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诗词鉴赏

2024-04-20

李后主诗词鉴赏(精选14篇)

篇1:李后主诗词鉴赏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5、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9、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雪。一壶酒,一竿纶,世上似侬有几人?

1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2、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13、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5、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6、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20、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21、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22、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23、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24、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25、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篇2:李后主诗词鉴赏

1.《望江南·多少泪》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

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2.《忆江南》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

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

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3.《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

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4.《长相思·一重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5.《更漏子·柳丝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梦长君不知。

6.《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篇3:浅论李后主诗词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其基本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由于是借物象来表达特定内容, 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达到“无言也动人”的艺术效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这是李煜词《相见欢》的上半阕。在这里, 词人所描写的是在大自然寒风冷雨摧残袭扰下, 春花凋零, 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是对春天繁花凋谢, 风雨无情的一种哀叹, 伤春之情溢于言表。该句借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 象征着词人帝王生活的结束之快。“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直接写出了林花过早凋落的原因, 就是那朝来寒雨, 晚来急风, 在这里“朝”和“晚”含有重重复复, 朝朝暮暮之意, 喻指风雨次数之多。而“无奈”二字, 是说在自然界寒雨急风的滥施淫威之下, 林花无法抗拒, 终至过早败谢, 春天匆匆离去。在这里, 隐喻着词人对南唐灭亡是由于外力所致的一种感叹。从李煜所处的背景来看, 他登基之时, 正值南唐国势日趋衰落, 大宋君臣虎视眈眈之际。虽然李煜采取的是委曲求全、步步后退的方式, 仍难以满足宋朝君臣贪得无厌的要求, 而只能陷入更加屈辱的境地, 终因为宋太祖“卧榻之下, 岂容他人酣睡”这一观点, 而被宋朝大军所吞并, 他本人也从昔日之帝王, 沦为阶下之囚徒。痛定思痛, 李煜每忆至此, 也只能对此报以感叹。

在这首词的下阕, 词人写道:“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抒写了美景难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胭脂泪”, 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胭脂, 本是古代妇女化妆用的红色颜料, 在此借指匆匆凋落的“林花”。胭脂泪, 本义是指泪水流过涂饰有胭脂的脸颊, 即成胭脂泪。此指那飘落满地的红花, 被寒雨浸湿, 犹如美人伤心之极和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词人将所写景物赋予人格化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过早凋落的眼泪, 也可以说是词人自己的惜春伤春之泪。就其实质而言, 这是象征着词人因有感于自己昔日帝王生活, 在“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淫威侵袭之下———宋朝刀兵威逼打击下, 过早被断送, 因而流下伤心之泪。“相留醉, 几时重”, 兼有花自留, 花留人, 人留花几重意思。所谓花自留, 是指林花即使在寒雨急风淫威之下, 仍像不甘早谢, 而愿长留世人, 仍象繁花似锦之时那样自我陶醉;所谓花留人, 是指林花伤心落泪, 仿佛在向人们哀求再多观赏一阵;所谓人留花, 是指人长久流连于残花之中, 希望花留春驻, 人世间春天永在。而“几时重”句, 则是写出了落花流水春去也, 词人哀叹花谢难以重开, 人存此心, 而美景难再的感叹。上述两句词, 乍看好像是对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的惜春伤怀, 实则象征着词人对昔日歌舞酒色, 浮艳享乐帝王生活的陶醉之意, 以及希求、奢问失去的帝王生活何时再重来。所以, 接下来, 词人一气呵成了一个九字长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人以“水长东”, 来象征自己国破家亡愁恨不断, 如同那滔滔东逝水, 无穷无尽, 不可断绝。而有此一句, 映照全篇, 词人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词中的象征意义不也就不言而自明了吗?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皆是一去不复返的事物和景象, 在这里词人选取这方面的典型事物来表现逝者如斯, 时不再来的感叹。词人对落花随附流水, 春光消逝而去伤怀不已。春归去, 春天究竟回归何处?是天上抑或人间。当然, 春从人间归去, 人间是不会有的, 若是回到天上, 更是无法寻觅。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在这里词人又哪里是仅仅单纯以“流水落花”来描写春天的归去呢?它所象征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显然是词人对人世代谢, 昔日帝王生活美景的一去不返, 难以再来的一种无奈的哀叹。试想词人身为南唐皇帝之时, 整日歌舞笙喧, 珠围翠绕, 出则前呼后拥,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 , 入则嫔妃伴随, 沉溺诗酒声色之中, 那种生活, 对于词人来说, 是何等快乐, 而“一旦归为臣虏” (《破阵子》) , 而今的屈辱生活, 又是多么的痛苦不堪!两词对照, 词人怎不产生“天上人间”的感慨。对于身为亡国之君的词人来讲, 昔日的帝王生活, 已化作“镜中花”、“水中月”, 再要过上以往那种荒淫奢靡的生活, 已是不可企盼了。写到此, 词作戛然而止, 词人心中的无限凄苦之情, 欲吐还休, 余味无穷。

篇4:浅论李后主诗词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由于是借物象来表达特定内容,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无言也动人”的艺术效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是李煜词《相见欢》的上半阕。在这里,词人所描写的是在大自然寒风冷雨摧残袭扰下,春花凋零,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对春天繁花凋谢,风雨无情的一种哀叹,伤春之情溢于言表。该句借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词人帝王生活的结束之快。“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直接写出了林花过早凋落的原因,就是那朝来寒雨,晚来急风,在这里“朝”和“晚”含有重重复复,朝朝暮暮之意,喻指风雨次数之多。而“无奈”二字,是说在自然界寒雨急风的滥施淫威之下,林花无法抗拒,终至过早败谢,春天匆匆离去。在这里,隐喻着词人对南唐灭亡是由于外力所致的一种感叹。从李煜所处的背景来看,他登基之时,正值南唐国势日趋衰落,大宋君臣虎视眈眈之际。虽然李煜采取的是委曲求全、步步后退的方式,仍难以满足宋朝君臣贪得无厌的要求,而只能陷入更加屈辱的境地,终因为宋太祖“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这一观点,而被宋朝大军所吞并,他本人也从昔日之帝王,沦为阶下之囚徒。痛定思痛,李煜每忆至此,也只能对此报以感叹。

在这首词的下阕,词人写道:“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抒写了美景难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胭脂泪”,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胭脂,本是古代妇女化妆用的红色颜料,在此借指匆匆凋落的“林花”。胭脂泪,本义是指泪水流过涂饰有胭脂的脸颊,即成胭脂泪。此指那飘落满地的红花,被寒雨浸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和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词人将所写景物赋予人格化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过早凋落的眼泪,也可以说是词人自己的惜春伤春之泪。就其实质而言,这是象征着词人因有感于自己昔日帝王生活,在“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淫威侵袭之下——宋朝刀兵威逼打击下,过早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相留醉,几时重”,兼有花自留,花留人,人留花几重意思。所谓花自留,是指林花即使在寒雨急风淫威之下,仍像不甘早谢,而愿长留世人,仍象繁花似锦之时那样自我陶醉;所谓花留人,是指林花伤心落泪,仿佛在向人们哀求再多观赏一阵;所谓人留花,是指人长久流连于残花之中,希望花留春驻,人世间春天永在。而“几时重”句,则是写出了落花流水春去也,词人哀叹花谢难以重开,人存此心,而美景难再的感叹。上述两句词,乍看好像是对春去匆匆的自然景象的惜春伤怀,实则象征着词人对昔日歌舞酒色,浮艳享乐帝王生活的陶醉之意,以及希求、奢问失去的帝王生活何时再重来。所以,接下来,词人一气呵成了一个九字长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人以“水长东”,来象征自己国破家亡愁恨不断,如同那滔滔东逝水,无穷无尽,不可断绝。而有此一句,映照全篇,词人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词中的象征意义不也就不言而自明了吗?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皆是一去不复返的事物和景象,在这里词人选取这方面的典型事物来表现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感叹。词人对落花随附流水,春光消逝而去伤怀不已。春归去,春天究竟回归何处?是天上抑或人间。当然,春从人间归去,人间是不会有的,若是回到天上,更是无法寻觅。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这里词人又哪里是仅仅单纯以“流水落花”来描写春天的归去呢?它所象征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显然是词人对人世代谢,昔日帝王生活美景的一去不返,难以再来的一种无奈的哀叹。试想词人身为南唐皇帝之时,整日歌舞笙喧,珠围翠绕,出则前呼后拥,“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入则嫔妃伴随,沉溺诗酒声色之中,那种生活,对于词人来说,是何等快乐,而“一旦归为臣虏”(《破阵子》),而今的屈辱生活,又是多么的痛苦不堪!两词对照,词人怎不产生“天上人间”的感慨。对于身为亡国之君的词人来讲,昔日的帝王生活,已化作“镜中花”、“水中月”,再要过上以往那种荒淫奢靡的生活,已是不可企盼了。写到此,词作戛然而止,词人心中的无限凄苦之情,欲吐还休,余味无穷。

在李煜的词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例子还很多。如“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虞美人》),以东风解冻透露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但对比之下,词人生活中的春天却是永远过去了,词人心中的冰,却是永远也无法解开、融化了。词人即使是面对“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的春天景象,也无法解开心中的郁结,减轻心中的痛苦。而《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这首词,则是以对一个妇女哀愁的描写,寄托着李煜对其弟李从善的思念之苦。全词无一字涉及与从善之间的情节,但字里行间洋溢着骨肉亲情,达到了“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篇5:聆听李后主作文

顷刻间,南唐亡了,一切都灰飞烟灭。

然而,你只是独自默然登上高楼,看着那弯弯如钩的月亮,无言,你只能无言。你很想说什么,但面对清秋的“寂寞梧桐深院”和“如钩的`弯月”,你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你想诉说孤独,也许你想诉说对故国的思念。但最终你只能选择无言。

你是一个诗人,一个愁绪比江长的诗人。不然你又怎么会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佳句?

然而你只是一位诗人,你不该君临天下。然而,生在帝王之家的你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冰冷的现实中,你只能担负起自己应有的重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身为阶下囚的你是多么委曲求全。即便在梦中,也只能一晌贪欢,沦为亡国之奴耻辱你怎么抹去?对于故国的思念你怎能淡忘?所以你才会吟诵那“无数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

其实,你是一个善人。否则,当兵临城下之时,你怎么坦然开城门,迎敌军?你知道如果两军交战,百姓定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保全南唐最后的百姓性命,你选择了放弃江山,放弃皇位,所以当你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传到昔日臣子的耳边是,他们纷纷抱头痛哭。你是一个心慈手软的皇帝,但你为何要做一个心慈手软的皇帝?你难道不知道的都是该心狠手辣的吗?

所以,你注定要亡国,注定会成为亡国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丢了江山,你又怎么成为一个凄迷的诗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至作?你失去了很多,但你也得到了很多,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像玫瑰一样芬芳,我知道那是你生命的延续,流传百世,难道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吗?

篇6:高三书信:给李后主的一封信

李后主:

作为亡国之君,你留下了历史的罪名;作为词人,你却得到了文学的青睐。

你崇拜的偶像是壮志凌云的李广,可盘踞一隅的你继位十载,十年的时光中,他只是你伤感的一个断章。

当大宋兵临城下时,你连仗也不打就投降,因为你是个善人,因为你知道如果两军兵戎相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保全百姓和大臣们的性命,你放弃了江山,放弃了王位。当你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入昔日臣子的耳边时,他们纷纷抱头痛哭,空荡的大殿上,那亮眼的金色怎能掩盖你每日夕阳下的忧伤,你的那颗浑浊的泪水悄然无声地滴在你的脚面,你强忍着的情绪还是随着那不争气的泪水滚滚而出,是对过往的惆怅,还是明天的向往。

一缕幽风,一段故事。宋兵长驱直入,你的故事,那最后的结局谁为你续上?

南唐完了,顷刻间,一切灰飞烟灭。

尽管你是一个善心人,尽管国家已不复存在,但你心不甘,你白天鸣冤,不公平,不公平啊!为什么一介武夫能争得天下,满腹经纶者却如此下场?苍天啊,你的善良和包容哪去了!你努力了,也尽力了,但还是无法挽回最后的败局,是红颜祸水吗?不,是奸臣误国吗?不,哪是……,你渐渐收敛起悲伤,似乎明白南唐颓废的原因。时光的.流逝,未能改变你的命运,苍天依旧乌云惨淡,他所给予你的仅仅只是残烛相伴,在深宫中,你依旧醉生梦死,因为,此时此刻,你多想听听山响般“万岁”的呼喊声,但传入你耳际的只是蛙声和蝉鸣。

书读万卷,有的只是一种超然,一种傲视凡尘的不俗。你似乎要伸手挽留什么,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匆匆过客,于是在挥毫泼墨里寻找昔日的辉煌,曾经的荣耀,不经意间,你把自己的姓名嵌入文学史上,而国君的尊严却在砚台里稀释不见踪影,白雪坠枝,沉重的是你的笑语欢颜;青灯深宫,隐着的是快被遗忘的恼人故事。

经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成为一位诗人,一个愁比江水更多的诗人,不然你怎么会吟唱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千古名句,沦为阶下囚的你怎会忘记?对于故乡你又何尝不思念呢?要不然怎会发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

篇7:李长风诗词

1、纪念余旭

飞天曾是梦,行不辱平生。

国借骄儿女,添增无尚荣。

声名高彩凤,盛誉岂倾城。

身殁英灵在,传奇百世评。

2、题赠吕成娟

仪态脱俗超自信,芳华绝代倍从容。

雾眸云鬓三千韵,玉臂桃腮两万雍。

浅笑十生难遇见,丰姿一世几相重?

敢凭睿智读风雨,并与华年养不庸。

3、雪

飞雪来九天,迷茫尘世间。

厌污归不得,落落共人烟。

山水无情物,重逢不问安。

光阴谈故事,借我论悲欢。

素是前生质,洁为今世虔。

清高非有意,避世更无嫌。

夏雨称尤物,春风倍惹怜。

篇8:浅析李后主词成就

李煜是我国五代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 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 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 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与出色的技巧, 但题材较窄, 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 风格柔靡, 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沉醉, 倾注的是对宫廷女性的无限激情。到了后期, 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 亡国的沉痛, 往事的追忆, “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 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不再是沉醉、沉沦, 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 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眺、梦里重归的情景, 表达了对 “故国” “往事”的无限留恋, 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 继承了晚唐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 又受了李璟、冯廷巳等的影响, 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 1) 把词的表现领域扩大了。在李煜之前, 词以艳情为主, 内容浅薄, 即使寄寓一点怀抱, 也大都用比兴手法, 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 倾吐家国身世之感, 情真语挚。在亡国之后, 他在汴京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 毫不畏惧。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思国之感, 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但也正因为这首 《虞美人》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 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 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 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这首 《望江南》, 是李后主入宋后追恋故国之作。李煜词笔, 挥洒自如, 以寥寥几句, 写人间大悲剧, 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超艺术技巧, 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 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所以王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2) 李煜词语言自然、精练而又富有表现力。不镂金错彩, 而文采动人; 不隐约其词, 却又情味隽永; 形成既清新流利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李煜的这类作品受到了花间词的影响, 可又不完全继承花间词风。花间词虽轻艳绮靡, 但总体上还是有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古典的含蓄, 掩饰一些隐讳的内容。李煜的词却摒弃了这种掩饰, 致力于把所有的情和景一吐为快。如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这首四十四字的小词, 作者所选择的景物、细节、语言都十分精练, 具有高度概括力。“花明” “月暗” “轻雾”构成一幅朦胧和谐的图画。李煜把小周后的动作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让人心生爱怜。李煜在写作时就是如此直陈其事, 直抒其意, 毫不隐讳。他以这种风格得以流芳百世, 这种直抒胸臆的率真在其后期词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 3) 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 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李煜词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 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正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 却都可以具有 “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外部形态。又如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 《浪淘沙》)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等名句, 通过流水、落花、春草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 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这些后期词作, 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 派埋下了伏笔,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 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词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 在五代的词坛上, 他别开生面, 独树一帜。李煜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主要在于他不同于别人的表现手法:

第一, 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李煜的大多数词都有这种挥洒淋漓、一吐为快的抒情方式, 有的甚至通篇都用。如自述囚居生活, 抒写离愁, 所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的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下篇开头: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三句, 用贴切形象、深刻而又入微的语言将千丝万缕难以言状而又无法排遣的离愁直倾而出, 如同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一般。结尾一句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更将那是恨是悔无从说起而又令人哀痛至极的离愁别恨一览无余地诉诸笔端, 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第二,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抒胸臆是李煜的主要抒情手法及风格, 但并非绝对特点。有时表现为先直接抒情, 然后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深沉。李煜的 《望江南》就是如此。一开头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就直白的将哀痛欲绝的痛苦倾诉出来。接下来笔锋上转, 形象而具体地描写出梦中游上苑的欢乐情景。以乐写悲, 在直抒情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了词人抱恨终生的强烈感情。

第三,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在李后主的 《虞美人》 《浪淘沙》等词中, 用比拟、夸张等抒情手法把忧愁和春江之水联系起来, 形象感人, 催人泪下。“问君能有几多悉,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极其恰当的形象比喻, 再加设问句式达到了几近完美的抒情效果。“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 这一句更是含尽天下万种愁了, 反映出了李后主对现实的极端不满和深深的无奈。

“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生命线, 这也是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无论是李煜前期的词, 还是后期的词, 都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 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古今无数的读者。有人曾说, 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像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 但是如果少了像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我们的词史留下一段空白及给后人留下遗憾。在唐宋词人中, 我是偏爱李煜的, 他的词总是一波三折, 回环往复而又率真自然。他有一种抵抗孤独的姿势, 僵硬而又柔软, 但最后, 似乎总是徒劳无功。若能安静地坐在一隅, 在斑驳的时光中读他的一阕小词, 感受他的眉角与文采一起俊逸飞扬, 感受他那 “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国恨家仇, 那么, 关乎他的其他的一切, 你都会原谅。

参考文献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

篇9:我看李后主

一个为人拥戴的贤达国君,当有昌明政治治理天下,内则国泰民安,外则邦邻友善。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用这尺度衡量,可谓大有距离。

(一)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正是李煜国破心碎的写照。的确是这样:漫天风雨,凭栏眺望,那个曾经叫南唐,曾经是自己家国的地方,如今却已沦陷,自己亦为臣虏。回想,南唐开国将近四十年,先祖的江山基业竟断送在自己手里,到了这地步,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列祖列宗!失去尊贵的地位,却顶着个“违命侯”这样羞辱的头衔……自白的心声,似乎只有缅怀,与快乐回忆,才是他唯一的安慰,可又有谁知道他心底那不可名状的悔疚与楚痛?从小在深宫内院中长大,只见数不清的高楼崇阁,宫苑里的花草树木宛若云烟笼罩,藤萝缭绕攀牵。这样的环境便把他的半生紧紧包裹,从来不知“宦海无风三尺浪,朝廷不雨翻波浪”的道理,无忧无虑地度过那段富贵豪奢、锦衣玉食的黄金岁月,又怎会晓得战争为何物?

然而,命运便是这样捉弄人,不懂战争的人却偏偏遭逢战事,还是亡国之战!

沦为俘虏的他,每日只能以泪洗面,腰间越发瘦减,两鬓已经霜染,看着自己日渐衰老,想起的是那日的忙乱慌张,匆匆辞别太庙,教坊的乐女也奏起了如泣如诉的别离歌曲,是催促、是哀痛、是永别。昔日的宫女含泪送,江山不再,家国已亡!还有什么比此更悲怆更心酸?

是的!没有比此再沉重!但今日的卑微和羞辱,不正是昨日荒淫奢华,疏于朝政埋下的伏笔么?

在我看来,李煜不是个合格的君主。拙于治邦,导致最后沦为亡国之君,降国之虏。李煜也不是做皇帝的料。“一叶扁舟,一支钓竿,做个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士”这才是李后主的理想。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后主曾说:“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他爱书法、爱绘画、爱乐舞,爱好文学词章,热衷于诗词歌赋,对酒观花,流连景物,欣赏乐舞,即兴赋诗等等,留下不少缠绵悱恻、哀思凄婉的词章。他,是个失败的君主,但是个才华横溢的词家,只是由于无奈的人生际遇而写就错位的篇章,让绚烂的才情以悲剧终结。

当宋军攻下金陵城的前一刻,后主还在填词,还没填完,宋军已攻进城,即使俘为臣虏,仍不忘把那首词填完。作为词人,或许是他出于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不想留下残词和遗憾。然而一旦冠上君王之名,则成了亡国昏君的劣迹。无力治国平天下,不务正业,昏庸无道,实乃不可原囿的罪过。可怜的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二)

有人誉李煜为“词圣”、“词宗”,也有人称他“词魂”。这不仅是一个个赞许的名衔,也间接反映后主对词的造诣之高。他的词章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总洋溢着一种无可遏抑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抱着真挚的态度,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人生,从太子登基成为君王,再降身为屈辱的臣虏,这么巨大的反差,他依然没半点懈怠。《词学论丛》:“他身为国主,富贵荣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他经受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的词阕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的独特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这是倾心只作,后人读了,谁不动容?难怪文艺界的行家里手和有见地的读者,对李煜的词章评价这么高。

真也是,欢乐的词,是他心庭的快乐毫无保留的呈现,我们看到一朵朵盛绽的牡丹;悲哀的词,是他胸臆的忧愁毫不掩饰的倾泻,我们看到一缕缕血泪斑痕。他敢于袒裎剖白,表现最真实的感受——痴情、软弱、无奈、困惑、生命之痛、故国之悲,都是他词中主要的情感内涵。《老子》“含徳之厚,比于赤子”,赤子的厚德在于柔和,是生命力的象征,就像春天草木萌出嫩芽一样,赤子之心是一株未沾染世俗尘垢的绿苗翡翠可人。但后主的赤子之心并非本真,而是后天文化熏陶成就的,更是一种真诚自然,不矫饰的人生态度,亦暗合儒家的观念,庄子逍遥的精神,禅宗即心即佛的思想。词于后主,不再是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艳词,而是传达表现生命赤足踏过人生长河时的心灵感受。

面对清纯人生的惬意,遭遇激流冲刷时的惶惑,喜、怒、悲、欢,一切的一切都投射出生命体验;这心的实实在在跳动,给人们一份欣喜,一份沉思,一份美的感悟。李煜四十二年的人生历程,文学艺术的华彩融入了他的精神世界,融入了他的生命,而他则把自己铸成一座文艺的丰碑。

(三)

身为国君,政务繁忙,牵挂少不了;作为词人,拥有一颗敏感而纤细的心,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勾起他的情思,对生命的忧伤是他最深重的愁绪之一。后主皈依释教,潜心礼佛,以慈悲之心,为众生荷罪。南唐多建寺庙,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佛教徒认为生存是苦,所以人自呱呱坠地便是浸淫在苦海里。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阴炽盛”。后主的一生,几乎尝尽了这八苦。身不由己地当了皇帝,又糊糊涂涂地亡了国,囚于汴京,受尽凌辱,尽管千帆过尽,悔恨当初,终日以泪洗面,但也为时已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数首绝唱之作中,《虞美人》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这是他的绝命诗,是后主以生命换来的千古绝唱。这确是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词句,已为后人生愁触思,吐露伤感的肺腑之言了。

沉醉过春花的绽放,感受过东风的温熙,沐浴过晓月的银晖,凝眸于秋水的逝波。面对春花秋月,有人陶醉,由衷地享受生命的快樂,也有人将心灵感受浸泡在过往岁月的回忆中。而李后主有别于一般人,他是个容易耽于情思的人,季候的更迭,无不牵动他的每一处神经,无穷无尽的往事接踵浮现——宫殿、大小周后、宫娥们……都牵系着他的心。无可置疑,国是他覆亡的,祖宗的基业是他败的,怎能不叫他愧疚心酸?作为一个亡国之主,这种往事的回忆是酣甜美好的,也是萧索凄凉的;是幸福,也是痛苦;是必然,也是无奈;身处小楼,就算只是微风拂面也掀起阵阵怅惘,而后主感受到的是无言慨叹,那悔恨,那酸楚,那悲怆,那内心绝望的呐喊,都是糅合了无尽的恨与泪;这恨并非仇恨,而是一种巨大的心灵冲击。在应该人月两团圆的时刻会叫他心痛得无以覆加,月明之夜更不堪回首。时间愈久,愈是化成一道咀嚼不尽的苦涩,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种无可奈何的锥心泣血,就像春水那样猛涨,那样深沉,那样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政治上的失败,使李后主的不足和许多帝王身上的通病都被扩大化了,却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审视他多愁善感的人生禀赋,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对宦海争逐的厌恶,对自由安宁的渴望。……后主对词阕至死不渝执着的悲剧人生。君王和词家身份错位的悲剧,让世人留下声声叹息,而南唐消亡,后世可资借鉴的又该是些什么?

李煜可谓传奇式人物,这样的人物越品越有味,让人沉思,让人遐想。人啊人,仕官也好,庶民也罢,不乏是多重二曲折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要紧的是敢于为道义与命运抗争;倘这样,即使没立起丰碑供人们世代瞻仰,也会似香韵不减的奇花,让后人鉴赏评说。

篇10:《闺情》李端的唐诗鉴赏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

篇11:《长安秋夜》李德裕唐诗鉴赏

李德裕

内官传诏问戎机,

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

篇12:李德裕《长安秋夜》唐诗鉴赏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

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不过从容叙事。但读来却感觉到一种非凡的`襟抱、气概。因为这经历,这口气,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厦之将倾,全仗栋梁的扶持,关系非轻。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透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为首辅大臣,肩负重任,不免特别操劳,忘食废寝更是在所难免。载笔金銮夜始归,一个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意提到的笔,那决不是一般的管城子 ,它草就的每一笔都将举足轻重。

载笔云云,口气是亲切的。写到金銮,这决非对显达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重大的责任感。

在朝堂上,决策终于拟定,他如释重负,退朝回马。当来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长安城,坊里寂然无声,人们都沉入了梦乡。月色撒在长安道上,更给一片和平静谧的境界增添了诗意。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他也许感到一阵轻快;同时又未尝不意识到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来维持。骑在马上,心关万户千门。一方面是万家 皆寂寂(显言);一方面则是一己之不眠(隐言),对照之中,间接表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篇13:李后主诗词鉴赏

(接上期)

宋徽宗赵佶

赵佶生于1082年, 是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哲宗异母弟, 哲宗赵煦因荒淫纵欲, 23岁便即夭折而无子嗣。由于赵佶对宋神宗正宫向太后极为敬重孝顺, 每日晨昏省视不辍, 故而哲宗亡故, 向太后力排宰相章惇“赵佶轻佻, 不可以君临天下, 将来有渎苍生”之议, 坚持认为赵佶仁孝端正, 有福寿之相, 赵佶因而侥幸得承帝位, 是谓徽宗。

赵佶长得一表人才, 风流倜傥, 自幼对书法、丹青、骑射、蹴鞠等倍感兴趣, 尤其在书画方面, 更显露出他过人的天赋, 十六七岁其书画就已声誉鹊起。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意度天成, 独树一帜, 挺拔秀丽、飘逸犀利, 高迈不凡, 势欲飞动, 多少年来无出其右者, 楷书、草书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丹青绘画同样出类拔萃, 意境技巧堪称登峰造极, 可以无愧地跻身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画家之列。诗也写得好, 才思敏捷, 颇具哲理。假如没有政治上的风云际会, 他极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像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性格, 必然拥有浪漫气质, 蔑视传统, 为人处事富有感情色彩, 刚愎自用。他玩世不恭, 当皇帝好像不是为了治理天下, 而是为了玩乐享受。北宋的灭亡, 不能不说是跟宋徽宗在帝王和艺术家两个角色上的错位有关, 这种错位导致了一出历史大悲剧——北宋的灭亡。综合北宋灭亡原因约有如下几点。

君昏臣奸

赵佶当政十分昏庸, 整日花天酒地, 不理朝政。他曾说:“人生当以四海为家, 太平为娱, 岁月能几何?何必徒自劳苦!”他用人只看是否顺从己意, 于是一帮巧媚善承的无耻之徒得以青云直上, 他重用蔡京、童贯等六个侫臣, 致使六贼把持朝政, 人民遭灾, 国家败亡。六贼之首蔡京24岁中进士, 最擅钻营, 坏事干得最多。他像变色龙一样, 先附王安石变法, 又遂司马光废法, 反复无常。但蔡京的书法造诣很高,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 与赵佶同好, 这点尤获皇上欢心。他深谙为官之道, 即使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也比不上讨得皇帝的欢心, 他迎合上意, 从《易经》提出“丰亨豫大” (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 四字为口号, 假意营造一派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 取悦徽宗, 以满足君臣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靡烂生活。为此, 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挥霍多年积累的国库, 在京城建造许许多多供游乐的宫殿园林, 风格迥异, 美不胜收, 极尽铺张之能事, 并搜罗各种奇花异石, 珍禽怪兽供皇帝消遣玩乐。

结党营私, 镇压异己

蔡京竭力拉拢皇帝宠信的宦官——童贯, 相互勾结, 排斥异己, 指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l20人为“奸党”, 赵佶御书刻石, 称为“党人碑”, 立于端礼门。明码标价, 卖官鬻爵, 当时有“三千索, 直秘阁;五百贯, 擢通判”的歌谣。

徽宗即位十年, 官员增长十倍, 官俸增加三倍。蔡京自己一样骄奢淫逸, 妻妾成群, 掠夺民田, 霸占土地 (修占豪华“西园”) , 聚敛钱财无数。他的生日, 天下各州府都需进献生日礼物, 呼做“生辰纲”, 《水浒传》“吴用智取生辰纲”一章即依此事。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 民间广泛流传着:“打破筒 (童, 童贯) , 泼了菜 (蔡, 蔡京) , 便是人间好世界。”民众憎恨程度, 由此可见。昏君在上, “六贼”当朝, 北宋气数尽矣。

奢侈无度

篇14:李后主诗词鉴赏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简析:王驾(851~?),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王驾的诗,存世不多,全唐诗仅录六首。这首《雨晴》是王驾诗中写的很灵动的一首,通过雨前雨后春色变化,描绘出蜂蝶寻花逐蜜的生动景象。尤其是“蜂蝶纷纷过墙去”一句,把春之美,春之灵,春之韵,春的生机盎然,春的花红柳绿,春的律动和迷人表现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仿佛置身春风春韵的诗情画意中,真是神来之笔。

画评:这幅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隐名画作,依据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应为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所作。雪涛大师的这幅作品也给我们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突起的山石,盛开的桃花,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刚与柔,动与静,绚丽的色彩和温柔的春风,交织在小小的画面之中,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无尽的温馨和浪漫。绿草丛中几只翠绿的山雀,在雀跃欢唱,一曲欢快的交响乐,从画面中隐隐飘散出来。山雀缘何激动不已?原来他们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隐藏在青草间的一只小小的红色甲虫,神奇的点睛之笔,使春风、桃花、喧闹的山雀、摇曳的绿草组成了一曲动人的咏春之歌,打开了你思春的心扉,荡涤着你渴望春天的灵魂,让你的思绪跃跃欲动。一副小小的作品,竟然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谁能为之?唯雪涛大师也。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不能不让人叹服。

画家介绍:王雪涛,1903年12月31日出生河北成安,1982年11月24日逝世,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曾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王雪涛是民国以来,在中国传统小写意花鸟画绘画技法改革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绘画大师,曾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

《菩萨蛮》

宋·王安石(1021—1086)

数间茅屋闲临水,

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

黄鹂三两声。

简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数度出任宰相,是北宋著名的维新变革的大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的诗作雄健俊俏,清丽硬朗,词句典雅,格调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风对苏轼、黄庭坚都很有影响。他提倡“文贵致用”,其主要作品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这首《菩萨蛮》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卜居半山居时所作。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维新受阻,罢相之后,回到故里,所居之地也由雕梁画柱的相府,转变为竹篱茅舍的村屋,心情自然十分惆怅。然而在失落之中他又感到从此远离了官场的险恶风尘,回归到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或许是一种最好的解脱:花虽然是去年最红,然而经过一夜春风,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喝点老酒或许能解脱心中的烦闷,午醉初醒,没有什么再能干扰我的心境了,此刻最悦耳的,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喉。一位常年在官场打拼的政客,只有远离官场的烦躁,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的清新,如此的脉脉多情。

画评:这幅《春柳黄鸸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隐名书画中少有的佳作,春柳、桃花、娇艳妩媚的黄鸸,使我们把它和许多历代名家诗作联系在一起。比如杜甫的名诗《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这就使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绝佳意境。这幅作品用笔清丽流畅,造型准确生动,飘动的垂柳,细细的柳叶,柔润的柳枝,婉转啼鸣的黄鸸,笔墨极为工致,处处神采飘逸,尤其是柳叶间横斜伸出的一枝桃花,花朵灼灼,娇艳欲滴,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构图的稳定性,又为画面增添了浓浓的春的气息,非大手笔难以为之。从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笔者倾向于田世光先生所作。因为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具有如此高超技法的工笔花鸟画家屈指可数。

画家介绍: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干、赵梦朱、吴镜汀、于非圈、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干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_,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不详)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简析: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的诗与同时代诗人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这首《柏林寺南望》应为郎士元宦游时期所作,前两句“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有曲径通幽之妙,描绘了诗人在江面听见遥远传来的钟声,因心中好奇,遂泊舟上岸,穿行于寂静幽深的松间小径中,去探望那钟声的来处。既是叙事,兼有写景之妙。后两句“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妙在一个“画”字,实为本诗点睛之笔。诗人观山望景,雨后青山却是烟雨迷离,山欲静而云欲动,动静之间,山峰似在云间“画”出,这一笔盘活了全诗,赋予了隐隐青山以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人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愉悦心情。全诗语句明丽轻快,清俊爽朗,不失为郎诗佳作。

画评:这幅隐名青绿山水画作《江霞归帆图》,绘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制的绢底上,画中近处山势峥嵘,林木茂盛,高阜处有古寺隐隐,山亭翼然,下则山岚雾气,汀涛拍岸,有渔舟出没于波涛之间。远处则奇峰陡立,山势伟岸,重重叠叠,不知其远。总体艺术风格仍然融合着祁大寿先生的笔墨特点,以宋元笔法表现出江南山水的宁静悠远。唐代李思训父子善画青绿山水,画风秀雅高迈,富丽活泼,对后世影响很大。这幅作品以青绿为主,设色艳丽,笔墨精细入神,将山之性,山之情,山之幽深静谧,真实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它的含蓄隽永的韵致,再过数百年,也会依然如故。

画家介绍:祁大寿,字小松,号叔万,1922年生于北京,正红旗籍。其父祁井西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山水画家。10岁即从父学画,每画必临,渐有进步。祁大寿16岁即参加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为周养庵,会员均系画界名家,如陈半丁、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及祁井西。其所携作品常受指导,也有作品展出。祁大寿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在荣宝斋、伦池斋等画店挂笔单,解放后加入中同画研究会,一生奋力作画,不慕虚名。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唐·刘长卿(709-780)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度乌,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简析: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官。他的诗文字简洁,内容丰富,在描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和孤独时,时常表现出一种深远悠长的意念和淡淡的哀愁,尤长于五言律诗,因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著有《刘随州集》。这首诗是刘长卿于大历中,任淮西岳鄂转运留后时,任上所作,是一首劝慰元中丞的寄情诗。元中丞可能是他的好友元结,元结曾任监察御史,所以以中丞称谓。诗的前四句“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描绘了江汉一带秋日的景色,和他对朋友的思念。大江东去,汀洲风平浪静,夕阳归鸟,秋水连天,在这一望无际的萧瑟秋景中,自己十分思念远去的朋友。后四句“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进一步描写孤城寒吹角,临江夜泊船的景色。诗人的心境在孤旅之中,显得格外寒冷凄清,但仍不忘劝慰朋友:西汉时的贾谊虽然因为心忧汉室内患而上书皇帝,被贬斥到长沙,以至一生无所作为,但却赢得了后世人的同情。全诗结构严紧,情真意切,寓意深刻。

画评:这幅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隐名《清江泊舟图》,笔墨疏简,取景深远,虽经岁月磨砺,部分色彩氧化失真,但仍不失为一幅意境清幽,古风蕴藉的传统山水画佳作。画面近处,山色青翠,坡岸崎岖,林木郁茂,溪流蜿蜒远去,鱼帆点点,有泊岸栖息者,展示出浓浓的渔家生活情调。远山高耸,青峰逶迤,山亟水复,意境悠远无限,笔简而意不简,处处流露出率真自然的诗情画韵。依据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应为当时山水画大家祁大寿先生的作品。

画家介绍:祁大寿,字小松,号叔万,1922年生于北京,正红旗籍。其父祁井西系30年代著名山水画家,临摹宋元名家山水,几可乱真,人称“鬼才”。祁大寿10岁即从父学画,每画必临,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艺术功底极为深厚,16岁即参加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为周养庵,会员均系画界名家,如陈半丁、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及祁井西。其所携作品常受指导,也有作品展出。祁大寿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在荣宝斋、伦池斋等画店挂笔单。解放后加入中国画研究会,一生奋力作画,不慕虚名。其作品继承宋元明清诸大家风格,并在写意画法中有所创新,风格清新秀逸,多有佳作问世。

艺术家名片

上一篇:普车工技师理论2(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二级c语言教学大纲