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2024-05-03

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精选9篇)

篇1: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中、德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

塔城地区 李艳

第2014年第二期高级班

2015年3月8日

中、德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三个小故事背后的故事

摘要:小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如何引导:溺爱还是放养?穷养还是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尊重、平等、信任、责任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和驱众性,1.平等和尊重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故事1:一块巧克力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只有三四岁的小孩无奈,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一种是:买就买,几块钱的事。只要孩子要就给他,怎么也不能亏待孩子。父母或老人面对孩子的需求,言听计从。

一种是:大声呵斥:买什么买?才吃过。或者:好言相劝: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这两种态度如果是一贯的,孩子会离开,但内心不理解。年岁大了会发生言语顶撞。如果是偶尔的一次,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

然而:在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为一直处于公平的角度,孩子们也不将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这样两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谁会规划自己的未来?谁会一如既往的“啃老”?谁会学会各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手段来完成内心的需求?

我想答案一目了然。

2.信任并鼓励

故事2:你一定行。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公园内有一个漂亮的足球场。想要看看足球场内部,只有爬上这段很陡的坡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显然是困难重重。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的手往上爬,我的男子汉”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来,并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

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对于这个可能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针对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如果在中国呢?

我想:看见的一定是父亲托着孩子到了坡顶,托举着让孩子看个够,然后乐悠悠的托着孩子下来。

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表面是爱,实际上是让孩子生活在过度的保护中,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只要你需要,我会尽全力帮助你,哪怕是牺牲我自己?

在这样的灌输下成长的孩子,没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困难时没有能力去解决。因为能力就在一次次的庇护中逐步丧失。

而德国父亲选择了引导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去勇敢地、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很多德国电影中看到像个小大人一样能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小孩子。

如果一个国家的下一代这样成长,两个国家孰胜孰赢?

3.培养责任意识从娃娃抓起

故事3:布娃娃的另外一种“玩法”

德国邻居家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每次来玩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

“这个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要有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

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边给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她们讲着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

如果是在中国,布娃娃就拿来玩的。

疯狂后一地的玩具,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还小。吃饭需要喂,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用不好饭勺。

夜里睡觉尿床,可以理解。因为白天玩的太累夜里不想起来。„„

这就是中国家长。孩子的问题在还没有呈现给孩子时,家长已想好了一百条理由为孩子辩解。

那,什么时候,孩子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什么时候,孩子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责任感?

是父母闭上双眼的一瞬间间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抛向社会,任由其自生自灭?

同样的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却在玩中注入了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让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被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但使得孩子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如果你是家长,准备何去何从?

篇2: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

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第1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第23页《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页 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职业教育研究》2010 #9第14页 《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教育与职业》

篇3: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思考

职业教育模式依据国情的不同会有所区别,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双元制很有其特色。2009年8月,教育部举办第四期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在东风汽车公司技师学院(湖北十堰)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学校实践推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2012年又有机会听了一次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讲座,使我深受启发,感受颇多。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众所周知,所谓双元制是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学生有约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培养现代技能型工人为目标,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

首先,德国有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它由联邦政府统一公布国家承认并设立的职业,为不同的职业设计并颁布培训计划,再由州一级政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作具体细化和补充规定,这就较好地协调了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设置与培训教育的关系,达到了职业要求规范、标准统一、全社会全行业通用、培养与就业结合的目的;其次,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从招生到培训直至就业的整个过程,甚至学生在培训期间的计划、内容等都有企业参与;第三,学生活动于企业和学校之间,在这两个地方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企业主要传授职业技术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学校则主要传授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第四,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实训教师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国家会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使这些实训教师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第五,双元制的考核也分两种,一是技能考试,内容以学生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合格后颁发相关技能培训证书;另一个是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合格后颁发相关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要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就必须注重按社会、市场需要办学,从强调学生对知识学习转向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职教封闭式办学转向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1、专业设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超前性,把握市场性,提高可行性。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反映人才市场的需要。另外,我们职业学校还要考虑现有的办学条件和特长,既要反映市场需求,又要立足实际,同时又敢于创新,办出特色。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从我国职业学校的情况看,学生缺少顶岗实习场所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国家应该通过一些政策和立法形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习实训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一些技术研发项目,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然而我国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难,内容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实践应用的比重较小。所以我们必须确定行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的、紧跟技术发展的职教教材。

4、教学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理解了;我做过的,我记住了。”因此,德国职业学校的老师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专业理论课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专业实践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就我们学校而言,在目前的现有条件下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小班教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实施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法等教学方法;教师也应该充分重视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以加强直观教学,做到通俗易懂,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过程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提炼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案的内容基本是抄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特别的大。借鉴德国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应该要详细设计规定时间内要讲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来确定教学内容,从咨询到评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指导作用。使每一次课都让学生感到学会了“为什么这么做”或“怎么做”。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冲压模具结构时发现,如果让学生看着课本上的模具结构图去分析模具结构,学生很难理解,但采取将本节课设计成实践课,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模具,进行小组分析、教师在旁指导,这样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知识点也容易掌握。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具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三高教师队伍,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上讲台之前必须有2年的准备期,在这期间要跟班上课,去企业实践等,所以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在目前,我们国家职业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学校不妨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等措施来加以改善目前的师资结构问题,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五、总结

篇4: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问题;思考

一直以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受到普遍关注。这是因为它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是德国制造的质量保障,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各国广泛地引入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所谓德国“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一元”为学校,是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或技术农民为目标,同时又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践为主,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种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定向培养,大大缩短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

2.企业的参与度广泛

“双元制”职教模式之所以能在全球取得成功,与企业的广泛参与息息相关。多数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在职业培训中企业和学校之间按比例分不同时段进行。企业直接参与职业培训从招生到培训再到就业的全过程,甚至职业岗位的培训数目、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培训设备由企业掌握和控制。企业把对学生的培训,看成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行会的中间作用

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企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2]。

4.清晰划分的形式内容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有两种教学文件和教学内容。企业所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条例,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就是各州制订的教学计划框架。教学内容上企业注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并且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自身需要的技术人才。而职业学校则是以普通文化课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此外有两种考试,分别是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还有两种经费来源,即企业培训费和职业学校费用。企业培训费由企业自己承担。根据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职业教育[1],并受相关行业协会监督。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国家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5.互通式的教育结构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1]。德国这种纵向可以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的教育体系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发展和选择的空间,也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在我国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产生的问题

尽管以上提到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它毕竟是根植于德国的土壤,在德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生长出来的,适合德国的基本国情。所以,我国在引入“双元制”的时候,由于国情不同,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概括来讲,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传统观念的碰撞

在我国,人才培养一直是学校的责任。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才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有一些实践的时间,但那只是书本知识学习的一个小小的延伸,学生很难及时的与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所以,许多职业学校在引进德国“双元制”的模式中,误以为只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就可以了。实质上,德国“双元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相比较而言,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大约有60%的时间都在企业生产实践。

此外,在我国一直有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也就是说,人们重视理论研究,而轻视实践动手能力。无论从职业分层,还是从职业收入都能体现这一点。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它主要培养的是普通工人和农民,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劳动技能,并凭借着这种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职业资格,争取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体现自身价值。

2.资金支持上的困难

德國的职业教育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职业教育计入企业成本,是企业自身行为。而在我国,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就不够,更指望不上企业自身的觉悟,大多数企业都不会认为学生的培训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资助意识不够,与学校合作的意愿也不强。而缺少企业大力支持的职业教育,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双元制”的模式最终也只会是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上的匮乏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无论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2],同时也注重教师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的职教系统中像这样既拥有广博的知识又有精湛的技能、快捷效率的教师队伍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

4.学生层次上的差距

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层层淘汰制。小学升初中选拔,初中升高中有选拔,大学更是万人过独木桥。当然,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制度的修改和完善,这种现象有了一点改变,但总体上还未改变我国教育的基本格局。在我国,上职校的学生往往初中考高中或是高中考大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说,他们选择职校,大多并不是他们的最佳意愿,所以他们很少是出于兴趣。在职校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动力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从而学习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最佳。而在德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愿望和兴趣,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双元制学校。

5.法律保障上的欠缺

德国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障教育的组织、监督和实施,职业教育也不例外。1969 年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教实施监督系统。使职教真正拥有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教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教健康有序地发展。在中国,这样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尚未建立完成。

三、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实践的若干想法

1.以国情为基础,不照搬照抄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成功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并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职教模式,也是一种重能力、重实践的职教新思想。但它毕竟是根植于德国的土壤中,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他们的作法,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政策,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2.要转变教育观念

也就是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培养生产力的教育,不是“普通教育”或“晋升教育”[4]。它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实习。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和教材体系

既然职业教育是培养企业需要的直接生产力,那么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动向作出调整,教学内容上也要相应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受市场欢迎,学生的就业率才会高。

4.产学合作,社会参与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学校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实施“2+1”、“1+1+1”或“1+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半工半读[4]。

5.寻求合作办学,培养国际人才

既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么成功,我们可以和德国的学校合作办学,既结合中国的实际又汲取德国办学的良好经验,并且可以拓宽与德国企业合作,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型的人才。

综上所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很明显,它直接培养企业的一线生产力和专业的农业人才,节省了企业培训成本,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实施需要人们转换观念,以国情出发,并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只有以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和利用好这种模式,才能更好地缓解市场与人才的供需矛盾以及就业压力,适应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參考文献:

[1]寿祖平. 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 (35).

[2]马庆发.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面面观[J].外国教育资料,1998, (6).

[3]张承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1999, (3).

[4]殷德平.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EB/OL].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theory/node37342/node37380/userobject1ai2072815.html, 2008-10-28/2009-01-04.

篇5: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篇6: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

讲座主题: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待定)

主讲人:李工真教授

讲座时间:2010年3月

讲座地点:待定

讲座目的: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区别、国兴科教战略出台的历史背景、新人文主义的教育与科学定义、现代化大学的基本特点、德国大学生的生活及德国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等五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让大家对德国大学生活有一个大体了解。也通过李教授的讲解让我们把中国的教育体制与之作对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主办单位:园艺林学学院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

主讲人简介:李工真,(著名数学家李国平之子)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1988-1990年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师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rt Düwell)教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李工真教授因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武大活字典”,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另一说:当年李工真、赵林和易中天号称武汉大学三大名嘴,文史哲各占一个)。在武汉大学,李工真的讲座总是场场爆满,总有很多人得站着听。李工真教授还多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从事讲学活动。

由于在德国历史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制作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时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请他担任其中有关德国历史的第六集《帝国春秋》以及“大国系列丛书”中《德国》一册的学术指导,并在片中专门采访了他。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邀请他作特邀嘉宾。联系方式

电话:68763931(可用)

前期宣传

1.海报

2.南湖新闻网

3.校广播站

4.邀请函(校素拓)

5.横幅

赞助(待定)

活动流程(待定)

后期收尾

1.讲座场地的整理

2.海报的回收

3.活动体会,心得的回收

篇7: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中德政府对两国间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随之日益紧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与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如何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成为高职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13-01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所谓双元制(das Dual-System)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学生以及各企业、工厂的徒工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它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另一元是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它的主要职能是让学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重点在于培训学员的实操能力。

两方共同组成培训者负责培训学员,学员同时接受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培训和企业、工厂技能方面的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也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工厂对人才的要求?M织实施教学和岗位培训,并且双元制培训也受到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承认并且拨款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铁血宰相俾斯麦早在19世纪70年代-19世纪80年代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之后,就开始制定了若干职业义务教育法则法规,并在日后对其进行逐步的完善。如今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继承了以前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经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德国国民中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法制进一步完善的情形下进入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德意志联邦政府(西德)于1969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从此,德意志联邦各个州的职业教育拥有了共同的基础,职业教育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业培训法中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且规定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合理的劳务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培训年限。

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职业学校层面,另一个是职业进修层面。职业学校属于职业基础教育,是普通中学义务教育的一种延续。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和权利接受职业学校的培训。培训的学制通常是三年的时间,一些州规定职业培训义务延续至职业学校结业,而另一些州则是延续到学员年满18周岁。职业院校的专业分为五大类别,即工业、商业、家政、农业以及综合等。

此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学员受训期间大部分的培训活动是在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进行,少部分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二是学员接受两个单位管理,德意志联邦法权之内的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和联邦州主权之内的职业学校。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1.国家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高职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成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因为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个州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而我国目前高职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职业教育体系尚有待完善,基于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应全面制定适用于高职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将有助于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拓宽办学思路,积极与企业之间尤其是外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立校企合作班级,由职业院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及实训过程的实施。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施者和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和教师的深造培养。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还要参加培训进行学习。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聘任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重新建立考评体系

伴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交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寓教于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职业院校可以学习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引进德国一些优秀的高职实用教材予以借鉴,并结合我国高职教学的特点及要求进行改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增加实操技能训练的比重,同时重新建立考评体系,在注重学生知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操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纵观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值得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借鉴,但在借鉴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具体的现实状况,从而提升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芳本.叶本度.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76

[2]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3(1):22

篇8: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大众化创业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化、国家创新体系建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对新时期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成为高校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创业教育源于国外,本文评述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并借鉴其经验,对开展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是最早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自1947年以来,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与调整,美国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1]。其典型的模式一是以百森与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商学院模式[2],其开设有包括管理体验、企业管理、融资、收购、营销、投资、资本、经营、授权和分销等方面的众多创业课程,并通过种子基金、孵化器、创业者日等实践拓展计划使大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精神意识,塑造创业技能。此外,商学院通过建立创业管理与教育资料和案例库、组织创业研究协会、设立创业研究基金会、发行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期刊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二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模式。斯坦福是理工科大学,其创业教育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三个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注重专业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其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并开设文、理、工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创意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

(二)德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德国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设立的“模拟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创业教育初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精神、意识与心理品质的素质教育[3]。德国高校创业教育以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培养,以节省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其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经典教学模式:以问题为驱动,由教师讲授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内容预先设定,按计划组织开展,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模仿,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后授予评价等级。二是创业学习模式:以对策为驱动,不预先设定学习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参加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的环境也比较宽松,并且允许学生模仿和犯错误,不授予评价等级,但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

(三)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日本的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创业家教育模式,以有志于创办企业、从事创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开设的专门教育系列课程,要求选择该方向的学生除了发表高水平论文之外,还要在经过两年学习和对创业环境进行考察之后,能够将其创业理念和计划付诸实施。二是以培养系统的经营知识、技能为主的经营技能综合演习模式,以专门教育课程为经营或商务学科的学生提供技能练习,提高他们进行商务策划与经营能力。三是创业技能副专业模式,主要是面向拥有工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的,将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教育课程。四是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为主的企业家精神模式,以全体在学学生为对象进行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传播能力和实施能力以及作为商务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较高素质[4]。

(四)印度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印度与中国在内外环境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都是拥有较大国土面积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创业活跃程度高,自主经营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地位非常突出,创造近60%的国民收入,活跃的创业经济推动了印度经济持续增长,也为解决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5]。印度因其语言优势,高校创业教育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几乎同欧美国家一致,主要以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和印度理工学院创业教育为代表。由于创业教育资源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差异,其创业教育模式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分为师徒制模式和导师制模式。师徒制模式主要应用在创业基础学习阶段,这种模式在师生关系上,以师傅(或教师)为主导,学习内容和方式都由师傅制订,学徒(或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习创业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工人或小作坊主。导师制模式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将项目指导和活动推广相结合。此外,由于印度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点,印度很多大学专门开设了家族企业管理项目,以帮助毕业生经营其家族企业。

(五)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新加坡与我国在地缘上相近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具有同源性,其高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在亚洲享有良好声誉。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服务经济是国家主导产业,技术的开发并不擅长的,而技术的匮乏又限制了创业的实施。但其官方语言英语的优势为其与欧美国家交流清除障碍。独特的中英双语环境和中西方结合的教学,以及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等优势使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教育合作的国际化[6]。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跨国办学,大学生第一阶段在国内接受密集式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第二阶段通过全球性计划、学生交流计划以及双学位和联合学位计划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到国外著名大学或是科技园等技术集群地区去实习、参观、访学,一方面在实践中感悟和学习创业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国际化思维和对国际企业运作的能力,同时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回国内。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借鉴思考

(一)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调整、失业率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期,是创业教育产生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始于1947年,但直到70年代末期,美国遭受严重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的快速上升和国际贸易的极度不稳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时,创业教育才受到重视,成为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7]。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公共机构减员增效,大企业纷纷裁员,以及因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市场萎缩,大学生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创业教育由此才得到重视与发展。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背景,当时日本经济陷入了二战后最长的停滞期,经济增长常年为负值,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失业率屡创新高。印度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与其高校发展伴随而来的大学生失业人数的上升、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息息相关[8]。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创业教育也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重视,高校需抢抓机遇,把握时机发展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使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

(二)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精神与意识

欧美国家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阶段都包含各种形式与程度的创业通识教育,使青少年在进入大学前就对社会上的企业、公司、职业、创业等通识内容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而我国中学教育真正重视的还是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学生升学为唯一追求和终极目的,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一生如何发展,或关心不够,或根本未予关注。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企业、职业与创业了解甚少。初中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缺失,而且由于历史上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思想根深蒂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与意识。创业者是青年人的骄傲,最优秀的学生才选择创业,创业走向成功,创业报效祖国的主体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缺乏创业的原动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这使得高校的创业教育得不到多数大学生的共鸣,创业教育的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与竞赛,并不是想将创业项目实施与转化。其最终目的是为出国、考研、考公务员、进外企与大型国有企业增添砝码与资历。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开设具体的创业教程和培训课程之前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业精神与意识为目的创业通识教育,使创业成为大学生的群体性思想,成为青年人的时尚潮流,点燃青年人创业的激情与对创业教育的渴望。

(三)整合自身学科优势,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别与层次的创业教育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都以原有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与原有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如商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整合了其原有管理、金融、财务、贸易与经营等学科资源,而理工科模式则是文理结合,发挥理工优势,突出科技创业。其次,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基于各自的实际情况,如印度发挥了自身的语言优势,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行了“拿来主义”,但又根据经济与科技与欧美存在差异、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特色的师徒制模式与家族企业管理项目;新加坡高校则扬长避短,中西结合建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模式。此外,国外高校还对创业教育的类别与层次进行了区分。不同类别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与重点不同,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资质的学生其创业教育的内容、计划与方法都不一样。有聚焦式的精英项目,也有全校性的大众项目,有的强调创业精神意识培养,有的侧重创业知识传授,有的重视创业实践与经验,针对性强,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创业教育模式,应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整合有利资源,不追求大而全,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循序渐进地形成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模式。

(四)建立有力的校内外支持体系,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施

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强而有力的支持体系。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教育从体系中得到了众多政策、资金、师资、技术与服务的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游离于正规教学之外,没有专职的指导老师,而且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因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得到政策、岗位设置、师资培养、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孵化资金与场地等实质性的支持,并整合管理、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后勤等方面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内支持体系。其次,校外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是高校创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来自政府、企业、基金会、协会、创业者等机构与成功人士的支持渠道,探索有政府、企业参与的孵化器和创业园的发展与完善,探索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引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以及专业的指导,为大学生优秀的创业计划提供融资与项目转化服务,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创业风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需有合作与国际化的视野,与国内外大学某些顶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最前沿的教育成果,开展合作办学与师资培训。

(五)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项目与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篇9: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关键词:德国音乐教育;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专业性;中国;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4-01

一、德国音乐教育

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德国有众多优秀的音乐类院校,德国共有大大小小30多音乐学院(包括私立),并且德国的大部分公立音乐学院都是不收学费的,每年只需要交少量注册费。

德国不但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的较早国家,而且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时始终坚持“4-22”式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实习教师——候补教师——助理教师——终身教师这样四个层次,两次国家考试、两年的实习和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等严格的体系,从而保障了德国音乐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充分地保证了德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另一类是“音乐学校或社会需求的专门音乐教师教育”,因此,在德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机制被称为“双轨制”,再加上不进行直接音乐教育而是单纯的做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从方向上来说把音乐教育分为严格的三个方向。这就是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著名的“三分法”。当今德国各高等院校都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和“音乐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作音乐师资培养的出发点。由于“三分法”的教育模式而导致了德国的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型与针对性。在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得各个阶层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

德国当代学校教育改革时期,由奥尔夫提倡的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原则,即“让学生借助简单的乐器创造音响并进行谱曲”,“创造性地听写乐谱”,“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的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而“教师应具有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则成为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普遍要求,也正因为这一素质要求,利希特瓦克才说:“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天赋的职业”。

二、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区别

(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比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更有效的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向往与兴趣。

(二)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式,理论的学习不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比如老师进行一段演唱,让同学们说出节拍、技法等音乐元素,再经过老师的指点达到学习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更加得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作品赏析,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采用小组对歌、小队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与目的有关。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感觉到每节课都是新的,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期待。这样,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等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

(三)学习方法具有自主性。

德国的音乐教育与整体的教育模式相关,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国的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类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兴趣课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并且另一个选择也決定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音乐,为进入音乐的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设置,包括时间、内容等核心方面均是由相关的教育人员所制定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好的方面主要有制定相对科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等优点。但是也打压了同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育体系具有专业性。

德国音乐的教育体系是所有规定课程都直接与发展学生的各种音乐才能有关,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就已经占去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学时。德国不是没有这些课程,而是作为公选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专业音乐学院一般不开设,学生可以到综合大学选修),而不作硬性的规定被写入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

三、德国音乐教育带给我国音乐教育的思考

因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中,也体现在德国高校所有其他专业的教学之中,所以,造就了德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和研究品质。在学生的在校教育模式上,尤其是教学课程安排与规划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的去学习,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借鉴与参考的。

因此,我国音乐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重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课外音乐活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如火如荼;音乐课内容的丰富多彩,音乐课内容不但包括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社会音乐知识(如音乐市场和大众传媒、著作权、音乐环境等知识)。

从文化意识方面对“欧洲中心论”的局限有所认识,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中,分两阶段培养教师的制度,保证了音乐师范生参加音乐教学实践的时间;高等音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与中学的音乐教育相衔接,重视音乐教学法、音乐实践课程,将培养音乐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与思考04-29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04-15

德国教育艺术设计论文04-18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提纲11-15

德国社会参与职业教育论文04-23

德国的教育制度范文06-08

德国的职业教育04-10

德国人的教育范文05-25

德国人的教育原则08-01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05-08

上一篇:竞聘办公室副主任思路下一篇:创党员先锋岗陈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