的演员们共同完成一部部影片, 使得亿万观众为之疯狂。影片中观众对虚拟偶像的迷恋, 乍看之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从今天来看, 却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因为一个个虚拟偶像正在出现, 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虚拟偶像是现代影像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本身是由影视公司等设计并推出的虚构形象, 包括动物、人物、植物, 甚至是纯粹想象的拟人化事物。它们没有生命, 却有着可以活动的视觉动态形象。没有自主的思想却可以传达编导者为其植入的价值观和文化信息。比如日、韩动漫中的主人公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喜洋洋”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等。但与影片中不同的是, 影片中大众崇拜simone, 是因为大家把它当成了一个完美的人类, 而现今的虚拟偶像, 却是为大众所认可的二次元中的虚拟形象, 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即是说, 每个人都明白虚拟偶像并非实际存在的实体, 但它的粉丝们仍然可以对它抱有超乎想象的热情和崇拜, 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

虚拟偶像与传统文艺形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虚拟的, 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之中。但从形象呈现方式上来看:传统文学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字的描摹令我们产生文学的想象, 在心中虚构出文学形象。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认知、不同的学识背景, 因此每个人对文学形象的想象也是不同的,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虚拟偶像不同, 它们从诞生开始就是视觉的直接呈现。虚拟偶像与传统文艺形象从诞生方式上看也是不同的:虚拟偶像们的诞生, 往往是先设定了形象, 然后设计人物性格和故事大纲。再然后是大纲的填充, 使故事剧本完整。当进入真正的制作时, 又需要美工、电脑技术等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因此, 虚拟偶像是由团队合作完成的, 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将直接影响虚拟偶像总体的品质。而传统文艺形象, 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 一般都由作者独立完成。从接受方式上看:传统文学由于作者写作时的“留白”, 而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与自主创造的机会。因此当面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时, 每一位读者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创造出自己头脑中的独一无二的形象。我们也可以说, 传统文学形象的塑造, 有一部分是由读者完成的。而虚拟偶像则是由制作公司创造完成后, 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因此, 在这里, 读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虚拟偶像与电影形象一样, 为人们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任何细节都展露无疑的现成的形象。所有人们看到他们时, 不会再有任何想象的空间, 使得艺术形象的扩展空间被压缩, 而趋于平面化。

虚拟偶像与真人偶像的异同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偶像, 即是崇拜的对象。因此他们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社会号召力量, 有着自己固定的粉丝群, 并对粉丝们有着极大的号召力。

真人偶像现象衍生出的粉丝现象,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 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 粉丝们分享着共同的精神信仰, 他们对偶像的崇拜促使他们再也无法只停留在收集相关资料, 购买衍生物品的层面上。他们为了偶像能在选秀中胜出, 会从各地聚集而来, 为偶像集会造势, 以帮助自己的偶像获得名望和地位。甚至当偶像做错了事, 受到了社会大众谴责的时候, 他们也会马上原谅偶像们, 不仅对其表现出无限量的宽容, 更是甘当炮灰的站出来替偶像辩解, 与众网友在网络上展开口水战, 有时甚至会放下尊严和修养在网络上破口大骂。于是粉丝文化从一开始, 就是带着诸多极具个性化的特质走进人们视野的。正如粉丝们自己总结的那样, 粉丝文化表现在“粉丝群体极具团队精神、率真的表达自己的喜爱、甘于奉献誓与喜爱对象患难与共的忠诚精神、面对压力和困难敢于挑战和奋争的‘PK’精神”。

反观虚拟偶像的粉丝们对虚拟人物的崇拜, 可以发现两者同中有异。作为粉丝文化的亚文化, 虚拟偶像崇拜与真人偶像崇拜一样, 都是出于对偶像们的狂热喜爱。都可以为了偶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并对偶像保持长久的忠诚。然而不同的是, 首先, 真人偶像们虽然演技超群, 但作品中艺术形象达到的效果, 却是演员、导演、甚至整个剧组共同创作的一种合力结果, 在这其中, 演员能否完整地贯彻导演的意图, 是否对角色有着自己的理解, 拍摄时的表演状态是否良好, 演员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等一系列因素, 都会对真人电影形象的最终完成造成影响。而虚拟偶像则不会, 他们是编剧或监制们思想的忠实反映者, 并且只要技术力量达标,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适当的表情、神态、动作等展示在极恰当的地方, 因此, 虚拟偶像会比真人偶像们有更好的剧情表现, 因为只要编剧、监制们想得到, 他们就能够做得到。其次, 虚拟偶像不是真人, 并不能自主地与粉丝们互动, 于是影片或制作方没有设计过的场景和场合中, 虚拟偶像们会怎样表现, 便只能靠粉丝们自己去想象。于是追动漫的粉丝们, 为了补足偶像出场机会太少的不足, 就开始发挥想象力, 为偶像设计故事, 按照偶像的性格进行写作, 这就出现了网络上盛行的同人小说、同人漫画等。粉丝们通过同人小说分享乐趣, 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再次, 虚拟偶像既然不是真人, 那么就没有在公众场合说出各种雷人语录的机会, 他们不会受到大众的强烈攻击, 因为相比主流文化他们边缘得几乎可以被忽略, 于是虚拟偶像和他们的粉丝们可以安然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其封闭性可见一斑。这也暗合了虚拟偶像的主要粉丝群“90后”们的处境, 他们虽然也与人交流, 并有着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儿, 但其方式却是通过网络。网络给了他们安全感, 让他们不与外界发生现实的接触而能够得知天下大事。网络连接了无限, 给了“90后”表现自我的宽广空间, 却也使得现实中的他们更加孤独, 对他们来说, 虚拟才是现实, 而现实最好能成为浮云一样的存在。我们看到国内现已出现了各色cosplay (角色扮演) 团队,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用有限的经费, 自己动手做出偶像们的服装, 用以装扮自己。团队内部有着很明确的分工, 摄影、模特、服装、化妆、美术、修图、后期、宣传等一系列的工序, 让粉丝们团结在一起, 他们通过将自己装扮成虚拟偶像, 来使自己的偶像获得现实的存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偶像的模仿, 正是对自己渴望的表达, 在对光与影的诉求中, 让自己变成自己的偶像, 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成就感。虚拟偶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而是与社会人文历史条件有着深刻联系的。

二、虚拟偶像的形成原因

影像时代的降临、影像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造就了虚拟偶像的繁盛。当时代的脚步迈入现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影电视的普及使得大众寻找到了一个休闲娱乐、获得知识的简单快捷的途径。“影像文化或产业完全是现代社会或消费社会的产物, 它通过工业的大生产和多种大众媒介, 广泛地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1]。大众, 成为了影像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甚至创造者。大众文化利用电视作为媒介, 通过机械的复制和传播极力地扩展着话语领域, 并迅速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变, 一个非常明显的方面, 就是它正在向视觉文化或者影像文化过渡。”[2]虚拟偶像从本质上说是依托现代影像技术和手段, 融合创作者对现实人物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 从而创造出来的二次元影像形象。各种各样的人物图像和卡通造型以其可爱有趣的形象获得了大众的认同。虽然在精英文化层面, 话语文化和传统文学作品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却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等多种有声有色, 丰富可感的现代表现手段的吸引。电影、电视的产生不同于以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它有了无限复制的可能, 这使得观赏者不再受时空、身份的束缚, 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 方便的地点, 以一种娱乐休闲的, 而非严肃、朝圣的心态去观赏这些复制品。因此, 作为影像产品出现, 并以盈利为目的的虚拟偶像们, 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批量地、廉价地走进青少年们的生活。而青少年们与虚拟偶像的接触, 也是随心所欲的、是没有外在压迫和束缚的, 完全由兴趣和爱好支配的。在“御宅族”对喜爱的虚拟偶像的表述中, “萌” (可爱) 就是喜爱的原因, 喜欢是因为“萌”。就是如此简单, 不需要太多的认同和心理感悟, 仅仅出于感官的满足, 虚拟偶像就能获得很高的支持率。

影像, 尤其是电影以其深度感和运动感对观赏者的视觉、听觉、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动, 从而使影像获得逼真的效果, 使观赏者深陷其中, 将影像的世界错误地当成真实的世界, 甚至于觉得影像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真实。正如杰姆逊指出的那样, “这些极度真实的艺术品对现实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你在博物馆里长时间地盯着这种塑像看, 那么当你转过身时, 你会怀疑周围的人是否是真实的。”[3]热爱虚拟偶像的青少年们, 虽然不会将虚拟偶像们当成现实中生活着的人, 但他们坚信自己的偶像们是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世界的。他们有生命, 有情感, 像真人一样会有种种烦恼。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拥护不同偶像的粉丝群相互攻击, 以表达对自己偶像的支持。如果说真人偶像的粉丝们互相攻击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偶像获得好评或利益, 那么虚拟偶像的粉丝群的对战能够让他们获得什么呢?应该说虚拟偶像自身, 什么都得不到,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虚无。真正得到实惠的是作品的制作方, 他们得到了关注和人气, 也得到了实际经济利益。但粉丝们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觉得他们的偶像需要他们的帮助, 而他们的努力, 偶像们也一定能感知得到。

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途径, 它以自身的逼真感混淆着人们的视听, 又以其对受众的无限宽容和取悦而紧紧地抓住了人们的心。不久前, 日本众议院以480比0的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动漫婚姻”议案, 使人类与动漫人物结婚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提出议案的议员表示, 现在99%的男性都不喜欢现实世界, 反而迷恋动漫人物。通过立法, 他们便可以正大光明地与之抱枕结婚了。这仿佛是影像世界对现实世界开的一个荒诞的玩笑, 人类正在爱上自己创造的无生命的东西。虚拟偶像开始走出虚拟世界, 进入现实生活, 制造者们以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和媚俗讨巧的表现形式, 迅速地占领青少年们的休闲时间, 又以其比现实更加生动的内容, 使之迅速占领了青少年们的视野。

“90后”的心灵困境是虚拟偶像繁盛的根本原因。“90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新思想和新潮流多元化的时代, 在这个思想和潮流相互撞击的时代, 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90后”在没有完全形成独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即经受了这样的文化和信息爆炸, 这种大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灵面临多种选择而变得迷茫和浮躁。“90后”往往是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心事无人诉说因而总觉得不被人理解。然而从小独占父母宠爱的他们又不习惯跟别人分享,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个性鲜明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意志, 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成为他们的梦想。“90后”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内心的诉求, 他们不像“80后”那样正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力军。经济上的不独立, 使得他们难以取得社会文化的话语权。

当虚拟偶像们乘着影像文化的大潮向“90后”们走来时, 他们以或华美或有趣的造型, 迅速地吸引了“90后”的眼球, 又以其对“90后”心声的准确把握, 使“90后”在虚拟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或是自己一直所期待的完美。因此虚拟偶像们受到了“90后”的崇拜, 他们仿佛比现实中的人物更加真实, 他们有着普通人都有的小缺点, 比如拈轻怕重、好逸恶劳, 然而他们却能以十分可爱的、有趣的方式将之变成一个笑点, 而非令人厌恶的缺点。可以说, 这些缺点使他们更加真实可感。加之虚拟偶像或是充满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他们比普通人勇敢, 比普通人善良, 会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化解遇到的一切危机, 这对现实中同样遇到生活、情感困境的“90后”来说, 是一种鼓舞, 更是一种解脱。他们让“90后”抛开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 看到了理想状态下可以获得的美好, 使“90后”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

“80后”不是没有为影视形象着迷过。例如《灌篮高手》中诸多运动青年形象的塑造, 也曾经激励了“80后”的青春斗志。但灌篮高手的爱好者们大多只停留在喜好的阶段, 并没有成为现今意义上的粉丝。因此, 其中塑造的诸多形象也只能称之为形象, 而不能叫做偶像。

“90后”往往有着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 是在物质相对发达、选择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在他们之间流行着这样一个理念“拒绝长大”。他们眼中的大人的世界是残酷的, 是丑恶的, 即便他们自己已经到了该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年龄, 但心智成长上的欠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淡化使他们更愿意留在自己幻想出来的小世界里, 而不愿接受现实的洗礼。正如郭敬明在回应《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及抄袭的事件时说的那样:“我不想参与到成人世界的斗争中, 我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看起来很像是一种理屈辞穷的狡辩, 实际上却很能反映“90后”真实的内心状态:他们因更在意自己内心的表达, 不理会社会伦理和社会大众的看法, 他们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是特立独行的、也是不被人理解的。正如SHE在歌曲《我不想长大》中唱的一样“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相比现实世界而言, 他们更期待一个可以满足他们一切浪漫幻象的无限自由的虚拟空间。动漫和影像产业的高速发展满足了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期望, 这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流光溢彩, 有永恒不变的真挚感情, 现实中一切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都被虚拟的影像世界用真善美的外套所包裹, 一切恩怨都变得可以被化解, 一切尔虞我诈最终都可以变成真诚的和解。于是“90后”们满足了, 虚拟偶像更是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化身, 替他们去经历他们想要的, 现实中遇不到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各种惊险与美好。这正是虚拟偶像们成功的秘诀。他们背后的制作者, 以对青少年心理的准确把握和适时适度的迎合让青少年们迷恋上虚拟的人物。这种迷恋毋宁说是“90后”对自身倒影的迷恋, 是他们在心灵空虚、信仰缺乏、自我认知不足的情况下, 极端自恋的一种表现。

三、虚拟偶像的发展前景

当代中国的文化是集古典、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范式为一身的文化集合体, 在现今消费决定一切的商品社会环境的推动下, 后现代主义以其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对传统文艺的消解, 迅速地占领市场。“后现代艺术在有意消解艺术和生活以及艺术和非艺术的同时, 也导致了个人风格的彻底丧失。”[4]在后现代文化中, 我们看到艺术追求的不再是形式的陌生感, 也不是作家个人心灵的显现, 而是大批量的机械复制和生产。

表现在虚拟偶像的生产上, 我们可以借用结构主义理论进行分析。有动漫杂志评论说, “无论是多么烂的作品, 只要出品了, 就必定有其粉丝团。”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理讲, 质量低劣的作品会使读者因厌弃而离开, 但动漫的批量生产却不会, 即便不好, 依然有其固定的粉丝团。这种现象的出现同动漫的生产机制有关。如果我们把动漫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去分析, 就会发现其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 例如:从人物的类型讲, 女性角色有萝莉、御姐、人妻等;从结构范式讲, 有穿越式、后宫式、阴阳术式等;从剧情讲, 有爱情、励志、魔法等。如果我们将这些全部拆分成元素, 那么就可以组成一个巨大的“元素集合体”, 所有作品都是从这个“集合体”中抓取了一定的“元素”, 然后将他们整合为一部全新的作品。正是因为每部作品中都包括了能够吸引眼球的“元素”, 所以不管作品有多劣质, 总会有喜欢它的某种“元素”的观众成为它的粉丝。

虚拟偶像们正是这种“元素”运行模式的产物, 比如女性角色的性格类型有敖娇、腹黑、元气、天然等等, 每种性格都有其“萌点”, 正是这些“萌点”吸引了粉丝的聚集。因此从本质上说虚拟偶像对粉丝的吸引是来自粉丝自身对某种“萌元素”的期待。在这种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中, 我们看到太多粗制滥造的作品的诞生, 只追求收益而不顾其艺术性和社会影响的做法, 使部分作品中充斥着“窥隐”、“猎奇”等满足观众低俗趣味的内容。“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 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 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 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5]这正是现代大众影视文化对正统艺术的颠覆。

在这种模式的运作下, 虚拟偶像造星运动创造的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形象。它的产业链条指向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思想内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将感慨花样繁多的动漫产业, 永远无法创造一个宫崎骏。因为成就一位大师, 需要的绝不仅仅是纯熟的技巧, 更是对生命本体的思索和对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

我们应当看到的是, 虚拟偶像和真人偶像一样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真正优秀的动漫不仅可以塑造优秀的虚拟偶像, 更可以依靠获得观众心中最深刻的认同引领社会风潮。十多年前, 一部名为《棋魂》的动漫就是很好的例证。她的播映引得数十万日本中小学生热情十足地去学习围棋, 其塑造的经典虚拟偶像进藤光, 也以其经历向青少年们传达着奋斗和珍惜生命的理念。虚拟偶像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其运作方式也是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必然, 但其方向却依然是可以被掌控的。正如美国对其体育明星做出各种行为上的规范要求, 以确保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一样, 我们希望虚拟偶像也可以成为青年一代的正面表率, 而非负面典型。

摘要:作为传媒时代新生事物的“虚拟偶像”, 一出现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点。虚拟偶像的主要粉丝群“90后”。网络连接了无限, 给了“90后”表现自我的宽广空间, 却也使得现实中的他们更加孤独。对他们来说, 虚拟才是现实, 而现实最好能成为浮云一样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偶像的模仿, 正是对自己渴望的表达, 在对光与影的诉求中, 让自己变成自己的偶像, 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成就感。虚拟偶像是时代的产物, 其生命力是旺盛的, 未来前景是可以被看好的, 而对于它的有效规范和控制仍是应当被重视的议题。

参考文献

[1][2][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1月第一版, 第125页, 123页, 111页

[3]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189页

篇3:被造就的虚拟偶像

一、《初音未来》和其演唱会

《初音未来》是一款日本公司在2007年8月发售的具有动漫美少女的外貌和声音合成器的软件, 发售后受到网民的欢迎,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用户制作的翻唱歌曲、原创曲、图画、动画、3D动画、软件等等非专业用户生产的衍生作品, 以它为主题的连锁性创作相当流行, 其文化潮流扩散到全世界, 《初音未来》的全息投影演唱会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演唱会的舞台上没有真人歌手, 舞台中间只有一张透明的屏幕, 演唱会承办方制作《初音未来》的动画, 并投影在屏幕上, 再把真人乐队安排在屏幕周围, 虚拟歌手和真人乐队的演唱会如此实现。《初音未来》是由非专业创作者的创作活动发展而来的虚拟角色, 在演唱会上所唱的歌曲和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非专业创作者制作的作品。在《初音未来》发展的过程中, 非专业创作者和《初音未来》的粉丝在视频网站上直接互动交流, 粉丝通过欣赏《初音未来》的作品而喜欢作者。在演唱会会场观览席有作者的专用区, 每次演唱会结束之后, 观众会向作者专用区挥手表示尊敬, 这样的评价不只是给个人创作者的, 也是给制作演唱会的承办公司的。一般的演唱会, 受到观众注目的是歌手, 其幕后人员不会被关注, 像《初音未来》演唱会上发生的观众和幕后个人或公司里的创作者的互动, 是《初音未来》演唱会的特征。

二、真人歌手演唱会和《初音未来》演唱会的传播现象和模式

“传播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 信息在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流通、共享或扩散的行为及过程, 这种信息流通、共享或扩散, 通过参与者能共同识别的各种符号系统发生。”[1]人际传播通常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 它可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人际传播可能是面对面直接的语言交流, 通常会辅以手势、体姿、表情、眼神等手段, 以传达更丰富的意义或增强传达效果。[2]在真人歌手演唱会上发生的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传播, 有语言传播 (歌唱, 会话, 呼唤, 欢声, 很短的会话, 留言板等) 和非语言传播 (姿态, 动作, 表情, 挥手, 眼神交流, 衣服, 荧光棒等) 。在《初音未来》演唱会上发生的传播有语言传播 (歌唱, 呼唤, 欢声等) 、非语言传播 (姿态, 动作, 表情, 挥手, 眼神交流, 衣服, 荧光棒等) 和间接的创作性传播。间接的创作性传播是指创作家与观众之间的传播, 因为《初音未来》的歌曲和衣服是非专业创作者在视频网站发表的作品, 演唱会承办公司把那些作品再编辑, 通过《初音未来》传送给观众。

三、真人歌手演唱会和《初音未来》演唱会的传播模式

真人歌手演唱会的传播是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人际传播, 因为两者都是人, 所以即时性或突发性的传播也会成立。一般情况下, 在真人歌手的演唱会上, 观众不关注幕后人员或幕后组织, 看《初音未来》演唱会的传播模式, 参加者主要有各个作品的个人创作者、演唱会制作公司的创作者和观众, 其传播现象受创作者连锁性和合作性创作活动支持, 演唱会承办公司按照个人创作者制作的作品风格再编辑, 采用演唱会演出的形式传送给观众, 观众接收其符号后做出即时性反应, 主要是欢声、呼唤和挥荧光棒等等, 演唱会结束后, 观众对个人的创作者表示尊敬, 在网上对制作公司进行评价。

四、结语

在《初音未来》演唱会, 观众与虚拟人物“初音未来”之间的传播成立, 但是跟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一样, 《初音未来》与观众之间的传播, 实际上是“初音未来”发挥媒介作用而发生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

注释

上一篇:微笑中考满分作文800字下一篇:医院拒收红包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