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2024-04-14

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共8篇)

篇1: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评论文章称,近年,为填补生源上的巨大漏洞,日本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狂送“秋波”。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优待政策,大学每多收一名中国留学生,就能从政府那里多拿一份钱。然而这并没有给日本大学带来新的生机,到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依旧是逐年减少。

从大环境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外国大学挑选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了,而是中国留学生开始挑选外国大学。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英国、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都开始把招揽中国留学生当成了国策之一,纷纷加入中国留学生争夺战。而且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大学当中,有13所大学都是在美国。论国力与竞争力,日本显然已经不占上风。

日本南富士产业株式会社董事长、清华大学客任教授杉山定久也说,在20年前,日本和中国经济状况悬殊,那时的日本,真是中国留学生挤破了头都想来的地方,来了就能淘到金。但是现在呢,中国经济抬头了,中国留学生对于日本的热情也就不那么高了。

从小环境来说,进入20世纪,日本“少子化”问题加剧,导致日本大学门槛走低。很多留学生更是视打工优于学习。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他们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哪怕是进入了大企业,也干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就打破了在中国流传的日本大学教育的“神话”。

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留学生交流中心负责人福冈荣美说,7、8年前的中国留学生,一下课就抢着跑到这里,要我帮他们指导日语,一提到目标,他们的眼睛都闪闪亮,说希望能成为两国间的桥梁。这几年的中国留学生有个明显变化,我问他们为什么来日本,很多都回答我为了能够看懂日语写的漫画。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了。

本国年轻人不断减少,中国留学生也开始止步,日本大学危机日益加剧。日本著名商业杂志《周刊钻石》的报道更是充满讽刺:日本大学已经沦为二流学校,二流学校能有什么办法招收外国一流人才?

篇2: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今年全国毕业生总量为671万人,总体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约为68.5%,超过三成学生毕业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或出国学习以及创业。智联招聘近日发布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今年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数是24.06份,获得的面试机会平均是5.27次,最终拿到OFFER的平均数是2.12个。

据了解,今年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数是24.06份,获得的面试机会平均是5.27次,最终拿到的OFFER的`平均数是2.12个。

在已经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23.3%的毕业生曾经有毁约的经历。在毁约原因中,拿到了更好的OFFER的提及率排在首位,达到了60.7%,其次是试用期间发现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其提及率为15.1%。排在第三位的是用人单位的承诺没有兑现,占比为9.1%。从毁约毕业生所在的院校类别来看,985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毁约率最高,达到了25.4%。

此次调查显示,毕业生十大期望就业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厦门、杭州、南京、武汉、西安。其中北京以8.1%的提及率居于首位,上海以5.3%排名第二,与2011年同期数据对比后发现,2012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城市更加分散,不再大量集中于北上广深。成都跻身吸引力第一集团,并超越深圳,厦门入围大学生最期望就业的十大城市,可见部分二三线城市就业吸引力正在上升。

篇3: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一、投资战略的缺失

多年来, “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一直长盛不衰。在这一论调的左右下, 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并不准确, 没有一个长远全面的战略目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告别了物质匮乏年代, 国内市场活跃, 投资政策开放, 富裕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 日本企业的投资战略却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总是以为中国是以前的消费景象, 依然向中国倾销质次价廉的消费品, 把中国作为三流商品的消费市场。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对中国的市场进行了调查, 但由于不够深入, 再加上对中国市场的轻视, 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庞大和多样性、层次性, 错失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

以丰田汽车为例。丰田很早就开始进入中国, 却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 有人说丰田把一流产品留给自己和欧美, 二流产品卖给不发达的国家, 最差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 也许此说不免有所偏颇, 但丰田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确有此嫌疑, 因为起初进入中国的是其早被淘汰的车型。20世纪80年代丰田公司做出了令其自己都后悔的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全面进军美国市场, 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加油在内的一整套售后服务, 经过相当艰难的努力, 终于在美国取得了成功, 但是中国上千亿元的庞大市场却被德国大众轻而易举的占领。

二、本土化能力的欠缺

一般来讲,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生产制造本土化、研究开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和管理营运本土化。日本企业进军中国以后, 做得最好的是生产制造本土化, 在管理营运本土化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当然, 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松下、索尼等。但是, 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企业来说, “它们不敢去收购当地的企业”。这与日本的“家族式情节”有关。许多欧美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总裁、代表等都是中国人, 而日本企业总部的CEO多数是由总部派遣的, 职业经理人80%是从内部培养, 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从本土选拔的很少。这些干部在经营活动上能够贯彻总部的意图, 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 往往在需要制定决策或策略时要向总部请示, 从而耽误了决策的最佳时机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 很难得到领导足够的信任, 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等对于中国员工是保密的。这是一种很难改变的独特现象, 日本人很排外, 对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缺乏信任感, 这种思想无疑成了日本企业与中国市场相融合的障碍。除了对于中国人的不信任以外, 日企对于中国企业也抱有怀疑的态度, 会担心对方的服务及产品的质量, 即使原本了解对方的实力, 也要调查一下有没有同样的日资企业可以与之合作。这样就必然影响到日本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融合, 从而降低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无任何益处。

三、技术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与技术的封锁

日本一直是一个重视科技开发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重视技术引进, 基础研究却相对薄弱, 而欧美企业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尖端, 加上中国近些年来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长虹等一大批品牌, 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不输给日本, 这构成了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日益衰败的又一重要原因。拿手机来说, 日本产的手机在中国市场上销量很小, 因为日本企业针对中国消费者生产的手机都是中档以上的, 低价的手机很难买到, 而日本的中高档手机又不能与美国、韩国的品牌相抗衡, 这就使日本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外, 日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过于敏感。一些日本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被中国企业“窃取”, 对中国企业以及日本企业的中国员工不信任, 倾向于技术封锁。NEC在中国刚成立研究院时, 松下公司也在中国建立了研究院, 似乎日本企业将研发力量向中国市场倾斜, 但它们并没有把真正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来, 在中国进行的技术试验或技术投资只是基础性的,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做出的决策, 这也就限制了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技术投资的非本地化也增加了日企的投资成本。

四、社会责任的缺乏

外企在中国的公民形象是靠其品牌树立起来的, 没有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无所谓企业的形象。就日本企业对接二连三出现的日本产品问题的处理态度与方式来看, 日本企业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以三菱汽车公司为例, 2002年三菱客户发现发动机出现质量问题以后, 要求更换发动机, 虽然三菱汽车公司为其无偿更换, 但是更换的发动机不但没有编号, 而且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 三菱公司并没有给该客户更换整机, 只是调换了部分部件, 事后三菱公司又隐瞒事实。纵观三菱在中国投资的历史, 各种影响公司信誉的事件不断发生, 2007年11月18日, 新帕杰罗试驾又出事故, 这些都给三菱公司的声誉及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日本的其他产品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从东芝笔记本事件到松下GD92事件, 再到日航公司事件, 种种不利于日本企业形象的案例一个接一个, 这可能也是日本企业信誉排名在国际上下降的因素之一, 同样也成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障碍。

五、限制与中国市场沟通的文化差异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 同属于东方民族, 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圈。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日本产生了新儒家伦理, 因此日本与中国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日本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中带有了自闭与保守的色彩, 而文化对企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文化的相对保守而内敛, 使得日本企业对外界环境的融入度低, 又加上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过程中沉积的恩怨, 两种文化在潜意识层面的冲突, 一旦受到外部事件刺激, 很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对日企的抵触情绪。有关媒体的调查显示, 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不受青睐, 甚至由于偶尔出现的中日摩擦事件, 如日方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 多次出现抵制日货的现象。这也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传播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除了以上所述导致日本企业衰败的原因以外, 日本也有自身的考虑。当日本成为一个投资中国的大国时, 日本企业会担心经济被中国的市场所约束, 失去独立性;对中国的技术投资太多, 会担心国内出现产业的空洞化;再者, 经过多年的对中国环境的认识, 了解到中国发生的非典、电力不足等事件, 以及近期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变化等因素, 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更加谨慎, 同时也就不会出现之前的投资狂潮了。

六、结束语

篇4: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数据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期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也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民营与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充分说明了就业难与经济形势下滑让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工作的心理。

在线课堂挑战传统大学教育模式

近年来,网络教育逐渐兴起。网络教育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落地开花,一些教育界人士甚至担心传统大学将被取代。也有专家指出,传统教学与在线课堂双轨并行可能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主流。

慕课(MOOC)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际学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挑选课程,实现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学习。作为网络教育的最新趋势,慕课在起飞的短短两年间发展迅速,美国乃至全球的三大慕课平台(乌达城、伊得克斯、课程时代)学生数均超过百万。目前共有近900万名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代开设的700多门课程,该平台也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大学展开了合作,使用包括英语、中文在内的7种语言进行授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知名高等学府也是课程时代的合作伙伴。

高校“涨”学费 教育部称调整有程序,资助已先行

据教育部统计,调整高校收费标准各省不同专业的涨幅不同,多在20%至35%之间,但宁夏文史、理工、医学类涨幅均超50%,医学类更是增长了76%。

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一般专业维持在4000元至6000元之间,艺术类专业在7000元至12000元之间。不过,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认为,按照高校学费占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比进行分析,新标准占当地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收入的比例均低于8%,最低的是江苏,为5.6%;占当地农村家庭户均收入比例最高的是湖北和广西,为21%,最低的是天津,为9%。总体来看,目前的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

另外,教育部財务司负责人称,会加大学生补助力度,保证不发生因为学费上涨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了学的现象。

中小学可试行春秋假 助家长带薪休假

国务院提出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目前国内高校一般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但也有部分高校在尝试三学期制。2004年,北大率先推出被称为暑期学校的小学期。中国人民大学则从2009年开始,每年7月增设为期4周的夏季学期,举办暑期学校,要求所有本科在校生必须选择一个暑假参与。

但春假在中小学的试行却遭遇“困境”。北京五中分校从2013年起试行春假制度。执行时,却由于恰逢周五,家长难以请假,最终只能由教师带领学生出游。此外,也有家长担心,增设假期可能会导致因无法看管孩子,而只得将其送入培训班的情况,学生的春秋假也终将落空。

近六成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

因各高校校园贴吧上生活费始终是大学新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武昌理工学院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你在大学的月生活费是多少”的网络投票。调查表明,近六成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超过1000元,仅两成左右的大学生月生活费低于800元,800~1200元所占比例总和为52.9%,这说明如今大学生普遍的月生活费应该在800~1200元之间。

武昌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南小烈表示,新生应当了解,大学阶段的收入主要还是靠父母,过度消费既会为父母增加负担,同时容易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利于个人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扬州大学聘“神秘顾客”为食堂挑刺

为确保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决定招募一些“神秘顾客”,经过培训后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学校食堂进行实地观察体验,及时发现食堂在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方面的漏洞,形成专题信息提交饮食服务中心,同时获得一定的酬劳。

招募信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近百名师生报名参与。“原有的食品安监体系有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现实的监管需求。”该校扬子津校区食堂负责人殷俊表示,聘请“神秘顾客”,可以使监管更真实、更充分。

国外“高考”也疯狂

韩国:高考被称“核战役”

每年的11月10日,是韩国高考的日子。韩国高考又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科目为语言、数理、社会或科学探究、外语和第二外语等5门。考生从早晨8点40分开始考试,要在一天内考完所有科目。高考所引发的紧张气氛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进入高中就进入战备状态了,韩国考生当中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你想每天睡4个小时,你就别想上大学了”。

日本:高考要考“两轮”

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样要面临“地狱考试”。日本高考题目一度向难题化、偏题化发展,日本电视台的不少娱乐节目经常搬出高考原题为难嘉宾,讽刺“这种题目连研究人员都不一定能做出来”。报考公立大学的学生要参加两轮“高考”,第一轮是类似中国“会考”的全国性考试,要想报考全国82所公立大学和74所私立大学就必须先参加会考,接受第一轮淘汰。成绩公布后,考生可向其中意的大学提交报考申请,由学校自行组织第二轮考试,是否录取则综合两轮考试的成绩而定。

那些就业“爆红”的“冷”专业

每年就业季,一批“冷”专业的“爆红”备受关注。而在几年前,它们曾经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鄙弃。

茶学——神与形的统一

在安溪茶叶职业技术学校的茶道课现场,教室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在优雅的古琴声中,为饮茶者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品饮境界。“喝茶”已经逐渐融入现代人的养生观念,茶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便会有几十家公司抢着要。

殡仪学——对生命的敬重

1995年,长沙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殡葬职业教育。院长卢军介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殡仪很多人都讳莫如深,但殊不知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薪水颇丰,就业更是不发愁,甚至在毕业半年前就被各地殡葬单位“预订”一空。

音乐治疗——让更多人走出“自闭”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国内的医疗卫生理念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观念转变为人文关怀与医学并举的观念。音乐治疗师就业方向前景广阔,综合性医院、儿童特教机构、康复医院、老年院、心理诊所都是他们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

“中南大”大一小伙暑期千里骑行西藏

一辆山地车,一件背囊,一群朋友,看一路风景,圆一个梦想。2014年7月3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1302班的袁义成同学与12名好友从成都出发,依照川藏线,途经雅安、康定、林芝、雅鲁藏布江等地,共达2410公里,历经24天到达高原圣地拉萨。一路的美景让袁义成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舒畅,但进入高原地区感到呼吸困难,天气变幻莫测,有时候一天会碰到五六场雨等困難让小袁“痛并快乐着”。

8月2日,袁义成乘坐西安的列车平安到家,他欣喜地晒出照片与朋友分享,并说道:“这次的旅行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是暑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磨炼了意志,也长了本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给青春留下遗憾。”

台湾在京招生录取率达43.7% 中文系录取最多

据台湾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透露,2014年北京报考台湾高校人数达到4500多人,比去年增加了1800多人,实际录取1804人,录取率达43.7%。其中,文科最高分是655分,最低分519分;理科最高分656分,最低分497分。台湾院校招生不设分省计划,在今年招生的8个省市中,最终录取最多的是浙江省共629人。

篇5: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华盛顿大学 C 美国西海岸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全美排名第41位。

普渡大学 ―― 全美综合排名前60的世界名校,传媒专业全美前10位。

华盛顿州立大学 C全美综合排名117位,新闻传媒专业全美前10位。

加州艺术学院 C 综合艺术学院,设计和电影传媒制作专业非常有名。

纽约帕森艺术设计学院 C被列为世界三大时装设计名校之一,众多顶级设计师的母校。

旧金山艺术大学 C 西海岸规模最大的.艺术设计大学,以动画,平面设计专业著名。

肯特州立大学 ―― 时装设计专业全美稳居前5位。

英国:

莱斯特大学 C 英国顶尖级老牌名校,最新《TIMES》排名为17位,传媒领域专业稳居全英排名前列

南安普顿大学 C 世界百强名校之一,最新《TIMES》排名为20位。时尚管理等专业深受学生喜爱。

威斯敏斯特大学 C 被称为伦敦市中心的传媒帝国,。中国外交部培训中心设在该校。

伦敦艺术大学 C 由6所著名的艺术、设计、服装、传媒学院组成,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C 传媒专业排名前列,被誉为“BBC的摇篮”。在服装设计领域与中央圣马丁起名。

提赛德大学 C 游戏、动漫课程享誉国际,3D world课程世界排名第20位。

考文垂大学 C 汽车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全英第一位,捷豹部分研发中心设在该校。

澳大利亚:

莫纳什大学 C 澳洲八大名校之一,全球高校排名第33位。

悉尼科技大学 C 大众传媒硕士专业在澳洲排名第一,世界顶尖100所艺术和社科类大学之一。

皇家墨尔本理工 C传媒和媒体学专业出色,设计学院曾被评为世界Top 20最优秀的动画设计学院。

伊迪斯*科文大学 C 传媒专业位于全澳前列,被誉为澳洲影视人才的摇篮。

斯威本大学 C 多媒体动画专业全澳最好,课程以实践为导向。

格里菲斯大学 C 拥有昆士兰洲最古老的艺术学院,拥有全澳规模最大的摄影学系。

篇6:中国留学生缘何不再首选日本大学

企业人才观变化巨大

据悉,中华英才网“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是目前国内针对就业群体启动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雇主品牌调查”之一,2003年首次开展雇主品牌调查。中国人力资源行业高速发展,无论是企业人才观还是求职者择业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最佳雇主调查对象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群体,还包括工作1~5年的社会职场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渠道调研,在全国31个城市形成联动,总计收到有效问卷10万份有余。本次调研无论从覆盖地域、覆盖学校,还是样本数量上,都在雇主品牌调研领域首屈一指。涵盖金融、汽车、互联网、消费品等10余个行业的分领域最佳雇主榜单,发布人才择业和企业用才最新趋势调研报告。

中华英才网指出,稳定的人才战略和雇主形象是企业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因此,雇主品牌对于吸纳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推助效应日益凸显。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的吸引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有着借鉴意义。

大学生求职日趋理性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个人微观就业选择与社会宏观就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2013年在校大学生中在求职时优先考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5%、5.1%、1.7%。与2012年相比,在校大学生计划在京、沪、穗三城市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从三地的对比来说,虽然北京的占比下降明显,但在三个城市中吸引力仍然是最强的。

专家分析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各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总部的聚集地,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就业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对求职者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在校大学生的求职预期仍集中于华东(30.41%)和华北(27.54%)地区。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虽然大学生就业可能不再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为首选目标,但仍然会优先考虑选择其周围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充足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考量的首选因素。

在对行业进行考量时,文体娱乐业、金融业以及电子信息业最受大学生青睐,其占比分别为15.7%、15.64%和9.22%。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初次求职者长期待遇水平和职业风险大小,所以一些具有市场先机的优势行业,因其风险小、收益高而受到大学生偏好。

体制内单位受青睐

数据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期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也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民营与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充分说明了就业难与经济形势下滑让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工作的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更加看重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企业内在的人文关怀及其给自身带来的发展。大学生最倾心的是“关爱自身雇主品牌”建设的口碑雇主。

从求职信息获取上来看,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招聘网站、搜索门户、社交门户等网络求职路径的运用,约1/3信息来源的选择者超过50%。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相对较窄,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的求职途径,从而扩大工作岗位的备选范围。

篇7:奔驰缘何不再“奔驰”?

今年上半年,国产奔驰E级车的销量仅为3105辆,平均每个月只有510辆。其中6月份E350仅仅销售了35辆,依靠进口的C级车的销量更不能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奔驰E级车的直接竞争对手奥迪A6系和宝马5系的成绩让奔驰难以望其项背,今年上半年奥迪A6在中国的销量为36992辆,国产宝马3系和5系的销量为15165辆,全年肯定会超过3万辆。看来这不是豪华车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是奔驰独有的难题。

奔驰“冰火”境遇的背后

三叉戟标志所代表的奔驰汽车在中国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坐大奔”已经根深蒂固地被认为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如此形象也确实让奔驰品牌占到了优势和先机。今年1~2月,奔驰S级在中国市场售出2230辆,同比增幅高达110%。奔驰品牌的S级轿车,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豪华车金字塔尖端的位置,不论是宝马还是奥迪都无法撼动其领导地位,中国也成为S级轿车全球第二大市场。

S级轿车销量在顶级豪华车市场拔得头筹,而级别稍低些的E级和C级轿车却备受冷遇,奔驰在中国遭遇到了冰火两重天。

对于以质量和可靠性为生存之本的豪华德国车品牌来说,质量本就不是一个该被人提及和怀疑的问题,但奔驰车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奔驰车主砸车事件,而直接竞争对手宝马并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虽然奔驰高品质的形象并没有被动摇,不过这多少会产生不利的舆论影响,并且让消费者对其国产化后的E级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产生一定的顾虑,对E级车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印象。甚至BBDC在C级车国产化问题上,官方的说法是:“鉴于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化奔驰后的品质不信任问题,暂时不引进奔驰C级车系……”以此作为暂不引进的因素之一,让消费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产品线和定价策略方面,记者在比较了奔驰E级车和宝马5系、奥迪A6系后发现BBDC存在着一定的失误。也许是德方过于自信奔驰品牌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也太想在中国这片全球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上赚取大把的利润。

之前奔驰仅有E200K、E280和E350三个型号各一款车型,价格区间从49.8万元到74.8万元,价格跨度太大;并且产品线不丰富,国产奔驰仅有直列4缸1.8升、V型6缸3.0升和V型6缸3.5升三种排量可供选择,E200K仅有四缸1.8升,显然比同等配置的宝马和奥迪的6缸发动机略显逊色;而且主流的2.4升排量产品断档,让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后补上了E280系列60万元到68万元之间的三款车,才有所改善,但其在价格上却没有奥迪A6L2.4的43.26万元~52.91万元、宝马523Li的47.76万元和51.8万元实惠。

不过问题并不如此表面和直接,毕竟奔驰第一豪华车品牌形象带来的溢价,让其在全球范围内比同级别的宝马贵5%~10%,更不用说奥迪品牌了。在中国市场上奔驰的价格贵一些,毕竟也是和全球市场竞争状况一致的。那么该如何解释奔驰E级车销量的颓势呢?

在这里有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微妙细节:全世界都在说“开宝马、坐奔驰”,这种一直让奔驰引以为傲的形象,可能在中国市场上让奔驰处于不利的境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宝马用户平均比奔驰用户年轻5~10岁。作为奔驰E级和C级车主要消费人群的新富阶层,大多认为奔驰的品牌形象过于稳重、老成,距离感太大;而宝马品牌给他们的品牌形象是年轻、进取、有活力,并且可以体验到驾驶的乐趣。这里需要强调是,年龄大一些的消费者追求稳重、历史感,并且享受“乘坐”乐趣,他们当然会选择奔驰S级或者更奢华的品牌。而无论是宝马5系、3系还是奔驰E级、C级,它们最大的消费群正是中国偏年轻化的新富人群。对于这些新富人群来说,哪一个品牌可以更好地显示自己的气质和品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这个看似抽象的品牌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奔驰E级车所面临的困境。毕竟在顶级豪华车之间比拼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能,而更多的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契合的关联性和认同度。或许奔驰应该为此做些什么了。实际上,奔驰的竞争对手早就在为中国市场而改变。

变与不变的难题

2006年,奥迪全线产品在国内市场销量突破8万辆,其中A6系销量达到61686辆,A4的销量也有15536辆。奥迪这个在品牌上逊于奔驰和宝马的“德国兄弟”,在中国轿车高端市场上的销量却一直遥遥领先。不可否认的是,奥迪作为最早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高端品牌,一开始就瞄准高端商务车市场,抢得了先机。同样重要的是,奥迪一直在倾听中国市场的声音。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有着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其中追求“车更长”就成为无论入门级还是高级车的一个显著特点。奥迪就此推出了全球唯一针对中国市场的A6L,比原车型增加了126mm,达到5012mm,直追奥迪A8的长度,在内饰等细节方面也做了不少调整。而一向高傲的宝马也在去年紧追奥迪,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宝马5Li,特意为中国消费者加长车身,接近5米。这仅仅是众多变化中最为直观的一面。

奔驰面对的不仅是老牌竞争对手宝马、奥迪抑或沃尔沃等,同时,日系豪华车品牌也已经在中国市场强劲发力。

根据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统计的数据,今年1~4月,进口豪华品牌销量排行中,雷克萨斯以7000辆的成绩排名榜首,超过排在第二位的奔驰1000辆。雷克萨斯于2005年2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销售,第一年销售网络就扩展到12家4S店,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几乎将全系列车型引进中国,包括轿车、SUV、跑车等,预计今年雷克萨斯的销量将达到2.4万~2.5万辆。另外,2006年在美国销量超过12万辆的日产英菲尼迪品牌,在考察中国市场一年后,于今年8月在北京的第一家经销店开业。至此,日系“三大豪车品牌”悉数登陆中国。

不过,日系三大豪华车品牌虽然来势凶猛,但仍然不能与奔驰这样的世界顶级豪华品牌相比。横亘在它们面前最大的障碍,是国内消费市场对于高档车品牌近乎迷信的消费观念,中国消费者对于奔驰、宝马、奥迪更为认可,要转变观念和接受日系高档品牌,短时间内绝非易事。按照雷克萨斯中国区副总裁曾林堂的说法,雷克萨斯正试图以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来博得中国新兴富豪阶层的青睐。事实上,包括雷克萨斯在内的三大日系豪华品牌,正在以日系品牌周到的服务让自己在德系豪华车品牌的重围中锁定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现实对于奔驰来说,绝对算一个坏消息中的好消息。不过宝马增长的速度让奔驰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2005年,宝马的销量第一次超过奔驰。分析宝马销量的产品线结构,最大的功臣当属宝马3系,但更重要的角色是宝马5系,虽然没有3系卖得多,但它成为宝马操控性的灵魂代表,宝马对5系寄予的厚望是占其全球销量的1/5和销售利润的1/4。

通用汽车副董事长鲍伯·卢茨曾经说过,外行人才会认为奔驰或宝马这样的品牌能提供巨大的附加值,一旦你真的进入了宝马或梅赛德斯这样的公司,就会发现这不是真的。因为德国的豪华汽车是“非常虚弱的”,经不起低端厂商向上冲击。这逼着它们不得不发展小型车向下延展,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足够的销量。

这是宝马市场竞争产品策略和品牌精神的平衡,对于奔驰来说是否有借鉴意义?如果说宝马5系是宝马操控性的灵魂代表,那么代表奔驰灵魂的应该是最为豪华和尊贵的S级轿车。不过,销量同样是重要的,真正能够带来销量还是E级和C级车,奔驰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求得平衡,将成为其能否再次超过宝马的关键。

篇8:战后中国缘何未驻军日本

然而,此时蒋介石正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派往东北,根本无暇把兵力分散到国外,只想派出一支5000人的部队去日本。可是美国再一次要求中国至少派遣一个师,国民党无法推脱,最终决定由曾在河内担任受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成六十七师前往日本驻军。

据当时担任中国驻日本占领军先遣军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上校参谋廖季威著文回忆说,1946年5月,他同国民党第六十七师师长戴坚等人以“战胜国的姿态”从上海乘坐B-24重型轰炸机前往日本同美军商谈驻军日本问题。到达日本后,据同美国第八集团军的协商,中国占领军驻扎在日本爱知县,适当时再逐渐扩大到三重县和静冈县。当时第六十七师编制为14500人,有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运输团,此外还有战车、工兵、通信兵等各一个营等,驻扎日本后,将隶属美国第八集团军第一军团指挥。

上一篇:点面结合趣事教案下一篇:靠什么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