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2024-05-09

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通用11篇)

篇1: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泰安山前某村是程家大户。这村有一个财主叫程大山。这程大山家中巨富;万贯家产,地有千顷,瓦舍百间。他欺男霸女,搜刮民财,荞麦皮里也要挤出油来。临近的百姓都吃尽他的苦头,背后不叫他程大山,送他绰号叫“程霸天”。

这程霸天家中常年有几个长工给他做活,其中有一个是他房分不太远的叔。因为这个叔为人忠厚老实,从不得罪人,因此人们送他绰号叫“程老实”。

这程霸天家中常年有几个长工给他做活,其中有一个是他房分不太远的叔。因为这个叔为人忠厚老实,从不得罪人,因此人们送他绰号叫“程老实”。

这程老实年近花甲,早年丧妻,没有儿子,身边只有两个闺女,大的十七八岁、二的十五六岁。这两个闺女心灵手巧,十分贤慧,很会操持家务。各种活她们一学就会,女工针线十分精巧,纺线织布,样样皆通,而且长得品貌端正,如同天仙。

程霸天听说程老实有这么好的两个闺女,就想出了坏主意。这一天他叫来程老实。满脸带着奸笑说:“大叔,我看你这么大年纪了,就别干活了,给我当个管家,该享清福了。”程老实信以为真,心想,还是我这侄子,到底是一个姓走得近,想得周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程霸天接着说:“不过你要想享福,得把你两个闺女都嫁过来,跟我当媳妇。我老婆老了,家里的事由你闺女说了算。你给我当管家是我老丈人,这样又是亲戚,给我管家我放心,找别人我还不放心咪。”

程老实没等程霸天说完,气得当时就昏了过去。其他几个长工一阵忙乱,总算是把程老实搓巴好,缓过气来,程霸天又指着程老实说:“你不要弄那个样吓唬我!不论你闺女愿意不愿意,叫她俩准备好,反正得跟我当媳妇,今天晚上就用花轿抬去!”

程老实回到家里,见了两个闺女,两眼泪汪汪地泣不成声。他两个闺女再三问他:“爹,究竟出了什么事?你哭什么?”程老实就是不好开口。最后不说不行了,只得把事情告诉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一听,这真是晴天劈雷,一看年迈的父亲这样伤心,只好安慰她爹说:“爹,你别难过!程霸天再阔,俺姊妹俩也不嫁给他,咱不能落这个骂名,俺姊妹俩出家到北山顶闲云庵当尼姑去,天下再恶的恶霸也没有抢尼姑的。”

程老实听了说:“闺女说的对,眼下没有比当尼姑再好的办法了。北山闲云庵有个老尼姑,姓王,因为没有出家的,正愁收不到徒弟。她那里香火又旺,她早就给我说,要有愿意出家的好姑娘,介绍上她那里去。她这样信得过我,我把两个亲闺女送去,她还能不收吗?”爷三商量好了,程老实当晚就领着两个闺女上北山去了。来到闲云庵,大门已关上了。程老实“嘣嘣”砸门,里面没有动静,程老实就喊了:“王师傅开门。我是程老实,不是什么歹人,你不要害怕。”两个闺女也在门外喊。老尼姑一听声音,知道真不是坏人,这才来开大门,问道:“程善主,黑天半夜你来有何事?”程老实一见老尼姑就说:“王师傅,先谢谢你的大恩大德!我给你送来两个徒弟。”接着程老实就把为什么来的事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

老尼姑很高兴。转念一想,又说:“要是程霸天上这儿来抢人怎么办?”程老实说:“王师傅放心,恶霸再霸道没有抢尼姑的。你赶快把姊妹俩打扮一下,剪了发,换上衣裳,就是程霸天来到,一看出家了,就不会再抢了。”老尼姑立即把这姊妹俩打扮起来。

再说,程霸天听说程老实领着闺女到闲云庵去了,就抬着花轿撵来了。狗腿子砸开了庵院大门,程霸天一看这姊妹俩都是尼姑打扮,也不容分说连推带架,把姊妹俩拥到轿里就要走。程老实和王尼姑怎么劝也无用。大闺女在轿里就说:“我姊妹俩愿意跟你,不过你得给俺一袋烟的功夫,我俩到里面换了衣裳再走。穿这一身衣裳,到家拜堂,别人见了,不有失你的体面吗?”程霸天一听,说得有道理。就说:“行,快去换衣裳吧,反正也飞不了你俩。”这姊妹俩下了轿,来到庵院后门。后门外有个大山洞,悬崖峭壁,姊妹俩就一齐跳下去摔死了。

后来,就在这姊妹俩跳下去的地方长出两棵松树,不到一天就长成碗口粗,树干很高。人们说,这姊妹俩变成了两棵松树。直到现在还并肩站在那里。

篇2: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这天傍晚,他进城卖柴买米回来,煮好了香喷喷的小米饭,正要饱餐一顿,忽然响起敲门声:“请大哥、大嫂行行好,给点吃的吧……”赵义开门一看,原来是个手拄捌棍的要饭老婆婆。只见她一头白发,身瘦如柴,北风一刮,浑身打颤,很是可怜。赵义忙把她搀进屋里,安坐在锅底门前,又往外掏了掏火,让她取暖。然后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双手送到老婆婆面前:“老人家,请用饭。”那老婆撩起衣襟,展展眼泪说:“小哥,这使不得。俺在这庄上赶了几个门,家家都断了顿,您给俺一口剩饭就行了……”赵义干咽两口吐沫,压压咕咕叫的饿肠说:“俺吃……过了。”那老婆婆才接过碗来,只见低头,没见抬头,“哧溜溜。”一碗米饭进了肚。她一连喝了三碗,才来了精神,千恩万谢,告辞而去。

这里,赵义添了些水,抓了两把干地瓜叶,掺于锅中,又升起火来。

赵义喝完地瓜叶粥,想到庄上许多人家都断了顿,再也睡不下去了,便到桑篱园砍柴。谁知天黑认不准路,也不知走了多远,还没找到砍柴的地方。他转到一片坟地,忽然看见前面霞光万道,烟雾缭绕。走近一看,原是一座花园,紫葳葳的牡丹花,白生生的芍药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粉兜兜的玉兰花,红喷喷的风仙花……五光十色,火焰新鲜。赵义只想砍柴,无心观花。正要回去,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赵义抬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已经站在面前,好象面熟,却又记起在哪里见过。只听老婆婆说:“小哥,你还往哪里去?这么多的好花不看,不是冷了栽花人的心吗?”赵义急着砍柴,只得说明原因。老婆婆十分同情,说:“天色不早了,你就是回去,到天亮也砍不了多少柴。我送你些牡丹花去卖钱吧。”赵义见老婆婆甚是诚恳,便接过花儿,道谢而归。

赵义一路又砍些柴,直到天亮,也没顾得睡一觉,便担着柴,拿着花,去赶曹州早集。隆冬季节,一束鲜艳的牡丹,惊动了曹州城。官府、商人、本地财主,都争着买。一刻工夫,花和柴都卖完了。赵义买了一石米,又揣着剩下的三吊钱,高高兴兴回到家,把米分给了乡亲。赵义想:米分了,可这钱是老婆婆的,应该还给她。这天晚上,他按照昨天的路线,找到那个百花园。老婆婆见赵义如此诚实,十分高兴,说:“你们村上穷人那么多,怎么照顾得了?既然牡丹值钱,我就送你一棵吧。”赵义也推辞,便拣一棵的牡丹,连根带土,抱回家来,栽于门前。

赵义栽好牡丹,回屋做饭。一开门,他惊呆了:史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端坐在床上。那姑娘看赵义憨态可掬,便微笑着说:“不要惊奇。小女姓魏,名花,母亲见你为人忠诚,把我许配给你了。”

“这……这话从何说起?”赵义有些莫名其妙,“再说,也没有订亲之物呀!”那女子掩唇笑道:“你不是已经拿了牡丹吗?”

赵义年头栽在门外的牡丹,不禁双惊又喜,他回过头来惭愧地说:“我一人还愁揭不开锅呢,怎能再连累你……”。

那姑娘十分通情达理,她向赵义飘飘一拜:“既成夫妻,何提连累。我这里还带来牡丹花种一包,就撒在桑篱园内,不愁来看没好日子过。可有一条,此事万万不能对别人讲!”他们种下牡丹,成了夫妻。

篇3: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教学,“情”,表演素质

中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艺术中最丰富多彩的瑰宝,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 所以民间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因此, 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中加强学生表演素质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懂得了“情”的重要性, 才能表现出民间舞的精神品质, 展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 民间舞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它是我们舞蹈教学中的主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汉、藏、蒙、维、傣这五个民族的舞蹈基础风格特点。学生对民间舞掌握的情况直接反映了我们舞蹈教学的整体情况, 正因为如此, 舞蹈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民族民间舞蹈的真谛———用情用心地去舞蹈, 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舞的“美”和“味”。

在中国舞蹈史料中, 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是以一种“舞、戏”合一的艺术形态为其成熟标志的。无论是汉族民间舞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 都有过这样的发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便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征, 是一种“剧情”化的舞蹈艺术结构形态。民间舞蹈的艺术形象总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 在民间舞的人体动作中, 沉积了所从属的民族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民间舞的语汇是以“表情”为主的舞蹈语汇。特别是民间舞“剧情”化的舞蹈结构要求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在民间舞当中, 情感启发动作, 动作传达情感。民间舞蹈的表演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 以至每一个细小部位、细小动作都饱含着一个民族的“情”。“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 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 民间舞一定不能忽视“情”。

民间舞蹈作为表演艺术, 由于剧情式的舞蹈结构和表情式的舞蹈语汇, 成为具有较高层次的形象思维的艺术样式。它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演素质和较强的表演欲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传情达意是构成民间舞表演素质的两大要素。而想象力的丰富和传情达意的把握又要求舞蹈演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那种单靠练练胳膊腿就能当好演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 我们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情发自内心地舞蹈, 使学生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 表情丰富且自然地舞蹈。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演素质:

一、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舞蹈艺术魅力的源泉, 舞蹈艺术的形成、升华和完善, 几乎每一个过程都打着想象的烙印。任何成功的舞蹈作品都必须经过“想象—想象—再想象”三个连贯的心理过程。第一个想象:创作和编舞, 来自编导者的心理过程;第二个想象:再创作和情的传递, 是由演员通过自身的心理过程, 在导演的提示下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第三个想象:鉴赏与联想, 则是由受到演员艺术形象的启迪, 从而产生情的共鸣和再想象的广大观众完成的。在这三个心理过程中, 舞蹈演员的想象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他们要在展示舞蹈剧情化地结构时, 创造出感人的舞蹈艺术形象。舞蹈家杨丽萍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拟人化地表现了很多自然界的生灵, 如静谧的《月光》、轻盈的《雨丝》、宛若精灵的《雀之灵》及相互缠绕纠结又赖以生存的《两棵树》, 杨丽萍用她的身体表现世界万物, 同时她又用自己的想象给这些生物以更深刻的内涵。只有这样, 舞蹈者才能出色地担负起启迪观众进行再想象的重任。这也是检验民间舞表演者表演素质的重要标志,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想象看得如此重要, 并把它作为舞蹈表演素质的第一要素的原因。

二、细致精确的传情达意能力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 它的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最直接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这种人体动作的外化经过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 经历了简单、粗糙的自发模拟形态, 逐渐地向着复杂、细致的自觉表现形态的发展过程, 至今已形成了具有表现人的丰富深刻的情感的能力。传情达意首先要有情有意, 而情、意正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要学会用心去跳舞”, “心者, 情也”, 就是说要用情感支配动作, 也就是:“动之以情, 动之有情。”这在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蹈语汇里是十分讲究的。合理的面部表情, 到位的身体表情, 再加上细腻的内心情感和精确的控制能力, 就是一个舞蹈演员最完美的表现。“手到、眼到、神到”, 尤其讲究“神到”。神, 是精神、气质和发力的总称。它源于人们内心的情感, 同时又作用于人们内心情感。作为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蹈艺术, “情”的展示是舞动的核心。在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以情带动”的问题。例如青年舞蹈家万玛尖措编演的作品《出走》, 这个作品通过蒙族舞蹈动作的语汇表现了一对兄弟被迫离开家乡, 而产生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需要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极强的身体表现力, 才能把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万玛尖措和刘福洋两位年轻的舞蹈家通过他们细致的揣摩, 将“身演”变成“心演”, 演活了背井离乡之人的心所想、行所动, 使得这个作品获得了成功, 成为一个感人至深的民间舞蹈经典之作。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的任务仅仅局限在训练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动作技术上, 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就将情感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民间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形体动作表演艺术, 任何形体的动作, 离开了情感的支配, 即使技术水平再高, 也终究不能成为艺术。可见, 只有学会通过形体传情达意才是学会民间舞蹈的开始。

三、丰富的舞蹈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

在我国有一种怪现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文化课学不好, 就应该学点艺术, 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即孩子或许能在某个艺术领域的技术技能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但由于受文化及专业理论的限制, 绝不会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因为无论研究哪门学科, 都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所以研究舞蹈, 也要把舞蹈艺术放在社会生活中, 从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角度进行考察, 从而对舞蹈的艺术本质, 属性, 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 舞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有深刻的认识。这必然需要有一个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 理论来源于实践, 同时, 理论学习能够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很多舞蹈演员只重视舞蹈技术的学习和锻炼, 对文化、舞蹈理论的学习没有习趣, 也疏于学习, 导致了理解能力低下, 艺术修养不高, 很难表现出具有情感思想, 内涵丰富, 深刻, 富于艺术魅力的舞蹈形象。在作品表演中, 只是模仿编导所教授的示范动作, 无法进行二度创作。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荟萃了无数文人豪士的智慧和才华,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学同一切表演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是我们想象、创作和塑造舞蹈艺术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库。因此, 想要提高学生的表演素质, 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丰富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理论,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及其它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 从各方面的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使这些知识能在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篇4: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抢救家书项目落户人民大学后,民间家书征集活动将长期进行,家书征集范围则扩展到书信、日记、回忆录、家史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此前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征集保存的数万封家书实物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收藏。该馆将开辟家书展厅,不久即可推出专题家书展览;成立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团结海内外家书爱好者,系统研究丰富多彩的中国家书文化;继续通过征集、保管、编辑、出版、展览、研讨等方式保护家书遗产,展示家书内涵,弘扬亲情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欧阳中石、苏叔阳、白庚胜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积极倡议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和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该项目启动后,社会反响巨大,被称为“是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并被首都媒体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之首。项目组从海内外征集到自明清以来的家书4万余封,内容涉及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华侨、两岸等各个方面,保存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

项目组委会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北京琉璃厂举办了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批80封民间家书的收藏仪式;创办了“中国家书网”;编辑出版了《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等家书系列图书,其中《红色家书》入选中宣部“农家书屋”工程,《抗战家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种优秀图书,《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双双入选文化部、财政部2008年度送书下乡工程。

篇5:中国学生韩国留学的故事

求学路上中行保驾护航

在学长的建议下,小杨在申请留学的阶段就在中行办理了存款证明,还第一时间办理了中行长城国际信用卡。“每个月的花销不多,自己也在打工,就是不想每月累计太多账单增加国内父母负担。”缴费阶段,还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办理汇票通过邮寄方式送达学校。“真正享受到了中行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父母也很少为我出国过程中的琐事操心。”

小杨介绍,大部分韩国老师对待留学生都很有礼貌,上课的气氛很轻松,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发问。“但是教授对待学业非常严格,学分不够是真的不能毕业。”

韩国的大学宿舍倒不紧张,跟韩剧里一样,韩国的房子里面都铺有地暖设备,即使直接睡在地上也不会觉得冷。

韩国也是一周五天工作制,周日那天只有24小时便利店和KTV营业。“有一次周日去逛街,结果发现街上冷冷清清的,连行人都很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他们的习惯。”反而到处都有自动贩卖机和24小时便利店,购物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在便利店里也可以刷中行信用卡哦。”

坐趟公交要8元人民币

篇6:中国寓言故事小学生

猫头鹰感到十分苦恼,它从这个窝挪到那个窝,可挪到哪个地方也依然不受欢迎,总听到人们责怪和斥骂的声音。猫头鹰想:这里的人实在太刻薄了,我一定要搬得远远的。

猫头鹰这回可是下了大决心了,它竭尽全力向东方飞呀飞呀,飞了3天3夜,已经筋疲力尽,再也飞不动了,才肯停在途中的林子里休息。

一只斑鸠看见猫头鹰那副又沮丧又疲惫的样子,很是奇怪。斑鸠问猫头鹰说:“你累成这个样子,你要去干什么呢?”

猫头鹰说:“我想搬到很远很远的东方去住。”

斑鸠不解地看着它,说:“为什么呢?”

猫头鹰叹了口气说:“西边的人太难相处了,他们都讨厌我,说我的声音难听,我在西边实在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了!这次我下决心搬到遥远的东边去,离西边越远越好!”

斑鸠像个小姐姐似的笑了笑说:“搬家就解决问题了吗?依我看,不管你搬到哪里去,都是一样的结果。”

猫头鹰不理解斑鸠的意思,皱起眉头问:“那为什么呢?我离开他们还不成吗?”

斑鸠语重心长地说:“道理不是明明白白的吗?如果你不能改变你那难听的声音,你即使搬到最远的东边,也同样不会受东边人的欢迎。”

篇7: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

周鹤高考失败后,父母希望他复读。但是周鹤坚持说要去日本。因为他父母的朋友当中,有几位都把孩子送到了日本,而且经常会自豪地说女儿或儿子又给他们汇了多少多少钱回来。有过暑假致富经验的周鹤,认定日本是个赚钱容易的国家,所以自己要去那里大显身手一把。

周鹤自信满满的态度和曾经“学生大款”的“事迹”,让周围人也开始相信,他去日本错不了。就连他高中时的班主任也帮他做父母的工作,“像周鹤这样有能力的孩子,适合去大的地方发展,说不定比在国内复读考大学还有前途。”

3个月后,通过一家留学中介公司,踌躇满志的周鹤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日本大阪。

刚进语言学校,周鹤就拿出早在国内时就准备好的礼物给老师,让老师帮他找份工作做。由于周鹤的日语不够好,所以老师能给他介绍的都是些体力活儿。

最终,周鹤选了一个在车站清扫的工作,时给是每小时700日元。做了几星期后,周鹤就觉得心里委屈郁闷,每天低头扫地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自己的时间是要留来做“大事”的。

班级里有个男生在酒吧打工,说酒吧里小费多又长见识。周鹤动心了,他倒不是惦记什么小费,而是想到那里龙蛇混杂,或许会遇到“贵人”或机遇。但是做了几天后,周鹤又辞职不干了。来酒吧的都是些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女,以及身份不明的贵妇,要他堂堂男子汉为前者卖力,为后者“卖笑”,简直是种侮辱。

换了几份工,考了几次试,送了许多礼,两年的语言学校生活算是到头了。然而周鹤没找到适合他的“大事”做,也没像大家预想的那样赚到“大钱”,最苦恼的,是他一所日本大学都没考上。

周鹤搞不懂了,不是说日本人的钱很好赚吗?像他这样头脑灵活,又胸怀大志的青年,怎么就会“混不开”呢。

周鹤就回国了。回国后,难免有人向他请教日语,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周鹤就一句话,“搞不懂他们!”

篇8: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关键词:民间舞蹈,中职学生,舞蹈学习

一、民间舞蹈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从未接受过专业的或非专业的舞蹈训练,可以说其是以零基础的姿态参与舞蹈课程学习的,因而舞蹈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民间舞蹈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以强化学生舞蹈基础的培养。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舞蹈的韵律与节奏,并结合每种舞蹈不同的风格自由收放自己的情绪与动作,便能快速融入舞蹈表演的学习中去,从而树立学好舞蹈的自信心。民间舞蹈中更强调的是通过各种舞蹈来表达舞者的情绪及整个舞蹈的氛围。

中职学生在学习民间舞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的动作,来掌握舞蹈动作的规律、节奏,从而根据自己对音乐韵律与舞蹈节奏的分析来强化舞蹈音乐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民间舞蹈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可塑性

民间舞蹈的动作要求较为宽泛,其在动作连接与组合上均有一定的灵活性,因而中职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对音乐韵律、民族风格以及整个舞蹈整体氛围的理解与把握来强化舞蹈动作的创新,民间舞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民间海洋的学习环境下探寻与掌握舞蹈动作的规律,从而将艰苦的舞蹈训练看成一种趣味性的活动。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强调的是用明快、轻捷的节奏来表达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豪爽,因而其舞蹈动作多为质朴型、粗狂豪迈型的,没有极为严格的规律约束。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便是通过了解该民族基本的文化、风格特点来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因而学习的过程便是其充分体味这种源自狩猎文化下的舞蹈特点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将枯燥的舞蹈动作训练转变成一种趣味性的文化行为的学习,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可塑性的培养。

三、民间舞蹈是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热情的重要途径

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了全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集合体,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舞蹈也别具民族特色,不同舞蹈的音乐韵律与演绎风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一,民间舞蹈极具情境的美感,会让学生萌生无限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艺术创造与演绎的热情;其二,民间舞蹈是肢体运动与音乐韵律的有机结合过程,从而使各种蕴含着丰富内涵的舞蹈动作融入具体的音乐节奏中,让学生在感知音乐韵律与舞蹈情境的同时参与舞蹈练习;其三,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舞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可以构成不同的舞蹈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别具韵味的舞蹈艺术,以此培养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艺术性与层次感。

四、民间舞蹈是强化学生舞蹈动作风格与韵律把握的重要条件

不同区域的民间舞蹈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韵律,例如,东北秧歌重视的是一种喜庆的欢乐的或是逗乐的情境,如同秧歌中的丑角可以自由诠释各种滑稽的动作与表情。而新疆地区的舞蹈中更多强调的是出双入对的感觉,即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互动,而且其动作更为柔和,较内蒙古或陕北地区的豪爽又有所不同,因而在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不同基调的舞蹈风格艺术。又由于民间舞蹈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内涵,所以民间舞蹈的动作、韵律等均在诠释一个主题,更加彰显了民间舞蹈丰富、绚丽的变化。学生在掌握了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的知识、风格,强化舞蹈基础的同时,能够以自己的感知整合出各种民间舞蹈的组合,将不同的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演示出来,从而推动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民间舞蹈是塑造学生舞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一门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素养,而民间舞蹈是涵盖了中国各地区各种民族风格舞蹈的舞蹈综合体,其以磅礴大气的艺术韵味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气质与激情,使学生在加强舞蹈基础训练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舞蹈知识领域,从而更有利于其在结合具体的民间舞蹈与自己的感知的基础上养成自己的艺术素养。例如,舞蹈家杨丽萍在综合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地方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云南印象》这部大型的民族歌舞,该部民族歌舞便是其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将民间舞蹈融入中职学生舞蹈教学工作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对其长远发展极为有益。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是中国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训练效果、舞蹈表演意识等方面均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更有利于保证学生舞蹈学习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四大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民间舞蹈对中职学生舞蹈学习的重要性,以期能呼吁更多的教育院校的相关专业强化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引入与重视,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艺术表现体系。

参考文献

[1]付宜玲.中国民族民间舞个性化教学[J].大舞台,2014(6).

篇9: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

在文学艺术历经20世纪的各种形式创新和探索之后,人们多多少少疲倦于繁复的花样,对所谓的形式创新和探索表现出怀疑。反之,“故事”回到了中心。

也许正因为此,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金色殿堂是用“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为主题来介绍自己的:“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演讲中回忆了母亲、家乡的说书艺人和写出了《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说自己的小说除了写自己的故事,剩下的就是“亲人们的故事”“村人们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故事,在这里并非一个于“小说”或“文学”而言低一等级、自惭形秽的概念和词,当作家坦率地、朴素地、自信地说出介入到世界一流文学之列的中国叙事与“故事”具有密切关系时,其实也在激活该词汇的神秘背景和力量,刺激我们思考进入21世纪的中国言说的方式、角度、传统及其可能性。

在论及网络文学之前,我还想就“故事”这个话题讲一讲本雅明的一篇重要的文论《讲故事的人》,其副标题是:论尼古拉·列斯科夫。这是一位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熟悉人民生活、精通民间语言,除了本雅明将他作为“讲故事的人”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关于现代文明变迁、聆听与阅读讨论外,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个讲故事的人的价值。高尔基就曾说过,“我和契诃夫都从列斯科夫的作品中获益良多。”

回头说本雅明的这篇文章,有论者这样概括:本雅明认为,“故事不同于小说,故事没落小说兴起,听故事和读小说的心境很不一样”,“故事,给我们生活里没有、不会有的传奇,故事里的主角跟我们如此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设想他们,所以听故事的人用惊讶、佩服、崇拜的心情看待故事的奇特人物与奇特遭遇”。“故事在什么地方结束,标准很清楚——不再传奇了,就没有故事了。换句话说,故事结束就没有‘然后’了。‘然后’?然后就回归日常平常,就没有故事,就不属于故事的范围了。小说没有真正的结尾,故事有。故事结束后,其他日常平常的,就归小说去讲了。”(杨照《故事效应》)这些特征,给今天的网络文学最合适不过。

此外,本雅明原文中的这段话也很重要:

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蕴含某些实用的东西。这实用有时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另一情形则是实用性咨询,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如果“有所指教”今天听起来显得陈腐背时,那是因为经验的可交流性每况愈下,结果是我们对己对人都无可奉告。说到底,指教与其说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

我想,这个意思是说,口口相传、绘声绘色的故事编织着民间的生活哲理和改变现实残酷逻辑的奇妙出口,擅于讲故事的人继承了代代相传的人生经验,会很自然地在故事中呈现这些对于“实际生活的教诲”,让我们“智慧”而快乐地活下去;某些故事甚至直接作为“有所指教”的引子来出现,比如被宗教所用,佛教的“说讲”、基督教的“圣经故事”都是这个情况。

社会民主进步与文化权利的再平衡

网络文学的发展首先让我们领略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传统”的复活。

如果说“小说家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此人已不能通过列举自身最深切的关怀来表达自己,他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把不可言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囿于生活之繁复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本雅明《讲故事的人》)那么,“讲故事的人”则处于一个开放结构当中,过去是口口相传和文人演绎相结合,那么现在则是互联网中的创作者和粉丝的实时互动,经年累月共同完成一个长篇故事。还有,故事常常是“世代累积”的,其想像体系、故事模式、道德依据都有一个大家说、大家传、大家写的累积过程,而现在网络类型小说的互相借鉴(模仿甚至粉丝纷争中的各种抄袭事件)、读者即作者、集大成等特征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互联网社会的大家说、大家传、大家写的过程。

我因此认为,当下的互联网生存方式,实际上是在虚拟空间中发展出了“故事”复兴的条件。它让尽可能多的普通大众绕开被传统社会精英(权力者和中产阶级)统治的“小说”审美(审查)裁判,再次回到由民间大众的“故事化”阅读、创作、传播、评价为主导的精神旨趣中去。这从整体上可以看作互联网(科技)的惠民、商业市场的赢利模式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简化来说,也就是社会民主进步之后文化权利的一次再分配和再思考。

既然是再分配和再思考,第一是意味着各种民间大众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识都会通过网络文学这样的载体集中浮现上来,并且会非常充分和驳杂。事实上,网络文学兴起17年来的作家作品有几次比较大的更迭。上世纪末走红的网络作家和当下热闹的“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在年龄、想法、知识结构、价值观上都有所不同了,这一点从具体文本的阅读中可以一目了然。此外,男频女频的基本分野、各种类型所形成的分众化读者、不同阅读人群的知识和兴趣的“部落化”社交特点,都在告诉我们,统称为“网络文学”的内部还有不小的区分和差异。这些都是我说的“充分和驳杂”的一部分。

具体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发端于中国民间想像和传统文化的武侠、仙侠,以及在今天的网络文学中进一步被演变的玄幻、修真,总体来看有很多相近的文化资源和审美特点,都是一种中国风格的故事。但前者更多依凭的是神话、志怪、传奇、江湖绿林和儒释道的“教诲”,经过近代民国直至现当代的“港台新武侠”和“大陆新武侠”,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想像系统、故事模式和道德依据;后者,附丽了一点前者的气息、材料,但更多的是融合了国际性的“动漫游文化”所带来的想像系统、故事模式和精神因子,其“情感的羁绊”和青年一代作者面对世界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定位,可能迥异于前者——侠义让位于力量,现实江湖门派让位于架空历史和异世大陆,无差别的家国之情让位于有限制的亲情和团队之情这一底线伦理——深刻反映了貌似玄奇不经的故事背后有着务实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心理,换言之,是现实的嬗变教诲了网络小说的嬗变,网络小说的作者是最基层甚至最底层的民众,往往反映大多数人的当下的群体心理特征,因此,网络小说就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再分配和再思考,其次意味着交流、商量、妥协与新的合作可能。正如我们过去谈“网络民主”,最后由高层发声认为“网络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方式的一种良性补充,然后辅之以必要的打击网络谣言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厘清,健康的网络民主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样的,网络文学因其茁壮的生命力走上了历史舞台,如今进入到一个必要的综合治理时期,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它作为“中国故事”“中国想像”和我接着要述及的“中国IP”的中流砥柱作用,让民间大众的故事及其想像、希望、智慧与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神触及、依存互信。

就在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这是第一次把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网络文艺”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共中央的文件决议中正面提及。《意见》彻底呼唤着由草根萌芽、反映民间大众心理、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多元可塑性的网络作家、作品共同参与到“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的目标与“统一战线”上来。这是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网络阵地”建设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水到渠成的发展。

中国故事与中国IP

文学上、政治上的诉求,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必须要通过一个产业和资本运营的过程才能发挥效应,达致其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要完成对“中国IP”的建设,学习学会对一个领域问题在整体中的认识水平及其实施上的手段本领,从而制订出富有整合意义的、系统性的、发展视界的文化战略。

从当前的网络文学产业链来观察,从上游的内容(故事)向下游的影视、动漫、游戏等衍生是一条最常态也最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路径,其核心就是“IP”。国际通行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概念要更大,不仅仅指从文字故事(小IP)向下游开发的过程,而是任意一环产业链中的文创产品都可以因为粉丝效应引领其他环节的跟进,因此是个“大IP”;甚至于“新华字典”或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有历史记忆和大量认知与使用人群的品牌、口号都可能成为被故事充实、完成二度开发的IP,这则是“泛IP”。2013年开始,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刚需和资本的炒作,华语网络文学的IP价值被高度认可乃至泡沫化溢价,至今仍然是市场上方兴未艾的热点。

泡沫终将挤出,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客观规律指示着我们理性看待网络文学 IP运营和开发的价值、意义,并及时介入其健康发展的规则制定之中。在《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的“网络文艺”,我认为正是看到了网络文学IP运营和开发的现状以及未来。官方的解读表明,提网络文艺,即“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微电影、网剧、脱口秀、段子等应该都在其列”。这个提法考虑到了当前网络文学(小IP)大量的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的影响力,也考虑到了“大IP”和“泛IP”的转眼即至。换言之,IP中心时代已然到来,IP概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及其产业市场的核心理念。IP,调整和重塑着写作者、接受者、产业和资本等各方面的思维与伦理。

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就是一个将具体的文艺作品(故事)放到其传播和市场环境中去考察的必然延伸、必然结果,是把故事置诸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的系统性的“视界”,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基本运用。也因此,我们不但要向网络作家沟通和强调“理想”,也要向产业和资本沟通、强调“理想”。理想资本——注重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生态性、正能量的资本——才是中国故事最终变为“良心剧”,实现既叫好又叫座、传之世界的给力依靠。

在此背景下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一,资本尤其是下游产业链资本的内容诉求大量生成,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市场化程度,文学与经济的天然规律在繁荣文娱产业的同时,也同时催生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写作与金钱的欲望神话,作家主体可能在此间异化,忽略和遗忘“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如何修养我们自身的灵魂,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及其时代使命有更为高远的认识和判断,我想是考验网络文学“大神”们的一次重要“试炼”。

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热闹的“IP元年”带来的还有可能是一种竭泽而渔的IP浪费、IP资源粗放型开发。这就仿佛人类对地球能源的渴求,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二百多年透支的是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并由于技术能力薄弱达不到精细化开发要求,急功近利中完全来不及捉摸一种生态保护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理想资本不应该是对青春期的中国网络文学资源和环境施加浪费、污染的掘墓人,而必须是一群富有生态意识和长远眼光的文化儒商;与此对应,理想作者也不应该是一拨粗制滥造、重复拷贝,并且毛孔全是金钱、妄想自我利益独大的“土豪与屌丝”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的超级“IP”得来不易,需要养护和精耕,需要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的各类专业人才通力合作,这是考验我们网络文学产业智慧的另一重要“试炼”。

在中国故事与中国IP的乐观前行之路上,网络文学及其产业链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需要一代富有远见卓识和治病救人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相伴相行、护持匡正。

新视界下理论评论的新使命

因此,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当前处在一种有趣的张力效果之中。一方面,市场化大力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赢利模式、产业驱动力和以IP为核心的网络文艺之路,但商业资本的负面效应也在催生大量的垃圾作品、拜金心态和“毁IP”的污染化开发;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讲好的故事、不同的故事,甚至跟为生活物质资料而写作的网络作家区分开来的作者、作品,暗暗地滋长,一批并非写作金字塔底层起家的作者开始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发表和传播他们的小说,成为“网络文学”传统概念(以大众类型小说为主流)的变量。曾经在“弄堂网”写出了《繁花》的资深文学编辑、纯文学作家金宇澄中年触网,在网络互动性写作中体验到了新的可能性,精心构造,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多的在“豆瓣”里写作然后出版图书的作者,根本就是标标准准的青年文学精英,可以预见,这些写作问鼎传统主流的文学奖项不需要太多等待。

作为文学理论评论家的机会和任务脱颖而出。这个时机在上述两条路线上“蹲点”,探讨思索,毫无疑问是一件前沿性、建构性的工作。需要理论评论家花费宝贵的时间守候在如此一线的写作路径中,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华语网络文学各个维度的创获及时评价评论、创立坐标系、选择最值得称道和最富独特价值的网络经典。而在此过程中,也是一个理论评论家重新观察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契机,我们可以由此破除一些因为保守的观念和习气造就的傲慢与偏见。其情形仿佛踏遍大地守候过日月星辰嬗变的人,比那些毫无经验依赖一点固定知识理解天体的决计要透彻得多。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发起了首届“华语网络文学双年奖”,承继着过往操办过“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的经验,再次邀请行家里手展开了在“中国故事”和“中国 IP”背景上的作品甄别工作。就像当年的类型文学双年奖把金奖给了刘慈欣,银奖、铜奖则是流潋紫、猫腻等14人,他们如今都已名满天下,并多半成功地实现了故事的IP改编,拥有影响力很大的影视等衍生产品——我们同样期待这届华语网络文学双年奖的判断是精准的、专业的,富有预见即未来性,扛得起整个华语网络文学打开的新视界和新使命。

篇10: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就好比说在本书中的《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就是说明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体,《画鬼最易》说明无论什么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并按客观规律办事都是很难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而远离实际瞎说一气,则是容易的。

本书中还有很多故事是关于善恶为人的。例如《啮镞法》说的是心术不正,为一己私利不惜伤害恩人是很卑鄙的,这种人在社会上生存是不可行的。《何待来年》、《猩猩嗜酒》是劝我们知道做错事了就要努力去改正,而不是找各种理由来搪塞,各种理由推脱;还有故事教导我们要虚心做人,不懂就要问,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时时刻刻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老师,和平相处,学习人家的有点,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篇11:中国民间故事大学生

《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真情故事》读后感

《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真情故事》这本书我终于看完了,有心灵的颤动,有深刻的`体会,每个故事我都铭记在心中。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都是轰轰烈烈的,有时就藏在某一个角落,需要你去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品读,用一生去求证。友谊是珍贵的,虽然每个人都会拥有,但是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拥有,所以,不要轻易去怀疑它。在爱的世界里没有懦夫,爱也需要牺牲,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的面对?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种真情让我们牢记在心中;在我们的生命里,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一篇篇平凡人的故事,让我们心灵颤动,就像一台钢琴,能够敲击出爱的声音。爱是光明,爱是雨水,洗刷掉灰暗的灵魂;爱是宽容,爱是责任,爱是我们战胜一切厄运的力量和勇气。朋友,在成长的路上不要匆匆而过,请适时停止,聆听一下爱的声音!――奚妍君

上一篇:怎样做到快速阅读记忆下一篇:超市采购经理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